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64412U - 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 - Google Patents

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64412U
CN204264412U CN201420600662.8U CN201420600662U CN204264412U CN 204264412 U CN204264412 U CN 204264412U CN 201420600662 U CN201420600662 U CN 201420600662U CN 204264412 U CN204264412 U CN 2042644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hydrosphere
cover plate
hydrosphere
gear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0066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剑峰
郑庆挺
黄惠敏
刘宗强
翁一杰
郭建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hipyard Internation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hipyard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hipyard Internation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hipyard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60066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644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644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644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其上的用于封盖的盖板组件,底座设置在船舶甲板的人孔外围,并凸出于船舶甲板设置,底座包括依次设置在船舶甲板上的结构和形状相互匹配的第一挡水圈和第二挡水圈,第一挡水圈为橡胶挡水圈,其与船舶甲板之间设置胶粘剂,第二挡水圈与第一挡水圈之间也设置胶粘剂。通过将底座凸出于船舶甲板设置,可以形成侧面挡水结构,从而有效的进行侧面挡水,盖板组件可以进行顶面挡水,这两种结构的结合提高了整个挡水工装的挡水效果;将橡胶制成的第一挡水圈粘贴在船舶甲板的人孔外围,可以使底座与船舶甲板之间的密封效果更好,且在拆卸底座时,不会破坏船舶表面的涂层,保证船舶表面的质量。

