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64522U - 一种双套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套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64522U
CN204164522U CN201420609551.3U CN201420609551U CN204164522U CN 204164522 U CN204164522 U CN 204164522U CN 201420609551 U CN201420609551 U CN 201420609551U CN 204164522 U CN204164522 U CN 2041645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ior pipe
guide ring
double
ventilation duct
described interi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0955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跃良
孙悟斯
孙文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JIUTONG WEAR AND CORROSION PIPEL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JIUTONG WEAR AND CORROSION PIPEL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JIUTONG WEAR AND CORROSION PIPEL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JIUTONG WEAR AND CORROSION PIPELIN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60955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645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645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64522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套管。该双套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套设在所述外管内,且所述内管的外壁与所述外管的内壁相贴合;所述内管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顺次、同轴排布且将所述内管贯穿的通风管;并且,每个所述通风管的两端的管口与所述内管的内腔相通;处于每相邻两个通风管之间的所述内管的内壁上设置有导流环,所述导流环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内管、所述通风管和所述导流环一体成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双套管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将小管焊接或螺纹连接在大管内而存在的小管易脱落的技术问题,从整体上提高双套管的使用性能,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双套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套管。
背景技术
双套管除灰技术是一项正压浓相输送技术,其作用是通过管道利用具有一定速度和压力的气流,将固体颗粒物,由起点输送至终点。其结构为大管套小管,即在大管(内壁)的上部,用螺栓和焊接装设一小直径的小管,小管每隔一定间距开设一特定的开口(使其与大管的内部相通),在输送的过程中,设有多个开口的小管会形成紊流,在加上固体颗粒物自身的重力,其会慢慢的沉降在大管底部,进而达到除灰效果。
但是,在相关技术中,这种常见的双套管,小管直接螺栓连接或者焊接在大管内壁上部,在工作的过程中,整个小管相当于是悬吊的,再加上在某些特定环境的作业中,双套管会出现较大程度的振动,进而使得小管常常会出现脱落的现象。小管一旦脱落,整个双套管的除灰功能失效,且脱落点不易排查和修复。因此,提供一种有效防止小管脱落的双套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套管,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双套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套设在所述外管内,且所述内管的外壁与所述外管的内壁相贴合;所述内管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顺次、同轴排布且将所述内管贯穿的通风管;并且,每个所述通风管的两端的管口与所述内管的内腔相通;处于每相邻两个通风管之间的所述内管的内壁上设置有导流环,所述导流环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内管、所述通风管和所述导流环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双套管,其结构组件主要包括内管和外管,外管作为支撑件,其提供了套设内管的空间,而内管则为双套管的主要结构;具体的,其外壁与外管的内壁相贴合,而且其内壁上设置有多个顺次、同轴排布且将所述内管贯穿的通风管;所有的通风管均顺次同轴排布(即成一行排布,且均同轴),而且将整个内管贯穿(所有的通风管成一行排布后的长度与内管的长度一致)。并且每个通风管存在与内管的内腔相通的管口,这样在除尘的过程中,可形成供气流通过的副风道。另外,由于处于每相邻两个通风管之间的所述内管的内壁上设置有导流环,所述导流环上设置有通孔,这样,在从双套管的一端向另一端通风的过程中,每相邻的两个通风管可以通过导流环得以贯通,而导流环本身也可以阻挡部分固体颗粒,将通风管、导流环等作为副风道时,即可形成紊流,便于固体颗粒掉落并沉积在内管底部,并且达到除尘效果。更为重要的,由于在本实用新型的双套管中,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一体成型设置的,其是作为一个整体套设在外管内(具体为外管内壁),并与外管呈预应力装配,进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将小管焊接或螺纹连接在大管内而存在的小管易脱落的技术问题,从整体上提高双套管的使用性能,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可选的,所述内管的厚度与所述外管的厚度的比为:7/8-5/3;所述通风管的厚度与所述内管的厚度相等。
可选的,所有的所述通风管的长度相等,且所有所述通风管的管口呈斜面。
可选的,所述导流环垂直设置在所述内管的内壁上,其远离所述内管的内壁的一端与所述通风管远离所述内管的一侧平齐。
