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18288U - 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118288U CN204118288U CN201420428806.6U CN201420428806U CN204118288U CN 204118288 U CN204118288 U CN 204118288U CN 201420428806 U CN201420428806 U CN 201420428806U CN 204118288 U CN204118288 U CN 20411828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part
- electrical hybrid
- optical electrical
- hybrid cable
- 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Cabl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连接装置,用于连接第一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第一光电混合线缆中具有第一电力电缆和用于容纳光纤的第一光纤容纳管,第二光电混合线缆中具有第二电力电缆和用于容纳光纤的第二光纤容纳管。连接装置包括: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用于将第一和第二光纤容纳管对接在一起;和电力电缆接头,用于将第一和第二电力电缆电连接在一起。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的光纤容纳管通过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相互对接在一起,并且整根光纤连续地穿过需要对接的两个光纤容纳管,从而实现了两个光电混合线缆的光学连接。因此,可以方便和快速地实现两个光电混合线缆之间的光学连接,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些特殊的应用情况中,需要使用光电混合线缆,即,同时具有电力电缆和光纤的线缆。对于这种光电混合线缆之间的接续,本申请的申请人之前提出过一种技术方案,其中,用通常的压接方式实现两个光电混合线缆的电力电缆之间的接续,并且使用光纤接线盒实现两个光电混合线缆的光纤之间的光学接续。在接续两个光电混合线缆的光纤时,比较复杂,需要先将每个光电混合线缆的光纤的末端连接到一个光纤连接器上,然后两个光纤上的光纤连接器再通过光纤适配器相互对接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实现两个光电混合线缆的光纤之间的光学接续。在本申请的申请人之前提出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中,采用熔接的方式实现两个光电混合线缆的光纤之间的光学接续,但是,采用熔接的方式,同样存在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的缺陷,因为其需要理纤盘、绕纤盘、热缩管等诸多部件。
在前述技术方案中,需要采用专用的光纤接线盒来实现两个光电混合线缆的光纤之间的光学接续,导致结构复杂、操作困难和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和 第二光电混合线缆的连接装置,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且成本低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装置,用于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中具有第一电力电缆和用于容纳光纤的第一光纤容纳管,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中具有第二电力电缆和用于容纳光纤的第二光纤容纳管。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光纤容纳管和所述第二光纤容纳管对接在一起;和电力电缆接头,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力电缆和所述第二电力电缆电连接在一起。所述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包括:中间转接管,所述中间转接管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光纤容纳管和所述第二光纤容纳管的直径;第一变径管接头,具有直径较小的第一端口和直径较大的第二端口;和第二变径管接头,具有直径较小的第一端口和直径较大的第二端口。其中,所述第一光纤容纳管插入并连接到第一变径管接头的第一端口中,所述第二光纤容纳管插入并连接到第二变径管接头的第一端口中,并且所述中间转接管的两端分别插入并连接到第一变径管接头和第二变径管接头的第二端口中,并且所述光纤连续地穿过需要对接的第一光纤容纳管和第二光纤容纳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和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分别包括一个或多个电力电缆;并且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电力电缆接头,用于将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和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的电力电缆分别电连接在一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和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分别包括一个或多个光纤容纳管;并且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和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的光纤容纳管分别对接在一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或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中的所有的电力电缆被包裹在一层金属屏蔽层中,并且在该金属屏蔽层与电力电缆之间的空隙中填充有绝缘填充材料;并且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或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中的 光纤容纳管埋设在所述绝缘填充材料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和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分别包括三个电力电缆和三个光纤容纳管;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三个电力电缆接头和三个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并且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或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中的三个电力电缆相互缠绕并且其外圆相互相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变径管接头包括:第一主体部,具有第一端口和与第一端口相对的第二端口;和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一端口的内壁上的第一弹性倒刺件和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二端口的内壁上的第二弹性倒刺件,其中所述第一光纤容纳管和所述中间转接管分别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