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31771U - 换热主机及具有其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主机及具有其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31771U
CN204231771U CN201420635573.7U CN201420635573U CN204231771U CN 204231771 U CN204231771 U CN 204231771U CN 201420635573 U CN201420635573 U CN 201420635573U CN 204231771 U CN204231771 U CN 2042317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mp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
main
machin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3557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储敏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 MINJIAN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63557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317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317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3177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主机及具有其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其中,换热主机包括:主机框架;第一冷媒驱动泵,具有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第一冷媒驱动泵设置在主机框架上;第二冷媒驱动泵,具有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第二冷媒驱动泵设置在主机框架上;换热机芯,具有第一冷媒入口、第一冷媒出口、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换热机芯设置在主机框架上,第一冷媒入口和第一冷媒出口之间形成第一冷媒流道,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之间形成第二冷媒流道,第一冷媒入口与第一出液口相连接,第二冷媒入口与第二出液口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占空间小且能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提高了安装和维护速度。

Description

换热主机及具有其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主机及具有其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对服务器进行更有效的散热,需要将服务器浸没在矿物油中,利用矿物油绝缘,导热效率高等特性,服务器工作时散发的热量,通过矿物油吸收与传递,再通过油冷散热系统,持续高效的散发出去。上述方式降低了数据中心散热系统建设成本,相对于的风冷散热技术而言更加经济和节能,此外,对于机房的环境温度及空调要求基本为零,由于服务器是直接浸泡在矿物油中,服务器等设备都不与空气直接接触,因此对环境的空气质量也无要求。由于油冷的效率高,所以数据中心的密度可以做到更高。
为了使降低矿物油的温度以便使服务器持续保持较低温度,需要对矿物油进行散热,也就需要增加换热设备,但是,目前的换热设备中的各零件比较分散,换热设备占用了大量非常有限的空间,当需要将换热设备安装到指定位置时,需要分别移动并安装各零件,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以及换热设备的安装速度,集约化的换热设备占空间小但由于安装紧凑相应的维护操作又不便利,所以需要开发一种占空间小又方便操作维护的换热主机及具有其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提高安装速度的换热主机及具有其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主机,包括:主机框架;第一冷媒驱动泵,具有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第一冷媒驱动泵设置在主机框架上;第二冷媒驱动泵,具有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第二冷媒驱动泵设置在主机框架上;换热机芯,具有第一冷媒入口、第一冷媒出口、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换热机芯设置在主机框架上,第一冷媒入口和第一冷媒出口之间形成第一冷媒流道,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之间形成第二冷媒流道,第一冷媒入口与第一出液口相连接,第二冷媒入口与第二出液口相连接。
