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58543U - 照明射灯 - Google Patents

照明射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58543U
CN204358543U CN201420830627.5U CN201420830627U CN204358543U CN 204358543 U CN204358543 U CN 204358543U CN 201420830627 U CN201420830627 U CN 201420830627U CN 204358543 U CN204358543 U CN 2043585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diode
electric capacity
control chip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83062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观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Semiconduc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83062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585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585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585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照明射灯,包括:LED光源;进行环流散热的散热风扇;供电装置,供电装置具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其中,第一输出端与LED光源相连,第二输出端与散热风扇相连,供电装置对输入的电源进行变换,以通过第一输出端输出供给LED光源的第一直流电和通过第二输出端输出供给散热风扇的第二直流电。通过在照明射灯内部增加散热风扇,根据风速环流循环原理进行环流散热,有效地降低了高功率照明射灯的内部温度,提高了照明射灯的使用寿命,满足了客户对高功率照明射灯的要求。

Description

照明射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照明射灯。
背景技术
照明射灯是一种适合买场、展厅或阵列柜台等场所的照明灯,其输入一般为电压为AC/DC12V的电源,体积非常小,通常只有经由透镜将LED光源集中一个角度提供照明。
目前,常用的照明射灯如MR16射灯、DL-16AA射灯等,其输出功率一般为3-5W,由于该输出功率的照明射灯有时满足不了高亮度场所,所以需要提高照明射灯的输出功率,但是照明射灯的功率提高后会产生大量热量,而照明射灯体积小、散热困难,使得照明射灯的内部温度难以达到理想的温度以下,从而降低了照明射灯的使用寿命。
因此,现有的照明射灯很难满足高亮度场所的要求,需要对现有的照明射灯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至少解决上述的技术缺陷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照明射灯,通过散热风扇来降低照明射灯的内部温度,提高了照明射灯的使用寿命,满足了客户对高功率照明射灯的要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照明射灯包括:LED光源;进行环流散热的散热风扇;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具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LED光源相连,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散热风扇相连,所述供电装置对输入的电源进行变换,以通过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供给所述LED光源的第一直流电和通过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供给所述散热风扇的第二直流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射灯,在照明射灯内部增加散热风扇,根据风速环流循环原理进行环流散热,有效地降低了高功率照明射灯的内部温度,能够保证电路内部元件如MOS管、控制芯片、电容、电感等元件的温度快速下降,达到理想温度之内,提高了电路元件的寿命,同时,采用散热风扇减小了散热介质所需的最大面积,与现有电路相比,在具有相同散热面积的情况下,照明射灯的输出功率可提高一倍,同时照明射灯具有光点无频闪等优点,满足客户对高功率照明射灯的要求。
其中,所述供电装置包括:整流滤波电路,所述整流滤波电路与所述输入的电源相连,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对所述输入的电源进行处理以输出第三直流电;开关控制电路,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输入的电源和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相连,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芯片,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内部转换电路对所述输入的电源进行变换以输出第四直流电,所述第四直流电为所述第一控制芯片供电,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对所述第三直流电进行升压控制以通过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一直流电;电压反馈电路,所述电压反馈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开关控制电路相连,所述电压反馈电路将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的电压反馈回所述开关控制电路,以使所述开关控制电路根据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的电压对所述第一直流电进行调节;风扇控制电路,所述风扇控制电路与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相连,所述风扇控制电路对所述第三直流电进行降压控制以通过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二直流电。
具体地,所述开关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与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相连;第一MOS管,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一管脚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二管脚和第四管脚相连;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二管脚和第三管脚之间;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二管脚和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七管脚相连,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五管脚接地,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六管脚与所述电压反馈电路相连,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八管脚与所述输入的电源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九管脚与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相连,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十管脚与所述输入的电源的第二端相连。
具体地,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输入的电源的第二端相连;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输入的电源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相连;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九管脚相连后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后再与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相连;第三电容,所述第三电容与所述第三二极管并联。