插入所述第一主体部中;所述第一弹性倒刺件被构造成仅允许所述第一光纤容纳管朝向第一主体部的内部插入而不能朝向第一主体部的外部拔出;并且所述第二弹性倒刺件被构造成仅允许所述中间转接管朝向第一主体部的内部插入而不能朝向第一主体部的外部拔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变径管接头包括:第二主体部,具有第一端口和与第一端口相对的第二端口;和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一端口的内壁上的第一弹性倒刺件和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二端口的内壁上的第二弹性倒刺件,其中所述第二光纤容纳管和所述中间转接管分别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插入所述第二主体部中;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一弹性倒刺件被构造成仅允许所述第二光纤容纳管朝向第二主体部的内部插入而不能朝向第二主体部的外部拔出;并且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二弹性倒刺件被构造成仅允许所述中间转接管朝向第二主体部的内部插入而不能朝向第二主体部的外部拔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第二变径管接头还包括:第一可移动端头件,安装在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的第一端口中,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弹性倒刺件的第一按压部,所述第一 可移动端头件能够从释放所述第一弹性倒刺件的第一位置移动到按下所述第一弹性倒刺件的第二位置,当所述第一可移动端头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弹性倒刺件处于释放状态并且仅允许所述第一/第二光纤容纳管朝向第一/第二主体部的内部插入而不能朝向第一/第二主体部的外部拔出,当所述第一可移动端头件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弹性倒刺件被第一按压部按下并且允许所述第一/第二光纤容纳管朝向第一/第二主体部的外部拔出;和第二可移动端头件,安装在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的第二端口中,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弹性倒刺件的第二按压部,所述第二可移动端头件能够从释放所述第二弹性倒刺件的第一位置移动到按下所述第二弹性倒刺件的第二位置,当所述第二可移动端头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倒刺件处于释放状态并且仅允许所述中间转接管朝向第一/第二主体部的内部插入而不能朝向第一/第二主体部的外部拔出,当所述第二可移动端头件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倒刺件被第二按压部按下并且允许所述中间转接管朝向第一/第二主体部的外部拔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第二变径管接头还包括:容纳在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的第一端口的内壁中的第一弹性密封圈,用于密封插入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中的第一/第二光纤容纳管与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之间的配合界面;和容纳在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的第二端口的内壁中的第二弹性密封圈,用于密封插入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中的中间转接管与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之间的配合界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第二变径管接头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的第一端口的内壁上的第一垫片,所述第一垫片衬垫在所述第一弹性倒刺件的朝向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的内壁的一侧,用于防止第一弹性倒刺件过分变形或受损;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的第二端口的内壁上的第二垫片,所述第二垫片衬垫在所述第二弹性倒刺件的朝向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的内壁的一侧,用于防止第二弹性倒刺件过分变形或受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电力电缆接头包括:压接管,用于将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中的第一电力电缆的导体芯和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中的第二电力电缆的导体芯相互压接在一起;和绝缘外套,用于套在所述压接管以及第一和第二电力电缆的绝缘层的外部,从而恢复第一和第二电力电缆被剥除的一段绝缘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还包括:一层防水带,包扎在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和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的连接处,用于将所述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和所述电力电缆接头密封地包裹在其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变径管接头和所述第二变径管接头被构造成完全相同。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的连接装置中,第一光电混合线缆的第一光纤容纳管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的第二光纤容纳管通过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相互对接在一起,并且整根光纤连续地穿过需要对接的第一光纤容纳管和第二光纤容纳管,从而实现了两个光电混合线缆的光学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仅采用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就可以方便和快速地实现两个光电混合线缆之间的光学连接,而无需使用具有光纤连接器、适配器、理纤盘、绕纤盘、热缩管等部件的光纤接线盒,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实用新型有全面的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例性的实施例的第一光电混合线缆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的连接装置的示意图;
图2a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例性的实施例的第一光电混合线缆或第二光电混合线缆的剖面图,其中,光纤未插入第一光电混 合线缆或第二光电混合线缆的光纤容纳管中;
图2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例性的实施例的第一光电混合线缆或第二光电混合线缆的剖面图,其中,光纤已经插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或第二光电混合线缆的光纤容纳管中;