进一步地,主机框架包括顶壁和位于顶壁下方的第一环形侧壁,第一冷媒驱动泵、第二冷媒驱动泵和换热机芯均位于第一环形侧壁的内部,主机框架的底部设置有管路穿设通道。
进一步地,第一冷媒驱动泵通过安装机构设置在主机框架上,安装机构包括:泵安装承重板,设置在主机框架上,泵安装承重板具有支撑平面;泵安装压块,设置在泵安装承重板上,泵安装压块具有导向斜面,导向斜面面向支撑平面并且与该支撑平面相倾斜,导向斜面与支撑平面共同形成楔形槽;泵安装板,放置在支撑平面上,泵安装板具有与导向斜面相配合的受导斜面,受导斜面具有沿垂直于楔形槽的延伸方向伸入该楔形槽的伸入状态和沿垂直于该楔形槽的延伸方向退出该楔形槽的退出状态,第一冷媒驱动泵设置在泵安装板上;泵安装挡块,设置在泵安装承重板上,泵安装挡块具有止挡泵安装板的止挡状态和避让该泵安装板的避让状态,当泵安装挡块处于止挡状态并且受导斜面处于伸入状态时,泵安装板位于泵安装压块和泵安装挡块之间。
进一步地,泵安装板通过螺栓与泵安装承重板可拆卸地连接,泵安装板具有螺栓穿设通孔,螺栓穿设通孔为腰形孔,腰形孔的延伸方向与楔形槽的延伸方向相同,楔形槽为通槽。
进一步地,泵安装挡块上设置有螺纹通孔,螺纹通孔的轴线与楔形槽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安装机构还包括:抵顶杆,具有抵顶端和螺纹段,螺纹段和螺纹通孔相适配,抵顶端具有抵顶泵安装板的抵顶状态和与该泵安装板相分离的分离状态。
进一步地,泵安装挡块具有受限部和止挡泵安装板的止挡部,泵安装承重板具有容纳受限部的限位孔,限位孔的轴线与楔形槽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当泵安装挡块处于止挡状态时,受限部伸入限位孔;当泵安装挡块处于避让状态时,受限部移出限位孔,限位孔为通孔,当泵安装挡块处于止挡状态时,止挡部抵顶在泵安装承重板上。
进一步地,换热机芯通过支撑机构设置在主机框架上,支撑机构包括:两个竖直延伸的主支撑柱,两个主支撑柱在水平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并且两个主支撑柱之间形成泵体水平避让间隙;沿水平第一方向延伸的主支撑梁,分别与两个主支撑柱固定连接,主支撑梁与主机框架的底部之间形成泵体竖直避让间隙,换热机芯固定在主支撑梁上并且位于主支撑梁的上方。
进一步地,支撑机构还包括:竖直延伸的副支撑柱,位于两个主支撑柱之间并且与两个主支撑梁固定连接;沿水平第二方向延伸的两个副支撑梁,水平第二方向与水平第一方向相垂直,主支撑梁位于两个副支撑梁之间并且分别与两个副支撑梁固定连接;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两个斜支撑杆,副支撑柱位于两个斜支撑杆之间并且分别与两个斜支撑杆固定连接,两个斜支撑杆与两个副支撑梁一一对应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支撑机构还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支撑板,固定设置在主支撑柱上并且位于换热机芯的下方,换热机芯通过支撑板固定在主支撑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包括:服务器机柜,具有底壁和设置在底壁上的第二环形侧壁,第二环形侧壁上设置有第三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还包括:上述的换热主机,第三进液口与第一冷媒出口相连接。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于第一冷媒入口与第一出液口相连接并且第二冷媒入口与第二出液口相连接,因此,第一冷媒驱动泵所输送的第一冷媒与第二冷媒驱动泵所输送的第二冷媒在换热机芯进行热交换,例如第一冷媒被降温,降温之后的第一冷媒可以用于对服务器进行降温。又由于第一冷媒驱动泵、第二冷媒驱动泵和换热机芯均设置在主机框架上,因此,只需移动并安装主机框架,即可同时移动并安装第一冷媒驱动泵、第二冷媒驱动泵和换热机芯到指定位置,而无需分别移动并安装第一冷媒驱动泵、第二冷媒驱动泵和换热机芯。由上述分析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换热主机占空间小且能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提高了安装和维护速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主机的实施例的主机框架和主机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主机的实施例的各个门板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换热主机中第一冷媒驱动泵或第二冷媒驱动泵与安装机构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