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42174U -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子产品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子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42174U
CN204442174U CN201520125399.6U CN201520125399U CN204442174U CN 204442174 U CN204442174 U CN 204442174U CN 201520125399 U CN201520125399 U CN 201520125399U CN 204442174 U CN204442174 U CN 2044421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s
type triode
resistance
load supplying
electric capac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2539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卫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Goerte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Goert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Goert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Goerte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12539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421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421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421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irect Current Feeding And Distribu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源电路及电子产品。电源电路包括电源输入端、第一负载供电端、第二负载供电端、系统控制端、电压转换模块;电源输入端与电压转换模块的电压输入端连接,电压转换模块的电压输出端与第一负载供电端连接,系统控制端接收系统发出的控制信号,并与电压转换模块的使能端连接;电源输入端通过第一开关电路的开关通路连接分压电路,分压电路连接第二负载供电端,电压转换模块的电压输出端通过第二开关电路的开关通路连接第二负载供电端;系统控制端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电路的控制端、第二开关电路的控制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电路,提高了负载启动的稳定性;将所述电源电路应用在电子产品的电路设计中,提高了电子产品启动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子产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源电路以及采用所述电源电路设计的电子产品。
背景技术
一个供电线路往往同时为多个负载供电,有的负载启动电流较大,有的负载启动电流较小,在供电线路导通瞬间,启动电流较大的负载会引起供电线路的电压波动比较大,从而影响到启动电流较小的负载的正常启动,使得启动电流较小的负载启动的稳定性比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源电路,提高了负载启动的稳定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电源电路,包括电源输入端、第一负载供电端、第二负载供电端、系统控制端、电压转换模块;所述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电压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负载供电端连接,所述系统控制端接收系统发出的控制信号,并与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使能端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通过第一开关电路的开关通路连接分压电路,所述分压电路连接所述第二负载供电端,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电压输出端通过第二开关电路的开关通路连接所述第二负载供电端;所述系统控制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控制端、第二开关电路的控制端。
进一步的,所述电压转换模块为LDO。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开关电路中设置有第一电容、第一电阻、第一NPN型三极管和第一PMOS管;所述系统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一电阻的中间节点连接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在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和栅极之间连接有第一偏置电阻,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通过所述分压电路连接所述第二负载供电端。
又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开关电路中设置有第一电容、第一电阻、第一NPN型三极管和第一PNP型三极管;所述系统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一电阻的中间节点连接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在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和基极之间连接有第一偏置电阻,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所述分压电路连接所述第二负载供电端。
优选的,在所述第二开关电路中设置有第二电容、第二电阻、第二NPN型三极管和第二PMOS管;所述系统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和第二电容的中间节点连接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LDO的电压输出端,在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极和栅极之间连接有第二偏置电阻,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负载供电端。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开关电路中设置有第二电容、第二电阻、第二NPN型三极管和第二PNP型三极管;所述系统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和第二电容的中间节点连接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LDO的电压输出端,在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和基极之间连接有第二偏置电阻,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负载供电端。
又进一步的,所述分压电路包括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的中间节点连接所述第二负载供电端。
再进一步的,所述分压电路包括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的中间节点连接所述第二负载供电端。
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的中间节点通过二极管连接所述第二负载供电端。
优选的,所述电源输入端通过第一滤波电容接地,所述第一负载供电端通过第二滤波电容接地,所述第二负载供电端通过第三滤波电容接地。
