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46849U - 一种便携式正压自动复苏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携式正压自动复苏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446849U CN204446849U CN201420567878.9U CN201420567878U CN204446849U CN 204446849 U CN204446849 U CN 204446849U CN 201420567878 U CN201420567878 U CN 201420567878U CN 204446849 U CN204446849 U CN 20444684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ler
- valve
- steam supply
- group
- hol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正压自动复苏器。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现有的苏生器存在安全性低、自动化程度低、体积比较大、携带不方便、应急性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便携式正压自动复苏器,包括减压器组、控制装置、定量阀等部件;减压器组与控制装置相连接,控制装置与供气阀组相连接,I号非门与II号非门相连接,II号非门的出气端与II号单向节流阀相连接,II号非门的出气端还与压力控制器的进气口E相连接,压力控制器与供气阀组相连接,II号非门的控制端与I号单向节流阀相连接,I号单向节流阀和II号单向节流阀相连接且I号单向节流阀和II号单向节流阀的节流方向相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正压自动复苏器。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苏生器多采用正负压人工呼吸系统,因此在使用中对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最高浓度有限制,安全性不如正压系统,适用范围受到限制,而且其各功能的切换多是通过手动实现的,自动化程度欠佳。另外其气动控制装置中的各部件多是通过软管连接,占据空间大,从而使得整个机器的体积比较大、携带不方便、应急性差;并且裸露的管路经常拖拽,容易划伤破损,使用寿命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现有的苏生器存在安全性低、自动化程度低、体积比较大、携带不方便、应急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便携式正压自动复苏器。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便携式正压自动复苏器,包括氧气瓶、减压器组、控制装置、定量阀、蓄能器、I号非门、II号非门、I号单向节流阀、II号单向节流阀、压力控制器、供气阀组和气路板组成;
其中所述的减压器组包括连接架、密封圈、连接件、定位销、阀座组、减压器弹簧、滑阀组、定量控制阀、阀体组、手轮、定位球、定位弹簧、接嘴II、U型卡、压力表、压力表接头、过滤元件、卡簧、紧固扳手、扳手、连接线和接嘴I,所述的滑阀组包括活塞和阀芯;所述连接架的右端中间装有紧固扳手,连接架的右端上部与连接线的一端相连接,连接线的另一端与扳手相连接,连接架的左端通过定位销与连接件的右端连接,在定位销与连接件之间设有密封圈,连接件的左端通过定位销与阀座组的右端连接,阀座组的左端通过螺钉与阀体组连接,阀座组的中间右端装有阀台,所述的阀台通过紧固帽固定,阀台与阀座组之间装有密封圈,阀体组内安装有安全阀,所述的安全阀包括安全阀门、安全阀弹簧和安全阀帽;滑阀组设置在阀座组与阀体组组成的空腔内,减压器弹簧设置在滑阀组与阀座组之间,定量控制阀一端设在阀体组内、定量控制阀的另一端通过螺钉与手轮固定,在定量控制阀的主体内开有个定量孔,压力表设置在阀座组的侧面,压力表接头通过U型卡与阀座组相连并通过密封圈密封,接嘴I通过U型卡与阀座组相连并通过密封圈密封,接嘴II设置在阀体组的外侧,定量控制阀上设有通气孔,通气孔与定量孔垂直相通,定位球和定位弹簧设置在阀体组与手轮之间,过滤元件设置在连接件的右端中间并通过卡簧固定;
所述控制装置由控制器主体、控制器密封圈、控制器活塞、控制器弹簧、控制器后盖、控制器螺钉、控制器流量调节杆、控制器垫圈和控制器供气螺母组成,控制器后盖通过控制器螺钉固定在控制器主体上,控制器后盖与控制器主体通过控制器密封圈密封,在控制器主体的右侧设有控制器活塞腔,控制器活塞和控制器弹簧都设置在控制器活塞腔内,在控制器活塞的左侧顶端和右侧底部都设有控制器密封圈,控制器弹簧位于控制器活塞和控制器后盖之间,控制器流量调节杆设置在控制器主体的左侧且与控制器主体之间通过控制器密封圈密封,控制器流量调节杆上开有三个控制器气孔,控制器流量调节杆通过控制器密封圈、控制器垫圈、控制器弹簧和控制器螺钉密封定位,控制器密封圈、控制器垫圈和控制器弹簧由里到外依次装在控制器流量调节杆和控制器螺钉之间,在控制器主体上设有控制器出气口d,控制器出气口d与控制器活塞腔相通,在控制器主体的底部设有控制器出气口c,所述控制器出气口c与控制器流量调节杆的内腔相通,在控制器主体的后端设有控制器出气口b,控制器出气口b与控制器活塞腔相通,在控制器主体的左侧设有控制器供气螺母,控制器供气螺母的内腔与控制器流量调节杆的内腔相通,控制器流量调节杆的内腔通过控制器气道与控制器活塞腔相通;