图3a显示图1中的连接装置的用于对接第一光纤容纳管和第二光纤容纳管的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的第一变径管接头和第二变径管接头的示意图;
图3b显示图1中的第一光纤容纳管和第二光纤容纳管通过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相互对接在一起的示意图;
图4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例性的实施例的第一光电混合线缆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的连接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例性的实施例的第一光电混合线缆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的连接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例性的实施例的第一光电混合线缆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的连接装置的示意图;和
图7a-图7f是显示将第一光电混合线缆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光学连接在一起的各个步骤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实用新型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 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连接装置,用于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中具有第一电力电缆和用于容纳光纤的第一光纤容纳管,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中具有第二电力电缆和用于容纳光纤的第二光纤容纳管。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光纤容纳管和所述第二光纤容纳管对接在一起;和电力电缆接头,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力电缆和所述第二电力电缆电连接在一起。所述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包括:中间转接管,所述中间转接管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光纤容纳管和所述第二光纤容纳管的直径;第一变径管接头,具有直径较小的第一端口和直径较大的第二端口;和第二变径管接头,具有直径较小的第一端口和直径较大的第二端口。其中,所述第一光纤容纳管插入并连接到第一变径管接头的第一端口中,所述第二光纤容纳管插入并连接到第二变径管接头的第一端口中,并且所述中间转接管的两端分别插入并连接到第一变径管接头和第二变径管接头的第二端口中,并且所述光纤连续地穿过需要对接的第一光纤容纳管和第二光纤容纳管。
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例性的实施例的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连接装置的示意图;图2a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例性的实施例的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或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剖面图,其中,光纤130未插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或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光纤容纳管120、220中;图2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例性的实施例的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或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剖面图,其中,光纤130已经插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或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光纤容纳管120、220中。
如图2a和图2b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具有相同的内部结构,但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图示的实施例,第一光电混合线缆 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
请继续参见图2a和图2b,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包括三根第一电力电缆110和三根第一光纤容纳管120。如图2a清楚地显示,三根第一电力电缆110相互缠绕,并且三根第一电力电缆110的外圆相互相切。在三根第一电力电缆110的外面缠绕有一层第一金属屏蔽层102,并且在第一金属屏蔽层102与三根第一电力电缆110之间的空隙中填充有绝缘填充材料101。在制造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时,三根第一光纤容纳管120被埋设在绝缘填充材料101中。
在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还包括包裹在第一金属屏蔽层102的外面的第一绝缘层103,包裹在第一绝缘层103的外面的第二金属屏蔽层104和包裹在第二金属屏蔽层104的外面的外护套层105。如图2a所示,每根第一电力电缆110包括导体芯111、包裹在导体芯111外面的绝缘材料层(未图示)和包裹在绝缘材料层外面的金属屏蔽层(未图示)。
类似地,在图2a和图2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包括三根第二电力电缆210和三根第二光纤容纳管220。如图2a清楚地显示,三根第二电力电缆210相互缠绕,并且三根第二电力电缆210的外圆相互相切。在三根第二电力电缆210的外面缠绕有一层第一金属屏蔽层202,并且在第一金属屏蔽层202与三根第二电力电缆210之间的空隙中填充有绝缘填充材料201。在制造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时,三根第二光纤容纳管220被埋设在绝缘填充材料201中。
在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还包括包裹在第一金属屏蔽层202的外面的第一绝缘层203,包裹在第一绝缘层203的外面的第二金属屏蔽层204和包裹在第二金属屏蔽层204的外面的外护套层205。如图2a所示,每根第二电力电缆210包括导体芯211、包裹在导体芯211外面的绝缘材料层(未图示)和包裹在绝缘材料层外面的金属屏蔽层(未图示)。
