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19077U - 一种推挽正激pwm驱动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推挽正激pwm驱动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19077U
CN204119077U CN201420526810.6U CN201420526810U CN204119077U CN 204119077 U CN204119077 U CN 204119077U CN 201420526810 U CN201420526810 U CN 201420526810U CN 204119077 U CN204119077 U CN 2041190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chip
electric capacity
pin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2681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楼哲艺
樊凌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HUAQUAN Microelectronics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huji Qichuang Electronic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huji Qichuang Electronic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huji Qichuang Electronic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52681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190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190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190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推挽正激PWM驱动电路。该电路包括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稳定电压供电电路、电压反馈调节电路、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24V蓄电池与稳定电压供电电路电连接,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与稳定电压供电电路、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电压反馈调节电路信号连接,稳定电压供电电路与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电压反馈调节电路电连接。该电路在接入24V蓄电池时,加入PWM频率调节和电压反馈调节,使PWM频率、占空比可调,另加入蓄电池、温度保护,使系统安全可靠。采用高性能PWM芯片,使DC-DC效率达90%以上。

Description

一种推挽正激PWM驱动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逆变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推挽正激PWM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逆变器的种类越来越多,其中大多数独立逆变器采用推挽升压加全桥逆变的变换结构。而目前市场上的逆变器,推挽升压驱动电路普遍功能单一、结构复杂、输出信号频率和占空比无法改变、缺少蓄电池欠压过压保护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等,从而导致蓄电池使用寿命缩短,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和效率不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推挽正激PWM驱动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推挽正激PWM驱动电路包括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稳定电压供电电路、电压反馈调节电路、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24V蓄电池的输出端与稳定电压供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稳定电压供电电路的一个输出端与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的一个输入端电连接、另一个输出端与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又一个输出端与电压反馈调节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的输出端与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的另一个输入端信号连接,电压反馈调节电路的输出端与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的又一个输入端信号连接。
所述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用于产生2路互补、加入了死区时间且频率可调的PWM驱动信号;
所述稳定电压供电电路用于为其他电路提供所需的稳定电压;
所述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用于提供蓄电池和系统温度保护,当检测到蓄电池过压欠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信号时发出警告信息并停止产生PWM信号;
所述电压反馈调节电路用于通过对反馈电压的变换从而实现对输出PWM信号占空比的调节。
优选地,所述的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包括第一芯片U1、电阻R1~R9、电容C1~C7;第一芯片U1的第1引脚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后作为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的输入端Vfb;第一芯片U1的第2引脚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3引脚悬空;第一芯片U1的第4引脚悬空;第一芯片U1的第5引脚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四电容C4的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6引脚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7引脚与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8引脚与第五电容C5的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9引脚与第七电容C7的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10引脚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第六电容C6的一端连接后作为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的输入端SD1;第一芯片U1的第11引脚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12引脚接地;第一芯片U1的第13引脚与第一芯片U1的第15引脚、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后接+15V输入电压;第一芯片U1的第14引脚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16引脚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后输出+5.1V电压;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七电阻R7的滑动端连接;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作为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的输出端PWM1;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作为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的输出端PWM2;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的第一芯片U1的型号为SG3525;
