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16416U - 一种直流配电柜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直流配电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16416U
CN204216416U CN201420529612.5U CN201420529612U CN204216416U CN 204216416 U CN204216416 U CN 204216416U CN 201420529612 U CN201420529612 U CN 201420529612U CN 204216416 U CN204216416 U CN 2042164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reaker
copper bar
negative pole
row
positive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2961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温志伟
王海
郭力
王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star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Kst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Ksta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Kst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52961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164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164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164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istribution Boar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流配电柜,包括:正极汇流铜排、负极汇流铜排、正极输出铜排、负极输出铜排以及2个以上的断路器;所述2个以上的断路器分为两列断路器组,每一列的断路器组中所包含的断路器顺序竖向排布;所述两列断路器组的正极输出分别通过正极输出铜排与正极汇流铜排相连接;所述两列断路器组的负极输出分别通过负极输出铜排直接与负极汇流铜排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包括两列竖向排布的断路器组,由于两列断路器组之间的间距短,所采用的铜排较短,成本低;而且铜排走线简洁、美观;在此基础上,断路器的输入端留有较大的接线空间,用户可以轻松地将输入线缆直接和断路器连接,无需接线端子排和转接线缆,极大地降低了整体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直流配电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配电柜,尤其涉及一种直流配电柜。
背景技术
传统的配电柜断路器采用横排方式,断路器输入和输出连接采用线缆,线缆数量多且杂乱,直流配电柜的包括不带二极管的配置和带二极管的配置,以带二极管的配电柜为例,现有配电柜的现有排布为断路器采用横向排布,分为三排,二极管放置在断路器的背后;这种传统的配电柜有以下缺点:一方面配电柜横向多排排布,客户的进线难以直接接入断路器正负极输入端,必须采用端子排转接,增加了系统的成本;另一方面,断路器输入和输出均采用线缆(或铜排)连接,线缆(铜排)长且众多,不但成本高,而且走线交错纵横,使用线缆比较杂乱,使用铜排则设计复杂,或装配不便,或成本过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需要提供一种走线简洁和美观,并降低成本的直流配电柜。
对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流配电柜,包括:正极汇流铜排、负极汇流铜排、正极输出铜排、负极输出铜排以及2个以上的断路器;所述2个以上的断路器分为两列断路器组,每一列的断路器组中所包含的断路器顺序竖向排布;所述两列断路器组的正极输出分别通过正极输出铜排与正极汇流铜排相连接;所述两列断路器组的负极输出分别通过负极输出铜排直接与负极汇流铜排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顺序竖向排布的断路器,多个断路器分为两列断路器组,所述断路器组为同一列所包括的全部断路器,每一列断路器组的断路器输出全部采用铜排,所述铜排包括正极汇流铜排、负极汇流铜排、正极输出铜排和负极输出铜排,无需线缆,不但使得直流配电柜整体美观,而且能够省去断路器的输入线缆和接线排,降低了直流配电柜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二极管,所述二极管设置在两列断路器组的中间,所述两列断路器组的正极输出分别通过正极输出铜排与二极管相连接,所述二极管与正极汇流铜排相连接。所述负极汇流铜排和正极汇流铜排优选分别设置在两列断路器组的中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二极管,所述二极管设置在两列断路器组的中间,所述两列断路器组的负极输出分别通过负极输出铜排与二极管阴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阳极与负极汇流铜排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断路器的数量为12个,每一列断路器组中均包含的6个顺序竖向排布的断路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每一个或多个断路器的断路器共用一个二极管。