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77194U - 线缆导引保护链 - Google Patents

线缆导引保护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77194U
CN204477194U CN201520110772.0U CN201520110772U CN204477194U CN 204477194 U CN204477194 U CN 204477194U CN 201520110772 U CN201520110772 U CN 201520110772U CN 204477194 U CN204477194 U CN 2044771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connecting plate
link main
link
ch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1077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珽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riority to CN20152011077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771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771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771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Cable Arrangement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Parts (AREA)

Abstract

一种线缆导引保护链,包含:多个彼此前后枢接的链接主体。每一链接主体包括两个彼此间隔相对的链接板及分别连接该两链接板且彼此间隔相对的一第一连接板及一第二连接板,四者共同界定一前后贯通的通道空间,每一链接板具有一前段的内链接部、一后段的外链接部及一外阶部,内链接部相背向的外侧面之间的宽度距离小于外链接部相向的内侧面之间的宽度距离,该外链接部具有一呈弧形的后端缘及一靠近该后端缘且由相邻该通道空间侧削薄的削薄部,该外阶部位于该链接板的外侧面及内链接部的外侧面之间并具有一朝后凹陷的凹陷部。

Description

线缆导引保护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护链,尤其涉及一种线缆导引保护链。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线缆导引链条的构造,包括多个链接主体,每一链接主体包括一对内链接板与一对宽度距离较两内链接板之间的宽度距离为宽的外链接板,多个链接主体链接的方式是以前一个链接主体的外链接板与后一个链接主体的内链接板枢接而链接成串,借此界定出一内部通道可供线缆穿伸于内,达到保护线缆的作用。如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0810211522.0(中国台湾对应案申请号:TW97134895)、美国专利号US7387046(中国对应案申请号CN200410088034.7)及美国专利号US6029437等。
然而,此类的线缆导引链条的问题在于,由于每两个链接主体相枢接时,是以前一个链接主体的外链接板分别靠附在后一个链接主体的两内链接板外侧,并且大致与后一个链接主体的外链接板对齐,在需要将相枢接的链接主体拆开时,较不容易施力使前一个链接主体的外链接板离开后一链接主体的内链接板而解除两者的枢接关系,且在拆解过程中也容易造成链接主体的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易于拆解的线缆导引保护链。
于是,本实用新型线缆导引保护链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包含:多个彼此前后枢接的链接主体。每一链接主体包括两个彼此间隔相对的链接板及分别连接该两链接板且彼此间隔相对的一第一连接板及一第二连接板,四者共同界定一前后贯通的通道空间。每一链接板具有一前段的内链接部、一后段的外链接部及一外阶部,所述内链接部相背向的外侧面之间的宽度距离小于所述外链接部相向的内侧面之间的宽度距离,该外链接部具有一呈弧形的后端缘及一靠近该后端缘且由相邻该通道空间侧削薄的削薄部,该外阶部位于该链接板的外侧面及内链接部的外侧面之间并具有一朝后凹陷的凹陷部。其中,每两前后枢接的链接主体中,前一个链接主体的两链接板的外链接部分别与后一个链接主体的两链接板的内链接部可转动地相枢接且分别位于对应的内链接部外侧,而且前一个链接主体的两削薄部分别与后一个链接主体的对应内链接部的外侧面共同界定一第一插入空间,并且前一个链接主体的两外链接部的后端缘分别与后一个链接主体的对应的凹陷部相间隔而共同界定一第二插入空间,使得在同侧的该第一插入空间与该第二插入空间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链接主体的每一链接板还具有一设置于该外链接部的第一枢接单元及一设置于该内链接部的第二枢接单元,且该第一枢接单元与该第二枢接单元其中之一是一枢孔,其中另一个是一枢轴,每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以对应的枢轴和枢孔相接合而枢接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枢接单元为枢孔且该第二枢接单元为枢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一链接主体的第二连接板的前缘较该第一连接板的前缘朝前延伸,且该第二连接板的后缘与该第一连接板的后缘相