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64526U - 进出线模块底座 - Google Patents

进出线模块底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64526U
CN204464526U CN201520064274.7U CN201520064274U CN204464526U CN 204464526 U CN204464526 U CN 204464526U CN 201520064274 U CN201520064274 U CN 201520064274U CN 204464526 U CN204464526 U CN 2044645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erted terminal
inlet wire
main casing
line module
container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6427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刚
罗德胜
杨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ntai intellig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ieo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ieo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ieo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06427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645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645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645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传输技术领域,旨在提供一种进出线模块底座,包括多个外接负载的第一导通件。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个上下层叠固定连接的主壳体,以形成该底座的总框架,还通过在各主壳体的内腔设置一进线插接端、一出线插接端、一输入转接组件、以及一输出转接件,并将输入转接组件的一端外接输入电路,另一端连接进线插接端,将输出转接件的一端连接对应的所述第一导通件,另一端连接出线插接端,这样,将输入转接件(如转接铜排)和一外接输入电路的外接件(如T形螺钉)均设置在底座内以形成一整体结构,并直接实现该底座与垂直母排之间的电力传输,还使得该底座的整体精巧美观,且大大地减少了安装量,也缩小了安装空间。

Description

进出线模块底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传输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进出线模块底座。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随着实际的各种安装和维护等的需要,电力传输的方式由当初最简单的不需采用进出线模块底座,而是由开关直接实现电力传输的方式逐渐发展成为采用进出线模块底座的方式,通常,这种采用进出线模块底座的传输方式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尤其是变电站交流系统、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控制柜、配电柜、配电箱等电力配电领域,它主要是将电力从主汇流母排或垂直母排上取电,先经过该进出线模块底座,再经过开关(开关不属于此底座的组成部分),然后又回到该底座传送给相对应的负载,具体电力传输方向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目前,市场上有关进出线底座的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
1、进出线模块底座(如图2和图3所示),此种技术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最为接近,主要是将开关组件6分离出来,无需停电和拆卸带电母排就可将开关组件6更换以实现开关组件6的在线维护,还可实现在开关组件6货期长而配电柜项目交货期紧的情况下,提前进行配电柜其他部件的组装,等开关组件6到货再安装开关的预置化安装方式,这样以缩短生产周期。然而,这种技术存在以下问题:1)如图1所示,现有的开关底座7在将电力从汇流母排或垂直母排4传输到此底座上时,此技术需要增加外围转接母排5或导线,这样,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安装量和安装难度;2)此底座无法检测各个插接件处的温升情况,也即,无法监控各插接件的工作状态及性能;3)此底座不具备防护功能,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触电危险。
2、类似于维纳尔母线系统的开关底座技术,这种技术既没有将开关完全分离出来,也无法实现开关的在线维护,但可以实现开关的预置化安装,且这种底座只解决了开关的进线端电力传输,没有解决出线端的电力传输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出线模块底座,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进出线模块底座需要增加转接母排或导线导致增加安装量和安装难度,以及不具备防护功能存在触电危险等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进出线模块底座,包括进线模块和设于所述进线模块的出线端的出线模块,所述出线模块包括多个外接负载的第一导通件;所述进线模块包括多个主壳体,各所述主壳体上下层叠固定连接以形成总壳体,各所述第一导通件固定连接于对应的各所述主壳体上;
