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16945U - 卡托和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卡托和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16945U
CN204216945U CN201420607847.1U CN201420607847U CN204216945U CN 204216945 U CN204216945 U CN 204216945U CN 201420607847 U CN201420607847 U CN 201420607847U CN 204216945 U CN204216945 U CN 2042169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kato
identification modu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guide v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0784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锋辉
高原
张�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Technology Co Ltd
Xiaomi Inc
Original Assignee
Xiaomi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omi Inc filed Critical Xiaomi Inc
Priority to CN20142060784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169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169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169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卡托和移动终端,该卡托与移动终端上设置的卡槽相匹配,用于装载用户识别模块;该卡托包括: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由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和沿所述第一凹槽内壁设置的环形凸台的内壁围成;其中,所述环形凸台的顶面用于放置第一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所述第二凹槽用于放置第二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通过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在同一卡托上实现多种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的复用,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卡托和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卡托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在移动终端的使用过程中,用户通过移动通信商提供的移动通信业务来实现移动通信,因而需要在移动终端内插入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用户识别模块)卡,从而实现有效的通信数据统计和计费。
在相关技术中,SIM卡存在多种不同规格:2FF卡,即2nd Form Factor SIM卡,规格为25mm×15mm;3FF卡,即Third Form Factor SIM卡,规格为15mm×12mm,也称为Micro-SIM卡;4FF卡,即Fourth Form Factor SIM卡,规格为12.3mm×8.8mm,也称为Nano-SIM卡。其中,随着移动终端的体积越来越小,也要求相应地缩小SIM卡的体积,以避免过多的空间占用。因此,移动终端更加倾向于采用Micro-SIM卡或Nano-SIM卡。
在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内,采用了将SIM卡置入专门的卡托中,然后将卡托插入移动终端上设置的卡槽,从而实现SIM卡的安装。然而,卡托的结构在生产时已经固定,即可支持安装的SIM规格已经确定,比如仅支持Micro-SIM卡或Nano-SIM卡,导致用户在更换移动终端时,如果新的移动终端与原来的移动终端所支持的SIM规格不同,无疑会给用户带来使用上的困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提供卡托和移动终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卡托无法支持多规格 SIM卡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卡托,与移动终端上设置的卡槽相匹配,用于装载用户识别模块,包括:
第一凹槽;
第二凹槽,由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和沿所述第一凹槽内壁设置的环形凸台的内壁围成;
其中,所述环形凸台的顶面用于放置第一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所述第二凹槽用于放置第二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
可选的,当所述卡托沿第一方向插入所述卡槽时:
所述第一凹槽在第二方向的长度与所述第一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的最长边长度相配合,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相配合,并使得置入所述第二凹槽中的第二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的最长边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
可选的,还包括:
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环形凸台的顶面中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对侧边上,将所述第一凹槽划分为多个置卡区域,且每个所述置卡区域与所述第一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相配合。
可选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沿所述第二方向凸起后,在所述环形凸台的顶面形成的限位块。
可选的,所述限位块包括在所述环形凸台上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的一同侧壁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形成第一置卡区域,且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的另一同侧壁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形成第二置卡区域。
