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94515U - 一种质量流量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质量流量传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94515U
CN204594515U CN201520142513.6U CN201520142513U CN204594515U CN 204594515 U CN204594515 U CN 204594515U CN 201520142513 U CN201520142513 U CN 201520142513U CN 204594515 U CN204594515 U CN 2045945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asuring tube
connector
centimetres
tube section
distanc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4251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晓君
史继颖
王帅
尚保园
丁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LSN ENTERPRIS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LSN ENTERPRIS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LSN ENTERPRISES Ltd filed Critical WALSN ENTERPRISES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14251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945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945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945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质量流量传感器,包括:第一测量管和第二测量管,第一测量管与第二测量管结构相同,尺寸相等,平行设置于外壳中,其中,每根测量管包括弯管段。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测量介质的质量流量和密度时,能够减少对其造成的阻力,保证传感器具有较高的工作频率和机械品质因数、较好的稳定性、较小的压损、较强的抗震性和抗干扰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质量流量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试计量仪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质量流量传感器。
背景技术
科氏质量流量计(Coriolis Mass Flowmeter,简称CMF)是一种谐振式传感器,利用流体流过其振动管道时产生的科氏效应对管道两端振动相位或幅度的影响来测量流过管道的流体的质量流量,能够直接敏感流体质量流量,同时能够测量流体的密度。高精度、高可靠性和稳定性的优点使得CMF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天然气、环保、医药卫生、食品、贸易结算等领域。
科氏质量流量计,根据测量管的形状分为弯管型和直管型。现有技术中公开了许多种弯管类型,有U型、Ω型、△型、环型、C型、B型、T型、水滴型等。其管壁较厚,刚度小,受腐蚀影响较小,谐振频率较低;反映质量流量的相位差为毫秒级,电子信号较易处理;但弯管型易积存气体和流体残渣而引起误差,且制作加工复杂。由于传统弯管型CMF传感器的体积、结构、性能等受安装环境及测量需求的约束,严重制约着发展,要求其向小体积、低压损、高精度、高灵敏度、稳定性好等方向发展。
直管型CMF,谐振频率高,与工业上的一般机械振动频率相差较大,故不易受外界振动的干扰;不易存积气体及残渣,外形尺寸较小;为使谐振频率不至于过高,其管壁设计得较薄,因而耐磨及抗腐蚀能力差。反映质量的相位差为微秒级,电信号的处理较困难,严重限制了CMF的测量范围,并且这种传统振动直管式的CMF的灵敏度较低,且受温度波动影响。
当前所研制的CMF存在着一些缺点:CMF测量管设计的综合性能较差,管道安装不稳定,管型的机械实现较难;CMF对外界的振动干扰比较敏感;CMF系统不能用于测量低密度介质。
常见的科里奥利质量传感器是利用流体在振动管中流动时,将产生与质量流量成正比的科里奥利力的原理进行测量质量流量的。目前,普遍采用振动管式科氏质量流量传感器(如图1),主要由敏感单元和二次仪表组成,其中敏感单元a包括测量管a1、a2、激励器a5和拾振器a3、a4;二次仪表b包括闭环控制单元b1和流量解算单元b2,分别是敏感单元的控制和信号处理系统。敏感单元输出与被测流量相关的振动信号;闭环控制单元b1给激励器a5提供激振信号,使测量管维持在谐振状态,并且对测量管a1、a2的振动频率进行实时跟踪;流量解算单元b2对拾振器a3、a4的输出信号进行处理并输出测量信息,从中确定被测流体的质量流量和密度。
但是上述传感器体积较大,不能自排空,对介质的流动会产生较大的阻力,并且难以保证较高的工作频率和机械品质因数、较好的稳定性、较小的压损、较强的抗震性和抗干扰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测量介质的质量流量和密度时,减少对其造成的阻力,保证传感器具有较高的工作频率和机械品质因数、较好的稳定性、较小的压损、较强的抗震性和抗干扰能力。
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质量流量传感器,包括:
第一测量管和第二测量管,所述第一测量管与所述第二测量管结构相同,尺寸相等,平行设置于外壳中,其中,每根测量管包括弯管段;
激励器,设置在所述弯管段底部,用于激励所述第一测量管和所述第二测量管;
第一检测器,设置在所述弯管段第一端,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端的第一振动信号;
第二检测器,设置在所述弯管段第二端,用于检测所述第二端的第二振动信号;