基于上述电源电路的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采用所述电源电路设计的电子产品,包括电源输入端、第一负载供电端、第二负载供电端、系统控制端、电压转换模块;所述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电压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负载供电端连接,所述系统控制端接收系统发出的控制信号,并与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使能端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通过第一开关电路的开关通路连接分压电路,所述分压电路连接所述第二负载供电端,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电压输出端通过第二开关电路的开关通路连接所述第二负载供电端;所述系统控制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控制端、第二开关电路的控制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电路,提高了负载启动的稳定性,避免了负载因供电电压不稳而无法正常启动;将所述电源电路应用在电子产品的电路设计中,提高了电子产品启动的稳定性,避免了电子产品因电压不稳而无法正常启动。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电源电路的一种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电源电路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的电源电路主要包括电源输入端PIN、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系统控制端EN和电压转换模块等,参见图1所示,电源输入端PIN与电压转换模块的电压输入端连接,电压转换模块的电压输出端与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连接,系统控制端EN与系统连接,接收系统发出的控制信号,并与电压转换模块的使能端连接;电源输入端PIN通过第一开关电路的开关通路连接分压电路,分压电路连接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电压转换模块的电压输出端通过第二开关电路的开关通路连接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系统控制端EN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电路的控制端、第二开关电路的控制端,从而控制第一开关电路的通断、第二开关电路的通断。
所述电压转换模块可以选择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或DCDC降压芯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压转换模块优选为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LDO的电压输入端与电源输入端PIN连接,LDO的使能端与系统控制端EN连接,LDO的电压输出端与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连接,并通过第二开关电路的开关通路连接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
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连接第一类用电负载,为第一类用电负载提供供电电压;第一类用电负载启动电流较大。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连接第二类用电负载,为第二类用电负载提供供电电压;第二类用电负载启动电流较小。
在第一开关电路中主要设置有第一电容C1、第一电阻R1、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一PMOS管Q2等,系统控制端EN连接第一电容C1的一端,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第一电容C1和第一电阻R1的中间节点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第一PMOS管Q2的栅极,第一PMOS管Q2的源极连接电源输入端PIN,第一PMOS管Q2的源极和栅极之间连接有第一偏置电阻R2,第一PMOS管Q2的漏极通过分压电路连接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
在第二开关电路中主要设置有第二电容C2、第二电阻R5、第二NPN型三极管Q3、第二PMOS管Q4等,系统控制端EN连接第二电阻R5的一端,第二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阻R5和第二电容C2的中间节点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3的基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第二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第二PMOS管Q4的栅极,第二PMOS管Q4的源极连接LDO的电压输出端,第二PMOS管Q4的源极和栅极之间连接有第二偏置电阻R6,第二PMOS管Q4的漏极连接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
电源输入端PIN连接直流电源,在T0时,系统向系统控制端EN发出电压值为VEN的高电平的控制信号,LDO的使能端在接收到高电平的控制信号后,LDO上电工作,LDO的电压输出端输出电压至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为与其连接的用电负载提供供电电压;在T0时,系统向系统控制端EN发出高电平的控制信号瞬间,第一电容C1相当于短路,根据电容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的原理,第一电容C1和第一电阻R1的中间节点处的电压值为VEN,大于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开启电压V1be,第一NPN型三极管Q1饱和导通,导致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被拉为低电平,第一PMOS管Q2的栅极为低电平,因此第一PMOS管Q2饱和导通,电源输入端PIN提供的电压通过第一PMOS管Q2的开关通路传输至分压电路,并通过分压电路传输至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为与其连接的用电负载提供供电电压;在T0时,系统向系统控制端EN发出高电平的控制信号瞬间,根据电容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的原理,第二电阻R5和第二电容C2的中间节点处的电压值为0V,从而第二NPN型三极管Q3的基极电压为0V,第二NPN型三极管Q3关断,第二PMOS管Q4关断,LDO的电压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不能通过第二PMOS管Q4的开关通路传输至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电容C1与第一电阻R1的中间节点处的电压逐渐降低,经过时间T后,即T0+T时,第一电容C1与第一电阻R1的中间节点处的电压小于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开启电压V1be,第一NPN型三极管Q1关断,从而第一PMOS管Q2关断,电源输入端PIN提供的电压不能通过第一PMOS管Q2的开关通路传输至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控制端EN通过第二电阻R5对第二电容C2充电,第二电阻R5和第二电容C2的中间节点处的电压逐渐升高,经过时间T后,即T0+T时,第二电阻R5和第二电容C2的中间节点处的电压达到了第二NPN型三极管Q3的开启电压V3be,第二NPN型三极管Q3饱和导通,导致第二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被拉为低电平,第二PMOS管Q4的栅极为低电平,因此第二PMOS管Q4饱和导通,LDO的电压输出端输出的电压通过第二PMOS管Q4的开关通路传输至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为与其连接的用电负载提供供电电压。也就是说,电源输入端PIN不再通过分压电路对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进行供电,而是通过LDO的电压输出端对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进行供电。即:经过时间T后,系统已经稳定,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和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都由LDO进行供电。
