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46948U - 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 - Google Patents

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46948U
CN204446948U CN201520008279.8U CN201520008279U CN204446948U CN 204446948 U CN204446948 U CN 204446948U CN 201520008279 U CN201520008279 U CN 201520008279U CN 204446948 U CN204446948 U CN 2044469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odenum
tube
relief pipe
nutrient canal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0827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晓顺
杨安力
郭志勇
王东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 Se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 Se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 Se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 Se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2000827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469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469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469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包括胃导管、十二指肠减压管、空肠营养管以及套在所述三个管上端外侧的空心接头。本实用新型引流一体管可以同时起到胃导管、十二指肠减压管和空肠营养管三条管的作用,该管通过空心接头连接负压引流瓶,同时对三条管起负压引流作用,减少了导管及负压瓶的使用,方便围手术期护理及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且待患者术后肠道吻合口愈合、消化道排气后,可以一次性拔出该一体管,减少了患者的不适和不便,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Description

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
背景技术
多器官移植是指腹腔内3个或以上解剖和功能相互关联的器官组成的一组器官群体,如肝脏、胰腺、十二指肠、小肠等的整体移植。上腹部多器官移植(肝胰十二指肠)技术主要用于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糖尿病、肝脏肿瘤合并糖尿病及胰腺癌肝转移的患者。
在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手术中,将距受者十二指肠悬韧带25cm的空肠上提,与供者十二指肠直接行侧侧吻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肠道吻合口,保留了患者原有的正常消化道结构,操作简化,大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然而,由于在在消化道重建后,移植供体十二指肠的活力恢复需要一定时间,而在此期间供体肝脏及胰腺即已开始分泌胆汁及胰液,常造成供体十二指肠积液,肠腔压力过大,影响吻合口愈合,甚至有可能引起供体十二指肠吻合口破裂等。同时,经过手术刺激,受体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此期间受体消化道容易出现积气积液,引起受体腹胀等不适,严重者影响消化道吻合口愈合等。另外,受体术中存在消化道吻合,术后需要禁食一段时间,待消化道吻合口愈合后方能逐渐进食,而在此过程中,需要使用管道将受体的胃液等引出体外,以免其流至十二指肠吻合口,引起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等。此外,术后患者的胃肠道恢复过程中,需要给患者消化道注营养液等,促进其功能恢复,并完成相关口服药物的治疗。
常规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术中,需要经过患者口腔或者鼻腔放置16Fr胃导管,并接负压瓶持续负压引流胃液。同时,需要将1根18号“覃”状管通过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口放置入供者十二指肠内,并在距吻合口10cm处戳孔穿出受者空肠,以备术后肠内营养和应用药物。必要时还需再放置1根空肠营养管,以备肠内营养使用。