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振动信号和所述第二振动信号计算所述第一测量管和所述第二测量管中流体的质量流量。
优选地,每个测量管还包括:
第一斜管段和第二斜管段,所述弯管段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斜管段和所述第二斜管段,且所述第一斜管段和所述第二斜管段以垂直且等分所述弯管段的平面对称,所述第一斜管段的轴线与所述弯管段的轴线相切,所述第二斜管段的轴线与所述弯管段的轴线相切。
优选地,还包括:
第一连接器,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与所述第一测量管和所述第二测量管的第一斜管段相连;
第二连接器,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与所述第一测量管和所述第二测量管的第二斜管段相连;
第一分流器,设置于所述外壳外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相连;
第二分流器,设置于所述外壳外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相连;
第一法兰,设置于外壳外部,连接至所述第一分流器;
第二法兰,设置于外壳外部,连接至所述第二分流器。
优选地,还包括:
第一定距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测量管和所述第二测量管的第一斜管段上,靠近所述第一连接器的一侧;
第二定距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测量管和所述第二测量管的第一斜管段上;
第三定距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测量管和所述第二测量管的第二斜管段上,靠近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一侧;
第四定距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测量管和所述第二测量管的第二斜管段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定距板距离所述第一连接器2厘米~4厘米,
和/或所述第三定距板距离所述第二连接器2厘米~4厘米,
和/或所述第二定距板距离所述第一定距板2厘米,
和/或所述第四定距板距离所述第三定距板2厘米,
和/或所述第二定距板和所述四定距板的厚度相等,所述第一定距板和所述第三定距板的厚度相等,所述第二定距板的厚度为所述第一定距板的厚度的2~3倍,
和/或所述第一检测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距2厘米~4厘米,
和/或所述第二检测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距2厘米~4厘米。
优选地,还包括:
第一加强套,设置于所述第一测量管的第一斜管段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连接部;
第二加强套,设置于所述第一测量管的第二斜管段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连接部;
第三加强套,设置于所述第二测量管的第一斜管段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连接部;
第四加强套,设置于所述第二测量管的第二斜管段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连接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器通过氩弧焊与所述第一加强套和所述第三加强套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通过氩弧焊与所述第二加强套和所述第四加强套连接,所述第一加强套、第二加强套通过钎焊分别焊接至所述第一测量管,所述第三加强套、第四加强套通过钎焊分别焊接至所述第二测量管,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通过氩弧焊分别焊接至所述第一分流器和所述第二分流器,所述第一分流器和第二分流器通过氩弧焊分别焊接至所述外壳。
优选地,还包括:
连接管和配接法兰,所述连接管用于连接所述外壳和所述配接法兰,所述配接法兰通过橡胶柱与配接螺栓密封。
优选地,所述弯管段的轴线为劣弧,且所述劣弧的半径为35厘米~55厘米。
优选地,所述第一检测器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线圈和第一磁钢;
所述第二检测器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二线圈和第二磁钢;
所述激励器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三线圈和第三磁钢,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以及所述第三磁钢交错设置于所述第一测量管,所述第一磁钢和所述第二磁钢以及所述第三线圈交错设置于所述第二测量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测量介质的质量流量和密度时,能够减少对其造成的阻力,保证传感器具有较高的工作频率和机械品质因数、较好的稳定性、较小的压损、较强的抗震性和抗干扰能力。