可选的,所述环形凸台上设有一个或多个缺口。
可选的,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呈矩形,且所述矩形的一个角被截去。
可选的,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设有预设镂空图形。
可选的,所述第一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为Nano-SIM卡,所述第二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为Micro-SIM卡。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所述的卡托。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通过在卡托上设置多个凹槽,使得不同凹槽内可以放置相应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从而实现同一卡托对多种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的兼容,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2是相关技术中的卡托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卡托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卡托与卡槽的组合关系的示意图。
图6-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基于各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的尺寸对比以及与卡托内凹槽的尺寸设计的示意图。
图8-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户识别模块与卡托内凹槽的配合关系的示意图。
图10-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卡托结构以及卡托与用户识别模块的配合关系的示意图。
图14-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卡托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图1-2是相关技术中的卡托的结构示意图。以Micro-SIM卡与Nano-SIM卡为例,如图1所示:由于图1所示的Micro-SIM卡与图2所示的Nano-SIM卡的规格尺寸不同,即Micro-SIM卡的尺寸大于Nano-SIM卡的尺寸,使得在图1和图2所示的卡托内分别形成凹槽时,图1所示的凹槽仅能够与Micro-SIM卡相配合、在图2所示的凹槽仅能够与Nano-SIM卡相配合,从而一方面Micro-SIM卡由于太大而无法被置入图2所示的凹槽,而Nano-SIM卡由于太小而无法在图1所示的凹槽中被固定,则终端将无法有效读取Nano-SIM卡内的芯片。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卡托无法支持多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的技术问题,本公开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下述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3-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卡托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4所示,该卡托与移动终端上设置的卡槽相匹配,用于装载用户识别模块,包括:
第一凹槽1,如图3所示,该第一凹槽1在卡托内具有相应的底面11以及包围该底面11的内壁(图中未标示);
第二凹槽2,如图4所示,该第二凹槽2由第一凹槽1的底面11(如图3所示)和沿第一凹槽1内壁设置的环形凸台12的内壁121围成;此时,如图3所示的第一凹槽1的底面11,变化为图4所示的第一凹槽1与第二凹槽2共同的底面11’。
其中,环形凸台12的顶面122用于放置第一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第二 凹槽2用于放置第二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凹槽1和第二凹槽2,使得卡托在竖直方向上的空间被复用,从而能够分别适应不同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使得用户可以在同一个卡托内使用不同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实现了对多种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的硬件兼容。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以上结合图3-4对卡托的结构进行描述时,在图3中采用了没有环形凸台12、图4添加了环形凸台12的图示方式,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这仅用于对卡托本身的结构进行描述,并不意味着在生产基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卡托时,就按照图3至图4所示的方式和顺序进行生产加工,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为了便于描述卡托与用户识别模块之间的配合关系,图5示出了卡托与移动终端上的卡槽的组合关系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移动终端的侧面(作为一示例性实施例,图5所示为移动终端的左侧)设置有卡槽,用户可以按照x方向(图5所示的y方向与x方向相互垂直)将卡托插入卡槽内,并且可以通过将尖锐物插入卡槽上方的圆孔,从而将已插入卡槽内的卡托取出。
因此,当卡托沿x方向插入卡槽时:
1)第一凹槽1
第一凹槽1在y方向的长度与第一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的最长边长度相配合。比如图6示出了多种规格的SIM卡之间的尺寸大小关系,最外层的矩形(该矩形的右上角缺失且每个顶点均采用圆角工艺加工)代表2FF的SIM卡,其规格为25mm×15mm,中间层的矩形代表3FF的SIM卡,即Micro-SIM卡,其规格为15mm×12mm,最内层的矩形代表4FF的SIM卡,即Nano-SIM卡,其规格为12.3mm×8.8mm。
比如当第一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为Nano-SIM卡时,则由于Nano-SIM卡的规格为12.3mm×8.8mm,即最长边长度即12.3mm,使得如图7所示:第一凹槽1在y方向上的长度应该为12.3mm,或者约为12.3mm(比如稍大于12.3mm),以容留一定的误差范围;相应地,当第一凹槽1在y方向上的长 度为约12.3mm时,如图8所示,Nano-SIM卡可以设置在第一凹槽1内沿x方向的任意位置,设置并排设置多张Nano-SIM卡。
