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61804U - 炊具 - Google Patents

炊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61804U
CN204561804U CN201520208156.9U CN201520208156U CN204561804U CN 204561804 U CN204561804 U CN 204561804U CN 201520208156 U CN201520208156 U CN 201520208156U CN 204561804 U CN204561804 U CN 2045618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bag
cooker
heat shield
infrared
outer p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0815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邢凤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20815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618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618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618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生活电器领域,公开了炊具,其包括外锅、设于外锅内的内胆、设于外锅内并位于内胆下方的加热器和隔设于内胆与外锅之间的隔热罩,隔热罩与内胆之间围合形成一空气加热腔;加热器为可向空气加热腔内辐射热量的红外线辐射加热器,且内胆的底面与红外线辐射加热器的顶面之间存在第一轴向间距。本实用新型,并不是直接对内胆进行接触性加热,而是利用红外线辐射加热器的红外线辐射功能对空气加热腔内的空气进行辐射加热并形成热空气,进而可通过流动于空气加热腔内的热空气对内胆的外表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加热,实现了炊具的快速、均匀加热效果,提升了炊具的烹饪效果。

Description

炊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电器领域,尤其涉及炊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炖锅的加热方式一般为发热带加热方式或金属发热盘加热方式。然而,这两种加热方式在具体应用中都存在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如下:
1)由于发热带加热的功率较低,故而,发热带加热方式不能实现电炖锅快速加热的效果,严重影响了电炖锅的加热效率。
2)如图7所示,现有的金属发热盘式的电炖锅中,内胆2'直接容置于外锅1'内,且金属发热盘3'对内胆2'的加热为接触性传热,即金属发热盘3'是通过其顶面与内胆2'底面的接触实现对内胆2'底部加热的,可见,金属发热盘3'加热方式是对内胆2'局部位置的直接加热,这样,会造成内胆2'内的食物存在温差,严重影响了食物的烹饪效果。此外,由于其温度传感器5'上盖体的侧部边缘是直接接触金属发热盘3'的,故,在加热过程中,金属发热盘3'上的热量会传递到温度传感器5'的盖体上,从而影响了温度传感器5'对被感知内胆2'温度的判断,进而容易因温度传感器5'判断失误造成电炖锅烹饪不良的现象发生,严重影响了电炖锅的烹饪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炊具,其解决了现有炊具无法实现快速、均匀加热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炊具,包括外锅、设于所述外锅内的内胆、设于所述外锅内并位于所述内胆下方的加热器和隔设于所述内胆与所述外锅之间的隔热罩,所述隔热罩与所述内胆之间围合形成一空气加热腔;所述加热器为可向所述空气加热腔内辐射热量的红外线辐射加热器,且所述内胆的底面与所述红外线辐射加热器的顶面之间存在第一轴向间距。
优选地,所述隔热罩包括收容于所述外锅内的主体部和凸设于所述主体部一端并凸露于所述外锅外的卡位部,所述隔热罩通过所述卡位部安装定位于所述外锅上。
优选地,所述外锅的顶部凸设有支撑凸缘,所述卡位部包括支撑于所述支撑凸缘上的支撑部和凸设于所述支撑部下方并套设于所述支撑凸缘外的径向限位部。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为若干个沿周向间隔凸设于所述主体部外周的凸耳;或者,所述支撑部为凸设于所述主体部外周的环状凸缘。
优选地,所述隔热罩具有中空内腔,所述内胆与所述隔热罩之间形成有限位结构以使所述内胆置于所述隔热罩的中空内腔后形成所述空气加热腔。