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同一列断路器组共用一根负极汇流铜排,所述两列断路器组对应的两根负极汇流铜排通过负极输出铜排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两列断路器组共用一根负极汇流铜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直流配电柜包括两列竖向排布的断路器组,由于两列断路器组之间的间距短,所采用的铜排较短,成本低;而且铜排走线简洁且美观;在此基础上,断路器的输入端留有较大的接线空间,用户可以轻松地将输入线缆直接和断路器连接,无需接线端子排和转接线缆,极大地降低了整体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不带二极管的直流配电柜的基本原理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带二极管的直流配电柜的基本原理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直流配电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优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例提供一种直流配电柜,包括:正极汇流铜排1、负极汇流铜排2、正极输出铜排3、负极输出铜排4以及2个以上的断路器;所述2个以上的断路器分为两列断路器组5,每一列的断路器组5中所包含的断路器顺序竖向排布;所述两列断路器组5的正极输出分别通过正极输出铜排3与正极汇流铜排1相连接;所述两列断路器组5的负极输出分别通过负极输出铜排4直接与负极汇流铜排2相连接。
现有技术中,直流配电柜的基本原理图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图1是不带二极管的配置,图2为带二极管的配置;以带二极管的直流配电柜为例,现有的直流配电柜的现有排布为:断路器采用横向排布,分为三排,二极管放置在断路器的背后,底下为用户接线端子和正负极汇流后的输出铜排,如图4所示;功率电路的连接方式为:端子排为客户正负线缆的输入接口,正端子排分别与断路器的正极输入端连接,负端子排分别与断路器的负极输入端连接;断路器的正极输出端分别与二极管连接,然后汇流,通过电缆与正极输出铜排连接,而断路器的负极输出端则直接与负极输出铜排连接。
图3中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直流配电柜包括12个断路器,采用横向排布,分为三排,存在以下缺点:一方面配电柜横向多排排布,客户的进线难以直接接入断路器正负极输入端,必须采用端子排转接,增加了系统的成本;另一方面,断路器输入和输出均采用线缆或铜排连接,线缆或铜排长且众多,不但成本高,而且走线交错纵横,使用线缆比较杂乱,使用铜排则设计复杂,或装配不便,或成本过高。
如图1所示,本例采用断路器顺序竖向排布的方式,多个断路器分为两列断路器组5,两列断路器组5在横向上正对排列,所述断路器组5为同一列所包括的全部断路器,每一列断路器组5的断路器输出全部采用铜排,所述铜排包括正极汇流铜排1、负极汇流铜排2、正极输出铜排3和负极输出铜排4,所述两列断路器组5的正极输出分别通过正极输出铜排3与正极汇流铜排1相连接,所述两列断路器组5的负极输出分别通过负极输出铜排4直接与负极汇流铜排2相连接,无需线缆,不但使得直流配电柜整体美观,而且能够省去断路器的输入线缆和接线排,降低了直流配电柜成本。
图1中所示的为12个断路器分为两列断路器组5,第一列断路器组5包括第1断路器至第6断路器,第二列断路器组5包括第7断路器至第12断路器;本例所示的是无二极管的直流配电柜,断路器的正负极输出直接与正极汇流铜排1和负极汇流铜排2相连接。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例还包括二极管6,所述二极管6设置在两列断路器组5的中间,所述两列断路器组5的正极输出分别通过正极输出铜排3与二极管6相连接,所述二极管6与正极汇流铜排1相连接。所述负极汇流铜排2和正极汇流铜排1优选分别设置在两列断路器组5的中间。
本例所述负极汇流铜排2设置在断路器与二极管6的中间,所述正极汇流铜排1优选设置在两列断路器组5所分别对应的二极管6的中间,如图5所示,所述断路器的数量优选为12个,每一列断路器组5中均包含的6个顺序竖向排布的断路器,每两个同一列的断路器共用一个二极管6。
本例所述二极管6放置在两列断路器组5的中间,两列断路器组5的正极输出通过正极输出铜排3与二极管6连接,然后二极管6汇流后通过铜排连接到正极汇流铜排1,多个断路器的正极汇流铜排1之间直接连接;每列断路器的负极输出通过负极输出铜排4直接与负极汇流铜排2连接,多个断路器的负极汇流铜排2之间直接连接。
如图5所示,本例同一列断路器组5可以共用一根负极汇流铜排2,所述两列断路器组5对应的两根负极汇流铜排2通过负极输出铜排4连接在一起。同时,本例所述两列断路器组5还可以共用同一根负极汇流铜排2。
本例包括两列竖向排布的断路器组5,由于两列断路器组5之间的间距短,所采用的铜排较短,成本低;而且铜排走线简洁、美观;在此基础上,断路器的输入端留有较大的接线空间,用户可以轻松地将输入线缆直接和断路器连接,无需接线端子排和转接线缆,极大地降低了整体成本。
实施例3:
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本例的设置方式为:还包括二极管6,所述二极管6设置在两列断路器组5的中间,所述两列断路器组5的负极输出分别通过负极输出铜排4与二极管6的阴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6的阳极与负极汇流铜排2相连接。
以上所述之具体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范围,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包括并不限于本具体实施方式,凡依照本实用新型之形状、结构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直流配电柜,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汇流铜排、负极汇流铜排、正极输出铜排、负极输出铜排以及2个以上的断路器;所述2个以上的断路器分为两列断路器组,每一列的断路器组中所包含的断路器顺序竖向排布;所述两列断路器组的正极输出分别通过正极输出铜排与正极汇流铜排相连接;所述两列断路器组的负极输出分别通过负极输出铜排直接与负极汇流铜排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配电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二极管,所述二极管设置在两列断路器组的中间,所述两列断路器组的正极输出分别通过正极输出铜排与二极管阳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阴极与正极汇流铜排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