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11566U - 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 - Google Patents
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311566U CN204311566U CN201420422781.9U CN201420422781U CN204311566U CN 204311566 U CN204311566 U CN 204311566U CN 201420422781 U CN201420422781 U CN 201420422781U CN 204311566 U CN204311566 U CN 20431156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ace
- building
- unit
- space buildings
- bo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7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5000014653 Carica parviflora Nutritio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41000243321 Cnidaria Speci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8
- 229910052734 he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1307 heliu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SWQJXJOGLNCZEY-UHFFFAOYSA-N hel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He] SWQJXJOGLNCZEY-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9342 intercro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06010021703 Indifference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41000272165 Charadriid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876 top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5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651 drink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20188 drinking water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189 div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012 mi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08 mig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89 potent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0 reinforc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10356 Congenital anomal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432 carbon atom Chemical group C*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08 flo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27 ir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0454 monosom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263 repair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95 synerg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99 vi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78 waterproof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一种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是涉及三栖化细胞团式功能的空间技术并兼作无差别用地建设与无限用途的人居建筑,其特征在于:具备细胞分子团式的三维度无限量增加或减少单体和水、陆、空、潜等超功能,每个空间建筑体均是神圣几何学中从六面体到十二面体的几何构成,其三维度空间集群具备各类立体化高度抗荷载结构模式并可作立体变动化联接,在每个空间建筑立体的几何面上设置可调浮力的独力浮具组,以此创造具备超载量和相控阵列化调控平衡与多隔舱化安全的功能,并立体设置升空作业用气囊或连接成多空间细胞团式的实现集群化空中转场的功能,同时其建筑上可以生长可拆卸的珊瑚成就为浮置洋面上或潜浮洋面下的人工珊瑚岛。
Description
该建设所述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细胞团式三栖功能的空间技术;兼作为无差别用地建设、无限定用途性质的建筑技术,具备三维度可无限量增长扩展的如同细胞分子团式集群化的水、陆、空、潜、等超功效,即:涉及有机依从任意地形地貌可永久性的建设在陡峭异形山地上,又可选择浮动在水面上和半潜于水面以下或者完全潜于水下的空间技术,其空间建筑单元具备有相控阵列化可调浮力的超载量调用和平衡技术的功效,由其是当空间建筑单元的立体组合联接成类似--细胞分子团式的集群后,具备了细胞分子团式;立体韧性化高抗荷力的空前特殊的结构性能,可不间断增加规模和不限定外在部局形式的、即可有规则化或无规则形式的建设特别性能,可调浮力的超载功效和自动平衡致其空间建设集群的上部能覆盖土壤和栽植绿化成为浮置洋面的岛屿,或者空间建筑单元的立体组合联接成的---细胞团式集群的外部,结合可生长的珊瑚作为部件联接,最终生长的珊瑚因人功化导向包裹住全部的空间建筑集群的整体,从而形成人功化浮置洋面上下的珊瑚岛,并可随人们需要分别作升至空中作业的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同时即为人造陆地制造技术---即作为一种新领域技术的开启,当中的每个空间建筑单元体,均相同的为神圣几何学所表述的从六面体到十二面体的立体几何的构成。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普通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建筑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各地人均占地迅速减少,可建设地块与较优的地理环境条件也同时减少和变得窘迫,相应的带来房地产价格攀升。为使居者有其房,只能在加大使用率的同时减少人均居住面积与舒适度。现有建筑主要建设在普通用地的陆地上。
