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05187U - 连接器组合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组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205187U CN204205187U CN201420647427.6U CN201420647427U CN204205187U CN 204205187 U CN204205187 U CN 204205187U CN 201420647427 U CN201420647427 U CN 201420647427U CN 204205187 U CN204205187 U CN 2042051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asp
- connector
- circuit board
- spacer
- insulating b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组合,其包括以堆叠方式相互对接的连接器和电路板组件,所述连接器具有绝缘基座及固定于绝缘基座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电路板组件具有电路板及固定在电路板上以与所述连接器相扣持的扣持元件;其中所述扣持元件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扣持壁,所述扣持壁之间形成用以收容所述连接器的收容腔,一对所述扣持壁的相对侧分别弯折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器卡扣固定的扣持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组合,尤其涉及一种体积较小且固持稳固的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作为各种电子元件的连接器件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器设备中。其中,在消费性电子产品中,常常需要对两块彼此平行的电路板进行电性连接,基于此种需要,板对板连接器应运而生。现有的板对板连接器一般由插头和插座组成,插头和插座内分别设置有插头端子和插座端子。其中,插头端子和插座端子的一端分别与一印刷电路板电性接触,另一端彼此电性连接,从而实现两个平性设置的电路板之间的电性连接。随着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小型化、薄型化,电路板之间的连接空间,即板对板连接器的安装空间逐渐受到限制,现有的通过插头和插座连接两个电路板的板对板连接器已经难以设置。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连接器组合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较小且固持稳固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组合包括以堆叠方式相互对接的连接器和电路板组件,所述连接器具有绝缘基座及固定于绝缘基座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电路板组件具有电路板及固定在电路板上以与所述连接器相扣持的扣持元件;其中所述扣持元件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扣持壁,所述扣持壁之间形成用以收容所述连接器的收容腔,一对所述扣持壁的相对侧分别弯折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器卡扣固定的扣持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器还包括有固定于绝缘基座上的定位元件,所述定位元件具有固定于绝缘基座两端的固定片和自固定片弯折延伸出绝缘基座的定位片,所述扣持片与所述定位片卡扣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器和电路板组件相互对接时,所述电路板组件先沿所述电路板厚度方向与连接器垂直插接,然后沿水平方向推动使得扣持元件与连接器扣持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元件在绝缘基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对间隔设置的所述定位片,位于同一端的一对所述定位片之间设置有用于导引所述电路板组件插接的导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扣持壁对应定位片弯折设置有一对所述扣持片,所述扣持元件还设有连接一对所述扣持壁一端的连接壁以及自连接壁和/或扣持壁延伸的焊接片,所述焊接片焊接在所述电路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扣持片与定位片的弯折延伸方向相反,所述定位片设有主体部及自主体部一侧下缘继续向下延伸的挡片,在连接器和电路板组件相互对接时,所述挡片与扣持片相抵持以限制扣持元件的水平移动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至少一所述扣持片与扣持壁相连接的弯折部位设置有上下贯穿的穿孔,在连接器和电路板组件相互对接完成时,与该扣持片相对应的定位片上的挡片突伸入所述穿孔内并与穿孔内壁相抵持,并且与该扣持片相对应的定位片上的挡片的外边缘呈光滑弧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基座具有分别位于上侧和下侧的对接面和安装面,所述固定片的外表面与所述对接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定位片朝向安装面方向延伸并且未延伸超出所述安装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片和绝缘基座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所述扣持片与扣持壁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所述连接器和电路板组件对接时,所述扣持片收容在第一间隙内,所述定位片收容在所述第二间隙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绝缘基座上的固定部及自固定部一端倾斜延伸至绝缘基座上方的弹性接触臂,所述绝缘基座上形成有位于所述接触臂正下方供所述接触臂弹性变形的收容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合可直接通过一个连接器即可实现与该连接器相焊接的电路板和固定有扣持元件的电路板相互电性连接,并且相互插接后,两个电路板之间只有一个连接器的厚度间隙,由此使得对接后两个电路板之间的空间减小,即整个连接器组合的体积较小而使得安装空间较小,由此可充分适应现在电子产品小型化、薄型化的发展;另外,通过扣持元件可将电路板组件与连接器稳固固持,保证焊接连接器的电路板与电路板组件中的电路板的稳固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器焊接至一电路板上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中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3中连接器的再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电路板组件的立体图;
