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71324U - 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71324U
CN204071324U CN201420602619.5U CN201420602619U CN204071324U CN 204071324 U CN204071324 U CN 204071324U CN 201420602619 U CN201420602619 U CN 201420602619U CN 204071324 U CN204071324 U CN 2040713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justing portion
arm
carriage
attaching parts
qui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0261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60261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713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713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7132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能够把被体吊起,包括支撑臂、调节支撑臂、吊臂、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支撑臂位于床体旁,支撑臂上开设有第一槽,槽口朝上,槽壁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为螺纹通孔,第一螺钉与第一螺纹孔配合,调节支撑臂包括第一调节部和第二调节部,第一调节部和第二调节部固定连接并成10度至170度夹角,第一调节部沿其轴线方向开设有多个间隔的定位槽,第一调节部的下端插入第一槽内,第一螺钉顶入第一调节部的定位槽内,第二调节部朝向床内方向,支撑框由杆连接成,支撑框通过第二连接部件与第二调节部连接,支撑框通过第一连接部件与被体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把被体吊起来,提供舒适的睡眠体验。

Description

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床具,尤其涉及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公知的床是人躺在床面上,把被子直接盖在身上,人体直接承受被子的压力。对于普通人群,在休息时被子压在身上,造成压迫感,不能够体验到轻松、自由的睡眠体验,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患有某些特殊疾病的人、婴儿等等,对他们来说直接承受被子的重量,可能引起身体不适、加重病情、不利于发育、踢被等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包括支撑臂、第一螺钉、调节支撑臂、支撑框、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
所述支撑臂位于床体旁,所述支撑臂上开设有第一槽,所述第一槽的槽口朝上,所述第一槽的槽壁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为螺纹通孔,所述第一螺钉与所述第一螺纹孔配合;
所述调节支撑臂包括第一调节部和第二调节部,所述第一调节部和所述第二调节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调节部和所述第二调节部之间成10度至170度夹角,所述第一调节部沿其轴线方向开设有多个间隔的定位槽,所述第一调节部的下端插入所述第一槽内,所述第一螺钉顶入所述第一调节部的定位槽内,所述第二调节部朝向床内方向;
所述支撑框由杆连接成;
所述支撑框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二调节部连接,所述支撑框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与被体连接。
可选的,所述支撑框的杆包括框杆和连接杆,所述框杆连接成框沿,所述支撑框的框内区域安装有多根相交的所述连接杆,每根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均连接在所述框沿上,所述连接杆由多根短杆组成,在框内区域多根所述短杆的端部在多根所述连接杆的相交处连接。
可选的,所述支撑框的框杆和短杆通过连接器活动连接,所述连接器包括固定盘、连接块、连接轴、弹簧片,所述连接块不少于四个,位于所述固定盘的下表面,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盘上,所述连接块两个为一组,一组所述连接块通过所述连接轴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片不少于两个,所述弹簧片的一端套在所述连接轴上,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框杆或所述短杆的端部。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被体的吊点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支撑框的拴绳点上,所述被体上的吊点位于所述支撑框的拴绳点的正下方。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件通过分吊器与所述第二调节部连接,所述分吊器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调节部上,所述分吊器包括第一固定块和分吊臂,所述第一固定块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调节部上,所述分吊臂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块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分吊器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支撑框的框角处,每个所述分吊臂至少与所述支撑框的一个框角连接。