引发问题在于:一、钢混与钢结构虽可竖向发展楼层,用地窘迫而向空中要面积使城市规划形成的风貌为千城一面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并使国土大量板结化而阻断生态的对流机制,而所谓建筑的生态绿化建设并不能体现在每一楼层上;二、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节能.消防等要求将逐步提升其严格性和相应的攀升出新标准,这样一来建设成本会大大提升;更在于因现有建筑的先天技术条件根本就不能解决抗震问题;三、人口不可逆转的递增与开发用地的大量减少,人均占地当然就迅速减小而用地更紧张的必然趋势下,建筑室内空间必将大力紧缩而更难满足人居功能的要求,这种趋势是必然的,因此陆地上建筑体系势必向面积小.功能多和空间集中性强的拥挤状态方向发展。而国土大量不可建设用地,如陡峭山地、田园、水上和水下空间等,按现行建筑技术与城市规划技术,是根本无法突破这样的用地技术瓶颈,而做到解决增大建设用地和解决相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就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关建技术,从而带来解决如用地紧迫、打造森林化城市、田园城市、城乡统筹、人居功能扩大、永久居住与永久产业、防备洪涝和地震等各类自然灾害而实施---陆地到 海洋---无差别用地建设的空前性能、高效率建设方式的重大难题。-----首先地球上水面积与陆地面积相比是70%比30%,因不具特别建设技术而使用率与使用面极端不足。并且,我国国土面积中未进行建设的陡峭山地面积也同样广大,如果将土地面积非常广大的陡峭山地和水上与水下的空间面积用于房屋建设,并还成就为生态的修复机制,这将大大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的窘境和民生的问题、大量的减少了生态损害。
其中就陡峭山地建设:普通建筑技术中的混凝土构造与因不具备陡峭山地地形的基础受力特性而无法建设,即使采用现行的钢结构形式在不具备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技术特性的情况下也同样是无法大量建设的,更不可能节省必须的超额造价。山地地形还限定了现有技术上本身就极有局限性的钢结构建筑的建设方式和建设用地范围。不能做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任意地形地貌的建设广度,又无法像我方的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那样,具备全部优越的立体抗负荷的功能-----即抗地震、水下抗荷与防备洪涝灾害、山地滑坡等带来的历史上种种瓶颈性问题。也无法做到在建设用地上不占有原生态的绿化栽植用地面积;而进行极具广度的建设。
其次!就水上建设而言,所谓水面建筑是指在内陆或一些海湾或海洋有人便在船体上建设固定的楼房,如中国的趸船和荷兰的水陆两栖漂流屋等。但是,趸船毕竟是船,不仅其浮体材料用量太大、造价太高,而且它还是单体性浮动基础,因此,不得不考虑到重心与平衡的原因,才造成趸船的上层建筑空间形式必须完全对称和功能单一而 封闭。荷兰的水陆两栖漂流屋与趸船构造基本一样,其问题在于其技术创意目的的本质是用于防范洪涝灾害,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在陆地上,建筑的功能并未有突破进展,混凝土构造的浮力箱作为基础在洪涝灾害时被限定升浮高度仅6米范围,同时建筑体只能固定一处有限的用地上升浮动或搁浅于预设桩体基础上,不能随用方意愿迁移变换用地和更改为很多不同的使用方式,不具备水下半潜状态的功能即大量挖掘水下空间使用面的居住功能。更无法建设在陡峭山地上,同时不能升至空中作便捷的立体吊装和观景等多功能使用,除极端有限度的两栖功能外即不具备如上所述--三栖的功能条件--而面面具到。如上所述荷兰等众多的西方海洋国家的---最新前沿建设技术还因为建筑体固定且不便因需要随意改变空间的立体构成形式,使功能发生更新和适应任意一种地形地貌,即指不具有重新组合建筑群体形态的特殊的可塑功能而不择任意建设用地的功能条件,从而限制了它建设的广度。同时更没有我方的实用新型创新技术中可随意按空间三维度立体的增加建筑空间数量与处在水面上时,不局限船泊的重心与平衡稳定规则的技术性突破,从而把建筑群体建设成空间大小和高低不一的整体,同时可调用浮力成为强大的超载载量的空前可塑功效,能够大量覆土成为浮动岛屿等使功能如陆地上的建筑群那样空间形态丰富且多元化。
第三,荷兰等国家的水陆两栖漂流屋设计为整体用水泥制造的单纯的趸船式样,其混凝土浮箱基础在所谓两栖功能中搁浅于预设支柱基础时期,受日晒随时间增长就有裂口的危险。而在其处于洪涝时期, 浮动中的水上漂流屋的整体平板式浮动基础体量大且吃水深,耗材多,用途少,无水下可居住空间。正由于荷兰的水陆两栖漂流屋设计上的先天缺失,所以它的功能是单一的,与中国的趸船基本没有什么区别。故其建设和使用面是很有限的。所述西方最前沿水上城市建设的众多的各类方案即未有达成上述瓶颈的突破,仍然为放大并优化组合的趸船的本质未变。
同时世界目前所有的--现行陆上建筑的建设技术--却同样不具有上述我方实用新型中各大优越功能。
而所谓水面上的趸船即因搁浅的原因同样可以被置于陆地上,不过是被动的两栖用途,故其荷兰等国漂流屋两栖的意义除防洪涝以外与趸船和陆地建筑相比也并不具备更好或更多的功能新颖性。在此不论是趸船还是荷兰的水陆两栖漂流屋与现行陆上固定建筑相比不具备更多的建设优势与广度,即不可能达到无差别用地建设、无限定用途的广度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减轻城镇建设土地资源开发使用的压力,而提供一种可开发大量未建设用地的建筑技术,并且能将建筑直接与大自然结合为一体的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的技术,达到无差别用地建设、无限定用途的广度的性能。
这种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属于一种既可浮动在水上、半潜于水下、又可转换用地安放在本是不可建设用地的陡峭山地上与山体绿化相互穿插结合、还可升至空中进行空中观景或 以其为依托进行空中垂直吊装实施吊装作业,还可随人们需要立体的增加建筑单元数量扩大居住规模、改变房屋空间群体的空间组合特性,以适应建设在任意一种地貌上从而又带来功能变化,即使身处水上也不局限任意一种建设形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达到,即这种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包括建筑单元和联接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单元的框架龙骨上均设有与另一建筑单元的框架龙骨相吻合的凹槽和凸台,或者所述的建筑单元的框架龙骨上均设有与迷宫型隔水墙的双面都可以相吻合的凹槽和凸台;每两个空间建筑单元通过迷宫型隔水墙和联接螺栓联接;在建筑单元内根据需要,可设置浮具组和调控浮力大小的给水机构和排水机构,也可设置升空作业用的折叠式氦气气囊以及安装使气囊实现充放气的装置。