具体地,所述电压反馈电路包括:第四电容,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地端相连后接地,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六管脚相连;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四电容并联;第一电解电容,所述第一电解电容的正极端通过第四二极管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一电解电容的正极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第一电解电容的负极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四管脚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相连;第五二极管,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六管脚相连,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电解电容的正极端相连;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所述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串联后与所述第五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之间具有第一节点;第一基准电压控制器,所述第一基准电压控制器的阳极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四管脚相连,所述第一基准电压控制器的阴极与所述第一节点相连;第五电容,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相连,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基准电压控制器的参考极相连;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基准电压控制器的参考极相连;第六电阻,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相连;第七电阻,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四管脚相连,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之间具有第二节点;第二基准电压控制器,所述第二基准电压控制器的阳极与所述第二节点相连,所述第二基准电压控制器的阴极和参考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相连;第八电阻,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直流电的输出端相连;其中,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构成所述第一输出端,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在恒流升压模式下工作。
另一方面,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包括:第六二极管,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输入的电源的第二端相连;第七二极管,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输入的电源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相连;第六电容,所述第六电容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阴极和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后再与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相连;第九电阻,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六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九管脚相连。
具体地,所述电压反馈电路包括:第七电容,所述第七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地端相连后接地,所述第七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六管脚相连;第二电解电容,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正极端通过第八二极管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正极端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负极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四管脚相连,所述第八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相连;第十电阻和第十一电阻,所述第十电阻和第十一电阻串联,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正极端相连,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之间具有第三节点,所述第三节点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六管脚相连;其中,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负极端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阴极构成所述第一输出端,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在恒功率升压模式下工作。
具体地,所述风扇控制电路包括:第九二极管,所述第九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相连;第八电容,所述第八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九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第八电容的另一端接地;串联的第十二电阻和第十三电阻,所述串联的第十二电阻和第十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九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串联的第十二电阻和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串联的第十二电阻和第十三电阻之间具有第四节点;第二控制芯片,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二管脚与所述第九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三管脚与所述第四节点相连,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四管脚通过第九电容接地;第十电容,所述第十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一管脚相连;第十二极管,所述第十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十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七管脚相连后接地;第二电感,所述第二电感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八管脚和所述第十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作为所述第二输出端;第十一电容,所述第十一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串联的第十四电阻和第十五电阻,所述串联的第十四电阻和第十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相连,所述串联的第十四电阻和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串联的第十四电阻和第十五电阻之间具有第五节点,所述第五节点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五管脚相连;第十二电容,所述第十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六管脚相连,所述第十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三电容和第十六电阻,所述第十三电容和第十六电阻串联后与所述第十二电容并联。
其中,所述输入的电源可以为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
具体地,所述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的电压范围为9-15V。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照明射灯的方框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开关控制电路在恒流升压模式下照明射灯的工作原理图;以及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开关控制电路在恒功率升压模式下照明射灯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另外,以下描述的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的结构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形成为直接接触的实施例,也可以包括另外的特征形成在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的实施例,这样第一和第二特征可能不是直接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照明射灯。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照明射灯的方框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照明射灯包括:LED光源10、散热风扇20和供电装置30。