优选地,所述隔热罩具有凹设于所述卡位部上的定位槽和沿所述定位槽之凹设底壁向下延伸形成的所述中空内腔,所述内胆包括穿设于所述中空内腔内的胆体和设于所述胆体顶端并容置定位于所述定位槽内的定位边缘,所述定位槽与所述定位边缘共同构成所述限位结构。
优选地,在所述隔热罩上和/或所述内胆上形成有连通所述空气加热腔与外部大气的溢流孔。
优选地,所述红外线辐射加热器包括发热丝、采用陶瓷泥烧结成型于所述发热丝外的陶瓷绝缘体和设于所述陶瓷绝缘体外的引线,所述引线的一端与所述发热丝连接。
优选地,上述的炊具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红外线辐射加热器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温度传感器穿设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温度传感器的顶面与所述内胆的底面抵接配合。
优选地,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本体和套设于所述传感器本体外的外杯,且所述传感器本体浮动弹性安装于所述外杯内,所述传感器本体具有与所述内胆抵接配合的感应顶面。
优选地,上述的炊具为电炖锅或者电饭煲。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炊具,采用红外线辐射加热器代替现有炊具的加热器,可利用红外线辐射加热器的红外线辐射功能,使得红外线辐射加热器既可对内胆进行辐射加热又可对内胆周边的空气进行辐射加热,从而使得红外线辐射加热器即使不与内胆接触也可将其热量辐射传递至内胆上,利于实现炊具加热器的非接触式加热。同时,其通过在内胆与外锅之间增设一隔热罩,并使内胆与隔热罩之间形成一空气加热腔、使内胆的底面与红外线辐射加热器的顶面之间存在第一轴向间距,这样,在炊具的具体加热过程中,红外线辐射加热器并不是直接对内胆进行接触性加热,而是通过对空气加热腔内的空气进行辐射加热并形成热空气,并通过流动于空气加热腔内的热空气对内胆的外表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加热,进而使得内胆内的食物均匀受热,实现了炊具的快速、均匀加热效果,提升了炊具的烹饪效果。
具体地,当将上述的炊具的结构应用于电炖锅或者电饭煲或者电压力锅中时,可有效提高电炖锅或者电饭煲或者电压力锅的烹饪效果;尤其是应用于电炖锅中时,可很好地改善电炖锅炖汤的口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炊具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热罩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红外线辐射加热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胆采用隔热罩作为支撑支架放置于桌面上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胆与隔热罩的装配立体示意图;
图7是现有技术提供的金属盘加热式的电炖锅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顶、底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炊具,包括外锅1、设于外锅1内的内胆2、设于外锅1内并位于内胆2下方的加热器3和隔设于内胆2与外锅1之间的隔热罩4,隔热罩4与内胆2之间围合形成一空气加热腔100,隔热罩4与外锅1之间围合形成一空气隔热腔200;加热器3为穿设安装于隔热罩4底部并可向空气加热腔100内辐射热量的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且内胆2的底面(内胆2之位于最底端的壁面)与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的顶面(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之位于最顶端的壁面)之间存在第一轴向间距H1。第一轴向间距H1具体指内胆2的底面与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的顶面在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的轴向上的投影距离。第一轴向间距H1的设置,可使得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并不是直接对内胆2进行接触性加热的。隔热罩4具体采用隔热性能较佳的材料制成,如非金属绝热材料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炊具,在具体加热过程中,其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并不是直接对内胆2进行接触性加热,而是利用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的红外线辐射功能对空气加热腔100内的空气进行辐射加热并形成热空气,且热空气会在空气加热腔100内流动,从而可在隔热罩4与内胆2之间形成一热空气对流通道,进而可通过流动于空气加热腔100内的热空气对内胆2的外表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加热,使得内胆2内的食物7均匀受热,有效实现了炊具的快速、均匀加热效果,提升了炊具的烹饪效果。同时,其还通过隔热罩4与外锅1围合形成一空气隔热腔200,进行防止加热过程中热量朝向外锅1所在侧的散发,从而利于减少能量的浪费,并利于提高炊具的烹饪效率。