图7是图6中电路板组件的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合的插接过程示意图;显示连接器和电路板组件先沿垂直插接;
图9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合插接到位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照图1至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合100的一较佳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合100包括以堆叠方式相互对接的连接器200和电路板组件600。所述连接器200用以焊接至一电路板1上,以实现该电路板1与电路板组件600的电性连接。
其中,请结合图1至图5所示,所述连接器200具有绝缘基座2、固定于绝缘基座2上的导电端子3、固定于绝缘基座2上的定位元件4。请结合图6至图9所示,所述电路板组件600具有电路板6及固定在电路板6上以与所述连接器200相扣持的扣持元件7。所述电路板6上设置有用以与所述导电端子3相抵接的金手指61及若干固定扣持元件7的固定孔62。
请参照图3至图5所示,所述连接器200中,所述绝缘基座2呈矩型框体状设计,并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壁21、连接固定壁21两端的两个端壁22、形成于固定壁21和端壁22之间的收容空间20、分别位于上侧和下侧的对接面23和安装面24。所述固定壁21的长度大于端壁22的长度。所述收容空间20上下贯穿对接面23和安装面24。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绝缘基座2还设有贯穿绝缘基座2并将所述收容空间20与外界连通的通风槽25。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通风槽25沿平行于安装面24的水平方向延伸贯穿绝缘基座2,同时,所述通风槽25靠近安装面24设置,并且向下贯穿安装面24。
具体地,所述通风槽25对应贯穿固定壁21和/或端壁23以将所述收容空间20和外界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固定壁21上均开设有所述通风槽25,其中一所述固定壁21上的通风槽25间隔设置,另一所述固定壁21上的通风槽25沿固定壁21延伸方向的长度与收容空间20的长度相同;由此一方面可使得收容空间20内的热量通过两个所述固定壁21下侧均可向外排出,另一方面,两个所述固定壁21上的通风槽25还可形成对流,加速热量散发。另外,两个所述端壁23上也均开设有所述通风槽25,并且两个端壁23上的通风槽25沿端壁23延伸方向的长度与收容空间20的长度也相同,由此可进一步加速收容空间20内热量的散发。
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3呈一排固定在上述其中一所述固定壁21上,每一所述导电端子3设有固定于所述固定壁21内的固定部31、自固定部31一端延伸形成的接触臂32、自固定部31另一端延伸出绝缘基座2侧缘的焊接部33。所述固定部31镶埋固定在所述固定壁21内,以使得所述连接器200整体体积可以进一步缩小,适应现在电子产品小型化的发展。所述接触臂32具体为自固定部31一端倾斜延伸至绝缘基座2上方且具有弹性,所述收容空间20位于所述接触臂32正下方,以使得所述接触臂32在与电路板组件600对接时,接触臂32发生弹性变形后可收容在收容空间20内,即收容空间20提供了接触臂32的进一步弹性变形空间。所述焊接部33呈水平设置以采用表面焊接方式固定至电路板1上。
另外,固定有所述导电端子3的其中一所述固定壁21上的通风槽25间隔设置于相邻的导电端子3之间和/或导电端子3与定位元件4之间,并且所述通风槽25的顶部位于导电端子3的固定部31所在平面下方,由此可有效保证固定部31的固持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3包括位于中间的一对信号端子34及位于信号端子34两侧的一对电源端子35,所述电源端子35宽于信号端子34,且每一所述电源端子35设置有自固定部31一侧同向延伸的两个所述接触臂32,由此可增加电源端子35的电流传输速度。另外,所述电源端子35的焊接部33中间自其自由末端凹设形成一凹陷351,该凹陷351为在进行电源端子35冲压时形成,使得电源端子35成型时仅有凹陷351两侧的部分连接料带(未图示),由此可减少裁切料带后导电端子3的裸铜面积。
请参照图1和图6所示,所述电路板组件600中,电路板6上的金手指61对应导电端子3设置为包括位于中间的一对信号连接片611及位于两侧的一对电源连接片612。所述电源连接片612宽于信号连接片611,以方便电源端子35的两个接触臂32与电源连接片612进行抵接。
请参照图1、图2和图6、图9所示,所述连接器200设置有一对所述定位元件4,且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端壁22上,以用以与电路板组件600上的扣持元件7相扣持定位。
结合图1至图5和图9所示,每一所述定位元件4具有固定于所述端壁22上的固定片41、自固定片41两端分别弯折延伸出所述固定壁21外侧缘的焊接片42、以及自所述固定片41外侧缘向下弯折延伸出端壁22外侧缘的一对定位片43。所述焊接部33和焊接片42呈水平设置以采用表面焊接方式固定至电路板1上。
所述固定片41镶埋固定于端壁22上,并且固定片41的外表面与绝缘基座2的所述对接面23位于同一平面上,由此可使得绝缘基座2的厚度制作得比较薄;另外,所述固定片41内侧缘还延伸设置有嵌入端壁22内的加强片44,以加强定位元件4与绝缘基座2的固持效果。
所述定位片43自所述固定片41外侧缘朝向安装面24方向延伸并且未延伸超出所述安装面24。位于同一端壁22外侧的一对所述定位片43沿端壁22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绝缘基座2的端壁22上还设置有导引部221,所述导引部221位于一对所述定位片43之间,以导引电路板组件600的插接。