其中,散热风扇20用于环流散热。供电装置30具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第一输出端与LED光源10相连,第二输出端与散热风扇20相连,供电装置30对输入的电源进行变换,以通过第一输出端输出供给LED光源10的第一直流电和通过第二输出端输出供给散热风扇20的第二直流电。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供电装置30包括:整流滤波电路301、开关控制电路302、电压反馈电路303以及风扇控制电路304。其中,整流滤波电路301与输入的电源相连,整流滤波电路301对输入的电源进行处理以输出第三直流电。开关控制电路302分别与输入的电源和整流滤波电路301相连,开关控制电路302包括第一控制芯片U1,第一控制芯片U1的内部转换电路对输入的电源进行变换以输出第四直流电,第四直流电为第一控制芯片U1供电,开关控制电路302对第三直流电进行升压控制以通过第一输出端(LED+、LED-)输出第一直流电。电压反馈电路303分别与第一输出端(LED+、LED-)和开关控制电路302相连,电压反馈电路303将第一输出端(LED+、LED-)输出的电压反馈回开关控制电路302,以对第一输出端(LED+、LED-)输出的第一直流电进行调节。风扇控制电路304与整流滤波电路301相连,风扇控制电路304对第三直流电进行降压控制以通过第二输出端Vout输出第二直流电。
其中,第一控制芯片U1可以为TPS92560,该芯片可以使用交流电或者直流电作为输入电源,并且该芯片的内部带有过温度、过压、欠压保护功能,功率因数可达0.9以上,在输入电源为12V的直流电的情况下,效率可达85%以上。
具体地,如图2、图3所示,开关控制电路302还包括:第一电感L1、第一MOS管Q1、第一电容C1、第一电阻R1以及第二电容C2。其中,第一电感L1的一端与整流滤波电路301相连,第一电感L1用于确定开关控制电路302的开关频率,其开关频率可达1000kHz。第一MOS管Q1的漏极D与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相连,第一MOS管Q1的栅极G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一管脚1相连,第一MOS管Q1的源极S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二管脚2和第四管脚4相连,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一管脚1输出如0.1-8.1V的电压给第一MOS管Q1的栅极G以驱动第一MOS管Q1的导通与关断。第一电容C1连接在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二管脚2和第三管脚3之间,第一电容C1对第四直流电进行滤波以供给第一控制芯片U1。第一电阻R1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二管脚2和第一MOS管Q1的源极S相连,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GND,第一电阻R1为LED光源10提供所需的电流,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二管脚2用于检测第一MOS管Q1的源极S的工作电流。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七管脚7相连,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GND,第二电容C2对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七管脚7的输出信号进行滤波。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五管脚5接地GND,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六管脚6与电压反馈电路303相连,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八管脚8与输入的电源的第一端L相连,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九管脚9与整流滤波电路301相连,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十管脚10与输入的电源的第二端N相连。
其中,LED光源10所需的电流以下述公式(1)进行表示:
I LED = V in R 4 R 3 R 1 η - - - ( 1 )
其中,ILED为LED光源10所需的电流,Vin为第三直流电,η为电源效率(%)即电源的输出功率与总输入功率的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所示,整流滤波电路301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以及第三电容C3。其中,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输入的电源的第二端N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与输入的电源的第一端L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相连,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九管脚9相连后接地GND,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和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相连后再与第一电感L1的一端相连,第三电容C3与第三二极管D3并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所示,电压反馈电路303包括:第四电容C4、第二电阻R2、第一电解电容EC1、第五二极管D5、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基准电压控制器P1、第五电容C5、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二基准电压控制器P2以及第八电阻R8。其中,第四电容C4的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地端11相连后接地GND,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六管脚6相连。第二电阻R2与第四电容C4并联。第一电解电容EC1的正极端通过第四二极管D4与第一MOS管Q1的漏极D相连,第一电解电容EC1的正极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相连,第一电解电容EC1的负极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四管脚4相连,第四电容C4和第一电解电容EC1均为滤波电容,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一MOS管Q1的漏极D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六管脚6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与第一电解电容EC1的正极端相连。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串联后与第五二极管D5并联,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之间具有第一节点J1。第一基准电压控制器P1的阳极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四管脚4相连,第一基准电压控制器P1的阴极与第一节点J1相连。第五电容C5的一端与第一节点J1相连,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与第一基准电压控制器P1的参考极相连。第五电阻R5的一端与第一基准电压控制器P1的参考极相连。第六电阻R6的一端与第一节点相连J1。第七电阻R7的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四管脚4相连,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相连,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之间具有第二节点J2,第二基准电压控制器P2的阳极与第二节点J2相连。第二基准电压控制器P2的阴极和参考极分别与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相连。第八电阻R8的一端与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相连,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第四直流电的输出端VCC4相连。其中,第二节点J2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构成第一输出端(LED+、LED-),开关控制电路302在恒流升压模式下工作。
其中,第一基准电压控制器P1、第二基准电压控制器P2可以为TL431,并且第一基准电压控制器P1、第二基准电压控制器P2的参考电压Vref为2.5V,动态阻抗为0.2Ω。第一基准电压控制器P1与第五电容C5、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等组成输出电压反馈电路,用于控制第一输出端(LED+、LED-)输出的第一直流电。输出电压反馈电路的工作原理为:由第一控制芯片U1的内部电压比较值0.384V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六管脚6的取样电压进行误差计算,当电压比较值小于等于设定的最高保护电压限值时,开关控制电路302保持正常的开关频率(占空比)工作。当电压比较值大于设定的最高保护电压限值时,第一控制芯片U1的内部开关频率校正电路工作以调节开关控制电路302的开关频率(占空比),保证输出的第一直流电在设计的范围内。并且,第一基准电压控制器P1的参考电压Vref、第一直流电V1、第三电阻R3以及第四电阻R4之间的计算关系可以通过下述公式(2)进行表示:
V 1 = Vref × ( 1 + R 3 R 4 ) = 2.5 × ( 1 + R 3 R 4 ) - - - ( 2 )
其中,V1为输出的第一直流电。
第二基准电压控制器P2与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八电阻R8组成恒压探测电路,用于探测开关控制电路302输出恒压值,第五电阻R5为恒压电阻,可以对输出的恒压值进行上下调整,第六电阻R6为第二基准电压控制器P2的下偏电阻,第八电阻R8为第二基准电压控制器P2的上偏电阻。第一电阻R1为第一MOS管Q1的限流电阻,第七电阻R7为LED光源10的输出电流控制电阻,其阻值根据LED光源10所需的电流ILED计算设定,计算公式如下述公式(3)所示:
ILED=V1/R7         (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整流滤波电路301包括: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六电容C6、第九电阻R9。其中,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与输入的电源的第二端N相连,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与输入的电源的第一端L相连,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与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相连,第六电容C6的一端分别与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和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相连后再与第一电感L1的一端相连,第九电阻R9的一端与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相连,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九管脚9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电压反馈电路303包括:第七电容C7、第二电解电容EC2、第十电阻R10以及第十一电阻R11。其中,第七电容C7的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地端11相连后接地GND,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六管脚6相连。第二电解电容EC2的正极端通过第八二极管D8与第一MOS管Q1的漏极D相连,第二电解电容EC2的正极端与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相连,第二电解电容EC2的负极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四管脚4相连,第八二极管D8的阳极与第一MOS管Q1的漏极D相连。第十电阻R10和第十一电阻R11串联,第十电阻R10的一端与第二电解电容EC2的正极端相连,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相连,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接地GND,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之间具有第三节点J3,第三节点J3与第一控制芯片U1的第六管脚6相连。第二电解电容EC2的负极端与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构成第一输出端(LED+、LED-)。
在该实施例中,开关控制电路302在恒功率升压模式下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风扇控制电路304包括:第九二极管D9、第八电容C8、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二控制芯片U2、第十电容C10、第十二极管D12、第二电感L2、第十一电容C11、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二电容C12、第十三电容C13以及第十六电阻C16。其中,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与整流滤波电路301相连。第八电容C8的一端与第九二极管D9的阴极相连,第八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GND,第八电容C8为输入滤波电容。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串联,串联的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与第九二极管D9的阴极相连,串联的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地GND,串联的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之间具有第四节点J4。第二控制芯片U2的第二管脚2与第九二极管D9的阴极相连,第二控制芯片U2的第三管脚3与第四节点J4相连,第二控制芯片U2的第四管脚4通过第九电容C9接地GND,第九电容C9为误差放大器的退耦电容。第十电容C10的一端与第二控制芯片U2的第一管脚1相连。第十二极管D12的阴极与第十电容C10的另一端相连,第十二极管D12的阳极与第二控制芯片U2的第七管脚7相连后接地GND。第二电感L2的一端分别与第二控制芯片U2的第八管脚8和第十电容C10的另一端相连,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作为第二输出端Vout。第十一电容C11的一端与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相连,第十一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GND。第十四电阻R14和第十五电阻R15串联,串联的第十四电阻R14和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与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相连,串联的第十四电阻R14和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接地GND,串联的第十四电阻R14和第十五电阻R15之间具有第五节点J5,第五节点J5与第二控制芯片U2的第五管脚5相连。第十二电容C12的一端与第二控制芯片U2的第六管脚6相连,第十二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GND。第十三电容C13和第十六电阻R16串联后与第十二电容C12并联。
其中,第二控制芯片U2的电压输入范围为7-28V,工作频率为570kHz。风扇控制电路304输出5V电压来驱动散热风扇20工作。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以及第二控制芯片U2的第三管脚3组成散热风扇20的调速电路,调速时在使能取样电压1.25V范围比较风扇速率点,其中,EN为使能端。第十电容C10、第二电感L2、第十二极管D12以及第二控制芯片U2的第八管脚8组成开关转换电路。第十四电阻R14和第十五电阻R15组成误差放大器节点增益电路。第十二电容C12、第十三电容C13以及第十六电阻C16组成谐波补偿电路,其增益点以下述公式(4)进行表示:
Gain=-20log(2π×Rsense×Fco×Co)+3         (4)
式中,Gain为误差放大电路增益总值,Rsense为误差放大电路内阻值,Fco为误差放大电路频率,Co为误差放大电路输出电容值。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输入的电源可以为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并且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的电压范围可以为9-15V。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照明射灯可以为MR16射灯。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照明射灯,在照明射灯内部增加散热风扇,根据风速环流循环原理进行环流散热,有效地降低了高功率照明射灯的内部温度,能够保证电路内部元件如MOS管、控制芯片、电容、电感等元件的温度快速下降,达到理想温度之内,提高了电路元件的寿命,同时,采用散热风扇减小了散热介质所需的最大面积,与现有电路相比,在具有相同散热面积的情况下,照明射灯的输出功率可提高一倍,同时照明射灯具有光点无频闪等优点,满足客户对高功率照明射灯的要求。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照明射灯,其特征在于,包括:
LED光源;
进行环流散热的散热风扇;和
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具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LED光源相连,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散热风扇相连,所述供电装置对输入的电源进行变换,以通过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供给所述LED光源的第一直流电和通过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供给所述散热风扇的第二直流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射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装置包括:
整流滤波电路,所述整流滤波电路与所述输入的电源相连,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对所述输入的电源进行处理以输出第三直流电;
开关控制电路,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输入的电源和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相连,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芯片,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内部转换电路对所述输入的电源进行变换以输出第四直流电,所述第四直流电为所述第一控制芯片供电,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对所述第三直流电进行升压控制以通过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一直流电;
