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00391U - 控制装置及拖把桶 - Google Patents

控制装置及拖把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00391U
CN204600391U CN201520291293.3U CN201520291293U CN204600391U CN 204600391 U CN204600391 U CN 204600391U CN 201520291293 U CN201520291293 U CN 201520291293U CN 204600391 U CN204600391 U CN 2046003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am
rotating
rotating shaft
plectr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9129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志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29129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003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003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0039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洗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控制装置及拖把桶,包括:凸轮组、电源电极、正反转电极和弹力件,以及机壳;凸轮组通过转轴设置在机壳内;在机壳内,转轴上设置有弹力件,弹力件用于使凸轮组复位;电源电极和正反转电极均设置在机壳上,电源电极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正反转电极用于与外部电机电连接;凸轮组用于将正反转电极与电源电极电连接,以实现电机的正反转。当转轴在外力的作用下带动凸轮组转动,从而使得弹力件发生弹性形变。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制装置及拖把桶,不需要人力清洗拖把头,故而,不会消耗使用者的体力,而且在清洗拖布头的同时做其他的事情,便于使用者使用。

Description

控制装置及拖把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洗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控制装置及拖把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提高,现在人们都居住在高层建筑物中,室内地面都铺设瓷砖或者地板等等。人们为了便于清洁地面,而设计了拖把。当使用者使用拖把拖地前或者拖地后,需要将拖布头清洗一下。而为了便于清洗拖布头,故而设计了用于清洗拖布头的拖布桶。
相关技术中的拖布桶,包括桶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桶体内的清洗装置,清洗装置包括转轴和清洗盘,转轴设置在桶体的内底面上,清洗盘与转轴连接,清洗盘能相对于桶体转动,清洗盘上设置有与拖布头的卡槽相卡合的凸起。
当使用者在使用拖布桶清洗拖布的时候,将旋转拖把的拖把头放置在清洗盘上,并使卡槽和凸起卡合。此时,使用者下压拖把,从而驱动清洗盘和拖布头一起转动,从而实现清洗拖布头的功能。
但是,相关技术中的拖把桶,需要使用者通过反复的按压拖把,才能实现清洗拖布头的功能,所以,不仅消耗使用者的体力,还使得使用者不能够同时做其他的事情,不便于使用者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定时控制器及拖布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仅消耗使用者的体力,还使得使用者不能够同时做其他的事情,不便于使用者使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控制装置,包括:凸轮组、电源电极、正反转电极和弹力件,以及机壳;凸轮组通过转轴设置在机壳内;在机壳内,转轴上设置有弹力件,弹力件用于使凸轮组复位;电源电极和正反转电极均设置在机壳上,电源电极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正反转电极用于与外部电机电连接;凸轮组用于将正反转电极与电源电极电连接,以实现电机的正反转。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还包括减速机构;转轴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凸轮组包括第一凸轮,第一凸轮通过第一转轴设置在机壳内;正反转电极包括正转电极和反转电极;正转电极和反转电极平行间隔的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且正转电极和反转电极位于第一凸轮和电源电极之间;正转电极和反转电极均与第一凸轮抵接,正转电极和反转电极均均与电源电极平行间隔设置,第一凸轮用于推动正转电极或者反转电极与电源电极抵接;第二转轴与机壳转动连接,弹力件设置在第二转轴上;第二转轴通过减速机构与第一转轴传动连接。
进一步地,减速机构包括多个减速齿轮,多个减速齿轮依次啮合;第一转轴上设置有从动齿轮,第二转轴上设置有主动齿轮;主动齿轮通过多个减速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