请继续参见图1,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用于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连接装置主要包括三个电力电缆接 头400和三个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三个电力电缆接头400分别将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的三根第一电力电缆110与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三根第二电力电缆210相互电连接在一起。三个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分别将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的三根第一光纤容纳管120与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三根第二光纤容纳管220相互对接在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如果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总长度小于或等于预设值(该预设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例如,小于或等于500m时,光纤130可以在第一光纤容纳管120和第二光纤容纳管220已经相互对接在一起之后穿入到第一光纤容纳管120和第二光纤容纳管220中,从而实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纤混合线缆200之间的光学接续。这样,无需使用现有技术中使用的光纤接线盒,就能够方便地实现两根线缆100、200之间的光学接续。但是,如果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总长度大于预设值时,例如,大于500m时,就必须在第一光纤容纳管120和第二光纤容纳管220相互对接在一起之前将光纤130逐个地穿入第一光纤容纳管120和第二光纤容纳管220,对于这种情况,稍有将有更详细的说明。
图3a显示图1中的连接装置的用于对接第一光纤容纳管120和第二光纤容纳管220的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300的第一变径管接头300和第二变径管接头300’的示意图;图3b显示图1中的第一光纤容纳管120和第二光纤容纳管220通过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相互对接在一起的示意图。
如图1、图3a和图3b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主要包括:中间转接管230、第一变径管接头300和第二变径管接头300’。中间转接管230的直径大于第一光纤容纳管120和第二光纤容纳管220的直径。第一变径管接头300具有直径较小的第一端口和与第一端口相对的直径较大的第二端口。第二变径管接头300’具有直径较小的第一端口和与第一端口相对的直径较大的第二端口。
请继续参见图1、图3a和图3b,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变径管接头300主要包括:第一主体部,该第一主体部具有直径较小的第一端口和与第一端口相对的直径较大的第二端口;和设置在第一端口的内壁上的第一弹性倒刺件311和设置在第二端口的内壁上的第二弹性倒刺件312。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3a和图3b所示,第一光纤容纳管120和中间转接管230分别从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插入第一主体部中。第一弹性倒刺件311被构造成仅允许第一光纤容纳管120朝向第一主体部的第一端口的内部插入而不能朝向第一主体部的外部拔出,并且,类似地,第二弹性倒刺件312被构造成仅允许中间转接管230朝向第一主体部的第二端口的内部插入而不能朝向第一主体部的外部拔出。
请继续参见图3a和图3b,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变径管接头300还包括容纳在第一主体部的第一端口的内壁中的第一弹性密封圈321和容纳在第一主体部的第二端口的内壁中的第二弹性密封圈322。第一弹性密封圈321用于密封插入第一主体部中的第一光纤容纳管120与第一主体部之间的配合界面。第二弹性密封圈322用于密封插入第一主体部中的中间转接管230与第一主体部之间的配合界面。
请继续参见图3a和图3b,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变径管接头30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主体部的第一端口的内壁上的第一垫片331和设置在第一主体部的第一端口的内壁上的第二垫片332。第一垫片331衬垫在第一弹性倒刺件311的朝向第一主体部的内壁的一侧,用于防止第一弹性倒刺件311过分变形或受损。第二垫片332衬垫在第二弹性倒刺件312的朝向第一主体部的内壁的一侧,用于防止第二弹性倒刺件312过分变形或受损。
请继续参见图3a和图3b,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变径管接头300还包括:安装在第一主体部的第一端口中的第一可移动端头件341和安装在第一主体部的第二端口中的第二可移动端头件34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可移动端头件341具有朝向第一弹性倒刺件311的第一按压部3410。第一可移动端头件341能够从释放第一弹性倒刺件311的第一位置移动到按下第一弹性倒刺件311的第二位置。当第一可移动端头件341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弹性倒刺件311处于释放状态并且仅允许第一光纤容纳管120朝向第一主体部的内部插入而不能朝向第一主体部的外部拔出。当第一可移动端头件341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弹性倒刺件311被第一按压部3410按下并且允许第一光纤容纳管120朝向第一主体部的外部拔出。
类似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二可移动端头件342具有朝向第二弹性倒刺件312的第二按压部3420。第二可移动端头件342能够从释放第二弹性倒刺件312的第一位置移动到按下第二弹性倒刺件312的第二位置。当第二可移动端头件342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弹性倒刺件312处于释放状态并且仅允许中间转接管230朝向第一主体部的内部插入而不能朝向第一主体部的外部拔出。当第二可移动端头件342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弹性倒刺件312被第二按压部3420按下并且允许中间转接管230朝向第一主体部的外部拔出。
请继续参见图1、图3a和图3b,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变径管接头300’主要包括:第二主体部,该第二主体部具有直径较小的第一端口和与第一端口相对的直径较大的第二端口;和设置在第一端口的内壁上的第一弹性倒刺件311’和设置在第二端口的内壁上的第二弹性倒刺件312’。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3a和图3b所示,第二光纤容纳管220和中间转接管230分别从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插入第二主体部中。第一弹性倒刺件311’被构造成仅允许第二光纤容纳管220朝向第二主体部的第一端口的内部插入而不能朝向第二主体部的外部拔出,并且,类似地,第二弹性倒刺件312’被构造成仅允许中间转接管230朝向第二主体部的第二端口的内部插入而不能朝向第二主体 部的外部拔出。
请继续参见图3a和图3b,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变径管接头300’还包括容纳在第二主体部的第一端口的内壁中的第一弹性密封圈321’和容纳在第二主体部的第二端口的内壁中的第二弹性密封圈322’。第一弹性密封圈321’用于密封插入第二主体部中的第二光纤容纳管220与第二主体部之间的配合界面。第二弹性密封圈322’用于密封插入第二主体部中的中间转接管230与第二主体部之间的配合界面。
请继续参见图3a和图3b,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变径管接头300’还包括:设置在第二主体部的第一端口的内壁上的第一垫片331’和设置在第二主体部的第一端口的内壁上的第二垫片332’。第一垫片331’衬垫在第一弹性倒刺件311’的朝向第二主体部的内壁的一侧,用于防止第一弹性倒刺件311’过分变形或受损。第二垫片332’衬垫在第二弹性倒刺件312’的朝向第二主体部的内壁的一侧,用于防止第二弹性倒刺件312’过分变形或受损。
