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99964U - 管型基元led及应用其的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管型基元led及应用其的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99964U
CN204099964U CN201420482577.6U CN201420482577U CN204099964U CN 204099964 U CN204099964 U CN 204099964U CN 201420482577 U CN201420482577 U CN 201420482577U CN 204099964 U CN204099964 U CN 2040999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d
tubular elementary
tube
glass
luminesc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8257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宗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Haomai Lighti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Haomai Lighti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Haomai Lighti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Haomai Lighti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48257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999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999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9996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型基元LED及应用其的照明装置,包括LED发光组和玻管,其中,LED发光组包括透明基板,在透明基板的承载面上贴装有多个用于发光的LED芯片;玻管能够透射光,且将LED发光组封结在其内腔中;LED发光组的其中一端用作电极引出端,且在电极引出端处设置有一对电极,一对电极与LED发光组电性连接,并延伸至玻管的外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型基元LED,其不仅更美观,而且还可以减小在发光时形成的暗区,从而可以提高出光效率、改善照明效果。

Description

管型基元LED及应用其的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照明,尤其涉及一种管型基元LED及应用该管型基元LED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本实用新型是本申请人的在先中国专利申请201410210340.7的继续申请,而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所限定、并由随后说明书所公开和的技术方案是在中国专利申请201410210340.7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的新实用新型。
具体地说,申请号为201410210340.7的上述在先中国专利申请,其提供了一种管型基元LED及其封装方法,其核心在于:为了能够减小管型基元LED的外径,以扩展其应用范围,例如,将具有超细外径的管型基元LED作为类似白炽灯中的灯丝使用,以及解决具有超细外径的LED发光组会如同一个海绵体,出现脆弱易折断、怕吸潮无法长期在大气中点燃、电性连接困难等的问题,通过使其玻管的管壁与玻管内腔中的透明基板的至少一个散热面相接触,且二者的形状吻合,不仅可以使该透明基板直接由玻管支撑,即,解决了具有超细外径的LED发光组脆弱易折断的问题,而且通过使贴装在透明基板上的LED芯片距离玻管的管壁很近,有效解决了散热问题,从而既可以提高光效、又可以增大光通。
具体地,图1为在先中国专利申请中LED发光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LED发光组10用于发光,其结构具体为:包含一个透明基板2,且在该透明基板2的一个承载面上贴装有一组LED芯片1,该组LED芯片组1由多个LED芯片(例如微晶LED芯片)通过导丝11串联而成,并且在透明基板2的两端还设置有两个金属导体12,两个金属导体12通过导丝11分别与处于最首端和最尾端的两个LED芯片电连接,用以作为LED发光组的电极引脚。图2为在先中国专利申请中管型基元LED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管型基元LED包括两个LED发光组10、玻管3和一对电极4。其中,玻管3的形状为“V”形;两个LED发光组10设置在“V”形玻管3两个直线形部分34的内腔中,且在“V”形玻管3弧形部分33的内腔中设置有一根导线6,用以将两个LED发光组10串联在一起;并且,两个LED发光组10分别与一对电极4中的正电极/负电极电连接。
然而,上述在先中国专利申请存在这样的缺陷:
其一,在封装“V”形管型基元LED时,需要对玻管3的容纳有导线6的部分进行加热软化处理,以使玻管3弯曲形成“V”形,而为了避免透明基板2上的LED芯片1、固晶膏和硅胶等物质在加热玻管3时因温度过高而损坏,需要将导线6设计得较长,以使两个LED发光组10尽可能地远离玻管3的加热位置。而这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暴露的导线6不仅影响管型基元LED的美观,而且由于LED发光组10在发光时会受到导线6的遮挡形成暗区,导致在被照物体上形成阴影,而且导线6越长,暗区的面积越大,从而影响出光效率和照明效果。