配电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二极管,所述二极管设置在两列断路器组的中间,所述两列断路器组的负极输出分别通过负极输出铜排与二极管阴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阳极与负极汇流铜排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配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汇流铜排和正极汇流铜排分别设置在两列断路器组的中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配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的数量为12个,每一列断路器组中均包含的6个顺序竖向排布的断路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流配电柜,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或多个断路器共用一个二极管。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直流配电柜,其特征在于,同一列断路器组共用一根负极汇流铜排,所述两列断路器组对应的两根负极汇流铜排通过负极输出铜排连接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直流配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列断路器组共用一根负极汇流铜排。
CN201420529612.5U 2014-09-15 2014-09-15 一种直流配电柜 Active CN2042164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29612.5U CN204216416U (zh) 2014-09-15 2014-09-15 一种直流配电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29612.5U CN204216416U (zh) 2014-09-15 2014-09-15 一种直流配电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16416U true CN204216416U (zh) 2015-03-18

Family

ID=52985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29612.5U Active CN204216416U (zh) 2014-09-15 2014-09-15 一种直流配电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1641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11079A (zh) * 2020-05-22 2020-09-25 中国电建集团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500kV变电站低压汇流母线三相两列布置型式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11079A (zh) * 2020-05-22 2020-09-25 中国电建集团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500kV变电站低压汇流母线三相两列布置型式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18479U (zh) 直流配电柜
CN204216416U (zh) 一种直流配电柜
CN101847870A (zh) 一种兼容多种交流输入方式的通讯电源接线方法和单元
CN202712781U (zh) 一种开关/插座接线盒
CN209016393U (zh) 一种用于馈线终端调试的一分二网线及馈线终端
CN203180271U (zh) 一种网络连接头
CN203637593U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接线排布结构
CN204118483U (zh) 一种交流配电柜
CN204303518U (zh) 一种低压封线零排
CN203871609U (zh) 具有联网功能的电力插排
CN202002992U (zh) 一种鉴别电缆线的装置
CN204559748U (zh) 多分支端的分支器电路
CN215221304U (zh) 一种新型的高低压开关柜二次零线地线接线电路
CN203800591U (zh) 一种串联补偿系统
CN201886988U (zh) 内置穿线式断路器
CN202340039U (zh) 一种新型插排
CN202797824U (zh) 大电流集成多回路子母线连接系统
CN202712562U (zh) 滑动式插座
CN103887799B (zh) 一种串联补偿系统
CN203984339U (zh) 光伏电站中的直流三通接线器
CN209461266U (zh) 变压器低压侧引线连接结构
CN203070280U (zh) 一种串口接线转换设备
CN102738648B (zh) 滑动式插座
CN203225359U (zh) Ty型水平接线板设备线夹
CN105244939A (zh) 一种智能分布式电池智能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03

Address after: Floor 9, Keshida Industrial Park R&D Building, No.7 Road, Gaoxinyuan West Distric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KSTAR NEW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Floor 4, Building 1, Software Park, High tech Middle Second Road,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7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KST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