优选地,所述的稳定电压供电电路包括第二芯片U2、电阻R10~R13、电容C8~C14、稳压三极管Q1、电感L1、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D2、单刀双掷开关K1;第二芯片U2的第1引脚与第二芯片U2的第7引脚、第二芯片U2的第8引脚、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连接;第二芯片U2的第2引脚与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二芯片U2的第3引脚与第十三电容C13的一端连接;第二芯片U2的第4引脚与第十三电容C13的另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后接地;第二芯片U2的第5引脚与第十电阻R10的一端、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连接;第二芯片U2的第6引脚与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第十四电容C14的正极、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单刀双掷开关K1的一档连接后作为稳定电压供电电路的输出端V-bat;单刀双掷开关K1的另一档悬空;单刀双掷开关K1又一档接24V蓄电池正极Bat+;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接地;第十四电容C14的负极接地;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接地;稳压三极管Q1的输入端与第十二电容C12的正极、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第十一电容C11的一端、第八电容C8的正极连接后输出+15V电压;第十二电容C12的负极接地;稳压三极管Q1的输出端与第九电容C9的正极、第十电容C10的一端连接后输出+12V电压;稳压三极管Q1的接地端与第八电容C8的负极、第十一电容C11的另一端、第九电容C9的负极、第十电容C10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的第二芯片U2的型号为MC34063;稳压三极管Q1的型号为7812;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二电容C12、第十四电容C14为电解电容;
优选地,所述的电压反馈调节电路包括第三芯片U3、电阻R14~R19、电容C15~C17、三极管Q2;第三芯片U3的第1引脚与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连接;第三芯片U3的第2引脚与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第十五电容C15的一端、第二三极管Q2的阴极连接;第三芯片U3的第3引脚与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连接;第三芯片U3的第4引脚接+5.1V输入电压;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后接+15V(S)输入电压;第二三极管Q2的参考输入端与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第十九电阻R19的滑动端、第十七电容C17的一端连接后接反馈电压Vhv;第二三极管Q2的阳极与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第十七电容C17的另一端连接后接次级地;第十五电容C15的另一端与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第十六电容C16的一端与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后作为电压反馈调节电路的输出端Vfb;第十六电容C16的另一端与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的第三芯片U3的型号为PC817;第二三极管Q2的型号为TL431;
优选地,所述的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包括第四芯片U4、电阻R20~R41、电容C18~C20、二极管D3~D10、发光二极管D11~D12、三极管Q3~Q5、风扇FAN1;第四芯片U4的第1引脚与第二十一电阻R21的一端、第二十六电阻R26的一端、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2引脚与第二十五电阻R25的一端、第二十七电阻R27的一端、第十二极管D10的阴极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3引脚接+15V输入电压;第四芯片U4的第4引脚与第四十电阻R40的一端、第三十四电阻R34的一端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5引脚与第三十六电阻R36的一端、第三十一电阻R31的一端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6引脚与第四十一电阻R41的一端、第三十七电阻R37的一端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7引脚与第三十三电阻R33的一端、第三十五电阻R35的一端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8引脚与第二十电容C20的一端、第三十电阻R30的一端、第三十八电阻R38的一端、第三十八电阻R38的滑动端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9引脚与第四芯片U4的第10引脚、第三十二电阻R32的一端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11引脚与第十八电容C18的一端、第二十九电阻R29的一端、第三十九电阻R39的一端、第三十九电阻R39的滑动端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12引脚与第十八电容C18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四芯片U4的第13引脚与第二十四电阻R24的一端、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14引脚与第二十二电阻R22的一端、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第二十一电阻R21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五电阻R25的另一端连接后接+15V输入电压;第三十三电阻R33的另一端与第三十六电阻R36的另一端连接后接+5.1V输入电压;第四十电阻R40的另一端接+15V输入电压;第四十一电阻R41的另一端接+15V输入电压;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与第二十七电阻R27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12V输入电压;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第一风扇FAN1的正极连接;第一风扇FAN1的负极与第三十四电阻R34的另一端、第三十七电阻R37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三十五电阻R35的另一端与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第三十一电阻R31的另一端与第十二极管D10的阳极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与第二十六电阻R26的另一端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5.1V输入电压;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第二十八电阻R28的一端、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连接;;第二十八电阻R28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