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55483U - 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55483U
CN204355483U CN201420766103.4U CN201420766103U CN204355483U CN 204355483 U CN204355483 U CN 204355483U CN 201420766103 U CN201420766103 U CN 201420766103U CN 204355483 U CN204355483 U CN 2043554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devices
portable electronic
shocks
damping
operator guar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76610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志杰
陈广隆
庄智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NXU ELECTRONICS CO Ltd
Universal Scientific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NXU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NXU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NXU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76610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554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554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554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屏幕及缓冲保护件。缓冲保护件具有外壳部、内壳部、中空腔室及逃气孔。外壳部及内壳部是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内壳部位于该外壳部与该屏幕之间;上述中空腔室形成于该外壳部及该内壳部之间;逃气孔贯穿该内壳部,并且连通于该中空腔室。

Description

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设置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屏幕周围的冲击缓冲保护结构,可以吸收可携式电子装置所受到的冲击,以提供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保护功用。
背景技术
由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迅速发展,其配备愈来愈先进,功能愈来愈强大,俨然如同笔记本电脑,可以担负许多的工作,或提供许多娱乐功能。因此,可携式电子装置需要良好的保护功能,特别是受到冲击时的缓冲保护功能,以免内部元件或屏幕受到冲击而损坏。
目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保护措施,例如移动电话,有一种塑胶软套,其包覆移动电话的背面及周围,以缓冲该移动电话撞击硬物时所产生的冲击力。然而,塑胶软套的保护功能有限,通常只能保护电子装置的侧边。塑胶软套对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重要元件,屏幕,几乎无法产生保护的作用。再者,塑胶软套本身对于冲击的吸收能力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具有中空结构以增加可吸收的冲击能量,提供可携式电子装置更佳的保护功能。
此外,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所提供的冲击缓冲保护结构更能保护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屏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屏幕及缓冲保护件。缓冲保护件具有外壳部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以及内壳部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并位于该外壳部与该屏幕之间;中空腔室形成于该外壳部及该内壳部之间;以及逃气孔。逃气孔贯穿该内壳部并且连通于该中空腔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该中空腔室呈环状一体成形地绕设于该外壳部的底面。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该屏幕的每一侧边各设有至少一个该逃气孔。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该外壳部沿着横向剖面呈拱形状,并且该中空腔室的位置位于该外壳部呈拱形突出的位置下方。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该中空腔室的剖面呈梯形状。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该内壳部包括第一抵接部、第二抵接部、以及位于该第一抵接部与该第二抵接部之间的凹陷部,其中该第一抵接部与该第二抵接部抵接于该屏幕,该凹陷部的位置对应于该中空腔室的位置。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该逃气孔贯穿该第二抵接部,且邻近该屏幕的一外边缘。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该屏幕包括一触碰面板及一位于该触碰面板下方的液晶显示面板,该触碰面板的宽度大于该液晶显示面板的宽度;其中该内壳部的宽度等于该触碰面板的外边缘至该液晶显示面板的外边缘的距离,该第一抵接部的位置对应地位于该液晶显示面板的该外边缘的上方。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该逃气孔覆盖的位置部分涵盖于该触碰面板。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进一步包括一结合部由该外壳部的一侧向外延伸,该结合部连接于该电子装置的壳体。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提供缓冲保护件,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形成有如安全气囊的中空结构,利用中空腔室与逃气孔可以更佳地吸收冲击能量,达到更好的保护功效。此外,缓冲保护件设置于屏幕的周围,可以良好地保护屏幕。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为达成既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法及功效,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附图,相信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与特点,当可由此得以深入且具有体的了解,然而所附附图与附件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缓冲保护件仰视角度的立体图。
