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59452U - 基于电流斩波的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电流斩波的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59452U
CN204559452U CN201520176500.0U CN201520176500U CN204559452U CN 204559452 U CN204559452 U CN 204559452U CN 201520176500 U CN201520176500 U CN 201520176500U CN 204559452 U CN204559452 U CN 2045594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ode
resistor
circuit
motor
cur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7650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爱民
张金华
娄家川
毕玉洁
吴志恒
冀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52017650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594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594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5945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电流斩波的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属于电力电子控制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三相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电路、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中央处理器和光耦隔离电路,还包括电流斩波电路;本实用新型消除了电机绕组因电流过大引起的发热甚至短路问题,减小了电机因绕组电流过小引起的电机扰动问题,能够使电机平滑运行,控制电机的转速及转矩波动,由硬件电路组成,结构简单、通用性好,仅需简单设置斩波极限值便可应用于多种电机中进行斩波,降低了电机的开关损耗,提高了电机的运行效率,并提高了电机动态响应速度,通过控制绕组电流的上下限,即可适用电机的低速运行。

Description

基于电流斩波的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电子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电流斩波的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是在无刷直流电机的基础上设计的,对于此新型电机构成了全新的控制系统,为了使电机机构能够平滑启动,避免绕组电流过大或过小引起的电机绕组短路、电机转矩波动大等问题,需对本电机设置电流斩波装置。
普通的斩波装置的通用性不强,需要对具体的电机进行不同的电路及软件设置,不能方便的提供斩波信号,依据计算机软件实现的较多,因此没有良好的通用性;开关损耗较大,不利于提高电机运行效率,用作调速系统时,系统在负载扰动下的动态响应十分缓慢;不适用于电机低速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于电流斩波的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控制系统,以达到保护电机、提高电机运行性能、降低电机开关损耗和提高通用性的目的。
一种基于电流斩波的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包括三相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电路、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中央处理器和光耦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流斩波电路;
所述电流斩波电路包括A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B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C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
所述三相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同时连接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励磁绕组和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入端,三相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光耦隔离电路的输出端,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励磁绕组连接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入端,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中央处理器的输入端,中央处理器的输出端连接光耦隔离电路的输入端,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PC机;
所述A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出端同时连接B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出端、C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出端、第一电阻的一端和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同时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第二电阻的一端和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接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电源;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同时连接第四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电阻的一端,第四二极管的阴极接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电源,将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共同作为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A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B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和C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的电路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电流传感器、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一电容、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和第一运算放大器;
所述第一电流传感器的一端同时连接第五二极管的阳极、第六二极管的阴极、第四电阻的一端和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第一电流传感器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第五电阻的一端、第六电阻的一端、第五二极管的阴极、第一电容的一端、第六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将第一电流传感器的两端作为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入端,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发射端和第七二极管的阳极,将第七二极管的阴极作为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出端;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电源,第六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绕组电流斩波电路包括A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B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和C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