各所述主壳体的内腔内设有一进线插接端和一出线插接端,各所述主壳体上均设有第一防护装置以遮挡所述主壳体的内腔,且所述总壳体上设有第二防护装置以自动遮挡各所述进线插接端和各所述出线插接端。
进一步地,所述进线模块包括固定连接装置,该固定连接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板和间隔且平行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第二固定板,各所述主壳体通过多个第二固定件固定夹持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护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的多块盖板,各所述盖板对应设于各所述主壳体的外侧以遮挡其内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防护装置包括活动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的用以挡盖各所述进线插接端的第一防护板和用以挡盖各所述出线插接端的第二防护板。
进一步地,各所述主壳体的内腔内还设有一输入转接组件和一输出转接件,所述输入转接组件的一端外接输入电路,另一端连接所述进线插接端,所述输 出转接件的一端连接对应的所述第一导通件,另一端连接所述出线插接端。
进一步地,各所述输入转接组件包括一输入转接件和一外接所述输入电路的外接件,所述输入转接件的一端连接所述外接件,另一端连接所述进线插接端。
进一步地,各所述主壳体的内腔分隔出一第一容纳腔和多个第二容纳腔,各所述第二容纳腔并排设置;所述进线插接端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外接件设于任一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各所述主壳体的内腔还分隔出一第三容纳腔和一第四容纳腔,各所述第三容纳腔并排设置;各所述出线插接端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三容纳腔内,各所述第一导通件的一端插设在对应的所述第四容纳腔内。
进一步地,各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内设有进线转接套管,各所述进线转接套管的一端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另一端伸出该第二容纳腔,所述外接件活动设于任一所述进线转接套管内,且所述外接件的一端设于对应的所述进线转接套管的外侧,另一端通过第一固定件连接于所述输入转接件上。
进一步地,各所述进线插接端和各所述出线插接端的连接线路上均设有温度传感器。
更进一步地,所述外接件为T形螺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出线模块底座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在该底座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设置多块盖板,且将各盖板分别设置在对应的各主壳体的外侧,以遮挡其内腔,这样,即可遮蔽该底座上的所有带电部分,防止了人为地接触到带电体,大大地降低现场操作人员的误触电危险。
(2)通过在该底座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设置一可移动的第一防护板和一可移动的第二防护板,使得在带电更换开关或检修将开关移走时,以分别挡盖各进线插接端和各出线插接端,进而防止人为地误接触到带电体,大大地降低现场操作人员的误触电危险。
(3)通过设置多个上下层叠固定连接的主壳体以组成该底座的主体框架结 构,并在各主壳体的内腔内设置一进线插接端、一出线插接端、一输入转接组件、以及一输出转接件(如转接铜排),其中,输入转接组件一端外接输入电路,另一端连接进线插接端,输出转接件一端连接对应的第一导通件(如出线铜排),另一端连接出线插接端,且因输入转接组件由一输入转接件(如转接铜排)和一外接输入电路的外接件(如T形螺钉)组成,这样,将输入转接件(如转接铜排)和一外接输入电路的外接件(如T形螺钉)均设置在底座内以形成一整体结构,并直接实现该底座与汇流排或垂直母排之间的电力传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设置外围转接的问题,这不仅使得该底座的整体结构精巧美观,且还大大地减少了安装量,也缩小了安装空间;
(4)通过在各进线插接端和各出线插接端的连接线路上均设置温度传感器,并将检测到的各接触处的温升情况集中反馈到PCB板上,再上传到相关的智能控制器(不属于此底座的结构)上进行信息处理和显示,这样,可及时地判断各进线插接端和各出线插接端的接触是否良好,以及随时监控各插接件的运行情况,从而及时地消除安全隐患,保证该底座的安全性和整个电气设备良好的运行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进出线模块底座的电力传输方向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一种开关底座的前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开关底座的后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出线模块底座的电力传输方向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出线模块底座去掉各盖板以及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均处于关闭状态时与垂直母排相导通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出线模块底座的主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出线模块底座的后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出线模块底座去掉各主盖板以及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均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主视图;
