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02252U - 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 - Google Patents

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02252U
CN204202252U CN201420553374.1U CN201420553374U CN204202252U CN 204202252 U CN204202252 U CN 204202252U CN 201420553374 U CN201420553374 U CN 201420553374U CN 204202252 U CN204202252 U CN 2042022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socon
heat exchanger
bend pipe
exchanger tube
bl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5337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宁静红
申江
刘兴华
叶庆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filed Critical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Priority to CN20142055337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022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022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02252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提供一种能够改善蒸发器的传热性能,提高制冷系统性能的蒸发器。最上排的换热管的制冷剂进口的一端与分液管连接,其余每排换热管作为制冷剂进口的一端连接有液体弯管;最下排的换热管的制冷剂出口的一端与第二回气管连接,其余每排换热管作为制冷剂出口的一端连接有分流管;相邻排同侧相对应的分流管与液体弯管连接组成连通的制冷剂流道;一侧的分流管通过左侧引气弯管与第一回气管连接,另一侧的分流管通过右侧引气弯管与第二回气管连接。该蒸发器每个流程的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分流管、液体弯管和引气弯管,可以增大管内液体润湿比例,改善蒸发器的传热性能,提高制冷系统的性能。

Description

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
背景技术
制冷系统中冷却空气的冷风机常采用制冷剂上进下出供液流动方式的翅片管式蒸发器,制冷剂在管内流动蒸发沸腾,管内气体的比率逐渐增多,制冷剂液体与换热管内表面的润湿比例逐渐减少,会导致管内干涸现象,严重影响蒸发器的传热性能,造成制冷系统的性能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能够改善蒸发器的传热性能,提高制冷系统的性能的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包括多排换热管,最上排的所述换热管的制冷剂进口的一端与分液管连接,其余每排所述换热管上作为制冷剂进口的一端分别连接有液体弯管;最下排的所述换热管的制冷剂出口的一端与第二回气管连接,其余每排所述换热管上作为制冷剂出口的一端分别连接有封闭的分流管;相邻排同侧相对应的所述分流管与所述液体弯管连接组成连通的制冷剂流道;一侧的所述分流管分别通过左侧引气弯管与第一回气管连接,另一侧的所述分流管分别通过右侧引气弯管与所述第二回气管连接。
所述左侧引气弯管和右侧引气弯管分别连接于所述分流管的上部。
所述液体弯管连接于所述分流管的下端。
每根所述分流管分别与相对应的所述换热管垂直。
每根所述换热管上分别安装有翅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蒸发器中,每个流程的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分流管、液体弯管和引气弯管,随着制冷剂流动过程的蒸发沸腾,在分流管内将制冷剂气体和液体分离,并通过引气弯管将气体从每一流程换热管的两端及时引出,可以增大管内液体润湿比例,改善蒸发器的传热性能,提高制冷系统的性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2、本发明的两端分流引气的翅片管式蒸发器,结构简单,加工装配方便,安全可靠,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视图;
图3所示为图1的B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是在现有管式蒸发器的结构上增加了排气部分的结构。包括多排换热管,最上排的所述换热管的制冷剂进口的一端与分液管连接,其余每排所述换热管上作为制冷剂进口的一端分别连接有液体弯管;最下排的所述换热管的制冷剂出口的一端与第二回气管连接,其余每排所述换热管上作为制冷剂出口的一端分别连接有封闭的分流管;相邻排同侧相对应的所述分流管与所述液体弯管连接组成连通的制冷剂流道;一侧的所述分流管分别通过左侧引气弯管与第一回气管连接,另一侧的所述分流管分别通过右侧引气弯管与所述第二回气管连接。
其中,所述左侧引气弯管和右侧引气弯管分别连接于所述分流管的上部,所述液体弯管连接于所述分流管的下端。每根所述分流管分别与相对应的所述换热管垂直。