所述三相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电路包括三相不对称半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电机驱动电路和单相桥式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基于电流斩波的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控制系统,消除了电机绕组因电流过大引起的发热甚至短路问题;减小了电机因绕组电流过小引起的电机扰动问题,能够使电机平滑运行,控制电机的转速及转矩波动;本实用新型由硬件电路组成,结构简单、通用性好,仅需简单设置斩波极限值便可应用于多种电机中进行斩波;本实用新型仅由简单元器件构成,降低了电机的开关损耗,提高了电机的运行效率,并提高了电机动态响应速度,通过控制绕组电流的上下限,即可适用电机的低速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基于电流斩波的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电流斩波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三相不对称半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电机驱动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单相桥式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光耦隔离电路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三相9-6结构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定转子结构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磁通路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中,基于电流斩波的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包括三相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电路、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中央处理器和光耦隔离电路和电流斩波电路;
本实施例中,中央处理器DSP采用TMS320F2812型号,第一电流传感器、第二电流传感器、第三电流传感器均采用霍尔电流传感器,型号为TBC10P,PWM信号光耦隔离采用6N137型号,本实施例中电源模块包括220V交流电压转为±15V、5V直流电压以及5V~3.3V电平转换电路、5V~1.8V电平转换电路;
本实施例中,所述三相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同时连接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励磁绕组和电流斩波电路内部的电流传感器,单相桥式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电路中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基极和三相不对称半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电机驱动电路中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基极共同连接光耦隔离电路的输出端,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励磁绕组连接电流斩波电路内部的电流传感器,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出端1连接中央处理器DSP的ADCINB0端口,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出端2连接中央处理器DSP的ADCINB1端口,中央处理器DSP的十路输出端PWM1~PWM10连接光耦隔离电路的输入端,所述中央处理器DSP连接PC机;
本实施例中,所述三相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电路包括三相不对称半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电机驱动电路和单相桥式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电路,其中,所述的三相不对称半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电机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同时连接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A相励磁绕组和A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的第一电流传感器CD-A,三相不对称半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电机驱动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同时连接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B相励磁绕组和B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的第一电流传感器CD-B,三相不对称半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电机驱动电路的第三输出端连接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C相励磁绕组和C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的第一电流传感器CD-C;单相桥式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激磁线圈;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流斩波电路,包括A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B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C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二极管VD1、第二二极管VD2、第三二极管VD3和第四二极管VD4;其中,
所述A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出端同时连接B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出端、C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出端、第一电阻R1的一端和第一二极管VD1的阴极,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第一二极管VD1的阳极同时连接第二二极管VD2的阳极、第二电阻R2的一端和第三二极管VD3的阴极,并作为电流斩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二二极管VD2的阴极接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源,第三二极管VD3的阳极同时连接第四二极管VD4的阳极和第三电阻R3的一端,并作为电流斩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第四二极管VD4的阴极接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电源;
所述A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B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和C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的电路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电流传感器(CD-A或CD-B或CD-C)、第四电阻(R4或第十一电阻R11或第十二电阻R12)、第五电阻(R5或第十三电阻R13或第十四电阻R14)、第六电阻(R6或第十五电阻R15或第十六电阻R16)、第一电容(C1或第六电容C6或第七电容C7)、第五二极管(VD5或第二十八二极管VD28或第二十九二极管VD29)、第六二极管(VD6或第三十二极管VD30或第三十一二极管VD31)、第七二极管(VD7或第三十二二极管VD32或第三十三二极管VD33)和第一运算放大器(A1或第二运算放大器A2或第三运算放大器A3);