对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一链接主体的第二连接板的前缘较该第二枢接单元的轴心位置位于前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一链接主体的第二连接板的前缘形成一凹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一链接主体的每一链接板还具有一形成于该链接板的内侧面与该外链接部的内侧面之间的内阶部,而该内链接部的前端缘形成一弧角及一第一挡止部,该弧角相较于该第一挡止部靠近该第一连接板,该第一挡止部相较于该弧角靠近该第二连接板,每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沿一直线方向伸直时,后一个链接主体的两链接板的第一挡止部分别抵于前一个链接主体的两链接板的内阶部,用以限制后一个链接主体使其不能往其第二连接板所在的方位旋转,而且后一个链接主体的两链接板的弧角可分别通过前一个链接主体的两链接板的内阶部,用以使后一个链接主体能往其第一连接板所在的方位旋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一链接板的外阶部还具有一靠近该第一连接板的第二挡止部,其中每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当后一个链接主体往其第一连接板所在的方位旋转至最大角度时,后一个链接主体的两链接板的第二挡止部分别抵于前一个链接主体的两链接板的外链接部的侧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一链接主体的第一连接板的后缘形成一挡缘,且该第一连接板的前缘的外侧面形成一第三挡止部,其中每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当后一个链接主体往其第一连接板所在的方位旋转至最大角度时,后一个链接主体的第一连接板的第三挡止部抵于前一个链接主体的第一连接板的后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链接主体其中一部分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是以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的第一连接板在同一侧的方式相接,而其中另一部分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是以其中一链接主体反转而使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的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在同一侧的方式相接,用以使一部分的链接主体形成不同旋转方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是以其中一链接主体反转而使前一个链接主体的第一连接板与后一个链接主体的第二连接板在同一侧的方式相接时,前一个链接主体的第二连接板的后缘形成一挡缘,且当后一个链接主体往其第一连接板所在的方位旋转至最大角度时,后一个链接主体的第一连接板的第三挡止部抵于前一个链接主体的第二连接板的后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一链接板的外链接部的削薄部为一斜削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的后一个链接主体相对前一个链接主体旋转至最大角度的位置时,所述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的其中之一的第一连接板及第二连接板不会伸入另一链接主体的通道空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一链接主体的第二连接板的前缘及后缘皆呈导角。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每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通过前一个链接主体的两削薄部分别与后一个链接主体的对应内链接部的外侧面共同界定一第一插入空间,并且前一个链接主体的两外链接部的后端缘分别与后一个链接主体的对应凹陷部相间隔而共同界定一第二插入空间,使得在同侧的该第一插入空间与该第二插入空间相连通以利于一工具插入而将前一个链接主体的外链接部与后一个链接主体的内链接部分离,从而容易拆解每两相连的链接主体。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附图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线缆导引保护链的一实施例适用于保护一线缆;
图2是一立体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一链接主体的一视角;
图3是一立体图,说明该实施例的该链接主体的另一视角;
图4是一立体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的一视角;
图5是一立体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的另一视角;
图6是一立体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在同侧的一第一插入空间与一第二插入空间相连通以供一工具插入;
图7是一剖面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沿一直线方向伸直时,后一个链接主体的两链接板的第一挡止部分别抵于前一个链接主体的两链接板的内阶部,借此限制后一个链接主体不能往其第二连接板所在的方位旋转;