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会更加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附图是示意性的而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任何限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质量流量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质量流量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质量流量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质量流量传感器的正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质量流量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质量流量传感器中测量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质量流量传感器中检测器和激励器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质量流量传感器中定距板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质量流量传感器中定距板与测量管安装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第一测量管;2-第二测量管;3-激励器;4-第一检测器;5-第二检测器;6-第一定距板;7-第二定距板;8-第三定距板;9-第四定距板;10-第一连接器;11-第二连接器;12-第一分流器;13-第二分流器;14-第一加强套;15-第二加强套;16-第三加强套;17-第四加强套;18-第一法兰;19-第二法兰;20-连接管;21-配接法兰;22-外壳;23-弯管段;24-第一斜管段;25-第二斜管段。
具体实施方式
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质量流量传感器,包括:
第一测量管1和第二测量管2,第一测量管1与第二测量管2结构相同,尺寸相等,平行设置于外壳中,其中,每根测量管包括弯管段23;
激励器3,设置在弯管段23底部,用于激励第一测量管1和第二测量管2;
第一检测器4,设置在弯管段23的第一端,用于检测第一端的第一振动信号;
第二检测器5,设置在弯管段23的第一端,用于检测第二端的第二振动信号;
处理器(图中未示出,可以连接至第一检测器4和第二检测器5),用于根据第一振动信号和第二振动信号计算第一测量管1和第二测量管2中流体的质量流量。
首先对质量流量传感器的原理进行简单说明,当管内流过流体时,科氏效应的作用使弯管产生关于中心对称轴的一阶扭转“副振动”,该“副振动”直接与所流过的“质量流量(kg/s)”成比例。通过第一检测器4和第二检测器5检测到振动信号的时间差(或相位差)即可计算得到流体的质量流量。对应关系为:
Qm=K1Δt12
式中:
Qm为被测流体质量流量,单位为kg/s;
K1为与测量管的形状、尺寸、材料等有关的系数,通过实际标定确定,单位为kg/s2
Δt12为第一检测器4和第二检测器5检测到振动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s;
另外,当测量管内充满被测流体时,其等效质量发生改变,谐振频率也会发生偏移,此频率偏移能反映出流体密度。
对应关系如下:
ρ m = K 2 ( f 0 2 f m 2 - 1 )
式中:
ρm为被测流体密度,单位为kg/m3
K2为与测量管的形状、尺寸、材料和附加质量等有关的系数,通过实际标定实验确定,单位为kg/m3
f0为测量管空管时的谐振频率,单位为Hz;
fm为测量管充满被测流体时的谐振频率,单位为Hz。
根据科里奥利效应,采用双重定距板在第一测量管1和第二测量管2的两侧固定焊接,且两根测量管平行地、牢固地焊接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1,构成一个音叉,以消除外界振动的影响。
两根测量管在激励器3的产生的电磁激励作用下,分别以固有频率振动,振动相位相反。由于测量管的振动效应,在管内流动的每个流体微团得到一个科氏加速度,测量管受到与此加速度方向相反的分布科氏力。由于测量管的进、出两侧所受到的科氏力方向相反,而使测量管发生扭转,其扭转程度与管内瞬时质量流量成正比。位于测量管的进流侧和出流侧的第一检测器4和第二检测器5在音叉每振动一周的过程中,检测出两路振动信号,两路信号的相位差与检测管的扭摆度,即瞬时流量成正比。通过处理器计算信号间的相位差,可计算出质量流量。同时,由于测量管充满了流体,使得谐振频率发生改变,谐振频率的变化则反映了流体的实时密度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测量管中的介质仅需在弯管段23内流动,即流动过程中只需经过一个弯折部,而弯管段23过渡圆滑,使介质在弯管段23内受到的阻力较小,减小了流场效应,同时降低了介质对管道内壁的冲击和腐蚀,提高了管道的使用寿命。
如图3至图5所示,优选地,每个测量管还包括:第一斜管段24和第二斜管段25,弯管段23分别连接至第一斜管段24和第二斜管段25,且第一斜管段24和第二斜管段25以垂直且等分弯管段23的平面对称,第一斜管段24的轴线与弯管段23的轴线相切,第二斜管段25的轴线与弯管段23的轴线相切。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每根测量管包含第一斜管段24、第二斜管段25和弯管段23三部分,具体的管材可以采用316L不锈钢、钛、哈氏合金,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材质的管材。测量管可以通过弯折工艺一体形成,也可以是由弯管段和斜管段组装而成。
由于第一斜管段24的轴线与弯管段23的轴线相切,且第二斜管段25的轴线与弯管段23的轴线相切,使得第一斜管段24和第二斜管段25与弯管段23的连接部过渡圆滑,从而流入测量管的介质在流经第一斜管段24和第二斜管段25与弯管段23的连接部时,受到的阻力很小,减小了流场影响。
通过在弯管段23两侧设置斜管,使得测量管的装配更加容易,在装配时,相对于将弯管段23直接与连接器相连时与连接器的配合处是弧度,本实施例中的测量管与连接器的配合处是直线,装配时更容易保证装备的精度和一致性。
而且在弯管段23两侧设置斜管后,使得介质在测量管中流经的距离更长,在不改变测量管的直径、壁厚的前提下,在相同法兰端面长度的情况下,科氏效应更加显著,即设置斜管段后可以提高灵敏度和量程比。
当流体未流过传感器时,激振器3激励两根测量管以其固有频率振动,此时,测量管入口侧与出口侧的第一检测器4和第二检测器5检测到的正弦信号频率与相位完全相同,无相位差。测量管此时为空管,测量管的谐振频率为密度基准频率,即无流体时的频率,测得的实时密度和流体质量流量数值均为零。
当流体流过传感器时,首先,测量管内流体的流动引发科氏效应,测量管两端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分布科氏力,表现为两个检测器检测到的正弦信号之间存在相位差,此相位差与流体的质量流量成比例,通过检测此相位差即可得到流体的实时质量流量。同时,由于测量管内充满流体,等效质量发生改变,故谐振频率发生偏移,此偏移量指示了流体的实时密度。
一般地,还包括:
第一连接器10,设置于外壳内部,与第一测量管1和第二测量管2的第一斜管段24相连;