所述第一电流传感器(CD-A或CD-B或CD-C)的一端同时连接第五二极管(VD5或第二十八二极管VD28或第二十九二极管VD29)的阳极、第六二极管(VD6或第三十二极管VD30或第三十一二极管VD31)的阴极、第四电阻(R4或第十一电阻R11或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和第一运算放大器(A1或第二运算放大器A2或第三运算放大器A3)的同相输入端,第一电流传感器(CD-A或CD-B或CD-C)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第五电阻(R5或第十三电阻R13或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第六电阻(R6或第十五电阻R15或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第五二极管(VD5或第二十八二极管VD28或第二十九二极管VD29)的阴极、第一电容(C1或第六电容C6或第七电容C7)的一端、第六二极管(VD6或第三十二极管VD30或第三十一二极管VD31)的阳极和第一运算放大器(A1或第二运算放大器A2或第三运算放大器A3)的反相输入端,第四电阻(R4或第十一电阻R11或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A1或第二运算放大器A2或第三运算放大器A3)的发射端和第七二极管(VD7或第三十二二极管VD32或第三十三二极管VD33)的阳极,将第七二极管(VD7或第三十二二极管VD32或第三十三二极管VD33)的阴极作为A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或B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或C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出端,第一运算放大器(A1或第二运算放大器A2或第三运算放大器A3)的电源正极端连接电源,电源负极端接地,第五电阻(R5或第十三电阻R13或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电源,第六电阻(R6或第十五电阻R15或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接地,第一电容(C1或第六电容C6或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三相不对称半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电机驱动电路,包括第八二极管VD8、第九二极管VD9、第十二极管VD10、第十一二极管VD11、第十二二极管VD12、第十三二极管VD13、第十四二极管VD14、第十五二极管VD15、第十六二极管VD16、第十七二极管VD17、第十八二极管VD18、第十九二极管VD19、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1、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2、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3、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4、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5、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6和第二电容C2,其中,
所述的第二电容C2的一端同时连接第八二极管VD8的阳极、第十二极管VD10的阴极、第十二二极管VD12的阳极第十四二极管VD14的阴极、第十六二极管VD16的阳极和第十八二极管VD18的阴极,并连接电源的正极;所述的第八二极管VD8的阴极连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1的集电极,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1的发射极连接第九二极管VD9的阴极,第九二极管VD9的阳极同时连接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2的发射极、第十三二极管VD13的阳极、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4的发射极、第十七二极管VD17的阳极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6的发射极,并连接电源的负极;所述的第十二极管VD10的阳极连接第十一二极管VD11的阳极,第十一二极管VD11的阴极连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2的集电极;所述的第十二二极管VD12的阴极连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3的集电极,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3的发射极连接第十三二极管VD13的阴极;所述的第十四二极管VD14的阳极连接第十五二极管VD15的阳极,第十五二极管VD15的阴极连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4的集电极;所述的第十六二极管VD16的阴极连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5的集电极,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5的发射极连接第十七二极管VD17的阴极;所述的第十八二极管VD18的阳极连接第十九二极管VD19的阳极,第十九二极管VD19的阴极连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6的集电极;
所述的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1的基极、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2的基极、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3的基极、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4的基极、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5的基极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6的基极共同连接光耦隔离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的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1的发射极还连接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A相励磁绕组的一端和A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中第一电流传感器CD-A的一端,第十二极管VD10的阳极还连接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A相励磁绕组的另一端和A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中第一电流传感器CD-A的另一端;所述的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3的发射极还连接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B相励磁绕组的一端和B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中第一电流传感器CD-B的一端,第十四二极管VD14的阳极还连接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B相励磁绕组的另一端和B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中第一电流传感器CD-B的另一端;所述的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5的发射极还连接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C相励磁绕组的一端和C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中第一电流传感器CD-C的一端,第十八二极管VD18的阳极还连接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C相励磁绕组的另一端和C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中第一电流传感器CD-C的另一端;
本实施例中,所述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A相励磁绕组的一端连接A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中第一电流传感器CD-A的一端,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A相励磁绕组的另一端连接A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中第一电流传感器CD-A的另一端;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B相励磁绕组的一端连接B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中第一电流传感器CD-B的一端,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B相励磁绕组的另一端连接B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中第一电流传感器CD-B的另一端;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C相励磁绕组的一端连接C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中第一电流传感器CD-C的一端,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C相励磁绕组的另一端连接C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中第一电流传感器CD-C的另一端;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单相桥式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电路包括第三电容C3、第二十二极管VD20、第二十一二极管VD21、第二十二二极管VD22、第二十三二极管VD23、第二十四二极管VD24、第二十五二极管VD25、第二十六二极管VD26、第二十七二极管VD27、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7、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8、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9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10;其中,