第一冷媒驱动泵或第二冷媒驱动泵与安装机构组装的主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的换热主机中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的支撑机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5A示出了第一冷媒驱动泵或第二冷媒驱动与泵支撑机构的位置关系的侧视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4的支撑机构的左视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4的支撑机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1的换热主机中支撑机构的另一结构的轴测示意图。
其中,上述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10、主机框架;111、右前门;112、前下门;113、小右前门;114、小左前门;115、左侧门;116、后门;117、小右侧门;118、小左侧门;119、右侧下门;1110、控制器安装腔;121、第一冷媒驱动泵;1211、第一进液口;1212、第一出液口;122、第二冷媒驱动泵;1221、第二进液口;1222、第二出液口;123、换热机芯;1231、第一冷媒入口;1232、第一冷媒出口;1233、第二冷媒入口;1234、第二冷媒出口;130、安装机构;131、泵安装承重板;132、支撑平面;133、泵安装压块;134、导向斜面;135、泵安装板;136、受导斜面;137、泵安装挡块;137a、受限部;137b、止挡部;138、螺栓穿设通孔;139、抵顶杆;140、支撑机构;141、主支撑柱;142、主支撑梁;143、副支撑柱;144、副支撑梁;145、斜支撑杆;146、支撑板;146a、第二定位孔;147、角撑板;148、滑道;148a、第一定位孔;149、滑轨止挡板;151、吊装梁。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换热主机包括主机框架110、第一冷媒驱动泵121、第二冷媒驱动泵122和换热机芯123。第一冷媒驱动泵121具有第一进液口1211和第一出液口1212,第一冷媒驱动泵121设置在主机框架110上。第二冷媒驱动泵122具有第二进液口1221和第二出液口1222,第二冷媒驱动泵122设置在主机框架110上。换热机芯123具有第一冷媒入口、第一冷媒出口1232、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1234,换热机芯123设置在主机框架110上,第一冷媒入口和第一冷媒出口1232之间形成第一冷媒流道,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1234之间形成第二冷媒流道,第一冷媒入口与第一出液口1212相连接,第二冷媒入口与第二出液口1222相连接。本实施例的换热主机还包括控制第一冷媒驱动泵121和第二冷媒驱动泵122的PLC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由PLC控制的变频器和通过PLC输出相关人机交互信息的液晶显示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媒流道的冷媒流向与第二冷媒流道的冷媒流向相反。
应用本实施例的换热主机,由于第一冷媒入口与第一出液口1212相连接,第一冷媒流经换热机芯123后从第一冷媒出口1232流出,并且第二冷媒入口与第二出液口1222相连接,第二冷媒流经换热机芯123后从第二冷媒出口1234流出,因此,第一冷媒驱动泵121所输送的第一冷媒与第二冷媒驱动泵122所输送的第二冷媒在换热机芯123进行热交换,例如第一冷媒被降温,降温之后的第一冷媒可以用于对服务器进行降温。又由于第一冷媒驱动泵121、第二冷媒驱动泵122和换热机芯123均设置在主机框架110上,因此,只需移动并安装主机框架110,即可同时移动并安装第一冷媒驱动泵121、第二冷媒驱动泵122和换热机芯123到指定位置,而无需分别移动并安装第一冷媒驱动泵121、第二冷媒驱动泵122和换热机芯123。由上述分析可知,本实施例的换热主机占空间小且能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提高了安装和维护速度。第一冷媒可以是不导电的矿物油,第二冷媒可以为水、乙二醇等比较容易获取的工业常用冷媒。