优选地,第一轴向间距H1大于或等于3mm,这样,利于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产生的热量更好地辐射于空气加热腔100的空气中,从而利于更好地保证内胆2内食物7受热的均匀性。
优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隔热罩4包括收容于外锅1内的主体部41和凸设于主体部41一端并凸露于外锅1外的卡位部42,卡位部42具体沿主体部41的径向凸设于主体部41顶端的外周表面上,隔热罩4通过卡位部42安装定位于外锅1上。本实施例中,隔热罩4通过其自身的卡位部42实现与外锅1的连接,不需要添加任何中间连接部件,减少了产品的部件数量;且由于其在安装隔热罩4时只需将隔热罩4向下放置于外锅1上、拆卸隔热罩4时只需将隔热罩4向上拔取出,故,隔热罩4的拆装过程非常简单,利于提高隔热罩4的拆装效率。
优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外锅1的顶部凸设有支撑凸缘11,卡位部42包括支撑于支撑凸缘11上的支撑部421和凸设于支撑部421下方并套设于支撑凸缘11外的径向限位部422,径向限位部422与主体部41之间形成供支撑凸缘11插入的卡槽。隔热罩4安装于外锅1上后,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可使得支撑部421紧密贴合于支撑凸缘11上,这样,通过支撑部421与支撑凸缘11的抵顶配合,可有效实现外锅1对隔热罩4的支撑,并可限制隔热罩4竖直向下的移动位移;而径向限位部422与支撑凸缘11的套装配合,可限制的径向移动位移。
优选地,支撑部421为若干个沿周向间隔凸设于主体部41外周的凸耳,这样,通过凸耳的设置可有效加大隔热罩4顶端的径向尺寸,使得凸耳可卡于外锅1外,实现了隔热罩4与外锅1的卡位配合;同时,由于凸耳只是局部加大了隔热罩4的径向尺寸,故,其在有效实现隔热罩4与外锅1卡位配合的前提下,可利于降低隔热罩4的材料成本。本实施例中,凸耳设有两个,且两个凸耳对称设于主体部41的两侧,其卡位可靠、且隔热罩4的材料成本低;可以理解地,凸耳的设置数量不限于两个。当然了,具体应用中,支撑部421也可为凸设于主体部41外周的环状凸缘,即支撑部421也可为周向连续封闭设置的环状结构。
优选地,如图1、图3、图5和图6所示,隔热罩4具有中空内腔402,内胆2与隔热罩4之间形成有限位结构以使内胆2置于隔热罩4的中空内腔402后形成空气加热腔100。具体地,隔热罩4具有凹设于卡位部42上的定位槽401和沿定位槽401之凹设底壁向下延伸形成的中空内腔402,其中,定位槽401具体沿隔热罩4的顶部向下凹设形成于卡位部42上,中空内腔402具体沿隔热罩4的凹设底壁向下延伸设置形成于卡位部42与主体部41上,且定位槽401的径向尺寸大于中空内腔402的径向尺寸。内胆2包括穿设于中空内腔402内的胆体21和设于胆体21顶端并容置定位于定位槽401内的定位边缘22,定位槽401与定位边缘22共同构成限位结构。胆体21的外壁与中空内腔402的内壁围合形成上述空气加热腔100。定位边缘22具体沿胆体21的径向凸设于胆体21顶端的外周表面上,且胆体21的外锅1径向尺寸小于中空内腔402的径向尺寸,定位边缘22的外廓径向尺寸大于中空内腔402的径向尺寸。当然了,限位结构还可以是其他形式,例如在隔热罩4的内表面上形成周凸筋,与内胆2周边形成限位结构。本实施例中,内胆2通过定位边缘22与定位槽401的配合实现内胆2在隔热罩4内的安装定位,相当于内胆2只是插入安装于隔热罩4内,这样,由于其在安装内胆2时只需将内胆2向下放置于隔热罩4上、在拆卸内胆2时只需将内胆2从隔热罩4内向上拔取出,故,其使得内胆2与隔热罩4的拆装过程非常简单。且由于内胆2与隔热罩4之间的连接不需要添加任何中间连接部件,故,其减少了炊具的部件数量。
优选地,如图1和图5所示,胆体21的外侧壁与中空内腔402的内侧壁之间存在一第二径向间距L2,且该第二径向间距L2为3mm~10mm。可以理解地,如果第二径向间距L2设得过小,则容易因制造公差而造成内胆2安装于隔热罩4时发生卡滞现象,并会因空气加热腔100容积过小而造成加热时空气加热腔100内热空气过少导致加热效率不高的现象发生;而如果第二径向间距L2设得过大,则容易造成热量的散失浪费,且在外锅1大小不变的前提下还会导致内胆2容积过小的现象发生。本实施例中,将第二径向间距L2设为在3mm~10mm之间,既可防止内胆2安装于隔热罩4时发生卡滞现象,又可保证炊具具有较高的加热效率并可减小热量的散失浪费,同时,在外锅1大小不变的前提下还可保证内胆2具有较大的容积,其综合性能较好。