图11是图9的左视图;
图12是图9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出线模块底座去掉一侧盖板、第一防护板处于闭合状态、第二防护板均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出线模块底座中去掉各盖体、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均处于闭合状态、以及去掉一主壳体的立体机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出线模块底座的顶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如下:
0 本进出线模块底座;1 进线模块、11 主壳体、111 第一容纳腔、112 第二容纳腔、1121 进线转接套管、1121a 止挡件、113 第三容纳腔、114 第四容纳腔、115 插槽、1151 限位件、116 插孔;
12 固定连接装置、121 第一固定板、122 第二固定板、123 第二固定件; 
13 第一防护装置、131 盖板;
14 第二防护装置、141 第一防护板、1411 第一导向槽、142 第二防护板、1421 第二导向槽、143 第一顶杆、1431 第一导向件、1432 导向部、1433 抵顶部、144 第二顶杆、1441 第二导向件、145 弹性件;
15 进线插接端、16 出线插接端; 
17 输入转接组件、171 输入转接件、172 外接件、1721 T部、1722 螺纹连接部、173 第一固定件、18 输出转接件; 
2 出线模块、21 第一导通件、22 侧盖板、23 第三固定件、3 PCB板;
4 垂直母排/垂直母排室、5 外围转接排、6 开关组件、7 现有的开关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5~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进出线模块底座。
如图5~图15所示,该进出线模块底座0包括进线模块1和设于进线模块1的出线端的出线模块2,显然,进线模块1主要用以连通电源并实现电流转接到开关等部件中,出线模块2主要用以连通外负载并将开关等部件的电流转接到外负载中。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该进出线模块2底座为三级的,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根据用户需求该底座可以为二级或四级等其他级的,也即,并不限制该底座的级数,本文仅以三级为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5、图9、图11等图所示,出线模块2包括多个外接负载的第一导通件21,以作为电力传输的载体,对于三级的底座而言,通常,第一导通件21应具有三个,也即,每一级对应一个第一导通件21。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导通件21均为出线铜排,且均位于底座的后侧。但需说明的是,根据转接的电流大小的不同,各第一导通件21的相应规格也不同,且除了可从底座的后侧出线之外,还可同时从其前侧出线。
如图5~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进线模块1包括多个主壳体11,其中,各主壳体11上下层叠固定连接,且各主壳体11相互平行,有关各主壳体11的立体结构可具体参见图7,在本实施例中,各主壳体11为该底座的基础框架部件,为使该底座的整体结构有序可循,通常,每一级对应一个主壳体11,也即,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三级底座而言,主壳体11应具有三个,且通常,各主壳体11均由具有防火功能的非金属材料制成。再如图5~图14所示,为便于实现电流的一对一转接,通常,各第一导通件21固定连接于对应的各主壳体11上,可以理解地,各主壳体11具有固定各对应的第一导通件21的作用。另外,不 仅如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地,通过将各主壳体11上下层叠固定连接形成一总壳体,可一定程度上起到隔离的作用,以此来保证相与相之间的安全距离,另外,因各主壳体11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图未示),还可确保正常情况下,其他部件如母排等发出的热量能顺利地散发出去。
再如图5~图14所示,各主壳体11的内腔内设有一进线插接端15、一出线插接端16、一输入转接组件17、以及一输出转接件18,其中,在进线模块1中,各主壳体11的内腔内的输入转接组件17的一端外接对应的输入电路,另一端连接对应的进线插接端15,在本实施例中,每一输入转接组件17的一端外接对应的垂直母排4,另一端连接对应的进线插接母头,可以理解地,如图4所示,电流从垂直母排4输入后,即可经输入转接组件17导通转接到开关等部件的进线插接母头上,显然这样,即可在该底座的内部实现电流的转接,而不需要采用中间转接结构,这会使得该底座的整体结构精巧美观,大大地减少安装量,也缩小安装空间。