所述压力控制器由压力控制器主体、压力控制器紧定螺钉、压力控制器垫圈、压力控制器弹簧、压力控制器活塞和压力控制器密封圈组成,在压力控制器主体的左侧垂直开设有压力控制器活塞腔,压力控制器紧定螺钉、压力控制器垫圈、压力控制器弹簧和压力控制器活塞由上到下依次设置在压力控制器活塞腔内,在压力控制器活塞上装压力控制器密封圈,在压力控制器主体的底部设有进气口E和出气口F,进气口E与压力控制器活塞腔相通,出气口F也与压力控制器活塞腔相通;
所述的供气阀组由供气阀组主体、供气阀组接口、报警器、供气阀组堵帽、安全阀、手补扳手架、手补扳手、手补供气开启杆、供气阀组弹簧和供气阀组挡圈、控制杆、控制杆套、单向呼气阀片、单向吸气膜片、供气阀后盖和膜片组成,在供气阀组主体的底部开设有进气口G,在供气阀组主体的上部开设有出气口I,供气阀组接口设置在供气阀组主体的上部,供气阀组接口与出气口I相通,在供气阀组主体的左侧设有报警器腔,报警器腔与供气阀组主体内腔相通,报警器设置在报警器腔内,供气阀组堵帽设在报警器腔的下端用于固定报警器的报警哨,在供气阀组主体的右侧设有安全阀腔,安全阀腔与供气阀组主体内腔相通,安全阀设置在安全阀腔内,在供气阀组主体的底部设有进气口H,进气口H与安全阀腔相通,在安全阀腔的下部设有供气阀组堵帽用于固定安全阀,手补扳手架设置在供气阀组主体的中部,手补扳手架与供气阀组主体之间装有供气阀组垫片,手补扳手通过销连接在手补扳手架上,手补供气开启杆一端通过销与手补扳手连接,手补供气开启杆另一端装在供气阀组主体内腔内,在手补供气开启杆的右部由右到左依次设有供气阀组垫片、供气阀组弹簧和供气阀组挡圈,控制杆设置在供气阀组主体内腔内,控制杆套套在供气阀组主体内腔靠近进气口G的一端,控制杆的下部依次穿过控制杆套和手补供气开启杆,控制杆上端延伸至供气阀接口处,供气阀接口上装有单向呼气阀片,供气阀接口与供气阀组主体间装有单向吸气膜片,供气阀后盖与供气阀组主体间装有膜片;
所述的气路板包括上板、下板和七条导气槽,第一条导气槽由长凹槽、“」”型凹槽和短凹槽连接而成,长凹槽设在上板的上部且与上板的上边缘平行,“」”型凹槽的上端与长凹槽的左端垂直连接且设在上板的左侧,短凹槽的左端与“」”型凹槽竖直段中部的右侧垂直连接,在长凹槽的右端设有一号孔和二号孔,在“」”型凹槽的下端设有四号孔,在短凹槽的右端设有三号孔;第二条导气槽由“︺”型凹槽、“」”型凹槽、“﹁”型凹槽和短凹槽连接而成,“︺”型凹槽设在第一条导气槽长凹槽右端的下面且与其平行,“」”型凹槽的上端与“︺”型凹槽的右端连接且与位于上板的右侧,“﹁”型凹槽的下端与“」”型凹槽的左端连接,短凹槽的下端与“」”型凹槽水平段的中部垂直连接,在“︺”型凹槽的左端设有五号孔,在“︺”型凹槽的右端设有六号孔,在“﹁”型凹槽的左端设有八号孔,在短凹槽的上端设有七号孔;第三条导气槽设在第二条导气槽“︺”型凹槽的下面且与上板的上边缘平行,在第三条导气槽的左端设有九号孔,在第三条导气槽的右端设有十号孔;第四条导气槽设在上板的左边且位于第一条导气槽短凹槽的下面,在第四条导气槽的上端设有十七号孔,在第四条导气槽的下端设有十八号孔;第五条导气槽由两个“「”型凹槽和“」”凹槽连接而成,其第一个“「”型凹槽的右端与第二个“「”型凹槽的下端连接并位于第四条导气槽的右边,第二个“「”型凹槽的水平段的右端与“」”型凹槽的上端连接且位于上板的中部,在第一个“「”型凹槽的下端设有十二号孔,在“」”型凹槽的下端设有十一号孔;第六条导气槽由“」”型凹槽和长凹槽连接而成并位于第五条导气槽的下面,在“」”型凹槽的下端设有十四号孔,在长凹槽的右端设有十三号孔;第七条导气槽设在第六条导气槽的“」”型凹槽的水平段与第二条导气槽“﹁”型凹槽的水平段之间且位于上板下边的中部,在第七条导气槽的左端设有十六号孔,在第七条导气槽的右端设有十五号孔;一号孔与蓄能器相连接,二号孔与定量阀相连接,三号孔与控制装置的出气口d相连接,四号孔与I号非门的进气口相连接,五号孔与压力控制器的进气口E相连接,六号孔为封闭孔,七号孔与II号非门的出气口相连接,八号孔与II号单向节流阀的进气口相连接,九号孔与压力控制器的出气口F相连接,十号孔为外接接头,十一号孔与II号非门的控制端相连接,十二号孔与I号非门的出气口相连接,十三号孔与II号非门的进气口相连接,十四号孔与I号单向节流阀的进气口相连接,十五号孔与I号单向节流阀的出气口相连接,十六号孔与II号单向节流阀的出气口相连接,十七号孔与控制装置的出气口c相连接,十八号孔与I号非门的控制口相连接,所述上板设有七条导气槽的一面与下板粘结在一起;
氧气瓶通过气管与减压器组的过滤元件相连接,减压器组通过接嘴I和气管与控制装置的控制器供气螺母相连接,控制装置的控制器出气口b与供气阀组的进气口G相连接,控制装置的控制器出气口c与I号非门的控制端相连接,控制装置的控制器出气口c还通过定量阀与蓄能器相连接,控制装置的控制器出气口d与I号非门的进气端相连接,I号非门的出气端与II号非门的进气端相连接,II号非门的出气端与II号单向节流阀相连接,II号非门的出气端还与压力控制器的进气口E相连接,压力控制器的出气口F与供气阀组的进气口G相连接,II号非门的控制端与I号单向节流阀相连接,I号单向节流阀和II号单向节流阀相连接且I号单向节流阀和II号单向节流阀的节流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所述上板和下板由有机玻璃制成,上板与下板的板面厚度比为2:1。