第二连接器11,设置于外壳内部,与第一测量管1和第二测量管2的第二斜管段25相连;
第一分流器12,设置于外壳外部,与第一连接器10相连;
第二分流器13,设置于外壳外部,与第二连接器11相连;
第一法兰18,设置于外壳外部,连接至第一分流器11;
第二法兰19,设置于外壳外部,连接至第二分流器12。
连接器与分流器可以是分别铸造后再焊接在一起,也可以是一起铸造形成一个整体。
通过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1分别连接测量管与分流器可以提高测量管与分流器连接处的稳固性,并且连接器具有更好的隔震效果,因此可以更好地隔离外部扰动对测量管造成的影响。
如图8和图9所示,一般地,还包括:
第一定距板6,设置在第一测量管1和第二测量管2的第一斜管段24上,靠近第一连接器10的一侧;
第二定距板7,设置在第一测量管1和第二测量管2的第一斜管段24上;
第三定距板16,设置在第一测量管1和第二测量管2的第二斜管段25上,靠近第二连接器11的一侧;
第四定距板9,设置在第一测量管1和第二测量管2的第二斜管段25上。
通过两组定距板可以分别实现双重定距模式,使得测量管的工作频率较高、稳定性更好、抗震性和抗干扰能力更强。
四个定距板可以通过真空钎焊的方式同时固定两测量管,使得测量管不易发生变形,并使得两根测量管的特性尽量完全相同,同时提供流量测量所需的有限扭曲和弯曲,通过改变双重定距板在斜管段位置的可以改变传感器的谐振频率,因此可以根据所设计的频率来确定双重定距板在斜管段的位置,以减小内部测量管的振动耦合,并增强测量管的抗震性。
一般地,第一定距板6与第一连接器10相距2厘米~4厘米,
和/或第三定距板8与第二连接器11相距2厘米~4厘米,
和/或第二定距板7与第一定距板6相距2厘米,
和/或第四定距板8与第三定距板8相距2厘米,
和/或第二定距板7和四定距板9的厚度相等,第一定距板6和第三定距板8的厚度相等,第二定距板7的厚度为第一定距板6的厚度的2~3倍,由于越靠近弯管部23测量管振动越强烈,而第二定距板7和第四定距板9相对于第一定距板6和第三定距板8更靠近弯管部23,将第二定距板7和第四定距板9设置的较厚,可以提高定距双重定距的整体稳定性。
和/或第一检测器4与第一连接部相距2厘米~4厘米,
和/或第二检测器5与第二连接部相距2厘米~4厘米。
一般地,还包括:
第一加强套14,设置于第一测量管1的第一斜管段24与第一连接器10的连接部;
第二加强套15,设置于第一测量管1的第二斜管段25与第二连接器11的连接部;
第三加强套16,设置于第二测量管1的第一斜管段24与第一连接器10的连接部;
第四加强套17,设置于第二测量管1的第二斜管段25与第二连接器11的连接部。
一般地,第一连接器10通过氩弧焊与第一加强套14和第三加强套16连接,第二连接器11通过氩弧焊与第二加强套15和第四加强套17连接,第一加强套14、第二加强套15通过钎焊分别焊接至第一测量管1,第三加强套16、第四加强套17通过钎焊分别焊接至第二测量管2,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1通过氩弧焊分别焊接至第一分流器12和第二分流器13,第一分流器12和第二分流器13通过氩弧焊分别焊接至外壳。
一般地,还包括:
连接管20和配接法兰21,连接管20用于连接外壳和配接法兰21,配接法兰21通过橡胶柱与配接螺栓密封。
通过橡胶柱与配接螺栓挤压的方式密封配接法连,可以提高密封效果,以及安装的方便程度。
一般地,弯管段23的轴线为劣弧,且劣弧的半径为35厘米~55厘米。由于弯管段23的轴线为劣弧,相对于优弧(和半圆弧)所占用空间更小,而且与其相连的第一斜管段24和第二斜管段25可以方便地将介质引导至其中,而且劣弧对应的弧度较小,所以弯转度也较小,因此可以减小介质在其中流动所受到的阻力。
如图7所示,一般地,第一检测器4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线圈和第一磁钢;
第二检测器5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二线圈和第二磁钢;
激励器3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三线圈和第三磁钢,
其中,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以及第三磁钢交错设置于第一测量管1,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以及第三线圈交错设置于第二测量管2。
激励器3与第一检测器4和第二检测器5均由线圈与磁钢配合使用,激励器3可以设置于在两根测量管底部顶点的连线中点,第一检测器4设置在与第一连接部相距2厘米~4厘米处,和/或第二检测器5设置在与第二连接部相距2厘米~4厘米处,与激励器3共同形成良好的闭环系统,使得传感器的两个测量管管具有稳定的工作状态,并减小外部扰动的影响,提高自身调节能力。
将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磁钢交错设置在第一测量管1,将第一磁钢、第二磁钢和第三线圈交错设置于第二测量管2,可以使得第一检测器4、第二检测器5和激励器3的重量平均分配在两个测量管上,使两根测量管的附加质量相近,从而使两根测量管的整体质量相近,进而使介质在流经两根测量管时,两根测量管的振动状态一致,分布在两根测量管各处的科氏力一致,挠度一致,从而得到精确的测量和计算结果。
进一步地,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激励线圈的导线可以分别从线圈本身向两侧延伸至配接法兰内部,以保证导线质量分配均匀。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考虑到相关技术中,采用弯曲度很大的U型管,对于介质的流动会产生较大阻力,并且难以保证较高的工作频率和机械品质因数、较好的稳定性、较小的压损、较强的抗震性和抗干扰能力。通过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测量介质的质量流量和密度时,能够减少对其造成的阻力,保证测量管具有较高的工作频率和机械品质因数、较好的稳定性、较小的压损、较强的抗震性和抗干扰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质量流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测量管和第二测量管,所述第一测量管与所述第二测量管结构相同,尺寸相等,平行设置于外壳中,其中,每根测量管包括弯管段;
激励器,设置在所述弯管段底部,用于激励所述第一测量管和所述第二测量管;
