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70783U - 一种运动鞋及鞋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运动鞋及鞋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70783U
CN204070783U CN201420508758.1U CN201420508758U CN204070783U CN 204070783 U CN204070783 U CN 204070783U CN 201420508758 U CN201420508758 U CN 201420508758U CN 204070783 U CN204070783 U CN 2040707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e
storage tank
lateral trench
face
correspond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0875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志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50875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707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707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7078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具体公开一种鞋底,包括鞋底底面及鞋底顶面,鞋底底面上前后间隔设置有多个横向沟槽,每个横向沟槽都沿鞋底底面的左右方向设置,且每个横向沟槽的深度占对应位置的鞋底厚度的40%~60%;鞋底顶面在与多个横向沟槽相对应位置处设有容置槽,容置槽与每个横向沟槽相通,且容置槽底端的水平高度低于对应的横向沟槽顶端的水平高度;还包括复位构件,复位构件具有与容置槽相同的形状,并且设置在容置槽内。本实用新型还具体公开一种运动鞋,具有上述鞋底。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和耐曲折性,能够随脚步动作弯曲变形,而且可及时有效回弹复位,防止过度弯曲,保证穿着该运动鞋及鞋底可更自然更舒适更安全地运动。

Description

一种运动鞋及鞋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动鞋及鞋底。
背景技术
足部生物力学研究表明,脚的运动过程按照与地面接触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个阶段:后脚跟触地期,中足支撑期和前脚掌蹬伸期,整只脚在运动过程中其受力支点是不断向前移动的,而且由后脚跟到前脚掌逐步弯曲与伸直。而现有鞋底添加了较多的硫化橡胶,鞋底的硬度较大,而且鞋底的花纹较浅,在行走和运动过程中鞋底不容易弯曲,舒适性较差。
为此,中国专利公开文献(公告号:CN203646613U,公开日:2014.06.18)公开了一种易弯折的轻质鞋底,包括鞋底本体,所述鞋底本体的底面由位于后脚跟处的防滑部和位于后脚跟处前侧的弯折部构成,该弯折部包括复数个凸块,该复数个凸块沿其鞋底长度方向分为五排,该五排的相邻的两凸块之间形成一条折痕槽,该多个条折痕槽彼此相通形成沿鞋底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条左倾斜槽和多条右倾斜槽,该鞋底可前、后、左、右方向可任意弯曲,而且其受力易分散和回弹好,穿着者穿着更加的舒适性。但是,上述鞋底在运动过程中受力容易发生过度弯曲。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运动鞋及鞋底,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和耐曲折性,能够随脚步动作弯曲变形,而且可及时有效回弹复位,防止过度弯曲,保证穿着该运动鞋及鞋底可更自然更舒适更安全地运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鞋底,该鞋底包括与地面相接触的鞋底底面以及与所述鞋底底面相对置的鞋底顶面,所述鞋底底面上前后间隔设置有多个横向沟槽,每个所述横向沟槽都沿所述鞋底底面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横向沟槽的深度占对应位置的所述鞋底厚度的40%~60%;