图8是一立体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当后一个链接主体往其第一连接板所在的方位旋转至最大角度时,后一个链接主体的两链接板的第二挡止部分别抵于前一个链接主体的两链接板的外链接部的侧缘;
图9是一剖面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当后一个链接主体往其第一连接板所在的方位旋转至最大角度时,后一个链接主体的第一连接板的第三挡止部抵于前一个链接主体的第一连接板的后缘;
图10是一立体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三个链接主体是以前后者的第一连接板在同一侧的方式相接;
图11是一立体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三个链接主体其中两者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是以其中一链接主体反转而使前后者的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在同一侧的方式相接,借此使一部分的链接主体形成不同旋转方向;
图12是一剖面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沿一直线方向伸直时,后一个链接主体的两链接板的第一挡止部分别抵于前一个链接主体的两链接板的内阶部,借此限制后一个链接主体不能往其第二连接板所在的方位旋转;及
图13是一立体图,说明该实施例的该链接主体的一第二连接板的前缘形成一凹口的实施方式。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a、1b  链接主体
11         链接板
11a        外侧面
11b        内侧面
12         第一连接板
121        后缘
122        第三挡止部
123        前缘
13         第二连接板
130        凹口
131        前缘
132        后缘
10         通道空间
14         内链接部
14a        外侧面
14c        前端缘
141        弧角
142        第一挡止部
15         外链接部
15a        内侧面
16         外阶部
17         内阶部
18         第一枢接单元
19         第二枢接单元
151        后端缘
152        削薄部
153        箭头标示
154        侧缘
150        第一插入空间
161        凹陷部
162        第二挡止部
160        第二插入空间
2          线缆
3          工具
4          连接器
5          机架
100        线缆导引保护链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附图,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加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而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阅图1、图2与图3,本实用新型线缆导引保护链的一实施例适用于保护一线缆2,该线缆2可用于例如一伺服器(未图示)。具体来说,线缆2穿伸于线缆导引保护链100内,该线缆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连接器4,而两个连接器4分别设置于两机架5上,其中一机架5是可相对于另一机架5位移。
本实施例的线缆导引保护链100包含:多个链接主体1。这些链接主体1前后相连且彼此枢接地串接在一起,每一链接主体1包括两个链接板11、一第一连接板12及一第二连接板13。该两链接板11彼此间隔相对,而该第一连接板12及该第二连接板13分别连接该两链接板11且彼此间隔相对,四者为一体成形的结构并共同界定一前后贯通的通道空间10,该通道空间10供该线缆2穿过并借由该两链接板11、该第一连接板12及该第二连接板13来保护该线缆2。
详细来说,每一链接板11具有一内链接部14、一外链接部15、一外阶部16、一内阶部17、一第一枢接单元18及一第二枢接单元19。链接板11具有一外侧面11a及一内侧面11b,该内链接部14是该链接板11的外侧面11a的前段朝内凹陷所构成,而该外链接部15则是该链接板11的内侧面11b的后段朝外凹陷所构成。内链接部14相背向的两外侧面14a之间的宽度距离小于外链接部15相向的两内侧面15a之间的宽度距离。该第一枢接单元18设置于该外链接部15,而该第二枢接单元19则设置于该内链接部14,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枢接单元18为贯穿外链接部15的枢孔而该第二枢接单元19为凸设于内链接部14的外侧面14a的枢轴。
每一链接板11的内链接部14具有一由第一连接板12延伸至第二连接板13的前端缘14c,前端缘14c形成一弧角141及一第一挡止部142,以第一连接板12与第二连接板13所在的方位而言,该弧角141相较于该第一挡止部142靠近该第一连接板12,该第一挡止部142相较于该弧角141靠近该第二连接板13,且第二枢接单元19至第一挡止部142的距离大于第二枢接单元19至弧角141的距离,其作用稍后说明。
外阶部16位在链接板11的外侧面11a及内链接部14的外侧面14a之间并且朝前,且外阶部16具有一朝后凹陷的凹陷部161及一靠近该第一连接板12的第二挡止部162。内阶部17位在链接板11的内侧面11b及外链接部15的内侧面15a之间并且向后。该外链接部15具有一呈弧形的后端缘151及一靠近该后端缘151且由相邻该通道空间10侧削薄的削薄部152,须强调的是,该削薄部152可为一斜削面或等效的削薄构造。又,该第一连接板12的后缘121形成一挡缘且其靠近前缘123的外侧面形成一第三挡止部122。