图2A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沿着图1中X-X线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受冲击时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可携式电子装置   100
缓冲保护件       2
中空腔室         20
外壳部           21
内壳部           22
逃气孔           220
第一抵接部       221
第二抵接部       222
凹陷部           223
结合部           23
侧挡部           231
卡合部           232
屏幕             4
触碰面板         41
液晶显示面板     42
壳体              6
具有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俯视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可以应用在各式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例如是智能手持设备(Smart Handheld Device,SHD)、条码库存终端(Barcode InventoryTerminal)、掌上电脑(简称PDA)、资料读取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等移动装置。本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00(以下简称电子装置)以条码库存终端为例说明,然而不限于此,只要是具有屏幕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均可应用于本实用新型。本实施例于电子装置100的屏幕4的表面周围设置一缓冲保护件2,并且固定于电子装置100的壳体6。
请参阅图2至图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缓冲保护件仰视角度的立体图,图2A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沿着图1中X-X线的剖视图。缓冲保护件2包括外壳部21、内壳部22、中空腔室20及逃气孔220。内壳部22位于外壳部21与屏幕4之间。中空腔室20形成于外壳部21及内壳部22之间。逃气孔220贯穿内壳部22,并且连通于中空腔室20。本实施例的缓冲保护件2还包括一结合部23由外壳部21的一侧向外延伸,结合部23连接于电子装置100的壳体6。
上述缓冲保护件2,至少包括外壳部21、内壳部22,均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较佳是热可塑性弹性体(thermoplastic elastomer,简称:TPE)。热可塑性弹性体是在常温下具有硫化橡胶的性质(即弹性体的性质),在高温下又可以塑化变形的高分子材料。例如苯乙烯类(SBS、SIS、SEBS、SEPS)、烯烃类(TP0、TPV)、双烯类(TPB、TPI)、氯乙烯类(TPVC、TCPE)、氨酯类(TPU)、酯类(TPEE)、酰胺类(TPAE)、有机氟类(TPF)、有机硅类和乙烯类等。本实施例利用热可塑性弹性体的优点是可以配合气体辅助射出技术,一体成型地形成外壳部21、内壳部22、以及结合部23,并且在射出成型的过程,同时可以在外壳部21与内壳部22之间注入气体以形成中空腔室20及逃气孔220。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00受冲击时的示意图。本实施例,在电子装置100受到冲击,特别是电子装置100不慎向下落掉时,借由热可塑性弹性体的高弹性特性,缓冲保护件2可提供屏幕4缓冲保护的功能,不仅可以吸收冲击的能量并且容易恢复原状。当电子装置100受到冲击,首先是外壳部21凹陷产生形变以吸收冲击力量;此外,本实施例利用中空腔室20的变形与逃气孔220供气体逃出以吸收冲击能量,有如汽车安全气囊的保护功能,借此可以达到保护电子装置100以及屏幕4的效果。
请再参考图2,以下分别介绍本实施例各部分的细节。本实施例的中空腔室20较佳是呈环状一体成形地绕设于外壳部21的底面。此外,缓冲保护件2较佳地具有数个逃气孔220形成于内壳部22。一种较佳的安排,屏幕4的每一侧边各设有至少一个逃气孔220。借此,无论屏幕4的哪一侧边受到冲击,都有逃气孔220可以供气体逃出以吸收冲击能量。
请参考图3,本实施例的外壳部21沿着横向剖面呈拱形状,中空腔室20的位置位于外壳部21呈拱形突出的位置下方。由另一观点描述,中空腔室20的位置对应于外壳部21向外最突出的位置,并且沿着屏幕4的表面向两侧延伸。由剖视观之,中空腔室20略呈扁平状,剖面大致呈梯形状。此种结构安排的优点在于,当电子装置100的屏幕4一侧受冲击时,外力先冲击到外壳部21呈拱形状突出的部位;再者,由于中空腔室20位于外壳部21呈拱形突出的位置下方,所以冲击力量先传递至中空腔室20。
关于本实施例的内壳部22,内壳部22包括第一抵接部221、第二抵接部222、以及位于第一抵接部221与第二抵接部222之间的凹陷部223。其中第一抵接部221与第二抵接部222抵接于屏幕4。凹陷部223的位置大致对应于中空腔室20的位置,也是大致位于外壳部21呈拱形突出的位置下方。借此结构安排,凹陷部223可以进一步提供变形的空间,提供更良好缓冲保护作用。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逃气孔220贯穿第二抵接部222,且邻近屏幕4的一外边缘。其中屏幕4包括一触碰面板41及一位于触碰面板41下方的液晶显示面板42,该触碰面板41的宽度大于液晶显示面板42的宽度;其中内壳部22的宽度大致等于触碰面板41的外边缘至液晶显示面板42的外边缘的距离。第一抵接部221的位置大致对应地位于液晶显示面板42的外边缘的上方。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缓冲保护件2的内壳部22宽度大致等于每一侧边触碰面板41与液晶显示面板42的宽度差距,并不会遮蔽液晶显示面板42。
逃气孔220覆盖的位置可以是部分涵盖于触碰面板41,另一部分未涵盖触碰面板41。本实施例的逃气孔220的另一部分涵盖于电子装置100的壳体6,并且面对触碰面板41与壳体6之间的缝隙。由逃气孔220逃出的气体可以从该缝隙顺畅地逸泄。另一实施方式,第二抵接部222可以部分悬空位于屏幕4的上方而不与屏幕4接触,逃出的气体可以流向内壳部22的凹陷部223。其中一种方式,第二抵接部222的高度可以略小于第一抵接部221的高度。或者,逃气孔220的底端可以略微向外扩张而连通至内壳部22的凹陷部223,也可以供逃出的气体更顺畅地逸泄。