所述鞋底顶面在与所述多个横向沟槽相对应位置处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与每个所述横向沟槽相通,且所述容置槽底端的水平高度低于对应的所述横向沟槽顶端的水平高度;还包括复位构件,所述复位构件具有与所述容置槽相同的形状,并且设置在所述容置槽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由于鞋底底面间隔设置多个横向沟槽,且每个横向沟槽深度为鞋底厚度的40%~60%,使得鞋底在运动过程中会随着脚的弯曲而弯曲变形,提高鞋底的柔软性和耐曲折性,可以有效减小鞋底对脚部运动时的阻力,减少运动耗能,脚感舒适轻便、自然灵活。而且,鞋底弯曲后,横向沟槽的纵向两侧壁会逐渐与地面接触,从而增加鞋底底面的触地面积,大大提高鞋底的抓地防滑性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由于复位构件设置在容置槽内,而容置槽设置在与多个横向沟槽对应的鞋底顶面上,且容置槽与横向沟槽相通,使得鞋底在受力弯曲变形过程中能及时回弹,防止鞋底因过度弯曲导致脚部受到伤害,且可延长鞋底的使用寿命。而且容置槽底端水平高度低于横向沟槽顶端的水平高度,使得设置在容置槽内的复位构件底端位于横向沟槽内及相邻两横向沟槽之间的容置槽底端,从而保证在运动过程中复位构件位置固定且对鞋底弯曲后起到较好的反向回弹作用,使得运动更加舒适、安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鞋底后脚跟部位的高度大于所述鞋底前脚掌部位的高度,所述鞋底顶面相对所述鞋底底面向上倾斜5°~15°。采用该技术方案后,较大厚度的鞋底后脚跟部位利于提高鞋底后脚跟缓震能力,降低脚后脚跟触地初期地面对鞋底及脚后脚跟的负作用;而较小厚度的鞋底前脚掌部位利于为足部前进提供更好的脚掌支承和动力支持作用,保证穿着该鞋底运动更舒适。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鞋底底面在与前脚掌相对应位置上设有前掌防滑部,所述鞋底底面在与后脚跟相对应位置上设有后跟防滑部,所述多个横向沟槽设置在所述前掌防滑部和所述后跟防滑部之间的所述鞋底底面上。优选地,所述前掌防滑部和所述后跟防滑部均为耐磨橡胶片。采用该技术方案后,前掌防滑部和后跟防滑部防止在运动中滑到摔伤,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同时由于前掌防滑部和后跟防滑部均采用耐磨橡胶片,大大提升鞋底在运动中的耐磨性和降耗能力,延长鞋底的使用寿命。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在所述前掌防滑部和后跟防滑部上设置防滑花纹,如经典的波浪纹等,以进一步提升鞋底的防滑性能和安全性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鞋底还包括鞋底侧面,所述鞋底侧面为自所述鞋底底面外缘向上且向内的倾斜连接至对应所述鞋底顶面外缘的倾斜直面或倾斜曲面,所述倾斜角度为60°~75°。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由于鞋底侧面为倾斜直面或倾斜侧面,鞋底底面的面积大于鞋底顶面面积,在运动中受力后,鞋底侧面可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提高鞋底的穿着舒适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每个所述横向沟槽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为3mm~5mm,提高横向沟槽在运动过程中受力后在纵向上发生变形。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复位构件为橡胶条,利用橡胶条的强而有力的回弹性能,帮助鞋底较大弯曲后有效及时复位。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容置槽包括相互连通的容置槽前部和容置槽后部,所述容置槽前部对应设置在所述鞋底顶面的前脚掌内侧,所述容置槽后部对应设置在所述鞋底顶面的后脚跟中心处。根据足部生物力学研究发现,部分人群的运动特征是“后脚跟——中足——前脚掌内侧”,即在触地前期主要是鞋底后脚跟部位先着地并承受地面和足部的强大冲击力,在触地后期的蹬地阶段主要是鞋底前脚掌部位的内侧位置作用力较大,采用该技术方案后,该鞋底适用于该部分人群,利于提高该部分人群的运动舒适性,鞋底在具备可较大弯折而提升鞋底的耐曲折和自然动作,同时可及时有效的使得弯折后的鞋底复位回弹。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容置槽包括相互连通的容置槽前部和容置槽后部,所述容置槽前部对应设置在所述鞋底顶面的前脚掌外侧,所述容置槽后部对应设置在所述鞋底顶面的后脚跟中心处。根据足部生物力学研究发现,部分人群的运动特征是“后脚跟——中足——前脚掌外侧”,即在触地前期主要是鞋底后脚跟部位先着地并承受地面和足部的强大冲击力,在触地后期的蹬地阶段主要是鞋底前脚掌部位的外侧位置作用力较大,采用该技术方案后,该鞋底适用于该部分人群,利于提高该部分人群的运动舒适性,鞋底在具备可较大弯折而提升鞋底的耐曲折和自然动作,同时可及时有效的使得弯折后的鞋底复位回弹。
