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40203U - 发动机及具有其的汽车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及具有其的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40203U
CN204140203U CN201420492242.2U CN201420492242U CN204140203U CN 204140203 U CN204140203 U CN 204140203U CN 201420492242 U CN201420492242 U CN 201420492242U CN 204140203 U CN204140203 U CN 2041402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positioning component
auxiliary small
small piston
motion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9224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志敏
何鹏
袁坚
聂亚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49224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402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402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4020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utput Control And Ontrol Of Special Type Engin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及具有其的汽车。发动机包括:气缸体、活塞、第一定位组件、第二定位组件、控制组件、曲轴和连杆。活塞包括主活塞和辅助小活塞,辅助小活塞设置在主活塞内且辅助小活塞相对主活塞可沿对应气缸的中心线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定位组件设在主活塞内,第一定位组件被构造成适于对位于第一位置的辅助小活塞进行定位。第二定位组件设在主活塞内,所述第二定位组件被构造成适于对位于第二位置的辅助小活塞进行定位,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联动。控制组件与第一定位组件相连以根据发动机的运行状态控制第一定位组件的工作状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结构简单,且不会对发动机的动力输出造成影响。

Description

发动机及具有其的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动机及具有其的汽车。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公开了一种可变压缩比的发动机,该发动机通过改变机体的结构来改变活塞的行程,从而达到可变压缩比的目的,但存在发动机改动较大、控制系统机构较复杂,体积大、实施成本高,而且曲轴位置的变化,会对发动机动力输出有一定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动机,不会对发动机的动力输出造成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发动机的汽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包括:气缸体,所述气缸体内具有气缸;活塞,所述活塞对应地设置在所述气缸内,所述活塞包括主活塞和辅助小活塞,所述辅助小活塞设置在所述主活塞内且所述辅助小活塞相对所述主活塞可沿对应气缸的中心线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所述第一定位组件设在所述主活塞内,所述第一定位组件被构造成适于对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辅助小活塞进行定位;所述第二定位组件设在所述主活塞内,所述第二定位组件被构造成适于对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辅助小活塞进行定位,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和所述第二定位组件联动;用于检测所述发动机的运行状态的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第一定位组件相连以根据所述发动机的运行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定位组件的工作状态;曲轴,所述曲轴包括曲柄销、曲柄和主轴颈,所述曲柄销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所述曲柄相连,所述主轴颈与所述曲柄相连;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曲柄销相连,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活塞相连以将所述主活塞的往复移动转化成所述曲轴的旋转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当发动机处于中低负荷工况且处于排气行程时,辅助小活塞移动到第二位置使燃烧室的容积变小,压缩比变大,提高燃烧效率,降低燃油消耗率。