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正压自动复苏器具有人工呼吸和氧气治疗两个功能。使用时根据不同的对象,调节控制装置上的控制器流量调节杆到相应的档位。
人工呼吸过程:
氧气瓶中的高压氧气经减压器组减压后以适当的压力输入到控制装置,气流从控制装置的排气口c输出经I号非门到达II号非门,II号非门输出的气流一部分经压力控制器到达供气阀的进气口h,给伤员供气,一部分经II号单向节流阀节流、I号单向节流阀不节流作用到II号非门上,当压力达到一定值时,使II号非门动作,经II号非门的气流被关断,从而使得供气阀无气流输出,停止给伤员供气,而这期间I号非门对II号非门的供气没有停止过,当压力达到一定值时,使II号非门再次动作打开,经II号非门的气流到达压力控制器,与此同时II号非门气容中的气体经I号单向节流阀节流、II号单向节流阀不节流也到达压力控制器,当压力达到压力控制器的开启压力时,气流打开压力控制器到达供气阀的进气口h,再次给伤员供气,如此不断循环,实现供气阀输出气流的通——断——通——断,实现人工呼吸功能。
氧气治疗过程:
当伤员有自主呼吸时,伤员吸气使得供气阀接口处的压力减小,膜片向下动作带动控制杆组向下动作,则打开供气阀的进气口g,给伤员供气,伤员呼出的气体经供气阀上的单向呼气阀片直接排到大气中,即为氧气治疗过程。
人工呼吸功能向氧气治疗功能的切换过程:
当伤员在无自主呼吸的状态下恢复自主呼吸后,则伤员吸气使得控制器中的控制器活塞右侧的压力减小,则控制器活塞右移,打开控制器的出气口d,出气口d输出的气流一部分到达I号非门,关断I号非门,则供气阀进气口h无气流供应,即关断人工呼吸过程,转为氧气治疗过程,伤员吸气打开供气阀的进气口g,给伤员供气;另一部分气体经定量阀到达蓄能器,伤员间断的吸气,间断的打开控制装置中的控制器活塞、间断的给蓄能器补充气体,则蓄能器中的气体可通过定量阀持续的作用在I号非门上,使其保持关闭,即保证关闭人工呼吸回路实现氧气治疗功能,实现人工呼吸过程向氧气治疗过程的切换。
氧气治疗功能向人工呼吸功能的切换过程:
当伤员在有自主呼吸的状态下失去自主呼吸后,则控制器活塞不再打开给蓄能器中补充气体,蓄能器中的气体通过定量阀排空需要4-5s,若这期间伤员没有恢复自主呼吸,则对I号非门的作用消失,I号非门开启,则人工呼吸回路接通,开始人工呼吸过程,即实现了氧气治理过程向人工呼吸过程的切换。
因此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呼吸系统始终保持正压,能有效防止环境中有毒有害气体进入人体;2、变管式连接为板式连接,使便携式正压自动复苏器的整机体积减小,方便携带和保管,同时采用气路连接板减少了管路,使得机器的使用寿命增加;3、可实现人工呼吸与氧气治疗两个功能,且两功能可相互自动切换,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强;4、整个机器设计巧妙,精密可靠,结构简单合理,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连接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减压器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向视图;
图5是图3的B向视图;
图6是图3的C向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A-A剖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压力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供气阀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右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气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气路板上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便携式正压自动复苏器,包括氧气瓶1、减压器组2、控制装置3、定量阀4、蓄能器5、I号非门6、II号非门7、I号单向节流阀8、II号单向节流阀9、压力控制器10、供气阀组11和气路板12组成;
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所述减压器组2包括连接架201、密封圈202、连接件203、定位销204、阀座组205、减压器弹簧206、滑阀组207、定量控制阀208、阀体组209、手轮210、定位球213、定位弹簧214、接嘴II215、U型卡217、压力表218、压力表接头21801、过滤元件219、卡簧220、紧固扳手221、扳手222、连接线223和接嘴I224,所述的滑阀组207包括活塞20701和阀芯20702;所述连接架201的右端中间装有紧固扳手221,连接架201的右端上部与连接线223的一端相连接,连接线223的另一端与扳手222相连接,连接架201的左端通过定位销204与连接件203的右端连接,在定位销204与连接件203之间设有密封圈202,连接件203的左端通过定位销204与阀座组205的右端连接,阀座组205的左端通过螺钉与阀体组209连接,阀座组205的中间右端装有阀台20501,所述的阀台20