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41415U - 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41415U
CN204441415U CN201520018489.5U CN201520018489U CN204441415U CN 204441415 U CN204441415 U CN 204441415U CN 201520018489 U CN201520018489 U CN 201520018489U CN 204441415 U CN204441415 U CN 2044414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ipe
flat micro
battery
micro heat
evaporation en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1848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兰凤崇
刘霏霏
陈吉清
郭巧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to CN20152001848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414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414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4141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其内的由多块电芯组成的电池组,该装置还包括多根扁平微热管,扁平微热管依次分为蒸发端、绝热端和冷凝端;蒸发端置于壳体内并分布于各电芯之间,蒸发端与电芯面接触。本装置有利于将电池制造与散热结构的开发有机结合,能从电池内部散热出发实现动力电池的高效散热,提高电池内部的热均匀性,从而提高动力电池的可靠性、安全性及使用寿命。且本实用新型装置具有结构简单紧凑、重量轻、散热效果显著、易维护、安全可靠且节能环保等优点,能满足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复杂工况的散热需求,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散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作为储能装置元件,是电动汽车最为关键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和使用寿命直接决定了电动汽车的性能。在众多现行研究开发的动力电池中,锂离子电池以其高比能量、大输出功率、低自放电率以及无记忆效应等一系列优点,使其在新一代电动汽车中具有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作为电动汽车用的动力电池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提供较大的动力,为此,需要将小型锂离子电池电芯通过串并联方式紧密布置组成大容量、高功率的动力电池。当车辆在不同行驶工况下运行时,动力电池会以不同倍率进行充放电,伴随着以不同生热速率产生大量热量,尤其是电池内部的中心部位,如果不能及时将热量导出,随着时间的累积及空间结构的影响将引起不均匀的热量聚集,从而导致动力电池温度不均衡,造成内部电芯之间的性能差异,导致动力电池容量、比能量等性能的下降,进而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严重时将造成热失控,导致燃烧,进而引起爆炸,最终影响动力电池及整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此,动力电池的散热问题已然成为制约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传统的散热方式主要有:1空气冷却:结构简单,成本低,但由于对流换热系数低,冷却效果不佳,难于保证电池温度场的均匀分布;2液体冷却:散热效果优于空冷,但结构复杂,重量大、工作可靠性差且维修不方便;3相变材料冷却:导热效率高,散热效果好,但由于密封要求,提高了制造成本,不适用于大型动力电池。由于传统动力电池散热方式的种种弊端难以满足动力电池在各种复杂多变的循环工况下的散热要求,因此动力电池的散热问题依然严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能对电芯进行直接高效散热的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包括壳体8和设置在其内的由多块电芯组成的电池组2,该装置还包括多根扁平微热管4,扁平微热管4依次分为蒸发端7、绝热端6和冷凝端5;
所述蒸发端7置于壳体8内并分布于各电芯之间,蒸发端7与电芯面接触。
所述蒸发端7置于壳体8内部并与电芯面接触,具体是蒸发端7通过开设在壳体8侧壁上的安装孔1、3置于电芯与电芯之间,蒸发端7与电芯表面紧密贴合。
所述扁平微热管4的绝热端6和冷凝端5置于壳体8外部。
所述蒸发端7和绝热端6的轴线在同一轴线上。
所述冷凝端5的轴线相交于蒸发端7和绝热端6的轴线。
所述冷凝端5的水平面高于蒸发端7和绝热端6的水平面。
所述冷凝端5向上弯折。
所述扁平微热管4,为烧结式吸液芯铜质微热管,在其内部灌注有液体工作介质。所述液体工作介质为水。
所述安装孔1、3与扁平微热管4的接触部位粘结有导热硅胶。
对电芯进行散热的方法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当扁平微热管4达到启动温度后,其内部液体工作介质发生相变,此时,蒸发端7吸收电芯内部热量,由于扁平微热管4内的毛细吸液芯中的液体工作介质蒸发,在压力差的作用下驱动蒸汽流动至置于壳体8外部的冷凝端5,通过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空气的自然对流作用,将冷凝端5热量散出至壳体8外部环境中,在冷凝端5冷凝后的液体工作介质在毛细力的作用下通过扁平微热管4内部的吸液芯回流到扁平微热管4蒸发端7,如此完成整个传热循环,即对电芯进行散热。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扁平微热管4的蒸发端7置于电池的内部夹于电芯之间,扁平结构可大大减小散热装置的占用空间,同时能与电池内部电芯表面紧密贴合,更加有利于将电芯内部的热量通过扁平微热管4传递到电池壳体8外部的环境中。置于壳体8外部的冷凝端5由于为扁平结构,具有一定的迎风面积,无需额外增加散热片。扁平微热管4穿过壳体8,平行独立布置并用导热硅胶固定在壳体8的安装孔1、3上,这样既有利于扁平微热管4的定位安装和维修更换,又可防止电动汽车在实际行驶过程中由于振动导致扁平微热管4脱落。
扁平微热管4作为传热媒介,当扁平微热管4达到启动温度后,内部工作液体发生相变,蒸发端7吸收电芯内部热量,由于烧结式吸液芯的毛细吸液芯中的液体蒸发,在压力差的作用下驱动蒸汽流动至置于壳体8外部的冷凝端5,通过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空气的自然对流作用,将冷凝端5热量散出至壳体8外部环境中,在冷凝端5冷凝后的液态工作液体在毛细力的作用下通过热管4内部的吸液芯回流到热管蒸发端7,如此完成整个传热循环。由于工作液体具有高的汽化潜热,因此能够实现小面积带走大热量的功用,从而保证动力电池工作在最佳的温度范围和温度场的均匀分布。
所述微热管4的蒸发端7与冷凝端5不在同一水平面,且冷凝端5位置高于蒸发端7,这样既增加了冷凝端5的散热面积又使得整体结构紧凑。
所述微热管4的蒸发端7和冷凝端5的长度可根据动力电池的电芯的尺寸和空间结构上的具体要求调整。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散热效率高,本发明能从电池内部散热出发实现电池的高效散热,达到对每个电池电芯的直接、统一和均匀的降温冷却,保证了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且有利于将电池制造与散热结构的开发有机结合。适合于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上大型动力电池包使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
实施例
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包括壳体8和设置在其内的由多块电芯组成的电池组2,该装置还包括多根扁平微热管4,扁平微热管4依次分为蒸发端7、绝热端6和冷凝端5;
所述蒸发端7置于壳体8内并分布于各电芯之间,蒸发端7与电芯面接触。
所述蒸发端7置于壳体8内部并与电芯面接触,具体是蒸发端7通过开设在壳体8侧壁上的安装孔1、3置于电芯与电芯之间,蒸发端7与电芯表面紧密贴合。
所述扁平微热管4的绝热端6和冷凝端5置于壳体8外部。
所述蒸发端7和绝热端6的轴线在同一轴线上。
所述冷凝端5的轴线相交于蒸发端7和绝热端6的轴线。
所述冷凝端5的水平面高于蒸发端7和绝热端6的水平面,也可以将冷凝端5向上弯折。
所述扁平微热管4,为烧结式吸液芯铜质微热管,在其内部灌注有液体工作介质,如采用水。所述安装孔1、3与扁平微热管4的接触部位粘结有导热硅胶。
对电芯进行散热的方法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扁平微热管4作为传热媒介,当扁平微热管4达到启动温度后,其内部液体工作介质发生相变,此时,蒸发端7吸收电芯内部热量,由于扁平微热管4(烧结式吸液芯)内的毛细吸液芯中的液体工作介质蒸发,在压力差的作用下驱动蒸汽流动至置于壳体8外部的冷凝端5,通过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空气的自然对流作用,将冷凝端5热量散出至壳体8外部环境中,在冷凝端5冷凝后的液体工作介质在毛细力的作用下通过扁平微热管4内部的吸液芯回流到扁平微热管4蒸发端7,如此完成整个传热循环,即对电芯进行散热。
如上所述,便可较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包括壳体(8)和设置在其内的由多块电芯组成的电池组(2),其特征在于:
该装置还包括多根扁平微热管(4),扁平微热管(4)依次分为蒸发端(7)、绝热端(6)和冷凝端(5);
所述蒸发端(7)置于壳体(8)内并分布于各电芯之间,蒸发端(7)与电芯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端(7)置于壳体(8)内部并与电芯面接触,具体是蒸发端(7)通过开设在壳体(8)侧壁上的安装孔(1、3)置于电芯与电芯之间,蒸发端(7)与电芯表面紧密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扁平微热管(4)的绝热端(6)和冷凝端(5)置于壳体(8)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端(7)和绝热端(6)的轴线在同一轴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端(5)的轴线相交于蒸发端(7)和绝热端(6)的轴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端(5)的水平面高于蒸发端(7)和绝热端(6)的水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端(5)向上弯折。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扁平微热管(4)为烧结式吸液芯铜质微热管,在其内部灌注有液体工作介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工作介质为水;所述安装孔(1、3)与扁平微热管(4)的接触部位粘结有导热硅胶。
CN201520018489.5U 2015-01-12 2015-01-12 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414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18489.5U CN204441415U (zh) 2015-01-12 2015-01-12 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18489.5U CN204441415U (zh) 2015-01-12 2015-01-12 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41415U true CN204441415U (zh) 2015-07-01