一种运动鞋,包括鞋面和鞋底,所述鞋底为上述鞋底中任意之一,所述鞋面固定连接在所述鞋底顶面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组合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沿图2中所示A-A的剖视图示例一。
图4为沿图2中所示A-A的剖视图示例二。
图5用于说明图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6用于说明图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0.鞋底;11.鞋底底面;12.鞋底顶面;13.鞋底侧面;110.横向沟槽;111.前掌防滑部;112.后跟防滑部;120.容置槽;1201(1203).容置槽前部;1202(1204).容置槽后部;20.复位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出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鞋底,该鞋底10包括鞋底侧面13、与地面相接触的鞋底底面11、以及与所述鞋底底面11相对置的鞋底顶面12,所述鞋底侧面13为自所述鞋底底面11外缘向上且向内倾斜连接至对应所述鞋底顶面12外缘的倾斜曲面(如图3所示),所述倾斜角度为60°~75°,利于鞋底10在运动过程中厚度方向上受力压缩变形时提供缓震。所述鞋底10后脚跟部位的高度大于所述鞋底10前脚掌部位的高度,所述鞋底顶面12相对所述鞋底底面11向上倾斜5°~15°,如此结构使得鞋底后脚跟部位具有足够厚度来缓冲减震,鞋底前脚掌部位提供较好的脚掌支承和动力支持作用。
所述鞋底底面11上前后间隔设置有多个横向沟槽110,每个所述横向沟槽110都沿所述鞋底底面11的左右方向设置,且每个所述横向沟槽110的深度占对应位置的所述鞋底10厚度的40%~60%,优选为40%,每个所述横向沟槽110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为3mm~5mm,使得鞋底10在运动过程中会随着脚的弯曲而弯曲变形,提高鞋底10的柔软性和耐曲折性,可以有效减小鞋底10对脚部运动时的阻力,减少运动耗能,脚感舒适轻便。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5所示,所述鞋底底面11在与前脚掌相对应位置上设有前掌防滑部111,所述鞋底底面11在与后脚跟相对应位置上设有后跟防滑部112,所述前掌防滑部111和所述后跟防滑部112优选为耐磨橡胶片。所述多个横向沟槽110设置在所述前掌防滑部111和所述后跟防滑部112之间的所述鞋底底面11上。
所述鞋底顶面12在与所述多个横向沟槽110相对应位置处设有容置槽120,所述容置槽120与每个所述横向沟槽110相通,且所述容置槽120底端的水平高度低于对应的所述横向沟槽110顶端的水平高度。所述容置槽120包括相互连通的容置槽前部1201和容置槽后部1202,所述容置槽前部1201对应设置在所述鞋底顶面12的前脚掌内侧,所述容置槽后部1202对应设置在所述鞋底顶面12的后脚跟中心处,如图5所示。
本实施例还包括复位构件20,优选为橡胶条,所述复位构件20具有与所述容置槽120相同的形状,且设置在所述容置槽120内,复位构件20的顶端与所述容置槽120顶端基本在所述鞋底顶面12所在的同一平面上。本实施例适用于具有“后脚跟——中足——前脚掌内侧”重心移动轨迹的运动特征的人群,利于提高该部分人群的运动舒适性,鞋底10在具备可较大弯折而提升鞋底10的耐曲折和自然动作,同时可及时有效的使得弯折后的鞋底10复位回弹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运动鞋,包括鞋面和鞋底,所述鞋底为上述鞋底10,所述鞋面固定连接在所述鞋底顶面12上。
实施例二: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二提供一种鞋底10及一种运动鞋,运动鞋具有该鞋底10,而本实施例二中的鞋底10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所述鞋底顶面12外缘的倾斜直面(如图4所示),所述倾斜角度为60°~75°;每个所述横向沟槽110的深度占对应位置的所述鞋底10厚度的40%~60%,优选为60%。
