CN204611956U - 一种混流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流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11956U
CN204611956U CN201520185022.XU CN201520185022U CN204611956U CN 204611956 U CN204611956 U CN 204611956U CN 201520185022 U CN201520185022 U CN 201520185022U CN 204611956 U CN204611956 U CN 2046119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mixed flow
evaporimeter
conditioning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8502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涛
唐林强
付松
王晶晶
徐培培
高希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18502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119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119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119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流空调,包括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风机、蒸发器和端部直通通路。风机用于促使空气从进风口朝出风口流动。蒸发器设置在风机的下游且与出风口之间形成有允许空气进行混合的混流空间,蒸发器具有允许空气通过并与其进行热交换的换热间隙。端部直通通路设置在蒸发器的端部,以允许蒸发器上游的空气直接通过该端部直通通路流入混流空间,以致在风机的作用下朝出风口流动的空气经由蒸发器本身的换热间隙和端部直通通道流入混流空间,并经由出风口送回至环境空间。本实用新型的混流空调可缓和出风口的出风温度,提高空调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一种混流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混流空调。
背景技术
现有市场上常见空调的风道结构一般都由进风口、离心风机、蒸发器和出风口组成。室内空气从进风口进入空调内部,经过离心风机离心加速后,空气经过蒸发器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空气再由出风口吹向室内。然而,经出风口吹出后的凉风温度太低,不够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导致感觉不舒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种引流空调,其在空调出风口处引入少许室内空气,并将其与经过蒸发器换热后的凉空气混合,从而使吹出的风更加柔和。然而,这种引流空调需要对空调的风道结构和出风口进行全面改造,增加了空调的成本,且空调体积过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空调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混流空调,其能够将进风口引入的环境空气分流,使部分环境空气不经蒸发器换热直接进入蒸发器的下游,并与经过蒸发器换热后的空气混合,从而使出风温度有所提高,以提高空调的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简化空调内部结构,降低空调成本,减小空调体积。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使不经蒸发器换热直接进入蒸发器下游的空气与经过蒸发器换热后的空气混合地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流空调,包括:
壳体,具有用于从环境空间引入空气的进风口和用于将空气送回环境空间的出风口;
风机,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配置成促使空气从所述进风口朝向所述出风口流动;
蒸发器,设置在所述风机的下游,并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有允许空气进行混合的混流空间,所述蒸发器具有允许空气通过并与其进行热交换的换热间隙;和
端部直通通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蒸发器的端部,以允许所述蒸发器上游的空气直接通过所述端部直通通路流入所述混流空间。
可选地,所述蒸发器倾斜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蒸发器的至少一端与所述壳体之间留有间隙,以通过所述间隙在所述蒸发器的上游和所述混流空间之间形成所述端部直通通路。
可选地,所述混流空调还包括:
至少一个导风板,倾斜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其一端抵接邻近所述间隙的壳体内壁,另一端向所述混流空间延伸,以引导经过所述间隙朝所述混流空间流动的空气。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导风板与所述蒸发器沿相互平行的不同倾斜直线延伸,以使经所述端部直通通路向所述混流空间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朝向所述蒸发器的延伸方向。
可选地,所述混流空调还包括:
至少一个分隔件,配置成将所述间隙分隔为至少两个子间隙,以在所述蒸发器上游和所述混流空间之间形成至少两个所述端部直通通路。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分隔件设置于所述导风板朝向所述蒸发器的一侧;且
所述导风板朝向所述蒸发器的一侧还设有多个与所述分隔件连接的隔板,以在每个所述子间隙的下游形成导风通道。
可选地,所述导风通道配置成沿空气流动方向渐缩。
可选地,所述蒸发器的上端与所述壳体之间留有第一空隙,所述蒸发器的下端与所述壳体之间留有第二空隙;且
所述混流空调包括两个导风板,分别为:
其一端与邻近所述第一空隙的壳体内壁接触的第一导风板;和
其一端与邻近所述第二空隙的壳体内壁接触的第二导风板。
可选地,所述蒸发器包括用于流通换热介质的导管和穿设在所述导管上的多个换热翅片,所述多个换热翅片间隔设置,以在所述多个换热翅片之间形成所述蒸发器的换热间隙。
可选地,所述混流空调为立柜式空调,所述进风口开设在所述壳体的下部前侧和/或两侧,
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壳体的上部前侧。