当发动机处于高负荷工况且处于进气行程时,辅助小活塞移动到第一位置使燃烧室容积变大,压缩比变小,有效改变活塞顶部结构,更好的减少气缸内高温气体的接触面积,使应力分布均匀,提高混合气燃烧效率,减少爆震倾向。同时通过设置可活动的辅助小活塞以改变压缩比,使得发动机的结构简单,且不会对发动机的动力输出造成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发动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通过设有上述的发动机,可以通过改变活塞顶部结构,更好的减少缸内高温气体的接触面积,使应力分布均匀,提高混合气燃烧效率,减小爆震倾向。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中的曲轴连杆结构的剖面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曲轴连杆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图1中A-A方向的局部剖面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中的曲柄的主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的曲柄的左视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曲轴与机油泵连接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发动机1000、
活塞10、主活塞101、辅助小活塞102、固定槽103、
第一定位组件20、滑动件201、弹簧202、第一子弹簧210、第二子弹簧220、储油件203、储油空间204、
第二定位组件30、活动杆组件301、第一活动杆302、第二活动杆303、支撑件304、
曲轴40、曲柄销401、曲柄402、主轴颈403、
连杆50、机油泵60、油路通道70、油管701、第一油槽702、第二油槽703、球形部分704、圆环形部分705、
环形密封圈80、滚珠90、控制组件1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6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1000,该发动机1000可以应用在汽车、卡车等车辆中。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1000,包括:气缸体(图未示出)、活塞10、第一定位组件20、第二定位组件30、控制组件100、曲轴40和连杆50,其中,气缸体内具有气缸。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发动机1000还包括气缸盖等元件,气缸盖密封气缸的上部。活塞10对应地设置在气缸内,活塞10包括主活塞101和辅助小活塞102,气缸盖、活塞10的活塞顶与气缸一起形成燃烧室。
辅助小活塞102设置在主活塞101内且辅助小活塞102相对主活塞101可沿对应气缸的中心线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也就是说,主活塞101和辅助小活塞102组成的活塞10整体可以在气缸内移动,主活塞101内限定出移动空间,辅助小活塞102设在移动空间内且可以相对主活塞10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移动。其中在气缸的中心线上,第一位置位于第二位置的下方。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中,在第一位置时,辅助小活塞102的活塞顶与主活塞101的活塞顶平齐,在第二位置时,辅助小活塞102的活塞顶伸出主活塞101。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位置时,辅助小活塞102的活塞顶还可以与主活塞101的活塞顶不平齐例如略低于主活塞101的活塞顶。其中,在不需要改变压缩比时,辅助小活塞102位于第一位置。
第一定位组件20设在主活塞101内,第一定位组件20被构造成适于对位于第一位置的辅助小活塞102进行定位。第二定位组件30设在主活塞101内,第二定位组件30被构造成适于对位于第二位置的辅助小活塞102进行定位。换言之,第一定位组件20的工作状态包括锁止状态和释放状态,在锁止状态时第一定位组件20与辅助小活塞102配合以定位辅助小活塞102,在释放状态时第一定位组件20与辅助小活塞102脱离配合以释放辅助小活塞102。第二定位组件30的工作状态包括锁止状态和释放状态,在锁止状态时第二定位组件30与辅助小活塞102配合以定位辅助小活塞102,在释放状态时,第二定位组件30与辅助小活塞102脱离配合以释放辅助小活塞102,当辅助小活塞102运动到第一位置时,第一定位组件20与辅助小活塞102配合以定位辅助小活塞102,当辅助小活塞102运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二定位组件30与辅助小活塞102配合以定位辅助小活塞102。其中,“定位”指的是辅助小活塞102相对主活塞101静止,“释放”指的是辅助小活塞102可以相对主活塞101运动。