Description

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装,尤其涉及一种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
背景技术
船舶的甲板上往往开有可供人员通过以进入船舱进行作业的人孔,人孔上装有人孔盖底座,必要时使用人孔盖对人孔进行封闭。根据船舶的应用要求,部分人孔盖底座与边缘的钢板的高度是一致的,这种结构型式的人孔被称为埋入式人孔。船舶外场建造的过程中,在下雨天、火工作业或清洗甲板时,水容易沿着钢板从人孔处流入船舱。由于水的存在使舱内结构生锈,影响生产作业的进行。而船舱内部的结构较多,清水作业极为困难,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在清水作业过程中造成涂层的损伤。
为防止水从人孔处流入船舱,现在的造船工艺中,往往会用扁铁围绕在人孔周围的钢板上,使用焊接固定,并在扁铁外围浇筑水泥,以将水挡在扁铁外侧,防止水流入船舱。但这种挡水方式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扁铁的固定采用焊接形式,造成涂层的烧损;其次,水泥和钢板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物质,凝固后的水泥不能很好的与钢板相结合,其接触面往往会出现缝隙,会有少量的水从该缝隙渗入,进而通过人孔流入舱内;另外,凝固的水泥比较脆,往往会受硬物的碰撞而损坏,变成粉尘,影响生产过程中的卫生清理工作;最后,凝固的水泥是不可拆卸的结构,一旦拆开就不能再次使用,因此其不具有重复利用的性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其可以进行全方面的防水,保证船舱内的作业能正常进行,省去了舱内清水作业,降低了工作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其拆装均不会破坏船舶表面的油漆涂层,保证了船舶的表面质量。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设置在船舶甲板的人孔外围,并凸出于所述船舶甲板设置,所述底座包括结构和形状相互匹配的第一挡水圈和第二挡水圈,所述第一挡水圈设置在所述船舶甲板上,所述第二挡水圈可拆卸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水圈远离所述船舶甲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挡水圈为橡胶挡水圈,所述第一挡水圈与所述船舶甲板之间设置胶粘剂,所述第二挡水圈与所述第一挡水圈之间也设置胶粘剂;
盖板组件,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用于选择性封盖所述底座。
作为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挡水圈为金属挡水圈,所述第二挡水圈外围绕所述第二挡水圈的周向设置一圈环形挡水板,所述环形挡水板为金属挡水板,所述环形挡水板的一端凸出于所述第二挡水圈设置,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挡水圈的外围,所述环形挡水板与所述第二挡水圈焊接,所述环形挡水板与所述第一挡水圈之间设置胶粘剂。
通过在金属的第二挡水圈外围焊接一圈环形挡水板,当船舶甲板在进行冲水工作时,冲洗的水通过环形挡水板阻挡,不容易通过人孔进入到船舶内部;通过将第二挡水圈和环形挡水板均采用金属制成,两者材质相同,焊接后不容易出现裂缝;通过将环形挡水板与第一挡水圈的连接处设置胶粘剂,可以加强对第一挡水圈和第二挡水圈之间的密封。
作为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挡水圈的高度大于所述船舶甲板的最大的积水高度;和/或,
所述第一挡水圈和所述第二挡水圈高度的总和大于所述船舶甲板的最大的积水高度;和/或,
所述环形挡水板的高度大于所述船舶甲板的最大的积水高度。
将挡水圈或者挡水板的高度设置为船舶甲板的最大的积水高度,可以有效防止船舶甲板上的水溢过底座而进入到船舶内部。
作为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挡水圈包括与所述人孔相对应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挡水圈包括与所述人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尺寸等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尺寸,所述第一通孔的尺寸不小于所述人孔的尺寸。
作为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挡水圈与所述第二挡水圈采用螺栓连接。
通过将第一挡水圈和第二挡水圈采用螺栓连接,一方面可以加强两挡水圈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第一挡水圈与第二挡水圈之间胶粘接部分更加稳固,进一步防止水从第一挡水圈和第二挡水圈的连接处渗入到底座内部,进而达到密封的效果,另一方面,螺栓连接为可拆卸连接,当底座拆除后,第一挡水圈和第二挡水圈还可以重复使用,提高利用率,降低材料的消耗。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挡水圈上沿其周向均匀设置至少四个连接孔,所述第一挡水圈上沿其周向均匀设置与所述连接孔相对应的台阶通孔,所述台阶通孔包括靠近所述船舶甲板设置的台阶大端孔和靠近所述第二挡水圈的台阶小端孔,所述台阶大端孔和所述台阶小端孔呈连通设置,所述台阶大端孔的尺寸小于所述螺栓的螺帽尺寸,所述台阶小端孔的尺寸等于所述连接孔的尺寸,且大于所述螺栓的螺杆尺寸。
进一步的,所述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挡水圈的所述台阶通孔和所述第二挡水圈的连接孔与所述第二挡水圈远离所述第一挡水圈一侧的螺母连接,使第一挡水圈和所述第二挡水圈固定连接。
通过将第一挡水圈和第二挡水圈采用均匀分布的螺栓进行连接,可以使第一挡水圈和第二挡水圈各个连接处的连接作用力均匀,进而第一挡水圈和第二挡水圈的连接处不会因作用力不均匀产生缝隙。
作为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盖板组件包括盖板,所述盖板的尺寸大于所述底座的尺寸,在所述盖板外周朝向所述船舶甲板凸出设置有一圈限位板,当所述盖板组件与所述底座组装后,所述限位板设置在所述盖板远离中心的一侧。
盖板上设置的限位板,也可以有效的防止外部水进入到人孔内。
作为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盖板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挡水圈远离所述第一挡水圈一侧的盖板,所述盖板的尺寸大于所述底座的尺寸,所述盖板通过转动装置与所述底座连接,以使所述盖板可通过所述转动装置转动以实现相对于所述底座闭合或者开启。
通过将盖板转动的设置在底座上,可以使盖板的开启和关闭更加省力。
作为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动装置包括两个垂直设置在所述盖板上的转动板,所述转动板的一端与所述盖板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第一转动孔,所述底座远离所述人孔中心的一侧设置两个相互平行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与所述第一转动孔相对应的第二转动孔,销轴依次穿过第一转动孔和第二转动孔,以将所述转动板与所述固定板转动连接。
采用销轴插接的方式,不仅可以实现盖板绕底座的转动的目的,还可以将盖板快速的从底座上拆卸下来,提升拆装速度。