可选的,所述分吊器通过吊臂安装在所述第二调节部上,所述吊臂活动安装在所述第二调节部上,所述第二调节部上开设有第二槽,所述第二槽的槽壁上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为螺纹通孔,第二螺钉与所述第二螺纹孔配合,所述吊臂沿其轴向方向开设有多个定位槽,所述吊臂插入所述第二槽内,所述第二螺钉顶入所述吊臂的定位槽内。
可选的,所述支撑臂固定安装在所述床体或稳定座上;
所述稳定座包括固定臂和稳定臂,所述固定臂的两端同侧分别固定安装一个所述稳定臂,两个所述稳定臂和所述固定臂位于同一平面,所述支撑臂的下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臂上。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为杆。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为绳。
可选的,还包括吊升部件,所述吊升部件包括滑轮固定座、滑轮轴、拉线和滑轮,所述滑轮固定座包括第二固定块和支撑板,所述第二固定块上固定安装有两个相对的所述支撑板,所述滑轮轴固定连接所述两个支撑板,所述滑轮套在所述滑轮轴上,位于所述两个支撑板之间,所述拉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撑框的上,所述拉线绕在所述滑轮上。
可选的,所述被体的所述吊点处缝制有吊带,所述吊带的下端缝在被体上,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的下端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支撑臂固定安装在床体或者底座上,其上开设有第一槽,槽壁上开设有螺纹通孔第一螺纹孔,第一螺钉与第一螺纹孔配合。调节支撑臂的第一调节部和第二调节部固定连接,并且不平行,第二调节部朝向床内方向,第一调节部沿其轴线方向开设有多个间隔的定位槽,第一调节部插入第一槽,第一螺钉顶紧第一调节部的定位槽。支撑框的材质为钢、铝、铜、铁、PVC、木材或硬质合金等,支撑框通过第二连接部件与第二调节部连接,通过第一连接部件与被体连接。在使用时将第一连接部件与被体连接,通过调节第一调节部插入第一槽的深度,能够将被体吊起不同的高度,从而使被体与床形成不同大小的空腔,人可以钻到该空腔内,能够减轻睡觉时人体承受的被体重量。
当支撑框采用框杆通过连接器连接成的方式或者采用框杆、连接杆均通过连接器连接成的方式时,由于连接器的固定盘下表面上有能够沿固定盘轴线方向转动的弹簧片,弹簧片本身又能够沿垂直于固定盘轴线方向小幅摆动,当人起身时碰到支撑框,支撑框能够发生形变,减轻冲击力度,使人感觉柔和,不至于撞伤,而支撑框发生形变后,又能够依靠弹簧片的弹力和框体的重力自动恢复原状,并且当第二连接部件为吊绳、吊带、吊索、吊链等时,使用者翻身或者移动,支撑框能够发生侧向形变,使空腔随人体移动,保证睡眠的舒适度和温度。
通过增加吊臂,吊臂上开设有多个间隔的定位槽,在第二调节部开设朝床内方向的第二槽,第二槽的槽壁上开设有螺纹通孔第二螺纹孔,第二螺钉与第二螺纹孔配合,吊臂插入第二槽内,第二螺钉顶紧吊臂的定位槽,这样能够调节吊臂的伸出长度,改变支撑框在被体上方的位置,在使用时能够根据需要调节支撑框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的组装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臂和床体的安装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稳定座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臂与稳定座的安装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稳定座与床体的装配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臂的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固定臂、调节支撑臂、吊臂和分吊器的装配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框杆连接成的支撑框;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框杆和连接杆连接成的支撑框;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框杆和连接器组成的支撑框;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块的侧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弹簧片的侧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框杆、连接杆和连接器组成的支撑框;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分吊器和吊臂的安装正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分吊器和吊臂的安装俯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支撑臂的剖面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侧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吊升部件和吊臂的安装正视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部件连接的被体的俯视图。