第一定位组件20和第二定位组件30联动,从而在第一定位组件20的工作状态发生变化时,第二定位组件30的工作状态也发生改变,即当第一定位组件20处于从锁止状态转变成释放状态的过程中,第二定位组件30应该是处于从释放状态转变成锁止状态的过程中,当第一定位组件20位于锁止状态时,第二定位组件30应该是位于释放状态,当第一定位组件20位于释放状态时,第二定位组件30应该是位于锁止状态。
曲轴40包括曲柄销401、曲柄402和主轴颈403,其中曲柄销401、曲柄402和主轴颈403之间的配合关系均为现有技术,例如曲柄销401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曲柄402相连,主轴颈403与曲柄402相连,这里就不详细描述。
连杆50的一端与曲柄销401相连,连杆50的另一端与主活塞101相连以将主活塞101的往复移动转化成曲轴40的旋转运动。
控制组件100用于检测发动机1000的运行状态,控制组件100与第一定位组件20相连以根据发动机1000的运行状态控制第一定位组件20的工作状态。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控制组件100可以根据ECU检测发动机1000的运行状态,例如控制组件100可以通过获取ECU中进气压力和凸轮轴信号,判断发动机1000在此时的运转工况,并得知此时是在哪一行程工作。
具体而言,当需要改变压缩机时,则当控制组件100检测到发动机1000处于中低负荷工况时,而且此时是排气行程,控制组件100控制第一定位组件20从锁止状态向释放状态转换,同时第二定位组件30从释放状态向锁止状态转换,由于处于排气行程,活塞10向上移动,当主活塞101移动到上止点时停止运动,与第一定位组件20脱离配合的辅助小活塞102由于向上运动的惯性而继续向上运动直到移动到第二位置,第二定位组件30与辅助小活塞102配合而将辅助小活塞102定位在第二位置,因此,辅助小活塞102相对主活塞101向上移动,从而使燃烧室的容积变小,压缩比变大,提高燃烧效率,降低燃油消耗率。
当检测到要进入到高负荷工况,并检测到此时为进气行程时,控制组件100控制第一定位组件20从释放状态向锁止状态转换,则第二定位组件30从锁止状态向释放状态转换,当第二定位组件30与辅助小活塞102脱离配合时,由于处于进气行程,活塞10向下运动,当主活塞101活动到下止点时,辅助小活塞102由于惯性作用继续向下运动直至第一位置,第一定位组件20与辅助小活塞102配合以将辅助小活塞102定位在第一位置,因此,辅助小活塞102是相对主活塞101向下移动,从而使燃烧室容积变大,压缩比变小,有效改变活塞顶部结构,更好的减少气缸内高温气体的接触面积,使应力分布均匀,提高混合气燃烧效率,减少爆震倾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1000,活塞10包括主活塞101和辅助小活塞102,辅助小活塞102相对主活塞101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控制组件100通过检测到的发动机1000的运行状态控制第一定位组件20的工作状态以控制辅助小活塞10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发动机1000处于中低负荷工况且处于排气行程时,辅助小活塞102移动到第二位置使燃烧室的容积变小,压缩比变大,提高燃烧效率,降低燃油消耗率。当发动机1000处于高负荷工况且处于进气行程时,辅助小活塞102移动到第一位置使燃烧室容积变大,压缩比变小,有效改变活塞顶部结构,更好的减少气缸内高温气体的接触面积,使应力分布均匀,提高混合气燃烧效率,减少爆震倾向。同时通过设置可活动的辅助小活塞102以改变压缩比,使得发动机1000的结构简单,且不会对发动机1000的动力输出造成影响。
下面参考图1-图6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发动机10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1000包括:气缸体(图未示出)、活塞10、第一定位组件20、第二定位组件30、控制组件100、曲轴40和连杆50。其中发动机1000还具有机油泵60。
第一定位组件20包括:两个可相对滑动的滑动件201和储油件203,其中,每个滑动件201与主活塞101的内壁之间设有弹簧202,两个滑动件201可以相向运动,两个滑动件201还可以相背运动。每个弹簧202常推动相应的滑动件201朝向另一个滑动件201移动以保证两个滑动件201的定位作用。
储油件203内限定出通过油路通道70与机油泵60连通的储油空间204,每个滑动件201的一部分可滑动地设在储油空间204内,两个滑动件201能够通过储油空间204内的油压变化而相对辅助小活塞102移动以对辅助小活塞102进行定位或解锁。
控制组件100连接至油路通道70以根据发动机1000的运行状态控制油路通道70的油压大小。具体而言,储油空间204通过油路通道70与机油泵60连通,其中该油路通道70应该不与发动机1000的润滑主油道同一油道。当控制组件100控制油路通道70内的油压大于弹簧202的弹性力时,在储油空间204的油压的作用下,两个滑动件201会背向移动而与辅助小活塞102慢慢分开。当控制组件100控制油路通道70内的油压小于弹簧202的弹性力时,在弹簧202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两个滑动件201会相向移动而与辅助小活塞102配合。从而使得第一定位组件20的结构简单可靠。