所述的空间建筑单元可分为三层,上下两层分别为上、下储藏室,中间层为多用途人居空间。
所述的空间建筑单元也可以在其立体几何上,从内到外分为三层,外两层分别如上所述是不同功能的储藏室,中间层为多用途人居空间。
所述的建筑单元上储藏室在需要时可以用来储藏折叠式氦气气囊12以及安装使气囊实现充放气的装置。也可在空间建筑单元体立体几何的框架上的每个面上设置这种升空用的储藏室,储藏折叠式氦气气囊12以及安装使气囊实现充放气的装置,使之做为立体方位上的作为--等同性质的设置,并与空间建筑体框架作可拆卸的联接。从 而成为升空作业中球状气囊包裹下的空间建筑单元体具有不坠毁的安全度。
所述的建筑单元的内浮具组的每个浮具都独自配有给水装置和排水装置。所述的浮具组也可在空间建筑单元体立体几何的框架上的每个面上设置,使之在立体方位上的属等同性质的设置下可立体调制水面上的空间建筑的浮置姿态、平衡作用和在浮具组包裹下的空间建筑单元体具有类似船泊隔舱,但浮具组的模式是如同众多的隔舱,即是部分浮具或浮具组损坏了也不会下沉的安全度。
所述的迷宫型隔水墙19呈闭合状,边框设有与建筑单元的凹槽和凸台相匹配的凸台和凹槽,玻璃嵌入边框中,通过密封条密封。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空间建筑单元所构筑的建筑物可以是任意一种三维多面体从4面体到12面体等等,其关键在于设置在水上的建筑物或陡峭山地的建筑物,可按需要增加建筑单元的数量作集合化的连接,其连接办法是由每两个建筑单元的框架龙骨间的凸台和凹槽以阴阳楔合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并用槽形扣板扣结后用螺栓联接,将两个建筑单元或多个建筑单元进行进一步的稳定化结合。似此可使建筑单元的数量、规模随要求任意扩大,还可重新组合成不同的群体几何形态而具备适应任意一种异型地貌的能力。
这种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可以以单体或者以集合形式设在水面上。当以平房集合形式设在水面上时,根据水面大小、抵抗风浪的能力以及人们的需要,将若干建筑单元按同一平面通过迷宫形隔水墙、槽形扣板和联接螺栓将其连为一体,并在建筑单 元下层安装浮具箱组,所述浮具箱组均与建筑单元作可拆卸的联结,每个浮箱都可独力通过给水装置和排水装置调节浮具箱的水量,从而实现建筑物吃水的深浅,重心和稳定性与调用超载量的调节。
这种细胞团式空间建筑集群中的每个建筑单元体都自备有内置可调浮力的浮具组,各自具备的可调浮力体系,使建筑物浮于水上而不另外增加浮具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大优点。当然每个建筑单元体都同样自备有升空作业用气囊构成均可独立进行水、陆、空、潜等用途功效的完成,而不对外加以依赖是细胞团式空间建筑集群的本质特性和空前的优势。
当所述的建筑物大部建设在水下时,在每两个空间建筑单元之间,需通过迷宫型隔水墙、密封垫、和联接螺栓联接,此外还需采用更大的内置式可调浮力箱组,并用给水装置加入适量的水使整个建筑的自重加大到能使大部分建筑空间潜浮于水下,同时也成为依靠重力作为地处水面环境更具重心始终朝下的稳定力的来源,此时建筑物的小部仍然露在水面上,此时水下的墙面由玻璃制成,玻璃插入迷宫型隔水墙的凹槽中,通过防水处理,确保空间建筑物置于水下的部份不会有水渗入。这样便可通过透明的玻璃墙体使其具有水下观景的功能;而空间建筑物上部露在水面的空间面积,覆上土壤和绿化栽植以此能作为最为稳定的水上陆地加以使用,由此能创造以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的细胞团式空间集群构筑的;稳定的浮置洋面的人工岛屿。
如果要使空间建筑升浮于水面,则通过排水装置排出一定的水 量,使空间建筑物自重减小、浮力增大,便可使空间建筑物的大部分空间浮于水表面上。同时也因为通过排水装置排出一定的水量使建筑物浮力增大,浮力曾大也就是载量成十数被加大,而可以保持吃水深度不变,相比之下同等单位面积的船泊载量在此性能上,就无法与其抗衡。其半潜水下的空间建筑物或建筑群落,其建筑单元主框架结构上还可竖向增加新的建筑单元,使之联接成就为整体化的既有水上空间又有水下潜浮空间的垂直结合的建筑体。通过内部地面的水密门和竖向楼梯作水上水下建筑空间的垂直交通通道或横向交通通道,同时也必然导致也可以保持吃水深度不变的优点。
当所述的空间建筑物建设在水面上或水面以下时,在每两个建筑单元在上述方式接合后的外围,再通过迷宫型隔水墙+可生长的珊瑚作为部件+联接螺栓联接成为整体时,珊瑚可以包裹住空间建筑体的群体并不间断生长扩大体量规模,达成一个人功可操纵化的、浮置洋面上或潜浮洋面下的无限用途的超功效的---珊瑚岛。
该实用新型的重点是:除将其整体建设在水面上作为浮动的水上或水下空间的“建筑”来使用,在此任意一个空间单元或称谓为建筑,都可改换成如上所述的使用模式,也可由多个建筑在水面上下立体组合,使其成为既有水上居住功能又有水下空间观景居住功能的建筑,在此还依此模式可任意三维度立体化的增加建筑单元数量、规模而建设成大型海上城市或海上浮动人工陆地。且因各建筑单元自带内可调浮力置式浮具组的每个浮具各自具有可调浮力的原因,从而成为 在一个众多浮具的阵列里,形成不同的进排水量就具有相控阵位化的可调性能,而调制空间建筑体或群体在水面上下的平衡或姿态,从而使水上城市能不局限建筑群体中的建筑空间大小高低不一的构成,即不需要考虑重心偏移的问题。
所述的浮具组也可在空间建筑单元体立体几何的框架上的每个面上设置,使之在立体方位上的属等同性质的设置下可立体调制水面上的空间建筑的浮置姿态、平衡作用和在浮具组包裹下的空间建筑单元体具有类似船泊隔舱,但浮具组的模式是如同众多的隔舱,即是部分浮具或浮具组损坏了也不会下沉的安全度。--由此这种功能就远远优于船泊技术,同时即使是出现部分异常损坏,也因为众浮具形成的众浮力隔舱即无法沉没的安全功能也优于船泊和不同于船泊的性能。同时---浮具组作为储备的浮力(超载量)而排水加以调动。即:---通过排水装置排出一定的水量使建筑物浮力增大,浮力增大也就是载量成十数被加大,而可以保持吃水深度不变。因此就具备很强多功效选择性能和使用上的可塑性。
当所述的空间建筑物建设在水面上或水面以下时,在每两个建筑单元在上述方式接合后的外围,再通过迷宫型隔水墙+可生长的珊瑚作为部件+联接螺栓联接成为整体时,生长的珊瑚可以包裹住空间建筑体的群体,也因其可调用出的超载性能,达成一个人功可操纵化的---珊瑚岛浮置洋面上或潜浮洋面下的无限用途的超功效。
当这种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以单体方式设 在空中时,在建筑单元上层装上折叠式氦气气囊,该气囊与建筑单元主体之间通过拉索组连接,气囊在充满氦气后膨胀,至此建筑体上部天窗打开,气囊膨胀到建筑体外后,可带动建筑单元整体升至空中航行和利用升至空中的建筑单元,人们便可进行搬运和吊装的便捷作业。由于折叠式氦气气囊带有充放气装置,从而可以方便地调整建筑单元的升降,在建筑单元底部还连接有另外的拉索组,这些拉索组与地上的卷扬机相连,以便控制升空作业的建筑体作空中位置与升降路径的变动调控。当然也可以空中牵引航运。也可在空间建筑单元体立体几何的框架上的每个面上设置这种升空用的储藏室,储藏折叠式氦气气囊12以及安装使气囊实现充放气的装置,使之做为立体方位上的作为等同性质的设置,并与空间建筑体框架作可拆卸的联接。从而成为升空作业中球状气囊包裹下的空间建筑单元体具有不坠毁的安全度。必要时,依上所述多个处于全面开启气囊做升空状态的空间建筑单元,可以通过拉索组相互紧密的立体连接,从而实现群体化升空转场等功能作用。
