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68351U - 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板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板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68351U
CN204068351U CN201420451812.3U CN201420451812U CN204068351U CN 204068351 U CN204068351 U CN 204068351U CN 201420451812 U CN201420451812 U CN 201420451812U CN 204068351 U CN204068351 U CN 2040683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onic equipment
charging panel
modul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5181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荆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45181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683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683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6835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板及电子设备,所述充电板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提供电能的供电部;与供电部相连接,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彼此分离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用于将所述供电部提供的电能输出至电子设备;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磁力的电磁线圈;以及与所述电磁线圈相互串联接在所述供电部输出回路,用于控制所述电磁线圈是否通电的开关电路;本实用新型避免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行车不稳和波动情况对与充电板直接接触连接的电子设备的影响,保证了电子设备稳定的充电环境。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板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板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PDA等电子设备的日益普及,以及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需要经常在车上完成对电子设备的充电,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车载充电器对所述电子设备充电,且所述车载充电器输出端通过充电线比如USB连接线输出电能给电子设备,这种方式不具有便利性,每次充电均需人为插拔充电线,费时费力,不利于行车安全;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一种汽车无线充电技术,这种无线充电技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对电子设备进行感应式充电,具有电能转化效率低、发热大、充电速度慢、体积大、不易携带和电磁波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缺点;同时车辆行驶过程中难免存在行车不稳和波动情况,如何提供一种灵活便携且能够保证电子设备在车内具有稳定的充电环境,目前现有技术中尚未存在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的提出,而研制一种灵活便携、保证电子设备充电稳定性的电子设备充电板及电子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板,所述充电板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提供电能的供电部;与供电部相连接,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彼此分离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用于将所述供电部提供的电能输出至电子设备;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磁力的电磁线圈;以及与所述电磁线圈相互串联接在所述供电部输出回路,用于控制所述电磁线圈是否通电的开关电路;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永磁部件,该永磁部件磁性与通电时的电磁线圈磁性相反,且所述永磁部件产生的磁力与所述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力的差值绝对值小于预设值;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检测充电板是否处于物体接近状态的传感器芯片;以及连接所述传感器芯片和开关电路,用于当接收到所述传感器芯片传输过来的充电板处于物体接近状态的检测信号时,控制所述开关电路闭合的控制芯片;进一步地,所述供电部包括:设置在壳体上的电源输入接口;和/或封装在壳体内的充电电池;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为电极板或条状电极;另外,还包括设置在壳体内,输入端与供电部相连接,输出端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连接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用于检测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接触的电子设备电极部件极性的极性检测模块;连接所述极性检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极性检测模块得到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极性与电子设备电极部件的极性相适配的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检测电子设备电池的电量和类型的电池检测模块;连接所述电池检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池检测模块得到的检测结果采用预设的充电方法向电子设备电池充电的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检测电子设备有效性的有效性检测模块;连接有效性检测模块,用于在所述有效性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电子设备为有效电子设备时向所述电子设备充电的第三控制模块;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过电流保护模块;过电压保护模块;过电量保护模块;和/或过温保护模块;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有多个。