第一检测器,设置在所述弯管段的第一端,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端的第一振动信号;
第二检测器,设置在所述弯管段的第二端,用于检测所述第二端的第二振动信号;
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振动信号和所述第二振动信号计算所述第一测量管和所述第二测量管中流体的质量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质量流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测量管还包括:
第一斜管段和第二斜管段,所述弯管段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斜管段和所述第二斜管段,且所述第一斜管段和所述第二斜管段以垂直且等分所述弯管段的平面对称,所述第一斜管段的轴线与所述弯管段的轴线相切,所述第二斜管段的轴线与所述弯管段的轴线相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质量流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连接器,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与所述第一测量管和所述第二测量管的第一斜管段相连;
第二连接器,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与所述第一测量管和所述第二测量管的第二斜管段相连;
第一分流器,设置于所述外壳外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相连;
第二分流器,设置于所述外壳外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相连;
第一法兰,设置于外壳外部,连接至所述第一分流器;
第二法兰,设置于外壳外部,连接至所述第二分流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质量流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定距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测量管和所述第二测量管的第一斜管段上,靠近所述第一连接器的一侧;
第二定距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测量管和所述第二测量管的第一斜管段上;
第三定距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测量管和所述第二测量管的第二斜管段上,靠近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一侧;
第四定距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测量管和所述第二测量管的第二斜管段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质量流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距板距离所述第一连接器2厘米~4厘米,
和/或所述第三定距板距离所述第二连接器2厘米~4厘米,
和/或所述第二定距板距离所述第一定距板2厘米,
和/或所述第四定距板距离所述第三定距板2厘米,
和/或所述第二定距板和所述四定距板的厚度相等,所述第一定距板和所述第三定距板的厚度相等,所述第二定距板的厚度为所述第一定距板的厚度的2~3倍,
和/或所述第一检测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距2厘米~4厘米,
和/或所述第二检测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距2厘米~4厘米。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质量流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加强套,设置于所述第一测量管的第一斜管段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连接部;
第二加强套,设置于所述第一测量管的第二斜管段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连接部;
第三加强套,设置于所述第二测量管的第一斜管段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连接部;
第四加强套,设置于所述第二测量管的第二斜管段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连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质量流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通过氩弧焊与所述第一加强套和所述第三加强套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通过氩弧焊与所述第二加强套和所述第四加强套连接,所述第一加强套、第二加强套通过钎焊分别焊接至所述第一测量管,所述第三加强套、第四加强套通过钎焊分别焊接至所述第二测量管,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通过氩弧焊分别焊接至所述第一分流器和所述第二分流器,所述第一分流器和第二分流器通过氩弧焊分别焊接至所述外壳。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质量流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管和配接法兰,所述连接管用于连接所述外壳和所述配接法兰,所述配接法兰通过橡胶柱与配接螺栓密封。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质量流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管段的轴线为劣弧,且所述劣弧的半径为35厘米~55厘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质量流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器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线圈和第一磁钢;