进一步的,所述销轴的一端通过环链与所述固定板连接。
作为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动板与盖板之间至少设置一个斜支撑,所述斜支撑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转动板非端部的位置,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盖板上。
通过设置斜支撑,可以增加转动板的支撑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板的两侧均设置一个斜支撑,分别为第一斜支撑和第二斜支撑,所述第一斜支撑与转动板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二斜支撑与所述转动板之间的夹角。
优选的,所述第一斜支撑与转动板之间的夹角为30°~60°。
优选的,所述第二斜支撑与转动板之间的夹角为60°~80°。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靠近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加强筋。加强筋的设置是为了提高整个盖板的支撑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靠近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两个加强筋,两个所述加强筋交叉固定在盖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挡水板上对应所述加强筋设置有让位缺口;和/或,所述环形挡水板上对应所述斜支撑设置有让位缺口。
作为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盖板组件的两侧均设置把手。
通过在盖板组件的两侧均设置把手,不管是在船舶外部还是船舶内部均能通过把手开启或者关闭盖板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把手设置在所述盖板的两侧面,且位于所述加强筋之间。
优选的,所述人孔为圆形孔,对应的,所述第一挡水圈和第二挡水圈均呈圆环形,所述盖板组件呈圆板型。
优选的,所述人孔为椭圆形孔,对应的,所述第一挡水圈和第二挡水圈均呈椭圆环形,所述盖板组件呈椭圆板型。
优选的,所述人孔为方形孔,对应的,所述第一挡水圈和第二挡水圈均呈方环形,所述盖板组件呈方板型。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将底座凸出于船舶甲板设置,可以有效的进行侧面挡水,通过在底座上可拆卸设置用于封盖其的盖板组件,可以有效的进行顶面挡水,挡水范围广,防水效果好;将第一挡水圈采用橡胶制成,其与船舶甲板的连接方式为胶粘,一方面可以使底座与船舶甲板之间的密封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在船舶到现场需要拆卸底座时,不会破坏船舶表面的涂层,保证船舶表面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中盖板组件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中盖板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中盖板组件的另一个侧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中第一挡水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A-A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中第二挡水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的B-B剖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中环形挡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中环形挡水板的侧视示意图;
图11为图9的C-C剖视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中底座的俯视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D-D剖视示意图;
图14为图12的E-E剖视示意图。
图中:
1、底座;11、第一挡水圈;111、第一通孔;112、台阶大端孔;113、台阶小端孔;12、第二挡水圈;121、第二通孔;122、连接孔;13、环形挡水板;131、让位缺口;14、螺栓;15、螺母;
2、盖板组件;21、盖板;22、转动装置;221、转动板;222、固定板;223、销轴;224、环链;23、第一斜支撑;24、第二斜支撑;25、加强筋;26、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包括底座1和封盖底座1的盖板组件2,底座1设置在船舶甲板的人孔外围,并凸出于船舶甲板设置,底座1包括结构和形状相互匹配的第一挡水圈11和第二挡水圈12,第一挡水圈11设置在船舶甲板上,第二挡水圈12可拆卸设置在第一挡水圈11远离船舶甲板的一侧,第一挡水圈11为橡胶挡水圈,第一挡水圈11与船舶甲板之间设置胶粘剂。
第二挡水圈12为金属挡水圈,第二挡水圈12外围绕第二挡水圈12的周向设置一圈环形挡水板13,环形挡水板13的高度大于船舶甲板的最大的积水高度,环形挡水板13为金属挡水板,环形挡水板13的一端凸出于第二挡水圈12设置,另一端延伸至第一挡水圈11的外围,环形挡水板13与第二挡水圈12焊接,环形挡水板13与第一挡水圈11之间设置胶粘剂。
第一挡水圈11包括与人孔相对应的第一通孔111,第二挡水圈12包括与人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121,第一通孔111的尺寸等于第二通孔121的尺寸,第一通孔111的尺寸不小于人孔的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水圈11与第二挡水圈12采用螺栓14连接,且在第二挡水圈12与第一挡水圈11之间设置胶粘剂,即先胶粘,再螺栓连接,具体的,在第二挡水圈12上沿其周向均匀设置六个连接孔122,第一挡水圈11上沿其周向均匀设置与连接孔122相对应的台阶通孔,台阶通孔包括靠近船舶甲板设置的台阶大端孔112和靠近第二挡水圈12的台阶小端孔113,台阶大端孔112和台阶小端孔113呈连通设置,台阶大端孔112的尺寸小于螺栓14的螺帽尺寸,台阶小端孔113的尺寸等于连接孔122的尺寸,且大于螺栓14的螺杆尺寸。
螺栓14依次穿过第一挡水圈11的台阶通孔和第二挡水圈12的连接孔122与第二挡水圈12远离第一挡水圈11一侧的螺母15连接,使第一挡水圈11和第二挡水圈12固定连接。
盖板组件2包括设置在第二挡水圈12远离第一挡水圈11一侧的盖板21,盖板21的尺寸大于底座1的尺寸,盖板21通过转动装置22与底座1连接,以使盖板21可通过转动装置22实现相对于底座1闭合或者开启。
转动装置22包括两个垂直设置在盖板21上的转动板221,转动板221的一端与盖板21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第一转动孔,底座1远离人孔中心的一侧设置两个相互平行的固定板222,固定板222的一端与底座1的环形挡水板13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与第一转动孔相对应的第二转动孔,销轴223依次穿过第一转动孔和第二转动孔,以将转动板221与固定板222转动连接。