参阅图4、图5与图6,其呈现每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1。前一个链接主体1的两链接板11的外链接部15分别与后一个链接主体1的两链接板11的内链接部14可转动地相枢接且分别位于对应的内链接部14外侧。具体来说,每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1以对应的枢轴和枢孔相接合而枢接在一起,换句话说,每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1借该第二枢接单元19嵌插入对应的该第一枢接单元18,而能将彼此枢接在一起。当然该第一枢接单元18也可为枢轴而该第二枢接单元19则为枢孔,如此亦可达成将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1枢接在一起的目的,并不以本实施例所描述的枢接结构为限。
而且前一个链接主体1的两削薄部152分别与后一个链接主体1的对应内链接部14的外侧面14a共同界定一第一插入空间150,并且前一个链接主体1的两外链接部15的后端缘151分别与后一个链接主体1的对应的凹陷部161相间隔而共同界定一第二插入空间160,使得在同侧的该第一插入空间150与该第二插入空间160相连通以供一工具3插入,该工具3可例如为图6所示的“一字形起子”,当然也可为其他的插入工具3,并不以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工具3为限。如此一来,使用者可将该工具3插入该第一插入空间150与该第二插入空间160而轻易地拆解每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1,以助于更换或维修线缆2(见图1),或者是更换链接主体1,且避免在拆解过程中损坏这些链接主体1。
参阅图7,特别要说明的是,每一链接主体1的第二连接板13的前缘131较该第一连接板12的前缘123朝前延伸,且该第二连接板13的后缘132与该第一连接板12的后缘121相对齐。再者,每一链接主体1的第二连接板13的前缘131较该第二枢接单元19的轴心位置位于前侧。搭配参阅图2与图3,链接主体1的每一链接板11的内链接部14的弧角141与第一挡止部142的作用在于,例如当每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1处在如图7所示呈直线排列的状态时,后一个链接主体1的两链接板11会由于第一挡止部142分别靠抵于前一个链接主体1的两链接板11的内阶部17的关系,使得后一个链接主体1不能再往靠近前一个链接主体1的第二连接板13的方向旋转(即图7的后一个链接主体1相对于前一个链接主体1顺时针旋转),而当后一个链接主体1欲往靠近前一个链接主体1的第一连接板12的方向旋转(即图7的后一个链接主体1相对于前一个链接主体1逆时针旋转)时,两链接板11的弧角141并不会接触到前一个链接主体1的两链接板11的内阶部17,借此使后一个链接主体1能顺利往前一个链接主体1的第一连接板12所在的方位旋转。另外,每一链接主体1的两链接板11的其中一个还具有一形成于该外链接部15的外侧面的箭头标示153,该箭头标示153的指向即是指前述后一个链接主体1能往靠近前一个链接主体1的第一连接板12的方向旋转的方向。
参阅图8与图9,其中每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1当后一个链接主体1往靠近前一个链接主体1的第一连接板12的方向旋转至最大角度时,后一个链接主体1的两链接板11的第二挡止部162分别抵于前一个链接主体1的两链接板11的外链接部15的侧缘154,同时,后一个链接主体1的第一连接板12的第三挡止部122抵于前一个链接主体1的第一连接板12的后缘121。特别要说明的是,后一个链接主体1相对前一个链接主体1旋转至最大角度的位置时,其中一链接主体1的第一连接板12及第二连接板13不会伸入另一链接主体1的通道空间10,如此可确保多个链接主体1相对于彼此旋转时,多个第一连接板12及多个第二连接板13不会过度挤压到该线缆2(见图1)以避免该线缆2的损坏。
参阅图1与图10,当多个链接主体1是以其第一连接板12位在同一侧的方式相接时,后一个链接主体1相对于前一个链接主体1旋转的方向都是相同的(如图10中箭头标示153所示,后一个链接主体1都是能相对于前一个链接主体1逆时针旋转),使得该线缆2可顺著多个链接主体1来弯折且变换方向。
参阅图1、图11与图12,本实施例中,为使线缆导引保护链100的各链接主体1能朝预定的方向旋转,以图1中标示1a、1b的链接主体1为例,是将后一个链接主体1a反转180度与前一个链接主体1b枢接,使得后一个链接主体1a的第一连接板12、第二连接板13与前一个链接主体1a的第一连接板12、第二连接板13位置上下相反,如此一来,后一个链接主体1a因其第一挡止部142靠抵于前一个链接主体1b的内阶部17,因而限制后一个链接主体1a只能往靠近前一个链接主体1b的第二连接板13的方向旋转,借此使一部分的链接主体1形成不同旋转方向,进而改变该线缆2的弯折方向,以利于该线缆2的收折方式依照使用者的期望。此外,当后一个链接主体1旋转至最大角度时,前一个链接主体1的第二连接板13的后缘132则形成为一挡缘,而后一个链接主体1的第三挡止部122挡抵于前一个链接主体1的第二连接板13的后缘132。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链接主体1的第二连接板13的前缘131及后缘132的外侧边缘皆呈导角或圆角,使得多个链接主体1在收折或展开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可滑顺地相对位移而降低阻碍。
最后,参阅图13,每一链接主体1的第二连接板13的前缘131也可形成为一凹口130,此结构设计可省料进而降低链接主体1的制造成本。
