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18976U - 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18976U
CN204318976U CN201420673342.5U CN201420673342U CN204318976U CN 204318976 U CN204318976 U CN 204318976U CN 201420673342 U CN201420673342 U CN 201420673342U CN 204318976 U CN204318976 U CN 2043189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sion device
main body
device main
cervical
fixing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7334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先哲
杨述华
叶树楠
田洪涛
崔福斋
张自强
仇志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67334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189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189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1897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由医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融合器主体和颈前路固定板,所述融合器主体呈前高后低的楔形,所述颈前路固定板中部具有用于与所述融合器主体前端连接的第一固定孔,所述颈前路固定板上下两端还分别设有用于与颈椎连接的第二固定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医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颈前路固定板和融合器主体固定在一起,可以将整个颈椎椎间融合器固定在上下椎体上,防止其向前滑脱或者向后滑动而压迫中枢神经;并且两者均采用医用可降解材料制成,可以在术后自行降解,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感,也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出。

Description

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椎间融合器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也常被称作脊柱融合器(spine cage),是临床上椎间植骨融合手术中常用的一种医疗器械,多用于全椎间盘置换术,在清除病变/坏死椎间盘后,置入装有自体骨或其它植骨材料的椎间融合器,能有效起到即刻稳定、撑开并维持椎间隙高度,促进椎体相邻节段融合的作用。
目前临床使用的椎间融合器主要采用钛合金、不锈钢、聚醚醚酮、碳纤维、同种异体骨等材料制成。但这些材料在生理环境中均不可被降解吸收,因而在植入后将永久作为异物留存于体内,不是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近年来,人们利用可降解生物材料(如聚乳酸)开发出体内可降解吸收椎间融合器。这类椎间融合器在植入体内初期可以为椎间融合提供有效的力学支撑,维持椎间隙高度。随着椎间植骨融合的进行,椎间融合器的材料逐渐降解,为患者的新生骨组织提供生长空间,并最终完全降解,同时两相邻节段实现完全融合,达到椎间融合的治疗目的。聚乳酸材料在降解过程中能够被分解成乳酸分子,参与到人体的三羧酸循环当中,并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而排出体外。
然而,出于防止椎间融合器向前滑脱、提高相邻融合节段的稳定性、维持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等方面的需要,在经前路的颈椎椎间融合手术中通常还需要对上下椎体进行固定,这类固定装置使用的是颈前路钛板(或不锈钢板),目前尚无可吸收材料的颈前路固定板。因此,目前的颈椎椎间融合手术即使采用可吸收椎间融合器,也需要使用颈前路钛板/不锈钢板进行固定,存在以下几方面缺点:
1.颈前路钛板/不锈钢板对食管及其附近肌肉、组织造成压迫,使患者长期具有异物感和不适感,尤其在吞咽时异物感明显;
2.当行椎间融合术的颈椎两节段融合之后,颈前路钛板/不锈钢板需通过二次手术取出,增加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3.由于聚乳酸等可降解生物材料的弹性模量相对于钛、不锈钢等金属材料而言低得多,颈前路钛板/不锈钢板的高弹性模量在椎间隙的前方形成应力遮挡,不利于椎间形成骨融合;