Family

ID=53609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18489.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41415U (zh) 2015-01-12 2015-01-12 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4141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79964A (zh) * 2016-03-16 2018-11-0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冷却部件及蓄电模块
CN110518307A (zh) * 2018-05-22 2019-11-29 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弯曲相变热管及应用其的方形电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79964A (zh) * 2016-03-16 2018-11-0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冷却部件及蓄电模块
CN110518307A (zh) * 2018-05-22 2019-11-29 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弯曲相变热管及应用其的方形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38700A (zh) 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方法
CN208986137U (zh) 一种基于热管技术的电动汽车电池包散热装置
CN202758989U (zh) 一种包含多介质冷却源的电池系统
Abdelkareem et al.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s based on heat pipes for batteries in EVs/HEVs
CN107346814B (zh) 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03401044B (zh) 一种基于平板热管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03682517A (zh) 一种动力电池组的复合散热装置
CN103855441A (zh) 一种新型能源汽车的电池冷却系统
CN205039216U (zh) 长方体电池组的热管理系统
CN204011602U (zh) 一种用于扁平状电池的相变散热装置
Lin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phase change storage material on power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CN203503756U (zh) 基于平板环路热管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07368172U (zh) 一种应用相变材料的电池组热管理系统
CN103682511A (zh) 电动汽车
CN109768194A (zh) 一种基于相变材料-翅片复合结构的锂离子电池模组热管理系统
CN203644903U (zh) 一种动力电池组的复合散热装置
CN102376997A (zh) 具有温度调节装置的电池系统
CN110880629A (zh) 一种石墨烯辅助相变材料散热的电池组装置
CN107681223B (zh) 一种利用两相流动力型分离式热管的锂电池预热及散热系统
CN103367835A (zh) 一种基于环路热管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04441415U (zh) 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内插扁平微热管散热装置
CN203103466U (zh) 混合动力汽车中锂电池的热管理系统
CN103367837A (zh) 基于平板环路热管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10707250A (zh) 一种翅片式相变散热装置
CN203660019U (zh) 一种车用电池组散热结构及电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1

Termination date: 2018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