本实用新型的混流空调中由于在风机的下游设置具有换热间隙的蒸发器和允许蒸发器上游的空气直接通过并流入混流空间的端部直通通路,因此该混流空调能够使在风机驱动下朝向空调出风口流动的空气部分经过蒸发器本身的换热间隙换热后流入蒸发器的下游,另一部分经过端部直通通路直接流入蒸发器的下游。经过换热间隙的换热后的空气和通过端部直通通路的不被换热的空气混合后从出风口送出,从而缓和空调出风口的出风温度,以提高空调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由于本实用新型混流空调中仅仅在壳体内设置具有允许空气直接通过的端部直通通路来缓和空调出风口送风温度、提高空调舒适度,结构简单,且未对空调整体结构做很大改动,相比于现有技术有效降低了空调的成本、减小了空调的体积。
进一步地,由于本实用新型混流空调的蒸发器与空调出风口之间形成有允许空气进行混合的混流空间,其可增加经过换热间隙换热后的空气与通过端部直通通路不被换热的空气进行混合的空间,从而使空气混合地更加均匀,进一步提高了空调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由于本实用新型混流空调中的端部直通通路可开设在蒸发器的任意端部与壳体之间的空隙处,提高了端部直通通路设置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了混流空调的生产效率。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混流空调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混流空调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混流空调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混流空调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混流空调导风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混流空调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混流空调100的示意性结构图,其包括壳体10。壳体10具有用于从环境空间引入空气的进风口11和用于将空气送回至环境空间的出风口12。具体地,壳体10可包括相互独立的前侧板10a、后侧板10b、两侧板10c和10d、上顶板10e和下底板10f,前侧板10a、后侧板10b、两侧板10c和10d、上顶板10e和下底板10f之间通过螺钉等固定件组装连接成具有内部空间的壳体10。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0的后侧板10b、两侧板10c和10d、上顶板10e和下底板10f也可一体成型,形成具有凹腔的半封闭壳体,前侧板10a通过螺钉等固定件与半封闭壳体固定连接成壳体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混流空调100可为立柜式空调,其进风口11可开设在壳体10的下部前侧和/或两侧,出风口12可开设在壳体10的上部前侧。具体地,进风口11可开设在前侧板10a的下部和/或两侧板10c和10d的下部。出风口12可开设在前侧板10a的上部,以便于空气的流通。出风口12处可设有可转动的活动栅格,便于调节出风角度,满足用户需要。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混流空调100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混流空调100的示意性剖视图。结合图2和图3,混流空调100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0内的风机20、设置在风机20下游的蒸发器50和端部直通通路30。风机20配置成促使空气从进风口11朝向出风口12流动(图3中直线箭头所示方向为空气的流动方向)。蒸发器50与出风口12之间形成有允许空气进行混合的混流空间40,即混流空间40形成在蒸发器50的下游,且蒸发器50具有允许空气直接通过并与其进行热交换的换热间隙。端部直通通路30设置在壳体10内且位于蒸发器50的端部,以允许蒸发器50上游的空气直接通过端部直通通路30流入混流空间40。也就是说,端部直通通路30连通蒸发器50的上游和位于蒸发器50下游的混流空间40,以致在风机20作用下朝出风口12流动的空气经由蒸发器50的换热间隙和端部直通通路30流入混流空间40,并经由出风口12送回至环境空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混流空调100在其风机20的下游设置具有换热间隙的蒸发器50和允许蒸发器50上游的空气直接通过并流入混流空间40的端部直通通路30。因此,混流空调100能够使在风机20驱动下朝向空调出风口12流动的空气部分经过蒸发器50本身的换热间隙换热而改变温度(例如降低温度或升高温度)后流入蒸发器50的下游,另一部分通过端部直通通路30不经换热而直接流入蒸发器50的下游。经过换热间隙的换热后的空气和通过端部直通通路30的不被换热的空气混合后从出风口12送出,从而缓和空调出风口12的出风温度,以提高空调的舒适度。同时,可通过调节风机20的工作电压,增大风机20的功率,使风机20的送风量增加,从而保证混流空调100的制冷量不变。
进一步地,由于本实用新型混流空调100中仅仅通过设置允许空气直接通过的端部直通通路30来缓和空调出风口12送风温度、提高空调舒适度。即本实用新型的混流空调100以简单的结构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提高了空调的舒适度,而且未对空调整体结构做很大改动,相比于现有技术有效降低了空调的成本、减小了空调的体积。
进一步地,由于本实用新型混流空调100的蒸发器50与空调出风口12之间形成有允许空气进行混合的混流空间40,即混流空间40形成在蒸发器50的下游区域,以提供经过蒸发器50换热间隙的空气与经过直通通路30不经换热的空气进行充分混合的空间,从而使空气混合地更加均匀,进一步提高了空调的舒适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器50可包括用于流通换热介质的导管51和多个穿设在导管51上的换热翅片52(参考图6)。进一步地,多个换热翅片52可间隔设置,以在多个换热翅片52之间形成蒸发器50的换热间隙。具体地,导管51可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蒸发器直管,相邻的两个蒸发器直管的相邻端部通过U型管连接。多个换热翅片52可沿蒸发器直管轴向设置。蒸发器直管中流通有换热介质,例如冷媒。换热介质与经过蒸发器50换热间隙的空气可通过蒸发器直管上的换热翅片52进行热交换,从而改变空气的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蒸发器50倾斜地设置在壳体10内,一方面,其可以增大由风机20驱动的空气与蒸发器50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另一方面,其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设置体积相对较大的蒸发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混流空调100的体积。具体地,蒸发器50大致为平板状,以进一步增大空气与蒸发器50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蒸发器50的至少一端与壳体10之间留有间隙,以通过该间隙在蒸发器50的上游和混流空间之间形成端部直通通路30。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蒸发器50的下端与壳体10之间留有允许蒸发器50上游的空气直接通过的间隙,以在蒸发器50的下端形成端部直通通路30。