4.颈前路钛板/不锈钢板仅在前部对椎间融合器形成阻挡,而并未与椎间融合器固定在一起,导致椎间融合器容易向后滑脱,进入椎管后将压迫中枢神经,造成疼痛甚至瘫痪等严重后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颈椎椎间融合器采用单独的钛板或不锈钢板在前端对融合器进行阻挡存在上述缺陷的问题,提供一种采用医用可降解材料制成颈前路固定板并与融合器主体固定在一起的颈椎椎间融合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由医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融合器主体和颈前路固定板,,所述融合器主体呈前高后低的楔形,所述颈前路固定板中部具有用于与所述融合器主体前端连接的第一固定孔,所述颈前路固定板上下两端还分别设有用于与颈椎连接的第二固定孔。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中,所述融合器主体长度为14.0-16.0mm,宽度为12.0-14.0mm,高度为6.0-9.0mm;且所述融合器主体前端与后端的高度差为1mm以上。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中,所述融合器主体的上端面和下端面设有深度为0.3-0.8mm、间距为1.5-2.5mm的齿状结构。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中,所述融合器主体设有穿透所述上端面和下端面的垂直通孔;所述垂直通孔为直径3-6mm的圆柱形或者为边长3-6mm的方形,并且所述垂直通孔边缘到所述融合器主体后端面的距离不小于3mm。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中,所述融合器主体还设有穿透左右侧面并与所述垂直通孔连通的水平通孔,所述水平通孔为直径3-4mm的圆柱形。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中,所述颈前路固定板的高度为20.0-28.0mm,宽度为8.0-12.0mm,厚度为1.5-3.0mm,且所述颈前路固定板的上下两端为圆弧形或方形。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医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颈前路固定板和融合器主体固定在一起,可以将整个颈椎椎间融合器固定在上下椎体上,防止其向前滑脱或者向后滑动而压迫中枢神经;并且两者均采用医用可降解材料制成,可以在术后自行降解,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感,也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出。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主视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右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立体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中颈前路固定板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中颈前路固定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中颈前路固定板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分别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主视图、右视图和立体图。如图所示,该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主体1和颈前路固定板2。该融合器主体1和颈前路固定板2均采用医用可降解材料制成。融合器主体1呈前高后低的楔形,颈前路固定板2位于融合器主体1的前端,该颈前路固定板2的中部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固定孔21,用于通过例如可吸收螺钉3与融合器主体1的前端固定连接,该颈前路固定板2的上下两端还分别具有第二固定孔22,用于通过例如可吸收螺钉3与颈椎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融合器主体1可以在植入体内后位于颈椎间隙中,起到稳定、撑开并维持椎间隙高度的作用,而与其前端固定连接的颈前路固定板2可以将整个颈椎椎间融合器固定在上下椎体上,防止其向前滑脱或者向后滑动而压迫中枢神经。并且两者均采用医用可降解材料制成,可以在术后自行降解,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感,也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出。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的医用可降解材料与自体骨弹性模量接近,在临床应用中不会形成应力遮挡,有利于椎间形成骨融合。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中融合器主体1和颈前路固定板2的具体结构分别进行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中,融合器主体1的方位定义为:植入体内后,位于患者颈椎前方与颈前路固定板2相连、朝向食管的面为该融合器主体1的前面,朝向患者椎管的面为该融合器主体1的后面,朝向患者左、右颈总动脉的面分别为该融合器主体1的左侧和右侧,朝向患者颅骨的面为该融合器主体1的上端面,朝向患者胸椎的面为该融合器主体1的下端面。前后面之间的距离为该融合器主体1的长度,左右侧面之间的距离为该融合器主体1的宽度,上端面和下端面之间的距离为该融合器主体1的高度。上端面和下端面中心连线的方向为该融合器主体1的轴向。