进一步地,凸轮组还包括第二凸轮;电源电极还包括第一电源电极、内电源电极和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的外电源电极;正转电极和反转电极均与第一电源电极平行间隔设置;第二凸轮设置在第二转轴上;外电源电极和内电源电极平行间隔设置,且外电源电极靠近第二凸轮,内电源电极与第一电源电极电连接;第二凸轮用于将外电源电极推向内电源电极,以使外电源电极与内电源电极抵接。
进一步地,第一凸轮的侧壁的一端围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缘,第一凸缘用于推动正转电极,以使正转电极与第一电源电极抵接;第一凸轮的侧壁的另一端围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凸缘,且第二凸缘和第一凸缘位置相错,第二凸缘用于推动反转电极,以使反转电极与第一电源电极抵接。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一弹性电极拨片和第二弹性电极拨片;电源电极还包括第二电源电极和排水电极;第二电源电极与排水电极平行间隔设置在同一平面上,第二电源电极和排水电极设置在外电源电极远离内电源电极的一侧,且第二电源电极和排水电极与外电源电极平行间隔设置;第二电源电极与反转电极电连接,排水电极与外部排水阀电连接;第一弹性电极拨片和第二弹性电极拨片均设置在第二电源电极和排水电极与第二凸轮之间;第二凸轮用于推动第一弹性电极拨片或者第二弹性电极拨片,以使第一弹性电极拨片推动外电源电极与内电源电极接触,或者第二弹性电极拨片推动外电源电极与第二电源电极和排水电极电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凸轮包括第一子凸轮和第二子凸轮;第一子凸轮和第二子凸轮依次固定在第二转轴上;第一子凸轮的周面上设置有第一凹陷部;第二子凸轮的周面上设置有第二凹陷部;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相对,且第二凹陷部的长度小于第一凹陷部的长度;第一弹性电极拨片和第二弹性电极拨片均为长条状,第一弹性电极拨片的一端和第二弹性电极拨片的一端均设置在机壳上;第一弹性电极拨片的另一端靠近第一子凸轮的一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子凸轮的周面抵接的第一凸起,另一侧设置有用于与外电源电极抵接的支臂;第二弹性电极拨片另一端靠近第二子凸轮的一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二子凸轮周面抵接的第二凸起;第二弹性电极拨片的另一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推动第二电源电极和排水电极的第三凸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拖把桶,包括桶本体、曲轴、电机以及上述的控制装置;曲轴的一端与桶本体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转轴固定连接;正反转电极与电机电连接,电机用于带动桶本体内的清洗盘转动;桶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脚踏板,第一脚踏板设置在曲轴的上方,用于推动曲轴转动,以实现电机的正反转。
进一步地,拖把桶还包括第二脚踏板、排水阀;桶本体上设置有排水孔,排水孔上设置有排水阀;排水电极与排水阀电连接;曲轴与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桶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脚踏板,第二脚踏板设置在曲轴的上方,用于推动曲轴转动,以使第二电源电极和排水阀电极与外电源电极抵接。
进一步地,拖把桶还包括第三脚踏板和桶盖;桶本体为上端开口的中空壳体,桶盖与桶本体的上端边沿通过连接轴铰接,以覆盖开口;桶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脚踏板,第三脚踏设置在曲轴的上方,用于推动第二转轴转动,以使第二转轴恢复初始位置;在桶本体的底面设置有第一连杆,第一连杆呈U形,第一连杆的一端设置在第三脚踏板的下方,且第一连杆的两端均与桶本体的底面呈角度;桶盖上设置有突出部,突出部与桶盖分别位于连接轴的两侧;突出部上铰接有第二连杆,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桶盖铰接,另一端与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制装置及拖把桶,包括凸轮组、转轴、弹力件、电源电极和正反转电极,当转轴在外力的作用下带动凸轮组转动,从而使得弹力件发生弹性形变。在外力撤销后,弹力件带动转轴转动,进而使凸轮组推动正反转电极与电源电极抵接,以使电机正转和反转交替。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制装置及拖把桶,不需要人力清洗拖把头,故而,不会消耗使用者的体力,而且在清洗拖布头的同时做其他的事情,便于使用者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施例提供的拖布桶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拖布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电源电极;             2-正反转电极;           3-机壳;
4-凸轮组;               5-弹力件;               6-减速机构;
7-第一弹性电极拨片;     8-第二弹性电极拨片;     9-桶本体;