综上所述,每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1通过前一个链接主体1的两削薄部152分别与后一个链接主体1的对应内链接部14的外侧面14a共同界定一第一插入空间150,并且前一个链接主体1的两外链接部15的后端缘151分别与后一个链接主体1的对应凹陷部161相间隔而共同界定一第二插入空间160,使得在同侧的该第一插入空间150与该第二插入空间160相连通以利于一工具3插入而将前一个链接主体1的外链接部15与后一个链接主体1的内链接部14相分离,从而容易拆解每两相连的链接主体1,故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线缆导引保护链,其特征在于,包含:
多个链接主体,彼此前后枢接,每一链接主体包括两个彼此间隔相对的链接板及分别连接该两链接板且彼此间隔相对的一第一连接板及一第二连接板,四者共同界定一前后贯通的通道空间,每一链接板具有一前段的内链接部、一后段的外链接部及一外阶部,所述内链接部相背向的外侧面之间的宽度距离小于所述外链接部相向的内侧面之间的宽度距离,该外链接部具有一呈弧形的后端缘及一靠近该后端缘且由相邻该通道空间侧削薄的削薄部,该外阶部位于该链接板的外侧面及内链接部的外侧面之间并具有一朝后凹陷的凹陷部;
其中,每两前后枢接的链接主体中,前一个链接主体的两链接板的外链接部分别与后一个链接主体的两链接板的内链接部可转动地相枢接且分别位于对应的内链接部外侧,而且前一个链接主体的两削薄部分别与后一个链接主体的对应内链接部的外侧面共同界定一第一插入空间,并且前一个链接主体的两外链接部的后端缘分别与后一个链接主体的对应的凹陷部相间隔而共同界定一第二插入空间,使得在同侧的该第一插入空间与该第二插入空间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线缆导引保护链,其特征在于,所述链接主体的每一链接板还具有一设置于该外链接部的第一枢接单元及一设置于该内链接部的第二枢接单元,且该第一枢接单元与该第二枢接单元其中之一是一枢孔,其中另一个是一枢轴,每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以对应的枢轴和枢孔相接合而枢接在一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线缆导引保护链,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接单元为枢孔且该第二枢接单元为枢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线缆导引保护链,其特征在于,每一链接主体的第二连接板的前缘较该第一连接板的前缘朝前延伸,且该第二连接板的后缘与该第一连接板的后缘相对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线缆导引保护链,其特征在于,每一链接主体的第二连接板的前缘较该第二枢接单元的轴心位置位于前侧。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线缆导引保护链,其特征在于,每一链接主体的第二连接板的前缘形成一凹口。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线缆导引保护链,其特征在于,每一链接主体的每一链接板还具有一形成于该链接板的内侧面与该外链接部的内侧面之间的内阶部,而该内链接部的前端缘形成一弧角及一第一挡止部,该弧角相较于该第一挡止部靠近该第一连接板,该第一挡止部相较于该弧角靠近该第二连接板,每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沿一直线方向伸直时,后一个链接主体的两链接板的第一挡止部分别抵于前一个链接主体的两链接板的内阶部,用以限制后一个链接主体使其不能往其第二连接板所在的方位旋转,而且后一个链接主体的两链接板的弧角能够分别通过前一个链接主体的两链接板的内阶部,用以使后一个链接主体能往其第一连接板所在的方位旋转。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线缆导引保护链,其特征在于,每一链接板的外阶部还具有一靠近该第一连接板的第二挡止部,其中每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当后一个链接主体往其第一连接板所在的方位旋转至最大角度时,后一个链接主体的两链接板的第二挡止部分别抵于前一个链接主体的两链接板的外链接部的侧缘。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线缆导引保护链,其特征在于,每一链接主体的第一连接板的后缘形成一挡缘,且该第一连接板的前缘的外侧面形成一第三挡止部,其中每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当后一个链接主体往其第一连接板所在的方位旋转至最大角度时,后一个链接主体的第一连接板的第三挡止部抵于前一个链接主体的第一连接板的后缘。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线缆导引保护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链接主体其中一部分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是以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的第一连接板在同一侧的方式相接,而其中另一部分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是以其中一链接主体反转而使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的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在同一侧的方式相接,用以使一部分的链接主体形成不同旋转方向。