当所述的空间建筑单元相互联接所构成的建筑物要设在本是不可建设用地的陡峭山地上的时候,需先在陡峭山地上预埋支承框架,这种以网络形态预埋的支承框架,在作为稳固山地预防滑坡的固定网架的同时又作为建筑物的支承基础,再用建筑单元主体框架上所设的凹槽和凸台与支承框架的凸台和凹槽以完全相同的构造性楔合,加上槽形扣板和螺栓加以联接固定。空间建筑单元之间按上述方式联接成的框架受力网络,与承重基础支承框架网络共同联系成为:--具备均 布抗荷载韧性网络结构的功能。这样的建筑置于陡峭山地上,起优点也成为了不占绿化用地又穿插于绿化环境的森林生态化建筑空间群体。
其特性还在于就建设规模上,可超大量的建设在按现有建筑技术无法建设的更具生态绿化的陡峭山地上。如上所述模式都可增加房屋建筑的数量而扩大建筑单元的数量与规模,并具备重新组合各建筑之间的空间构成关系,使其能适应任意一种地形地貌和任意一种群体空间组成的功能性质,即不择建设用地和不限定建筑的规模与形式而使其具备广泛的用途和潜力。
此外,在田园中的建设,其作法与上述效应的优势等同,能够建设成为新领域性的、空前的‘田园城市’,从全新的功效和技术的领域里---具备完全的科学客观的可行性。
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还具备升至空中的观景、进行吊装作业或撤离原安放地点,即便捷更换建设用地的功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功效之一,是将建筑个体或群体以整体设置浮动于水上作多功能使用,还可潜入海下设置浮动于水下广大空间,并可使顶部面积建成覆土绿化的人工陆地,或者人工浮置洋面上下的珊瑚岛、又或垂直增加建筑数量使其具有同时存在于水面和水下的功能形式等水上多重应用方式。其特性更在于具备可调浮力的功能,因而具有按要求进排一定水量于建筑内置相控阵浮具组的阵列中,以此可调重量的反应作为浮力、重心和稳定性能的调节方式和升浮空间于水 面上下,并以此成为建筑可改换设置多重使用模式的优良办法之一,也可以在垂直增加建筑数量扩大建设规模时,作为储备的浮力(超载量)而排水加以调动。即:---通过排水装置排出一定的水量使建筑物浮力增大,浮力增大也就是载量成十数倍的加大,而可以保持吃水深度不变。因此就具备很强多功效选择性能和使用上的可塑性。
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功效之二是:其具备可任意扩大建设规模和更改建设的方式,即具备---任意的、三维度的增加联接水面或水下的房屋建筑的数量和具备重新组合不限数量的建筑群体的空间形态,而不必局限和担心建筑群体的体量和重心问题(即不必局限按船泊设计原理必须使上层建筑的形式与体量平均与对称的形态)。其特性就在于:该实用新型的建筑所组成的群体,由于各个建筑物具备自带内置式浮具组和浮力大小可阵列化自行调控的功能,由此形成为相控阵调制效应,故在多个建筑联接成一个水面地块和建筑群体时,建筑群体的联接形式具备能以非对称的方式组成大小高低不一的建筑园区形态,在此不仅功能与形式、空间建筑群体的平衡与重心不加局限的情况下,因为这种突破性的方式还扩大了建设方式的广度和使用上的广度,且为此底盘浮力基础的建设耗材也大大少于荷兰的水陆两栖漂流屋和趸船,是荷兰的水陆两栖漂流屋与趸船的上层建筑体量与形式必须是对称和平均才可平衡的状态所不能及的。
该实用新型的重点功效之三在于,依据要求将空间建筑单元体群体化建设在陡峭山地上,且同样具备可不限数量与重组群体建筑的总体布局形式的功能,各个建筑物联接成可被网络式山体预埋框架整体 架空的构成,在此建筑群体与基础是其整体化一的韧性受力的结构网络,即是抗地震灾害的手段。除山洪暴发通过专门的渠道解决外,架空的支承结构又避免了建筑与部分意外状况的泥流接触的可能,并使依靠山地的建筑群体的每个建筑物都直接被置于山地绿化环境穿插之中,而且不占用山地绿化栽植面。居住环境相比现行高层建筑更加优越,因为现行建筑的高层是远离绿化的状态。
而该实用新型所具备的升至空中垂直吊装的功能就是解决陡峭山地园区建设或者撤建与运输方式等最恰到好处的办法。其网络化高架基础结构的预埋形式也是防止山地滑坡的牢固的钢爪。其山地建设的特性还在于,该建筑实用新型的使用范围与方式是大量开发国有土地建设不可建设用地的大量的空白领域的瓶颈性突破,扩大国土使用范围,可有效减轻城镇建设中有限土地资源开发的压力。是真正意义上的森林化城市建设技术。
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功效之四在于:该空间建筑单元体均设计成组装式部件,各部分都可拆换安装又便于改进和升级,空中吊装的功能还使之易于装配和检修与更换等;再者是陆上现有建筑的建设周期太长且生产耗费大,而该实用新型的新建筑是采用模块化流水线生产方式与安装,建筑和浮具等及其连接件均可实现工业化生产,还能实现现场模块化式的组装,故生产迅速又耗费少。相对建设成本低,耗时少,成果生效远比现有陆地上建筑快很多倍;可随要求无论处于水面和陆地上的新建筑个体或群体,都可进行变换地点的迁移,增大了本实用新型在城市建设和居住使用上的灵活可塑性。
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功效之五在于:该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的技术定位为一种无差别建设、无用途限定的---永久性生存力的空间技术,不同于时下的“活动板房”等临时性建筑和存在很久历史的、现行的、相比之下极具功能限定建筑技术,故该实用新型建设技术使用寿命具备远远优于现行建筑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功效之六在于:所建设的园区不论是处于水面空间的上下,还是处于陡峭山地上或者广阔的田园上,因其三栖的功能特性在园区或城市---有新的规划调整的要求下,可超速的作整体规划的调控变更,即是城市建设能进行过去从来没有过的能进行总体宏观调控功能,包括具备城市整体布局的可全面调控性。而现有建筑技术所建设城市或园区都无法进行整体规划变更,无法具备城市建设的整体的、宏观的或局部的可调控性。
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功效之七还在于:所建设的园区空间建筑群体或个体,不论是处于水面空间的上下,还是处于陡峭山地上与空中的功能,其多元的功能特性具备全面防备地震灾害的作用。更在于该实用新型的建筑的空间结构为:众多空间建筑单元呈细胞团式立体的结合集群,故每个空间建筑单元可具备立体的韧性(或称谓为立体的弹性)受力的伸缩尺度,致使细胞团式联结集群整体的伸缩尺度叠加成可以抗强地震的动态的负荷尺度,加上支承框架联合成为整体的且架空建筑体的并由多个方向与角度支承的网架式结构支柱对负荷力的均布分界。因此具备了全面抗各类负荷的最有力功效和建设方式是维护生命的保障系统。相比下,现行建设的建筑技术反而是在地震灾害 中人与财产被置于危险境地的主要原因。