其二,正电极和负电极(包括金属导体12和电极4)分别位于LED发光组10的两端,二者及用于将其安装至灯泡上的点焊装架也会遮挡由LED发光组10发出的一部分光线,并在LED发光组10的两端分别形成两个长度超过10mm的暗区,由此可知,位于LED发光组10的两端的正电极和负电极对出光效率和照明效果的影响更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管型基元LED及应用其的照明装置,其不仅更美观,而且还可以减小在发光时形成的暗区,从而可以提高出光效率、改善照明效果。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提供一种管型基元LED,其包括LED发光组和玻管,其中,所述LED发光组包括透明基板,在所述透明基板的承载面上贴装有多个用于发光的LED芯片;所述玻管能够透射光,且将所述LED发光组封结在其内腔中;所述LED发光组的其中一端用作电极引出端,且在所述电极引出端处设置有一对电极,所述一对电极与所述LED发光组电性连接,并延伸至所述玻管的外部。
优选的,在所述透明基板的承载面上设置有引线装配区,并且在所述引线装配区内设置有阳极引线和阴极引线,二者与所述多个LED芯片电性连接,并在所述电极引出端处对应形成阳极引线端和阴极引线端;所述一对电极中的正电极和负电极的位置与所述引线装配区的位置相对应,并一一对应地与所述阳极引线端和阴极引线端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引线装配区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多个LED芯片的两侧;所述阳极引线和阴极引线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引线装配区内;所述一对电极中的正电极和负电极的位置分别与所述两个引线装配区的位置相对应。
优选的,所述多个LED芯片之间的电性连接方式包括串联、并联或者混联,并且所述多个LED芯片中,处于电流传输的最上游和最下游的两个LED芯片分别与所述阳极引线和阴极引线对应连接。
优选的,所述玻管呈“一”字形;所述LED发光组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两个所述LED发光组单列排布,且二者各自的所述电极引出端分别朝向所述玻管的两端;所述电极的对数与所述LED发光组的数量相同,且各对电极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各个所述LED发光组的电极引出端处。
优选的,所述玻管在二维平面或三维空间内呈“U”形或者“V”形;所述LED发光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LED发光组单列排布,且分别位于所述玻管的两个直线形部分的内腔中,并且两个所述LED发光组各自的所述电极引出端分别朝向所述玻管的两端;所述电极的数量为两对,两对电极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个所述LED发光组的电极引出端处。
作为另一个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其包括灯头、罩壳以及一个或多个管型基元LED,所述灯头与所述罩壳连接,所述管型基元LED设置在所述罩壳下方;所述管型基元LED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管型基元LED。
优选的,所述管型基元LED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每个管型基元LED均呈“U”形或者“V”形;多个所述管型基元LED相对于所述罩壳的轴线对称地排成一排;并且,所有的所述管型基元LED的两端位于同一径向平面上,且分布在同一个以所述罩壳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周上。
优选的,所述管型基元LED的数量为三个,在三个所述管型基元LED中,位于中间的所述管型基元LED在所述罩壳的轴向上的长度小于其余两个所述管型基元LED在所述罩壳的轴向上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管型基元LED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管型基元LED均呈“U”形或者“V”形,并沿所述罩壳的周向排布,且关于所述罩壳的轴线对称;并且,
所有的所述管型基元LED的玻管两端位于同一径向平面上,且分布在同一个以所述罩壳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周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型基元LED,其将LED发光组的其中一端用作电极引出端,并在该电极引出端处设置有一对电极,该对电极与LED发光组电性连接,并延伸至玻管的外部,即该LED发光组的一端具有正、负电极,而另一端没有电极,从而对于具有单个LED发光组的管型基元LED来说,可以使得因正、负电极形成的暗区尺寸减半,进而可以改善照明效果。而对于具有两个LED发光组的管型基元LED来说,可以分别使两个LED发光组的具有电极的一端朝向玻管的两端,而没有电极的另一端朝向玻管的内部,从而两个LED发光组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而不必再利用导线串联,也就不会存在导线遮光的现象,这不仅使得管型基元LED更美观,而且还可以提高出光效率、改善照明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照明装置,其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管型基元LED,不仅更美观,而且还可以减小在发光时形成暗区,从而可以提高出光效率、改善照明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在先中国专利申请中LED发光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在先中国专利申请中管型基元LED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型基元LED的总成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LED发光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LED发光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又一种LED发光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管型基元LED的总成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管型基元LED的总成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管型基元LED的总成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照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B为图8A中各个管型基元LED的端部在径向截面上的分布图;