如图1和图1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主机框架110包括顶壁(图中未示出)和位于顶壁下方的第一环形侧壁,第一环形侧壁与顶壁可拆卸地连接,第一环形侧壁包括右前门111、前下门112、小右前门113、小左前门114、左侧门115、后门116、小右侧门117、小左侧门118和右侧下门119。PLC控制器安装在控制器安装腔1110内,液晶显示屏安装在小右前门113上,第一冷媒驱动泵121、第二冷媒驱动泵122和换热机芯123均位于第一环形侧壁的内部,主机框架110的底部设置有管路穿设通道。采用上述结构,顶壁和第一环形侧壁对第一冷媒驱动泵121、第二冷媒驱动泵122和换热机芯123起到保护作用,此外,与第一进液口1211、第二进液口1221、第一冷媒出口1232以及第二冷媒出口1234相连接的管路均可以从主机框架110的底部穿出并与外界连接。主机框架110的底部采用开放式结构。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媒驱动泵121通过安装机构130设置在主机框架110上,安装机构130包括泵安装承重板131、泵安装压块133、泵安装板135和泵安装挡块137。泵安装承重板131设置在主机框架110上,泵安装承重板131具有支撑平面132。泵安装压块133设置在泵安装承重板131上,泵安装压块133具有导向斜面134,导向斜面134面向支撑平面132并且与该支撑平面132相倾斜,导向斜面134与支撑平面132共同形成楔形槽。泵安装板135放置在支撑平面132上,泵安装板135具有与导向斜面134相配合的受导斜面136,受导斜面136具有沿垂直于楔形槽的延伸方向伸入该楔形槽的伸入状态和沿垂直于该楔形槽的延伸方向退出该楔形槽的退出状态,第一冷媒驱动泵121设置在泵安装板135上。泵安装挡块137设置在泵安装承重板131上,泵安装挡块137具有止挡泵安装板135的止挡状态和避让该泵安装板135的避让状态,当泵安装挡块137处于止挡状态并且受导斜面136处于伸入状态时,泵安装板135位于泵安装压块133和泵安装挡块137之间。
采用上述结构,将泵安装板135放置在支撑平面132上,并且驱动泵安装板135沿沿垂直于该楔形槽的延伸方向移动以使受导斜面136伸入楔形槽,在受导斜面136伸入楔形槽的过程中,泵安装压块133的导向斜面134对受导斜面136起到导向作用,并且导向斜面134与受导斜面136相贴合,避免泵安装板135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当受导斜面136处于伸入状态时,将泵安装挡块137处于止挡状态,此时泵安装挡块137止挡泵安装板135以防止受导斜面136退出楔形槽,此时的泵安装板135被基本固定在指定位置,由于第一冷媒驱动泵121设置在泵安装板135上,因此,第一冷媒驱动泵121被固定在指定位置。上述结构能够实现第一冷媒驱动泵121的快速安装和拆卸。第一冷媒驱动泵121通过螺栓固定在泵安装板135上,泵安装压块133通过螺栓固定在泵安装承重板131上。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泵安装板135通过螺栓与泵安装承重板131可拆卸地连接,泵安装板135具有螺栓穿设通孔138,螺栓穿设通孔138为腰形孔,腰形孔的延伸方向与楔形槽的延伸方向相同,楔形槽为通槽。采用上述结构,泵安装板135可以在楔形槽的延伸方向上移动,以便以较佳的方式进行相应管件的配管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泵安装挡块137上设置有螺纹通孔,螺纹通孔的轴线与楔形槽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安装机构130还包括抵顶杆139,抵顶杆139具有抵顶端和螺纹段,螺纹段和螺纹通孔相适配,抵顶端具有抵顶泵安装板135的抵顶状态和与该泵安装板135相分离的分离状态。通过旋拧抵顶杆139可以实现抵顶端在抵顶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转换,当抵顶端处于抵顶状态时,抵顶端对泵安装板135施加的作用力朝向楔形槽,能够将第一冷媒驱动泵121更稳定的固定在指定位置。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泵安装挡块137具有受限部137a和止挡泵安装板135的止挡部137b,泵安装承重板131具有容纳受限部137a的限位孔,限位孔的轴线与楔形槽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当泵安装挡块137处于止挡状态时,受限部137a伸入限位孔;当泵安装挡块137处于避让状态时,受限部137a移出限位孔。采用上述结构,泵安装挡块137与泵安装承重板131之间没有连接关系,便于泵安装挡块137在止挡状态和避让状态之间转变,进而便于拆装第一冷媒驱动泵121。限位孔可以是盲孔,也可以是通孔。螺纹通孔形成在止挡部137b上。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孔为通孔,当泵安装挡块137处于止挡状态时,止挡部137b抵顶在泵安装承重板131上。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避免止挡部137b穿过泵安装承重板131。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需要拆卸第一冷媒驱动泵121或第二冷媒驱动泵122时,非常便捷,只需从主机框架110上拆下右前门111、前下门112、小右前门113、小左前门114或后门116,然后从主机框架前侧或后侧拧下两个螺栓穿设通孔138对应的螺栓,退出抵顶杆139,取下两个泵安装挡块137,即可从前侧或后侧向外滑出取下第一冷媒驱动泵121或第二冷媒驱动泵122。这种安装结构对泵的安装也同样非常快捷,免去了在狭小的空间内对准四个安装螺栓的麻烦,只需在靠近操作人员的一侧对准两个螺栓即可,然后再插入泵安装挡块137,旋拧抵顶杆139,即完成了泵的安装。