也就是说,在T0至T0+T这个时间段内,第一PMOS管Q2导通,第二PMOS管Q4关断,电源输入端PIN通过LDO为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供电,电源输入端PIN通过第一PMOS管Q2的开关通路、分压电路为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供电,在这个时间段内,即使由于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的电压波动再大,也不会影响到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从而保证了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供电电压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与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连接的用电负载启动的稳定性。
在T0+T后,由于各用电负载已正常运行,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不会出现较大的电压波动;因此,将第一PMOS管Q2关断、第二PMOS管Q4导通,电源输入端PIN通过LDO为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供电,电源输入端PIN通过LDO、第二PMOS管Q4的开关通路为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供电。
根据用电负载从启动到正常运行的时间确定T的大小,然后根据T的大小选择第一电容C1、第一电阻R1、第二电容C2、第二电阻R5的类型和参数。
分压电路主要由第一分压电阻R3和第二分压电阻R4组成,第一PMOS管Q2的漏极连接第一分压电阻R3的一端,第一分压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分压电阻R4的一端,第二分压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第一分压电阻R3和第二分压电阻R4的中间节点连接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
为了保证电流的正确流向,第一分压电阻R3和第二分压电阻R4的中间节点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
通过调整第一分压电阻R3和第二分压电阻R4的阻值比例,使得电源输入端PIN通过第一PMOS管Q2的开关通路、第一分压电阻R3、二极管D1传输至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的电压与电源输入端PIN通过LDO、第二PMOS管Q4的开关通路传输至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的电压相等,从而使得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的电压保持稳定,进而提高了与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连接的用电负载的用电稳定性,保证了用电负载的正常运行。
电源输入端PIN通过第一滤波电容CIN接地,从而滤除杂波,增强了LDO的电压输入端的电压稳定性;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通过第二滤波电容COUT1接地、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通过第三滤波电容COUT2接地,从而滤除杂波,提高供电电压的稳定性,提高了用电负载的用电安全。
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电子产品,在电子产品中设计有所述的电源电路,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和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分别为电子产品中的负载提供供电电压,其中,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为第一类用电负载提供供电电压,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为第二类用电负载提供供电电压。
本实施例通过在电子产品中设计电源电路,提高了电子产品启动的稳定性,避免了电子产品因电压不稳而无法正常启动。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的电源电路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不同,参见图2所示,其他的电路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具体可参见实施例一,此处不再赘述。
在第一开关电路中主要设置有第一电容C1、第一电阻R1、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一PNP型三极管Q5等,系统控制端EN连接第一电容C1的一端,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第一电容C1和第一电阻R1的中间节点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5的基极,第一PNP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连接电源输入端PIN,第一PNP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和基极之间连接有第一偏置电阻R2,第一PNP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第一分压电阻R3的一端,第一分压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分压电阻R4的一端,第二分压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第一分压电阻R3和第二分压电阻R4的中间节点通过二极管D1连接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
在第二开关电路中主要设置有第二电容C2、第二电阻R5、第二NPN型三极管Q3、第二PNP型三极管Q6等,系统控制端EN连接第二电阻R5的一端,第二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阻R5和第二电容C2的中间节点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3的基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第二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第二PNP型三极管Q6的基极,第二PNP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LDO的电压输出端,第二PNP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和基极之间连接有第二偏置电阻R6,第二PNP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