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板,所述充电板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提供电能的供电部;与供电部相连接,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彼此分离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用于将所述供电部提供的电能输出至电子设备;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磁力的电磁线圈;以及与所述电磁线圈相互串联接在所述供电部输出回路,用于控制所述电磁线圈是否通电的开关电路;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用于检测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所流经电流的电流检测芯片;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检测充电板是否处于物体接近状态的传感器芯片;和连接电流检测芯片、传感器芯片和开关电路,用于当接收到所述传感器芯片传输过来的充电板处于物体接近状态的检测信号,以及接收到所述电流检测芯片传输过来的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所流经电流为零的检测信号时,控制所述开关电路闭合,或者当接收到所述传感器芯片传输过来的充电板未处于物体接近状态的检测信号,以及接收到所述电流检测芯片传输过来的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所流经电流不为零的检测信号时,控制所述开关电路断开的控制芯片;进一步地,所述供电部包括:设置在壳体上的电源输入接口;和/或封装在壳体内的充电电池;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为电极板或条状电极;另外,还包括设置在壳体内,输入端与供电部相连接,输出端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连接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用于检测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接触的电子设备电极部件极性的极性检测模块;连接所述极性检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极性检测模块得到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极性与电子设备电极部件的极性相适配的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检测电子设备电池的电量和类型的电池检测模块;连接所述电池检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池检测模块得到的检测结果采用预设的充电方法向电子设备电池充电的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检测电子设备有效性的有效性检测模块;连接有效性检测模块,用于在所述有效性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电子设备为有效电子设备时向所述电子设备充电的第三控制模块;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过电流保护模块;过电压保护模块;过电量保护模块;和/或过温保护模块;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有多个。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外壳;封装于所述外壳内的电池;设置于所述外壳上,与所述电池相连接,并与上述任一项所述充电板包括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适配的电极部件;和设置于所述外壳上,被上述任一项所述充电板具有的磁力吸引的导磁体。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板及电子设备,使用所述电子设备充电板时,将电子设备直接放置到充电板上,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电子设备的电极部件直接接触,将供电部提供的电能输出至电子设备,不仅解决了现有的车载充电器每次充电均需人为插拔充电线,不利于行车安全的问题,使得电子设备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直接接触传输电能,进而完成电子设备的充电过程,且避免了现有的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电能转化效率低、发热大、充电速度慢的问题;同时,当所述充电板的开关电路闭合,供电部提供的电能输出至电磁线圈,电磁线圈通电产生磁力,进而可以利用该磁力吸引电子设备设有的导磁体,使得充电时电子设备能够稳定地置于充电板上,避免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行车不稳和波动情况对与充电板直接接触连接的电子设备的影响,另外,所述充电板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永磁部件,该永磁部件磁性与通电时的电磁线圈磁性相反,且所述永磁部件产生的磁力与所述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力的差值绝对值小于预设值,进而当电磁线圈通电时,通电后的电磁线圈所产生的磁力与永磁部件具有的磁力可以基本抵消、磁性相反,进而还可以当电磁线圈不通电时,利用永磁部件具有的磁力吸引电子设备设有的导磁体,使得充电时电子设备能够稳定地置于充电板上,当需从充电板上取走电子设备时,将电磁线圈通电,进而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力与永磁部件具有的磁力相互抵消,从而便于人轻易取走电子设备,结构简单,保证了电子设备稳定的充电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所述控制单元的结构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3、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图19是包括电子设备以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8、图20是包括电子设备以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壳体,101、第一电极,102、第二电极,103、电磁线圈,104、开关电路,105、电源输入接口,106、充电电池,107、永磁部件,108、电流检测芯片,109、传感器芯片,110、控制芯片,111、控制单元,200、外壳,201、电池,202、导磁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电子设备充电板包括壳体10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上的供电部、设置在所述壳体100上的电磁线圈103、以及与所述电磁线圈103相互串联接在所述供电部输出回路的开关电路104;所述供电部用于提供电能,所述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彼此分离,且用于将所述供电部提供的电能输出至电子设备;所述开关电路104用于控制所述电磁线圈103是否通电,所述电磁线圈103在通电时产生磁力;优选地,所述供电部包括:设置在壳体100上的电源输入接口105;和/或封装在壳体100内的充电电池106;优选地,所述壳体100底面还可以具有磨砂结构,当充电板放置于车内时,提高了底面与放置面之间的摩擦力,更适用于波动的使用环境。