501通过紧固帽20502固定,阀台20501与阀座组205之间装有密封圈202,阀体组209内安装有安全阀,所述的安全阀包括安全阀门20901、安全阀弹簧20902和安全阀帽20903;滑阀组207设置在阀座组205与阀体组209组成的空腔内,减压器弹簧206设置在滑阀组207与阀座组205之间,定量控制阀208一端设在阀体组209内、定量控制阀208的另一端通过螺钉与手轮210固定,在定量控制阀208的主体内开有11个定量孔226,压力表218设置在阀座组205的侧面,压力表接头21801通过U型卡217与阀座组205相连并通过密封圈202密封,接嘴I224通过U型卡217与阀座组205相连并通过密封圈202密封,接嘴II215设置在阀体组209的外侧,定量控制阀208上设有通气孔225,通气孔225与定量孔226垂直相通,定位球213和定位弹簧214设置在阀体组209与手轮210之间,过滤元件219设置在连接件203的右端中间并通过卡簧220固定;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控制装置3由控制器主体301、控制器密封圈302、控制器活塞303、控制器弹簧304、控制器后盖305、控制器螺钉306、控制器流量调节杆307、控制器垫圈308和控制器供气螺母309组成,控制器后盖305通过控制器螺钉306固定在控制器主体301上,控制器后盖305与控制器主体301通过控制器密封圈302密封,在控制器主体301的右侧设有控制器活塞腔310,控制器活塞303和控制器弹簧304都设置在控制器活塞腔310内,在控制器活塞303的左侧顶端和右侧底部都设有控制器密封圈302,控制器弹簧304位于控制器活塞303和控制器后盖305之间,控制器流量调节杆307设置在控制器主体301的左侧且与控制器主体301之间通过控制器密封圈302密封,控制器流量调节杆307上开有三个控制器气孔311,控制器流量调节杆307通过控制器密封圈302、控制器垫圈308、控制器弹簧304和控制器螺钉306密封定位,控制器密封圈302、控制器垫圈308和控制器弹簧304由里到外依次装在控制器流量调节杆307和控制器螺钉306之间,在控制器主体301上设有控制器出气口d312,控制器出气口d312与控制器活塞腔310相通,在控制器主体301的底部设有控制器出气口c313,所述控制器出气口c313与控制器流量调节杆307的内腔相通,在控制器主体301的后端设有控制器出气口b314,控制器出气口b314与控制器活塞腔310相通,在控制器主体301的左侧设有控制器供气螺母309,控制器供气螺母309的内腔与控制器流量调节杆307的内腔相通,控制器流量调节杆307的内腔通过控制器气道315与控制器活塞腔310相通;
如图9所示,所述压力控制器由压力控制器主体1001、压力控制器紧定螺钉1003、压力控制器垫圈1004、压力控制器弹簧1005、压力控制器活塞1006和压力控制器密封圈1007组成,在压力控制器主体1001的左侧垂直开设有压力控制器活塞腔1002,压力控制器紧定螺钉1003、压力控制器垫圈1004、压力控制器弹簧1005和压力控制器活塞1006由上到下依次设置在压力控制器活塞腔1002内,在压力控制器活塞1006上装压力控制器密封圈1007,在压力控制器主体1001的底部设有进气口E1008和出气口F1009,进气口E1008与压力控制器活塞腔1002相通,出气口F1009也与压力控制器活塞腔1002相通;
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的供气阀组11由供气阀组主体1101、供气阀组接口1104、报警器1106、供气阀组堵帽1107、安全阀1110、手补扳手架1111、手补扳手1113、手补供气开启杆1114、供气阀组弹簧1115和供气阀组挡圈1116、控制杆1117、控制杆套1118、单向呼气阀片1119、单向吸气膜片1120、供气阀后盖1121和膜片1122组成,在供气阀组主体1101的底部开设有进气口G1102,在供气阀组主体1101的上部开设有出气口I1103,供气阀组接口1104设置在供气阀组主体1101的上部,供气阀组接口1104与出气口I1103相通,在供气阀组主体1101的左侧设有报警器腔1105,报警器腔1105与供气阀组主体1101内腔相通,报警器1106设置在报警器腔1105内,供气阀组堵帽1107设在报警器腔1105的下端用于固定报警器1106的报警哨1108,在供气阀组主体1101的右侧设有安全阀腔1109,安全阀腔1109与供气阀组主体1101内腔相通,安全阀1110设置在安全阀腔1109内,在供气阀组主体1101的底部设有进气口H1123,进气口H1123与安全阀腔1109相通,在安全阀腔1109的下部设有供气阀组堵帽1107用于固定安全阀1110,手补扳手架1111设置在供气阀组主体1101的中部,手补扳手架1111与供气阀组主体1101之间装有供气阀组垫片1112,手补扳手1113通过销连接在手补扳手架1111上,手补供气开启杆1114一端通过销与手补扳手1113连接,手补供气开启杆1114另一端装在供气阀组主体1101内腔内,在手补供气开启杆1114的右部由右到左依次设有供气阀组垫片1112、供气阀组弹簧1115和供气阀组挡圈1116,控制杆1117设置在供气阀组主体1101内腔内,控制杆套1118套在供气阀组主体1101内腔靠近进气口G1102的一端,控制杆1117的下部依次穿过控制杆套1118和手补供气开启杆1114,控制杆1117上端延伸至供气阀接口1104处,供气阀接口1104上装有单向呼气阀片1119,供气阀接口1104与供气阀组主体1101间装有单向吸气膜片1120,供气阀后盖1121与供气阀组主体1101间装有膜片1122;