2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2的阴极接地;第二十二电阻R22的另一端与第二十四电阻R24的另一端连接后接+15V输入电压;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第二十电阻R20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二电阻R32的另一端接+5.1V输入电压;第二十电容C20的另一端与地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十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5.1V输入电压;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二十三电阻R23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二十三电阻R23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1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1的阴极接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连接后作为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的输出端SD1;第八二极管D8的阳极与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连接后作为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的输入端V-bat;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与第二十九电阻R29的另一端、第十九电容C19的正极连接;第十九电容C19的负极与第三十九电阻R39的另一端、第三十八电阻R38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九二极管D9的阴极与第三十电阻R3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的第四芯片U4的型号为LM339;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的型号为S8550;第十九电容C19为电解电容;第四十电阻R40、第四十一电阻R41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电路在接入24V蓄电池时,加入PWM频率调节和电压反馈调节功能,使输出PWM驱动信号的频率和占空比可调,可以解决目前市面上逆变器的推挽升压驱动电路的输出PWM信号频率和占空比无法改变的问题。另加入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延长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加强了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采用高性能的PWM产生芯片,使DC-DC转化效率可达90%以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的电路图;
图3为图1中稳定电压供电电路的电路图;
图4为图1中电压反馈调节电路的电路图;
图5为图1中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分析。
本实用新型包括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稳定电压供电电路、电压反馈调节电路、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24V蓄电池为整个电路系统供电;稳定电压供电电路为其他各部分电路提供所需的稳定电压;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产生2路互补、加入了死区时间且频率可调的PWM驱动信号;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提供蓄电池和系统温度保护,当检测到蓄电池过压欠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信号时发出警告信息并停止产生PWM信号;电压反馈调节电路通过对反馈电压的变换从而实现对输出PWM信号占空比的调节。
如图2所示,所述的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包括第一芯片U1、电阻R1~R9、电容C1~C7;第一芯片U1的第1引脚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后作为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的输入端Vfb;第一芯片U1的第2引脚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3引脚悬空;第一芯片U1的第4引脚悬空;第一芯片U1的第5引脚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四电容C4的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6引脚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7引脚与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8引脚与第五电容C5的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9引脚与第七电容C7的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10引脚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第六电容C6的一端连接后作为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的输入端SD1;第一芯片U1的第11引脚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12引脚接地;第一芯片U1的第13引脚与第一芯片U1的第15引脚、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后接+15V输入电压;第一芯片U1的第14引脚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16引脚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后输出+5.1V电压;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即1端)、第七电阻R7的滑动端(即3端)连接;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即2端)、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作为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的输出端PWM1;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作为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的输出端PWM2;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的第一芯片U1的型号为SG3525;
所述的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工作过程为:第一芯片U1的第15引脚接+15V输入电压,为第一芯片U1提供工作电压;第一芯片U1的第5引脚、第6引脚、第7引脚分别与第四电容C4、第四电阻R4、第七电阻R7、第六电阻R6连接,通过改变第七电阻R7的阻值,来改变输出PWM信号的频率;第一芯片U1的第1引脚接反馈信号Vfb,与第一芯片U1的第2引脚的电压进行误差放大,来改变输出PWM信号的占空比;第一芯片U1的第14引脚通过第三电阻R3输出驱动信号PWM1;第一芯片U1的第11引脚通过第五电阻R5输出驱动信号PWM2;