其中控制组件100可以包括控制阀和传感器,控制阀设在油路通道70上以控制油路通道70的油压。传感器检测发动机1000的运行状态且与控制阀相连以控制控制阀的工作状态。具体地,控制组件100可以为带有传感器的限压阀,传感器根据ECU检测发动机1000的运转工况来执行控制阀的开启动作。从而使得控制阀组件的结构简单。
第二定位组件30包括两个活动杆组件301,每个活动杆组件301均包括第一活动杆302和第二活动杆303,第一活动杆302可在水平方向上往复移动,第二活动杆303的第一端可转动地与第一活动杆302的第一端相连,第二活动杆303的第二端固定连接至弹簧202以通过弹簧202的形变带动第二活动杆303运动,其中在滑动件201移动以对辅助小活塞102解锁时,第一活动杆302朝向辅助小活塞102移动以与辅助小活塞102配合而定位辅助小活塞102。其中,当第一活动杆302与辅助小活塞102分离时,第一活动杆302与辅助小活塞102之间的距离为滑动件201与辅助小活塞102啮合的深度。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一活动杆302可以采用任何方式设在主活塞101内只要保证第一活动杆302在第二活动杆303的作用下可以朝向辅助小活塞102水平移动或远离辅助小活塞102水平移动即可。
当两个滑动件201与辅助小活塞102配合时,第一活动杆302与辅助小活塞102的外周壁间隔开,此时第一定位组件20将辅助小活塞102定位在第一位置。当储油空间204内的油压大于弹簧202的弹性力时,每个滑动件201会在油压的作用下逐渐朝向主活塞101的内壁移动,相应的弹簧202被压缩从而带动第二活动杆303的第二端向主活塞101的内壁移动,当第二活动杆303的第二端向主活塞101的内壁移动时,通过第一活动杆302和第二活动杆303之间的连接关系,第一活动杆302的第二端逐渐朝向辅助小活塞102的内壁水平移动直至与辅助小活塞102配合以定位辅助小活塞102。
当储油空间204内的油压转变成小于弹簧202的弹性力时,在弹簧202的弹性力的作用下,每个弹簧202伸展以推动相应的滑动件201朝向辅助小活塞102移动直至滑动件201与辅助小活塞102配合以定位辅助小活塞102。在弹簧202伸展的过程中带动第二活动杆303的第二端朝向辅助小活塞102移动,第二活动杆303的第二端移动从而通过第一活动杆302和第二活动杆303之间的连接关系,第一活动杆302的第二端逐渐朝向主活塞101的内壁移动以远离辅助小活塞102以实现对辅助小活塞102的释放解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定位组件30,通过设有第一活动杆302和第二活动杆303,通过第一活动杆302与辅助小活塞102配合以实现定位辅助小活塞102,从而使得第二定位组件30的结构简单。
其中为了便于第二活动杆303的装配,每个弹簧202包括第一子弹簧210和第二子弹簧220,第一子弹簧210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滑动件201和第二活动杆303相连,第二子弹簧22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活动杆303和主活塞101的内壁相连。此时储油空间204内的油压应该大于第一子弹簧210和第二子弹簧220的弹性力总和才能实现推动滑动件201朝向主活塞101的内壁移动的目的。
第二定位组件30还包括两个支撑件304,两个支撑件304分别固定在主活塞101上,每个支撑件304上设有水平延伸的支撑孔,每个第一活动杆302的第二端穿过支撑孔以与辅助小活塞102配合或脱离配合。从而通过设有支撑件304可以保证每个第一活动杆302的水平运动,其中支撑孔与第一活动杆302之间属于过渡配合以保证第一活动杆302可移动,但应该尽量保证两者之间不会有太大上下窜动,即支撑孔的尺寸应该保证即能使得第一活动杆302可以水平移动,又能保证第一活动杆302移动时不会有上下相对窜动。优选地,两个支撑件304可以为主活塞101的一部分。
为了便于第一活动杆302与辅助小活塞102配合以定位辅助小活塞102,辅助小活塞102的外周壁上设有适于与第一活动杆302配合的固定槽103,其中在辅助小活塞102位于第一位置时固定槽103位于第一活动杆302的第二端的下方,其中辅助小活塞102的下移量主要是依据位于水平位置的第一活动杆302与辅助小活塞102中的固定槽103之间的垂直距离来定。进一步地,固定槽103应该是开口处尺寸最大,使得固定槽103的与第一活动杆302开始接触的部分尺寸与第一活动杆302的直径是一致的,之后第一活动杆302继续向固定槽103内移动时第一活动杆302与固定槽103之间应该属于过盈配合,保证第一活动杆302和固定槽103啮合后不会有上下相对窜动。优选地,第一活动杆302与支撑孔和固定槽103的接触表面光滑以降低摩擦。为了便于滑动件201与辅助小活塞102配合以定位辅助小活塞102,辅助小活塞102的外周壁上设有适于与滑动件201配合的配合槽。
如图1和图2所示,油路通道70包括设在连杆50内的油管701,油管701的一端与储油空间204连通,油管701的另一端与机油泵60连通。从而减少油路通道70的占用空间,使得油路通道70的结构简单。如图1所示,油管701的一端形成为球形部分704,球形部分704嵌设在储油空间204的底壁上,球形部分704与储油空间204的底壁之间采用密封环密封,从而避免机油泄露,并且球形部分704还可以在储油空间204的底壁上发生相对运动,即球形部分704可以随连杆50小幅度摆动,从而提高油路通道70的使用可靠性。