电压反馈电路,所述电压反馈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开关控制电路相连,所述电压反馈电路将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的电压反馈回所述开关控制电路,以使所述开关控制电路根据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的电压对所述第一直流电进行调节;
风扇控制电路,所述风扇控制电路与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相连,所述风扇控制电路对所述第三直流电进行降压控制以通过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二直流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射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控制电路还包括:
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与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相连;
第一MOS管,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一管脚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二管脚和第四管脚相连;
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二管脚和第三管脚之间;
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二管脚和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七管脚相连,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五管脚接地,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六管脚与所述电压反馈电路相连,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八管脚与所述输入的电源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九管脚与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相连,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十管脚与所述输入的电源的第二端相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射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包括:
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输入的电源的第二端相连;
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输入的电源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相连;
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九管脚相连后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后再与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相连;
第三电容,所述第三电容与所述第三二极管并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射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反馈电路包括:
第四电容,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地端相连后接地,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六管脚相连;
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四电容并联;
第一电解电容,所述第一电解电容的正极端通过第四二极管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一电解电容的正极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第一电解电容的负极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四管脚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相连;
第五二极管,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六管脚相连,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电解电容的正极端相连;
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所述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串联后与所述第五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之间具有第一节点;
第一基准电压控制器,所述第一基准电压控制器的阳极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四管脚相连,所述第一基准电压控制器的阴极与所述第一节点相连;
第五电容,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相连,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基准电压控制器的参考极相连;
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基准电压控制器的参考极相连;
第六电阻,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相连;
第七电阻,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四管脚相连,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之间具有第二节点;
第二基准电压控制器,所述第二基准电压控制器的阳极与所述第二节点相连,所述第二基准电压控制器的阴极和参考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相连;
第八电阻,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直流电的输出端相连;
其中,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构成所述第一输出端,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在恒流升压模式下工作。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射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包括:
第六二极管,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输入的电源的第二端相连;
第七二极管,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输入的电源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相连;
第六电容,所述第六电容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阴极和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后再与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相连;
第九电阻,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六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九管脚相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射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反馈电路包括:
第七电容,所述第七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地端相连后接地,所述第七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六管脚相连;
第二电解电容,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正极端通过第八二极管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正极端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负极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四管脚相连,所述第八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相连;
第十电阻和第十一电阻,所述第十电阻和第十一电阻串联,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正极端相连,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之间具有第三节点,所述第三节点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六管脚相连;
其中,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负极端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阴极构成所述第一输出端,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在恒功率升压模式下工作。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射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控制电路包括:
第九二极管,所述第九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相连;
第八电容,所述第八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九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第八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串联的第十二电阻和第十三电阻,所述串联的第十二电阻和第十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九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串联的第十二电阻和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串联的第十二电阻和第十三电阻之间具有第四节点;
第二控制芯片,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二管脚与所述第九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三管脚与所述第四节点相连,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四管脚通过第九电容接地;
第十电容,所述第十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一管脚相连;
第十二极管,所述第十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十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七管脚相连后接地;
第二电感,所述第二电感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八管脚和所述第十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作为所述第二输出端;
第十一电容,所述第十一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串联的第十四电阻和第十五电阻,所述串联的第十四电阻和第十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相连,所述串联的第十四电阻和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串联的第十四电阻和第十五电阻之间具有第五节点,所述第五节点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五管脚相连;
第十二电容,所述第十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六管脚相连,所述第十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第十三电容和第十六电阻,所述第十三电容和第十六电阻串联后与所述第十二电容并联。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射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的电源为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射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的电压范围为9-15V。
CN201420830627.5U 2014-12-23 2014-12-23 照明射灯 Active CN2043585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30627.5U CN204358543U (zh) 2014-12-23 2014-12-23 照明射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30627.5U CN204358543U (zh) 2014-12-23 2014-12-23 照明射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58543U true CN204358543U (zh) 2015-05-27

Family

ID=53260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30627.5U Active CN204358543U (zh) 2014-12-23 2014-12-23 照明射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5854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5196B (zh) * 2015-09-14 2017-03-21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照明功能之通風設備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5196B (zh) * 2015-09-14 2017-03-21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照明功能之通風設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mponogara et al. Offline LED driver for street lighting with an optimized cascade structure
CN102196643B (zh) 线性恒流控制器、芯片及驱动装置
Alonso et al. Analysis and design of the quadratic buck-boost converter as a high-power-factor driver for power-LED lamps
CN102202441A (zh) Led照明灯用交流电源直接供电的恒流控制器拓扑电路
US20150061517A1 (en) Driving Circuit for Driving LED Load
CN102510605B (zh) 一种新型的led脉冲驱动照明电路及驱动方法
CN204465970U (zh) 一种基于hv9931的led路灯驱动电路
CN206650893U (zh) 一种交流供电的可调光led驱动电路
CN204358543U (zh) 照明射灯
WO2018024035A1 (zh) 一种开关电源用指示电路及其使用方法
Jayananda et 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efficient led lamps leading to supercapacitor assisted LED (SCALED) technique for DC-microgrid applications
CN202425146U (zh) 一种led照明装置驱动电路
CN202276500U (zh) 无外置mosfet的恒流led电源
Huang et al. Compact-size and high-conversion-efficiency regulator for alternating-current-operated light-emitting diodes
CN203734880U (zh) 高压集成交流led多段线性驱动装置
CN104349544A (zh) Led驱动装置以及照明器具
CN209497648U (zh) 一种内置电流采样电阻降压型led恒流线路
CN203340372U (zh) 一种采用模拟调光的led灯驱动电源
CN203301791U (zh) 一种高效率led灯驱动电源
CN208480004U (zh) 一种控制板上电电路及应用其的人体感应灯具
CN203104850U (zh) 一种采用pwm调光的led灯驱动电源
CN207118025U (zh) 交流电路模块和led光源
CN201491314U (zh) Led日光灯驱动电路
CN206759328U (zh) 一种led电源
CN103634991A (zh) 一种高压集成交流led多段线性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226

Address after: 518119 1 Yanan Road, Kwai Chung street, Dape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BYD MICRO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BYD 518118 Shenzhen Road, Guangdong province Pingshan New District No. 3009

Patentee before: BYD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19 No.1 Yan'an Road, Kuiyong street, Dape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BYD Semiconduc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19 No.1 Yan'an Road, Kuiyong street, Dape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BYD MICRO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after: 518119 No.1 Yan'an Road, Kuiyong street, Dape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BYD Semiconduc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19 No.1 Yan'an Road, Kuiyong street, Dape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BYD Semiconductor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