可选的,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导流环的中部,且其横截面为圆形。
可选的,所述导流环的厚度为5-7mm。
可选的,每个所述通风管的长度为400-550毫米。
可选的,在所述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中,按照重量份数计,其组份包括:
碳300-450份、铬300-1500份、锰50-70份、钼30-300份、镍90-100份;
由以上组份制成的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一体成型),其具有很好的耐磨性能,与普通的低碳钢材质的产品相比,其磨耗量是低碳钢6%-10%。
可选的,在所述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中,按照重量份数计,其组份包括:
碳210-280份、铬2000-3000份、锰50-100份、钼180-300份、镍200-1800份、铜125-200份;
由上述组份制成的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其通过组份的优选和配伍,制成的产品就有非常好的耐酸性腐蚀,与普通的不锈钢制品相比,其使用寿命为不锈钢制品的10倍以上。
可选的,在所述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中,按照重量份数计,其组份包括:
碳280-350份、铬1000-1500份、锰50-80份、钼100-200份、镍150-400份、铜140-250份。
由上述组份制成的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其属于耐碱性腐蚀制品,其使用寿命为不锈钢制品的10倍以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和二提供的双套管的横向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和二提供的双套管的纵向剖面图;
附图标记:101-外管、102-内管、103-通风管、201-导流环、202-通孔、203-粉料丘,其中图2中所示的箭头为粉体材料气流的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双套管,包括内管102和外管101;所述内管102套设在所述外管101内,且所述内管102的外壁与所述外管101的内壁相贴合;所述内管102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顺次、同轴排布且将所述内管102贯穿的通风管103;并且,每个所述通风管103的两端的管口与所述内管102的内腔相通;处于每相邻两个通风管103之间的所述内管102的内壁上设置有导流环201,所述导流环201上设置有通孔202;所述内管102、所述通风管103和所述导流环201一体成型;在上述的基础之上,本实用新型的双套管可以同时结合以下一项或所有的限定内容:为了实现较高的抗压性能,并且尽可能的减少内管102的重量,优选的,所述内管102的厚度与所述外管101的厚度的比为:7/8-5/3;所述通风管103的厚度与所述内管102的厚度相等。另外,为了便于成型,且易于实现紊流,优选的,所有的所述通风管103的长度相等,且所有所述通风管103的管口呈斜面(与其轴线的角度在40-50°之间);优选的,为了满足导流环201的导流性能(保证一部分气流顺利通过,而其中的一些固体颗粒物被阻挡而下落);所述导流环201垂直设置在所述内管102的内壁上,其远离所述内管102的内壁的一端与所述通风管103远离所述内管102的一侧平齐;同时,所述通孔202设置在所述导流环201的中部,且其横截面为圆形。此外,为了满足多规格尺寸的需求,尽可能的将其以较多形式的规格应用到实际的除尘中,优选的,所述导流环201的厚度为5-7mm,同时其可以减轻内管102的重量;每个所述通风管103的长度为400-550毫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双套管,其结构组件主要包括内管102和外管101,外管101作为支撑件,其提供了套设内管102的空间,而内管102则为双套管的主要结构;具体的,其外壁与外管101的内壁相贴合,而且其内壁上设置有多个顺次、同轴排布且将所述内管102贯穿的通风管103;所有的通风管103均顺次同轴排布(即成一行排布,且均同轴),而且将整个内管102贯穿(所有的通风管103成一行排布后的长度与内管102的长度一致)。并且每个通风管103存在与内管102的内腔相通的管口,这样在除尘的过程中,可形成供气流通过的副风道。另外,由于处于每相邻两个通风管103之间的所述内管102的内壁上设置有导流环201,所述导流环201上设置有通孔202,这样,在从双套管的一端向另一端通风的过程中,每相邻的两个通风管103可以通过导流环201得以贯通,而导流环201本身也可以阻挡部分固体颗粒,将通风管103、导流环201等作为副风道时,即可形成紊流,便于固体颗粒掉落并沉积在内管102底部,并且达到除尘效果。更为重要的,由于在实用新型的双套管中,内管102、通风管103和导流环201一体成型设置的,其是作为一个整体套设在外管101内(具体为外管101外壁),并与外管101呈预应力装配,进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将小管焊接或螺纹连接在大管内而存在的小管易脱落的技术问题,从整体上提高双套管的使用性能,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结合上述的内容,对双套管的组成提供了以下具体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双套管,包括内管102和外管101;所述内管102套设在所述外管101内,且所述内管102的外壁与所述外管101的内壁相贴合;所述内管102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顺次、同轴排布且将所述内管102贯穿的通风管103;并且,每个所述通风管103的两端的管口与所述内管102的内腔相通;处于每相邻两个通风管103之间的所述内管102的内壁上设置有导流环201,所述导流环201上设置有通孔202;所述内管102、所述通风管103和所述导流环201一体成型。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双套管,包括内管102和外管101;所述内管102套设在所述外管101内,且所述内管102的外壁与所述外管101的内壁相贴合;所述内管102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顺次、同轴排布且将所述内管102贯穿的通风管103;并且,每个所述通风管103的两端的管口与所述内管102的内腔相通;处于每相邻两个通风管103之间的所述内管102的内壁上设置有导流环201,所述导流环201上设置有通孔202;所述内管102、所述通风管103和所述导流环201一体成型。
其中,所述内管102的厚度与所述外管101的厚度的比为:7/8-5/3;所述通风管103的厚度与所述内管102的厚度相等;所有的所述通风管103的长度相等,且所有所述通风管103的管口呈斜面;所述导流环201垂直设置在所述内管102的内壁上,其远离所述内管102的内壁的一端与所述通风管103远离所述内管102的一侧平齐;所述通孔202设置在所述导流环201的中部,且其横截面为圆形;所述导流环201的厚度为5-7mm;每个所述通风管103的长度为400-550毫米。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外管101的厚度为:6-8mm;而内管102的厚度具体在7-10mm之间。