同理,在出线模块2中,输出转接件18的一端连接对应的第一导通件21,另一端连接出线插接端16,可以理解地,再如图4所示,从开关等部件输出的电力即可通过各出线插接端16经各对应的输出转接件18,转接到各对应第一导通件21,以最终转接到外负载上,并由此以实现该底座的电力转接功能。
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为使得该底座的整体结构精巧美观,通常,各输出转接件18设置在各主壳体11的靠近各对应的第一导通件21的一侧,各出线插接端16也设置在该侧。对应地,各输入转接组件17设置在各主壳体11的远离各对应的第一导通件21的一侧,各进线插接端15也设置在该侧。
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各进线插接端15和各出线插接端16均为多点插接件的母头,这样,大大地提高了连接器的接触性能,减少接触电阻,从而减少了发热量,使得该底座的电力导通性能更可靠更安全。
进一步地,如图5~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各输入转接组件17包括一输入转接件171和一外接输入电路的外接件172,其中, 输入转接件171的一端连接外接件172,另一端连接进线插接端15,显然,各输入转接件171用以实现电力的传输,并以此将电力的转接功能预置在该底座的内部,从而大大地简化了该底座的整体结构,缩小了安装空间。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各输入转接件171为进线铜排,且输入转接件171具有三个,显然,每一输入转接件171对应一主壳体11,且对应一外接件172、一进线插接端15。
进一步地,如图5~图14所示,为便于实现各相的电流的有序转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各主壳体11的内腔分隔出一第一容纳腔111和多个第二容纳腔112,且各第二容纳腔112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也即,一字排开,这样,进线插接端15即可设于第一容纳腔111内,外接件172设于任一第二容纳腔112内。优选地,考虑到美观,通常,第二容纳腔112的个数应大于或等于该底座的级数,也即对于三级的底座而言,第二容纳腔112的个数应至少有三个,本实施例中,具有四个第二容纳腔112,这样,即可便于各外接件172上下一字排开。
进一步地,如图5~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为便于各输入转接件171实现电力的可靠转接,各第二容纳腔112的内设有能导电的进线转接套管1121,其中,各进线转接套管1121的一端位于对应的第二容纳腔112内,以与各对应的输入转接件171连接,各进线转接套管1121的另一端伸出该第二容纳腔112,以便于各对应的外接件172与外电路实现连接。
再如图5~图14所示,在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为方便与外接电路实现电导通,各主壳体11内的外接件172活动设于其内腔的任一进线转接套管1121内,可以理解地,各进线转接套管1121为中空型。另通常,为便于有序地转接电力,各外接件172之间呈上下一字排开,显然,对应地,各输入转接件171之间也呈上下一字排开,这样,各输入转接件171的长度应呈依次递增或依次递减的趋势。
具体地,再如图5~图14所示,各外接件172的一端设于对应的进线转接套 管1121的外侧,另一端通过第一固定件173连接于输入转接件171上,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各外接件172均为T形螺钉,显然,各T形螺钉的T部1721伸出各对应的进线转接套管1121伸出对应的第二容纳腔112外的一端,并插设在各对应的外接电路(如垂直母排4)上。其螺纹连接部1722通过第一固定件173(如内六角螺固件和防松螺母)旋紧以实现与各对应的输入转接件171和各对应的进线转接套管1121的导通。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各进线转接套管1121伸出对应第二容纳腔112的部分的上下内侧壁上均凸设有止挡件1121a,这样,当T形螺钉的T部呈竖直状态时,能止挡在进线转接套管1121的内腔外。
可以理解地,如图5、图6、图8所示,因各T型螺钉是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各对应的进线转接套管1121内的,且常态下,各T型螺钉和各对应的第一固定件173之间呈旋松状态,也即,各T型螺钉可活动设有各对应的进线转接套管1121内,因而,当与各对应的垂直母排4连接时,可手动调动各T型螺钉,使其T部1721呈竖直状态,这样,以便于将各T型螺钉的T部1721插设到各对应的垂直母排4上,再次旋转各T型螺钉,使得T部1721呈水平状态,并旋进各T型螺钉和各对应的第一固定件173之间连接,这样,即可方便快捷地完成各T型螺钉与各对应的垂直母排4之间的连接,反之,即可断开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5~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相应地,各主壳体11的内腔还分隔出一第三容纳腔113和一第四容纳腔114,且各第三容纳腔113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纳腔111、第二容纳腔112、第三容纳腔113、以及第四容纳腔114之间顺次一字排开。具体如图9和图10所示,各出线插接端16设于对应的第三容纳腔113内,各第一导通件21的一端插设在对应的第四容纳腔114内,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导通件21是通过第三固定件23如螺钉等将其固定在对应在第四容纳腔114内的。