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功效之八还在于:所述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的立体化---单元集群,有机依从任意地形地貌可永久性的建设在陡峭异形山地上,而不需要更改用地的地貌或破坏自然地貌来迎合建设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功效之九还在于:所述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的立体化---单元集群,其实就建筑空间群体本身的框架---所形成的立体网络化韧性结构构成,即可以作为架空山地的支承结构加以使用,从而也可以选择取消架空支柱网,即指依据要求可将众多空间建筑单元组合而成的建筑物群体,建设在陡峭山地上,且同样具备可不限数量与重组群体建筑的总体布局形式的功能,众多的空间建筑物单元体的集群联接,构成空间细包团式的框架结构同样构成为立体的网络支承而可架空,是其整体化一的立体韧性受力的结构网络之一的特殊功能,从而可选择取消深插山地下的支柱网,即也是抗地震灾害的手段。
以上均与现行建筑的碳原子式的结构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也是空前的做法。
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功效之十在于:所述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的---单元群体或个体,不论是处于水面空间的上或者海洋洋面以下,其细包团式集群空间的立体网络化结构模式,具备了空前的做法就是其特有的分子团式;立体的抗水压荷载的受力条件。因此可以形成抗荷载的伸缩尺度因空间建筑群的数量增大而形成 伸缩尺度的叠加效应,故称谓为高伸缩度抗荷结构,以及分子团式框架群体如同立体网络化分解受力的结构形式。
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功效之十一在于:所述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的---单元群体,其集群体可随机分开与再结合的功能。不论集群还是仅一个空间单元的个体,也均是可独力生存的独力系统而并不以依赖外在系统的方式存在。
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功效之十二在于:所述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的群体,通过内置气囊的作法,均可升至空中作航行转场和进行空中化----立体调装。故---每个个体空间化建筑单元体,不论其立体几何的任意一个面向上内设置了---升空用的氦气气囊,还是每个面均设置升空用的氦气气囊,均是功效的等同性质,是功效性能的叠加和扩大的超可塑功能。若单元体每个面向上设置升空用的氦气气囊形成包裹住该单元体状态,依其气囊的韧性,即成为空间建筑单元体至空中不会坠毁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功效之十三在于:所述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在需要时,依上所述多个处于全面开启气囊做升空状态的空间建筑单元,拉索组的另外用途在于空间建筑单元体之间相互可以通过拉索组相互紧密的立体连接,从而实现群体化升空转场等功能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功效之十四在于:所述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的群体或者个单元体,因具备自携带可立体安装的---相控阵可调浮具组,所述浮具组调控浮力大小的给水机构和排水机构 在屏蔽状态下,实现空间建筑单元体阵列排布化的众多独立隔舱,以此作为高度防沉没的浮力装置,即使出现异外损坏的部分也不引响整体浮力安全的存在,从而构成的安全条件。
同时这个阵列排布化的众多独立浮具的构成,因此具备条件可随机拆换,而所述浮具组内阵列化排部的浮具独立的调控浮力大小的给水机构和排水机构,在空间建筑单元立体几何的一个面或多个面上调空浮力,可使失衡的状态自动调整到平衡水面的姿态,故每个个体空间化建筑单元体,而不论其立体几何的任意一个面向上设置了---相控阵可调浮力浮具组,还是每个面均内设置相控阵可调浮力浮具组,均是功效的等同性质,是功效的安全性能的叠加和扩大的超可塑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功效之十五在于:其水、陆、空、潜的功能性质与状态的随意转换性能是空前的,即空间建筑单元体可以在本来设置水下的使用状态,可依其本质功能具备立即可更换功能模式快速升至空中。也能从水面上或水面下的存在状态中升空转移到山地中设置的----模式功能的更换功效。当然也可反向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功效之十六在于:所述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的群体或者个单元体,设置由生长的珊瑚体作为部件与三栖空间建筑群体外围构成为整体,包裹住空间建筑的细包团式的单元集群并往外生长珊瑚的体量,成为---可生长的浮置岛屿,是其体量规模的生长化人工陆地的创造作为,从而可不间断扩大珊瑚浮岛的体量规模成为国土土地的延伸,创就形成一种建设海洋上无限度扩大的、水上和水下空间的、空前广大用途的先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的空间建筑单元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的空间建筑单元之二;
图3为图1C-C′剖面图;
图4为图2D-D′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四个空间建筑单元组合为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空间建筑单元之一和空间建筑单元之二的框架立柱相互楔合的示意图;
图7为图5A部旋转放大图,该图主要表达了设在陆地上的四个空间建筑单元相互楔合并通过槽形扣板的联接螺栓将其联为一体的状况;
图8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空间建筑单元相互结合作为水上空间建筑的实施例;
图9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空间建筑单元在同一平面上相互结合并且大部潜入水中的实施例;
图10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空间建筑单元在同一垂线上相互结合并且大部潜入水中的实施例;
图11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空间建筑单元之一与迷宫型隔水墙联 接的状况;
图12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空间建筑单元之二与迷宫型隔水墙联接的状况;
图13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空间建筑单元组合体与迷宫型隔水墙联接的状况;
图14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空间建筑单元悬空时的状况;
图15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空间建筑单元设在陡峭山地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6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空间建筑单元的立体几何的每个面向的外部与迷宫型隔水墙+可生长的珊瑚联接的状况。