图中标记示意为:1-床体;10-稳定座;11-固定臂;12-稳定臂;20-支撑臂;21-第一槽;22-第一螺纹孔;23-第一螺钉;30-调节支撑臂;31-第一调节部;32-第二调节部;33-第二槽;34-第二螺纹孔;35-第二螺钉;40-第一连接部件;41-第二连接部件;42-吊点;50-支撑框;51-框杆;52-连接杆;53-拴绳点;54-连接器;55-固定盘;56-连接块;57-连接轴;58-弹簧片;59-短杆;60-分吊器;61-第一固定块;62-分吊臂;70-吊臂;80-吊升部件;81-滑轮;82-滑轮轴;83-拉线;84-滑轮固定座;85-第二固定块;86-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支撑臂20、第一螺钉23、调节支撑臂30、支撑框50、第一连接部件40和第二连接部件41。
如图2所示,支撑臂20可以固定安装在床体1的床沿上,支撑臂20位于床沿外侧,支撑臂20竖直。
支撑臂20还可以固定安装在稳定座10上。
如图3和4所示,稳定座10包括固定臂11和稳定臂12,固定臂11两端同侧分别固定安装一个稳定臂12,两个稳定臂12和固定臂11位于同一平面,本实施例中优选固定臂11的长度大于一侧床沿的长度,当然也可以依据需要自行设定固定臂11的长度,只要能够保证稳定固定即可。支撑臂20的下端固定安装在固定臂11上。
如图5所示,在使用时将床体1放置于稳定座10内,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选定放置位置。
如图6所示,支撑臂20上开设有第一槽21,第一槽21的槽口朝上,第一槽21的槽壁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22,第一螺纹孔22为螺纹通孔,第一螺钉23与第一螺纹孔22配合。
如图7所示,调节支撑臂30包括第一调节部31和第二调节部32,第一调节部31和第二调节部32固定连接,第一调节部31和第二调节部32之间成10度至170度夹角,优选为成90度角,第一调节部31沿其轴线方向开设有多个间隔的定位槽,第一调节部31的下端插入第一槽21内,第一螺钉23拧在第一螺纹孔22内,并顶入第一调节部31的定位槽内,将第一调节部31固定紧,第二调节部32朝向床内方向。
如图1所示,第二调节部32通过第二连接部件41与支撑框50连接,第二连接部件41为吊绳、吊带、吊索、吊链、钢丝等。第二连接部件41可以为一根或者多根,当为一根时,第二连接部件41的一端连接在支撑框50的质心处;当为多根时,第二连接部件41的一端连接第二调节部32,另一端连接在支撑框50的,本实施例优选为多根。连接方式可以为活动连接,如在支撑框50上和\或第二调节部32上安装吊耳,将第二连接部件41系在吊耳上,也可以为固定连接,如焊接、粘结等方式。
如图1所示,支撑框50通过第一连接部件40与被体连接,第一连接部件40可以为吊绳、吊带、吊索、吊链、钢丝等,也可以是杆,本实施例优选为吊带。第一连接部件40可以为一根或者多根,第一连接部件40的一端连接在支撑框50的拴绳点53上,另一端连接在被体的吊点42上,连接方式可以为活动连接,如在支撑框50的拴绳点53处安装吊耳,将第一连接部件40系在吊耳上;或在第一连接部件40连接被体端安装夹子,夹住被体;或者在被体内缝制一托板,托板有一连接头露出被体与第一连接部件40的下端连接,或者在被体上缝接一较宽的吊带,吊带的两端缝在被体上,第一连接部件40的一端拴在此吊带的中部,也可为固定连接,如焊接、粘结、缝接等,还可以在被体上缝制吊带,吊带的一端缝在被体上,另一端和第一连接部件40的下端固定连接。
支撑框50由杆连接成,杆包括框杆51和连接杆52。连接方式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以为活动连接。
支撑框50应当具有一定的强度,在吊起被体时不发生较大的变形或者断裂而无法吊起被体,可以为钢、铝、铜、铁、PVC、木材或硬质合金等,本实施例中优选为木材,既有足够的强度,又轻盈美观。
如图8所示,支撑框50可以由框杆51直接固定连接成任意封闭几何形状的框沿,本实施例优选为矩形,此时拴绳点53优选为框的四个框角,当然也可以依据需要自行选择位置。
如图9所示,支撑框50还可以在框内固定安装有连接杆52,连接杆52由多根短杆59固定连接成,连接杆52的两端固定连接在框杆51上,连接杆52为多根时,多根连接杆52在框内区域相交,框内的短杆59的端部在相交处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优选为连接杆52和框杆51固定连接成多个矩形区域,框内的短杆59的端部位于围成的多个矩形区域的角处,优选拴绳点53为框杆51相互之间的连接处、连接杆52与框杆51的连接处和连接杆52之间的相交处,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位置。通过设置连接杆52能够增强支撑框50的结构强度,并且增加了拴绳点53的数量,而且能够使拴绳点53在平面分布的范围更大,本实施例中的优选方案则还能够使拴绳点53分布的更加均匀。
如图10所示,支撑框50还可以为由框杆51和连接器54构成。框杆51通过连接器54活动连接在一起,连接成封闭的几何形状。
如图11、12和13所示,连接器54包括固定盘55、连接块56、连接轴57、弹簧片58。连接块56不少于四个,其上开设有通孔。连接块56位于固定盘55的下表面,固定安装在固定盘55上。连接块56两个为一组,一组连接块56通过一个连接轴57固定连接,连接轴57与连接块56上的通孔过盈配合,连接轴57与固定盘55的径向方向垂直。弹簧片58不少于两个,弹簧片58的一端开设有一个通孔,此通孔的直径大于连接轴57的直径,连接轴57穿过此通孔,使弹簧片58能够绕连接轴57周向转动,而固定盘55又能够限定弹簧片58向上转动的幅度,而且弹簧片58本身具有弹性,能够沿连接轴57的轴向方向摆动,在支撑框50发生一定形变后能够自动恢复原状,弹簧片58的另一端开设有两个通孔,通过螺钉与框杆51的一端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边框上的连接器54为框角,优选框杆51和连接器54连接成矩形,优选拴绳点53为固定盘55的下表面中心。