请继续参见图3a和图3b,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变径管接头300’还包括:安装在第二主体部的第一端口中的第一可移动端头件341’和安装在第二主体部的第二端口中的第二可移动端头件34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二变径管接头300’的第一可移动端头件341’具有朝向第一弹性倒刺件311’的第一按压部3410’。第二变径管接头300’的第一可移动端头件341’能够从释放第一弹性倒刺件311’的第一位置移动到按下第一弹性倒刺件311’的第二位置。当第一可移动端头件341’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弹性倒刺件311’处于释放状态并且仅允许第二光纤容纳管220朝向第二主体部的内部插入而不能朝向第二主体部的外部拔出。当第一可移动端头件341’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弹性倒刺件311’被第一按压部3410’按下并且允许第二光纤容纳管220朝向第二主体部的外部拔出。
类似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二变径管接 头300’的第二可移动端头件342’具有朝向第二弹性倒刺件312’的第二按压部3420’。第二可移动端头件342’能够从释放第二弹性倒刺件312’的第一位置移动到按下第二弹性倒刺件312’的第二位置。当第二可移动端头件342’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弹性倒刺件312’处于释放状态并且仅允许中间转接管230朝向第二主体部的内部插入而不能朝向第二主体部的外部拔出。当第二可移动端头件342’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弹性倒刺件312’被第二按压部3420’按下并且允许中间转接管230朝向第二主体部的外部拔出。
请注意,在本实用新型中,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不局限于图示的实施例,也可以具有其它结构,只要其能够将第一光纤容纳管120和第二光纤容纳管220对接在一起即可。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电力电缆接头400可以包括压接管(未图示)和绝缘外套(未图示)。压接管用于将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中的第一电力电缆110的导体芯111(参见图2a、2b)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中的第二电力电缆120的导体芯121(参见图2a、2b)相互压接在一起。绝缘外套套在压接管以及第一和第二电力电缆110、210的绝缘层的外部,从而恢复第一和第二电力电缆110、210被剥除的一段绝缘层。
请注意,在本实用新型中,电力电缆接头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一种电力电缆接头,只要其能够将两根电力电缆电连接在一起即可。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用于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连接装置还包括一层防水带,该防水带包扎在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连接处,用于将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和电力电缆接头400密封地包裹在其内。
图4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例性的实施例的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连接装置的示意图.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中的每个包括三根电力电缆110和两根光纤容纳管120。在对应地,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用于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连接装置包括三个电力电缆接头400和两个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
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中的每个仅包括两根光纤容纳管120,并且用于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连接装置仅包括两个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除此之外,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同。
图5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例性的实施例的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连接装置的示意图。
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中的每个包括三根电力电缆110和一根光纤容纳管120。对应地,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用于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连接装置包括三个电力电缆接头400和一个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300。
图5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中的每个仅包括一根光纤容纳管120,并且用于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连接装置仅包括一个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除此之外,图5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同。
图6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例性的实施例的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连接装置的示意图。
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中的每个包括一根电力电缆110和一根光纤容纳管120。对应地,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用于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连接装置包括一个电力电缆接头400和一个光 纤容纳管连接组件。
图6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中的每个仅包括一根电力电缆110和一根光纤容纳管120,并且用于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连接装置仅包括一个电力电缆接头400和一个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除此之外,图6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同。