该融合器主体1的尺寸与成年人颈椎椎间隙的尺寸相匹配,其长度为14.0-16.0mm,宽度为12.0-14.0mm,高度为6.0-9.0mm。其中,融合器主体1前部的高度略高于后部,其高度差为1mm以上,且楔形前部的高度和后部的高度均在6.0-9.0mm的数值范围内。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该融合器主体1的上端面和下端面设有深度为0.3-0.8mm、间距为1.5-2.5mm的齿状结构11。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由于融合器主体1和颈前路固定板2通过可吸收螺钉固定在一起,使得融合器主体1可以很好地在椎间定位,因此融合器主体1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上并不需设置该齿状结构11,进而简化了产品的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该融合器主体1设有穿透上端面和下端面的垂直通孔12。该垂直通孔12大致沿融合器主体1的轴向设置,优选为左右居中并靠近融合器主体1的后端。该垂直通孔12为直径3-6mm的圆柱形或者为边长3-6mm的方形,并且该垂直通孔12的边缘到融合器主体1后端面的距离不小于3mm。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该融合器主体1还设有穿透左右侧面并与垂直通孔12连通的水平通孔13,该水平通孔13为直径3-4mm的圆柱形。该垂直通孔12和水平通孔13均可用于装填自体骨或其它植骨材料,植入体内后参与新骨的形成,加速椎间融合。现有可降解生物材料制成的椎间融合器由于形状和结构设计上的问题,不能有效地保障其力学性能的稳定性,例如抗弯强度等,而本实用新型中垂直通孔12和水平通孔13的尺寸和位置设计,有效地保障了融合器主体1的力学强度符合手术的需求。
颈前路固定板2连接于融合器主体1部分的前端,其方位定义为:植入体内后,朝向患者食管的面为该颈前路固定板2的前面,朝向患者椎管、与融合器主体1的前端相连接的面为该颈前路固定板2的后面,朝向患者左、右颈总动脉的面分别为该颈前路固定板2的左侧和右侧,朝向患者颅骨的部分为该颈前路固定板2的上端,朝向患者胸椎的部分为该颈前路固定板2的下端。前后面之间的距离为该颈前路固定板2的厚度,左右侧之间的距离为该颈前路固定板2的宽度,上下端距离最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为该颈前路固定板2的高度。
该颈前路固定板2的高度为20.0-28.0mm,宽度为8.0-12.0mm,厚度为1.5-3.0mm。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该颈前路固定板2的上下两端为圆弧形或方形。请参阅图4和图5,分别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中颈前路固定板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和装配示意图;如图所示,该颈前路固定板2的中部设有一个第一固定孔21,上下两端还分别设有一个第二固定孔22。本实用新型中颈前路固定板2可以为直板或者弯曲的板状结构,例如图1-3中为直板结构,而图4-5中为弯曲的板状结构。在手术过程中,先将融合器主体1从前至后插入颈椎椎间,再确定好颈前路固定板2的位置,使用可吸收螺钉3穿过第一固定孔21与融合器主体1的前端固定,随后再将使用可吸收螺钉3穿过第二固定孔22与上、下椎体的前部固定。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的颈前路固定板第二实施例中,每一端也可以分别沿高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设置两个或者以上的第二固定孔22。本实用新型中还可以根据需要在插入融合器主体1之后,在融合器主体1的前端放置一块合适尺寸的自体骨,再通过可吸收螺钉3依次穿过颈前路固定板2的第一固定孔21、该自体骨和融合器主体1实现固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影响力学强度和连接稳定性的情况下增大颈椎椎间融合器中自体骨的体积,有助于椎间形成骨融合。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术前将颈前路固定板2和融合器主体1固定在一起,再一起植入,这样可以解决在手术植入中定位不准确的问题,颈前路固定板可保证严格位于融合器主体的正前方,同时可保证融合器主体的植入深度恰到好处。
本实用新型中融合器主体1可以由以下一种或者多种医用可降解聚合物材料制成:聚乳酸(PLA)、聚羟基乙酸(PG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和聚己内酯(PCL)等。这些医用可降解聚合物材料的分子量为50,000-800,000。优选地,当采用PLA、PGA或者PLGA中的一种材料制成时,其分子量范围为200,000-800,000;当采用纯PCL制成时,其分子量范围为50,000-300,000。融合器主体1也可以采用上述医用可降解聚合物材料与磷酸钙、羟基磷灰石等生物陶瓷组成的复合材料。当融合器主体1使用聚合物/生物陶瓷复合材料制成时,医用可降解聚合物材料与生物陶瓷的质量比为3:7-7:3;且其中医用可降解聚合物材料构成连续相,生物陶瓷以微粒的形式分布在该复合材料中,其微粒的粒径为2-20μm。
本实用新型中颈前路固定板2可以由以下一种或者多种医用可降解聚合物材料制成:聚乳酸(PLA)、聚羟基乙酸(PGA)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等。这些医用可降解聚合物材料的分子量为100,000-500,000。颈前路固定板2也可以采用上述医用可降解聚合物材料与磷酸钙、羟基磷灰石等生物陶瓷组成的复合材料。当颈前路固定板2使用聚合物/生物陶瓷复合材料制成时,医用可降解聚合物材料与生物陶瓷的质量比为3:7-7:3;且其中医用可降解聚合物材料构成连续相,生物陶瓷以微粒的形式分布在该复合材料中,其微粒的粒径为2-20μm。