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蒸发器50的上端、左端或右端也可与壳体10之间留有允许蒸发器50上游的空气直接通过的间隙,以在蒸发器50的上端、左端或右端形成端部直通通路3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混流空调100还包括至少一个倾斜地设置在壳体10内的导风板,其一端抵接邻近蒸发器50与壳体10之间间隙的壳体内壁,另一端向混流空间40延伸,以引导经过该间隙朝混流空间40流动的空气。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混流空气100包括一个导风板60,其邻近位于蒸发器50下端端部的空隙设置。也就是说,导风板60被配置成使得经过端部直通通路30流入混流空间40的空气朝导风板倾斜延伸的方向流动,即导风板60可引导空气朝其倾斜延伸的方向流动。进一步地,导风板60可与蒸发器50沿相互平行的不同倾斜直线延伸,以使经过端部直通通路30向混流空间40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朝向蒸发器50的延伸方向。也就是说,导风板60可与蒸发器50平行设置,可使经过端部直通通路30流入混流空间40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与蒸发器50的延伸方向平行。
蒸发器50与壳体10之间的空隙处的风阻较小,因此,通过端部直通通路30的空气的风速大,设置在空隙附近的导风板60可改变通过端部直通通路30的空气流向,使空气朝向蒸发器50延伸方向流动,便于与经过蒸发器50换热间隙的空气进行混合,从而使直接通过端部直通通路30的空气与经过蒸发器50换热间隙的空气在混流空间40内充分均匀地混合后从出风口12送出。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混流空调100的示意性剖视图,该实施例中,蒸发器50的上端与壳体10之间留有第一间隙,蒸发器50的下端与壳体之间留有第二间隙,以在蒸发器50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一端部直通通路30。混流空气100包括两个导风板,分别为一端与邻近第一空隙的壳体内壁接触的第一导风板60a和其一端与邻近第二空隙的壳体内壁接触的第二导风板60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由于设置有两个端部直通通路30,因此混流空间40内的混流效果更佳。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混流空调导风板60的示意性结构图,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混流空调的示意性剖视图。在该实施例中,混流空调100还包括至少一个分隔件,配置成将蒸发器50与壳体10之间的间隙分隔为至少两个子间隙,以在蒸发器50上游和混流空间40之间形成至少两个端部直通通路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混流空调100可包括两个分隔件61和62,其将间隙分隔为三个子间隙,从而在蒸发器50上游和混流空间40之间形成了三个端部直通通路30。进一步地,至少一个分隔件可设置在导风板60朝向蒸发器50的一侧,且导风板60朝向蒸发器50的一侧还设有多个与分隔件61和62连接的隔板,以在每个子间隙的下游形成导风通道。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板60朝向蒸发器50的一侧设有两个分隔件61和62,每个分隔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隔板,以在隔板和导风板60的左右两端之间形成三个导风通道,分别为第一导风通道63、第一导风通道44和第三导风通道65。导风通道配置成沿空气流动方向渐缩,以增大风压,提高空气流动速度,便于与经过蒸发器50换热间隙的空气进行混合。导风板60还可包括延伸至蒸发器50上游的连接板66,该连接板66与风机20的出风口连接,以将风机20送出的空气引导至端部直通通路30,避免部分空气回旋至风机20的下游。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风机20可为涡壳式离心风机,其风道23配置成沿气流吹送方向渐扩,以增大风机20的出风面积,使风机20送出的风均匀地经过蒸发器50和端部直通通路30。具体地,离心风机内部具有用于引导气流流动的风道23,风道23的出口朝向蒸发器50和端部直通通路30,并与蒸发器50和端部直通通路30连续设置,以使风道23内的气流最大程度的全部通过蒸发器50和端部直通通路30所在的区域。具体地,涡壳式离心风机可包括外部的涡壳21和位于涡壳21内的风扇22。涡壳21内部形成了离心风机的风道23,离心风机可驱动空气由混流空调100进风口11进入离心风机的风道23内,并经风扇22加速后吹出。
混流空调100运行时,环境空间(例如室内)的空气经由进风口11进入壳体10内。如图3至图5所示,图中直线箭头所示方向为混流空调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进入壳体10内的全部或大部分空气进入风机20,并在风机20的作用下加速吹送至风机20的下游。从风机20吹送出的空气部分经过位于风机20下游的蒸发器50的换热间隙进行换热后到达位于蒸发器50下游的混流空间40。从风机20吹送出的另一部分空气经过端部直通通路30直接进入混流空间40,并在混流空间40内与经过换热后的空气充分混合。充分混合后的空气从出风口12吹送出,从而缓和了出风口12送出风的温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所称的“上”、“下”、“左”、“右”、“前”和“后”均是以混流空调100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混流空调,包括:
壳体,具有用于从环境空间引入空气的进风口和用于将空气送回环境空间的出风口;
风机,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配置成促使空气从所述进风口朝向所述出风口流动;
蒸发器,设置在所述风机的下游,并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有允许空气进行混合的混流空间,所述蒸发器具有允许空气通过并与其进行热交换的换热间隙;和