如图3所示,所述的稳定电压供电电路包括第二芯片U2、电阻R10~R13、电容C8~C14、稳压三极管Q1、电感L1、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D2、单刀双掷开关K1;第二芯片U2的第1引脚与第二芯片U2的第7引脚、第二芯片U2的第8引脚、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连接;第二芯片U2的第2引脚与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二芯片U2的第3引脚与第十三电容C13的一端连接;第二芯片U2的第4引脚与第十三电容C13的另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后接地;第二芯片U2的第5引脚与第十电阻R10的一端、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连接;第二芯片U2的第6引脚与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第十四电容C14的正极、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单刀双掷开关K1的一档(即1端)连接后作为稳定电压供电电路的输出端V-bat;单刀双掷开关K1的另一档(即2端)悬空;单刀双掷开关K1又一档(即3端)接24V蓄电池正极Bat+;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接地;第十四电容C14的负极接地;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接地;稳压三极管Q1的输入端与第十二电容C12的正极、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第十一电容C11的一端、第八电容C8的正极连接后输出+15V电压,为电压反馈调节电路提供电压;第十二电容C12的负极接地;稳压三极管Q1的输出端与第九电容C9的正极、第十电容C10的一端连接后输出+12V电压;稳压三极管Q1的接地端与第八电容C8的负极、第十一电容C11的另一端、第九电容C9的负极、第十电容C10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的第二芯片U2的型号为MC34063;稳压三极管Q1的型号为7812;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二电容C12、第十四电容C14为电解电容;
所述的稳定电压供电电路的工作过程为:单刀双掷开关K1与蓄电池正极连接,控制系统工作的开启与关闭,并向外输出蓄电池电压;第二芯片U2的第6引脚与单刀双掷开关K1连接,为第二芯片U2提供工作电压;第二芯片U2的第2引脚、第5引脚分别与第一电感L1、第一二极管D1、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连接,输出稳定的+15V电压;稳压三极管Q1输入端与+15V电压连接,输出端输出稳定的+12V电压;
如图4所示,所述的电压反馈调节电路包括第三芯片U3、电阻R14~R19、电容C15~C17、三极管Q2;第三芯片U3的第1引脚与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连接;第三芯片U3的第2引脚与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第十五电容C15的一端、第二三极管Q2的阴极连接;第三芯片U3的第3引脚与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连接;第三芯片U3的第4引脚接+5.1V输入电压;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后接+15V(S)输入电压;第二三极管Q2的参考输入端(即R)与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即1端)、第十九电阻R19的滑动端(即3端)、第十七电容C17的一端连接后接反馈电压Vhv;第二三极管Q2的阳极与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即2端)、第十七电容C17的另一端连接后接次级地;第十五电容C15的另一端与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第十六电容C16的一端与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后作为电压反馈调节电路的输出端Vfb,该电压反馈调节电路的输出端Vfb与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的输入端Vfb连接;第十六电容C16的另一端与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的第三芯片U3的型号为PC817;第二三极管Q2的型号为TL431;
所述的电压反馈调节电路的工作过程为:次级输出电压通过第二三极管Q2与第三芯片U3的第2引脚连接,第三芯片U3的第1引脚通过第十五电阻R15与次级+15V(S)电压连接,共同产生第三芯片U3的正向电流;第三芯片U3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实现光电变换;第三芯片U3的第4引脚与+5V电压连接,第三芯片U3的第3引脚通过第十六电阻R16、第十八电阻R18产生反馈信号Vfb;所述的第二三极管Q2的型号为TL431;
如图5所示,所述的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包括第四芯片U4、电阻R20~R41、电容C18~C20、二极管D3~D10、发光二极管D11~D12、三极管Q3~Q5、风扇FAN1;第四芯片U4的第1引脚与第二十一电阻R21的一端、第二十六电阻R26的一端、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2引脚与第二十五电阻R25的一端、第二十七电阻R27的一端、第十二极管D10的阴极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3引脚接+15V输入电压;第四芯片U4的第4引脚与第四十电阻R40的一端、第三十四电阻R34的一端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5引脚与第三十六电阻R36的一端、第三十一电阻R31的一端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6引脚与第四十一电阻R41的一端、第三十七电阻R37的一端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7引脚与第三十三电阻R33的一端、第三十五电阻R35的一端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8引脚与第二十电容C20的一端、第三十电阻R30的一端、第三十八电阻R38的一端(即1端)、第三十八电阻R38的滑动端(即3端)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9引脚与第四芯片U4的第10引脚、第三十二电阻R32的一端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11引脚与第十八电容C18的一端、第二十九电阻R29的一端、第三十九电阻R39的一端(即1端)、第三十九电阻R39的滑动端(即3端)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12引脚与第十八电容C18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四芯片U4的第13引脚与第二十四电阻R24的一端、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14引脚与第二十二电阻R22的一端、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第二十一电阻R21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五电阻R25的另一端连接后接+15V输入电压;第三十三电阻R33的另一端与第三十六电阻R36的另一端连接后接+5.1V输入电压;第四十电阻R40的另一端接+15V输入电压;第四十一电阻R41的另一端接+15V输入电压;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即b)与第二十七电阻R27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即e)接+12V输入电压;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即c)与第一风扇FAN1的正极连接;第一风扇FAN1的负极与第三十四电阻R34的另一端、第三十七电阻R37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三十五电阻R35的另一端与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第三十一电阻R31的另一端与第十二极管D10的阳极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即b)与第二十六电阻R26的另一端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即e)接+5