优选地,隔热罩4上和/或内胆2上形成有连通所述空气加热腔100与外部大气的溢流孔221。如图1、图5和图6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一具体实施方案,定位边缘22上贯穿设有若干个与空气加热腔100连通的溢流孔221,这样,使得炊具在加热过程中空气加热腔100内的部分多余热空气可从溢流孔221处流出空气加热腔100外,从而防止了空气加热腔100内气压的无限增大,进而保证了产品使用的安全可靠性。此外,通过溢流孔221的设置还可以使空气加热腔100内的热空气具有流动性,防止空气加热腔100内的热空气产生温度差,使得空气加热腔100内的上下层温度均匀,溢流孔221的大小可根据需要调整以保证空气加热腔100内的空气的流动性适当,从而保证空气加热腔100上下层均匀的加热效果。当然了,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限位结构在如上述隔热罩4内表面上形成的周凸筋上形成溢流孔221,或者也可以在内胆2与隔热罩4的配合面间形成溢流孔221。
优选地,定位边缘22为凸设于胆体21外周且周向封闭的环状结构,这样,通过定位边缘22的设置可有效加大内胆2顶端的径向尺寸,使得定位边缘22可卡于隔热罩4的中空内腔402外并定位于定位槽401内,实现了内胆2与隔热罩4的卡位配合;同时,将定位边缘22设为周向封闭的环状结构,可利于溢流孔221在定位边缘22上的分布。当然了,具体应用中,定位边缘22也可设为若干个沿周向间隔凸设于胆体21外周的凸块,这样,也可达到有效加大内胆2顶端径向尺寸的目的。
优选地,如图1和图5所示,内胆2的底部(内胆2之位于最底端的部位)与隔热罩4的底部(隔热罩4之位于最底端的部位)之间存在一第二轴向间距H2,第二轴向间距H2具体指内胆2的底部与隔热罩4的底部在隔热罩4的轴向上的投影距离。本实施例中,隔热罩4除了可起到与内胆2围合形成空气加热腔100、与外锅1围合形成空气隔热腔200的作用外,一方面还可作为取出内胆2的工具使用,即内胆2在外锅1内的取放操作可通过对隔热罩4的取放操作实现,从而使得内胆2的取放操作变得容易;另一方面还可作为内胆2取出后放置于桌面8上的支撑支架使用,由于内胆2的底部与隔热罩4的底部之间存在第二轴向间距H2,故,将隔热罩4作为内胆2放置于桌面8上的支撑支架使用时,可加大内胆2底面与桌面8之间的距离,减少了从内胆2传递到桌面8上的热量,进而避免了由于高温内胆2与桌面8之间距离过近造成桌面8被烫伤的情形发生。具体应用中,用户可通过把持卡位部42将隔热罩4放置定位于外锅1上或者将隔热罩4从外锅1上取下,进而可实现内胆2在外锅1内的放置和取出。
优选地,第二轴向间距H2大于或等于5mm。本实施例中,当内胆2采用隔热罩4作为支撑支架放置于桌面8上时,内胆2底面与桌面8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轴向间距H2,故,将第二轴向间距H2设得大于或等于5mm,可使得内胆2底面与桌面8之间的距离足够大,从而可以很好地避免高温内胆2烫坏桌面8的情形发生。
具体地,如图1和图5所示,隔热罩4的底部贯穿设有与空气加热腔100连通的贯孔403,红外线辐射发热器穿设于贯孔403内,贯孔403具体沿中空内腔402的底壁向下贯穿设置于隔热罩4的底部,且中空内腔402的径向尺寸大于贯孔403的径向尺寸。贯孔403的设置,主要用于保证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上产生的热量可快速辐射至空气加热腔100内。
优选地,如图1所示,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的外侧壁与贯孔403的内侧壁之间存在第三径向间距L3,且第三径向间距L3为2mm~5mm。第三径向间距L3具体指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的外侧壁与贯孔403的内侧壁在隔热罩4的径向上的投影距离。如果第三径向间距L3设得过小,则容易因制造公差而造成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穿设安装于贯孔403内时发生卡滞现象;而如果第三径向间距L3设得过大,则容易造成过多热量从第三径向间距L3散失出空气加热腔100外,从而造成了热量的散失浪费。本实施例中,将第三径向间距L3设为在2mm~5mm之间,既可防止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穿设安装于贯孔403内时发生卡滞现象,又可保证炊具具有较高的加热效率并可减小热量的散失浪费,其综合性能较好。