实施例三: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鞋底,该鞋底10包括鞋底侧面13、与地面相接触的鞋底底面11、以及与所述鞋底底面11相对置的鞋底顶面12,所述鞋底侧面13为自所述鞋底底面11外缘向上且向内倾斜连接至对应所述鞋底顶面12外缘的倾斜直面(如图4所示)或倾斜曲面(如图3所示),所述倾斜角度为60°~75°,利于鞋底10在运动过程中厚度方向上受力压缩变形时提供缓震。所述鞋底10后脚跟部位的高度大于所述鞋底10前脚掌部位的高度,所述鞋底顶面12相对所述鞋底底面11向上倾斜5°~15°,如此结构使得鞋底后脚跟部位具有足够厚度来缓冲减震,鞋底前脚掌部位提供较好的脚掌支承和动力支持作用。
所述鞋底底面11上前后间隔设置有多个横向沟槽110,每个所述横向沟槽110都沿所述鞋底底面11的左右方向设置,且每个所述横向沟槽110的深度占对应位置的所述鞋底10厚度的40%~60%,优选为50%,每个所述横向沟槽110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为3mm~5mm,使得鞋底10在运动过程中会随着脚的弯曲而弯曲变形,提高鞋底10的柔软性和耐曲折性,可以有效减小鞋底10对脚部运动时的阻力,减少运动耗能,脚感舒适轻便。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6所示,所述鞋底底面11在与前脚掌相对应位置上设有前掌防滑部111,所述鞋底底面11在与后脚跟相对应位置上设有后跟防滑部112,所述前掌防滑部111和所述后跟防滑部112优选为耐磨橡胶片。所述多个横向沟槽110设置在所述前掌防滑部111和所述后跟防滑部112之间的所述鞋底底面11上。
所述鞋底顶面12在与所述多个横向沟槽110相对应位置处设有容置槽120,所述容置槽120与每个所述横向沟槽110相通,且所述容置槽120底端的水平高度低于对应的所述横向沟槽110顶端的水平高度。所述容置槽120包括相互连通的容置槽前部1203和容置槽后部1204,所述容置槽前部1203对应设置在所述鞋底顶面12的前脚掌外侧,所述容置槽后部1204对应设置在所述鞋底顶面12的后脚跟中心处,如图6所示。
本实施例还包括复位构件20,优选为橡胶条,所述复位构件20具有与所述容置槽120相同的形状,且设置在所述容置槽120内,复位构件20的顶端与所述容置槽120顶端基本在所述鞋底顶面12所在的同一平面上。本实施例适用于具有“后脚跟——中足——前脚掌外侧”重心移动轨迹的运动特征的人群,利于提高该部分人群的运动舒适性,鞋底10在具备可较大弯折而提升鞋底10的耐曲折和自然动作,同时可及时有效的使得弯折后的鞋底10复位回弹。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运动鞋,包括鞋面和鞋底,所述鞋底为上述鞋底10,所述鞋面固定连接在所述鞋底顶面12上。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鞋底,该鞋底(10)包括与地面相接触的鞋底底面(11)以及与所述鞋底底面(11)相对置的鞋底顶面(12),其特征在于,
所述鞋底底面(11)上前后间隔设置有多个横向沟槽(110),每个所述横向沟槽(110)都沿所述鞋底底面(11)的左右方向设置,且每个所述横向沟槽(110)的深度占对应位置的所述鞋底(10)厚度的40%~60%;
所述鞋底顶面(12)在与所述多个横向沟槽(110)相对应位置处设有容置槽(120),所述容置槽(120)与每个所述横向沟槽(110)相通,且所述容置槽(120)底端的水平高度低于对应的所述横向沟槽(110)顶端的水平高度;
还包括复位构件(20),所述复位构件(20)具有与所述容置槽(120)相同的形状,并且设置在所述容置槽(12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10)后脚跟部位的高度大于所述鞋底(10)前脚掌部位的高度,所述鞋底顶面(12)相对所述鞋底底面(11)向上倾斜5°~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底面(11)在与前脚掌相对应位置上设有前掌防滑部(111),所述鞋底底面(11)在与后脚跟相对应位置上设有后跟防滑部(112),所述多个横向沟槽(110)设置在所述前掌防滑部(111)和所述后跟防滑部(112)之间的所述鞋底底面(1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掌防滑部(111)和所述后跟防滑部(112)均为耐磨橡胶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10)还包括鞋底侧面(13),所述鞋底侧面(13)为自所述鞋底底面(11)外缘向上且向内的倾斜连接至对应所述鞋底顶面(12)外缘的倾斜直面或倾斜曲面,所述倾斜角度为60°~7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横向沟槽(110)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为3mm~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构件(20)为橡胶条。