关于结合部23,其具有一侧挡部231及一卡合部232。侧挡部231由外壳部21平顺地往外延伸,本实施例的结合部23也连接于第二抵接部222的外侧。卡合部232位于侧挡部231的内侧,卡合部232大致垂直于第二抵接部222,且由侧挡部231与第二抵接部222的连接处向下延伸。上述卡合部232的位置安排,有助于第二抵接部222平稳地贴合于屏幕4。卡合部232在本实施例仅为示意图,可以是卡勾或楔形块等。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及功能在于,可携式电子装置100的缓冲保护件2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形成有如安全气囊的中空结构,利用中空腔室20与逃气孔220可以更佳地吸收冲击能量,达到更好的保护功效。此外,缓冲保护件2设置于屏幕4的周围,可以良好地保护屏幕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屏幕;
缓冲保护件,具有
外壳部,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
内壳部,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位于该外壳部与该屏幕之间;
中空腔室,形成于该外壳部及该内壳部之间;以及
逃气孔,贯穿该内壳部,并且连通于该中空腔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中空腔室呈环状一体成形地绕设于该外壳部的底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屏幕的每一侧边各设有至少一个该逃气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壳部沿着横向剖面呈拱形状,并且该中空腔室的位置位于该外壳部呈拱形突出的位置下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中空腔室的剖面呈梯形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壳部包括第一抵接部、第二抵接部、以及位于该第一抵接部与该第二抵接部之间的凹陷部,其中该第一抵接部与该第二抵接部抵接于该屏幕,该凹陷部的位置对应于该中空腔室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逃气孔贯穿该第二抵接部,且邻近该屏幕的一外边缘。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屏幕包括一触碰面板及一位于该触碰面板下方的液晶显示面板,该触碰面板的宽度大于该液晶显示面板的宽度;其中该内壳部的宽度等于该触碰面板的外边缘至该液晶显示面板的外边缘的距离,该第一抵接部的位置对应地位于该液晶显示面板的该外边缘的上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 征在于,该逃气孔覆盖的位置部分涵盖于该触碰面板。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结合部由该外壳部的一侧向外延伸,该结合部连接于该电子装置的壳体。
CN201420766103.4U 2014-12-05 2014-12-05 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Active CN2043554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66103.4U CN204355483U (zh) 2014-12-05 2014-12-05 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66103.4U CN204355483U (zh) 2014-12-05 2014-12-05 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55483U true CN204355483U (zh) 2015-05-27

Family

ID=53256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766103.4U Active CN204355483U (zh) 2014-12-05 2014-12-05 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5548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19447A (zh) * 2016-10-11 2018-04-17 株式会社山彦 背负式电源装置
CN107947530A (zh) * 2016-10-11 2018-04-20 株式会社山彦 背负式电源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19447A (zh) * 2016-10-11 2018-04-17 株式会社山彦 背负式电源装置
CN107947530A (zh) * 2016-10-11 2018-04-20 株式会社山彦 背负式电源装置
CN107947530B (zh) * 2016-10-11 2020-11-24 株式会社山彦 背负式电源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10625B2 (en) Shell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MY166687A (en) Energy absorbing vehicle barrier
CN204355483U (zh) 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KR102034737B1 (ko) 스마트폰 케이스
MX2020012328A (es) Cubierta para una region de un telefono movil.
CN206006291U (zh) 一种环保碳纤维的手机保护套
KR101335762B1 (ko) 휴대폰 케이스
TWI538609B (zh) 具衝擊緩衝保護結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
CN106101340A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206079401U (zh) 一种电子设备保护套
CN104659831A (zh) 一种防摔手机充电宝
CN202475524U (zh) 一种手机的壳体结构
CN204818951U (zh) 一种可伸缩的高速机床防护罩
CN105996372A (zh) 二合一防摔防滑的手机保护套
CN204761890U (zh) 移动终端设备及其壳体结构
CN105813429A (zh) 用于电子设备的壳体和电子设备
CN205285371U (zh) 手机保护套
CN206389430U (zh) 移动终端用保护套
CN106891837A (zh) 车辆用弹性保险杠
CN201256401Y (zh) 一种手机保护壳
CN203745980U (zh) 一种充气式手持电子设备保护装置
CN106527595A (zh) 一种三防平板电脑
CN203966000U (zh) 一种带五金件的加固型防撞橡胶护角
KR20170075140A (ko) 파손 방지 수단을 구비한 휴대폰 케이스
CN212023556U (zh) 一种具有冲击缓冲保护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