优选地,如图1和图4所示,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包括发热丝31、采用陶瓷泥烧结成型于发热丝31外的陶瓷绝缘体32和设于陶瓷绝缘体32外的引线33,引线33的一端与发热丝31连接,陶瓷绝缘体32通过若干个紧固件6紧固连接外锅1。上述第一轴向间距H1具体为内胆2的底面与陶瓷绝缘体32的顶面在陶瓷绝缘体32的轴向上的投影距离。引线33的设置,主要用于实现发热丝31与电源的电连接,从而可使得电源可激励炊具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向外辐射热量。本实施例提供的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在具体制造过程中,是将发热丝31埋入陶瓷泥中一起烧结成型的,这样,可使得炊具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能,并使得烧结成型的炊具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具有红外线辐射功能,进而使得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即使不与内胆2接触也可将其热量辐射传递至内胆2上,利于实现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的非接触式加热,并利于实现炊具的快速、均匀加热效果。
优选地,如图1和图4所示,外锅1上设有数量与紧固件6数量相同的第一连接孔(图未标示),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上设有数量与紧固件6数量相同的第二连接孔36,各第二连接孔36分别与各第一连接孔对位设置,各紧固件6分别穿设安装于各第一连接孔和各第二连接孔36内,即每个紧固件6都穿设安装于一个第一连接孔和一个第二连接孔36内。当各紧固件6分别穿设安装于各第一连接孔和各第二连接孔36内后,即可将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锁紧固定于外锅1上,其安装过程简单、紧固可靠。
优选地,紧固件6为螺钉,各第二连接孔36都为贯穿设于陶瓷绝缘体32上的光通孔,各第一连接孔都为设于外锅1上的螺纹孔,各紧固件6分别穿设于各第二连接孔36内并分别螺纹连接各第一连接孔。光通孔具体指内壁光滑(没有螺纹、滚花、拉丝等工艺特征)的通孔。将各第二连接孔36都设为贯穿设于陶瓷绝缘体32上的光通孔,可使得第二连接孔36的制造工艺比较简单,从而利于降低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的制造难度;且如果将各第二连接孔36都设为设于陶瓷绝缘体32上的螺纹孔,则会受陶瓷绝缘体32材料特征的影响而使得螺纹容易或者崩裂,由此可见,将各第二连接孔36都设为光通孔,还可利于保证第二连接孔36的长期有效性,从而利于保证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安装的稳固可靠性。本实施例中紧固件6采用螺纹连接方式安装,其紧固可靠、安装方便;且由于其用于与紧固件6螺纹连接的螺纹孔并不是设于陶瓷绝缘体32上的,故,其利于保证紧固件6螺纹连接的长期有效性,从而保证了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安装的稳固可靠性。
或者,作为上述紧固件6设置方式的替代实施方案,紧固件6为螺栓与螺母的组合,各第一连接孔都为设于外锅1上的光通孔,各第二连接孔36都为贯穿设于陶瓷绝缘体32上的光通孔,各螺栓分别穿设于各第一连接孔和各第二连接孔36内并分别螺纹连接各螺母。这样,也可实现紧固件6的螺纹连接安装方式,且由于其也没有在陶瓷绝缘体32上设置用于紧固件6螺纹连接的螺纹孔,故,其也可利于保证紧固件6螺纹连接的长期有效性,从而保证了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安装的稳固可靠性。当然了,具体应用中,紧固件6也可设为其它元件,如铆钉或者插销等。
优选地,如图1和图4所示,上述的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还包括套设于引线33外的绝缘套管34。绝缘套管34的设置,一方面可对引线33起到绝缘和防护的作用,从而利于提高产品使用的安全可靠性;另一方面可对引线33起到定位的作用,利于防止引线33与炊具内的其它部件产生干涉现象。
优选地,绝缘套管34采用陶瓷材料制成。由于陶瓷材料的绝缘性能、结构强度和刚性都较佳,故,绝缘套管34采用陶瓷材料制成,可使得绝缘套管34对引线33的绝缘、防护及定位效果都较佳。
优选地,陶瓷绝缘体32为圆盘状结构,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成型。
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的炊具还包括温度传感器5,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上设有安装孔35,温度传感器5穿设安装于安装孔35内,且温度传感器5的顶面与内胆2的底面抵接配合。温度传感器5的设置,主要用于实时检测内胆2的温度,从而利于提高食物7的烹饪效果和提高炊具的综合性能。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上安装孔35的设置,既利于实现温度传感器5与内胆2的抵接配合,又利于防止温度传感器5与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产生干涉现象,同时还可利于提高炊具的结构紧凑性。
