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77113U - 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 - Google Patents

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77113U
CN204577113U CN201520167457.1U CN201520167457U CN204577113U CN 204577113 U CN204577113 U CN 204577113U CN 201520167457 U CN201520167457 U CN 201520167457U CN 204577113 U CN204577113 U CN 2045771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solation valve
pressure unit
pipeline
residual heat
heat remov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6745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忠意
王洪涛
王源
熊国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hina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GN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hina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GN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hina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GN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Priority to CN20152016745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771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771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771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Nuclear Rea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包括母管线及A列管路、B列管路,A列管路包括串联的第一、第二隔离阀,第一隔离阀与母管线之间依次连接有第一逻辑控制组件、第一压力变送器,第二隔离阀与母管线之间依次连接有第二逻辑控制组件、第二压力变送器,且第一、第二压力变送器通过一管线连接于母管线;B列管路包括串联的第三、第四隔离阀,第三隔离阀与母管线之间依次连接有第三逻辑控制组件、第三压力变送器,第四隔离阀与母管线之间依次连接有第四逻辑控制组件、第四压力变送器,且第三、第四压力变送器通过另一管线连接于母管线。从而使RRA系统的投入满足单一故障准则,提高使用及隔离的可靠性,实现方式简单、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强。

Description

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水堆核电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于反应堆冷却剂系统与余热排出系统之间的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核电站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核燃料产生的能量由一回路通过蒸汽发生器向二回路传热来导出。但当反应堆停闭后,核功率虽然消失,但由裂变碎片及其衰变物的衰变所产生的剩余功率仍需导出,这些剩余功率最初通过二回路进行导出,当二回路不能够再运行时,则由余热排出系统(RRA)来导出以保证反应堆的冷却。具体地,余热排出系统(RRA)通过其入口管路与反应堆冷却剂系统(RCP)连接,通过对其入口管路的逻辑控制使余热排出系统(RRA)可靠地投入运行,以在二回路停运时排出堆芯余热以及系统内介质和设备的显热,或在反应堆冷停堆进行装卸料或维修时,排出堆芯余热以维持一回路的温度。
但现有压水堆核电站中所使用的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均存在使余热排出系统的投入不能满足单一故障准则的要求,即在任一压力变送器故障、仪表管线故障或电源故障的情况下,在主控制室都无法投入余热排出系统,影响机组的可用率。
一种改进型的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如图1所示,这种结构中,第一、第三压力变送器1、3由A列、B列电源中的一者控制,第二、第四压力变送器2、4由A列、B列电源中的另一者控制。该结构虽解决了压力变送器单一故障引起主控制室无法投入RRA系统的问题,但是仍存在仪表管线单一故障和电源单一故障问题。具体地,当某一根阀或其仪表管线故障时,例如第一根阀9或其所在管线故障时,将导致与该管线连接的第一、第三压力变送器1、3不可用,从而导致A列的第一隔离阀5与B两列的第三隔离阀7同时不可用,进而无法投入RRA系统。而当电源出现单一故障时,例如A列电源故障时,将导致A列的第一、第二隔离阀5、6不可用,同时使B列的第三压力变送器3失电而使对应的第三隔离阀7无法开启,或使第四压力变送器4失电而使对应的第四隔离阀8无法开启,最终导致无法投入RRA系统。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使余热排出系统的投入满足单一故障准则的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使余热排出系统的投入满足单一故障准则的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用于连接压水堆核电站的余热排出系统与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其包括与反应堆冷却剂系统连接的母管线及并联于所述母管线的A列管路、B列管路,所述A列管路、所述B列管路还分别与余热排出系统连接;其中,所述A列管路包括串联的第一隔离阀、第二隔离阀,所述第一隔离阀与所述母管线之间依次连接有第一逻辑控制组件、第一压力变送器,所述第二隔离阀与所述母管线之间依次连接有第二逻辑控制组件、第二压力变送器,且所述第一压力变送器、所述第二压力变送器通过一管线连接于所述母管线;所述B列管路包括串联的第三隔离阀、第四隔离阀,所述第三隔离阀与所述母管线之间依次连接有第三逻辑控制组件、第三压力变送器,所述第四隔离阀与所述母管线之间依次连接有第四逻辑控制组件、第四压力变送器,且所述第三压力变送器、所述第四压力变送器通过另一管线连接于所述母管线。