其中,图1示出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壳体100为方形结构,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另一结构示意图,该图中电子设备充电板的壳体100为圆盘结构,相应地,彼此分离的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均为扇形结构,实际应用时,壳体100的形状和结构并不限定,可以根据需求方案进行调整;使用该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充电板时,将电子设备直接放置到充电板上,第一电极101、第二电极102与电子设备的电极部件直接接触,将供电部提供的电能输出至电子设备,不仅解决了现有的车载充电器每次充电均需人为插拔充电线,不利于行车安全的问题,使得电子设备与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直接接触传输电能,进而完成电子设备的充电过程,且避免了现有的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电能转化效率低、发热大、充电速度慢的问题;同时,实际应用时电子设备可以设置有导磁体,当所述充电板的开关电路104闭合,供电部提供的电能输出至电磁线圈103,电磁线圈103通电产生磁力,该磁力能够吸引电子设备设有的导磁体,进而使得充电时电子设备能够稳定地置于充电板上,避免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行车不稳和波动情况对与充电板直接接触连接的电子设备的影响,保证了电子设备稳定的充电环境。另外,所述供电部包括电源输入接口105、和/或充电电池106,既能实现通过电源输入接口105外接外部电源,同时可以利用充电电池106储存的能量来获取电能,使用便利。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上进一步改进的优选实施例,如图2所示,优选地,所述充电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100的永磁部件107,该永磁部件107磁性与通电时的电磁线圈103磁性相反,且所述永磁部件107产生的磁力与所述电磁线圈103产生的磁力的差值绝对值小于预设值;所述永磁部件采用永磁材料制成,如永磁铁等;其中,图2示出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壳体100为方形结构,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另一结构示意图,该图中电子设备充电板的壳体100为圆盘结构,相应地,彼此分离的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均为扇形结构;实际应用时,壳体100的形状和结构并不限定,可以根据需求方案进行调整;当电磁线圈103通电时,通电后的电磁线圈103所产生的磁力与永磁部件107具有的磁力可以基本抵消(未得到抵消的磁力小于预设值,即保证未得到抵消的磁力不会阻碍人手取走电子设备)、磁性相反,因此,当电子设备充电时,电磁线圈103不通电,利用永磁部件107具有的磁力吸引电子设备设有的导磁体,进而使得充电时电子设备能够稳定地置于充电板上,当需从充电板上取走电子设备时,将电磁线圈103通电,进而电磁线圈103产生的磁力与永磁部件107具有的磁力基本抵消,从而便于人轻易取走电子设备,且电磁线圈103只需在需从充电板上取走电子设备时才通电,其余时间依靠永磁部件107具有的磁力吸引电子设备,结构简单、节省电能。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框图,该实施例是在实施例2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优选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充电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100上的传感器芯片109、以及连接所述传感器芯片109和开关电路104的控制芯片110;所述传感器芯片109用于检测充电板是否处于物体接近状态,优选地,传感器芯片109为接近传感器或红外传感器;所述控制芯片110用于当接收到所述传感器芯片109传输过来的充电板处于物体接近状态的检测信号时,控制所述开关电路104闭合,即当人接近充电板时,电磁线圈103自动通电后产生磁力来基本抵消永磁部件107具有的磁力,实际应用时电磁线圈103的通电时间很短,可以为几秒钟,当电磁线圈103断电后,其产生的磁力消失,永磁部件107具有的磁力又可以作为充电板对电子设备的吸引力,操作方便,便于使用者放置或拿走电子设备。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框图,该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优选实施例,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电子设备充电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100上的电流检测芯片108、传感器芯片109和控制芯片110;所述电流检测芯片108连接第一电极101或第二电极102,用于检测第一电极101或第二电极102所流经电流,进而能够实现根据第一电极101或第二电极102流经电流大小得出是否有电子设备正在充电,具体为:当有电子设备正在充电时,所述第一电极101或第二电极102需要输送电能,则流经电流不为零,此时所述电流检测芯片108输出第一电极101或第二电极102所流经电流不为零的检测信号;当没有电子设备正在充电时,显然第一电极101或第二电极102流经电流为零,此时所述电流检测芯片108输出第一电极101或第二电极102所流经电流为零的检测信号;所述传感器芯片109用于检测充电板是否处于物体接近状态,这样当人手即将电子设备送至充电板或将从充电板上取走电子设备时,所述传感器芯片109均能相应输出充电板处于物体接近状态的检测信号;优选地,传感器芯片109为接近传感器或红外传感器;所述控制芯片110连接电流检测芯片108、传感器芯片109和开关电路104,用于当接收到所述传感器芯片109传输过来的充电板处于物体接近状态的检测信号,以及接收到所述电流检测芯片108传输过来的第一电极101或第二电极102所流经电流为零的检测信号时,控制所述开关电路104闭合,进而电磁线圈103通电产生磁力,能够实现当人手即将电子设备送至充电板进行充电时,通过产生的磁力吸引电子设备,使得充电时电子设备能够稳定地置于充电板上;所述控制芯片110还用于当接收到所述传感器芯片109传输过来的充电板处于物体接近状态的检测信号,以及接收到所述电流检测芯片108传输过来的第一电极101或第二电极102所流经电流不为零的检测信号时,控制所述开关电路104断开,进而电磁线圈103断电,磁力消失,能够实现当将从充电板上取走电子设备时,电磁线圈103产生的磁力消失,易于人方便地取走电子设备,该实施例更具人性化,提高了用户体验。