每一定位元件4上的一对所述定位片43包括靠近导电端子3的焊接部33的第一定位片431和相对远离所述焊接部33的第二定位片432。每一所述定位片43设有与固定片41连接的主体部433及自主体部433一侧下缘继续向下延伸的挡片434。每一所述定位片43的主体部433靠近所述焊接部33的一端下侧沿端壁22长度方向形成有倾斜延伸的导引面4331,所述导引面4331用以导引电路板组件600的扣持元件7的移动。所述挡片434用以限制扣持元件7的移动位置。
所述第一定位片431上的挡片434自主体部433下侧靠近第二定位片432的一端向下延伸形成,以阻挡在扣持元件7的侧缘。所述第二定位片432上的挡片434自主体部433的下侧中间位置延伸形成,并且该挡片434的外边缘呈光滑弧形设置,以与扣持元件7上的穿孔741(参下文描述)相扣持。
请参照图6至图9所示,所述扣持元件7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扣持壁71、连接一对所述扣持壁71一端的连接壁72以及自连接壁72和/或扣持壁71延伸的焊接片73。自所述连接壁72延伸的焊接片73伸入电路板6的固定孔62内,并经焊接固定在固定孔62内。每一所述扣持壁71上延伸设置有两个所述焊接片73,其中,靠近扣持壁71自由端的其中一所述焊接片73自扣持壁71直线延伸,并焊接在所述电路板6的固定孔62中,另一所述焊接片73自扣持壁71弯折延伸,并采用表面焊接方式固定在电路板6上。
所述扣持壁71之间形成用以收容所述连接器200的收容腔70,一对所述扣持壁71的相对侧分别弯折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器200卡扣固定的扣持片74。
请结合图2、图6、图8和图9所示,所述扣持片74与连接器200上的定位片43的弯折延伸方向相反,并在所述连接器200和电路板组件600相互对接时,所述扣持片74与所述定位片43卡扣固定。其中,所述定位片43和绝缘基座2的端壁22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40,所述扣持片74与扣持壁71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740,所述连接器200和电路板组件600对接时,所述扣持片74收容在第一间隙40内,所述定位片43收容在所述第二间隙740内。
请参照图6至图9所示,其中,与连接器200上的所述定位片43设置相对应,每一所述扣持壁71上弯折延伸有一对所述扣持片74,并且一对所述扣持片74中,至少一所述扣持片74与扣持壁71相连接的弯折部位设置有上下贯穿的穿孔741,具体地,该设置有穿孔741的扣持片74与中间下侧设置有挡片434的第二定位片432相对应,使得在连接器200和电路板组件600相互对接完成时,第二定位片432上的挡片434突伸入所述扣持片74的所述穿孔741内并与穿孔741内壁相抵持;相应地,一对所述扣持片74中的另一扣持片74的侧缘与第一定位片431的挡片434侧缘相抵持。
参照图8和图9,并结合图1至图7所示,所述连接器200和电路板组件600相互对接时,首先,先将所述电路板组件600沿连接器200的导引部221与连接器200在所述电路板6的厚度方向上垂直插接,使得连接器200的对接面23与电路板6设置有金手指61的一侧表面相抵接,同时,连接器200的导电端子3与金手指61相对应;
然后,沿水平方向推动使得电路板组件600的扣持元件7与连接器200的定位元件4扣持稳定,同时,导电端子3的接触臂32与金手指61相抵接;其中,在沿水平方向移动插接时,在定位片43的导引面4331的导引下,所述扣持元件7上扣持片74的弯折部位沿定位片43的末端缘移动,使得定位片43收容在扣持片74与扣持壁71之间的第二间隙740内,同时,定位片43的末端缘与扣持片74弯折部位的内侧壁相抵持,与此同时,所述扣持片74也收容在定位片43与绝缘基座2的端壁22之间的第一间隙40内;在水平移动到位后,其中一扣持片74的侧缘受到对应定位片43下侧的挡片434阻挡而不能继续移动,另一扣持片74上的穿孔741与另一定位片43的挡片434相配合。
由以上可知,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合100可直接通过一个连接器200即可实现与该连接器200相焊接的电路板1和固定有扣持元件7的电路板6相互电性连接,并且相互插接后,两个电路板1、6之间只有一个连接器200的厚度间隙,由此使得对接后两个电路板1、6之间的空间减小,即整个连接器组合100的体积较小而使得安装空间较小,由此可充分适应现在电子产品小型化、薄型化的发展。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组合包括以堆叠方式相互对接的连接器和电路板组件,所述连接器具有绝缘基座及固定于绝缘基座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电路板组件具有电路板及固定在电路板上以与所述连接器相扣持的扣持元件;其中所述扣持元件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扣持壁,所述扣持壁之间形成用以收容所述连接器的收容腔,一对所述扣持壁的相对侧分别弯折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器卡扣固定的扣持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还包括有固定于绝缘基座上的定位元件,所述定位元件具有固定于绝缘基座两端的固定片和自固定片弯折延伸出绝缘基座的定位片,所述扣持片与所述定位片卡扣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和电路板组件相互对接时,所述电路板组件先沿所述电路板厚度方向与连接器垂直插接,然后沿水平方向推动使得扣持元件与连接器扣持稳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元件在绝缘基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对间隔设置的所述定位片,位于同一端的一对所述定位片之间设置有用于导引所述电路板组件插接的导引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扣持壁对应定位片弯折设置有一对所述扣持片,所述扣持元件还设有连接一对所述扣持壁一端的连接壁以及自连接壁和/或扣持壁延伸的焊接片,所述焊接片焊接在所述电路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持片与定位片的弯折延伸方向相反,所述定位片设有主体部及自主体部一侧下缘继续向下延伸的挡片,在连接器和电路板组件相互对接时,所述挡片与扣持片相抵持以限制扣持元件的水平移动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扣持片与扣持壁相连接的弯折部位设置有上下贯穿的穿孔,在连接器和电路板组件相互对接完成时,与该扣持片相对应的定位片上的挡片突伸入所述穿孔内并与穿孔内壁相抵持,并且与该扣持片相对应的定位片上的挡片的外边缘呈光滑弧形。