较佳地,所述第一隔离阀、所述第二隔离阀串联于所述母管线与余热排出系统之间,所述第三隔离阀、所述第四隔离阀串联于所述母管线与余热排出系统之间。
较佳地,所述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还包括并联于所述母管线与余热排出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管线、第二连接管线,所述第一隔离阀、所述第二隔离阀串联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线,所述第三隔离阀、所述第四隔离阀串联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线。
较佳地,所述A列管路还包括第一仪表管线及设于所述第一仪表管线上的根阀一,所述第一压力变送器、所述第二压力变送器均通过所述第一仪表管线、所述根阀一连接于所述母管线。
较佳地,所述B列管路还包括第二仪表管线及设于所述第二仪表管线上的根阀二,所述第三压力变送器、所述第四压力变送器均通过所述第二仪表管线、所述根阀二连接于所述母管线。
较佳地,所述第一隔离阀、所述第二隔离阀均与A列应急配电盘连接,所述第三隔离阀、第四隔离阀均与B列应急配电盘连接。
较佳地,所述第一压力变送器、所述第二压力变送器分别与A列电源连接,所述第三压力变送器、所述第四压力变送器分别与B列电源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其A列管路的第一隔离阀、第二隔离阀分别与第一压力变送器、第二压力变送器对应连接,且第一压力变送器、第二压力变送器通过同一条管线连接于母管线,第一隔离阀、第二隔离阀分别根据第一压力变送器、第二压力变送器输出的信号实施联锁动作;B列管路的第三隔离阀、第四隔离阀分别与第三压力变送器、第四压力变送器对应连接,第三压力变送器、第四压力变送器通过另一条管线连接于母管线,第三隔离阀、第四隔离阀分别根据第三压力变送器、第四压力变送器输出的信号实施联锁动作。因此,即便某一压力变送器、某一仪表管线或电源出现单一故障,都不会影响另一列管路中被控的隔离阀,从而使RRA系统可投入,使余热排出系统的投入满足单一故障准则,提高RRA系统投入使用的可靠性同时保证其隔离的可靠性,提高核电运行的安全水平;且实现方式简单、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100,用于连接压水堆核电站的反应堆冷却剂系统200与余热排出系统300,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对该入口管路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所述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100包括与反应堆冷却剂系统200连接的母管线110及并联于母管线110的A列管路120、B列管路130,所述A列管路120、B列管路130还分别与余热排出系统300连接。
具体地,所述A列管路120包括第一仪表管线121及串联于母管线110与余热排出系统300之间的第一隔离阀122、第二隔离阀123。其中,该第一仪表管线121的一端连接于母管线110上,第一仪表管线12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隔离阀122、第二隔离阀123连接,且第一仪表管线121上设有根阀一121a。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离阀122依次通过第一逻辑控制组件124、第一压力变送器125连接于第一仪表管线121,第二隔离阀123依次通过第二逻辑控制组件126、第二压力变送器127连接于第一仪表管线121,且第一压力变送器125、第二压力变送器127均与根阀一121a连接,因此,同属于A列管路120的第一压力变送器125、第二压力变送器127共用根阀一121a,通过同属于A列管路120的第一压力变送器125、第二压力变送器127控制该列管路上第一隔离阀122、第二隔离阀123。
更具体地,所述A列管路120还包括连接于母管线110与余热排出系统300之间的第一连接管线128,第一隔离阀122、第二隔离阀123串联于第一连接管线128上。
对于A列管路120,第一仪表管线121用于将压力信号输送至第一压力变送器125、第二压力变送器127,第一压力变送器125再将信号输送至第一逻辑控制组件124,第二压力变送器127再将信号输送至第二逻辑控制组件126,第一逻辑控制组件124、第二逻辑控制组件126分别将接收到的信号与设定值进行比较并输出比较结果,根据该比较结果控制第一隔离阀122、第二隔离阀123动作。
继续参看图2所示,所述B列管路130包括第二仪表管线131及串联于母管线110与余热排出系统300之间的第三隔离阀132、第四隔离阀133。其中,第二仪表管线131的一端连接于母管线110上,第二仪表管线131的另一端分别第三隔离阀132、第四隔离阀133,且第二仪表管线131上设有根阀二131a。具体地,所述第三隔离阀132依次通过第三逻辑控制组件134、第三压力变送器135连接第二仪表管线131,第四隔离阀133依次通过第四逻辑控制组件136、第四压力变送器137连接于第二仪表管线131,且第三压力变送器135、第四压力变送器137均连接于根阀二131a,因此,同属于B列管路130的第三压力变送器135、第四压力变送器137共用根阀二131a,且通过同属于B列管路130的第三压力变送器135、第四压力变送器137控制该列管路上的第三隔离阀132、第四隔离阀133。
更具体地,所述B列管路130还包括连接于母管线110与余热排出系统300之间的第二连接管线138,第三隔离阀132、第四隔离阀133串联于第二连接管线138上。
对于B列管路130,通过第二仪表管线131将压力信号输送至第三压力变送器135、第四压力变送器137,第三压力变送器135再将信号输送至第三逻辑控制组件134,第四压力变送器137再将信号输送至第四逻辑控制组件136,由第三逻辑控制组件134、第四逻辑控制组件136分别进行比较后输出比较结果,根据该比较结果控制第三隔离阀132、第四隔离阀133动作。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接管线128、第二连接管线138并联于母管线110与余热排出系统300之间。
结合图2及以上所述,当某一测量管线发生故障时,以第一仪表管线121故障为例,此时与其连接的第一压力变送器125、第二压力变送器127同时不可用,因此,A列管线的第一隔离阀122、第二隔离阀123同时不能打开,A列管线管线功能丧失;但可通过与第二仪表管线131连接的第三压力变送器135、第四压力变送器137控制打开第三隔离阀132、第四隔离阀133,使RRA系统投入运行。第二仪表管线131故障的原理同上,不再重复描述。因此,能够满足单一测量管线故障准侧。