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优选实施例,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为电极板或条状电极,图1示出了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为电极板结构的示意图,图7示出了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为条状电极结构的示意图,实际应用时第一电极101与第二电极102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只要保证与电子设备的电极部件相适配即可。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框图,该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优选实施例,如图8和图9所示,优选地,所述充电板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00内的控制单元111;所述控制单元111的输入端与供电部相连接,输出端与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相连接;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所述控制单元的结构框图;所述控制单元111包括:用于检测与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相接触的电子设备电极部件极性的极性检测模块;连接所述极性检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极性检测模块得到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极性与电子设备电极部件的极性相适配的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检测电子设备电池201的电量和类型的电池检测模块;连接所述电池检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池检测模块得到的检测结果采用预设的充电方法向电子设备电池201充电的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检测电子设备有效性的有效性检测模块;连接有效性检测模块,用于在所述有效性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电子设备为有效电子设备时向所述电子设备充电的第三控制模块;其中,有效性检测模块可以检测电子设备是否为手机、相机或其它待充电设备,或者是其它非被充电物体,当有效性检测模块检测到电子设备为有效被充电设备时,第三控制模块向电子设备充电;第一控制模块根据极性检测模块检测的电子设备电极部件极性控制第一电极101、第二电极102的极性与电子设备电极部件的极性相适配;另外,可在第二控制模块中预存电池厂商推荐的各种对应电池电量以及电池类型的充电方法,构成不同的充电模块,从而第二控制模块根据电池检测模块检测到的结果,采用合适的充电模块进行充电;作为优选,所述控制单元111还包括:过电流保护模块、过电压保护模块、过电量保护模块、和/或过温保护模块,以实现充电过程中当电子设备的电池出现过流、过压、过电量和/过温时可以进行有效保护;上述各模块可以采用集成的功能芯片模块,也可以通过电子元器件构建电路模块实现。
图13、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优选实施例,图14、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是在实施例2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优选实施例,如图13、图14、图15和图16所示,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分别有多个,具体地,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可以间隔分布于壳体100上,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之间设置有电绝缘部,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的大小和数量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调整,优选地,所述充电板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壳体100内的控制单元111;所述控制单元111的输入端与供电部相连接,输出端与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相连接;图10示出了所述控制单元的结构框图;所述控制单元111包括:用于检测与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相接触的电子设备电极部件极性的极性检测模块;连接所述极性检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极性检测模块得到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极性与电子设备电极部件的极性相适配的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检测电子设备电池201的电量和类型的电池检测模块;连接所述电池检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池检测模块得到的检测结果采用预设的充电方法向电子设备电池201充电的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检测电子设备有效性的有效性检测模块;连接有效性检测模块,用于在所述有效性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电子设备为有效电子设备时向所述电子设备充电的第三控制模块;其中,有效性检测模块可以检测电子设备是否为手机、相机或其它待充电设备,或者是其它非被充电物体,当有效性检测模块检测到电子设备为有效被充电设备时,第三控制模块向电子设备充电;第一控制模块根据极性检测模块检测的电子设备电极部件极性控制第一电极101、第二电极102的极性与电子设备电极部件的极性相适配;另外,可在第二控制模块中预存电池厂商推荐的各种对应电池电量以及电池类型的充电方法,构成不同的充电模块,从而第二控制模块根据电池检测模块检测到的结果,采用合适的充电模块进行充电;作为优选,所述控制单元111还包括:过电流保护模块、过电压保护模块、过电量保护模块、和/或过温保护模块,以实现充电过程中当电子设备的电池出现过流、过压、过电量和/过温时可以进行有效保护;上述各模块可以采用集成的功能芯片模块,也可以通过电子元器件构建电路模块实现,该实施例中的充电板能够实现充电板对电子设备多个充电摆放位置的适配,保证电子设备在多个位置均可以高效率充电,或适配多个电子设备,满足多个电子设备同时充电的需求;无论电子设备电极部件落在哪个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上,第一控制模块均会根据极性检测模块对电子设备电极部件极性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采用正确的极性为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且所述电子设备充电板可以同时放置几个电子设备,各电子设备的分别充电过程与前述电子设备的充电过程相同,对于未与电子设备电极部件相接触的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可以呈现高阻抗特性,或者对于未与电子设备电极部件相接触的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也可以所述极性检测模块实时检测这些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上是否接触有电子设备电极部件。