优选地,如图1和图4所示,安装孔35贯穿设于陶瓷绝缘体32的中心位置处,各第二连接孔36环绕分布于安装孔35的外周,这样,一方面可避免第二连接孔36与安装孔35的设置产生干涉现象;另一方面可使得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安装于外锅1上后其受力分布比较均匀。发热丝31也优选环绕分布于安装孔35的外周,这样,利于发热丝31在陶瓷绝缘体32内的均匀、对称分布,进而利于保证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向外辐射热量的均匀性。
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温度传感器5包括传感器本体51和套设于传感器本体51外的外杯52,且传感器本体51浮动弹性安装于外杯52内,传感器本体51具有与内胆2抵接配合的感应顶面5121。内胆2的底面为平底面,温度传感器5的感应顶面5121为平顶面,即内胆2的底面和温度传感器5的感应顶面5121都为平整表面,这样,利于保证传感器本体51与内胆2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利于保证温度传感器5感温的可靠性。传感器本体51浮动弹性安装于外杯52内,具体是指传感器本体51穿设安装于外杯52内后仍可沿外杯52的轴向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利于保证在加热过程中传感器本体51的感应顶面5121始终保持与内胆2的抵接配合,进而保证了温度传感器5感温的可靠性。本实施例提供的温度传感器5,通过在传感器本体51外增设一外杯52,这样,可有效防止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上的热量直接传递至传感器本体51上,从而防止了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上热量对传感器本体51感温结果的影响,避免了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上的热量对温度传感器5判断内胆2温度的影响,进而避免了因温度传感器5判断失误造成炊具烹饪不良的现象发生,保证了炊具的烹饪可靠性。
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传感器本体51的外侧壁与外杯52的内侧壁之间存在第一径向间距L1,这样,利于在传感器本体51与外杯52之间形成一空气隔热层,从而利于减少从外杯52上传递至传感器本体51上的热量,进而防止了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上产生的热量经外杯52传递至传感器本体51上,有效避免了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上的热量对温度传感器5判断内胆2温度的影响,保证了传感器本体51对内胆2测温的准确性。本实施例中,第一径向间距L1具体指传感器本体51的外侧壁与外杯52的内侧壁在外杯52的径向上的投影距离。
更优选地,第一径向间距L1为3mm~7mm。如果第一径向间距L1设得过小,则容易因制造公差而造成传感器本体51穿设安装于外杯52内时发生卡滞现象,并容易因外杯52与传感器本体51之间隔热空气过少而造成外杯52与传感器本体51之间隔热效果差的现象发生;而如果第一径向间距L1设得过大,则会造成外杯52体积过大、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有效发热面积过小的情形发生。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径向间距L1设为在3mm~7mm之间,既可防止传感器本体51穿设安装于外杯52内时发生卡滞现象,又可有效避免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所产生的热量对传感器本体51的测温准确性产生影响,同时还可防止外杯52体积过大、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有效发热面积过小的情形发生,其综合性能较好。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传感器本体51包括内杯511、盖合于内杯511顶部的盖体512和设于内杯511内并与盖体512热传导连接的感温元件(图未标示),感应顶面5121为盖体512之背对感温元件的顶部表面,上述的第一径向间距L1形成于内杯511的外侧壁与外杯52的内侧壁之间。盖体512具体采用导热性能较佳的材料制成,这样,通过盖体512的设置,既可保证传感器本体51与内胆2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又可保证感温元件能准确测量到内胆2上的温度。本实施例提供的炊具温度传感器5,通过内杯511与外杯52的组合形成双套杯传感器结构,可极大程度地减少从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上传递至感温元件上的热量,避免了由于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上的热量直接辐射到传感器本体51上而对温度传感器5判断内胆2温度造成影响。