如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的气路板12包括有机玻璃制成上板1219、有机玻璃制成下板1220和七条导气槽1221、1222、1223、1224、1225、1226、1227,上板1219与下板1220的板面厚度比为2:1,第一条导气槽1221由长凹槽、“」”型凹槽和短凹槽连接而成,长凹槽设在上板1219的上部且与上板的上边缘平行,“」”型凹槽的上端与长凹槽的左端垂直连接且设在上板1219的左侧,短凹槽的左端与“」”型凹槽竖直段中部的右侧垂直连接,在长凹槽的右端设有一号孔1201和二号孔1202,在“」”型凹槽的下端设有四号孔1204,在短凹槽的右端设有三号孔1203;第二条导气槽1222由“︺”型凹槽、“」”型凹槽、“﹁”型凹槽和短凹槽连接而成,“︺”型凹槽设在第一条导气槽1221长凹槽右端的下面且与其平行,“」”型凹槽的上端与“︺”型凹槽的右端连接且与位于上板1219的右侧,“﹁”型凹槽的下端与“」”型凹槽的左端连接,短凹槽的下端与“」”型凹槽水平段的中部垂直连接,在“︺”型凹槽的左端设有五号孔1205,在“︺”型凹槽的右端设有六号孔1206,在“﹁”型凹槽的左端设有八号孔1208,在短凹槽的上端设有七号孔1207;第三条导气槽1223设在第二条导气槽1222“︺”型凹槽的下面且与上板的上边缘平行,在第三条导气槽1223的左端设有九号孔1209,在第三条导气槽1223的右端设有十号孔1210;第四条导气槽1224设在上板1219的左边且位于第一条导气槽1221短凹槽的下面,在第四条导气槽1224的上端设有十七号孔1217,在第四条导气槽1224的下端设有十八号孔1218;第五条导气槽1225由两个“「”型凹槽和“」”凹槽连接而成,其第一个“「”型凹槽的右端与第二个“「”型凹槽的下端连接并位于第四条导气槽1224的右边,第二个“「”型凹槽的水平段的右端与“」”型凹槽的上端连接且位于上板1的中部,在第一个“「”型凹槽的下端设有十二号孔1212,在“」”型凹槽的下端设有十一号孔1211;第六条导气槽1226由“」”型凹槽和长凹槽连接而成并位于第五条导气槽1225的下面,在“」”型凹槽的下端设有十四号孔1214,在长凹槽的右端设有十三号孔1213;第七条导气槽1227设在第六条导气槽1226的“」”型凹槽的水平段与第二条导气槽1226“﹁”型凹槽的水平段之间且位于上板1219下边的中部,在第七条导气槽1227的左端设有十六号孔1216,在第七条导气槽1227的右端设有十五号孔1215;一号孔1201与蓄能器5相连接,二号孔1202与定量阀4相连接,三号孔1203与控制装置的出气口d312相连接,四号孔1204与I号非门6的进气口相连接,五号孔1205与压力控制器的进气口E108相连接,六号孔1206为封闭孔,七号孔1207与II号非门7的出气口相连接,八号孔1208与II号单向节流阀9的进气口相连接,九号孔1209与压力控制器的出气口F109相连接,十号孔1210为外接接头,十一号孔1211与II号非门7的控制端相连接,十二号孔1212与I号非门6的出气口相连接,十三号孔1213与II号非门7的进气口相连接,十四号孔1214与I号单向节流阀8的进气口相连接,十五号孔1215与I号单向节流阀8的出气口相连接,十六号孔1216与II号单向节流阀9的出气口相连接,十七号孔1217与控制装置的出气口c313相连接,十八号孔1218与I号非门6的控制口相连接,所述上板1219设有七条导气槽的一面与下板1220粘结在一起;
氧气瓶1通过气管13与减压器组2的过滤元件219相连接,减压器组2通过接嘴I224和气管与控制装置3的控制器供气螺母309相连接,控制装置3的控制器出气口b314与供气阀组11的进气口G1102相连接,控制装置3的控制器出气口c313与I号非门6的控制端相连接,控制装置3的控制器出气口c313还通过定量阀4与蓄能器5相连接,控制装置3的控制器出气口d312与I号非门6的进气端相连接,I号非门6的出气端与II号非门7的进气端相连接,II号非门7的出气端与II号单向节流阀9相连接,II号非门7的出气端还与压力控制器10的进气口E1008相连接,压力控制器10的出气口F1009与供气阀组11的进气口G1102相连接,II号非门7的控制端与I号单向节流阀8相连接,I号单向节流阀8和II号单向节流阀9相连接且I号单向节流阀8和II号单向节流阀9的节流方向相反。
Claims (2)
1.一种便携式正压自动复苏器,其特征是:包括氧气瓶(1)、减压器组(2)、控制装置(3)、定量阀(4)、蓄能器(5)、I号非门(6)、II号非门(7)、I号单向节流阀(8)、II号单向节流阀(9)、压力控制器(10)、供气阀组(11)和气路板(12)组成;