图17、图19是包括电子设备以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8、图20是包括电子设备以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电子设备充电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7、图18、图19和图20所示,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外壳200、封装于所述外壳200内的电池201、设置于所述外壳200上的电极部件(未示出)、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200上的导磁体202;所述电极部件(未示出)与所述电池201相连接,并与所述充电板包括的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相适配;所述导磁体202能够被充电板具有的磁力所吸引,所述导磁体202可以为铁、硅钢片、铁氧体等;所述充电板与所述电子设备构成了充电系统;图17、图18、图19和图20示出的电子设备可以与实施例1至8中的任一充电板适配连接,所述充电板具有的磁力可以电磁线圈103通电后产生的磁力,也可以为永磁部件107具有的磁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板包括:
壳体;
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提供电能的供电部;
与供电部相连接,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彼此分离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用于将所述供电部提供的电能输出至电子设备;
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磁力的电磁线圈;
以及与所述电磁线圈相互串联接在所述供电部输出回路,用于控制所述电磁线圈是否通电的开关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永磁部件,该永磁部件磁性与通电时的电磁线圈磁性相反,且所述永磁部件产生的磁力与所述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力的差值绝对值小于预设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检测充电板是否处于物体接近状态的传感器芯片;
以及连接所述传感器芯片和开关电路,用于当接收到所述传感器芯片传输过来的充电板处于物体接近状态的检测信号时,控制所述开关电路闭合的控制芯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壳体上,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用于检测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所流经电流的电流检测芯片;
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检测充电板是否处于物体接近状态的传感器芯片;
和连接电流检测芯片、传感器芯片和开关电路,用于当接收到所述传感器芯片传输过来的充电板处于物体接近状态的检测信号,以及接收到所述电流检测芯片传输过来的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所流经电流为零的检测信号时,控制所述开关电路闭合,或者当接收到所述传感器芯片传输过来的充电板未处于物体接近状态的检测信号,以及接收到所述电流检测芯片传输过来的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所流经电流不为零的检测信号时,控制所述开关电路断开的控制芯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部包括:
设置在壳体上的电源输入接口;
和/或封装在壳体内的充电电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为电极板或条状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壳体内,输入端与供电部相连接,输出端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连接的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用于检测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接触的电子设备电极部件极性的极性检测模块;
连接所述极性检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极性检测模块得到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极性与电子设备电极部件的极性相适配的第一控制模块;
用于检测电子设备电池的电量和类型的电池检测模块;
连接所述电池检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池检测模块得到的检测结果采用预设的充电方法向电子设备电池充电的第二控制模块;
用于检测电子设备有效性的有效性检测模块;
连接有效性检测模块,用于在所述有效性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电子设备为有效电子设备时向所述电子设备充电的第三控制模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
过电流保护模块;
过电压保护模块;
过电量保护模块;
和/或过温保护模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有多个。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
封装于所述外壳内的电池;
设置于所述外壳上,与所述电池相连接,并与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充电板包括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适配的电极部件;