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传感器本体51还包括用于将感温元件锁紧固定于盖体512上的固定夹513。固定夹513的设置,可有效实现感温元件的安装固定,且其安装方便、结构简单。当然了,具体应用中,感温元件也可通过其它方式安装固定于盖体512上,如感温元件可粘接或者焊接或者铆接或者螺钉连接于盖体512上等。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外杯52具有可穿设于安装孔35内的杯体521和凸设于杯体521顶部并卡于安装孔35外的卡位凸缘522。卡位凸缘522的径向尺寸大于杯体521的径向尺寸,具体安装时,外杯52从上往下卡插安装于安装孔35内,且卡位凸缘522卡于安装孔35外。由于其只是通过卡位凸缘522与安装孔35的卡位实现温度传感器5在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上的安装,故,其安装过程非常简单,且其利于减少产品的部件数量。
具体地,传感器本体51可通过弹簧或者中空弹性塑料管或者弹片等弹性件(图未标示)安装于外杯52内,这样,均可实现传感器本体51在外杯52内的浮动弹性安装。
优选地,上述的炊具为电炖锅或者电饭煲或者电压力锅。当将上述的炊具的结构应用于电炖锅或者电饭煲或者电压力锅中时,可有效提高电炖锅或者电饭煲或者电压力锅的烹饪效果;尤其是应用于电炖锅中时,可很好地改善电炖锅炖出来的汤的口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炊具的工作原理为:在炊具的加热过程中,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上产生的热量会对空气加热腔100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并形成热空气,且热空气会在空气加热腔100内流动,从而可在隔热罩4与内胆2之间形成一热空气对流通道;而流动于空气加热腔100内的热空气可对内胆2的外表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加热,进而使得内胆2内的食物7均匀受热,提高了炊具的烹饪效果和加热效率。而隔热罩4与外锅1围合形成的空气隔热腔200,可防止加热过程中热量朝向外锅1所在侧的散发,从而可利于减少能量的浪费,并利于进一步提高炊具的烹饪效率。其中,温度传感器5上外杯52的设置,可避免传感器本体51直接受到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的热辐射,极大程度地减小了温度传感器5感温性能受红外线辐射加热器3的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炊具,包括外锅、设于所述外锅内的内胆和设于所述外锅内并位于所述内胆下方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设于所述内胆与所述外锅之间的隔热罩,所述隔热罩与所述内胆之间围合形成一空气加热腔;所述加热器为可向所述空气加热腔内辐射热量的红外线辐射加热器,且所述内胆的底面与所述红外线辐射加热器的顶面之间存在第一轴向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包括收容于所述外锅内的主体部和凸设于所述主体部一端并凸露于所述外锅外的卡位部,所述隔热罩通过所述卡位部安装定位于所述外锅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的顶部凸设有支撑凸缘,所述卡位部包括支撑于所述支撑凸缘上的支撑部和凸设于所述支撑部下方并套设于所述支撑凸缘外的径向限位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为若干个沿周向间隔凸设于所述主体部外周的凸耳;或者,所述支撑部为凸设于所述主体部外周的环状凸缘。
5.如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具有中空内腔,所述内胆与所述隔热罩之间形成有限位结构以使所述内胆置于所述隔热罩的中空内腔后形成所述空气加热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具有凹设于所述卡位部上的定位槽和沿所述定位槽之凹设底壁向下延伸形成的所述中空内腔,所述内胆包括穿设于所述中空内腔内的胆体和设于所述胆体顶端并容置定位于所述定位槽内的定位边缘,所述定位槽与所述定位边缘共同构成所述限位结构。