所述第二检测器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二线圈和第二磁钢;
所述激励器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三线圈和第三磁钢,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以及所述第三磁钢交错设置于所述第一测量管,所述第一磁钢和所述第二磁钢以及所述第三线圈交错设置于所述第二测量管。
CN201520142513.6U 2015-03-12 2015-03-12 一种质量流量传感器 Active CN2045945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42513.6U CN204594515U (zh) 2015-03-12 2015-03-12 一种质量流量传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42513.6U CN204594515U (zh) 2015-03-12 2015-03-12 一种质量流量传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94515U true CN204594515U (zh) 2015-08-26

Family

ID=53930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42513.6U Active CN204594515U (zh) 2015-03-12 2015-03-12 一种质量流量传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9451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76891A (zh) * 2015-03-12 2015-07-15 孙晓君 一种质量流量传感器
CN110073179A (zh) * 2016-12-23 2019-07-30 恩德斯+豪斯流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测量流动介质的密度和/或质量流量的振动型测量传感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76891A (zh) * 2015-03-12 2015-07-15 孙晓君 一种质量流量传感器
CN110073179A (zh) * 2016-12-23 2019-07-30 恩德斯+豪斯流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测量流动介质的密度和/或质量流量的振动型测量传感器
CN110073179B (zh) * 2016-12-23 2021-02-09 恩德斯+豪斯流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测量流动介质的密度和/或质量流量的振动型测量传感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76053B (zh) 一种质量流量计
CN100397047C (zh) 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
CN101858765B (zh) 类直管型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
AU691773B2 (en) Coriolis flowmeter
EP1147380B1 (en) Coriolis flowmeter for large mass flows with reduced dimensions
EP2372315B1 (en) Vortex flow meter with vortex oscillation sensor plate
CN102494726B (zh) 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振动管密度计及其中使用的振动片
US20130133436A1 (en) Measuring system for media flowing in a pipeline
WO1990015310A1 (en) Improved stability coriolis mass flow meter
JP2007531893A (ja) 拡大縮小可能な平均化挿入式渦流量計
CN106233099B (zh) 具有指引凸台的流量计量器歧管
CN104813147A (zh) 对振动计中流体管的截面面积的改变的改进检测
CN104776891A (zh) 一种质量流量传感器
CN204594515U (zh) 一种质量流量传感器
CN104101394A (zh) 科氏质量流量传感器
CN104101393A (zh) 一种质量流量传感器
CN104406645A (zh) 一种质量流量传感器
CN204177431U (zh) 一种质量流量传感器
US9593973B2 (en) Measuring transducer of vibration-type as well as measuring system formed therwith
CN203657864U (zh) 一种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的线圈飞线结构
CN207703278U (zh) 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及其传感器组件
CN204007741U (zh) 一种质量流量传感器
CN207703279U (zh) 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及其传感器组件
EP3568671B1 (en) Fluid-flow sensor assembly having reinforced sensor body
CN207741812U (zh) 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及其传感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