转动板221与盖板21之间设置两个斜支撑,分别为第一斜支撑23和第二斜支撑24,第一斜支撑23和第二斜支撑24分别设置在转动板221的两侧,其中第一斜支撑23设置在转动板221远离底座1的一侧,第二斜支撑24设置在转动板221靠近底座1的一侧,第一斜支撑23和第二斜支撑24的一端均固定在转动板221非端部的位置,另一端均固定在盖板21上。
第一斜支撑23与转动板221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二斜支撑24与转动板221之间的夹角。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斜支撑23与转动板221之间的夹角为60°,第二斜支撑24与转动板221之间的夹角为78°。
盖板21靠近底座1的一侧设置两个加强筋25,两个加强筋25交叉固定在盖板21上。加强筋25的设置是为了提高整个盖板21的支撑强度。
环形挡水板13上对应加强筋25和第二斜支撑24均设置有让位缺口131。
盖板组件2的两侧均设置把手26,把手26设置在盖板21的两侧面,且位于加强筋25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人孔为椭圆形孔,对应的,第一挡水圈11和第二挡水圈12均呈椭圆环形,盖板组件2的盖板21呈椭圆板型。
挡水圈不限于呈椭圆环形还可以为圆环形或者方环形,而盖板21也不限于呈椭圆板型,还可以为圆形板和方形板,挡水圈和盖板21的形状是根据人孔的形状来确定的,如果人孔为圆形孔,对应的,第一挡水圈和第二挡水圈均呈圆环形,盖板组件2的盖板21呈圆板型;如果人孔为方形孔,对应的,第一挡水圈和第二挡水圈均呈方环形,盖板组件2的盖板21呈方板型。
安装工序如下:
(1)、在第一挡水圈11的一侧刷上胶水,并将第二挡水圈12粘贴在第一挡水圈11上,同时调整好台阶通孔和连接孔122的位置,使两者相互对应;
(2)、将第一挡水圈11和第二挡水圈12通过螺栓14和螺母15连接;
(3)、将环形挡水板13焊接在第二挡水圈12的外围,连接处均需焊接,并将环形挡水板13与第一挡水圈11的连接处通过胶水粘接;
(4)、将两块固定板222垂直并间隔设定距离的焊接在环形挡水板13远离挡水圈的一侧,然后环链224的一端焊接在其中一块固定板222上,另一端与销轴223连接;
(5)、将两块加强筋25交叉的焊接在盖板21上,并将两块转动板221垂直并间隔设定距离的焊接在盖板21的一侧,与加强筋25同侧,再在每块转动板221的两侧分别焊接一块第一斜支撑23和第二斜支撑24;
(6)、将人孔周边对应位置刷上胶水,并在第一挡水圈11远离第二挡水圈12的一侧粘贴在人孔的刷胶位置,调整好挡水圈的位置,并均匀挤压第二挡水圈12的表面,使第一挡水圈11与人孔边缘的连接更加紧密,无气泡产生;
(7)、将转动板221的第一转动孔对齐固定板222的第二转动孔,然后再转动孔内插入销轴223,扳动盖板21远离转动板221的一侧,可将盖板组件2相对于底座1闭合或者打开。
于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容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设置在船舶甲板的人孔外围,并凸出于所述船舶甲板设置,所述底座包括结构和形状相互匹配的第一挡水圈和第二挡水圈,所述第一挡水圈设置在所述船舶甲板上,所述第二挡水圈可拆卸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水圈远离所述船舶甲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挡水圈为橡胶挡水圈,所述第一挡水圈与所述船舶甲板之间设置胶粘剂,所述第二挡水圈与所述第一挡水圈之间也设置胶粘剂;
盖板组件,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用于选择性封盖所述底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水圈为金属挡水圈,所述第二挡水圈外围绕所述第二挡水圈的周向设置一圈环形挡水板,所述环形挡水板为金属挡水板,所述环形挡水板的一端凸出于所述第二挡水圈设置,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挡水圈的外围,所述环形挡水板与所述第二挡水圈焊接,所述环形挡水板与所述第一挡水圈之间设置胶粘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水圈的高度大于所述船舶甲板的最大的积水高度;和/或,
所述第一挡水圈和所述第二挡水圈高度的总和大于所述船舶甲板的最大的积水高度;和/或,
所述环形挡水板的高度大于所述船舶甲板的最大的积水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水圈包括与所述人孔相对应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挡水圈包括与所述人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尺寸等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尺寸,所述第一通孔的尺寸不小于所述人孔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水圈与所述第二挡水圈采用螺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组件包括盖板,所述盖板的尺寸大于所述底座的尺寸,在所述盖板外周朝向所述船舶甲板凸出设置有一圈限位板,当所述盖板组件与所述底座组装后,所述限位板设置在所述盖板远离中心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挡水圈远离所述第一挡水圈一侧的盖板,所述盖板的尺寸大于所述底座的尺寸,所述盖板通过转动装置与所述底座连接,以使所述盖板可通过所述转动装置转动以实现相对于所述底座闭合或者开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装置包括两个垂直设置在所述盖板上的转动板,所述转动板的一端与所述盖板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第一转动孔,所述底座远离所述人孔中心的一侧设置两个相互平行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与所述第一转动孔相对应的第二转动孔,销轴依次穿过第一转动孔和第二转动孔,以将所述转动板与所述固定板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板与盖板之间至少设置一个斜支撑,所述斜支撑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转动板非端部的位置,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盖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组件的两侧均设置把手。
CN201420600662.8U 2014-10-16 2014-10-16 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 Active CN2042644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00662.8U CN204264412U (zh) 2014-10-16 2014-10-16 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00662.8U CN204264412U (zh) 2014-10-16 2014-10-16 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64412U true CN204264412U (zh) 2015-04-15