另,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隔离阀122、第二隔离阀123均与A列应急配电盘连接,所述第三隔离阀132、第四隔离阀133均与B列应急配电盘连接。而第一压力变送器125与A列220V重要负荷交流电源系统的第一保护组(LNA)连接,第二压力变送器127与A列220V重要负荷交流电源系统的第三保护组(LNC)连接;所述第三压力变送器135与B列220V重要负荷交流电源系统的第二保护组(LNB)连接,第四压力变送器137与B列220V重要负荷交流电源系统的第四保护组(LND)连接。因此,当某一系列应急电源故障时,例如当A列电源故障时,A列的第一压力变送器125、第二压力变送器127及第一隔离阀122、第二隔离阀123同时不可用,使A列管线功能丧失,但可通过由B列应急电源供电的第三压力变送器135、第四压力变送器137控制打开同时由B列应急电源供电的第三隔离阀132、第四隔离阀133,从而使RRA系统投入运行。反之,B列应急电源故障时,RRA系统的投入原理同上,不再赘述。故,能够满足单一电源故障准侧。
再次参看图2所示,对本实用新型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1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在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RRA系统处于停运状态,第一隔离阀122、第二隔离阀123、第三隔离阀132、第四隔离阀133均处于关闭状态。
当反应堆冷却剂系统200的压力低于某一设定值时,通过逻辑控制,使上述隔离阀打开。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100具有四种控制组合方式。即,第一种方式中,第一压力变送器125控制第一隔离阀122,第二压力变送器127控制第二隔离阀123,第三压力变送器135控制第三隔离阀132,第四压力变送器137控制第四隔离阀133;第二种方式中,第二压力变送器127控制第一隔离阀122,第一压力变送器125控制第二隔离阀123,其余与第一种方式相同;第三种方式中,第三压力变送器135控制第四隔离阀133,第四压力变送器137控制第三隔离阀132,其余与第一种方式相同;第四种方式中,第二压力变送器127控制第一隔离阀122,第一压力变送器125控制第二隔离阀123,第三压力变送器135控制第四隔离阀133,第四压力变送器137控制第三隔离阀132。
通过四块压力变送器分别控制四道隔离阀,当某一个压力变送器发生故障时,其控制的隔离阀不可用,该系列管线功能丧失,可以通过其余三块压力变送器打开另外的三个隔离阀,另一个系列管线功能可使用,使RRA系统投入运行,满足单一压力变送器故障准则。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100,其A列管路120的第一隔离阀122、第二隔离阀123分别与第一压力变送器125、第二压力变送器127对应连接,第一压力变送器125、第二压力变送器127均通过第一仪表管线121连接于母管线110;B列管路130的第三隔离阀132、第四隔离阀133分别与第三压力变送器135、第四压力变送器137对应连接,第三压力变送器135、第四压力变送器137均通过第二仪表管线121连接于母管线110。因此,第一隔离阀122、第二隔离阀123分别根据第一压力变送器125、第二压力变送器127输出的信号实施联锁动作;第三隔离阀132、第四隔离阀133分别根据第三压力变送器135、第四压力变送器137输出的信号实施联锁动作。即便出现某一压力变送器故障、某一仪表管线故障或电源出现单一故障,都不会影响另一列管路中被控的隔离阀,从而使RRA系统可投入,使余热排出系统300的投入满足单一故障准则,提高RRA系统投入使用的可靠性同时保证其隔离的可靠性,提高核电运行的安全水平;且实现方式简单、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强。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用于连接压水堆核电站的余热排出系统与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与反应堆冷却剂系统连接的母管线;
并联于所述母管线的A列管路、B列管路,所述A列管路、所述B列管路还分别与余热排出系统连接;
其中,所述A列管路包括串联的第一隔离阀、第二隔离阀,所述第一隔离阀与所述母管线之间依次连接有第一逻辑控制组件、第一压力变送器,所述第二隔离阀与所述母管线之间依次连接有第二逻辑控制组件、第二压力变送器,且所述第一压力变送器、所述第二压力变送器通过一管线连接于所述母管线;
所述B列管路包括串联的第三隔离阀、第四隔离阀,所述第三隔离阀与所述母管线之间依次连接有第三逻辑控制组件、第三压力变送器,所述第四隔离阀与所述母管线之间依次连接有第四逻辑控制组件、第四压力变送器,且所述第三压力变送器、所述第四压力变送器通过另一管线连接于所述母管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阀、所述第二隔离阀串联于所述母管线与余热排出系统之间,所述第三隔离阀、所述第四隔离阀串联于所述母管线与余热排出系统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并联于所述母管线与余热排出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管线、第二连接管线,所述第一隔离阀、所述第二隔离阀串联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线,所述第三隔离阀、所述第四隔离阀串联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A列管路还包括第一仪表管线及设于所述第一仪表管线上的根阀一,所述第一压力变送器、所述第二压力变送器均通过所述第一仪表管线、所述根阀一连接于所述母管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B列管路还包括第二仪表管线及设于所述第二仪表管线上的根阀二,所述第三压力变送器、所述第四压力变送器均通过所述第二仪表管线、所述根阀二连接于所述母管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阀、所述第二隔离阀均与A列应急配电盘连接,所述第三隔离阀、第四隔离阀均与B列应急配电盘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力变送器、所述第二压力变送器分别与A列电源连接,所述第三压力变送器、所述第四压力变送器分别与B列电源连接。
CN201520167457.1U 2015-03-24 2015-03-24 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 Active CN2045771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67457.1U CN204577113U (zh) 2015-03-24 2015-03-24 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67457.1U CN204577113U (zh) 2015-03-24 2015-03-24 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77113U true CN204577113U (zh) 2015-08-19