以下以具有8排换热管束的管式翅片式蒸发器为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具有8排换热管束的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的示意图如图1-图3所示,包括第一换热管2-1、第二换热管2-2、第三换热管2-3、第四换热管2-4、第五换热管2-5、第六换热管2-6、第七换热管2-7和第八换热管2-8,第一换热管2-2作为最上排的换热管其制冷剂进口一端与分液管3连接,制冷剂出口的一端与第一分流管5-1连接,第二换热管2-2制冷剂进口的一端与第一液体弯管8-1连接,第二换热管2-2制冷剂出口的一端与第二分流管5-2连接,第三换热管2-3制冷剂进口的一端与第二液体弯管8-2连接,第三换热管2-3制冷剂出口的一端与第三分流管5-3连接,第四换热管2-4制冷剂进口的一端与第三液体弯管8-3连接,第四换热管制冷剂出口的一端与第四分流管5-4连接,第五换热管2-5制冷剂进口的一端与第四液体弯管8-4连接,第五换热管2-5制冷剂出口的一端与第五分流管5-5连接,第六换热管2-6制冷剂进口的一端与第五液体弯管8-5连接,第六换热管2-6制冷剂出口的一端与第六分流管5-6连接,第七换热管2-7制冷剂进口的一端与第六液体弯管8-6连接,第七换热管2-7制冷剂出口的一端与第七分流管5-7连接,第八换热管2-8制冷剂进口的一端与第七液体弯管8-7连接,第八换热管作为最下排的换热管其制冷剂出口的一端与第二回气管4连接。在蒸发器同侧的第一分流管5-1与第一液体弯管8-1连接,第三分流管5-3与第三液体弯管8-3连接,第五分流管5-5与第五液体弯管8-5连接,第七分流管5-7与第七液体弯管8-7连接。在蒸发器的另一侧,第二分流管5-2与第二液体弯管8-2连接,第四分流管5-4与第四液体弯管8-4连接,第六分流管5-6与第六液体弯管8-6连接,从而使得第一换热管2-1、第二换热管2-2、第三换热管2-3、第四换热管2-4、第五换热管2-5、第六换热管2-6、第七换热管2-7和第八换热管2-8连通形成制冷剂流道。蒸发器一侧:第一分流管5-1通过第一左侧引气弯管6-1与第一回气管1连接,第三分流管5-3通过第二左侧引气弯管6-2与第一回气管1连接,第五分流管5-5通过第三左侧引气弯管6-3与第一回气管1连接,第七分流管5-7通过第四左侧引气弯管6-4与第一回气管1连接。在蒸发器的另一侧:第二分流管5-2通过第一右侧引气弯管7-1与第二回气管4连接,第四分流管5-4通过第二右侧引气弯管7-2与第二回气管4连接,第六分流管5-6通过第三右侧引气弯管7-3与第二回气管4连接。
每根所述换热管上分别安装有翅片9。
在制冷系统中,将分液管3与制冷系统的热力膨胀阀的出口连接,第一回气管1和第二回气管4与制冷压缩机的进气管连接。经过截流降压后的低温低压制冷剂液体,经分液管3进入第一换热管2-1的通道内,吸热蒸发后的气体和液体混合流体进入第一分流管5-1的空间,不同密度的气体和液体分离,气体从第一分流管5-1的第一左侧引气弯管6-1内通道流向第一回气管1,液体从第一分流管5-1底部的第一液体弯管8-1进入第二换热管2-2的通道内,吸热蒸发后的气体和液体混合流体进入第二分流管5-2的空间,不同密度的气体和液体分离,气体从第二分流管5-2上连接的第一右侧引气弯管7-1内的通道流向第二回气管4,液体从第二分流管5-2底部的第二液体弯管8-2进入第三换热管2-3的通道内,吸热蒸发后的气体和液体混合流体进入第三分流管5-3的空间,不同密度的气体和液体分离,气体从第三分流管5-3上连接的第二左侧引气弯管6-2内的通道流向第一回气管1,液体从第三分流管5-3底部的第三液体弯管8-3进入第四换热管2-4的通道内,吸热蒸发后的气体和液体混合流体进入第四分流管5-4的空间,不同密度的气体和液体分离,气体从第四分流管5-4上连接的第二右侧引气弯管7-2内的通道流向第二回气管4,液体从第四分流管5-4底部的第四液体弯管8-4进入第五换热管2-5的通道内,吸热蒸发后的气体和液体混合流体进入第五分流管5-5的空间,不同密度的气体和液体分离,气体从第五分流管5-5上连接的第三左侧引气弯管6-3内的通道流向第一回气管1,液体从第五分流管5-5底部的第五液体弯管8-5进入第六换热管2-6的通道内,吸热蒸发后的气体和液体混合流体进入第六分流管5-6的空间,不同密度的气体和液体分离,气体从第六分流管5-6上连接的第三右侧引气弯管7-3内的通道流向第二回气管4,液体从第六分流管5-6底部的第六液体弯管8-6进入第七换热管2-7的通道内,吸热蒸发后的气体和液体混合流体进入第七分流管5-7的空间,不同密度的气体和液体分离,气体从第七分流管5-7上连接的第四左侧引气弯管6-4内的通道流向第一回气管1,液体从第七分流管5-7底部的第七液体弯管8-7进入第八换热管2-8的通道内,吸热蒸发后的气体流向第二回气管4,第一回气管1和第二回气管4内的气体回到压缩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液体在换热管内流动,吸收管外流过空气的热量,为用冷空间提供冷源。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包括多排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最上排的所述换热管的制冷剂进口的一端与分液管连接,其余每排所述换热管上作为制冷剂进口的一端分别连接有液体弯管;最下排的所述换热管的制冷剂出口的一端与第二回气管连接,其余每排所述换热管上作为制冷剂出口的一端分别连接有封闭的分流管;相邻排同侧相对应的所述分流管与所述液体弯管连接组成连通的制冷剂流道;一侧的所述分流管分别通过左侧引气弯管与第一回气管连接,另一侧的所述分流管分别通过右侧引气弯管与所述第二回气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引气弯管和右侧引气弯管分别连接于所述分流管的上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弯管连接于所述分流管的下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分流管分别与相对应的所述换热管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换热管上分别安装有翅片。
CN201420553374.1U 2014-09-25 2014-09-25 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022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53374.1U CN204202252U (zh) 2014-09-25 2014-09-25 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53374.1U CN204202252U (zh) 2014-09-25 2014-09-25 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02252U true CN204202252U (zh) 2015-03-11