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纳腔111与其相邻的第二容纳腔112之间的隔板(图未示)上开设有插孔116,第四容纳腔114与其相邻的第三容纳腔113之间的隔板(图未示)上也开设插孔116,这样,输入转接件171即可穿 过与其对应的插孔116从第一容纳腔111伸至相邻的第二容纳腔112内,输出转接件18即可穿过与其对应的插孔116从第四容纳腔114伸至相邻的第三容纳腔113内。
进一步地,如图5~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为便于将各主壳体11固定连接在一起,该进线模块1还包括固定连接装置12,具体如图9和图10所示,该固定连接装置12包括第一固定板121和第二固定板122,其中,第二固定板122间隔且平行于第一固定板121,更具体地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红,第一固定板121设于上方,第二固定板122设于下方,且第一固定板121和第二固定板122之间夹持着上下层叠的各主壳体11。再如图9和图10所示,通过多个第二固定件123(如螺丝或螺栓等)顺次穿设第一固定板121、各主壳体11、以及第二固定板122以将各主壳体11固定连接以形成以整体,这样,即不用通过其他的部件来连接,显然,这样也方便根据用户需要来灵活地组装各种不同级的底座。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借用了两个螺杆、两个防松垫圈来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5~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为便于将各主壳体11的内腔遮蔽起来,具体如图13所示,进线模块1还包括第一防护装置13,其中,第一防护装置13包括多块盖板131,各盖板131均设于第一固定板121和第二固定板122之间,具体地,各盖板131对应设于各主壳体11的外侧以遮挡其内腔,更具体地,各盖板131设置在各进线插接端15和各出线插接端16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为底座的前侧。另可以理解地,每一主壳体11对应设有一盖板131,这样,即可很好地将各主壳体11内的输入转接件171、输入转接件171等带电体,以及其他的部件均遮挡起来,以此避免操作人员触碰到。显然,各盖板131具有防火功能,优选地,各盖板131均由具有防火功能的非金属材料制成。
当然,对应地,在出线模块2中,为遮蔽对应各第一导通件21所在的第四容纳腔114的内腔,出线模块2还包括有多块侧盖板22131,用以防护伸至第四 容纳腔114内的各导电体,以防操作人员触碰,进而确保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同理,各侧盖板22131均由具有防火功能的非金属材料制成。可以理解地,各主壳体11的第四容纳腔114的前侧对应设有一侧盖板22131。
进一步地,因第一防护装置13并没有遮挡住各进线插接端15和各出线插接端16,因而,如图5~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进线模块1还包括第二防护装置14,其中,第二防护装置14包括第一防护板141和第二防护板142,当然,第一防护板141和第二防护板142均活动设于第一固定板121和第二固定板12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护板141和第二防护板142均由具有防火功能的非金属材料制成。
具体如图5、图9、图10、图14所示,第一固定板121开设有第一导向槽1411,第二固定板122开设有第二导向槽1421,其中,第一固定板121和第二固定板122相对设置,对应地,第一导向槽1411和第二导向槽1421也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为便于遮挡各进线插接端15和各出线插接端16,第一固定板121和第二固定板122在横向方向上均设于各进线插接端15和各出线插接端16之间。
具体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各主壳体11的上侧壁开设有多个插槽115,下侧壁也对应开设有多个插槽115,这样,当各主壳体11上下层叠固定为一体时,即可上下两主壳体11之间即可形成一通道(图未示)。不仅如此,各插槽115内还凸设有一U型的限位件1151,这样,相邻两主壳体11形成的通道内,即可设有一限位容道(图未示)。
具体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二防护装置14还包括第一顶杆143、第二顶杆144以及多个弹性件145,其中,第一顶杆143穿过第一导向槽1411插设在相邻主壳体11形成的一通道内,第二顶杆144穿过第二导向槽1421插设在同一相邻主壳体11形成的另一通道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护板141和第二防护板142均由具有防火功能的非金属材料制成,弹性件145即为弹簧。
再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使第一顶杆143在沿其通道做 前后移动时能驱使第一防护板141左右移动,第一顶杆143的上侧壁凸设有第一导向件,显然,第一导向件抵顶于第一导向槽1411,且能相对于第一导向槽1411滑动。对应地,为使第二顶杆144在沿其通道做前后移动时能驱使第二防护板142左右移动,第二顶杆144的上侧壁凸设有第二导向件,显然,第二导向件抵顶于第二导向槽1421,且能相对于第二导向槽1421滑动。
再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使第一防护板141和第二防护板142能分别自动挡设各进线插接端15和各出线插接端16,其中,每一通道的导向件内置放有一弹性件145,第一防护板141和第二防护板142的靠近弹性件145的一端均凸设有导向部1432(如一导向圆杆),这样,各弹性件145的一端即可抵顶于对应通道,另一端穿设于对应的导向部1432内。