图8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三个管型基元LED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三个管型基元LED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照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9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各个管型基元LED的端部在径向截面上的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但以下所示的实施例,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型基元LED及应用其的照明装置的技术思路进行具体化,并非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思路进行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基元”LED指的是N(N≥1)个LED微晶芯片能够在一个玻璃管作外包载体的“基元”内相互结合组成一个能够发光的整体。这个特定的整体在本实用新型中被称之为一个“管形基元”LED,或简称之“基元”LED。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型基元LED的总成图。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LED发光组的结构示意图。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A,管型基元LED100包括呈“一”字形的玻管21和一个LED发光组22。其中,玻管21能够透射光,且将上述LED发光组22封结在其内腔中,并且在玻管21的内腔中充有300~500Torr的氮气或惰性气体。LED发光组22包含一个透明基板25,在该透明基板25的承载面上贴装有多个用于发光的LED芯片26,并且LED发光组22的其中一端(如图3中LED发光组22的右端)用作电极引出端221,且在电极引出端221处设置有一对电极23,一对电极23与LED发光组22电性连接,并分别通过两根导线24延伸至玻管21的外部。由于LED发光组22的两端中的一端具有一对电极23,而另一端没有电极,上述管型基元LED100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可以使得因正、负电极形成的暗区尺寸减半,从而可以改善照明效果。
作为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配合措施,本申请人进一步提供了LED发光组22的几种可选结构设计方案,其总的目标在于将LED发光组22与仅位于其电极引出端221处的一对电极23电性连接,以实现LED发光组22的单端电引出。
如图4A所示,在透明基板25的承载面上,且位于多个LED芯片26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引线装配区,换言之,多个LED芯片26位于靠近承载面的中间区域,而两个引线装配区分别位于承载面的两侧边缘区域。在两个引线装配区内分别设置有阳极引线和阴极引线(27A,27B),多个LED芯片26在并联后分别与阳极引线和阴极引线(27A,27B)的一端串联,阳极引线和阴极引线(27A,27B)的另一端延伸至电极引出端221处,以对应形成阳极引线端和阴极引线端(271A,271B)。一对电极中的正电极和负电极(23A,23B)的位置分别与两个引线装配区的位置相对应,即,对应承载面的两侧边缘区域设置,并一一对应地与阳极引线端和阴极引线端(271A,271B)电连接,从而实现LED发光组22的单端电引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引线装配区是为了设置阳极引线和阴极引线而在透明基板的承载面上预留的工艺区域,因此,透明基板的宽度应适当加宽,以满足设计该引线装配区所需的面积。此外,透明基板的宽度以及正电极和负电极的宽度的设计还要考虑保证位于同一端的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的爬电距离在安全范围(0.5mm以上)内,优先的,透明基板的宽度的取值范围在2.5~4.5mm,正电极和负电极各自的宽度的取值范围在0.85~1.2mm。
由上可知,通过将两个引线装配区分别设置在多个LED芯片26的两侧,更容易使位置与两个引线装配区一一对应的正电极和负电极的宽度加大,以满足爬电距离的安全要求。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仅设置单个引线装配区,且使该引线装配区位于多个LED芯片的一侧,并且阳极引线和阴极引线均设置在该引线装配区内。在这种情况下,一对电极中的正电极和负电极的位置均与该引线装配区的位置相对应,并一一对应地与阳极引线端和阴极引线端电连接。容易理解,为了保证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的爬电距离在安全范围内,应适当加宽单个引线装配区的宽度。或者,也可以适当调整多个LED芯片贴装在透明基板的承载面上的位置,例如使多个LED芯片的位置适当偏离承载面的中心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多个LED芯片26之间的电性连接方式为并联,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事实上,多个LED芯片26之间还可以串联或者混联,并且多个LED芯片26在串联或者混联后,处于电流传输的最上游和最下游的两个LED芯片分别与阳极引线和阴极引线(27A,27B)对应连接,最终通过正电极和负电极(23A,23B)实现单端电引出。例如,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LED发光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B所示,在LED发光组22’中,多个LED芯片26相互串联,并且多个LED芯片26中,处于电流传输的最上游和最下游的两个LED芯片分别与阳极引线和阴极引线(27A,27B)对应连接。又如,图4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又一种LED发光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C所示,在LED发光组22”中,多个LED芯片26中每相邻的两个LED芯片26相互串联,然后再与其他相互串联的两个LED芯片26并联,并且处于电流传输的最上游和最下游的两个LED芯片分别与阳极引线和阴极引线(27A,27B)对应连接。当然,多个LED芯片之间串联、并联或者混联的方式并不局限与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上述几种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任意方式。