图17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空间建筑单元的立体组合联接成集群后,上部覆盖土壤和栽植绿化成为浮置洋面的岛屿,或者空间建筑单元的立体组合联接成集群的外部,通过使迷宫型隔水墙+可生长的珊瑚联接,最终生长的珊瑚因人功化导向包裹住全部的空间建筑集群的整体,从而形成人功化浮置洋面上下的---珊瑚岛。
图中:1为空间建筑单元凹型框架主体、2为空间建筑单元凸型框架主体、3为上储藏室、4-0为下储藏室、4-1为内置式可调浮力的标准浮具组、4-2为加大型可调浮力的内置式浮具组、5为多用途人居空间、6为空间建筑物室内地面、7为手动机械水密门、8为屋顶可开关天窗、9为凹型联接槽、10为空间建筑框架凸型联接槽、11为建筑内竖向固 定浮具组的槽形卡件、12为折叠式氦气气囊、13为槽形扣板、14为联接螺栓、15.充放气装置、16.给水装置、17为排水装置、18为楼梯、19为迷宫型隔水墙、20为抗压玻璃墙体、21为水面、21-1为卷扬机联系空间建筑单元的拉索组、22-0为卷扬机、23为山地预埋架空基础支承框架网、24为山地架空基础框架拉索固定组、25-0为陡峭山地、25-1为人功浮岛的覆土土壤,生长的珊瑚体部件25-2、森林绿化25-3、26为浮具组内压载用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一种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具有可建设在水上、水下和陡峭山地等大量未建设用地上的功能,包括建筑单元和联接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单元的框架龙骨均设有与另一建筑单元的框架龙骨相吻合的凹槽和凸台,或者所述的建筑单元的框架龙骨上均设有与迷宫型隔水墙相吻合的凹槽和凸台;每两建筑单元通过槽形扣板/槽形扣板+迷宫型隔水墙和联接螺栓联接;在建筑单元内根据需要,可设置浮具组和调控浮力大小的给水机构和排水机构,也可设置升空作业用的折叠式氦气气囊12以及安装使气囊实现充放气的装置15,从而实现建筑物的水、陆、空、潜等三栖功能,在采用迷宫形隔水墙解决了水下密封问题的同时,还使其建筑物具有可按三维空间全方位增加空间建筑单元数量和进行群体的变动性组合建设的特性功能。
参见图1、图2、图3、图4,此四幅图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单元共有两种型号,即建筑单元凹型框架主体1和建筑单元凸型框架 主体2,一建筑单元的柱和梁上均设有与另一建筑单元的框架龙骨相吻合的凹槽和凸台,每两种不同的建筑单元的框架主体相互楔合[见图5、图6],并通过槽形扣板13和联接螺栓14将其联接为一体[见图7],从而组合成所需规模的建筑物。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两种不同的建筑单元可在立体几何的三维方向上的任意一个面上进行楔合。
参见图8,当以平房集合形式设在水面上时,根据水面大小、抵抗风浪的能力以及人们的需要,将若干建筑单元按同一平面通过联接扣板和联接螺栓将其连为一体,并在建筑单元下部的储藏室4-0中安装浮具组4-1,用设在储藏室中的竖向槽形卡件11将其固定,通过给水装置16和排水装置17调节浮具组的水量,从而实现建筑物吃水的深浅,重心和稳定性调节。在建筑物室内地面6上,还设有手动机械水密门7,便于在必要的情况下作为竖向交通出入口。
参见图9、图10、图11、图12和图13,当所述的建筑物大部建设在水下时,在每两个空间建筑单元之间,需通过迷宫型隔水墙、槽形扣板和联接螺栓联接,此外还需采用更大的内置式可调浮具组4-2,以便容纳更多的水量,通过给水装置16,向内置式可调浮具组4-2加入更多的水量,从而加大自重,使建筑物大半部分潜于水下,当然顶部仍露出水面,此时,可通过楼梯18上下。
所述的迷宫型隔水墙19呈闭合状,边框双面均设有与建筑单元的凹槽和凸台相匹配的凸台和凹槽,这样,便可将建筑单元根据人们需要一个一个的联接下去,从而组合成为所需要的建筑群;玻璃嵌入迷宫型隔水墙19边框中,通过再行的加入密封条密封,以便 人们在潜于水中的空间建筑里能够观赏到水下景致。
参见图10,在该实施例中,空间建筑单元的联接方式与上述实施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由于内置式可调浮具组4-2的容积大,意味着浮力可调控的范围大,只要通过给水装置或者排水装置增加或者减少内置式可调浮具组内的水量,即可轻松实现,正因为如此,可竖向增加空间建筑单元,使上下建筑物垂直结合,通过槽形扣板13,联接螺栓14将其固为一体,以扩大建设规模的可塑性。
所述两种型号的建筑单元上储藏室3中,设有可膨胀并带动建筑单元升空作业用的折叠式氦气气囊12以及装有使气囊实现充放气的装置15,储备箱3的顶部是随气囊膨胀而开启的天窗8,在此使气囊实现充放气的装置15控制气囊的膨涨与收缩,从而调控建筑单元在空中的升降。
参见图14,欲使所述建筑单元升空时,将空间建筑单元顶部8开启,充放气的装置15将大量氦气灌入折叠在储备箱3中的气囊12-0内,使其竖向膨胀至具有足够提升力的气囊,将整个空间建筑单元升至空中。通过充放气装置调控建筑单元的升降速度;空间建筑单元底部设有的拉索组21-1与位于山地25-0上的电控卷扬机22-0联接,采用多角度拉索控制空间建筑物进行准确的升降收放,以上所述方式调控空间建筑单元升空与下降的位置而不偏离预定路径和定位。
参见图15,当所述空间建筑单元转换用地于陡峭山地25-0上建设时,通过事先固定在山地25-0上的卷扬机组22-0,控制升至 空中的建筑单元以空中吊装位移的方式,将建筑单元移到架设在山地25-0(预埋和深插于山地25-0地下并架高出山地地面之上)的网络型支承框架上,然后用建筑单元主体框架上所设的凹槽和凸台与支承框架的凸台和凹槽相楔合,用联接螺栓加以固定。似此架空支承框架可支承单个或多个建筑单元,同时山地顶部设有打桩预埋的横向拉力架24,用螺栓14与框架支柱基础23作横向拉力成为稳固的联合基础。以此构筑成建筑物和支承框架联合成为整体的、架空建筑体的并由多个方向与角度支承的网架式结构支柱。同时所述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的立体化集群,其实就建筑空间群体本身的框架所形成的立体网络化韧性结构构成,即可以作为架空山地的支承结构加以使用,因此所述该项新领域空间技术中所属的每种不同功能部件,也有着多用途使用的功效性质。
参见图16和图17,当转换用地,将所述众多的建筑单元体联接成集群并于海洋水面21的上下浮置建设时,其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的单元空间集群化联结成整体,具备的集群韧性网络化立体结构中能承受很强水压力负荷的状态中,因其形成众多可调浮力箱组的相控阵效应,其可调用的浮力平衡功能和超载荷,足以在空间建筑集群的上部,全覆盖土壤25-2成为可不间断增加空间建筑单元体就能扩大规模的浮置洋面的人工岛屿。