当人从下往上碰到此支撑框50时,支撑框50能够发生上下方向的形变,使人感觉框柔和,不至于碰伤,当人翻身或移动导致被体发生移动,此时弹簧片58发生形变,使框体适应被体的移动,使被体与床体1形成的空腔适应人体的移动,能够保证睡眠的舒适度,同时能够具有较好的保暖效果。
如图14所示,支撑框50还可以由框杆51、连接杆52和连接器54连接成封闭几何形状,框杆51通过连接器54活动连接成框沿,连接杆52的两端通过连接器54活动连接在框杆51上。组成连接杆52的短杆59之间通过连接器54连接。连接杆52为多根时,多根连接杆52在框内区域相交。连接杆52的相交处,多根短杆59的端部通过连接器54活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优选为支撑框50连接成的多个矩形,拴绳点53优选为固定盘55的下表面中心。
通过增加连接杆52能够增强支撑框50的结构强度,在原有基础上使拴绳点53增多,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增大,在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还能够使拴绳点53的分布的更加均匀。
当支撑框50采用固定连接时,第二连接部件41的下端连接在支撑框的框角处,或者短杆59上;当支撑框50采用连接器54活动连接时,第二连接部件41的下端连接在框角处。
如图20所示,被体上有吊点42,吊点42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位于被体的中部,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具体分布位置。当吊点42为一个时,优选吊点42位于被体中心;当吊点42为多个时,可以将吊点42分成不同的组,分别位于被体中部的不同位置,从而形成不同形状分布的空腔。
在实际使用时,将支撑臂20的下端固定安装在床体上,安装方式为焊接、粘结、螺纹连接等,位于床体的窄侧面,或者支撑臂20的下端固定安装在稳定座10的固定臂11上,床体位于稳定座10内。调节支撑臂20的第一调节部21的下端插入支撑臂20的第一槽21内,第一螺钉23拧入第一螺纹孔22,第一螺钉23顶入第一调节部21上的定位槽内,将第一调节部21固定。调节支撑臂20的第二调节部32朝向床内方向,位于床体正上方。第二调节部32的一端安装有吊耳,吊耳位于第二调节部32的下侧。第二连接部件41为四根吊绳,上端系在第二调节部32的吊耳上,下端分别粘结在支撑框50的四个框角处,并位于支撑框50的上表面。第一连接部件40为多根吊带,上端粘结在支撑框50的拴绳点53处,位于支撑框50的下表面,下端缝在被体的吊点42处。被体上有多个吊点42,位于被体中部。
通过调节第一调节部31伸出第一槽21的长度,能够调节被体被吊起的高度,从而形成不同大小的空腔,人可以钻入空腔内休息,减少人体承受的被体重量。
更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优选吊点42的位置位于拴绳点53的正下方,在吊起被体时,能够使每个第二连接部件41受力均匀,使被体被吊起的部分对使用者的重量近似相等,使使用者更加舒适。
更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第二连接部件41通过分吊器60与第二调节部32连接,分吊器60固定安装在第二调节部32上。
如图15所示,分吊器60包括第一固定块61和分吊臂62。第一固定块61固定安装在第二调节部32上,位于第二调节部32的上方,分吊臂62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固定块61上,位于第一固定块61的上表面,分吊臂62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优选为四个分吊臂62在同一平面上,四个分吊臂62均匀分布。第二连接部件41的一端连接在分吊臂62上,连接方式可以为活动或者固定连接,不再赘述,另一端连接在支撑框50上,每个分吊臂62至少与一个拴绳点53连接,本实施例优选为一个分吊臂62与支撑框50的一个框角通过第二连接部件41连接。
通过增加分吊器60,每个分吊臂62至少与一个拴绳点53连接,能够增加支撑框50的稳定性,使支撑框50受到外力时,不会发生较大幅度摆动使空腔形状变化较大,进而影响使用者的休息。
更进一步的,如图7和17所示,分吊器60通过吊臂70安装在第二调节部32上,吊臂70活动安装在第二调节部32上,第二调节部32上开设有第二槽33,第二槽33的槽壁上开设有第二螺纹孔34,第二螺纹孔34为螺纹通孔,第二螺钉35与第二螺纹孔34配合,吊臂70沿其轴向方向开设有多个定位槽,吊臂70插入第二槽33内,第二螺钉35的顶端顶入吊臂70的定位槽内。
吊臂70活动安装在第二调节部32,当不休息或者不需要将被体吊起时,可以减少将吊臂70伸出的长度,把支撑框50收到床边,当需要使用时,能够根据需要调节支撑框50在被体上方的位置。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件41为杆,可以为有弹性的杆,也可以为刚性的杆。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进一步改进,如图18所示,还包括吊升部件80。
如图19所示,吊升部件80包括滑轮固定座84、滑轮轴82、拉线83和滑轮81,滑轮固定座84包括第二固定块85和支撑板86,第二固定块85固定安装在吊臂70一端,位于吊臂70下侧。第二固定块85上固定安装有两个相对的支撑板86,支撑板86位于第二固定块85的下表面,滑轮轴82固定连接两个支撑板86。滑轮81套在滑轮轴82上,能够沿滑轮轴82旋转,位于两个支撑板86之间,拉线83一端固定在支撑框50上,本实施例优选为固定在支撑框50的质心处,拉线83绕过滑轮81,另一端为自由端。
在使用者起床后,可以直接拉动拉线83,把被体吊起,将拉线83固定,这样可以省去叠被子。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改进之处在于,拉线83通过连接绳连接支撑框50。