针对上述可单端电引出的LED发光组22,本申请人进一步提供了针对不同形状的玻管21,管型基元LED的几种可选结构设计方案。其总的目标在于将可单端电引出的一个或两个LED发光组22设置在不同形状的玻管21中,以实现减小管型基元LED在发光时形成的暗区。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管型基元LED的总成图。如图5所示,在管型基元LED200中,玻管呈“一”字形,LED发光组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LED发光组(22A,22B)单列排布,且二者各自的电极引出端(221A,221B)分别朝向玻管的右、左两端。并且,电极23的对数与LED发光组22的数量相同,即为两对,两对电极(23A,23B)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个LED发光组的电极引出端(221A,221B)处,且分别与两个LED发光组22(22A,22B)电性连接,并分别通过两对导线(24A,24B)朝相反的方向延伸至玻管的外部。由上可知,两个LED发光组(22A,22B)之间在玻管内是相互独立的,而没有任何电性连接,这使得两个LED发光组(22A,22B)之间不必再利用导线串联,也就不会存在导线的遮光现象,这不仅使得管型基元LED200更美观,而且还可以提高出光效率、改善照明效果。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管型基元LED的总成图。请参阅图6,在管型基元LED300中,玻管在二维平面或三维空间内呈“V”形;LED发光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LED发光组(22A,22B)单列排布,且分别位于玻管的右、左两个直线形部分的内腔中,并且两个LED发光组各自的电极引出端(221A,221B)分别朝向玻管的右、左两端。并且,电极23的对数与LED发光组22的数量相同,即为两对,两对电极(23A,23B)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个LED发光组的电极引出端(221A,221B)处,且分别与两个LED发光组(22A,22B)电性连接,并分别通过两对导线(24A,24B)朝相反的方向延伸至玻管的外部。与图5中所示的管型基元LED200相类似的,两个LED发光组(22A,22B)在玻管内同样是相互独立的,而没有任何电性连接,即,玻管的位于两个LED发光组(22A,22B)之间的弧形部分的内腔是空的,从而该弧形部分不会在两个LED发光组(22A,22B)发光时产生任何影响。
管型基元LED400的结构如图7所示,其玻管在二维平面或三维空间内呈“U”形,即,玻管的两个直线形部分相互平行。并且,管型基元LED400采用与上述管型基元LED300同样的方式设置两个LED发光组(22A,22B),从而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出光效率、改善照明效果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于具有两个LED发光组的管型基元LED来说,可以分别使两个LED发光组的具有电极的一端朝向玻管的两端,而没有电极的另一端朝向玻管的内部,并且两个LED发光组之间在玻管内是相互独立的,而没有任何电性连接,从而使得两个LED发光组之间不必再利用导线串联,也就不会存在导线的遮光现象,进而不仅使得管型基元LED更美观,而且还可以提高出光效率、改善照明效果。
作为另一个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照明装置,请一并参阅图8A-8D,照明装置500包括灯头51、罩壳52以及三个管型基元LED(300A,300B,300C),为了便于描述,以下均以灯头51朝上为例,并将罩壳52的径向设定为图8A中示出的X方向和图8B中示出的Y方向,且X方向与Y方向相互垂直,并将罩壳52的轴向设定为图8A中示出的Z方向。
其中,照明装置500的整体轮廓类似于白炽灯泡,而三个管型基元LED相当于该白炽灯泡的灯丝。灯头51与罩壳52连接,罩壳52呈“倒扣的碗”状,且其内部装载有用于启动管型基元LED的驱动器;三个管型基元LED(300A,300B,300C)设置在罩壳52下方,并与该驱动器电连接。并且,三个管型基元LED整体裸露在罩壳52之外,从而罩壳52仅会遮挡或反射由管型基元LED朝上发出的光,而不会遮挡管型基元LED朝其四周和朝下发出的光。
在本实施例中,三个管型基元LED(300A,300B,300C)均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呈“V”形的上述管型基元LED300,并且相对于罩壳52的轴线(平行于Z方向)沿X方向对称地排成一排。而且,所有的管型基元LED(300A,300B,300C)的两端均朝上倾斜,且分布同一径向平面内,该径向平面与X方向和Y方向所在平面相互平行,换言之,所有的管型基元LED的端部相互平齐,以便于安装。此外,由于三个管型基元LED的弧形部分则朝下,且该弧形部分的空腔是空的,这与现有技术中必须在该空腔内设置导线相比,更加凸显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型基元LED的优势,即:更具美观,且完全避免了管型基元LED在发光时形成暗区,从而可以提高出光效率、改善照明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B和8C所示,三个管型基元LED(300A,300B,300C)的在Z方向上的长度H相同,并且,位于中间的管型基元LED300B的两端间距大于两侧的两个管型基元LED(300A,300C)的两端间距,以使得所有的管型基元LED的两端位于同一径向平面上,且分布在同一个以罩壳52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周(半径为R)上,从而不仅便于管型基元LED的安装,而且还可以使各个管型基元LED之间不会相互遮挡,从而可以保证出光效率和照明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三个管型基元LED(300A,300B,300C)在Z方向上的长度也可以综合考虑由三者产生的发光体形状和出光效率等因素设定为不相同。