油路通道70还包括设在主轴颈403内的第一油槽702和设在曲柄402内的与第一油槽702连通的第二油槽703,第二油槽703包括圆环形部分705,发动机1000还包括环形密封圈80和滚珠90,环形密封圈80设在圆环形部分705内,滚珠90设在圆环形部分705内且与环形密封圈80滚动配合以带动环形密封圈80转动,油管70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环形密封圈80。换言之,主轴颈403内限定出第一油槽702,曲柄402内限定出第二油槽703,第二油槽703的一部分为圆环形,环形密封圈80通过滚珠90可以绕环形密封圈80的中心线在圆环形部分705内转动,即环形密封圈80与圆环形部分705之间进行相对运动,油管701的另一端固定至环形密封圈80上且与圆环形部分705连通,该圆环形部分705即是在连杆50相对曲柄402转动时油管701相对曲柄402进行运动的一个圆形轨迹,保证了在连杆50转动的过程中油路的畅通,又可以保证油路的密封。
由此,从机油泵60出来的机油经过控制组件100,引入气缸体的一个主油道(不与发动机1000润滑主油道同一油道),再流入第一油槽702内,然后进入到第二油槽703内,之后机油经过圆环形部分705进入到油管701内,再通过油管701的球形部分704将机油引入到储油空间204内。
从而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油路通道70的结构简单,使得发动机1000的结构简单。
发动机1000运行过程中,通过ECU判断发动机1000运转负荷工况,当ECU检测到中低负荷并且正处于排气行程时,此时将信号传给设在油路通道70上的控制组件100的传感器,传感器控制控制阀调节油路通道70内的油压升高,设定一个压力值P,进入到储油空间204内的机油也达到一定机油压力,此时机油压力转变为作用于滑动件201的力F1>2×f1(f1为第一子弹簧210和第二子弹簧220保持平衡时的压缩力,保持平衡时两个滑动件201定位辅助小活塞102),将滑动件201向两侧推开,滑动件201与辅助小活塞102慢慢分开,此时第二活动杆303推动第一活动杆302慢慢往辅助小活塞102的固定槽103靠近,而且第二子弹簧220处于压缩状态。当辅助小活塞102与滑动件201分离时,第一活动杆302刚好和辅助小活塞102开始啮合,而且第二活动杆303位于固定槽103的上沿处。
由于此时是排气行程,当主活塞101运动到上止点时不再继续向上运动,辅助小活塞102有向上运动的惯性,当辅助小活塞102向上运动时,第一活动杆302已经与辅助小活塞102有相互啮合作用力了,辅助小活塞102继续向上运动,两个第一活动杆302向辅助小活塞102侧继续运动,直到辅助小活塞102进入固定槽103,啮合完毕。当第一活动杆302和辅助小活塞102啮合后,辅助小活塞102与主活塞101的相对位置是上移了,从而使燃烧室容积变小,压缩比变大,提高燃烧效率、降低燃油消耗率。
当ECU检测到要进入高负荷工况并检测此时为进气行程时,将信号传给传感器,传感器控制控制阀将油压变小,从而利用第二子弹簧220的弹性力(此时第二子弹簧220的弹性力大于第一子弹簧210的弹性力)慢慢将滑动件201往中间推,第一活动杆302慢慢与辅助小活塞102分离,滑动件201慢慢与辅助小活塞102啮合。当第一活动杆302与辅助小活塞102分离时,滑动件201刚好和辅助小活塞102进行啮合。由于此时处于进气行程,当主活塞101运动到下止点时不再继续向下运动,辅助小活塞102在惯性力的作用下有向下运动的速度,当辅助小活塞102向下运动时,此时滑动件201已经与辅助小活塞102有相互啮合作用力了,辅助小活塞102继续向下运动,两个滑动件201向辅助小活塞102侧继续运动,直到滑动件201与配合槽配合,啮合完毕。当滑动件201与辅助小活塞102啮合后,第一子弹簧210和第二子弹簧220的弹性里回到两弹簧的平衡力f1,辅助小活塞102与主活塞101的相对位置下移了,从而使燃烧室容积变大,压缩比变小,有效改变活塞顶部结构,更好的减少缸内高温气体的接触面积,使应力分布均匀,提高混合气燃烧效率,减小爆震倾向。
在具体实施中,还可以对该实施例进一步优化。该优化主要是针对ECU反馈的信号处理进行精确执行,当ECU检测为中低负荷时,并正处于排气行程时,此时将信号传给设在油路通道70上的传感器,从而立即调节机油压力升高,达到压力值P,但此时压力值P可以继续有个微小的线性增加,从而可以提高第一活动杆302与辅助小活塞102啮合的力度以及控制时间,就相当于使第一活动杆302与辅助小活塞102的侧壁有个过盈配合,减小辅助小活塞102的惯性力冲击。此外第一活动杆302和滑动件201与辅助小活塞102的侧壁接触面可以尽量参照活塞壁与汽缸壁运动的结构材质设计,尽可能减少摩擦。
在本实施例中,主要技术运用到ECU信号处理的精确控制系统,以及合理的利用活塞10结构对缸内燃烧的影响。改变活塞顶部结构,能更好的减少缸内高温气体的接触面积,使应力分布均匀,提高混合气燃烧效率,减小爆震倾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是利用油路通道70,通过机油压力来实现主活塞101和辅助小活塞102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调节压缩比。本实用新型让活塞连杆及曲轴机构得到更好的润滑及冷却效果,安装成本低,机构较简单,易实施。同时可以通过改变活塞顶部结构,更好的减少缸内高温气体的接触面积,使应力分布均匀,提高混合气燃烧效率,减小爆震倾向。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一定位组件20和第二定位组件30的结构不限于此,第一定位组件20和第二定位组件30还可以形成为其他结构,只要第一定位组件20可与第二定位组件30联动、第一定位组件20可对位于第一位置的辅助小活塞102定位、第二定位组件30可对位于第二位置的辅助小活塞102定位即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发动机10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通过设有上述的发动机1000,可以通过改变活塞顶部结构,更好的减少缸内高温气体的接触面积,使应力分布均匀,提高混合气燃烧效率,减小爆震倾向。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1)