但是这种引流方式存在以下缺点:第一,术后患者引流管较多,留置胃导管、十二指肠减压管、空肠营养管及三条腹腔引流管,特殊情况下还需留置导尿管、胸腔引流管及深静脉插管等,严重影响患者下床活动及术后早期的生活质量;第二,术后需要分批次拔除受体体内留置的管道,给患者造成反复的打击和不适;第三,十二指肠减压管及空肠营养管需要留置的时间较长,拔除后存在肠壁及腹壁的窦道,虽然窦道会逐渐闭合,但在此过程中仍有发生肠瘘的可能性,而且腹部窦道闭合较慢,影响患者沐浴、游泳及腹部美观;第四,因留置引流管较多,术后伤口换药及护理都比较麻烦,增加了医生及护士的工作量,花费时间较多;第五,该引流方式需要使用的引流管数目较多,增加医疗耗材使用量,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因此,亟需发明一种适用于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管来满足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简化术后引流方式,减轻患者痛苦和不适,进一步降低多器官移植术后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多器官移植受体的临床预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本实用新型引流一体管可以同时起到胃导管、十二指肠减压管和空肠营养管三条管的作用,该管通过空心接头连接负压引流瓶,同时对三条管起负压引流作用,减少了导管及负压瓶的使用,方便围手术期护理及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且待患者术后肠道吻合口愈合、消化道排气后,可以一次性拔出该一体管,减少了患者的不适和不便,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包括胃导管、十二指肠减压管、空肠营养管以及套在所述三个管上端外侧的空心接头,所述胃导管由头部导管和由头部导管向下延伸的主体管构成,所述主体管围在所述十二指肠减压管和空肠营养管外侧并与十二指肠减压管和空肠营养管的外壁之间形成主体管空腔,所述十二指肠减压管、空肠营养管下端从主体管内伸出,所述主体管下部有若干个胃管侧孔,所述十二指肠减压管、空肠营养管的下部分别有若干个肠管侧孔;所述主体管外壁有可移动的扣带;在所述十二指肠减压管、空肠营养管的肠管侧孔的起始位置及末端分别有若干个凸起结构,且十二指肠减压管、空肠营养管上的凸起结构数量不同。
本实用新型引流一体管可以同时起到胃导管、十二指肠减压管和空肠营养管三条管的作用,该管通过空心接头连接负压引流瓶,同时对三条管起负压引流作用,减少了导管及负压瓶的使用数量;且待患者术后肠道吻合口愈合、消化道排气后,可以一次性拔出该一体管,减少了患者的不适和不便,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还可以通过注射器分别取出任意管内的液体,方便对患者局部的病情变化进行监测。主体管外扣带起到标记主体管插入深度的作用,及时发现主体管移位,并可通过扣带标记的位置估计移位的程度,从而进行相应的调节。另外,可以通过十二指肠减压管、空肠营养管下部外壁的凸起结构区分开这两条管并知道侧孔所在位置,从而将十二指肠减压管通过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口放置到供体十二指肠内,将空肠营养管放置入受体空肠内,通过触觉还可以探测到主体管的位置,从而对管子进入深度进行调节。
优选地,所述扣带上设有开合装置。扣带通过其上的开合装置在主体管上自由移动并可在任意位置上固定。
优选地,所述凸起结构分别沿十二指肠减压管和空肠营养管的下部外壁的轴向直线排列。术者可以根据凸起结构的排列及数目,感知并调节这两条管插入的位置和深度。更优选地,所述凸起结构为环状凸起结构。
优选地,所述凸起结构由在消化道黏液作用下可分解的物质构成。十二指肠减压管和空肠营养管插入消化道内后,凸起结构分解,最终暴露出其包覆的管壁及侧孔,对人体不造成不良影响。更优选地,所述凸起结构由糖块构成。
优选地,所述十二指肠减压管、空肠营养管由在消化道黏液作用下可分解的粘合剂相互粘连,且长度相等。十二指肠减压管、空肠营养管在插入体内后,经过消化道黏液作用可相互分离,方便术者将两条管分别放置入供体十二指肠及受体空肠内。
优选地,所述胃管侧孔、肠管侧孔为多排侧孔,直径分别为3.2~3.5mm、2.9~3.1mm。侧孔结构多排分布,有利于更方便、顺利地给患者注药、注营养液或将体内积液引出体外。
优选地,所述头部导管、十二指肠减压管和空肠营养管水平截面为圆形,外径为3.4~3.6mm,内径为3.2~3.4mm。
优选地,所述主体管截面为圆形,外径为8.0~8.2mm,内径为7.7~7.9mm。
优选地,所述空心接头水平截面为圆形,垂直截面为梯形,外侧梯形上底边为8.0-8.2mm,下底边为10.0-10.2mm,内部梯形上底边为7.7-7.9mm,下底边为9.7-9.9mm。
优选地,所述主体管管长为125.0~130.0cm,所述十二指肠减压管和空肠营养管从主体管内伸出的长度为35.0~40.0cm。各管长度是针对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手术优化选择的长度范围。
优选地,所述胃管侧孔位于主体管下端起12.0~15.0cm范围内的管壁上,所述肠管侧孔分别位于十二指肠减压管、空肠营养管下端起12.0~15.0cm范围内的管壁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引流一体管可以同时起到胃导管、十二指肠减压管和空肠营养管三条管的作用,该管通过空心接头连接负压引流瓶,同时对三条管起负压引流作用,且待患者术后肠道吻合口愈合、消化道排气后,可以一次性拔出该一体管,减少了导管及负压瓶的使用,减少了患者的不适和不便,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2)主体管外扣带起到标记主体管插入深度的作用,及时发现主体管移位,并可通过扣带标记的位置估计移位的程度,从而进行相应的调节。另外,可以通过十二指肠减压管、空肠营养管下部外壁的凸起结构区分开这两条管并知道侧孔所在位置,从而将十二指肠减压管通过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口放置到供体十二指肠内,将空肠营养管放置入受体空肠内,术者可以根据依次排列的凸起结构感知并调节这两条管插入的位置和深度。
(3)引流一体管还可以通过注射器分别吸取出任意管内的液体,方便对患者局部的病情变化进行监测,例如,患者出现黑便,则可通过此管来确定出血部位。
(4)侧孔结构多排分布,有利于更方便、顺利地给患者注药、注营养液或将体内积液引出体外。
附图说明
图1为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上端俯视图。
图4为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下端仰视图。
图注:1-胃导管;11-头部导管;12-主体管;121-主体管空腔;2-十二指肠减压管;3-空肠营养管;4-空心接头;5-胃管侧孔;6-肠管侧孔;7-扣带;8-凸起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1