例如,如图8D所示,可以使位于中间的管型基元LED300B在Z方向上的长度H2小于其余两个管型基元LED(300A,300C)在罩壳的轴向上的长度H1,以使得由三个管型基元LED产生的发光体近似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发光体的出光效率更佳。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管型基元LED的数量为三个,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在实际应用中,该管型基元LED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两个或四个以上,且两个以上的管型基元LED相对于罩壳的轴线对称地排成一排。
还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管型基元LED的排列方式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相对于罩壳的轴线对称地排成一排,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其他排列方式。例如,图9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照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各个管型基元LED的端部在径向截面上的分布图。如图9A和9B所示,在照明装置600中,具有四个呈“V”形的管型基元LED300,且沿罩壳52的周向排布,并关于罩壳52的轴线对称;并且与上述照明装置500相类似的,所有的管型基元LED300的玻管两端位于同一径向平面上,且分布在同一个以罩壳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周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照明装置,其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管型基元LED,不仅更美观,而且还可以减小在发光时形成暗区,从而可以提高出光效率、改善照明效果。
还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管型基元LED,包括LED发光组和玻管,其中,所述LED发光组包括透明基板,在所述透明基板的承载面上贴装有多个用于发光的LED芯片;所述玻管能够透射光,且将所述LED发光组封结在其内腔中;其特征在于,所述LED发光组的其中一端用作电极引出端,且在所述电极引出端处设置有一对电极,所述一对电极与所述LED发光组电性连接,并延伸至所述玻管的外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型基元LED,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明基板的承载面上设置有引线装配区,并且在所述引线装配区内设置有阳极引线和阴极引线,二者与所述多个LED芯片电性连接,并在所述电极引出端处对应形成阳极引线端和阴极引线端;
所述一对电极中的正电极和负电极的位置与所述引线装配区的位置相对应,并一一对应地与所述阳极引线端和阴极引线端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型基元LED,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装配区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多个LED芯片的两侧;所述阳极引线和阴极引线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引线装配区内;所述一对电极中的正电极和负电极的位置分别与所述两个引线装配区的位置相对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型基元LED,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LED芯片之间的电性连接方式包括串联、并联或者混联,并且所述多个LED芯片中,处于电流传输的最上游和最下游的两个LED芯片分别与所述阳极引线和阴极引线对应连接。
5.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管型基元LED,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管呈“一”字形;
所述LED发光组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两个所述LED发光组单列排布,且二者各自的所述电极引出端分别朝向所述玻管的两端;
所述电极的对数与所述LED发光组的数量相同,且各对电极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各个所述LED发光组的电极引出端处。
6.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管型基元LED,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管在二维平面或三维空间内呈“U”形或者“V”形;
所述LED发光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LED发光组单列排布,且分别位于所述玻管的两个直线形部分的内腔中,并且两个所述LED发光组各自的所述电极引出端分别朝向所述玻管的两端;
所述电极的数量为两对,两对电极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个所述LED发光组的电极引出端处。
7.一种照明装置,其包括灯头、罩壳以及一个或多个管型基元LED,所述灯头与所述罩壳连接,所述管型基元LED设置在所述罩壳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型基元LED采用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管型基元LED。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型基元LED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每个管型基元LED均呈“U”形或者“V”形;