本实用新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通过上述结构和材料的设计,可以达到以下降解时间及力学强度。其中,本实用新型中融合器主体1的降解时间为6-24个月。具体地,融合器主体1植入体内后6-12个月开始降解,并逐渐被机体代谢吸收,完全降解时间为12-24个月。颈前路固定板2的降解时间为3-12个月。具体地,颈前路固定板2于植入体内后3-6个月后开始降解,并逐渐被机体代谢吸收,完全降解时间为6-12个月。就力学强度而言,本实用新型中融合器主体1沿高度方向即前述轴向的抗压强度为80-140MPa。颈前路固定板2的抗弯强度为40-70MPa。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具有以下优点:
1.颈前路固定板2在植入一定时间后可降解并被机体代谢吸收,从而不会对食管及周围组织造成长期压迫,避免造成患者咽喉部长期的异物感和不适感;也无需通过二次手术取出,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医疗成本;
2.融合器主体1可随着患者自体骨的生长和爬行替代而逐步被降解,并最终被机体代谢吸收,椎间隙里完全是患者自身的骨组织,没有异物留存,从而达到理想的椎间融合效果;
3.具有同样或近似材料组成的融合器主体1部分和颈前路固定板2部分具有相似的弹性模量,避免了使用弹性模量过高的颈前路钛板/不锈钢板而带来的应力遮挡问题;
4.颈前路固定板2与融合器主体1通过可吸收螺钉3固定在一起,并且颈前路固定板2通过可吸收螺钉3固定在上下椎体上,不仅可以防止融合器主体1向前脱出,还可以有效防止融合器主体1向后滑动而压迫中枢神经,传统的颈前路钛板/不锈钢板则不具备这样的功能。
实施例1
该实施例用于制备PLA材料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中,融合器主体1为纯左旋聚乳酸(PLLA,分子量为80万)材料制造;融合器主体1的尺寸为长14.0mm,宽12.5mm,前端高度为7.0mm,后端高度为6.0mm;融合器主体1的上下端面具有深度为0.35mm、间距为2.0mm的齿状结构;融合器主体1的左右居中靠近后面具有直径4.6mm的圆柱形垂直通孔12,垂直通孔12的圆心到融合器主体1后端面的距离为6.3mm。经测试,本实施例的融合器主体1沿轴向的抗压强度为110.6MPa。
颈前路固定板2为纯外消旋聚乳酸(PDLLA,分子量为30万)材料制造;颈前路固定板2的上下两端均为圆弧形,上端和下端均设有1个固定孔;颈前路固定板2的高度为22.0mm,宽度为9.0mm,厚度为1.8mm。经测试,本实施例的颈前路固定板2的抗弯强度为52.7MPa。
将本实施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健康山羊的颈3/4椎间隙,用聚乳酸螺钉进行固定。术后正常饲养,观察颈椎椎间融合器的降解和手术部位的骨融合效果。结果表明:颈前路固定板2于3个月时开始降解,7个月时完全降解;融合器主体1于8个月时开始降解,19个月时完全降解;椎间隙高度保持良好,材料随着自体骨的生长逐渐降解;19个月后,椎间隙完全是自体骨组织,达到理想的椎间融合。
实施例2
该实施例用于制备PLA/PCL组合材料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中,融合器主体1为纯PCL(分子量为15万)材料制造;融合器主体1的尺寸为长15.0mm,宽12.0mm,前端高度为8.0mm,后端高度为7.0mm;融合器主体1的上下端面具有深度为0.5mm、间距为2.0mm的齿状结构;融合器主体1的左右居中靠近后面具有边长5.5mm的正方形垂直通孔12,垂直通孔12的中心到融合器主体1后端面的距离为7.0mm。经测试,本实施例的融合器主体1沿轴向的抗压强度为121.5MPa。
颈前路固定板2为纯左旋聚乳酸(PLLA,分子量为20万)材料制造;颈前路固定板2的上下两端均为方形,上端和下端均设有沿宽度方向并排的2个固定孔;颈前路固定板2的高度为24.0mm,宽度为12.0mm,厚度为2.0mm。经测试,本实施例的颈前路固定板2的抗弯强度为63.8MPa。
将本实施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健康山羊的颈3/4椎间隙,用聚乳酸螺钉进行固定。术后正常饲养,观察颈椎椎间融合器的降解和手术部位的骨融合效果。结果表明:颈前路固定板2于4.5个月时开始降解,10.5个月时完全降解;融合器主体1于12个月时开始降解,24个月时完全降解;椎间隙高度保持良好,材料随着自体骨的生长逐渐降解;24个月后,椎间隙完全是自体骨组织,达到理想的椎间融合。
实施例3
该实施例用于制备PLGA/β-TCP复合材料与PCL/β-TCP复合材料共同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中,融合器主体1为PCL/β-TCP复合材料(PCL分子量为17.6万,β-TCP粒径分布为12.0±2.0μm)材料制造,PCL/β-TCP=6/4(w/w);融合器主体1的尺寸为长16.0mm,宽14.0mm,前端高度为9.0mm,后端高度为7.5mm;融合器主体1的上下端面具有深度为0.6mm、间距为2.2mm的齿状结构;融合器主体1的左右居中靠近后面具有直径6.0mm的圆柱形垂直通孔12,垂直通孔12的圆心到融合器主体1后端面的距离为8.0mm。经测试,本实施例的融合器主体1沿轴向的抗压强度为137.1MPa。