如图1至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所述引流一体管为长管状胶质软管,全长165.0~170.0cm,包括胃导管1、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以及套在这三个管上端外侧的空心接头4,空心接头4为倒置的圆台形,其上底面外径10.0~10.2mm,内径9.7~9.9mm;下底面外径8.0~8.2mm,内径7.7~7.9mm;高4.5~5.0cm。胃导管1、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上端对齐,上端距离空心接头4的上底面2.5~3.0cm。空心接头4材质选用塑胶,其延展性好,用于连接负压引流瓶的导管接头。当将空心接头4与负压引流瓶的导管接头相连接时,可对胃导管1、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三条管同时引流,同时清除胃、十二指肠、空肠中的积液,减少了负压瓶及导管的使用数量。胃导管1、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均可连接5~10ml注射器,可根据需要分别向三个管中注入不同的药剂或营养液,或者,可以通过注射器分别引出某一管内的液体,方便对患者局部的病情变化进行监测,例如,患者出现黑便,则可通过此管来确定出血部位。所以本实用新型引流一体管减少了使用的管数,一条管可以同时起到胃导管、十二指肠减压管和空肠营养管三条管引流、注药和监测的作用,并且,当使用完毕需要拔除时,可一次性拔出该一体管,减少了患者的不适和不便。
胃导管1由头部导管11和由头部导管11向下延伸的主体管12构成,所述主体管12围在十二指肠减压管2和空肠营养管3外侧并与十二指肠减压管2和空肠营养管3的外壁之间形成主体管空腔121。头部导管11和主体管12之间平滑过渡连接,头部导管11流出通道与主体管12相连通,头部导管11外径3.4~3.6mm,内径3.2~3.4mm;主体管12全长125.0~130.0cm,外径8.0~8.2mm,内径7.7~7.9mm。主体管12下端起12.0~15.0cm范围内的管壁上形成均匀排列的多排胃管侧孔5,胃管侧孔 5有6排,每排4个侧孔,每个侧孔直径为3.2~3.5mm。主体管12外壁有扣带7,扣带7的外径11.0~11.2mm,内径10.0~10.2mm,扣带7上有开合装置,打开开合装置,扣带7可以沿主体管12管壁任意移动;关闭开合装置,扣带7固定在管壁上。在手术过程中,可以在完成引流一体管插入、固定后,将扣带7沿主体管12外侧移动至患者鼻腔外侧孔或口角处固定,用于标记胃导管1插入的深度,利于及时发现胃导管1的移位,并可大致估计移位的程度,从而进行相应的调节。一般情况下,胃导管1的主体管12插入深度为55.0~65.0cm。
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外径3.4~3.6mm,内径3.2~3.4mm,长度相等,由在消化道黏液作用下可分解的粘合剂相互粘连,两管的下端从主体管12内伸出向下延伸,两管伸出主体管12的长度为35.0~40.0cm,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下端起12.0~15.0cm范围内的管壁上分别形成均匀排列的多排肠管侧孔 6,肠管侧孔6有7排,每排3个侧孔,每个侧孔直径为2.9~3.1mm。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的下部外壁分别有不同数目的凸起结构8,所述凸起结构8为环状突起,高1.5~1.8cm,外径4.8~5.0mm,内径3.4~3.6mm,分别沿十二指肠减压管2和空肠营养管3的下部外壁轴向直线排列。其中,十二指肠减压管2上的凸起结构8有3个,空肠营养管3外的凸起结构8有2个。术者可以根据手部触觉区分两条管,并根据突起结构8的排列探测到管的进入深度和肠管侧孔 6的位置,进而调节插入的位置和深度,进一步将十二指肠减压管2通过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口放置到供体十二指肠内,将空肠营养管3放置入受体空肠内。
一般情况下,所述引流一体管整体插入胃、十二指肠、空肠的深度为95.0~105.0cm。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改变,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范围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胃导管(1)、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以及套在所述三个管上端外侧的空心接头(4),所述胃导管(1)由头部导管(11)和由头部导管(11)向下延伸的主体管(12)构成,所述主体管(12)围在所述十二指肠减压管(2)和空肠营养管(3)外侧并与十二指肠减压管(2)和空肠营养管(3)的外壁之间形成主体管空腔(121),所述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下端从主体管(12)内伸出,所述主体管(12)下部有若干个胃管侧孔(5),所述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的下部分别有若干个肠管侧孔(6);所述主体管(12)外壁有可移动的扣带(7),所述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的肠管侧孔(6)的起始位置及末端分别有若干个凸起结构(8),且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上的凸起结构(8)的数量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一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带(7)上设有开合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流一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8)分别沿十二指肠减压管(2)和空肠营养管(3)下部外壁的轴向直线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