和设置于所述外壳上,被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充电板具有的磁力吸引的导磁体。
CN201420451812.3U 2014-08-11 2014-08-11 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板及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683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51812.3U CN204068351U (zh) 2014-08-11 2014-08-11 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板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51812.3U CN204068351U (zh) 2014-08-11 2014-08-11 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板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68351U true CN204068351U (zh) 2014-12-31

Family

ID=52209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51812.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68351U (zh) 2014-08-11 2014-08-11 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板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68351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5042A (zh) * 2015-03-27 2016-10-26 苹果公司 动态稳定的磁阵列
CN106786924A (zh) * 2016-12-29 2017-05-31 上海创功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磁吸式充电器以及充电方法
CN108134421A (zh) * 2017-12-29 2018-06-08 上海与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装置、充电用设备及充电控制方法
CN108565977A (zh) * 2018-04-16 2018-09-21 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自适应无线充电器、充电方法及智能设备
CN111555383A (zh) * 2020-04-22 2020-08-18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及充电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5042A (zh) * 2015-03-27 2016-10-26 苹果公司 动态稳定的磁阵列
CN106055042B (zh) * 2015-03-27 2020-05-19 苹果公司 动态稳定的磁阵列
US10824199B2 (en) 2015-03-27 2020-11-03 Apple Inc. Dynamically stabilized magnetic array
CN106786924A (zh) * 2016-12-29 2017-05-31 上海创功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磁吸式充电器以及充电方法
CN106786924B (zh) * 2016-12-29 2020-07-28 上海创功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磁吸式充电器以及充电方法
CN108134421A (zh) * 2017-12-29 2018-06-08 上海与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装置、充电用设备及充电控制方法
CN108134421B (zh) * 2017-12-29 2021-11-09 上海与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装置、充电用设备及充电控制方法
CN108565977A (zh) * 2018-04-16 2018-09-21 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自适应无线充电器、充电方法及智能设备
CN111555383A (zh) * 2020-04-22 2020-08-18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及充电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68351U (zh) 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板及电子设备
CN102694423B (zh) 无线电力传输装置的电力传输控制方法及电力传输装置
CN102694425B (zh) 无线电力接收装置及其电力控制方法
CN203135541U (zh) 一种具有无线移动充电功能的装置
CN105162186A (zh) 一种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及充电方法
CN103683365B (zh) 电子设备的充电系统和充电底座
CN105914818A (zh) 一种交直流一体化充电桩
CN102447271A (zh) 一种供电设备及其供电方法
CN203984066U (zh) 智能充电器线路
CN105762898A (zh) 一种智能手机充电器
CN104467094A (zh) 充电桩
CN104617632B (zh) 可适配不同电子设备的充电装置及其充电方法、电子设备
CN203119520U (zh) Nfc充电装置
CN204156553U (zh) 充电电路、电芯和移动终端
CN204441950U (zh) 可适配不同电子设备的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7559651U (zh) 一种车用手机无线充电系统
CN102856947B (zh) 无接点和接点兼用充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2524069U (zh) 一种防极性反接电路
CN104167790A (zh) 充电器、移动终端的充电控制系统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CN103605435A (zh) 一种无需外充电的鼠标套装
CN203617758U (zh) 恒功率充电电源
CN204067630U (zh) 一种电子设备充电底座
CN206517079U (zh) 一种直流电源控制式充电设备
CN205724942U (zh) 无线移动电源
CN204315847U (zh) 一种过充保护智能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31

Termination date: 201808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