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98361U - 生活垃圾处理成炭的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生活垃圾处理成炭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98361U
CN204298361U CN201420793977.9U CN201420793977U CN204298361U CN 204298361 U CN204298361 U CN 204298361U CN 201420793977 U CN201420793977 U CN 201420793977U CN 204298361 U CN204298361 U CN 2042983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coal
feeder
domestic rubbish
rubbish disposal
revolving dr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79397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牛飞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Jish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79397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983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983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983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50/00Technolog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el of non-fossil origin
    • Y02E50/10Biofuels, e.g. bio-dies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50/00Technolog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el of non-fossil origin
    • Y02E50/30Fuel from waste, e.g. synthetic alcohol or diesel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生活垃圾处理成炭的系统,包括依次相连设置的筛选装置、干燥装置、炭化装置以及混合装置,在干燥装置以及炭化装置上还同时连接有烟气处理装置;筛选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链板给料机、破袋机、磁选机、滚筒筛、风选机、皮带传输机以及破碎机;干燥装置主要由干燥螺旋给料机与烘干装置组成,烘干装置由回转圆筒、燃烧器以及鼓风机组成;炭化装置为炭化机,炭化机由炭化炉与燃烧室组成;混合装置主要由混合螺旋给料机与搅拌机组成;烟气处理装置主要由旋风除尘器与喷淋除尘器组成。本实用新型提供生活垃圾处理成炭的系统,解决现有的二次污染严重、有害气体过量以及土地侵占过多的问题,更好的保护了环境,降低了对土地的侵占。