电源输入端PIN连接直流电源,在T0时,系统向系统控制端EN发出电压值为VEN的高电平的控制信号,LDO的使能端在接收到高电平的控制信号后,LDO上电工作,LDO的电压输出端输出电压至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为与其连接的用电负载提供供电电压;在T0时,系统向系统控制端EN发出高电平的控制信号瞬间,第一电容C1相当于短路,根据电容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的原理,第一电容C1和第一电阻R1的中间节点处的电压值为VEN,大于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开启电压V1be,第一NPN型三极管Q1饱和导通,导致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被拉为低电平,第一PNP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为低电平,因此第一PNP型三极管Q5饱和导通,电源输入端PIN提供的电压通过第一PNP型三极管Q5的开关通路传输至分压电路,并通过分压电路传输至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为与其连接的用电负载提供供电压;在T0时,系统向系统控制端EN发出高电平的控制信号瞬间,根据电容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的原理,第二电阻R5和第二电容C2的中间节点处的电压值为0V,从而第二NPN型三极管Q3的基极电压为0V,第二NPN型三极管Q3关断,第二PNP型三极管Q6关断,LDO的电压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不能通过第二PNP型三极管Q6的开关通路传输至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电容C1与第一电阻R1的中间节点处的电压逐渐降低,经过时间T后,即T0+T时,第一电容C1与第一电阻R1的中间节点处的电压小于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开启电压V1be,第一NPN型三极管Q1关断,从而第一PNP型三极管Q5关断,电源输入端PIN提供的电压不能通过第一PNP型三极管Q5的开关通路传输至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控制端EN通过第二电阻R5对第二电容C2充电,第二电阻R5和第二电容C2的中间节点处的电压逐渐升高,经过时间T后,即T0+T时,第二电阻R5和第二电容C2的中间节点处的电压达到了第二NPN型三极管Q3的开启电压V3be,第二NPN型三极管Q3饱和导通,导致第二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被拉为低电平,第二PNP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为低电平,因此第二PNP型三极管Q6饱和导通,LDO的电压输出端输出的电压通过第二PNP型三极管Q6的开关通路传输至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为与其连接的用电负载提供供电电压。也就是说,电源输入端PIN不再通过分压电路对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进行供电,而是通过LDO的电压输出端对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进行供电。即:经过时间T后,系统已经稳定,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和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都由LDO进行供电。
也就是说,在T0至T0+T这个时间段内,第一PNP型三极管Q5导通,第二PNP型三极管Q6关断,电源输入端PIN通过LDO为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供电,电源输入端PIN通过第一PNP型三极管Q5的开关通路、分压电路为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供电,在这个时间段内,即使由于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的电压波动再大,也不会影响到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从而保证了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供电电压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与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连接的用电负载启动的稳定性。
在T0+T后,由于各用电负载已正常运行,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不会出现较大的电压波动;因此,将第一PNP型三极管Q5关断、第二PNP型三极管Q6导通,电源输入端PIN通过LDO为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供电,电源输入端PIN通过LDO、第二PNP型三极管Q6的开关通路为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供电。
通过调整第一分压电阻R3和第二分压电阻R4的阻值比例,使得电源输入端PIN通过第一PNP型三极管Q5的开关通路、第一分压电阻R3、二极管D1传输至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的电压与电源输入端PIN通过LDO、第二PNP型三极管Q6的开关通路传输至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的电压相等,从而使得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的电压保持稳定,进而提高了与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连接的用电负载的用电稳定性,保证了用电负载的正常运行。
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电子产品,在电子产品中设计有所述的电源电路,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和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分别为电子产品中的负载提供供电电压,其中,第一负载供电端LOAD1为第一类用电负载提供供电电压,第二负载供电端LOAD2为第二类用电负载提供供电电压。
本实施例通过在电子产品中设计电源电路,提高了电子产品启动的稳定性,避免了电子产品因电压不稳而无法正常启动。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输入端、第一负载供电端、第二负载供电端、系统控制端、电压转换模块;所述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电压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负载供电端连接,所述系统控制端接收系统发出的控制信号,并与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使能端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通过第一开关电路的开关通路连接分压电路,所述分压电路连接所述第二负载供电端,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电压输出端通过第二开关电路的开关通路连接所述第二负载供电端;所述系统控制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控制端、第二开关电路的控制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模块为LDO。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电路中设置有第一电容、第一电阻、第一NPN型三极管和第一PMOS管;所述系统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一电阻的中间节点连接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在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和栅极之间连接有第一偏置电阻,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通过所述分压电路连接所述第二负载供电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电路中设置有第一电容、第一电阻、第一NPN型三极管和第一PNP型三极管;所述系统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一电阻的中间节点连接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在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和基极之间连接有第一偏置电阻,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所述分压电路连接所述第二负载供电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开关电路中设置有第二电容、第二电阻、第二NPN型三极管和第二PMOS管;所述系统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和第二电容的中间节点连接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LDO的电压输出端,在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极和栅极之间连接有第二偏置电阻,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负载供电端。