1.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缸体,所述气缸体内具有气缸;
活塞,所述活塞对应地设置在所述气缸内,所述活塞包括主活塞和辅助小活塞,所述辅助小活塞设置在所述主活塞内且所述辅助小活塞相对所述主活塞可沿对应气缸的中心线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所述第一定位组件设在所述主活塞内,所述第一定位组件被构造成适于对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辅助小活塞进行定位;所述第二定位组件设在所述主活塞内,所述第二定位组件被构造成适于对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辅助小活塞进行定位,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和所述第二定位组件联动;
用于检测所述发动机的运行状态的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第一定位组件相连以根据所述发动机的运行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定位组件的工作状态;
曲轴,所述曲轴包括曲柄销、曲柄和主轴颈,所述曲柄销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所述曲柄相连,所述主轴颈与所述曲柄相连;
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曲柄销相连,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活塞相连以将所述主活塞的往复移动转化成所述曲轴的旋转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具有机油泵,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
两个可相对滑动的滑动件,每个所述滑动件与所述主活塞的内壁之间设有弹簧;
储油件,所述储油件内限定出通过油路通道与所述机油泵连通的储油空间,每个所述滑动件的一部分可滑动地设在所述储油空间内,所述两个滑动件能够通过所述储油空间内的油压变化而相对所述辅助小活塞移动以对所述辅助小活塞进行定位或解锁;所述控制组件连接至所述油路通道以根据所述发动机的运行状态控制所述油路通道的油压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包括两个活动杆组件,每个所述活动杆组件均包括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所述第一活动杆可在水平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第二活动杆的第一端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活动杆的第二端固定连接至所述弹簧以通过所述弹簧的形变带动所述第二活动杆运动,其中在所述滑动件移动以对所述辅助小活塞解锁时,所述第一活动杆朝向所述辅助小活塞移动以与所述辅助小活塞配合而定位所述辅助小活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组件还包括两个支撑件,所述两个支撑件分别固定在所述主活塞上,每个所述支撑件上设有水平延伸的支撑孔,每个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二端穿过所述支撑孔以与所述辅助小活塞配合或脱离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小活塞的外周壁上设有适于与所述第一活动杆配合的固定槽,其中在所述辅助小活塞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固定槽位于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二端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小活塞的外周壁上设有适于与所述滑动件配合的配合槽。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通道包括设在所述连杆内的油管,所述油管的一端与所述储油空间连通,所述油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机油泵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通道还包括设在所述主轴颈内的第一油槽和设在所述曲柄内的与所述第一油槽连通的第二油槽,所述第二油槽包括圆环形部分,所述发动机还包括环形密封圈和滚珠,所述环形密封圈设在所述圆环形部分内,所述滚珠设在所述圆环形部分内且与所述环形密封圈滚动配合以带动所述环形密封圈转动,所述油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环形密封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的所述一端形成为球形部分,所述球形部分嵌设在储油空间的底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包括:
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设在所述油路通道上;
传感器,所述传感器检测所述发动机的运行状态且与所述控制阀相连以控制所述控制阀的工作状态。
1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
CN201420492242.2U 2014-08-28 2014-08-28 发动机及具有其的汽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1402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92242.2U CN204140203U (zh) 2014-08-28 2014-08-28 发动机及具有其的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92242.2U CN204140203U (zh) 2014-08-28 2014-08-28 发动机及具有其的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40203U true CN204140203U (zh) 2015-02-04

Family

ID=52416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92242.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140203U (zh) 2014-08-28 2014-08-28 发动机及具有其的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4020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87902A1 (zh) * 2021-11-17 2023-05-25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活塞连杆组件、发动机和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87902A1 (zh) * 2021-11-17 2023-05-25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活塞连杆组件、发动机和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47385B2 (en)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device
US10260410B2 (en)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9169774B2 (en)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engine that varies compression ratio
CN102918236B (zh) 用于发动机的压缩制动系统
EP1369567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a Otto-Miller engine
CN1107788C (zh) 内燃机的阀移动装置的油通道系统
JP2009036128A (ja) 複リンク式可変圧縮比エンジン
CN105874175B (zh) 气门停止机构的液压供应装置
CN102330617A (zh) 自适应可变压缩比发动机活塞
CN204572233U (zh) 用于发动机活塞的压缩环、用于内燃机的活塞组件
CN102937052A (zh) 发动机可变压缩比机构
CN204140203U (zh) 发动机及具有其的汽车
JP2012092841A (ja) エンジン
CN103397922A (zh) 发动机及其可变气门升程装置的致动机构
CN106089455A (zh) 发动机压缩比连续可变的调节方法及装置
JP4902754B2 (ja) エンジン
KR101459423B1 (ko) 가변 압축비 장치
CN103498724A (zh) 一种功率倍增内燃机燃烧机构
JP2011163135A (ja) エンジン
CN106014630A (zh) 移位式往复活塞式内燃发动机及装配方法、动力输出机构
CN102753791B (zh) 发动机
KR101028560B1 (ko) 자동차 엔진용 가변 압축비 장치
KR20150070879A (ko) 가변 압축비 장치
CN104632429A (zh) 一种可变排量式两冲程可变压缩比发动机
CN202710019U (zh) 电动egr阀上的位移传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04

Termination date: 202108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