11-第一电源电极;        12-外电源电极;          13-内电源电极;
14-排水阀电极;          15-第二电源电极;        21-反转电极;
22-正转电极;            41-第一凸轮;            42-第二凸轮;
411-第二凸缘;           412-第一凸缘;           421-第一子凸轮;
422-第二子凸轮;         91-第一脚踏板;          92-第二脚踏板;
93-第三脚踏板;    94-桶盖;        95-曲轴;
96-电机;          97-第一连杆;    98-第二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装置,包括:凸轮组4、电源电极1、正反转电极2和弹力件5,以及机壳3;凸轮组4通过转轴设置在机壳3内;在机壳3内,转轴上设置有弹力件5,弹力件5用于使凸轮组4复位;电源电极1和正反转电极2均设置在机壳3上,电源电极1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正反转电极2用于与外部电机电连接;凸轮组4用于将正反转电极2与电源电极1电连接,以实现电机的正反转。
其中,凸轮组4中凸轮的个数、电源电极1的个数以及正反转电极2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凸轮为一个时,电源电极1和正反转电极2可以为一个,凸轮的周面上设置有两层曲线凹槽,且两层曲线凹槽之间的凹槽位置相错,正反转电极2与电源电极1平行间隔设置,且正反转电极2靠近凸轮。凸轮在转轴的带动下推动正反转电极2向电源电极1靠近,这样即可以实现正反转电极2与电源电极1交替接触,从而实现外部电机的正反转。当然,电源电极1也可以为两个,两个电源电极1平行间隔设置,并将这两个电源电极1放置在凸轮和正反转电极2之间,凸轮可以推动电源电极1靠近正反转电极2。
当凸轮为多个时,电源电极1和正反转电极2也可以为多个,从而能够控制外部多个电机的正反转。
电源电极1和正反转电极2的材质可以为多种,例如:铜片、铝片或者铁片等等弹性导电材料。
弹力件5可以多种,例如:发条、蝶形弹簧、弹簧片或者螺旋弹簧等等。当弹力件5为发条时,发条的一端与转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机壳3固定连接,当转轴在外力的作用下转动时,发条发生弹性形变,在外力撤出后,发条即可带动转轴转动。
当弹力件5为蝶形弹簧时,在转轴上设置有第一挡片,在机壳3上设置有第二挡片,将蝶形弹簧设置在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之间。当转轴在外力的作用下转动时,第一挡板会朝着第二挡板转动,从而使蝶形弹簧弹性变形。在外力撤出后,蝶形弹簧就会推动转轴转动。
当然,在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之间也可以设置弹簧片或者螺旋弹簧等等弹力件5。
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包括凸轮组4、转轴、弹力件5、电源电极1和正反转电极2,当转轴在外力的作用下带动凸轮组4转动,从而使得弹力件5发生弹性形变。在外力撤销后,弹力件5带动转轴转动,进而使凸轮组4推动正反转电极2与电源电极1抵接,以使电机正转和反转交替。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不需要人力清洗拖把头,故而,不会消耗使用者的体力,而且在清洗拖布头的同时做其他的事情,便于使用者使用。
如图1-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控制装置还包括减速机构6;转轴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凸轮组4包括第一凸轮41,第一凸轮41通过第一转轴设置在机壳3内;正反转电极2包括正转电极22和反转电极21;正转电极22和反转电极21平行间隔的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且正转电极22和反转电极21位于第一凸轮41和电源电极1之间;正转电极22和反转电极21均与第一凸轮41抵接,正转电极22和反转电极21均均与电源电极1平行间隔设置,第一凸轮41用于推动正转电极22或者反转电极21与电源电极1抵接;第二转轴与机壳3转动连接,弹力件5设置在第二转轴上;第二转轴通过减速机构6与第一转轴传动连接。
其中,减速机构6的结构形式可以为多种,例如:减速机构6包括一个齿轮和一个内齿轮,主动齿轮和外齿轮均设置在内齿轮内,主动齿轮通过外齿轮与内齿轮捏合,内齿轮外设置有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齿轮,外齿轮在于第一转轴上的从动齿轮捏合,以实现减速的作用。
又如:减速机构6包括多个减速齿轮,多个减速齿轮依次啮合;第一转轴上设置有从动齿轮,第二转轴上设置有主动齿轮;主动齿轮通过多个减速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当然,减速机构6也可以为机械表中的时钟结构,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减速的功能,同时也可以使控制装置准确的控制外部电机的工作时间。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者通过第二转轴的主动角度、弹力件5的弹力、以及减速机构6设定控制装置的运行动作,从而使控制装置控制外部电机的正反转以及正反转运行的时间。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凸轮组4还包括第二凸轮42;电源电极1还包括第一电源电极11、内电源电极13和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的外电源电极12;正转电极22和反转电极21均与第一电源电极11平行间隔设置;第二凸轮42设置在第二转轴上;外电源电极12和内电源电极13平行间隔设置,且外电源电极12靠近第二凸轮42,内电源电极13与第一电源电极11电连接;第二凸轮42用于将外电源电极12推向内电源电极13,以使外电源电极12与内电源电极13抵接。