再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防止过位,第一防护板141的靠近弹性件145的一端凸设有抵顶部1433,使得第一顶杆143只能向前位移到一定距离,第一防护板141刚好遮挡各进线插接端15时,第一顶杆143刚好可抵顶于第一防护板141上,同理,第二防护板142的靠近弹性件145的一端也凸设有抵顶部143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护板141和第二防护板142相同,第一顶杆143和第二顶杆144相同,实际上,相对应的部件可以不相同,具体可依据实际需要而定。
由上,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中,当开关组件脱离该底座时,对应的弹性件145在其回弹力的作用下即可推动第一顶杆143向前移动,并同步驱动第一防护板141向右移动,直至遮挡住各进线插接端15,以此防止操作人员误碰触电,对应地,对应的弹性件145在其回弹力的作用下即可推动第二顶杆144向前移动,并同步驱动第二防护板142向左移动,直至遮挡住各出线插接端16。还可理解地,当该底座需连接开关组件时,可通过手动分别将第一顶杆143和第二顶杆144往后推,即可对应地打开各进线插接端15和各出线插接端16。另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护板141和第二防护板142设于各盖板131的内侧,这样,即可全面地确保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进一步地,为便于适时检测各进线插接端15和各出线插接端16的温升,进而来判断各插接处是否接触良好,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各进线插接端15和各出线插接端16的连接线路上均设有温度传感器(图未示),另外,在该底座中,还设置有温度采样的PCB板3,以此将检测到的各插接处的温度通过各温度传感器集中到该PCB板3上,然后再通过相应的装置上传到监控模块进行信息处理,以显示出来各连接处的温升情况,从而了解其工作性能是否正常,进而确保该底座的安全性能。
需特别说明的是,本文虽以三级底座转接三相电流为例来着重介绍,但实际上,该底座可适用于任何电流等级的转接,也即,并不局限于三相电流的转接,且还可组装呈成单级或多级型式的底座,也即并不局限于三级底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进出线模块底座,包括进线模块和设于所述进线模块的出线端的出线模块,所述出线模块包括多个外接负载的第一导通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线模块包括多个主壳体,各所述主壳体上下层叠固定连接以形成总壳体,各所述第一导通件固定连接于对应的各所述主壳体上;
各所述主壳体的内腔内设有一进线插接端和一出线插接端,各所述主壳体上均设有第一防护装置以遮挡所述主壳体的内腔,且所述总壳体上设有第二防护装置以自动遮挡各所述进线插接端和各所述出线插接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出线模块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线模块包括固定连接装置,该固定连接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板和间隔且平行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第二固定板,各所述主壳体通过多个第二固定件固定夹持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出线模块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的多块盖板,各所述盖板对应设于各所述主壳体的外侧以遮挡其内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出线模块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护装置包括活动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的用以挡盖各所述进线插接端的第一防护板和用以挡盖各所述出线插接端的第二防护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出线模块底座,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主壳体的内腔内还设有一输入转接组件和一输出转接件,所述输入转接组件的一端外接输入电路,另一端连接所述进线插接端,所述输出转接件的一端连接对应的所述第一导通件,另一端连接所述出线插接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进出线模块底座,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输入转接组件包括一输入转接件和一外接所述输入电路的外接件,所述输入转接件的一端连接所述外接件,另一端连接所述进线插接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进出线模块底座,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主壳体的内 腔分隔出一第一容纳腔和多个第二容纳腔,各所述第二容纳腔并排设置;所述进线插接端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外接件设于任一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各所述主壳体的内腔还分隔出一第三容纳腔和一第四容纳腔,各所述第三容纳腔并排设置;各所述出线插接端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三容纳腔内,各所述第一导通件的一端插设在对应的所述第四容纳腔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进出线模块底座,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内设有进线转接套管,各所述进线转接套管的一端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另一端伸出该第二容纳腔,所述外接件活动设于任一所述进线转接套管内,且所述外接件的一端设于对应的所述进线转接套管的外侧,另一端通过第一固定件连接于所述输入转接件上。