其中所述的减压器组(2)包括连接架(201)、密封圈(202)、连接件(203)、定位销(204)、阀座组(205)、减压器弹簧(206)、滑阀组(207)、定量控制阀(208)、阀体组(209)、手轮(210)、定位球(213)、定位弹簧(214)、接嘴II(215)、U型卡(217)、压力表(218)、压力表接头(21801)、过滤元件(219)、卡簧(220)、紧固扳手(221)、扳手(222)、连接线(223)和接嘴I(224),所述的滑阀组(207)包括活塞(20701)和阀芯(20702);所述连接架(201)的右端中间装有紧固扳手(221),连接架(201)的右端上部与连接线(223)的一端相连接,连接线(223)的另一端与扳手(222)相连接,连接架(201)的左端通过定位销(204)与连接件(203)的右端连接,在定位销(204)与连接件(203)之间设有密封圈(202),连接件(203)的左端通过定位销(204)与阀座组(205)的右端连接,阀座组(205)的左端通过螺钉与阀体组(209)连接,阀座组(205)的中间右端装有阀台(20501),所述的阀台(20501)通过紧固帽(20502)固定,阀台(20501)与阀座组(205)之间装有密封圈(202),阀体组(209)内安装有安全阀,所述的安全阀包括安全阀门(20901)、安全阀弹簧(20902)和安全阀帽(20903);滑阀组(207)设置在阀座组(205)与阀体组(209)组成的空腔内,减压器弹簧(206)设置在滑阀组(207)与阀座组(205)之间,定量控制阀(208)一端设在阀体组(209)内、定量控制阀(208)的另一端通过螺钉与手轮(210)固定,在定量控制阀(208)的主体内开有11个定量孔(226),压力表(218)设置在阀座组(205)的侧面,压力表接头(21801)通过U型卡(217)与阀座组(205)相连并通过密封圈(202)密封,接嘴I(224)通过U型卡(217)与阀座组(205)相连并通过密封圈(202)密封,接嘴II(215)设置在阀体组(209)的外侧,定量控制阀(208)上设有通气孔(225),通气孔(225)与定量孔(226)垂直相通,定位球(213)和定位弹簧(214)设置在阀体组(209)与手轮(210)之间,过滤元件(219)设置在连接件(203)的右端中间并通过卡簧(220)固定;
所述控制装置(3)由控制器主体(301)、控制器密封圈(302)、控制器活塞(303)、控制器弹簧(304)、控制器后盖(305)、控制器螺钉(306)、控制器流量调节杆(307)、控制器垫圈(308)和控制器供气螺母(309)组成,控制器后盖(305)通过控制器螺钉(306)固定在控制器主体(301)上,控制器后盖(305)与控制器主体(301)通过控制器密封圈(302)密封,在控制器主体(301)的右侧设有控制器活塞腔(310),控制器活塞(303)和控制器弹簧(304)都设置在控制器活塞腔(310)内,在控制器活塞(303)的左侧顶端和右侧底部都设有控制器密封圈(302),控制器弹簧(304)位于控制器活塞(303)和控制器后盖(305)之间,控制器流量调节杆(307)设置在控制器主体(301)的左侧且与控制器主体(301)之间通过控制器密封圈(302)密封,控制器流量调节杆(307)上开有三个控制器气孔(311),控制器流量调节杆(307)通过控制器密封圈(302)、控制器垫圈(308)、控制器弹簧(304)和控制器螺钉(306)密封定位,控制器密封圈(302)、控制器垫圈(308)和控制器弹簧(304)由里到外依次装在控制器流量调节杆(307)和控制器螺钉(306)之间,在控制器主体(301)上设有控制器出气口d(312),控制器出气口d(312)与控制器活塞腔(310)相通,在控制器主体(301)的底部设有控制器出气口c(313),所述控制器出气口c(313)与控制器流量调节杆(307)的内腔相通,在控制器主体(301)的后端设有控制器出气口b(314),控制器出气口b(314)与控制器活塞腔(310)相通,在控制器主体(301)的左侧设有控制器供气螺母(309),控制器供气螺母(309)的内腔与控制器流量调节杆(307)的内腔相通,控制器流量调节杆(307)的内腔通过控制器气道(315)与控制器活塞腔(310)相通;
所述压力控制器由压力控制器主体(1001)、压力控制器紧定螺钉(1003)、压力控制器垫圈(1004)、压力控制器弹簧(1005)、压力控制器活塞(1006)和压力控制器密封圈(1007)组成,在压力控制器主体(1001)的左侧垂直开设有压力控制器活塞腔(1002),压力控制器紧定螺钉(1003)、压力控制器垫圈(1004)、压力控制器弹簧(1005)和压力控制器活塞(1006)由上到下依次设置在压力控制器活塞腔(1002)内,在压力控制器活塞(1006)上装压力控制器密封圈(1007),在压力控制器主体(1001)的底部设有进气口E(1008)和出气口F(1009),进气口E(1008)与压力控制器活塞腔(1002)相通,出气口F(1009)也与压力控制器活塞腔(1002)相通;
所述的供气阀组(11)由供气阀组主体(1101)、供气阀组接口(1104)、报警器(1106)、供气阀组堵帽(1107)、安全阀(1110)、手补扳手架(1111)、手补扳手(1113)、手补供气开启杆(1114)、供气阀组弹簧(1115)和供气阀组挡圈(1116)、控制杆(1117)、控制杆套(1118)、单向呼气阀片(1119)、单向吸气膜片(1120)、供气阀后盖(1121)和膜片(1122)组成,在供气阀组主体(1101)的底部开设有进气口G(1102),在供气阀组主体(1101)的上部开设有出气口I(1103),供气阀组接口(1104)设置在供气阀组主体(1101)的上部,供气阀组接口(1104)与出气口I(1103)相通,在供气阀组主体(1101)的左侧设有报警器腔(1105),报警器腔(1105)与供气阀组主体(1101)内腔相通,报警器(1106)设置在报警器腔(1105)内,供气阀组堵帽(1107)设在报警器腔(1105)的下端用于固定报警器(1106)的报警哨(1108),在供气阀组主体(1101)的右侧设有安全阀腔(1109),安全阀腔(1109)与供气阀组主体(1101)内腔相通,安全阀(1110)设置在安全阀腔(1109)内,在供气阀组主体(1101)的底部设有进气口H(1123),进气口H(1123)与安全阀腔(1109)相通,在安全阀腔(1109)的下部设有供气阀组