设备运行中,主风道(从内管102处进入)、副风道(从端部的通风管103处进入)为同一正压气源,粉料会因自重沉降,聚积在管道下部成粉料丘203,并不断增高导致主风道截面积变小,风压上升,强气流即通过副风道入口(处于内部的多个通风管103的一端)进入副风道,通过导流环201作用从通风管103的另一端喷出,形成紊流,对粉料丘203进行扰动分割向前推移到下一个紊流单元,将粉料输送到终点。当系统停止运行两风道保持畅通,确保下次顺利启动。
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双套管得到更好的应用,更加有效应用到除尘的领域中,本实用新型还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提供了实施例三-十一,实施例三-十一对上述实施例的双套管中的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的组成进行了具体的限定,现做详细的阐述和解释:
为了使得整个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具有较高的耐磨性能,优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对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组份组成给予以下具体限定: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之上,具体的,对于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按照重量份数计,其组份包括:碳300份、铬300份、锰50份、钼30份、镍90份。
实施例四
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之上,更具体的,对于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按照重量份数计,其组份包括:碳370份、铬900份、锰60份、钼120份、镍95份。
实施例五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之上,更具体的,对于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按照重量份数计,其组份包括:碳450份、铬1500份、锰70份、钼300份、镍100份。
在以上实施例三-五中,由于碳可提高硬度、铬可提高硬度及其耐腐蚀性、锰可提高机械强度、钼用于使得晶体细密度增加,而镍则可提高产品的韧性、铜可提高产品的耐腐蚀性能。实施例三-实施例五提供的双套管,在使用模具成型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的过程中,产品结晶速率为1-2.5分钟;淬火温度为920℃-970℃,然后于370℃回火可获得细密的m7C3和m晶体及HRC58-61的硬度,磨耗量为0.00012g/h,该产品的耐磨度为普通低碳钢材质的产品的10-15倍。
为了使得整个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具有较高的耐酸腐蚀的性能,优选的,在上述实施例1-2的基础之上,对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组份组成给予以下具体限定:
实施例六
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之上,具体的,对于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按照重量份数计,其组份包括:碳210份、铬2000份、锰50份、钼180份、镍200份、铜125份。
实施例七
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之上,具体的,对于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按照重量份数计,其组份包括:碳245份、铬2600份、锰75份、钼240份、镍1000份、铜160份。
实施例八
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之上,具体的,对于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按照重量份数计,其组份包括:碳280份、铬3000份、锰100份、钼300份、镍1800份、铜成份200份。
实施例六-实施例八提供的双套管,在使用模具成型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的过程中,产品结晶速率为1-2.5分钟;淬火温度为920℃-960℃,再于430℃回火可获得细密的m7C3+m23C7和m+A晶体、HRC50-56的硬度。该产品可应用于既耐磨又抗酸腐蚀的工况,使用寿命为不锈钢制品的15-20倍。
为了使得整个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具有较高的耐碱腐蚀的性能,优选的,在上述实施例1-2的基础之上,对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组份组成给予以下具体限定:
实施例九
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之上,具体的,对于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按照重量份数计,其组份包括:碳280份、铬1000份、锰50份、钼100份、镍150份、铜140份。
实施例十
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之上,具体的,对于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按照重量份数计,其组份包括:碳315份、铬1250份、锰65份、钼150份、镍275份、铜195份。
实施例十一
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之上,具体的,对于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按照重量份数计,其组份包括:碳350份、铬1500份、锰80份、钼200份、镍400份、铜250份。