或者由生长的珊瑚体25-2作为部件将浮置洋面的建筑集群全部包裹住(详见图16),即;-----将可以生长的珊瑚体25-2作为部件通过联接螺栓14与迷宫型隔水墙19连结成为墙体,再与空间建筑单元 凹型框架主体1或2结合,成为一种把加入的自然界珊瑚25-2作为部件与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外围构成为整体包裹住,并往外不间断生长珊瑚的体量,从而可依此不间断扩大珊瑚浮岛岛屿的体量规模,从而成为国土土地的延伸,因为珊瑚25-2具备生长特性和具有部分浮力特性,成为可生长浮置岛屿的体量规模的生长化人工陆地的创造作为,成为一种创就形成建设海洋上的、水上和水下空间的广大用途的先机,并有条件可栽植森林绿化25-3等,依具平面阵列化可调浮力的条件,故可以建设成不限任意一种三维度立体的有规则或无规则的岛屿形态的功能条件,成为可人居的、自然的、类海洋岛屿的人工岛屿,从而可以依其独创的功能效应而建设成能---不限规模的国土的延伸,我称这个为-----人造陆地。
Claims (17)
1.一种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包括建筑单元和联接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单元是神圣几何学多面体的立体几何,所述的建筑单元的框架上均设有与另一空间建筑单元的框架相吻合的凹槽(9)和凸台(10),每两个空间建筑单元(1)和(2)通过槽形扣板(13)和联接螺栓(14)做可拆卸的联接,空间建筑单元下部安装框架作山地架空基础支柱网(23),所述山地架空基础支承框架网(23)的凹槽和凸台与空间建筑单元框架的凹槽和凸台相吻合,通过槽形扣板(13)与螺栓(14)作可拆卸的联接固定,山地架空基础支承框架网(23)深插山地(25-0)之下,以此实现架空空间建筑单元立体的建设在山地之上,或者所述的建筑单元的框架上的凹槽和凸台的构造均设有与迷宫型隔水墙(19)的双面的凹槽和凸台构造相吻合的构造,通过联接螺栓(14)作可拆卸的联接,或者所述的建筑单元的框架上的迷宫型隔水墙(19)的凹槽和凸台构造和山地架空基础支承框架网(23)的凹槽和凸台相吻合,通过联接螺栓(14)作可拆卸的联接成为整体,所述的每两个空间建筑单元框架的凹槽和凸台与迷宫型隔水墙(19)的双面的凹槽和凸台构造相吻合;通过联接螺栓(14)作可拆卸的联接,或者多个所述的空间建筑单元体以迷宫型隔水墙(19)+联接螺栓(14)三维度立体的联接成集群的、立体可韧性伸缩的、高度抗荷载细包分子团式的特性结构,通过联接螺栓(14)联接成整体,并各个空间建筑单元之间均作可拆卸和三维度立体变动的 联接,以此实现整体的浮置在水面上或这架空在山地(25-0)之上,所述每个空间建筑单元内设置浮具组(4-1),浮具组内设有多个浮具,浮具组中每个浮具各自分别独立设置能独立的自动调控浮力大小的给水机构(16)和排水机构(17),构造成可控浮力的阵列,所述浮具组可设置在每个空间建筑单元(1)和(2)的立体几何中的每个面上成为水密化墙体,通过联接螺栓(14)和空间建筑单元框架相互作可拆卸的联接,所述的每个空间建筑单元的上的凹槽(9)和凸台(10)的构造均设有与迷宫型隔水墙(19)的双面的凹槽和凸台构造相吻合的构造,多个迷宫型隔水墙(19)可设置在所述空间建筑单元体(1)和(2)的立体几何中框架的每个面上,所述的每个空间建筑单元上的迷宫型隔水墙(19)+可生长的珊瑚(25-2)+联接螺栓(14)联接成整体,与空间建筑单元作可拆卸的联接,所述每个空间建筑单元设置升空作业用的折叠式氦气气囊(12)以及安装使气囊实现充放气的装置(15),所述多个空间建筑单元框架以三维度的通过拉索组(21-1)将联系成紧密的细胞团式空间群体,通过升空作业用的折叠式氦气气囊(12)实现群体化升空进行空中转场的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迷宫型隔水墙(19)呈闭合状,边框双面均设有与空间建筑单元所述的迷宫型隔水墙(19)呈闭合状,边框双面均设有与空间建筑单元(1)和(2)的凹槽和凸台相匹配的凸台和凹槽,通过螺栓(14)相互吻合下作可拆卸的联接固定,玻璃嵌入边框中,再通过密封条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其特征在于:空间建筑单元下部安装框架作山地架空基础支承框架网(23),所述山地架空基础支承框架网(23)与空间建筑单元的框架构造作成相同的凹槽和凸台,与空间建筑单元仍以凹槽和凸台相吻合的方式接合成整体,通过槽形扣板(13)与螺栓(14)作可拆卸的联接固定,山地架空基础支承框架网(23)深插山地(25-0)之下,内置式可调浮力浮具组(4-1)和升空作业用的折叠式氦气气囊(12)以及安装使气囊实现充放气的装置(15)仍设置在空间建筑单元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间建筑单元的框架上均设有与迷宫型隔水墙(19)内和外部相吻合的凹槽(9)和凸台(10),并以迷宫型隔水墙(19)的凹槽和凸台与山地架空基础支承框架网(23)的凹槽和凸台相吻合,通过联接螺栓(14)联接成为一体;或者多个空间建筑单元作三维度立体的联接成集群,构成具备韧性立体伸缩的细包团分子式高抗荷载结构网络,以迷宫型隔水墙(19)的凹槽和凸台与山地架空基础支承框架网(23)的凹槽和凸台相吻合,通过联接螺栓(14)使各空间建筑单元之间作可拆卸的联接,山地架空基础支承框架网(23)深插山地之下,内置式可调浮力浮具组(4-1)与给水机构(16)和排水机构(17)仍设置在各个空间建筑单元内,升空作业用的折叠式氦气气囊(12)以及安装使气囊实现充放气的装置(15)同样设置在各个空间建筑单元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单元的框架上均设有与迷宫型隔水墙(19)相吻合的凹槽和凸台,并以迷宫型隔水墙(19)的双面的凹槽和凸台与另一空间建筑单元框架的凹槽和凸台相吻合,通过联接螺栓(14)联接成为一体;或者多个空间建筑单元体作三维度立体的联接成集群,不设山地架空基础支承框架网(23),构成具备韧性的、立体伸缩的高度抗地震荷载的细胞团分子式结构网络。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间建筑单元及其框架的立体几何形体确定为从神圣几何学中的四面体到二十四面体,所述的空间建筑单元的框架上均设有与迷宫型隔水墙(19)相吻合的凹槽和凸台,并以迷宫型隔水墙(19)的凹槽和凸台与另一空间建筑单元的柱和梁的凹槽和凸台相吻合,通过联接螺栓(14)联接成为一体;或者多个空间建筑单元体作三维度立体的联接成集群,构成在海洋洋面的上下状态中实现韧性的、三维度化立体伸缩的抗水负荷压力的、细包团分子式高负荷荷载的结构网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间建筑单元设置可调浮力浮具组(4-1),所述浮具组(4-1)内置阵列化排布多个浮具箱,每个浮具箱独立设置可独立进行调控浮力大小的给水机构(16)和排水机构(17),以此实现空间建筑单元体相控阵列化的在水上的平衡调制功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间建筑单元设置可调浮力浮具组(4-1),所述 浮具组(4-1)设置在空间建筑单元体三维度立体几何的每个面上,以此实现空间建筑单元立体的调控浮力大小的给水机构(16)和排水机构(17),以此实现空间建筑单元在水面上下各种姿态的调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具组(4-1)调控浮力大小的给水机构(16)和排水机构(17)在屏蔽状态下,实现空间建筑单元体阵列排布化的众多独立隔舱,以此作为高度防沉没的浮力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具组(4-1)调控浮力大小的给水机构(16)和排水机构(17)作排水状态,以此实现空间建筑单元阵列排布化的调用出高载荷潜力的浮力储备箱。