其中,第一凹槽1在x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为(N×8.8+a)mm,表示其允许多个Nano-SIM卡在x方向上呈纵向排列,以满足相应终端的多卡多待需求;当a=0时,多个Nano-SIM卡之间紧密排列,当a≠0时,相邻的Nano-SIM卡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则可以在该间隙处设置下文将要描述的限位结构,实现对Nano-SIM卡的限位,避免安装后由于滑动而导致终端无法准确读取其芯片的信息。
2)第二凹槽2
第二凹槽2与第二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相配合,并使得置入第二凹槽2中的第二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的最长边方向为x方向。比如当第二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为Micro-SIM卡时,则由于Micro-SIM卡的规格为15mm×12mm,使得如图7所示:第二凹槽2在x方向上的长度应该为15mm,或者约为15mm(比如稍大于15mm),以容留一定的误差范围;同时,第二凹槽2在y方向上的长度应该为12mm,或者约为12mm(比如稍大于12mm),以容留一定的误差范围。相应地,如图9所示,Micro-SIM卡可以准确地置入第二凹槽2中,且第二凹槽2的内壁可以对置入的Micro-SIM卡进行限位,避免其发生位移而导致终端无法读取其芯片的信息。
当然,由于SIM卡自身的形状:呈矩形结构(顶点处采用圆角工艺加工),且该矩形的一个角被截去,因而当第一凹槽1和第二凹槽2分别与第一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第二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相配合时,图3所示第一凹槽1的底面11和图4所示第二凹槽2的底面11’的形状也相应地呈矩形结构,且该矩形的一个角被截去。其中,第一凹槽1和第二凹槽2中被截去的角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比如在图7中:第一凹槽1被截去的角处于右上角,而第二凹槽2被截去的角处于右下角。
此外,基于图6所示多种SIM卡的规格:2FF卡的短边长度与3FF卡的长边长度相等,而3FF卡的短边长度与4FF卡的长边长度近似相等;因此, 由于各SIM卡在规格上的关联,使得可以通过将不同规格的SIM卡分别采用横向和竖向放置,即可实现对卡托的复用,比如图7所示的卡托结构中,可以通过将3FF卡(即Micro-SIM卡)横向置入第二凹槽2、将4FF卡(即Nano-SIM卡)纵向置入第一凹槽1,从而实现对卡托空间结构的复用,对多种规格的SIM卡实现兼容。
在图4所示卡托结构的基础上,该卡托还可以包括:限位结构,设置于环形凸台12的顶面中沿x方向的一对侧边上,将第一凹槽1划分为多个置卡区域,且每个置卡区域与第一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相配合。下面结合图10-13所示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图10-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卡托结构以及卡托与用户识别模块的配合关系的示意图。
如图10-13所示,作为一示例性实施例,限位结构可以包括:第一凹槽1的内壁沿y方向凸起后,在环形凸台12的顶面形成的限位块,比如第一限位块131和第二限位块132。其中,第一限位块131和第二限位块132的一同侧壁(比如图10-13中处于左侧的内壁)与第一凹槽1的内壁形成第一置卡区域(比如位于图10-13中处于左侧的虚线框内),且第一限位块131和第二限位块132的另一同侧壁(比如图10-13中处于右侧的内壁)与第一凹槽1的内壁形成第二置卡区域(比如位于图10-13中处于右侧的虚线框内)。
可见,通过在第一凹槽1中设置限位结构并形成相应的置卡区域,使得置入第一凹槽1中的第一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被限位于相应的置卡区域中,而无法沿x方向滑动,以避免滑动导致的位移使得终端无法读取该第一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的信息。
当卡托内设置的限位结构为图10所示的一对限位块,即第一限位块131和第二限位块132时,可以形成两个置卡区域,即可以在第一凹槽1内同时设置最多两个第一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比如当第一凹槽1在x方向上的长度为(8.8×2+a)mm、在y方向上的长度为12.3mm时,既配合与Nano-SIM卡;相应地,如图11所示,可以仅在左侧的置卡区域内置入一张Nano-SIM卡,而右侧空缺;或者如图12所示,可以仅在右侧的置卡区域内置入一张 Nano-SIM卡,而左侧空缺;或者如图13所示,可以同时在左侧和右侧的置卡区域内分别置入一张Nano-SIM卡;当然,此时如果不在第一凹槽1内置入Nano-SIM卡,则可以在第二凹槽2中置入Micro-SIM卡,实现多规格用户识别模块的复用。
当然,卡托内设置的限位结构还可以包括更多的限位块,比如多对限位块。以在第一凹槽1中置入Nano-SIM卡为例,当第一凹槽1在x方向上的长度为(N×8.8+a)mm时,可以通过设置(N-1)对限位块,对置入第一凹槽1中的N张Nano-SIM卡进行限位,且该(N-1)对限位块在x方向上的长度之和为a毫米。
在第一凹槽1和第二凹槽2的形状与第一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第二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分别相配合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结构变化,减少卡托所需要消耗的材料,降低相应终端的整体重量。
作为一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在环形凸台12上设置一个或多个缺口。请参考图14,通过在环形凸台12左右两侧的边上各自形成缺口,从而将底面11’由图4所示第二凹槽2对应的区域,扩大至图14中的阴影区域,得到底面11A;同时,基于环形凸台12(此时已经不呈环形,但为了描述上的一致性,仍然使用该名称)的剩余结构,一方面仍然可以对置入第二凹槽2中的第二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进行限位,避免其发生位移变化,另一方面仍然可以对置入第一区域1中的第一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进行承载,即图14所示的结构在减少了卡托的制作材料和重量的同时,不会对卡托本身的实现功能产生影响。
作为另一示例性实施例,还可以在第二凹槽2的底面11’设置预设的镂空图形。比如在图4所示的卡托结构中,可以对底面11’进行镂空处理,从而使得底面11’中剩下的部分,仍然能够对置入第二凹槽2内的第二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进行承载,且能够减少卡托的制作材料和重量。或者,在图14的基础上,也可以进一步将第二凹槽2的底面11A进行镂空处理,得到图15所示的底面11B,此时结合了对环形凸台12的缺口处理和对底面11A的镂 空处理,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卡托的制作材料和重量,且不会对卡托本身的实现功能产生影响。
此外,本公开还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可以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卡托,对此本公开不进行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卡托,与移动终端上设置的卡槽相匹配,用于装载用户识别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凹槽;