实施例九-实施例十一提供的双套管,在利用模具成型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的过程中,产品结晶速率为2-3.0分钟;淬火温度为920℃-950℃,于270℃回火可获得细密的m7C3+m23C7和A+m晶体;应用于既耐磨又抗碱腐蚀的工况,使用寿命为不锈钢制品的15-20倍。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这种双套管,内管、通风管和导流环一体成型设置的,其是作为一个整体套设在(具体为内管外壁)外管内并与外管呈预应力装配,进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将小管焊接或螺纹连接在大管内而存在的小管易脱落的技术问题,从整体上提高了双套管的使用功能,延长了其使用寿命。而且通过对内管、通风管以及导流环进行特定的材质组成限定,使其达到耐磨、耐酸/碱腐蚀的技术效果,可以有效的应用到发电厂除灰、脱硫系统和其他抗磨抗酸碱腐蚀的粉料气力输送工况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双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和外管;
所述内管套设在所述外管内,且所述内管的外壁与所述外管的内壁相贴合;
所述内管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顺次、同轴排布且将所述内管贯穿的通风管;并且,每个所述通风管的两端的管口与所述内管的内腔相通;
处于每相邻两个通风管之间的所述内管的内壁上设置有导流环,所述导流环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内管、所述通风管和所述导流环一体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厚度与所述外管的厚度的比为:7/8-5/3;所述通风管的厚度与所述内管的厚度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套管,其特征在于,所有的所述通风管的长度相等,且所有所述通风管的管口呈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环垂直设置在所述内管的内壁上,其远离所述内管的内壁的一端与所述通风管远离所述内管的一侧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导流环的中部,且其横截面为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环的厚度为5-7mm。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双套管,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通风管的长度为400-550毫米。
CN201420609551.3U 2014-08-28 2014-10-21 一种双套管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1645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09551.3U CN204164522U (zh) 2014-08-28 2014-10-21 一种双套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961535 2014-08-28
CN201420496153 2014-08-28
CN201420609551.3U CN204164522U (zh) 2014-08-28 2014-10-21 一种双套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64522U true CN204164522U (zh) 2015-02-18

Family

ID=52538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09551.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164522U (zh) 2014-08-28 2014-10-21 一种双套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6452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29517A (zh) * 2014-08-28 2015-02-04 河北久通耐磨防腐管道有限公司 一种双套管
CN111503374A (zh) * 2020-04-24 2020-08-07 安徽晋煤中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易于检修的双套管装置
CN112934383A (zh) * 2021-03-01 2021-06-11 河北久通耐磨防腐管道有限公司 导料入料构件及导料入料构件的生产工艺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29517A (zh) * 2014-08-28 2015-02-04 河北久通耐磨防腐管道有限公司 一种双套管
CN111503374A (zh) * 2020-04-24 2020-08-07 安徽晋煤中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易于检修的双套管装置
CN111503374B (zh) * 2020-04-24 2021-12-14 安徽晋煤中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易于检修的双套管装置
CN112934383A (zh) * 2021-03-01 2021-06-11 河北久通耐磨防腐管道有限公司 导料入料构件及导料入料构件的生产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64522U (zh) 一种双套管
CN202529573U (zh) 外旁通式气力输送装置
CN202270674U (zh) 进料阀氮气吹扫装置
CN203581858U (zh) 粉煤螺旋输送装置
CN105423070A (zh) 一种石油用输送管道
CN103434803A (zh) 粉煤螺旋输送装置
CN104329517A (zh) 一种双套管
CN206142459U (zh) 一种新型双层套管气力输灰管道
CN104214458A (zh) 一种紊流输送双套管连接弯头
CN202807883U (zh) 除尘灰料的稀相气力输送系统
CN203068031U (zh) 一种煤粉输送弯管
CN101905810A (zh) 物料稀相输送管路上的助流装置
CN211593858U (zh) 一种落煤管防堵装置
CN203229205U (zh) 一种紊流输送双套管
CN206130338U (zh) 具有消音功能的鼓泡式碳化塔专用二氧化碳气体输送管
CN207349657U (zh) 耐磨缓冲箱式弯头
CN205350680U (zh) 一种炼铁厂输灰管道使用的耐磨弯头装置
CN202884341U (zh) 组合式耐磨卸料弯头
CN202432151U (zh) 风送管道接口法兰装置
CN208868968U (zh) 吸料装置
CN201884855U (zh) 耐磨聚乙烯管道弯头
CN206055038U (zh) 一种低阻高耐磨的高浓度含尘气体管道改向装置
CN203419556U (zh) 一种生石灰输送弯管
CN203927199U (zh) 一种新型气力输灰管道防堵弯头
CN202294466U (zh) 一种干混砂浆运输车卸料装置及干混砂浆运输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824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