所述的第三电容C3的一端同时连接第二十二极管VD20的阳极、第二十二二极管VD22的阴极、第二十四二极管VD24的阳极和第二十六二极管VD26的阴极;所述的第二十二极管VD20的发射极同时连接第二十二二极管VD22的阳极、第二十一二极管VD21的阴极和第二十三二极管VD23的阳极;所述的第二十三二极管VD23的阴极连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8的集电极,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8的发射极同时连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第二十一二极管VD21的阳极、第二十五二极管VD25的阳极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10的发射极;所述的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10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十七二极管VD27的阴极,第二十七二极管VD27的阳极同时连接第二十五二极管VD25的阴极、第二十六二极管VD26的阳极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9的发射极,所述的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9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十四二极管VD24的阴极;
所述的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7的基极、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8的基极、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9的基极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10的基极连接光耦隔离电路的输出端;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光耦隔离电路,包括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11和PWM信号光耦隔离;其中,
所述第七电阻R7的一端设置为光耦隔离电路的输入端,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11的基极,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11的集电极同时连接第八电阻R8的一端和PWM信号光耦隔离的阳极端口AN,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电源,绝缘栅双极晶体管K11的发射极连接第九电阻R9的一端并接地,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PWM信号光耦隔离的阴极端口CAT,PWM信号光耦隔离的电源端口VCC同时连接第四电容C4的一端和第十电阻R10的一端,并连接电源,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第五电容C5的一端和PWM信号光耦隔离的接地端口并接地,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将PWM信号光耦隔离的输出端口VO设置为光耦隔离电路的输出端;
本实施例中,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图中1为电机机壳,2为电机前端盖,3为电机后端盖,4为电机转轴,5为卷筒,6为激磁线圈,7为第一凸极定子,8为第二凸极定子,9为第一凸极转子,10为第二凸极转子,11为励磁绕组;
如图6所示,电机前端盖2设置于电机机壳1的一端,电机后端盖3设置于电机机壳1的另一端,电机转轴4的一端穿过电机前端盖2的中间孔,电机转轴4的另一端穿过电机后端盖3的中间孔;
如图6所示,第一凸极定子7固定设置于电机内部一端的电机机壳1上,第一凸极定子7的每个凸极上均缠绕有励磁绕组,第一凸极转子9固定设置于电机内部电机转轴4的一端,第一凸极定子7与第一凸极转子9对应放置,第一凸极定子7与第一凸极转子9之间留有0.4毫米的气隙;第二凸极定子8固定设置于电机内部另一端的电机机壳1上,第二凸极定子8的每个凸极上均缠绕有励磁绕组,第二凸极转子10固定设置于电机内部电机转轴4的另一端,第二凸极定子8和第二凸极转子10对应放置,第二凸极定子8与第二凸极转子10之间留有0.4毫米的气隙,并且第一凸极定子7与第二凸极定子8对称放置,第一凸极转子9与第二凸极转子10对称放置;
如图6所示,所述的卷筒5通过卡槽固定设置于第一凸极定子7与第二凸极定子8之间的电机机壳1内壁上,激磁线圈6缠绕在卷筒5内,卷筒5对应位置的电机转轴4上设置有凸起;
本实施例中,三相9-6结构的新型凸极式定转子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定转子结构剖面图如图7所示,第一凸极定子7上均匀分布9个凸极,第一凸极转子9上均匀分布6个凸极,即为双凸极结构,第一凸极定子7的每个凸极上均缠绕有励磁绕组11;将第一凸极定子7每个凸极上的励磁绕组合理布局均匀分为A、B、C三相,A相包括A1相、A2相和A3相,B相包括B1相、B2相和B3相,C相包括C1相、C2相和C3相,A1相、A2相和A3相的励磁绕组11串联连接,B1相、B2相和B3相的励磁绕组11串联连接,C1相、C2相和C3相的励磁绕组11串联连接;第二凸极定子8的结构与第一凸极定子7的结构相同,第二凸极转子10的结构与第一凸极转子9的结构相同;保证励磁绕组与激磁线圈产生的磁通方向一致时,顺序导通A相、B相和C相,则电机逆时针旋转;依次导通C相、B相和A相,则电机顺时针旋转;
本实施例中,磁通路径示意图如图8所示,激磁线圈6中通入直流电流产生轴向磁通,电机转轴4用以引导磁场,磁通经电机转轴4从第一凸极转子9穿过第一凸极定子7的定子齿,由电机机壳1传到第二凸极定子8,最后传到第二凸极转子10形成闭合回路,则第一凸极转子9和第二凸极转子10分别形成N极和S极,第一凸极转子9和第二凸极转子10感应出磁场,并可通过控制励磁绕组11中的电流控制产生的磁场,在励磁绕组11中施加正向或反向的可调直流电流,就可产生不同方向与幅值的激磁磁通,进而控制电机的转矩与转速;
本实施例中,通过电流斩波电路,采集电流信号进行处理,将处理结果直接反馈给中央处理器DSP,当绕组相电流超过设定值上限时,电流斩波电路输出信号“1,0”给中央处理器DSP,由中央处理器DSP输出控制信号关断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当电流低于设定值下限时,电流斩波电路输出信号“0,1”给中央处理器DSP,由中央处理器DSP输出控制信号导通绝缘栅双极晶体管,使电流保持在电流设定范围之内,从而保护电机运行,提高电机运行性能。

Claims (3)

1.一种基于电流斩波的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包括三相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电路、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中央处理器和光耦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流斩波电路;
所述电流斩波电路包括A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B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C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
所述三相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同时连接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励磁绕组和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入端,三相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光耦隔离电路的输出端,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的励磁绕组连接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入端,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中央处理器的输入端,中央处理器的输出端连接光耦隔离电路的输入端,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PC机;