Description

生活垃圾处理成炭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处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在处理生活垃圾时实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成炭的系统。
背景技术
现在城市生活垃圾量日益增长,使得生活垃圾处理压力增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不断增长,许多城市面临着生活垃圾填埋场土地资源缺乏的问题。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也和其他事物一样,都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由落后向先进演化的。但是现有的垃圾处理方式会产生大量的二次污染,同时垃圾处理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呋喃、二恶英等有害气体,在处理过后还需要提供大量的土地对残留物进行填埋与处理,不利于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以及对人们身体健康安全的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生活垃圾处理成炭的系统,解决现有的二次污染严重、有害气体过量以及土地侵占过多的问题,更好的保护了环境,降低了对土地的侵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生活垃圾处理成炭的系统,包括依次相连设置的筛选装置、干燥装置、炭化装置以及混合装置,在干燥装置以及炭化装置上还同时连接有烟气处理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筛选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链板给料机、破袋机、磁选机、滚筒筛、风选机、皮带传输机以及破碎机。
进一步的,上述干燥装置主要由干燥螺旋给料机与烘干装置组成,该烘干装置由回转圆筒、燃烧器以及与燃烧器相连的鼓风机组成,干燥螺旋给料机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回转圆筒的入料口与出料口处,燃烧器连接在回转圆筒的进风口,该回转圆筒的出风口连接在烟气处理装置上,入料口处的干燥螺旋给料机通过进料斗连接在破碎机上。
再进一步的,上述炭化装置为炭化机,炭化机又由炭化炉与燃烧室组成,在炭化炉上还设置有一根与燃烧室相连的内循环烟道,燃烧室上还设置有一根与烟气处理装置相连的排烟管,该炭化炉的入料口与回转圆筒出料口上的干燥螺旋给料机相连接。
更进一步的,上述混合装置主要由混合螺旋给料机与搅拌机组成,在搅拌机上还设置有氧化剂添加管道。
作为优选,所述混合螺旋给料机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其中一个混合螺旋给料机设置在搅拌机的出料口处,其余的混合螺旋给料机均连接在搅拌机的入料口处。
另外,所述烟气处理装置主要由旋风除尘器与喷淋除尘器组成,在旋风除尘器与喷淋除尘器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还设置有引风机,该旋风除尘器的进风口同时连接在回转圆筒与燃烧室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炭化炉与干燥螺旋给料机密封连接,使得炭化过程能够在缺氧的条件下完成,降低了生产过程中有害气体的产生,降低了垃圾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更好的保护了环境;
(2)本实用新型在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后,生活垃圾的体积能够缩减到原有体积的20%左右,很好的起到了垃圾减容的目的,处理后的垃圾的热值能够达到4000大卡,在通过与氧化剂混合后能够很好的成为燃料再次进行利用;
(3)本实用新型能够将生活垃圾制作成人造炭或者垃圾衍生燃料进行再次利用,充分的利用了生活垃圾中的能量,降低了垃圾的处理所需面积,同时更加充分的利用了废物,提高了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连接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筛选装置以及干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炭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混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筛选装置;2、干燥装置;3、炭化装置;4、混合装置;5、烟气处理装置;6、转轴;7、压块;21、干燥螺旋给料机;22、回转圆筒;23、燃烧器;24、鼓风机;31、炭化炉;32、燃烧室;33、排烟管;34、内循环烟道;41、混合螺旋给料机;42、氧化剂添加管道;43、搅拌机;51、旋风除尘器;52、引风机;53、喷淋除尘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生活垃圾处理成炭的系统,包括依次相连设置的筛选装置1、干燥装置2、炭化装置3以及混合装置4,在干燥装置2以及炭化装置3上还同时连接有烟气处理装置5。
所述筛选装置1包括依次设置的链板给料机、破袋机、磁选机、滚筒筛、风选机、皮带传输机以及破碎机。使用时,将垃圾通过链板给料机均匀地布料进入破袋机,经破袋机将袋装垃圾撕破散开,散开的垃圾再经过皮带输送机输送到磁选机中,经由磁选机将垃圾中的金属分选出,并将分选出的金属储存供回收再利用。剩余垃圾在由滚筒筛进行筛选,经过旋转搅拌,使垃圾通过滚筒上的孔径筛,筛选成筛上物与筛下物;其中筛上物是后续需要继续进行处理的垃圾,筛下物则是小颗粒砂石等无机物,可直接处理制作成建材。筛上物再次经过皮带输送机送入风选机,风选机又将垃圾分为三个分:一类是轻质垃圾,如塑料薄膜类、纸类等;二类是中重垃圾,如有机物等;三类是重质垃圾,如砖瓦建材等无机物。所述轻质物中,塑料可经过清洗、干燥、高温融化、拉丝、冷却、剪裁制造塑料再生造粒,同时纸类和塑料类可按比例做成塑木板材或型材。所述重质垃圾,如砖瓦建筑废料,可经过破碎并按照比例混合水泥与固化剂制作成新型建筑材料。所述中重的垃圾经则再次经过皮带输送机送入破碎机,经破碎机破碎至10—30mm大小,在经过皮带输送机,送入垃圾斗与螺旋输送机密封。
上述干燥装置2主要由干燥螺旋给料机21与烘干装置组成,该烘干装置由回转圆筒22、燃烧器23以及与燃烧器23相连的鼓风机24组成,干燥螺旋给料机2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回转圆筒22的入料口与出料口处,燃烧器23连接在回转圆筒22的进风口,该回转圆筒22的出风口连接在烟气处理装置5上,入料口处的干燥螺旋给料机21通过进料斗连接在破碎机上。垃圾在回转圆筒中随着圆通旋转前进,同时鼓风机将燃烧器产生的热风吹入回转圆筒中,通过热封对垃圾进行干燥。最后在回转圆筒的末端分别排出垃圾与废气。
上述炭化装置3为炭化机,炭化机又由炭化炉31与燃烧室32组成,在炭化炉31上还设置有一根与燃烧室32相连的内循环烟道34,燃烧室32上还设置有一根与烟气处理装置5相连的排烟管33,该炭化炉31的入料口与回转圆筒22出料口上的干燥螺旋给料机21相连接。炭化机的炭化炉与干燥螺旋给料机之间通过密封连接,从而使得垃圾在炭化炉中处理过程能够处于缺氧的状态避免了炭化过程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通过炭化机的加工可将垃圾改变为不饱和烃为主要成分的人造炭,因其在加温过程中已经将含有的氯成份释放出来,所以在后期的使用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二噁英,从而进一步的降低了其他污染物的产生,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与环保性。
上述混合装置4主要由混合螺旋给料机41与搅拌机43组成,在搅拌机43上还设置有氧化剂添加管道42。
所述混合螺旋给料机4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其中一个混合螺旋给料机41设置在搅拌机43的出料口处,其余的混合螺旋给料机41均连接在搅拌机43的入料口处。在混合装置中再向垃圾炭化物中加入煤炭、氧化钙粘土、氧化剂以及水即可混合出人造炭,该人造炭中的个物质重量百分比为:垃圾炭化物67%-77%,煤炭10%-20%,水分10%,氧化钙(CaO)3%,粘土5%-10%以及适量的氧化剂。
所述烟气处理装置5主要由旋风除尘器51与喷淋除尘器53组成,在旋风除尘器51与喷淋除尘器53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还设置有引风机51,该旋风除尘器51的进风口同时连接在回转圆筒22与燃烧室32上。
生活垃圾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处理,其体积能够缩减到原有体积的20%左右,很好的起到了垃圾减容的目的,处理后的垃圾的热值能够达到4000大卡,在通过与氧化剂混合后能够很好的成为燃料再次进行利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不经过炭化装置,干燥后的垃圾直接进入混合装置中进行搅拌,并通过与煤炭、消石灰以及粘土混合制成垃圾衍生燃料(RDF),其中的重量百分比为:垃圾70%,煤炭15%—20%,消石灰3—5%,粘土5—10%。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搅拌机的入料口处设置有三个混合螺旋给料机,其中一个连接在炭化炉的出料口处,另外两个分别用于其他添加物的传输。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实用新型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实用新型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生活垃圾处理成炭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设置的筛选装置(1)、干燥装置(2)、炭化装置(3)以及混合装置(4),在干燥装置(2)以及炭化装置(3)上还同时连接有烟气处理装置(5)。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垃圾处理成炭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筛选装置(1)包括依次设置的链板给料机、破袋机、磁选机、滚筒筛、风选机、皮带传输机以及破碎机。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活垃圾处理成炭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装置(2)主要由干燥螺旋给料机(21)与烘干装置组成,该烘干装置由回转圆筒(22)、燃烧器(23)以及与燃烧器(23)相连的鼓风机(24)组成,干燥螺旋给料机(2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回转圆筒(22)的入料口与出料口处,燃烧器(23)连接在回转圆筒(22)的进风口,该回转圆筒(22)的出风口连接在烟气处理装置(5)上,入料口处的干燥螺旋给料机(21)通过进料斗连接在破碎机上。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活垃圾处理成炭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炭化装置(3)为炭化机,炭化机又由炭化炉(31)与燃烧室(32)组成,在炭化炉(31)上还设置有一根与燃烧室(32)相连的内循环烟道(34),燃烧室(32)上还设置有一根与烟气处理装置(5)相连的排烟管(33),该炭化炉(31)的入料口与回转圆筒(22)出料口上的干燥螺旋给料机(21)相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活垃圾处理成炭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装置(4)主要由混合螺旋给料机(41)与搅拌机(43)组成,在搅拌机(43)上还设置有氧化剂添加管道(42)。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活垃圾处理成炭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螺旋给料机(4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其中一个混合螺旋给料机(41)设置在搅拌机(43)的出料口处,其余的混合螺旋给料机(41)均连接在搅拌机(43)的入料口处。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活垃圾处理成炭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处理装置(5)主要由旋风除尘器(51)与喷淋除尘器(53)组成,在旋风除尘器(51)与喷淋除尘器(53)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还设置有引风机(51),该旋风除尘器(51)的进风口同时连接在回转圆筒(22)与燃烧室(32)上。
CN201420793977.9U 2014-12-16 2014-12-16 生活垃圾处理成炭的系统 Active CN2042983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93977.9U CN204298361U (zh) 2014-12-16 2014-12-16 生活垃圾处理成炭的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93977.9U CN204298361U (zh) 2014-12-16 2014-12-16 生活垃圾处理成炭的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98361U true CN204298361U (zh) 2015-04-29