多个所述管型基元LED相对于所述罩壳的轴线对称地排成一排;并且,所有的所述管型基元LED的两端位于同一径向平面上,且分布在同一个以所述罩壳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周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型基元LED的数量为三个,在三个所述管型基元LED中,位于中间的所述管型基元LED在所述罩壳的轴向上的长度小于其余两个所述管型基元LED在所述罩壳的轴向上的长度。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型基元LED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管型基元LED均呈“U”形或者“V”形,并沿所述罩壳的周向排布,且关于所述罩壳的轴线对称;并且,
所有的所述管型基元LED的玻管两端位于同一径向平面上,且分布在同一个以所述罩壳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周上。
CN201420482577.6U 2014-08-25 2014-08-25 管型基元led及应用其的照明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999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82577.6U CN204099964U (zh) 2014-08-25 2014-08-25 管型基元led及应用其的照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82577.6U CN204099964U (zh) 2014-08-25 2014-08-25 管型基元led及应用其的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99964U true CN204099964U (zh) 2015-01-14

Family

ID=52268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82577.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99964U (zh) 2014-08-25 2014-08-25 管型基元led及应用其的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9996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62616A1 (fr) * 2015-04-08 2016-10-13 Led-Ner Dispositif d'éclairage à filaments led
WO2018172700A1 (fr) 2017-03-24 2018-09-27 Led-Ner Filament led et ligne d'éclairage à filaments led
EP3805628A4 (en) * 2018-07-23 2021-07-07 Tiehan Ge FILAMENT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62616A1 (fr) * 2015-04-08 2016-10-13 Led-Ner Dispositif d'éclairage à filaments led
FR3034838A1 (fr) * 2015-04-08 2016-10-14 Led-Ner Dispositif d'eclairage a filaments led
US10544910B2 (en) 2015-04-08 2020-01-28 Led-Ner Lighting device with LED filaments
WO2018172700A1 (fr) 2017-03-24 2018-09-27 Led-Ner Filament led et ligne d'éclairage à filaments led
EP3805628A4 (en) * 2018-07-23 2021-07-07 Tiehan Ge FILAMENT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60313A1 (en) Light-emitting diode bulb having windable filament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reof
CN204962343U (zh) 一种led灯泡
CN101116166A (zh) 包括具有纵向凹槽的电极棒的电灯
CN204201570U (zh) 一种大角度均匀发光的led灯泡
CN204099964U (zh) 管型基元led及应用其的照明装置
CN105202399B (zh) Led灯丝灯
US20200300417A1 (en) Led filament and led light bulb
CN204717433U (zh) Led灯丝灯
CN204693112U (zh) 一种led灯泡
CN107420769A (zh) Led柔性灯丝灯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42357A (zh) Led灯丝灯
CN207407096U (zh) 一种七彩光led灯丝灯
CN106838659B (zh) 一种led条形光源及led灯丝灯
CN104534302A (zh) 一种led灯
CN204513004U (zh) 端子卡颈两端无暗区发光led灯丝条及其构成的led灯泡
CN105090899A (zh) 管型基元led及其封装方法
CN204962333U (zh) 一种led灯
CN105226176A (zh) 覆晶耐高温pi薄膜透光可绕性灯丝及其制备方法
CN206377470U (zh) 一种led灯芯
CN105674100A (zh) Led灯丝灯
CN213177739U (zh) 一种基于印刷电路的led灯芯
CN204853006U (zh) 一种led节能灯
CN109764257A (zh) 一种七彩光led灯丝灯
CN205402273U (zh) 发光二极管光源及灯具
CN205104470U (zh) 一种大功率双端金属卤化物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14

Termination date: 2018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