堵帽(1107)用于固定安全阀(1110),手补扳手架(1111)设置在供气阀组主体(1101)的中部,手补扳手架(1111)与供气阀组主体(1101)之间装有供气阀组垫片(1112),手补扳手(1113)通过销连接在手补扳手架(1111)上,手补供气开启杆(1114)一端通过销与手补扳手(1113)连接,手补供气开启杆(1114)另一端装在供气阀组主体(1101)内腔内,在手补供气开启杆(1114)的右部由右到左依次设有供气阀组垫片(1112)、供气阀组弹簧(1115)和供气阀组挡圈(1116),控制杆(1117)设置在供气阀组主体(1101)内腔内,控制杆套(1118)套在供气阀组主体(1101)内腔靠近进气口G(1102)的一端,控制杆(1117)的下部依次穿过控制杆套(1118)和手补供气开启杆(1114),控制杆(1117)上端延伸至供气阀接口(1104)处,供气阀接口(1104)上装有单向呼气阀片(1119),供气阀接口(1104)与供气阀组主体(1101)间装有单向吸气膜片(1120),供气阀后盖(1121)与供气阀组主体(1101)间装有膜片(1122);
所述的气路板(12)包括上板(1219)、下板(1220)和七条导气槽(1221、1222、1223、1224、1225、1226、1227),第一条导气槽(1221)由长凹槽、“」”型凹槽和短凹槽连接而成,长凹槽设在上板(1219)的上部且与上板的上边缘平行,“」”型凹槽的上端与长凹槽的左端垂直连接且设在上板(1219)的左侧,短凹槽的左端与“」”型凹槽竖直段中部的右侧垂直连接,在长凹槽的右端设有一号孔(1201)和二号孔(1202),在“」”型凹槽的下端设有四号孔(1204),在短凹槽的右端设有三号孔(1203);第二条导气槽(1222)由“︺”型凹槽、“」”型凹槽、“﹁”型凹槽和短凹槽连接而成,“︺”型凹槽设在第一条导气槽(1221)长凹槽右端的下面且与其平行,“」”型凹槽的上端与“︺”型凹槽的右端连接且与位于上板(1219)的右侧,“﹁”型凹槽的下端与“」”型凹槽的左端连接,短凹槽的下端与“」”型凹槽水平段的中部垂直连接,在“︺”型凹槽的左端设有五号孔(1205),在“︺”型凹槽的右端设有六号孔(1206),在“﹁”型凹槽的左端设有八号孔(1208),在短凹槽的上端设有七号孔(1207);第三条导气槽(1223)设在第二条导气槽(1222)“︺”型凹槽的下面且与上板的上边缘平行,在第三条导气槽(1223)的左端设有九号孔(1209),在第三条导气槽(1223)的右端设有十号孔(1210);第四条导气槽(1224)设在上板(1219)的左边且位于第一条导气槽(1221)短凹槽的下面,在第四条导气槽(1224)的上端设有十七号孔(1217),在第四条导气槽(1224)的下端设有十八号孔(1218);第五条导气槽(1225)由两个“「”型凹槽和“」”凹槽连接而成,其第一个“「”型凹槽的右端与第二个“「”型凹槽的下端连接并位于第四条导气槽(1224)的右边,第二个“「”型凹槽的水平段的右端与“」”型凹槽的上端连接且位于上板(1)的中部,在第一个“「”型凹槽的下端设有十二号孔(1212),在“」”型凹槽的下端设有十一号孔(1211);第六条导气槽(1226)由“」”型凹槽和长凹槽连接而成并位于第五条导气槽(1225)的下面,在“」”型凹槽的下端设有十四号孔(1214),在长凹槽的右端设有十三号孔(1213);第七条导气槽(1227)设在第六条导气槽(1226)的“」”型凹槽的水平段与第二条导气槽(1226)“﹁”型凹槽的水平段之间且位于上板(1219)下边的中部,在第七条导气槽(1227)的左端设有十六号孔(1216),在第七条导气槽(1227)的右端设有十五号孔(1215);一号孔(1201)与蓄能器(5)相连接,二号孔(1202)与定量阀(4)相连接,三号孔(1203)与控制装置的出气口d(312)相连接,四号孔(1204)与I号非门(6)的进气口相连接,五号孔(1205)与压力控制器的进气口E(108)相连接,六号孔(1206)为封闭孔,七号孔(1207)与II号非门(7)的出气口相连接,八号孔(1208)与II号单向节流阀(9)的进气口相连接,九号孔(1209)与压力控制器的出气口F(109)相连接,十号孔(1210)为外接接头,十一号孔(1211)与II号非门(7)的控制端相连接,十二号孔(1212)与I号非门(6)的出气口相连接,十三号孔(1213)与II号非门(7)的进气口相连接,十四号孔(1214)与I号单向节流阀(8)的进气口相连接,十五号孔(1215)与I号单向节流阀(8)的出气口相连接,十六号孔(1216)与II号单向节流阀(9)的出气口相连接,十七号孔(1217)与控制装置的出气口c(313)相连接,十八号孔(1218)与I号非门(6)的控制口相连接,所述上板(1219)设有七条导气槽的一面与下板(1220)粘结在一起;