流一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8)由在消化道黏液作用下可分解的物质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一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由在消化道黏液作用下可分解的粘合剂相互粘连,且长度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流一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胃管侧孔(5)、肠管侧孔(6)为多排侧孔,直径分别为3.2~3.5mm、2.9~3.1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引流一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导管(11)、十二指肠减压管(2)和空肠营养管(3)水平截面为圆形,外径为3.4~3.6mm,内径为3.2~3.4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引流一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管(12)水平截面为圆形,外径为8.0~8.2mm,内径为7.7~7.9mm。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引流一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管(12)管长为125.0~130.0cm,所述十二指肠减压管(2)和空肠营养管(3)从主体管(12)内伸出的长度为35.0~40.0c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引流一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胃管侧孔(5)位于主体管(12)下端起12.0~15.0cm范围内的管壁上,所述肠管侧孔(6)分别位于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下端起12.0~15.0cm范围内的管壁上。
CN201520008279.8U 2015-01-07 2015-01-07 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 Active CN2044469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08279.8U CN204446948U (zh) 2015-01-07 2015-01-07 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08279.8U CN204446948U (zh) 2015-01-07 2015-01-07 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46948U true CN204446948U (zh) 2015-07-08

Family

ID=536539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08279.8U Active CN204446948U (zh) 2015-01-07 2015-01-07 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4694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05520A (zh) * 2022-03-11 2022-04-1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一种十二指肠多段分泌物采样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05520A (zh) * 2022-03-11 2022-04-1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一种十二指肠多段分泌物采样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63831A (zh) 流体和营养品输送装置以及使用方法
CN110710952A (zh) 经肛门向回盲瓣的深度植入器械及其植入方法
CN107583172A (zh) 一种超声引导经鼻置入的双腔鼻胃管鼻空肠管复合导管
CN204864491U (zh) 一种改进型的可留置性肛管
JP5318925B2 (ja) 尿道カテーテル
CN204446948U (zh) 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
CN102319182A (zh) 自旋进型肠胃营养引流管
CN204428605U (zh) 新型导尿管
CN212522428U (zh) 一种单腔道胆-肠营养管
CN202179714U (zh) 自旋进型肠胃营养引流管
CN201969174U (zh) 一种双腔气囊小肠营养管
CN203816057U (zh) 一种临床用多腔t型管
CN207286339U (zh) 一种胃造瘘管及用于胃造瘘管的固定垫
CN208525636U (zh) 新型曲面多孔导尿管
CN103191514B (zh) 正反馈导尿管
CN215994885U (zh) 一种新型医用j型小肠营养管
CN206026848U (zh) 一种超声引导经鼻置入的双腔鼻胃管鼻空肠管复合导管
CN204246652U (zh) 多功能三腔胃肠管
CN201453681U (zh) 囊式-弹性鼻空肠导管
CN219480931U (zh) 一种颈部食管穿刺置管定位导管
CN213911426U (zh) 一种鼻胃肠营养管
CN211272778U (zh) 一种灌肠用注射装置
CN210331337U (zh) 一种短管式胃造瘘管
CN109364320B (zh) 全结肠灌注留置导管及其固定方法
CN201235011Y (zh) 一种空肠造口护理用辅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