当使用者没有启动控制装置时,此时的第二凸轮42使外电源电极12与内电源电极13分开。当使用者转动第二转轴并使弹力件5发生弹性形变,弹力件5带动第二转轴转动,第二转轴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二凸轮42以及通过减速机构6带动第一凸轮41转动。第二凸轮42将外电源电极12推向内电源电极13,使控制装置通电。第一凸轮41使正转电极22和反转电极21交替地与第一电源电极11抵接,从而实现外部电机的正反转。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凸轮42、外电源电极12和内电源电极13来接通外部电源。这样,不仅提供了控制装置的安全性,还能够便于使用者操控控制装置,例如:可以随时叫停控制装置。
如图1-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凸轮41的侧壁的一端围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缘412,第一凸缘412用于推动正转电极22,以使正转电极22与第一电源电极11抵接;第一凸轮41的侧壁的另一端围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凸缘411,且第二凸缘411和第一凸缘412位置相错,第二凸缘411用于推动反转电极21,以使反转电极21与第一电源电极11抵接。
当第二转轴通过减速机构6带动第一凸轮41转动时,第一凸缘412推动正转电极22与第一电源电极11抵接,此时外部电机正转。当第二凸缘411推动反转电极21与第一电源电极11抵接的同时,第一凸缘412与正转电极22错开,正转电极22恢复原位,此时外部电极反转。这样,第一凸缘412和第二凸缘411交错推动正转电极22和反转电极21,从而实现外部电极正反转交替运行,进而使拖把桶内的清洗盘正时针运行一段时间,逆时针运动一段时间,从而达到清洗拖布头的目的。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一弹性电极拨片7和第二弹性电极拨片8;电源电极1还包括第二电源电极15和排水电极;第二电源电极15与排水电极平行间隔设置在同一平面上,第二电源电极15和排水电极设置在外电源电极12远离内电源电极13的一侧,且第二电源电极15和排水电极与外电源电极12平行间隔设置;第二电源电极15与反转电极21电连接,排水电极与外部排水阀电连接;第一弹性电极拨片7和第二弹性电极拨片8均设置在第二电源电极15和排水电极与第二凸轮42之间;第二凸轮42用于推动第一弹性电极拨片7或者第二弹性电极拨片8,以使第一弹性电极拨片7推动外电源电极12与内电源电极13接触,或者第二弹性电极拨片8推动外电源电极12与第二电源电极15和排水电极电连接。
当使用者在使用控制装置时,通过外力使第二转轴转动,从而利用弹力件5的弹力带动第二转轴转动,此时第二凸轮42推动外电源电极12与内部电源电极1抵接,第一凸轮41推动正转电极22和反转电极21交替地与第一电源电极11抵接,此时外部电机正反转交替运转。当拖布桶清洗预设的时间后,在第二凸轮42的作用下,外电源电极12与内部电源电极1分开,并与第二电源电极15和排水阀电极14抵接,此时外部电机反转转动,排水阀打开,即可将拖把桶内的水排出,同时对拖布头进行脱水。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二凸轮42包括第一子凸轮421和第二子凸轮422;第一子凸轮421和第二子凸轮422依次固定在第二转轴上;第一子凸轮421的周面上设置有第一凹陷部;第二子凸轮422的周面上设置有第二凹陷部;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相对,且第二凹陷部的长度小于第一凹陷部的长度;第一弹性电极拨片7和第二弹性电极拨片8均为长条状,第一弹性电极拨片7的一端和第二弹性电极拨片8的一端均设置在机壳3上;第一弹性电极拨片7的另一端靠近第一子凸轮421的一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子凸轮421的周面抵接的第一凸起,另一侧设置有用于与外电源电极12抵接的支臂;第二弹性电极拨片8另一端靠近第二子凸轮422的一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二子凸轮422周面抵接的第二凸起;第二弹性电极拨片8的另一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推动第二电源电极15和排水电极的第三凸起。
其中,在第二凸轮42转动方向上,第一凹陷部的头端和第二凹陷部的头端位置相对。
当控制装置处于闲置状态时,此时第一弹性电极拨片7上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弹性电极拨片8的第二凸起分别位于第一子凸轮421的第一凹陷部和第二子凸轮422的第二凹陷部内。
当控制装置启动后,第二凸轮42在第二转动的带动下转动,从而使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一并移出第一凹陷部和第二凹陷部。第一弹性电极拨片7推动外电源电极12,以及第二弹性电极拨片8推动第二电源电极15和排水电极均向内部电源电极1移动。但是,由于第一弹性电极拨片7上的支臂与外电源电极12抵接,从而使得外电源电极12与内部电源电极1抵接,第二电源电极15和排水电极由于支臂的阻隔而与外电源电极12分离。此时,外部电极正反转交替运行,拖把桶清洗拖布头。