但是,请注意,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图示的实施例,第一光电混合线缆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中的每个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电力电缆和任意数量的光纤容纳管,对应地,连接装置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电力电缆接头和任意数量的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也就是说,第一光电混合线缆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中的每个所包括的电力电缆的数量和光纤容纳管的数量以及连接装置的电力电缆接头的数量和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而不局限于图1至图6所示的实施例,例如,每根光电混合线缆中可以包括两根、四根或更多根电力电缆,并且每根光电混合线缆中可以包括四根、五根或更多根光纤容纳管。对应地,连接装置可以包括两个、四个或更多个电力电缆接头和四个、五个或更多个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
前面已经提及当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总长度大于预设值,例如,大于500m时,需要在第一光纤容纳管120和第二光纤容纳管220相互对接在一起之前将光纤130逐个地穿入第一光纤容纳管120和第二光纤容纳管220。下面将参照图7a-7f来详细说明这种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光学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和电学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光学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包括以下步骤:
S110:用压缩机500吹送一根连续的光纤130穿过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的一根第一光纤容纳管120,参见图7b;
S120:用压缩机500吹送已经穿过第一光纤容纳管120的光纤130穿过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一根第二光纤容纳管220,参见图7d;
S130:移除压缩机500,参见图7e;和
S140:利用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300、230、300’将已经穿入光纤130的第一光纤容纳管120和第二光纤容纳管220对接在一起,参见图7f。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7c所示,在步骤S120之前,将第一光纤容纳管120从第一变径管接头300的第一端口插入并穿过第一变径管接头300,将一根第二光纤容纳管220从第二变径管接头300’的第一端口插入并穿过第二变径管接头300’,并且将中间转接管230穿套在已经穿过第二变径管接头300’的第二光纤容纳管220上。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图示的实施例,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S120之前,也可以将中间转接管230穿套在已经穿过第一变径管接头300的第一光纤容纳管120上,而不是穿套在已经穿过第二变径管接头300’的第二光纤容纳管220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光学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包括以下各个步骤:
S210:提供一个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如图3a和图3b所示,该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变径管接头300、第二变径管接头300’和中间转接管230,第一变径管接头300和第二变径管接头300’中的每个具有直径较小的第一端口和直径较大的第二端口,中间转接管230的直径大于第一光纤容纳管120和第二光纤容纳管220的直径;
S220:如图7a和图7b所示,用压缩机500吹送一根连续的光纤130穿过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的一根第一光纤容纳管120;
S230:如图7c所示,将光纤130已经穿入其中的第一光纤容纳 管120从第一变径管接头300的第一端口插入并穿过第一变径管接头300,将一根第二光纤容纳管220从第二变径管接头300’的第一端口插入并穿过第二变径管接头300’,并且将中间转接管230穿套在已经穿过第二变径管接头300’的第二光纤容纳管220上;
S240:如图7d所示,用压缩机500吹送已经穿过第一光纤容纳管120的光纤130穿过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已经穿过第二变径管接头300’和中间转接管230的第二光纤容纳管220;
S250:如图7e所示,移除压缩机500;和
S260:如图7f所示,移动第一变径管接头300、第二变径管接头300’和中间转接管230,使得第一光纤容纳管120连接到第一变径管接头300的第一端口中,第二光纤容纳管220连接到第二变径管接头300’的第一端口中,并且中间转接管230的两端分别连接到第一变径管接头300和第二变径管接头300’的第二端口中,从而将第一光纤容纳管120和第二光纤容纳管220对接在一起。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面所描述的实施例都是示例性的,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各种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在不发生结构或者原理方面的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自由组合。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虽然本总体实用新型构思的一些实施例已被显示和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总体实用新型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以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应注意,措词“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措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另外,权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标号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连接装置,用于连接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中具有第一电力电缆(110)和用于容纳光纤(130)的第一光纤容纳管(120),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中具有第二电力电缆(210)和用于容纳光纤(130)的第二光纤容纳管(220),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
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300、230、300’),用于将所述第一光纤容纳管(120)和所述第二光纤容纳管(220)对接在一起;和
电力电缆接头(400),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力电缆(110)和所述第二电力电缆(210)电连接在一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300、230、300’)包括:
中间转接管(230),所述中间转接管(230)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光纤容纳管(120)和所述第二光纤容纳管(220)的直径;
第一变径管接头(300),具有直径较小的第一端口和直径较大的第二端口;和