颈前路固定板2为PLGA/β-TCP复合材料(PLGA分子量为25万,β-TCP粒径分布为12.0±2.0μm)材料制造,PCL/β-TCP=5/5(w/w);颈前路固定板2的上下两端均为方形,上端和下端均设有沿宽度方向并排的2个固定孔;颈前路固定板2的高度为26.0mm,宽度为12.0mm,厚度为2.2mm。经测试,本实施例的颈前路固定板2抗弯强度为58.3MPa。
将本实施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健康山羊的颈3/4椎间隙,用聚乳酸螺钉进行固定。术后正常饲养,观察颈椎椎间融合器的降解和手术部位的骨融合效果。结果表明:颈前路固定板2于3个月时开始降解,8个月时完全降解;融合器主体1于10个月时开始降解,21个月时完全降解;椎间隙高度保持良好,材料随着自体骨的生长逐渐降解;21个月后,椎间隙完全是自体骨组织,达到理想的椎间融合。
实施例4
该实施例用于制备复合材料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中,以PLA/HA为融合器主体1的材料,以PLA为颈前路固定板2的材料,制造36个符合以下参数范围的尺寸略有不同的颈椎椎间融合器。
融合器主体1为PLLA/HA复合材料(PLLA分子量为80万,HA粒径10.0±1.0μm)复合材料制造,PLLA:HA=6:4(w/w);融合器主体1的尺寸为长14.0-16.0mm,宽12.5-13.5mm,高6.0-8.0mm;融合器主体1的上下端面具有深度为0.35mm、间距为2.0mm的齿状结构;融合器主体1的左右居中靠近后面具有直径4.6-5.2mm的圆柱形垂直通孔21,垂直通孔21的圆心到融合器主体1后端面的距离为6.3-6.6mm。经测试,本实施例的融合器主体1沿轴向的抗压强度为122.8±7.4MPa。
颈前路固定板2为纯PDLLA(分子量为35万)材料制造;颈前路固定板2的上下两端均为圆弧形,上端和下端均有1个固定孔;颈前路固定板2的高度为22.0-26.0mm,宽度为9.0mm,厚度为1.8mm。经测试,本实施例的颈前路固定板2抗弯强度为53.4±3.1MPa。
将本实施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分别植入36只健康山羊(雌雄各18只,年龄2-3岁)的颈3/4椎间隙,用聚乳酸螺钉进行固定。术后正常饲养,观察椎间融合器的降解和手术部位的骨融合效果。
观察持续2年,期间没有羊死亡或出现与植入的颈椎椎间融合器相关的疾病,所有羊均健康存活到观察期结束。所有羊体内植入的椎间融合器均未出现向前或者向后的滑脱。椎间隙高度相对于植入椎间融合器前没有明显变化。术后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的融合率分别为51%、84%和96%。颈前路固定板2的降解开始于术后3.2±0.1个月,完全降解时间为术后7.1±0.4个月;融合器主体1的降解开始于术后9.1±0.8个月,完全降解时间为术后22.6±1.4个月。所有羊体内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均完全降解。
本实用新型是根据特定实施例进行描述的,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明白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时,可进行各种变化和等同替换。此外,为适应本实用新型技术的特定场合或材料,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诸多修改而不脱离其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在此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包括所有落入到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医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融合器主体和颈前路固定板,所述融合器主体呈前高后低的楔形,所述颈前路固定板中部具有用于与所述融合器主体前端连接的第一固定孔,所述颈前路固定板上下两端还分别设有用于与颈椎连接的第二固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主体长度为14.0-16.0mm,宽度为12.0-14.0mm,高度为6.0-9.0mm;且所述融合器主体前端与后端的高度差为1mm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主体的上端面和下端面设有深度为0.3-0.8mm、间距为1.5-2.5mm的齿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主体设有穿透所述上端面和下端面的垂直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通孔为直径3-6mm的圆柱形或者为边长3-6mm的方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通孔边缘到所述融合器主体后端面的距离不小于3m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主体还设有穿透左右侧面并与所述垂直通孔连通的水平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通孔为直径3-4mm的圆柱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颈前路固定板的高度为20.0-28.0mm,宽度为8.0-12.0mm,厚度为1.5-3.0m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颈前路固定板的上下两端为圆弧形或方形。