当第二凸轮42在弹力件5的作用下,使第一弹性电极拨片7先进入第一凹陷部,而由于第二凹陷部比第一凹陷部的长度短,所以第二弹性电极拨片8仍然保持着将第二电源电极15和排水电极推向外电源电极12的状态。所以,当第一弹性电极拨片7进入第一凹陷部时,外电源电极12恢复至原始位置并与第二电源电极15和排水电极接触。此时,拖把桶进行排水,电机反转运行并推拖布头进行脱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结构实现清洗拖布头、拖布桶排水以及对拖布头排水的连续进行,进一步地增加了控制装置的功能,更加的便于使用者使用。
图4为本实用新型施例提供的拖布桶的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拖布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拖把桶,包括桶本体9、曲轴95、电机96以及上述的控制装置;曲轴95的一端与桶本体9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转轴固定连接;正反转电极2与电机96电连接,电机96用于带动桶本体9内的清洗盘转动;桶本体9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脚踏板91,第一脚踏板91设置在曲轴95的上方,用于推动曲轴95转动,以实现电机96的正反转。
当使用者在使用本实施例中的拖把桶时,通过脚踏第一脚踏板91,即可实现拖布桶清洗拖把的功能,不需要人力清洗拖把头,故而,减少过多的消耗使用者的体力,而且在清洗拖布头的同时做其他的事情,便于使用者使用。
如图4-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拖把桶还包括第二脚踏板92、排水阀;桶本体9上设置有排水孔,排水孔上设置有排水阀;排水电极与排水阀电连接;曲轴95与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桶本体9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脚踏板92,第二脚踏板92设置在曲轴95的上方,用于推动曲轴95转动,以使第二电源电极15和排水阀电极14与外电源电极12抵接。
当拖把桶在清洗拖布头的过程中,使用者通过脚踏第二脚踏板92,利用曲轴95带动第二转轴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弹性电极拨片7的第一凸起进入第一凹陷部,第二弹性电极拨片8的第二凸起将第二电源电极15和排水电极与外电源电极12抵接。从而实现了拖把桶排水以及对拖布头脱水的功能。另外,由于拖把桶在排水时,电机96反转运作,从而使拖把桶内的水产生涡流,进而在排水的同时,还能够清洗桶本体9。
如图4-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拖把桶还包括第三脚踏板93和桶盖94;桶本体9为上端开口的中空壳体,桶盖94与桶本体9的上端边沿通过连接轴铰接,以覆盖开口;桶本体9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脚踏板93,第三脚踏设置在曲轴95的上方,用于推动第二转轴转动,以使第二转轴恢复初始位置;在桶本体9的底面设置有第一连杆97,第一连杆97呈U形,第一连杆97的一端设置在第三脚踏板93的下方,且第一连杆97的两端均与桶本体9的底面呈角度;桶盖94上设置有突出部,突出部与桶盖94分别位于连接轴的两侧;突出部上铰接有第二连杆98,第二连杆98的一端与桶盖94铰接,另一端与第一连杆97的另一端铰接。
当拖把桶在清洗拖布头的过程中,使用者脚踏第三脚踏板93,利用曲轴95带动第二转轴转动,从而使第一弹性电极拨片7的第一凸起进入第一凹陷部,第二弹性电极拨片8的第二凸起进入第二凹陷部,进而切断外部电源向控制装置的供电,从而使拖把桶停止清洗拖把。
另外,当使用者脚踏第三脚踏板93时,第三脚踏板93将第一连杆97的一端向下压,从而使第一连杆97的另一端也向下移动,第一连杆97拉动第二连杆98向下移动,进而将桶盖94相对于桶本体9开启,更加的便于使用者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凸轮组、电源电极、正反转电极和弹力件,以及机壳;
所述凸轮组通过转轴设置在所述机壳内;在所述机壳内,所述转轴上设置有所述弹力件,所述弹力件用于使所述凸轮组复位;
所述电源电极和所述正反转电极均设置在所述机壳上,所述电源电极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所述正反转电极用于与外部电机电连接;所述凸轮组用于将所述正反转电极与所述电源电极电连接,以实现电机的正反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速机构;所述转轴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凸轮组包括第一凸轮,所述第一凸轮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设置在所述机壳内;
所述正反转电极包括正转电极和反转电极;所述正转电极和所述反转电极平行间隔的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且所述正转电极和所述反转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电源电极之间;所述正转电极和所述反转电极均与所述第一凸轮抵接,所述正转电极和所述反转电极均与所述电源电极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凸轮用于推动所述正转电极或者所述反转电极与所述电源电极抵接;