第二变径管接头(300’),具有直径较小的第一端口和直径较大的第二端口,
其中,所述第一光纤容纳管(120)插入并连接到第一变径管接头(300)的第一端口中,所述第二光纤容纳管(220)插入并连接到第二变径管接头(300’)的第一端口中,并且所述中间转接管(230)的两端分别插入并连接到第一变径管接头(300)和第二变径管接头(300’)的第二端口中,并且
其中,所述光纤(130)连续地穿过需要对接的第一光纤容纳管(120)和第二光纤容纳管(2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分别包括一个或多个电力电缆(110、210);并且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电力电缆接头(400),用于将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电力电缆(110、210)分别电连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分别包括一个或多个光纤容纳管(120、220);并且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300、230、300’),用于将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光纤容纳管(120、220)分别对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或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中的所有的电力电缆(110、210)被包裹在一层金属屏蔽层(102、202)中,并且在该金属屏蔽层与电力电缆(110、210)之间的空隙中填充有绝缘填充材料(101、201);并且
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或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中的光纤容纳管(120、220)埋设在所述绝缘填充材料(101、201)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分别包括三个电力电缆(110、210)和三个光纤容纳管(120、220);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三个电力电缆接头(400)和三个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300、230、300’);并且
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或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中的三个电力电缆(110、210)相互缠绕并且其外圆相互相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径管接头(300)包括:
第一主体部,具有第一端口和与第一端口相对的第二端口;和
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一端口的内壁上的第一弹性倒刺件(311)和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二端口的内壁上的第二弹性倒刺件(312),其中
所述第一光纤容纳管(120)和所述中间转接管(230)分别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插入所述第一主体部中;
所述第一弹性倒刺件(311)被构造成仅允许所述第一光纤容纳管(120)朝向第一主体部的内部插入而不能朝向第一主体部的外部拔出;并且
所述第二弹性倒刺件(312)被构造成仅允许所述中间转接管(230)朝向第一主体部的内部插入而不能朝向第一主体部的外部拔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变径管接头(300’)包括:
第二主体部,具有第一端口和与第一端口相对的第二端口;和
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一端口的内壁上的第一弹性倒刺件(311’)和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二端口的内壁上的第二弹性倒刺件(312’),其中
所述第二光纤容纳管(220’)和所述中间转接管(230’)分别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插入所述第二主体部中;
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一弹性倒刺件(311’)被构造成仅允许所述第二光纤容纳管(220’)朝向第二主体部的内部插入而不能朝向第二主体部的外部拔出;并且
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二弹性倒刺件(312’)被构造成仅允许所述中间转接管(230)朝向第二主体部的内部插入而不能朝向第二主体部的外部拔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变径管接头(300、300’)还包括:
第一可移动端头件(341、341’),安装在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的第一端口中,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弹性倒刺件(311、311’)的第一按压部(3410、3410’),所述第一可移动端头件(341、341’)能够从释放所述第一弹性倒刺件(311、311’)的第一位置移动到按下所述第一弹性倒刺件(311、311’)的第二位置,当所述第一可移动端头件(341、341’)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弹性倒刺件(311、311’)处于释放状态并且仅允许所述第一/第二光纤容纳管(120、220)朝向第一/第二主体部的内部插入而不能朝向第一/第二主体部的外部拔出,当所述第一可移动端头件(341、341’)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弹性倒刺件(311、311’)被第一按压部(3410、3410’)按下并且允许所述第一/第二光纤容纳管(120、220)朝向第一/第二主体部的外部拔出;和
第二可移动端头件(342、342’),安装在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的第二端口中,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弹性倒刺件(312、312’)的第二按压部(3420、3420’),所述第二可移动端头件(342、342’)能够从释放所述第二弹性倒刺件(312、312’)的第一位置移动到按下所述第二弹性倒刺件(312、312’)的第二位置,当所述第二可移动端头件(342、342’)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倒刺件(312、312’)处于释放状态并且仅允许所述中间转接管(230)朝向第一/第二主体部的内部插入而不能朝向第一/第二主体部的外部拔出,当所述第二可移动端头件(342、342’)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倒刺件(312、312’)被第二按压部(3420、3420’)按下并且允许所述中间转接管(230)朝向第一/第二主体部的外部拔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变径管接头(300、300’)还包括:
容纳在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的第一端口的内壁中的第一弹性密封圈(321、321’),用于密封插入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中的第一/第二光纤容纳管(120、220)与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之间的配合界面;和