如图1所示,泵安装压块133都对应安装在泵安装承重板131对应靠近主机框架内部的一侧,这样方便安装维护人员只需站在主机前侧或后侧即可方便的拆卸更换泵。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换热机芯123通过支撑机构140设置在主机框架110上,支撑机构140包括沿水平第一方向延伸的主支撑梁142和两个竖直延伸的主支撑柱141。两个主支撑柱141在水平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并且两个主支撑柱141之间形成泵体水平避让间隙。主支撑梁142分别与两个主支撑柱141固定连接,主支撑梁142与主机框架110的底部之间形成泵体竖直避让间隙,换热机芯123固定在主支撑梁142上并且位于主支撑梁142的上方。采用上述结构,主支撑梁142与两个主支撑柱141形成“门”字型结构,给换热机芯123的下方留出了安装第一冷媒驱动泵121和第二冷媒驱动泵122的空间,使得本实施例的换热主机的结构更紧凑。主支撑梁142由两个型材并排焊接在一起,主支撑柱141同样由两个型材并排焊接在一起。
如图4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机构140还包括竖直延伸的副支撑柱143、沿水平第二方向延伸的两个副支撑梁144和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两个斜支撑杆145。副支撑柱143位于两个主支撑柱141之间并且与主支撑梁142固定连接。水平第二方向与水平第一方向相垂直,主支撑梁142位于两个副支撑梁144之间并且分别与两个副支撑梁144固定连接。副支撑柱143位于两个斜支撑杆145之间并且分别与两个斜支撑杆145固定连接,两个斜支撑杆145与两个副支撑梁144一一对应固定连接。采用上述结构,从图6可以看出,支撑机构140呈“平”字型结构,提高了支撑机构140的强度以及所能承载的重量。副支撑柱143由两个并排且间隔设置的型材组成。
如图4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机构140还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支撑板146,支撑板146固定设置在主支撑柱141以及副支撑柱143上并且位于换热机芯123的下方,换热机芯123通过支撑板146固定在主支撑梁142上,也就是说,换热机芯123固定在支撑板146上。支撑机构140多个,多个支撑机构140与第一冷媒驱动泵121和第二冷媒驱动泵122一一对应设置。
如图1所示,支撑机构140的主支撑柱141和主支撑梁142的宽度要小于第一冷媒驱动泵121和第二冷媒驱动泵122之间的间隙,配合图2所示的泵的安装结构,只需站在主机框架110的前侧或后侧,拆下对应的门板后,拆下四个螺栓,就能够非常方便的取出任意一个第一冷媒驱动泵121或第二冷媒驱动泵122,支撑机构140正好安装在第一冷媒驱动泵121和第二冷媒驱动泵122之间,且支撑机构140的主支撑柱141和主支撑梁142的宽度要小于两驱动泵之间的间隙。如图1和图5A所示,支撑机构140的主支撑梁142下表面高度要高于第一冷媒驱动泵121和第二冷媒驱动泵122顶面高度,角撑板147连接对应的主支撑柱141和主支撑梁142,支撑机构140的角撑板147也位于第一冷媒驱动泵121和第二冷媒驱动泵122的纵向投影的泵体外缘切线之外,在实际的主机配管过程中,利用纵向延伸的跑道型的螺栓穿设通孔138可以调节第一冷媒驱动泵121和第二冷媒驱动泵122纵向安装位置,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继续深入到支撑机构140的架空空档中去,这时支撑机构140的主支撑柱141和主支撑梁142的宽度可能会大于两驱动泵之间的间隙。
这样利用巧妙的支撑机构140配合第一、第二冷媒驱动泵安装机构,既可以充分利用主机框架110内部高度和横向宽度上的空间,又使维护更换第一冷媒驱动泵121和第二冷媒驱动泵122以及换热机芯123的工作能够在有限的操作空间内快速便捷完成。
如图8所示,支撑机构140的另一实施例与上述支撑机构140的区别在于,图8所示的支撑机构140包括两个并排且间隔设置的主支撑梁142,各主支撑梁142均连接有两个主支撑柱141和两个角撑板147,各主支撑梁142的上设置有滑道148,滑道148在其延伸方向上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一定位孔148a,支撑板146可在滑道148上滑动,并且支撑板146上设置有与第二定位孔146a通过其能将支撑板146下部安装对应的滑块(图中未标出),当移动支撑板146滑动至所需位置时,即可再将滑轨止挡板149安装在主支撑梁142上,继而实现支撑板146的固定。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换热机芯123通吊装座设置在主机框架110上,吊装座包括沿水平第一方向延伸的吊装梁151,吊装梁151与换热机芯123固定连接。吊装梁151为两个并且间隔设置。采用上述结构,提高了换热机芯123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媒入口、第一冷媒出口1232、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1234处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可以是数字式的也可以是模拟式的,通过数据连线接进主机内部的PCL控制中心对应接口。