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机壳转动连接,所述弹力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二转轴通过所述减速机构与所述第一转轴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机构包括多个减速齿轮,多个所述减速齿轮依次啮合;所述第一转轴上设置有从动齿轮,所述第二转轴上设置有主动齿轮;
所述主动齿轮通过多个所述减速齿轮啮合与所述从动齿轮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组还包括第二凸轮;所述电源电极还包括第一电源电极、内电源电极和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的外电源电极;
所述正转电极和所述反转电极均与所述第一电源电极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凸轮设置在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外电源电极和所述内电源电极平行间隔设置,且所述外电源电极靠近所述第二凸轮,所述内电源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源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凸轮用于将所述外电源电极推向所述内电源电极,以使所述外电源电极与所述内电源电极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轮的侧壁的一端围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用于推动所述正转电极,以使所述正转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源电极抵接;
所述第一凸轮的侧壁的另一端围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凸缘,且所述第二凸缘和所述第一凸缘位置相错,所述第二凸缘用于推动所述反转电极,以使所述反转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源电极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弹性电极拨片和第二弹性电极拨片;所述电源电极还包括第二电源电极和排水电极;
所述第二电源电极与所述排水电极平行间隔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二电源电极和所述排水电极设置在所述外电源电极远离所述内电源电极的一侧,且所述第二电源电极和所述排水电极与所述外电源电极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电源电极与所述反转电极电连接,所述排水电极与外部排水阀电连接;
所述第一弹性电极拨片和所述第二弹性电极拨片均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源电极和所述排水电极与所述第二凸轮之间;所述第二凸轮用于推动所述第一弹性电极拨片或者所述第二弹性电极拨片,以使所述第一弹性电极拨片推动所述外电源电极与所述内电源电极接触,或者所述第二弹性电极拨片推动所述外电源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源电极和所述排水电极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轮包括第一子凸轮和第二子凸轮;
所述第一子凸轮和所述第二子凸轮依次固定在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一子凸轮的周面上设置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子凸轮的周面上设置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相对,且所述第二凹陷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长度;
所述第一弹性电极拨片和所述第二弹性电极拨片均为长条状,所述第一弹性电极拨片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弹性电极拨片的一端均设置在所述机壳上;所述第一弹性电极拨片的另一端靠近所述第一子凸轮的一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子凸轮的周面抵接的第一凸起,另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外电源电极抵接的支臂;所述第二弹性电极拨片靠近所述第二子凸轮的一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子凸轮周面抵接的第二凸起;第二弹性电极拨片的另一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第二电源电极和所述排水电极的第三凸起。
8.一种拖把桶,其特征在于,包括桶本体、曲轴、电机以及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
所述曲轴的一端与所述桶本体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正反转电极与所述电机电连接,所述电机用于带动桶本体内的清洗盘转动;
所述桶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脚踏板,所述第一脚踏板设置在所述曲轴的上方,用于推动所述曲轴转动,以实现所述电机的正反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拖把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脚踏板、排水阀以及如权利要求6或者7所述的控制装置;