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进出线模块底座,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进线插接端和各所述出线插接端的连接线路上均设有温度传感器。
10.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进出线模块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件为T形螺钉。
CN201520064274.7U 2015-01-29 2015-01-29 进出线模块底座 Active CN2044645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64274.7U CN204464526U (zh) 2015-01-29 2015-01-29 进出线模块底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64274.7U CN204464526U (zh) 2015-01-29 2015-01-29 进出线模块底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64526U true CN204464526U (zh) 2015-07-08

Family

ID=53671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64274.7U Active CN204464526U (zh) 2015-01-29 2015-01-29 进出线模块底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6452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58627A (zh) * 2017-09-26 2018-02-02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连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58627A (zh) * 2017-09-26 2018-02-02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77404A (zh) 进出线模块底座
CN104577728B (zh) 智能配电模块及具有该模块的配电系统
CN206451986U (zh) 易于接线的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
CN103424588B (zh) 电能表接线端套件
CN207719610U (zh) 一种模块化低压配电装置
CN203433022U (zh) 电能表接线端套件
CN203632148U (zh) 一种用于空调电路布线的接线盒
CN203039280U (zh) 一种开关柜
CN215009046U (zh) 一种低压开关设备的电气保护装置
CN204464526U (zh) 进出线模块底座
CN204390934U (zh) 智能开关模块
CN204391499U (zh) 智能配电模块及具有该模块的配电系统
CN106505415B (zh) 一种电源列柜
CN106099653B (zh) 智能监测塑壳断路器插拔通配装置
CN106374307B (zh) 一种开关柜及其二次保护设备转接装置
CN203205793U (zh) 一种低压电缆分支箱进线模块
CN109672109B (zh) 一种低压抽屉柜
CN204230663U (zh) 通信机柜
CN207603157U (zh) 一种母线槽大电流插接箱分支结构
CN108429134A (zh) 即插即用列头柜
CN204928169U (zh) 低压抽屉式电容补偿柜
CN209402018U (zh) 基于间歇充电管理系统的蓄电池管理柜
CN210517061U (zh) 嵌入式电源系统
CN205489014U (zh) 一种三相电计量总成结构
CN209169800U (zh) 一种低压开关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216

Address after: Baoan District Xin'an stree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00 Liuxian road two Honghui Industrial Park 1 building 4 layer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Antai intellig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14# 703 704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Tieo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