第二凹槽,由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和沿所述第一凹槽内壁设置的环形凸台的内壁围成;
其中,所述环形凸台的顶面用于放置第一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所述第二凹槽用于放置第二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卡托沿第一方向插入所述卡槽时:
所述第一凹槽在第二方向的长度与所述第一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的最长边长度相配合,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相配合,并使得置入所述第二凹槽中的第二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的最长边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环形凸台的顶面中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对侧边上,将所述第一凹槽划分为多个置卡区域,且每个所述置卡区域与所述第一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相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沿所述第二方向凸起后,在所述环形凸台的顶面形成的限位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包括在所述环形凸台上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的一同侧壁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形成第一置卡区域,且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的另一同侧壁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形成第二置卡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凸台上设有一个或多个缺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呈矩形,且所述矩形的一个角被截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设有预设镂空图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为Nano-SIM卡,所述第二规格的用户识别模块为Micro-SIM卡。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卡托。
CN201420607847.1U 2014-10-20 2014-10-20 卡托和移动终端 Active CN2042169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07847.1U CN204216945U (zh) 2014-10-20 2014-10-20 卡托和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07847.1U CN204216945U (zh) 2014-10-20 2014-10-20 卡托和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16945U true CN204216945U (zh) 2015-03-18

Family

ID=52985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07847.1U Active CN204216945U (zh) 2014-10-20 2014-10-20 卡托和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1694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20506A (zh) * 2014-10-20 2015-01-28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卡托和移动终端
WO2017000558A1 (zh) * 2015-06-30 2017-01-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卡托和卡托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20506A (zh) * 2014-10-20 2015-01-28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卡托和移动终端
WO2017000558A1 (zh) * 2015-06-30 2017-01-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卡托和卡托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20506A (zh) 卡托和移动终端
US2013034335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ation of special subframe pattern configuration
CN204216945U (zh) 卡托和移动终端
CN206313828U (zh) 同轴线支架及移动终端
CN102902317A (zh) 扩充卡固定装置
CN110475297A (zh) 基于bwp的处理方法、装置、系统、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16145884A1 (zh) 卡托及终端
CN104485548A (zh) 存储卡及卡槽装置
CN204118303U (zh) 一种三卡卡座
CN202363651U (zh) 卡连接器
CN204143475U (zh) 存储卡及卡槽装置
CN204658558U (zh) 一种光学膜冲孔装置
CN203103698U (zh) 卡座和移动终端
CN207650859U (zh) Sim卡
CN203481567U (zh) 卡座和电子设备
CN202004207U (zh) 一种连接器及无线调制解调器
CN213968597U (zh) 一种多工位移模装置
CN203983545U (zh) 数码卡固定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3895714U (zh) 一种插口装置及移动终端
CN204088693U (zh) 一种层叠式的卡座
CN205248473U (zh) 一种用户身份识别模块卡座总成及电子设备
CN204906372U (zh) 一种卡托、兼容卡的装置和移动终端
WO2016090780A1 (zh) 一种适用终端设备的卡连接器及终端
CN205377855U (zh) 一种多合一卡座
CN202231224U (zh) 针对无线定位终端的底座插卡导槽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