.1V输入电压;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即c)与第二十八电阻R28的一端、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连接;第二十八电阻R28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2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2的阴极接地;第二十二电阻R22的另一端与第二十四电阻R24的另一端连接后接+15V输入电压;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第二十电阻R20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二电阻R32的另一端接+5.1V输入电压;第二十电容C20的另一端与地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即b)与第二十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即e)接+5.1V输入电压;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即c)与第二十三电阻R23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二十三电阻R23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1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1的阴极接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连接后作为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的输出端SD1,该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的输出端SD1与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的输入端SD1连接;第八二极管D8的阳极与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连接后作为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的输入端V-bat,该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的输入端V-bat与稳定电压供电电路的输出端V-bat连接;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与第二十九电阻R29的另一端、第十九电容C19的正极连接;第十九电容C19的负极与第三十九电阻R39的另一端(即2端)、第三十八电阻R38的另一端(即2端)连接后接地;第九二极管D9的阴极与第三十电阻R3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的第四芯片U4的型号为LM339;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的型号为S8550;第十九电容C19为电解电容;第四十电阻R40、第四十一电阻R41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所述的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的工作过程为:第四芯片U4的第3引脚接+15V输入电压,为第四芯片U4提供工作电压;第四芯片U4的第8引脚与第9引脚通过比较电压在第四芯片U4的第14引脚产生蓄电池过压指示信号,通过第三二极管D3发出过压指示SD1,使第一芯片U1不输出驱动信号PWM1、PWM2;第四芯片U4的第10引脚与第11引脚通过比较电压在第四芯片U4的第13引脚产生蓄电池欠压指示信号,通过第三二极管D3发出欠压指示SD1,使第一芯片U1不输出驱动信号PWM1、PWM2;第四芯片U4的第4引脚通过热敏电阻第四十电阻R40与第5引脚通过比较电压在第四芯片U4的第2引脚产生系统过温指示信号,并通过第五三极管Q5控制第一风扇FAN1的开启与关闭;第四芯片U4的第6引脚通过热敏电阻第四十一电阻R41与第7引脚通过比较电压在第四芯片U4的第1引脚产生系统过热指示信号,通过第七二极管D7发出过热指示SD1,使第一芯片U1不输出驱动信号PWM1、PWM2。

Claims (5)

1.一种推挽正激PWM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电路包括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稳定电压供电电路、电压反馈调节电路、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其中,24V蓄电池的输出端与稳定电压供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稳定电压供电电路的一个输出端与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的一个输入端电连接、另一个输出端与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又一个输出端与电压反馈调节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的输出端与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的另一个输入端信号连接,电压反馈调节电路的输出端与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的又一个输入端信号连接; 
所述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用于产生2路互补、加入了死区时间且频率可调的PWM驱动信号; 
所述稳定电压供电电路用于为其他电路提供所需的稳定电压; 
所述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用于提供蓄电池和系统温度保护,当检测到蓄电池过压欠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信号时发出警告信息并停止产生PWM信号; 
所述电压反馈调节电路用于通过对反馈电压的变换从而实现对输出PWM信号占空比的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挽正激PWM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包括第一芯片U1、电阻R1~R9、电容C1~C7;第一芯片U1的第1引脚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后作为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的输入端Vfb;第一芯片U1的第2引脚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3引脚悬空;第一芯片U1的第4引脚悬空;第一芯片U1的第5引脚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四电容C4的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6引脚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7引脚与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8引脚与第五电容C5的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9引脚与第七电容C7的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10引脚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第六电容C6的一端连接后作为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的输入端SD1;第一芯片U1的第11引脚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第一芯片 