Family

ID=52660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53374.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02252U (zh) 2014-09-25 2014-09-25 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0225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14997A (zh) * 2014-09-25 2014-12-17 天津商业大学 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
CN105466085A (zh) * 2016-02-04 2016-04-06 天津商业大学 一种制冷系统用4排2流路蒸发器的管路流程设计方案
CN105865091A (zh) * 2016-02-04 2016-08-17 天津商业大学 一种制冷系统用3排2流路蒸发器的管路结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14997A (zh) * 2014-09-25 2014-12-17 天津商业大学 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
CN105466085A (zh) * 2016-02-04 2016-04-06 天津商业大学 一种制冷系统用4排2流路蒸发器的管路流程设计方案
CN105865091A (zh) * 2016-02-04 2016-08-17 天津商业大学 一种制冷系统用3排2流路蒸发器的管路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90202B (zh) 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CN201145504Y (zh) 一种异形截面的换热管
CN204202252U (zh) 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
CN104913674B (zh) 一种恒温差热管式气‑液逆流换热装置
CN204359159U (zh) 一种卧式冷凝换热器
CN204154153U (zh) 一种经纬交错管换热器
CN201876019U (zh) 用于窗式空调的平行流蒸发器
CN103837027B (zh) 一种可双向传热的微阵列热管气-液换热装置
CN104214997B (zh) 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
CN104266412B (zh) 中间引气的管式蒸发器
CN201844716U (zh) 高效紧凑型冷凝换热器
CN204202250U (zh) 带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
CN204717949U (zh) 一种带通道蒸发式冷凝器的直膨空调机组
CN204202251U (zh) 管内高液体润湿流动换热的壳管式蒸发器
CN201748713U (zh) 高效紧凑型换热器
CN204100655U (zh) 高效翅片管蒸发器
CN104214998B (zh) 带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
CN204963304U (zh) 一种换热器
CN203310170U (zh) 一种蒸发式冷凝器
CN209512581U (zh) 气液逆流换热装置
CN204718178U (zh) 一种带通道蒸发式冷凝器的冷水机组
CN208333177U (zh) 天然气余冷过冷与直接接触凝结换热设备
CN206131539U (zh) 高效螺旋式微通道换热器
CN205736790U (zh) 一种用于轨道列车空调的冷凝器
CN206347783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413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