所述桶本体上设置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上设置有所述排水阀;所述排水电极与所述排水阀电连接;所述曲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所述桶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所述第二脚踏板,所述第二脚踏板设置在所述曲轴的上方,用于推动所述曲轴转动,以使所述第二电源电极和所述排水阀电极与外电源电极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拖把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脚踏板和桶盖;
所述桶本体为上端开口的中空壳体,所述桶盖与所述桶本体的上端边沿通过连接轴铰接,以覆盖所述开口;
所述桶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所述第三脚踏板,所述第三脚踏板设置在所述曲轴的上方,用于推动所述第二转轴转动,以使所述第二转轴恢复初始位置;
在所述桶本体的底面设置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呈U形,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脚踏板的下方,且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均与所述桶本体的底面呈角度;
所述桶盖上设置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桶盖分别位于所述连接轴的两侧;所述突出部上铰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桶盖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
CN201520291293.3U 2015-05-07 2015-05-07 控制装置及拖把桶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6003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91293.3U CN204600391U (zh) 2015-05-07 2015-05-07 控制装置及拖把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91293.3U CN204600391U (zh) 2015-05-07 2015-05-07 控制装置及拖把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00391U true CN204600391U (zh) 2015-09-02

Family

ID=53952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91293.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600391U (zh) 2015-05-07 2015-05-07 控制装置及拖把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0039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9789A (zh) * 2015-05-07 2015-07-29 韩志清 控制装置及拖把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9789A (zh) * 2015-05-07 2015-07-29 韩志清 控制装置及拖把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74767B (zh) 用于清洁地面的设备
CN104799789A (zh) 控制装置及拖把桶
US20100180460A1 (en) Mop dehydrating apparatus
CN214683395U (zh) 一种石油化工用高效率储罐清洗装置
CN204600391U (zh) 控制装置及拖把桶
CN204218821U (zh) 一种新型地面清洁器
CN204500558U (zh) 自动脱水拖把
CN202144616U (zh) 一种感应式双动力水箱
WO2011090285A2 (ko) 세척 및 탈수 장치
CN203815404U (zh) 一种具有磁感应装置的电动拖把桶
CN108433663A (zh) 平拖把自动清洁桶
CN202184704U (zh) 一种双筒拖把桶
CN204671071U (zh) 一种带毛巾的电动扫把
CN208637515U (zh) 一种水氢发电机的燃料电池电堆检修结构
CN207716191U (zh) 一种节能环保灯具的罩盖
CN201388998Y (zh) 一种拖把脱水装置
CN202176474U (zh) 用于水泵的动力装置
CN204351762U (zh) 一种结合机器人擦地装置的清洗机构及机器人
CN215613372U (zh) 具有自清洁功能的太阳能热水设备
CN102217919A (zh) 一种旋转甩水式拖把
CN102273993A (zh) 一种拖把自动清洗和脱干的方法及实施该方法的双筒拖把桶
CN204636234U (zh) 一种方便省力的电动拖把
CN203668700U (zh) 手动洗衣机
CN204484008U (zh) 一种电动拖把
CN216420365U (zh) 一种复合环保材料用除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