U1的第12引脚接地;第一芯片U1的第13引脚与第一芯片U1的第15引脚、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后接+15V输入电压;第一芯片U1的第14引脚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16引脚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后输出+5.1V电压;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七电阻R7的滑动端连接;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作为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的输出端PWM1;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作为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主电路的输出端PWM2;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的第一芯片U1的型号为SG35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挽正激PWM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稳定电压供电电路包括第二芯片U2、电阻R10~R13、电容C8~C14、稳压三极管Q1、电感L1、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D2、单刀双掷开关K1;第二芯片U2的第1引脚与第二芯片U2的第7引脚、第二芯片U2的第8引脚、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连接;第二芯片U2的第2引脚与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二芯片U2的第3引脚与第十三电容C13的一端连接;第二芯片U2的第4引脚与第十三电容C13的另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后接地;第二芯片U2的第5引脚与第十电阻R10的一端、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连接;第二芯片U2的第6引脚与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第十四电容C14的正极、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单刀双掷开关K1的一档连接后作为稳定电压供电电路的输出端V-bat;单刀双掷开关K1的另一档悬空;单刀双掷开关K1又一档接24V蓄电池正极Bat+;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接地;第十四电容C14的负极接地;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接地;稳压三极管Q1的输入端与第十二电容C12的正极、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第十一电容C11的一端、第八电容C8的正极连接后输出+15V电压;第十二电容C12的负极接地;稳压三极管Q1的输出端与第九电容C9的正极、第十电容C10的一端连接后输出+12V电压;稳压三极管Q1的接地端与第八电容C8的负极、第十一电容C11的另一端、第 九电容C9的负极、第十电容C10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的第二芯片U2的型号为MC34063;稳压三极管Q1的型号为7812;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二电容C12、第十四电容C14为电解电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挽正激PWM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压反馈调节电路包括第三芯片U3、电阻R14~R19、电容C15~C17、三极管Q2;第三芯片U3的第1引脚与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连接;第三芯片U3的第2引脚与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第十五电容C15的一端、第二三极管Q2的阴极连接;第三芯片U3的第3引脚与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连接;第三芯片U3的第4引脚接+5.1V输入电压;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后接+15V(S)输入电压;第二三极管Q2的参考输入端与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第十九电阻R19的滑动端、第十七电容C17的一端连接后接反馈电压Vhv;第二三极管Q2的阳极与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第十七电容C17的另一端连接后接次级地;第十五电容C15的另一端与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第十六电容C16的一端与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后作为电压反馈调节电路的输出端Vfb;第十六电容C16的另一端与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的第三芯片U3的型号为PC817;第二三极管Q2的型号为TL43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挽正激PWM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包括第四芯片U4、电阻R20~R41、电容C18~C20、二极管D3~D10、发光二极管D11~D12、三极管Q3~Q5、风扇FAN1;第四芯片U4的第1引脚与第二十一电阻R21的一端、第二十六电阻R26的一端、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2引脚与第二十五电阻R25的一端、第二十七电阻R27的一端、第十二极管D10的阴极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3引脚接+15V输入电压;第四芯片U4的第4引脚与第四十电阻R40的一端、第三十四电阻R34的一端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5引脚与第三十六电阻R36的一端、第三十一电阻R31的一端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6引脚与第四十一电阻R41的一端、第三十七电阻R37的一端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7引脚与第三十三电阻R33的一端、第三十五电阻R35的一端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8引脚与第二十电容C20的一端、第三十电阻R30的一端、第三十八电阻R38的一端、第三十八电 阻R38的滑动端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9引脚与第四芯片U4的第10引脚、第三十二电阻R32的一端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11引脚与第十八电容C18的一端、第二十九电阻R29的一端、第三十九电阻R39的一端、第三十九电阻R39的滑动端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12引脚与第十八电容C18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四芯片U4的第13引脚与第二十四电阻R24的一端、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第四芯片U4的第14引脚与第二十二电阻R22的一端、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第二十一电阻R21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五电阻R25的另一端连接后接+15V输入电压;第三十三电阻R33的另一端与第三十六电阻R36的另一端连接后接+5.1V输入电压;第四十电阻R40的另一端接+15V输入电压;第四十一电阻R41的另一端接+15V输入电压;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与第二十七电阻R27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12V输入电压;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第一风扇FAN1的正极连接;第一风扇FAN1的负极与第三十四电阻R34的另一端、第三十七电阻R37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三十五电阻R35的另一端与