容纳在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的第二端口的内壁中的第二弹性密封圈(322、322’),用于密封插入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中的中间转接管(230)与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之间的配合界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变径管接头(300、300’)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的第一端口的内壁上的第一垫片(331、331’),所述第一垫片(331、331’)衬垫在所述第一弹性倒刺件(311、311’)的朝向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的内壁的一侧,用于防止第一弹性倒刺件(311、311’)过分变形或受损;和
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的第二端口的内壁上的第二垫片(332、332’),所述第二垫片(332、332’)衬垫在所述第二弹性倒刺件(312、312’)的朝向所述第一/第二主体部的内壁的一侧,用于防止第二弹性倒刺件(312、312’)过分变形或受损。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电缆接头(400)包括:
压接管,用于将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中的第一电力电缆(110)的导体芯(111)和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中的第二电力电缆(120)的导体芯(121)相互压接在一起;和
绝缘外套,用于套在所述压接管以及第一和第二电力电缆(110、210)的绝缘层的外部,从而恢复第一和第二电力电缆(110、210)被剥除的一段绝缘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层防水带,包扎在所述第一光电混合线缆(100)和所述第二光电混合线缆(200)的连接处,用于将所述光纤容纳管连接组件(300、230、300’)和所述电力电缆接头(400)密封地包裹在其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变径管接头(300)和所述第二变径管接头(300’)被构造成完全相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428806.6U CN204118288U (zh) | 2014-07-31 | 2014-07-31 | 连接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428806.6U CN204118288U (zh) | 2014-07-31 | 2014-07-31 | 连接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118288U true CN204118288U (zh) | 2015-01-21 |
Family
ID=52335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428806.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118288U (zh) | 2014-07-31 | 2014-07-31 | 连接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118288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05112A (zh) * | 2014-07-31 | 2016-02-03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用于连接第一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的连接装置 |
CN109245020A (zh) * | 2018-08-08 | 2019-01-18 | 佛山市南海通达特种线缆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电缆的连接方法 |
-
2014
- 2014-07-31 CN CN201420428806.6U patent/CN204118288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05112A (zh) * | 2014-07-31 | 2016-02-03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用于连接第一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的连接装置 |
CN105305112B (zh) * | 2014-07-31 | 2017-12-08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用于连接第一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的连接装置 |
CN109245020A (zh) * | 2018-08-08 | 2019-01-18 | 佛山市南海通达特种线缆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电缆的连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658834A (zh) | 一种高压电缆的组合预置式中间接头及其安装方法 | |
EP3754803A1 (en) | Joint structure for high-voltage cable | |
CN103151630B (zh) | 一种快速插拔电缆连接装置 | |
CN105305112A (zh) | 用于连接第一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的连接装置 | |
CN204118288U (zh) | 连接装置 | |
CN103208770B (zh) | 110kV电缆中间接头附件及其连接方法 | |
CN106159483B (zh) | 一种防火电缆的接线装置及其方法 | |
CN204190342U (zh) | 新型110kV及以上复合外套终端尾管 | |
CN203942260U (zh) | 连接装置 | |
JP5619541B2 (ja) | 多心メタルケーブルの接続構造、多心メタルケーブルの接続方法、鉄道信号用多心メタルケーブル、鉄道信号用ケーブル分岐アダプタ | |
CN105337244B (zh) | 连接装置 | |
CN203895630U (zh) | 密封端子及导线组件 | |
CN206610920U (zh) | 一种电力接线装置 | |
CN203967712U (zh) | 用于光电混合线缆的终端组件 | |
CN206931760U (zh) | 用于连接线缆与连接器的防水塞 | |
CN204030541U (zh) | 一种电缆内置光纤中间接头 | |
CN203983938U (zh) | 一种电缆中间接头 | |
CN104113035A (zh) | 一种电缆中间接头及其连接方法 | |
CN105301702A (zh) | 用于连接第一和第二光电混合线缆的方法 | |
CN105449619A (zh) | 用于光电混合线缆的终端组件 | |
CN203967433U (zh) | 一种便于接线的电网输电线 | |
CN110768077A (zh) | 一种高压线束改制的制作方法 | |
CN207148376U (zh) | 一种光电可分别维护的背放式oplc接头盒 | |
CN203289056U (zh) | 110kV电缆中间接头附件 | |
CN204304168U (zh) | 控制超大音响的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208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208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