压力传感器可以是数值式的,接进主机内部的PCL控制中心对应接口然后通过一定软件协议通过液晶显示屏输出各个点的压力值,压力传感器也可以是表盘式或数码表式的,需要打开机柜门观察相关表盘或数码表显示的压力值。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媒驱动泵121和第二冷媒驱动泵122均为两个。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增加冷媒流量,进而提高换热量。斜支撑杆145位于两个第一冷媒驱动泵121之间并且同时位于两个第二冷媒驱动泵122之间,使得本实施例的换热主机的结构更紧凑。在第一出液口1212与第一冷媒入口1231之间且由第一出液口1212至第一冷媒入口1231的方向上依次设置有橡胶管件软连接器、单向阀、蝶阀、U型二合一汇聚管件、带两凸出接头异形直接接头和沟槽式管卡。在第二出液口1222与第二冷媒入口1233之间且由第二出液口1222至第二冷媒入口1233的方向上依次设置有外牙转内牙接头、单向阀、球阀、n型二合一汇聚管件、带两凸出接头异形直接接头和沟槽式管卡。服务器热耗增加且需要增加冷媒流量时只需通过PLC控制中心开启所有的泵,浸没冷却系统冷媒流量就会翻倍,从而及时给服务器散热,其中U型二合一汇聚管件两入口截面积小于等于出口截面积,n型二合一汇聚管件两入口截面积小于等于出口截面积。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本实施例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未图示)包括服务器机柜和上述实施例的换热主机,服务器机柜具有底壁和设置在底壁上的第二环形侧壁,第二环形侧壁上设置有第三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第三进液口与第一冷媒出口1232相连接。本实施例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提高了安装速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主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机框架(110);
第一冷媒驱动泵(121),具有第一进液口(1211)和第一出液口(1212),所述第一冷媒驱动泵(121)设置在所述主机框架(110)上;
第二冷媒驱动泵(122),具有第二进液口(1221)和第二出液口(1222),所述第二冷媒驱动泵(122)设置在所述主机框架(110)上;
换热机芯(123),具有第一冷媒入口(1231)、第一冷媒出口(1232)、第二冷媒入口(1233)和第二冷媒出口(1234),所述换热机芯(123)设置在所述主机框架(110)上,所述第一冷媒入口(1231)和第一冷媒出口(1232)之间形成第一冷媒流道,所述第二冷媒入口(1233)和第二冷媒出口(1234)之间形成第二冷媒流道,所述第一冷媒入口(1231)与所述第一出液口(1212)相连接,所述第二冷媒入口(1233)与所述第二出液口(1222)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框架(110)包括顶壁和位于所述顶壁下方的第一环形侧壁,所述第一冷媒驱动泵(121)、第二冷媒驱动泵(122)和换热机芯(123)均位于所述第一环形侧壁的内部,所述主机框架(110)的底部设置有管路穿设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驱动泵(121)通过安装机构(130)设置在所述主机框架(110)上,所述安装机构(130)包括:
泵安装承重板(131),设置在所述主机框架(110)上,所述泵安装承重板(131)具有支撑平面(132);
泵安装压块(133),设置在所述泵安装承重板(131)上,所述泵安装压块(133)具有导向斜面(134),所述导向斜面(134)面向所述支撑平面(132)并且与该支撑平面(132)相倾斜,所述导向斜面(134)与所述支撑平面(132)共同形成楔形槽;
泵安装板(135),放置在所述支撑平面(132)上,所述泵安装板(135)具有与所述导向斜面(134)相配合的受导斜面(136),所述受导斜面(136)具有沿垂直于所述楔形槽的延伸方向伸入该楔形槽的伸入状态和沿垂直于该楔形槽的延伸方向退出该楔形槽的退出状态,所述第一冷媒驱动泵(121)设置在所述泵安装板(135)上;
泵安装挡块(137),设置在所述泵安装承重板(131)上,所述泵安装挡块(137)具有止挡所述泵安装板(135)的止挡状态和避让该泵安装板(135)的避让状态,当所述泵安装挡块(137)处于所述止挡状态并且所述受导斜面(136)处于所述伸入状态时,所述泵安装板(135)位于所述泵安装压块(133)和所述泵安装挡块(137)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安装板(135)通过螺栓与泵安装承重板(131)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泵安装板(135)具有螺栓穿设通孔(138),所述螺栓穿设通孔(138)为腰形孔,所述腰形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楔形槽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楔形槽为通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安装挡块(137)上设置有螺纹通孔,所述螺纹通孔的轴线与所述楔形槽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所述安装机构(130)还包括:
抵顶杆(139),具有抵顶端和螺纹段,所述螺纹段和所述螺纹通孔相适配,所述抵顶端具有抵顶所述泵安装板(135)的抵顶状态和与该泵安装板(135)相分离的分离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安装挡块(137)具有受限部(137a)和止挡所述泵安装板(135)的止挡部(137b),所述泵安装承重板(131)具有容纳所述受限部(137a)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轴线与所述楔形槽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当所述泵安装挡块(137)处于所述止挡状态时,所述受限部(137a)伸入所述限位孔;当所述泵安装挡块(137)处于所述避让状态时,所述受限部(137a)移出所述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为通孔,当所述泵安装挡块(137)处于所述止挡状态时,所述止挡部(137b)抵顶在所述泵安装承重板(131)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机芯(123)通过支撑机构(140)设置在所述主机框架(110)上,所述支撑机构(140)包括:
两个竖直延伸的主支撑柱(141),所述两个主支撑柱(141)在水平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并且所述两个主支撑柱(141)之间形成泵体水平避让间隙;
沿水平第一方向延伸的主支撑梁(142),分别与所述两个主支撑柱(141)固定连接,所述主支撑梁(142)与所述主机框架(110)的底部之间形成泵体竖直避让间隙,所述换热机芯(123)固定在所述主支撑梁(142)上并且位于所述主支撑梁(142)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140)还包括:
竖直延伸的副支撑柱(143),位于所述两个主支撑柱(141)之间并且与所述两个主支撑梁(142)固定连接;
沿水平第二方向延伸的两个副支撑梁(144),所述水平第二方向与所述水平第一方向相垂直,所述主支撑梁(142)位于所述两个副支撑梁(144)之间并且分别与所述两个副支撑梁(144)固定连接;
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两个斜支撑杆(145),所述副支撑柱(143)位于所述两个斜支撑杆(145)之间并且分别与所述两个斜支撑杆(145)固定连接,所述两个斜支撑杆(145)与所述两个副支撑梁(144)一一对应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140)还包括:
与水平面平行的支撑板(146),固定设置在所述主支撑柱(141)上并且位于所述换热机芯(123)的下方,所述换热机芯(123)通过所述支撑板(146)固定在所述主支撑梁(142)上。
10.一种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包括:
服务器机柜,具有底壁和设置在所述底壁上的第二环形侧壁,所述第二环形侧壁上设置有第三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还包括:
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主机,所述第三进液口与所述第一冷媒出口(1232)相连接。
CN201420635573.7U 2014-10-28 2014-10-28 换热主机及具有其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317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35573.7U CN204231771U (zh) 2014-10-28 2014-10-28 换热主机及具有其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35573.7U CN204231771U (zh) 2014-10-28 2014-10-28 换热主机及具有其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31771U true CN204231771U (zh) 2015-03-25

Family