氧气瓶(1)通过气管(13)与减压器组(2)的过滤元件(219)相连接,减压器组(2)通过接嘴I(224)和气管与控制装置(3)的控制器供气螺母(309)相连接,控制装置(3)的控制器出气口b(314)与供气阀组(11)的进气口G(1102)相连接,控制装置(3)的控制器出气口c(313)与I号非门(6)的控制端相连接,控制装置(3)的控制器出气口c(313)还通过定量阀(4)与蓄能器(5)相连接,控制装置(3)的控制器出气口d(312)与I号非门(6)的进气端相连接,I号非门(6)的出气端与II号非门(7)的进气端相连接,II号非门(7)的出气端与II号单向节流阀(9)相连接,II号非门(7)的出气端还与压力控制器(10)的进气口E(1008)相连接,压力控制器(10)的出气口F(1009)与供气阀组(11)的进气口G(1102)相连接,II号非门(7)的控制端与I号单向节流阀(8)相连接,I号单向节流阀(8)和II号单向节流阀(9)相连接且I号单向节流阀(8)和II号单向节流阀(9)的节流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正压自动复苏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1219)和下板(1220)由有机玻璃制成,上板(1219)与下板(1220)的板面厚度比为2: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567878.9U CN204446849U (zh) | 2014-09-29 | 2014-09-29 | 一种便携式正压自动复苏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567878.9U CN204446849U (zh) | 2014-09-29 | 2014-09-29 | 一种便携式正压自动复苏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446849U true CN204446849U (zh) | 2015-07-08 |
Family
ID=53653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567878.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46849U (zh) | 2014-09-29 | 2014-09-29 | 一种便携式正压自动复苏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44684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25744A (zh) * | 2014-09-29 | 2014-12-24 | 山西虹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便携式正压自动复苏器 |
-
2014
- 2014-09-29 CN CN201420567878.9U patent/CN204446849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25744A (zh) * | 2014-09-29 | 2014-12-24 | 山西虹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便携式正压自动复苏器 |
CN104225744B (zh) * | 2014-09-29 | 2016-03-02 | 山西虹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便携式正压自动复苏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943996U (zh) | 一种呼吸阀 | |
CN104225744B (zh) | 一种便携式正压自动复苏器 | |
CN206964906U (zh) | 空气呼吸器一体化气瓶减压阀 | |
CN204446849U (zh) | 一种便携式正压自动复苏器 | |
CN203154528U (zh) | 一种呼吸气瓶用可调节流量的瓶头阀 | |
CN203379481U (zh) | 流空装置阀及应用流空装置阀的自动止液输液器 | |
CN205759083U (zh) | 一种呼吸机氧源气体输入的调节装置 | |
CN107661561A (zh) | 一种呼吸脉冲阀 | |
CN204121559U (zh) | 一种周期放气式氧气面罩 | |
CN204246622U (zh) | 一种呼吸内科用简易呼吸器 | |
WO2008017259A1 (en) | A gas control valve | |
CN208056172U (zh) | 一种带自动补气功能的船用供水系统 | |
CN203488800U (zh) | 燃气调压器防喘呼吸器 | |
CN213839703U (zh) | 一种呼吸用氧气瓶的瓶阀结构 | |
CN104015898B (zh) | 可自动调节的水下呼吸器 | |
CN104397899B (zh) | 喷雾口罩的使用方法 | |
CN101584901B (zh) | 采用气动阀的氧气、笑气联动装置 | |
CN208058028U (zh) | 一种双向压力控制阀 | |
CN206889755U (zh) | 转换阀 | |
CN209245382U (zh) | 一种用于氧气瓶的便携式自适应压力呼吸阀 | |
CN206072459U (zh) | 一种自压式安全角阀 | |
CN219251277U (zh) | 一种高压储气钢瓶的多路输出灌装装置 | |
WO2010131031A3 (en) | Mask for breathing apparatus | |
TW201627030A (zh) | 人工呼吸裝置 | |
CN111166984A (zh) | 一种采用气动阀和换向阀的麻醉气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302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