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120)包括相互连通的容置槽前部(1201)和容置槽后部(1202),所述容置槽前部(1201)对应设置在所述鞋底顶面(12)前脚掌的内侧,所述容置槽后部(1202)对应设置在所述鞋底顶面(12)后脚跟的中心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120)包括相互连通的容置槽前部(1203)和容置槽后部(1204),所述容置槽前部(1203)对应设置在所述鞋底顶面(12)前脚掌的外侧,所述容置槽后部(1204)对应设置在所述鞋底顶面(12)后脚跟的中心处。
10.一种运动鞋,包括鞋面和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为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鞋底(10),所述鞋面固定连接在所述鞋底顶面(12)上。
CN201420508758.1U 2014-09-04 2014-09-04 一种运动鞋及鞋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707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08758.1U CN204070783U (zh) 2014-09-04 2014-09-04 一种运动鞋及鞋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08758.1U CN204070783U (zh) 2014-09-04 2014-09-04 一种运动鞋及鞋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70783U true CN204070783U (zh) 2015-01-07

Family

ID=52163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08758.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70783U (zh) 2014-09-04 2014-09-04 一种运动鞋及鞋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707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64073Y (zh) 能量回收鞋
CN102309088B (zh) 一种带有支撑片的鞋底
CN102835781B (zh) 设有倾斜弹性板的减振防滑鞋大底
CN205321377U (zh) 新型耐磨高弹减震运动鞋
KR100807362B1 (ko) 전후방 소프트감지체가 내장된 마사이워킹용 전문신발의밑창 구조
CN204070783U (zh) 一种运动鞋及鞋底
CN102309091B (zh) 一种平衡稳定鞋底
CN202335429U (zh) 一种防滑鞋
CN204908142U (zh) 一种防滑耐磨型保健按摩鞋
CN201995717U (zh) 一种带有支撑片的鞋底
CN102429400B (zh) 运动鞋及其鞋底
CN205321402U (zh) 一种防滑鞋底
CN205197162U (zh) 减震鞋底
CN209436356U (zh) 一种易弯折鞋底
CN202819848U (zh) 设有倾斜弹性板的减振防滑鞋大底
CN203378625U (zh) 一种虹式弹性减震鞋底
CN201995722U (zh) 一种平衡稳定鞋底
CN204070778U (zh) 一种运动鞋底
CN204259949U (zh) 一种耐磨减震鞋底
CN207969747U (zh) 一种易弯折鞋底
CN202311513U (zh) 运动鞋及其鞋底
CN202385848U (zh) 一种全向平衡减震防滑鞋
CN205267128U (zh) 一种轮胎式跑鞋
CN217658400U (zh) 一种改进型减震鞋底
CN219982260U (zh) 一种多密度分区支撑的鞋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07

Termination date: 201609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