ID=52929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35573.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31771U (zh) 2014-10-28 2014-10-28 换热主机及具有其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3177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02130A (zh) * 2014-10-28 2015-01-21 储敏健 换热主机及具有其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
CN111328237A (zh) * 2018-12-14 2020-06-23 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与服务器机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02130A (zh) * 2014-10-28 2015-01-21 储敏健 换热主机及具有其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
CN104302130B (zh) * 2014-10-28 2017-04-12 深圳绿色云图科技有限公司 换热主机及具有其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
CN111328237A (zh) * 2018-12-14 2020-06-23 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与服务器机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79808A (zh) 一种改进型散热机箱
CN104302130A (zh) 换热主机及具有其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
CN204231771U (zh) 换热主机及具有其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
CN204104273U (zh) 服务器机柜水冷散热装置
CN105413215A (zh) 液体蒸馏冷凝装置
CN108372209A (zh) 一种铝型材挤压成型装置
CN204371837U (zh) 一种液压油冷却装置
CN207276361U (zh) 一种无功补偿发生装置密闭冷却水系统
CN206235050U (zh) 一种水冷式冷水机
CN206320863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CN215647941U (zh) 一种易于快速散热和移动的电气自动化控制柜
CN111813065B (zh) 空冷智慧模型动态最佳背压节能防冻自动控制一体化系统
CN207149981U (zh) 一种新型配电柜冷却降温装置
CN209414316U (zh) 一种框架式液压站
CN205481969U (zh) 制冷剂分配装置
CN112050666A (zh) 一种铁水罐余热利用系统
CN204680663U (zh) 一种具有防漏水功能的igbt水冷系统
CN215982896U (zh) 一种可移动制冷设备
CN208587917U (zh) 一种新型多管冷渣机
CN110678049A (zh) 一种电气设备快速散热装置
CN205223252U (zh) 一种多功能pcr仪
CN207096887U (zh) 一种改进型散热机箱
CN216447202U (zh) 一种用于油田修井的液压装置
CN108954620A (zh) 一种机房节能降温装置
CN202894321U (zh) 扒渣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11

Address after: 518000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before Bay Road No. 1 building 201 room A

Patentee after: CHU MINJIAN

Address before: The central Shenzhen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518057 Keyuan Road, Nanshan Distri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Technology Park Arts crafts emporium 4 floor No. 6

Patentee before: Chu Minjia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Chu Minjian

Inventor after: Li Bang

Inventor after: Fan Shuisheng

Inventor before: Chu Minjia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2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41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