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开关电路中设置有第二电容、第二电阻、第二NPN型三极管和第二PNP型三极管;所述系统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和第二电容的中间节点连接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LDO的电压输出端,在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和基极之间连接有第二偏置电阻,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负载供电端。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压电路包括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的中间节点连接所述第二负载供电端。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压电路包括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的中间节点连接所述第二负载供电端。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的中间节点通过二极管连接所述第二负载供电端。
10.一种电子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电路。
CN201520125399.6U 2015-03-04 2015-03-04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子产品 Active CN2044421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25399.6U CN204442174U (zh) 2015-03-04 2015-03-04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子产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25399.6U CN204442174U (zh) 2015-03-04 2015-03-04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子产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42174U true CN204442174U (zh) 2015-07-01

Family

ID=53609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25399.6U Active CN204442174U (zh) 2015-03-04 2015-03-04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子产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42174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82702A (zh) * 2015-03-04 2015-06-03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子产品
CN107546981A (zh) * 2017-09-01 2018-01-0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电路
CN108919728A (zh) * 2018-08-23 2018-11-30 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电路
CN116643199A (zh) * 2023-05-23 2023-08-25 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直流电源输入电压的判断电路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82702A (zh) * 2015-03-04 2015-06-03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子产品
CN107546981A (zh) * 2017-09-01 2018-01-0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电路
CN107546981B (zh) * 2017-09-01 2019-11-29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电路
CN108919728A (zh) * 2018-08-23 2018-11-30 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电路
CN108919728B (zh) * 2018-08-23 2023-09-26 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电路
CN116643199A (zh) * 2023-05-23 2023-08-25 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直流电源输入电压的判断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42174U (zh)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子产品
CN103326458B (zh) 一种外部电源和电池供电的电源切换电路
CN203787351U (zh) 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
CN204131210U (zh) 电源切换电路和便携式电子设备
CN105242736A (zh) 一种辅助ldo电路及切换供电电路
CN104682702A (zh)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子产品
CN104679087A (zh) 车载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电路及其低压补偿电路
CN107733219A (zh) 一种开关电源输出软启动电路
CN103312166A (zh) 电源管理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06524614U (zh) 一种限流保护控制电路
CN105762781A (zh) 浪涌电流控制电路及供电装置
CN105305810A (zh) 一种改进的电荷泵电路系统
CN105159385B (zh) 低功耗低压差电压调节器
CN110323830B (zh) 电源切换方法
CN102955550B (zh) 一种机架式服务器系统
CN105807831A (zh) 一种线性稳压器及防止过冲的线性稳压系统
CN103488226B (zh) 一种输出电压控制电路
CN103036436B (zh) 一种开关电源并联控制电路和方法
CN203225658U (zh) 自导通升压开关电源
CN205121403U (zh) 一种辅助ldo电路及切换供电电路
CN104682688A (zh) 提高开机启动时电源稳定性的方法及电源电路
CN201789414U (zh) 三端稳压器扩流电路
CN104423514A (zh) 一种单片机复位电路及微机系统
CN202978705U (zh) Dc/dc输出电路
CN203691701U (zh) 一种led模组输入浪涌电流的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