当支撑框50不具有连接器54时,连接绳至少为3根,下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支撑框50的杆上,位于支撑框50的重心附近,连接绳上端向上固定连接在一起,拉线8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绳的上端。
本实施例中优选连接绳的数量为四根,下端固定连接在支撑框50的框角处。
当支撑框50具有连接器54时,连接绳至少为4根,下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支撑框50的杆上或者连接器45上,上端向上固定连接在一起,其中一根连接绳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支撑框50的重心处,其余连接绳的下端连接在支撑框50位于框角处的连接器45上。拉线8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绳的上端。
本实施例中优选连接绳的数量为5根,其中四根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支撑框50的框角处,另一根下端固定连接在支撑框50的质心处,拉线8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多根连接绳的上端。
通过增加连接绳,拉线83拉起支撑框50时,能够使支撑框50保持形状。
以上实施例的先后顺序仅为便于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臂(20)、第一螺钉(23)、调节支撑臂(30)、支撑框(50)、第一连接部件(40)和第二连接部件(41);
所述支撑臂(20)位于床体(1)旁,所述支撑臂(20)上开设有第一槽(21),所述第一槽(21)的槽口朝上,所述第一槽(21)的槽壁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22),所述第一螺纹孔(22)为螺纹通孔,所述第一螺钉(23)与所述第一螺纹孔(22)配合;
所述调节支撑臂(30)包括第一调节部(31)和第二调节部(32),所述第一调节部(31)和所述第二调节部(3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调节部(31)和所述第二调节部(32)之间成10度至170度夹角,所述第一调节部(31)沿其轴线方向开设有多个间隔的定位槽,所述第一调节部(31)的下端插入所述第一槽(21)内,所述第一螺钉(23)顶端顶入所述第一调节部(31)的定位槽内,所述第二调节部(32)朝向床内方向;
所述支撑框(50)由杆连接成;
所述支撑框(50)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件(41)与所述第二调节部(32)连接,所述支撑框(5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件(40)与被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50)的杆包括框杆(51)和连接杆(52),所述框杆(51)连接成框沿,所述支撑框(50)的框内区域安装有多根相交的所述连接杆(52),每根所述连接杆(52)的两端均连接在所述框沿上,所述连接杆(52)由多根短杆(59)组成,在框内区域多根所述短杆(59)的端部在多根所述连接杆(52)的相交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50)的框杆(51)和短杆(59)通过连接器(54)活动连接,所述连接器(54)包括固定盘(55)、连接块(56)、连接轴(57)、弹簧片(58),所述连接块(56)不少于四个,位于所述固定盘(55)的下表面,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盘(55)上,所述连接块(56)两个为一组,一组所述连接块(56)通过所述连接轴(57)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片(58)不少于两个,所述弹簧片(58)的一端套在所述连接轴(57)上,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框杆(51)或所述短杆(59)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40)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被体的吊点(42)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支撑框(50)的拴绳点(53)上,所述被体上的吊点(42)位于所述支撑框(50)的拴绳点(53)的正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件(41)通过分吊器(60)与所述第二调节部(32)连接,所述分吊器(60)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调节部(32)上,所述分吊器(60)包括第一固定块(61)和分吊臂(62),所述第一固定块(61)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调节部(32)上,所述分吊臂(62)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块(61)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件(41)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分吊器(60)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件(41)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支撑框(50)的框角处,或者连接在以固定连接方式连接成的所述支撑框(50)的所述短杆(59)上,每个所述分吊臂(62)至少与所述支撑框(50)的一个框角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吊器(60)通过吊臂(70)安装在所述第二调节部(32)上,所述吊臂(70)活动安装在所述第二调节部(32)上,所述第二调节部(32)上开设有第二槽(33),所述第二槽(33)的槽壁上开设有第二螺纹孔(34),所述第二螺纹孔(34)为螺纹通孔,第二螺钉(35)与所述第二螺纹孔(34)配合,所述吊臂(70)沿其轴向方向开设有多个定位槽,所述吊臂(70)插入所述第二槽(33)内,所述第二螺钉(35)顶入所述吊臂(70)的定位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20)固定安装在所述床体(1)或稳定座(10)上;