CN201420673342.5U 2014-11-12 2014-11-12 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189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73342.5U CN204318976U (zh) 2014-11-12 2014-11-12 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73342.5U CN204318976U (zh) 2014-11-12 2014-11-12 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18976U true CN204318976U (zh) 2015-05-13

Family

ID=53155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73342.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18976U (zh) 2014-11-12 2014-11-12 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1897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34346A (zh) * 2014-11-12 2015-03-25 杨述华 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
CN111481741A (zh) * 2020-04-15 2020-08-04 花沐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复合可吸收自锁定颈椎融合器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34346A (zh) * 2014-11-12 2015-03-25 杨述华 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
CN111481741A (zh) * 2020-04-15 2020-08-04 花沐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复合可吸收自锁定颈椎融合器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91464B2 (ja) 複合型の椎体間の脊椎固定インプラント
US9517135B2 (en) Condylar prosthesis for a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US20130178900A1 (en) Porous Implants
US11351038B2 (en) Interbody fusion device
US8900617B2 (en) Bio-Remodable Bone Augmentation device and method
CN202051852U (zh) 高仿真定制化组合式人工脊椎
US20230099613A1 (en) Dynamic spinal segment replacement
CN102028532B (zh) 纳米复合材料椎间融合器及制备方法
Cahill et al. Suitability of bioresorbable cages for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CN201108492Y (zh) 一种寰枢椎椎间关节融合器
CN102166140B (zh) 高仿真定制化组合式人工脊椎
CN204318976U (zh) 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
Jin et al. Mid‐and long‐term follow‐up efficacy analysis of 3D‐printed interbody fusion cages for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CN102512230B (zh) 一种内衬加筋的脊柱融合器
CN203861632U (zh) 一种生物型脊柱椎间融合器
CN104434346A (zh) 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
CN204233247U (zh) 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
CN204318975U (zh) 一种自稳型颈椎椎间融合器及其制造模具
CN104434345B (zh) 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61746A (zh) 一种生物型脊柱椎间融合器
CN101347641A (zh) 羟基磷灰石陶瓷脊柱融合器
Tripathy et al. Interposition arthroplasty in post-traumatic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ankylosis: A retrospective study
CN105266929B (zh) 一种可组装异体皮质骨轴向融合器
CN104367402B (zh) 一种自稳型颈椎椎间融合器及其制造模具和制造方法
CN204971720U (zh) 生物自锁型人工椎间盘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