7.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炊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热罩上和/或所述内胆上形成有连通所述空气加热腔与外部大气的溢流孔。
8.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线辐射加热器包括发热丝、采用陶瓷泥烧结成型于所述发热丝外的陶瓷绝缘体和设于所述陶瓷绝缘体外的引线,所述引线的一端与所述发热丝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炊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红外线辐射加热器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温度传感器穿设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温度传感器的顶面与所述内胆的底面抵接配合。
10.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炊具,其特征在于:该炊具为电炖锅或者电饭煲。
CN201520208156.9U 2015-04-07 2015-04-07 炊具 Active CN2045618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08156.9U CN204561804U (zh) 2015-04-07 2015-04-07 炊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08156.9U CN204561804U (zh) 2015-04-07 2015-04-07 炊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61804U true CN204561804U (zh) 2015-08-19

Family

ID=53854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08156.9U Active CN204561804U (zh) 2015-04-07 2015-04-07 炊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6180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47174A1 (en) * 2019-09-12 2021-03-18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Cooking devic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47174A1 (en) * 2019-09-12 2021-03-18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Cooking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60010873A1 (en) High performance surface unit for heating
CN204561804U (zh) 炊具
CN104720566B (zh) 炊具
CN204561859U (zh) 炊具
CN104720567A (zh) 炊具
CN105342364B (zh) 加热体改进结构的微型电饭煲
CN204561873U (zh) 炊具温度传感器及炊具
CN109990325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组件
CN206094198U (zh)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CN205729056U (zh) 一种电压力锅
CN204561857U (zh) 炊具
CN205657858U (zh) 内凸外凹形压力锅发热盘
CN204561858U (zh) 炊具内胆组件及电炊具
KR101875136B1 (ko) 전기조리기
CN204765136U (zh) 炊具红外线辐射加热器及炊具
CN204561803U (zh) 炊具隔热罩的安装结构及炊具
CN204561872U (zh) 炊具的红外线辐射加热器安装结构及炊具
CN108236383B (zh) 发热盘组件及烹饪电器
CN204534778U (zh) 用于电暖器的发热单元
CN210197366U (zh) 一种烹饪装置及加热系统
CN204786629U (zh) 一种球面电陶炉发热盘
WO2018176930A1 (zh) 分体式电饭煲
CN206560308U (zh) 电压力锅
CN217302902U (zh) 烹饪电器
CN219421086U (zh) 高能效线圈盘以及电磁加热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