Family

ID=53103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793977.9U Active CN204298361U (zh) 2014-12-16 2014-12-16 生活垃圾处理成炭的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9836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2402A (zh) * 2015-06-30 2017-01-11 许成荫 一种淤泥生物质燃料燃烧设备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2402A (zh) * 2015-06-30 2017-01-11 许成荫 一种淤泥生物质燃料燃烧设备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07965U (zh) 一种城乡固废协同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系统
CN101565647B (zh) 生活垃圾作燃料利用的预处理方法及设备
CN203991628U (zh) 一种高效利用生活垃圾热值的处理装置
CN105983567A (zh) 一种生活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工艺
US20090041639A1 (en) Waste processing system
CN102070308B (zh) 利用水泥回转窑处理生活垃圾的设备工艺配置方法
CN105665421A (zh) 一种城市垃圾处理方法及设备
WO2013166830A1 (zh) 一种城市混合垃圾分选及综合利用方法
CN102357516B (zh) 市政垃圾预处理与水泥窑资源综合利用的联合工艺及其系统
CN103204642A (zh) 新型干法水泥窑焚烧生活垃圾的方法
CN101561143A (zh) 一种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前的预处理方法
CN102500607A (zh) 一种针对垃圾筛上物进行热解联合建材利用的方法
CN104056842A (zh) 生活垃圾处理系统
CN105750295A (zh) 一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CN101612629A (zh) 一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CN101982532B (zh) 生活垃圾高热值组分制备垃圾衍生燃料的系统
CN101618954A (zh) 一种水泥回转窑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工艺系统
CN106180158B (zh) 垃圾筛下物中植物纤维与污泥的混合碳化处理方法
CN1583299A (zh) 生活垃圾处理工艺
CN201277559Y (zh) 生活垃圾作燃料利用的预处理系统及设备
CN109821852A (zh) 一种生活垃圾填埋场治理及生活垃圾处理方法
CN104646396B (zh) 一种利用固废物制取氢碳燃料的方法
CN1943888A (zh) 以高湿混合城市垃圾为原料一次性制备生物质燃料原料、生物陶粒原料和活性炭原料的方法
CN108315081B (zh) 利用垃圾填埋场的填埋气体干燥陈腐垃圾的rdf生产系统
KR20020037426A (ko) 쓰레기 처리시스템 및 그 이용방법과 가연성 물질을이용한 대체연료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27

Address after: No.16, floor 4, unit 1, No.59, Tianxiang street, Chenghua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051

Patentee after: Sichuan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21128, No. 5, No. 20, Hou Village, Yi Zhuang Town, Copper Mt. County,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iu Feifei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11

Address after: 610095 No. 7, 6 / F, block C, building 7, Tianfu Xingu, No. 399, west section of Fucheng Avenue, high tech Zone, Chengdu, Sichuan

Patentee after: Sichuan Jish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6, 4th Floor, Unit 1, No. 59, Tianxiang Street, Chenghua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051

Patentee before: Sichuan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