所述稳定座(10)包括固定臂(11)和稳定臂(12),所述固定臂(11)的两端同侧分别固定安装一个所述稳定臂(12),两个所述稳定臂(12)和所述固定臂(11)位于同一平面,所述支撑臂(20)的下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臂(11)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件(41)为杆。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件(41)为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吊升部件(80),所述吊升部件(80)包括滑轮固定座(84)、滑轮轴(82)、拉线(83)和滑轮(81),所述滑轮固定座(84)包括第二固定块(85)和支撑板(86),所述第二固定块(85)上固定安装有两个相对的所述支撑板(86),所述滑轮轴(82)固定连接所述两个支撑板(86),所述滑轮(81)套在所述滑轮轴(82)上,位于所述两个支撑板(86)之间,所述拉线(8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撑框(50)上,所述拉线(83)绕在所述滑轮(81)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体的所述吊点(42)处缝制有吊带,所述吊带的下端缝在被体上,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40)的下端固定连接。
CN201420602619.5U 2014-10-17 2014-10-17 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713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02619.5U CN204071324U (zh) 2014-10-17 2014-10-17 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02619.5U CN204071324U (zh) 2014-10-17 2014-10-17 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71324U true CN204071324U (zh) 2015-01-07

Family

ID=52164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02619.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71324U (zh) 2014-10-17 2014-10-17 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7132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7716A (zh) * 2020-06-19 2020-09-15 高乐 一种儿童防踢被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7716A (zh) * 2020-06-19 2020-09-15 高乐 一种儿童防踢被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526785U (zh) 伸缩式多视角吸顶支架
CN204071324U (zh) 可把被子吊起来的装置
CN201775375U (zh) 一种枕头支架
CN204814714U (zh) 多点多轴姿态矫正行走训练系统
CN201439857U (zh) 一种显示器支撑架
CN204970599U (zh) 一种午睡枕
CN203220104U (zh) 一种健康多功能学习桌
CN205993946U (zh) 一种学习用座椅
CN205454003U (zh) 一种音响悬挂架
CN205379428U (zh) 一种按摩床
CN203106672U (zh) 一种可调节挂衣架
CN201265731Y (zh) 相机、摄像机便携支架
CN202561399U (zh) 一种多媒体装置固定支架
CN201265732Y (zh) 一种相机、摄像机便携式支架
CN206055135U (zh) 台式电脑液晶显示器可调角度支架
CN206252551U (zh) 一种骨伤上膏用固定机构
CN206354758U (zh) 一种多功能智能床
CN204428238U (zh) 一种调节便捷的小臂骨折吊带
CN103908115B (zh) 一种儿童摇床
CN213820688U (zh) 一种可调节不同舒适度的床垫
CN210227545U (zh) 一种可升降枕架
CN211561354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高度可调式输液吊杆
CN208677856U (zh) 一种小儿手术后康复用手臂运动康复器
CN218588660U (zh) 一种新型迷你感应独立袋弹簧
CN213347178U (zh) 一种可精确调节角度输液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07

Termination date: 201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