所述A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出端同时连接B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出端、C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出端、第一电阻的一端和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同时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第二电阻的一端和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接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电源;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同时连接第四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电阻的一端,第四二极管的阴极接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电源,将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共同作为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流斩波的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B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和C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的电路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电流传感器、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一电容、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和第一运算放大器;
所述第一电流传感器的一端同时连接第五二极管的阳极、第六二极管的阴极、第四电阻的一端和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第一电流传感器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第五电阻的一端、第六电阻的一端、第五二极管的阴极、第一电容的一端、第六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将第一电流传感器的两端作为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入端,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发射端和第七二极管的阳极,将第七二极管的阴极作为绕组电流斩波电路的输出端;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电源,第六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绕组电流斩波电路包括A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B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和C相绕组电流斩波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流斩波的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电路包括三相不对称半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电机驱动电路和单相桥式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电路。
CN201520176500.0U 2015-03-27 2015-03-27 基于电流斩波的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控制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5594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76500.0U CN204559452U (zh) 2015-03-27 2015-03-27 基于电流斩波的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76500.0U CN204559452U (zh) 2015-03-27 2015-03-27 基于电流斩波的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59452U true CN204559452U (zh) 2015-08-12

Family

ID=53834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76500.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559452U (zh) 2015-03-27 2015-03-27 基于电流斩波的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59452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4500B (zh) * 2016-04-01 2017-03-11 bo-rui Chen Axial Flux Motor and Power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Hybrid Vehicle
CN106655418A (zh) * 2017-03-24 2017-05-10 刘博� 一种直流双向充电模块
CN106655858A (zh) * 2015-10-28 2017-05-10 周伯飞 环形逆变电路
CN107294463A (zh) * 2017-07-19 2017-10-24 沈阳工业大学 轴向电励磁复合转子周向错位磁阻电机控制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55858A (zh) * 2015-10-28 2017-05-10 周伯飞 环形逆变电路
TWI574500B (zh) * 2016-04-01 2017-03-11 bo-rui Chen Axial Flux Motor and Power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Hybrid Vehicle
CN106655418A (zh) * 2017-03-24 2017-05-10 刘博� 一种直流双向充电模块
CN106655418B (zh) * 2017-03-24 2024-04-23 刘博� 一种直流双向充电模块
CN107294463A (zh) * 2017-07-19 2017-10-24 沈阳工业大学 轴向电励磁复合转子周向错位磁阻电机控制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oice et al. Digital control strategy for four quadrant operation of three phase BLDC motor with load variations
CN204559452U (zh) 基于电流斩波的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控制系统
CN102611369B (zh) 电动汽车专用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
CN101789738A (zh) 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5915130B (zh) 一种泵用无位置传感器永磁电机的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CN204559453U (zh) 一种无刷线圈激磁直流电机控制系统
CN201315560Y (zh) 直流无刷电机驱动装置
CN112398241B (zh) 一种单相直流无刷无位置传感器电机及其构成的风扇
CN203057050U (zh) 一种无刷直流电机的电磁转矩脉动抑制装置
CN211981785U (zh) 用于厨师机的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系统和直流无刷电机
Ma et al. Digital control issue of high speed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
CN104362909A (zh) 一种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
CN104084934A (zh) 一种新型智能控制直流无刷电镐
CN207868888U (zh) 自带扭力缓起缓停的无刷直流电动机
CN114389486A (zh) 一种用于混合励磁双凸极电机的换相误差补偿方法
CN208158246U (zh) 一种开关磁阻电机
CN108683381B (zh) 一种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电路
CN207835373U (zh) 一种自动调节发动机转速的控制系统
CN202197243U (zh) 一种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
CN112436763A (zh) 一种开关磁阻电机制动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4380711U (zh) 一种内嵌驱动电路的爪极式直流同步电机
CN206564502U (zh) 应用于风机领域的开关磁阻电机
Qi et al. Research on Commutation Torque Ripple Suppression of Open-winding Brushless DC Motor
CN211397964U (zh) 一种直流无刷电机型负压风机
CN213461271U (zh) 单相直流无刷无位置传感器电机、驱动及电源管理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2

Termination date: 2017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