8.根据权利要求2或4或5或6或7项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座具有分别位于上侧和下侧的对接面和安装面,所述固定片的外表面与所述对接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定位片朝向安装面方向延伸并且未延伸超出所述安装面。
9.根据权利要求2或4或5或6或7项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片和绝缘基座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所述扣持片与扣持壁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所述连接器和电路板组件对接时,所述扣持片收容在第一间隙内,所述定位片收容在所述第二间隙内。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4或5或6或7项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绝缘基座上的固定部及自固定部一端倾斜延伸至绝缘基座上方的弹性接触臂,所述绝缘基座上形成有位于所述接触臂正下方供所述接触臂弹性变形的收容空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647427.6U CN204205187U (zh) | 2014-11-03 | 2014-11-03 | 连接器组合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647427.6U CN204205187U (zh) | 2014-11-03 | 2014-11-03 | 连接器组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205187U true CN204205187U (zh) | 2015-03-11 |
Family
ID=52663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647427.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05187U (zh) | 2014-11-03 | 2014-11-03 | 连接器组合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20518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83064A (zh) * | 2014-11-03 | 2015-01-14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连接器组合 |
CN109755802A (zh) * | 2017-11-06 | 2019-05-14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电路板组件及包括该电路板组件的电连接器组件 |
-
2014
- 2014-11-03 CN CN201420647427.6U patent/CN20420518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83064A (zh) * | 2014-11-03 | 2015-01-14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连接器组合 |
CN109755802A (zh) * | 2017-11-06 | 2019-05-14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电路板组件及包括该电路板组件的电连接器组件 |
CN109755802B (zh) * | 2017-11-06 | 2020-10-09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电路板组件及包括该电路板组件的电连接器组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179274U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3574136U (zh) | 改良的板对板连接器 | |
CN204118349U (zh) | 连接器 | |
CN204205187U (zh) | 连接器组合 | |
CN102623825A (zh) | 音频连接器 | |
CN20192778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19002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205167U (zh) | 电连接组件 | |
CN203135057U (zh) |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 | |
CN203250909U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104283064B (zh) | 连接器组合 | |
CN104319529A (zh) | 连接器 | |
JP3195101U (ja) | コネクタ端子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れを含む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 |
CN20227598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385130U (zh) | 导电端子、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 |
CN204720599U (zh) |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 |
CN202997216U (zh) | Sata电连接器 | |
CN20410309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424529U (zh) | Usb插头 | |
CN204179426U (zh) | 双接口电连接器 | |
CN203787629U (zh) | 电池座 | |
CN204179425U (zh) | 双接口电连接器 | |
CN204167560U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204067725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513225U (zh) | 一种电池电极接触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1 Termination date: 2016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