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具组(4-1)作太阳能储水设备用,调控浮力大小的给水机构(16)和排水机构(17)作进出水动力设施以此实现山地建设中水源储备设施。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间建筑单元设置升空作业用的折叠式氦气气囊(12)以及安装使气囊实现充放气的装置(15),以此实现空中调装作业和空中转场的功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空作业用的多个折叠式氦气气囊(12)以及安装使气囊实现充放气的装置(15)设置在空间建筑单元的三维度立 体几何的每个面上,以此实现多个气囊对建筑空间单元体的包裹下的防坠毁的安全设施。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升空作业用折叠式氦气气囊(12)以及安装使气囊实现充放气的装置(15)设置在空间建筑单元体三维度立体几何的每个面上,多个空间建筑单元体框架以三维度的通过拉索组(21-1)将联系成紧密的细胞团式空间群体,以此实现群体化升空进行空中转场。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其特征在于:潜于水下的空间建筑单元体,通过设置在空间建筑单元体三维度立体几何的每个面上的升空作业用折叠式氦气气囊(12)以及安装使气囊实现充放气的装置(15)的充放气功能,以此实现在充放氦气气囊(12)的功能下作为防沉没的上浮设备。
1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空间建筑单元上的迷宫型隔水墙(19)联接螺栓(14)联接成整体,与空间建筑单元体作可拆卸的联接,多个空间建筑单元体作三维度立体的联接成集群体,以整体设置浮动于水上并使顶部面积建成覆土绿化(25-3)的人工陆地(25-1)成为岛屿。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空间建筑单元上的迷宫型隔水墙(19)+可生长的珊瑚(25-2)+联接螺栓(14)与空间建筑单元体作可拆卸 的联接成整体,多个空间建筑单元体作三维度立体的联接成分子团式集群体,由生长的珊瑚(25-2)包裹住以三维度立体的联接成空间建筑单元体集群的立体方位上的全部,依具平面阵列化可调浮力的条件,以此实现设置浮动在水上和水下广大空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422781.9U CN204311566U (zh) | 2014-07-30 | 2014-07-30 | 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422781.9U CN204311566U (zh) | 2014-07-30 | 2014-07-30 | 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311566U true CN204311566U (zh) | 2015-05-06 |
Family
ID=53133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422781.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311566U (zh) | 2014-07-30 | 2014-07-30 | 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31156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7063417A1 (zh) * | 2015-10-14 | 2017-04-20 | 中建钢构有限公司 | 海上人居系统及其建造方法 |
CN114033039A (zh) * | 2021-11-02 | 2022-02-11 | 田鑫 | 快速拆装的房屋结构及施工方法 |
-
2014
- 2014-07-30 CN CN201420422781.9U patent/CN20431156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7063417A1 (zh) * | 2015-10-14 | 2017-04-20 | 中建钢构有限公司 | 海上人居系统及其建造方法 |
CN114033039A (zh) * | 2021-11-02 | 2022-02-11 | 田鑫 | 快速拆装的房屋结构及施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13221B (zh) | 三栖可变动组合多用途永久性建筑 | |
US9617970B2 (en) | Pumped-storage power plant | |
EP1730026B1 (en) | Building over the water, group of buildings, their maneuvering methods and their hosting sites | |
CN201103254Y (zh) | 一种水上建筑群 | |
WO2007104251A1 (fr) | Treillis flottant | |
CN103786842A (zh) | 一种漂浮建筑构造及建造方法 | |
CA3147761A1 (en) | Meth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pumped-storage power plant in a ground depression, in particular in an open pit mine | |
JP5960422B2 (ja) | 分散型圧縮空気貯蔵発電システム | |
CN104093910A (zh) | 轮胎组件及采用轮胎在海洋环境中建造支撑结构的方法 | |
CN203684170U (zh) | 双向挡水气盾坝及基于双向挡水气盾坝的鱼道 | |
CN201850650U (zh) | 三栖可变动组合多用途永久性建筑 | |
CN204311566U (zh) | 三栖细胞团式立体组合化相控阵空间建筑 | |
CN106567359A (zh) | “岛架轻轨·浮船层环”双峰体海浪发电的岛屿开发技术 | |
CN202896845U (zh) | 一种岛礁扩建用组合式漂浮混凝土结构 | |
CN103669294B (zh) | 一种双向挡水气盾坝 | |
CN204452866U (zh) | 与生态浮床结合的张力腿式高稳性浮平台 | |
CN105155581A (zh) | 分体式水上漂浮节能建筑结构体系与施工方法 | |
CN203268295U (zh) | 随水位涨落的高稳性浮平台 | |
CN109080782A (zh) | 一种海上的大型浮岛 | |
CN102134933B (zh) | 一种立体层次建筑 | |
GB2543172B (en) | Building | |
JP7389893B2 (ja) | 海上構造及び建設方法 | |
CN203975165U (zh) | 一种漂浮建筑构造 | |
CN202266055U (zh) | 一种水上游泳池 | |
Rehman | FLOATING ARCHITECTUR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