Family

ID=53869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67457.1U Active CN204577113U (zh) 2015-03-24 2015-03-24 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7711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32459A (zh) * 2019-07-31 2019-10-15 新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超低温液体的自动加注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32459A (zh) * 2019-07-31 2019-10-15 新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超低温液体的自动加注装置及方法
CN110332459B (zh) * 2019-07-31 2024-02-06 新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超低温液体的自动加注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85411B (zh) 发电厂综合自动化系统
CN204213620U (zh) 一种lng加气站的三级安全装置
CN105070329A (zh) 一种核电站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204577113U (zh) 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路
CN202600048U (zh) Pt二次电压自动并列/切换系统
CN110336243A (zh) 一种长距离超导电缆综合监控保护装置
CN104993598A (zh) 智能变电站集中式后备测控装置
CN107181321A (zh) 一种基于电网拓扑结构实现快速拉荷的方法
CN203026165U (zh) 一种压水堆核电厂一回路事故排气系统
CN203783648U (zh) 一种紧急状态下安全排氢的装置
CN205038971U (zh) 一种核电站二次侧的长期余热排出系统
CN106017972B (zh) 核岛废树脂自动取样装置
CN205038972U (zh) 一种核电站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Xuedong et al.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 operated on qipanjing industrial park isolated power system
CN204721302U (zh) 一种光伏电站用智能控制器
CN204304453U (zh) 一种水冷型svg设备的联锁保护结构
CN209147815U (zh) 一种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紧急泄水阀控制装置
CN205986321U (zh) 一种自投保护逻辑验证装置
CN203321600U (zh) 一种电磁阀控制回路
CN202790801U (zh) 反应堆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的联锁控制机构
CN206353864U (zh) 一种节能式热煤油自动加热系统
CN214377692U (zh) 一种带有储气装置的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
CN206628710U (zh) 低压计量采集控制柜
CN201594765U (zh) 一种新型变电站综合测控装置
CN205748966U (zh) 核岛废树脂自动取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Guangdong province Futian District Shangbu Road West of the city of Shenzhen Shenzh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15 layer (1502-1504, 1506)

Patentee after: CHINA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atentee after: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oration

Patentee after: China wide nuclear electricity incorporated company

Address before: 518000 Guangdong province Futian District Shangbu Road West of the city of Shenzhen Shenzh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15 layer (1502-1504, 1506)

Patentee before: Zhongkehua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 Institute Co., 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oration

Patentee before: China wide nuclear electricity incorporated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