端部直通通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蒸发器的端部,以允许所述蒸发器上游的空气直接通过所述端部直通通路流入所述混流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流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倾斜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蒸发器的至少一端与所述壳体之间留有间隙,以通过所述间隙在所述蒸发器的上游和所述混流空间之间形成所述端部直通通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流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导风板,倾斜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其一端抵接邻近所述间隙的壳体内壁,另一端向所述混流空间延伸,以引导经过所述间隙朝所述混流空间流动的空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流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导风板与所述蒸发器沿相互平行的不同倾斜直线延伸,以使经所述端部直通通路向所述混流空间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朝向所述蒸发器的延伸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混流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分隔件,配置成将所述间隙分隔为至少两个子间隙,以在所述蒸发器上游和所述混流空间之间形成至少两个所述端部直通通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流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分隔件设置于所述导风板朝向所述蒸发器的一侧;且
所述导风板朝向所述蒸发器的一侧还设有多个与所述分隔件连接的隔板,以在每个所述子间隙的下游形成导风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流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通道配置成沿空气流动方向渐缩。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混流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的上端与所述壳体之间留有第一空隙,所述蒸发器的下端与所述壳体之间留有第二空隙;且
所述混流空调包括两个导风板,分别为:
其一端与邻近所述第一空隙的壳体内壁接触的第一导风板;和
其一端与邻近所述第二空隙的壳体内壁接触的第二导风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流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包括用于流通换热介质的导管和穿设在所述导管上的多个换热翅片,所述多个换热翅片间隔设置,以在所述多个换热翅片之间形成所述蒸发器的换热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流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流空调为立柜式空调,所述进风口开设在所述壳体的下部前侧和/或两侧,
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壳体的上部前侧。
CN201520185022.XU 2015-03-30 2015-03-30 一种混流空调 Active CN2046119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85022.XU CN204611956U (zh) 2015-03-30 2015-03-30 一种混流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85022.XU CN204611956U (zh) 2015-03-30 2015-03-30 一种混流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11956U true CN204611956U (zh) 2015-09-02

Family

ID=53964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85022.XU Active CN204611956U (zh) 2015-03-30 2015-03-30 一种混流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1195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05685A (zh) * 2016-03-15 2016-05-25 李丹 立式空调室内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05685A (zh) * 2016-03-15 2016-05-25 李丹 立式空调室内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82230A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106482213B (zh) 一种混流空调
KR20140019207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및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CN105091083A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及立式空调器
CN201129804Y (zh)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104879846A (zh) 空调器
CN109340909B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204611958U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105352046A (zh) 空调器
EP3364117B1 (e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CN105485764A (zh) 空调器
CN105387588A (zh)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4611956U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204943705U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104964341A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01787673U (zh) 落地式空调机
CN204611959U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106482231A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106152258A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204611957U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104374008A (zh) 空调器及该空调器的送风方法
CN205191745U (zh) 空调器
CN205156154U (zh) 空调器
CN204611955U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204227648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