Family

ID=52799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00662.8U Active CN204264412U (zh) 2014-10-16 2014-10-16 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6441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40337A (zh) * 2014-10-16 2015-02-11 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40337A (zh) * 2014-10-16 2015-02-11 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124847U (zh) 自升式钻井平台桁架式三角形桩腿主弦管建造用保型工件
CN206200470U (zh) 适用于贝雷架焊接的可翻转的正反双面焊接工作台
CN204264412U (zh) 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
CN104340337A (zh) 船舶工艺孔用挡水工装
CN214296379U (zh) 封板连接装置及船舶
CN102825691B (zh) 环氧树脂密封填充物作船体托垫的方法及其浇注结构
CN201882232U (zh) 一种挡水装置
CN202879744U (zh) 一种埋入式人孔挡水工装
CN217835995U (zh) 一种便于分段安装的大型船用挂舵臂
CN103661901B (zh) Vsp推进器保护装置及其制作、安装工艺
CN205955751U (zh) 一种快拆可调式衬砌堵头钢模
CN206606336U (zh) 舰船磁力堵漏器
CN206677660U (zh) 一种机床防护密封防漏结构
CN213774502U (zh) 一种铝合金模板连接角铁
CN202274105U (zh) 舵桨轴系直轴过舱密封隔舱填料函
CN208897261U (zh) 一种厚钢板型式的船舶艏柱
CN102923251B (zh) 一种船舶安全防护圈
CN215319388U (zh) 一种拼装式圆形预制检查井钢模板
CN217832408U (zh) 一种岸桥大车螺栓的防焊接飞溅保护装置
CN206778817U (zh) 一种易清理的双辊涂布机
CN217939799U (zh) 一种水性工业漆搅拌罐用密封防护机构
CN108686885A (zh) 一种双辊涂布机
CN215671038U (zh) 一种用于沉降缝或伸缩缝处的可调支护加固组件
CN208858156U (zh) 一种高密封性对接用的建筑铝合金拼接件
CN211341225U (zh) 一种涂料墙缝隙防水注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382 Fangcun Road, Guangdong, Liwan District Province, south of No. 40, No.

Patentee after: CSSC OFFSHORE & MARINE ENGINEERING (GROUP) COMPANY LIMITED

Address before: 510382 Fangcun Road, Guangdong, Liwan District Province, south of No. 40, No.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Shipyard International Co., Ltd.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23

Address after: 511462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Pearl River Management District, West Road, No., the first floor of the layer on the ground floor, No. 68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SHIPYARD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

Address before: 510382 Fangcun Road, Guangdong, Liwan District Province, south of No. 40, No.

Patentee before: CSSC OFFSHORE & MARINE ENGINEERING (GROUP) COMPANY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