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第三十一电阻R31的另一端与第十二极管D10的阳极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与第二十六电阻R26的另一端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5.1V输入电压;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第二十八电阻R28的一端、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连接;第二十八电阻R28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2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2的阴极接地;第二十二电阻R22的另一端与第二十四电阻R24的另一端连接后接+15V输入电压;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第二十电阻R20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二电阻R32的另一端接+5.1V输入电压;第二十电容C20的另一端与地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十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5.1V输入电压;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二十三电阻R23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二十三电阻R23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1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1的阴极接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连接后作为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的输出端SD1;第八二极管D8的阳极与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连接后作为蓄电池欠压过压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电路的输入端V-bat;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与第二十九电阻R29的另一端、第十九电容C19的正极连接;第十九电容C19的负极与第三十九电阻R39的另一端、第三十八电阻R38的 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九二极管D9的阴极与第三十电阻R3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的第四芯片U4的型号为LM339;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的型号为S8550;第十九电容C19为电解电容;第四十电阻R40、第四十一电阻R41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CN201420526810.6U 2014-09-13 2014-09-13 一种推挽正激pwm驱动电路 Active CN2041190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26810.6U CN204119077U (zh) 2014-09-13 2014-09-13 一种推挽正激pwm驱动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26810.6U CN204119077U (zh) 2014-09-13 2014-09-13 一种推挽正激pwm驱动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19077U true CN204119077U (zh) 2015-01-21

Family

ID=52336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26810.6U Active CN204119077U (zh) 2014-09-13 2014-09-13 一种推挽正激pwm驱动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1907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06968A (zh) * 2015-08-12 2015-10-28 何官超 一种适应宽范围输入稳压输出电路拓扑
CN106026745A (zh) * 2016-05-20 2016-10-12 广东百事泰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光伏逆变器集成系统控制芯片
CN108173359A (zh) * 2018-02-06 2018-06-15 深圳劲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基于q值判别无线充电异物的方法及其电路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06968A (zh) * 2015-08-12 2015-10-28 何官超 一种适应宽范围输入稳压输出电路拓扑
CN106026745A (zh) * 2016-05-20 2016-10-12 广东百事泰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光伏逆变器集成系统控制芯片
CN108173359A (zh) * 2018-02-06 2018-06-15 深圳劲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基于q值判别无线充电异物的方法及其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01217Y (zh) 一种led驱动电源
CN103219777B (zh) 一种小型大功率的多功能移动电源
CN204119077U (zh) 一种推挽正激pwm驱动电路
CN201904637U (zh) 一种太阳能充电控制电路
CN202818087U (zh) 高压输入开关电源启动电路
CN104362773A (zh)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CN204179966U (zh) 输出电压可切换的正弦波逆变器
CN204031001U (zh) 一种逆变电源
CN102684294A (zh) 嵌入式设备主备用电源控制装置
CN204119079U (zh) 一种全桥逆变spwm驱动电路
CN106080238B (zh) 一种电动汽车智能充电系统
CN210838980U (zh) 多阶段充电电路及辅助模块
CN204559959U (zh) 一种功率自动跟踪的太阳能路灯控制器
CN203775048U (zh) 控制逆变一体机
CN202444656U (zh) Led照明灯
CN206441116U (zh) 一种使用计算机usb接口的智能充电器
CN217984877U (zh) 组合式逆变器装置
CN203225682U (zh) 具有太阳能发电压路机
CN213279143U (zh) 一种包含过温保护电路的光伏逆变器
CN217643321U (zh) 一种新能源用电池共正极控制开关电路
CN210431963U (zh) 一种低压锂电池人体感应led太阳能路灯控制器
CN220147273U (zh) 一种电瓶关断电路
CN214225713U (zh) 控制电源高压侧与负载开闭关系的电路
CN205212688U (zh) 栅极限流型高效p-mosfet驱动电路
CN203556986U (zh) 二次侧低压启动逆变弧焊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13

Address after: 311800 111 g TA TA Road, Tao Zhu street, Zhuji, Shaoxing,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HUAQUAN Micro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11800 111 g TA TA Road, Tao Zhu street, Zhuji, Shaoxing,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ZHUJI QICHUANG ELECTRONIC SCIENCE &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