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线缆导引保护链,其特征在于,当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是以其中一链接主体反转而使前一个链接主体的第一连接板与后一个链接主体的第二连接板在同一侧的方式相接时,前一个链接主体的第二连接板的后缘形成一挡缘,且当后一个链接主体往其第一连接板所在的方位旋转至最大角度时,后一个链接主体的第一连接板的第三挡止部抵于前一个链接主体的第二连接板的后缘。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线缆导引保护链,其特征在于,每一链接板的外链接部的削薄部为一斜削面。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线缆导引保护链,其特征在于,每两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的后一个链接主体相对前一个链接主体旋转至最大角度的位置时,所述前后相连的链接主体的其中之一的第一连接板及第二连接板不会伸入另一链接主体的通道空间。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线缆导引保护链,其特征在于,每一链接主体的第二连接板的前缘及后缘皆呈导角。
CN201520110772.0U 2015-02-15 2015-02-15 线缆导引保护链 Active CN2044771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10772.0U CN204477194U (zh) 2015-02-15 2015-02-15 线缆导引保护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10772.0U CN204477194U (zh) 2015-02-15 2015-02-15 线缆导引保护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77194U true CN204477194U (zh) 2015-07-15

Family

ID=53632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10772.0U Active CN204477194U (zh) 2015-02-15 2015-02-15 线缆导引保护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7719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1420A (zh) * 2016-08-24 2016-11-23 太仓钛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链条保护装置
CN110622376A (zh) * 2017-04-05 2019-12-2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导向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1420A (zh) * 2016-08-24 2016-11-23 太仓钛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链条保护装置
CN110622376A (zh) * 2017-04-05 2019-12-2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导向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154886U (zh) 可应用在软性显示模块的枢纽装置
CN204477194U (zh) 线缆导引保护链
CN104571383A (zh) 扩充卡固定机构及包含该固定机构的扩充卡连接模组
RU2012120725A (ru)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армированной распорки коробки и заготовка для ее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TWM506906U (zh) 線纜導引保護鏈
CN205629199U (zh) 一种拉线折弯器
CN104265835B (zh) 一种防反向弯曲传动链
BR112013021336A2 (pt) dispositivo de vedação para alimentação através de filamentos
CN104992640A (zh) 无缝式弯折拼接结构和可弯折式拼接屏幕
CN204904746U (zh) 无缝式弯折拼接结构和可弯折式拼接屏幕
CN105215233A (zh) 一种拉线折弯器
CN105089401A (zh) 铰链及冰箱
CN214519969U (zh) 一种烟草设备管材断裂外螺纹接头取出工具
CN105098492A (zh) 具有导孔结构、导柱结构的连接器机构及电子装置组合件
CN207762364U (zh) 一种固定夹
CN208298292U (zh) 机芯通道对接机构及自助金融设备
CN202921856U (zh) 锻造机械夹钳
CN202868276U (zh) 一种易折弯的开槽钣金件
CN207349212U (zh) 一种快速锁紧装置
CN204975541U (zh) 一种电链锯刹车装置中刹车连杆的支撑机构
CN201423584Y (zh) 调节式水泵钳
CN204814085U (zh) 一种方便折叠手术刀
CN206652870U (zh) 涡轮增压回油管折弯穿芯
CN203382078U (zh) 一种可转向输送链
CN205350116U (zh) 改进的双十字联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