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63719U -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63719U
CN204063719U CN201420444867.1U CN201420444867U CN204063719U CN 204063719 U CN204063719 U CN 204063719U CN 201420444867 U CN201420444867 U CN 201420444867U CN 204063719 U CN204063719 U CN 2040637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at
tube
outer tube
bleeding point
exhaust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4486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承虎
朱添奇
李亚平
王元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Beichen Electromechanical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Beichen Electromechanical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Beichen Electromechanical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Beichen Electromechanical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44486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637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637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63719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抽气装置涉及制冷设备或系统使用的分离气体的装置,特别是溴化锂制冷机组吸收器抽气的浮子式抽气装置。该抽气装置包括抽气管,外套管,浮子,所述的外套管与浮子连接在一起,抽气管位置相对吸收器保持固定;所述的外套管上设有第一吸气口,抽气管上设有第二吸气口,抽气管的出气口与抽气设备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的吸收器内插入一固定位置的抽气管,抽气管外部套有外套管,外套管与浮子固定连接,通过浮子所受浮力,使外套管随机组内部液位自动升降。在外套管上开有吸气口,由于浮子的作用,可以保证吸气口不被液面浸没而且保持与液面的距离不变。

Description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或系统使用的分离气体的装置,特别是溴化锂制冷机组吸收器抽气的浮子式抽气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机组已经普及,为了维持机组的高性能运转,必须保障系统的高真空度,同时抽除氧气、氢气等不凝性气体。由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在高真空下运转时,不可避免的存在渗漏,而且溴化锂溶液对金属材料腐蚀时也会产生一些不凝性气体。机组中存在的不凝性气体,将导致吸收器的吸收能力下降,极大地降低机组性能,甚至导致机组无法正常运转;因此抽气装置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抽气装置性能的好坏直接地影响机组的性能和寿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在停机阶段和正常运行阶段,都需要进行抽气,以排除不凝性气体和保持真空度。工作稳定的自动抽气装置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抽气口最好近距离置于溴化锂液面上方,以保证最佳抽气效果,因为不凝性气体易于集聚在吸收器溶液液面上方,如果抽气口距离液面过远,则效果不佳。但是由于机组在停止和运行过程中,溶液液位将发生很大变化,这给抽气口的设置造成了巨大困难;二、必须防止溶液进入抽气口,若抽气口被溶液浸没,抽气装置将无法运行,甚至可能将溶液抽出而破坏抽气装置。现有的抽气装置的抽气口一般固定安装一定的高度,当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停止工作时,吸收器中的溴化锂溶液液位升高,容易造成抽气口被溶液浸没,抽气装置将无法运行;当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大负荷运行时,吸收器中的溴化锂溶液液位下降严重,将会导致抽气口距离吸收器液面太远,降低不凝性气体的抽除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固定安装高度的抽气装置无法保证抽气口始终近距离置于溶液液面上方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该一种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的抽气口安装在可以随液面升降的浮子上,可以保证在吸收器中的溴化锂溶液液位变化时,抽气口始终高于溴化锂溶液的液面。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抽气装置包括抽气管,外套管,浮子,所述的外套管与浮子连接在一起,抽气管位置相对吸收器保持固定;所述的外套管上设有第一抽气口,抽气管上设有第二抽气口,抽气管的出气口与抽气系统连通。
所述的外套管下部固定着浮子,抽气管插入吸收器溴化锂溶液内部,其底部端口封闭,外套管套在抽气管外并可沿抽气管外壁上下滑动,所述的第一抽气口为位于外套管管壁上的条状开口,所述的第二抽气口为位于抽气管管壁上的条状开口,当吸收器处于最低液位时,第二抽气口上边缘低于外套管上端口至少1cm。
所述的外套管插入吸收器溴化锂溶液内部,外套管内部焊接有轴承,外套管与抽气管通过轴承嵌套到一起,所述的第一抽气口为位于浮子上方的外套管管壁上的矩形口,所述的第二抽气口为抽气管的底部管口,该底部管口至少高于吸收器最高液位5cm。
所述的第一抽气口为焊接在浮子上方的外套管管壁上吸气管,所述的第二抽气口为位于抽气管管壁上的条状开口。
所述的第一抽气口为焊接在浮子上方的外套管管壁上吸气管,所述的第二抽气口为抽气管的底部管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机组的吸收器内插入一固定位置的抽气管,抽气管外部套有外套管,外套管与浮子固定连接,通过浮子所受浮力,使外套管随机组内部液位自动升降。在外套管上开有抽气口,由于浮子的作用,可以保证抽气口不被液面浸没,而且与液面始终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本实用新型采用浮子调控抽气口位置,利用机组内部吸收器溴化锂溶液液位变化自动调节抽气口位置,避免了溶液浸没抽气口的问题,运行安全可靠。
二、本实用新型可以保证抽气口与液面始终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保障不凝性气体的抽除效果。
三、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图2,图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不同实施方式的原理简图。
图中,1.抽气管,2.外套管,3.浮子,4.吸气管,5.吸收器,1-1.第一抽气口,1-2.第二抽气口,1-3.出气口,2-1.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是,如图所示: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包括抽气管1,外套管2,浮子3,所述的外套管与浮子固定连接在一起,抽气管1位置相对吸收器5保持固定;所述的外套管2上设有第一抽气口1-1,抽气管1上设有第二抽气口1-2,抽气管1的出气口1-3与抽气系统连通。所述的外套管下部固定着浮子,浮子上方的外套管管壁上的条状开口为第一抽气口,抽气管插入吸收器溴化锂溶液内部,其底部端口封闭,外套管套在抽气管外并可沿抽气管外壁上下滑动,所述的第二抽气口为位于抽气管管壁上的条状开口,当吸收器处于最低液位时,第二抽气口上边缘低于外套管上端口至少1cm。抽气管外部套有外套管,第二抽气口一部分被外套管遮蔽,始终保证抽气口的实际抽气面积为第一抽气口与第二抽气口重叠的部分。外套管底部连接浮子,机组运行时,液位上升,浮子随液面变化,带动外套管移动,避免外套管上的第一抽气口被溶液浸没,并与液面始终保持合适的距离。吸收器中的气体通过第一抽气口与第二抽气口重叠的部分吸入抽气管,经由出气口被抽入抽气系统。
实施例2,如图2所示一种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包括抽气管1,外套管2,浮子3,所述的外套管与浮子固定连接在一起,抽气管1位置相对吸收器5保持固定;所述的外套管2上设有第一抽气口1-1,抽气管1上设有第二抽气口1-2,抽气管1的出气口1-3与抽气系统连通。所述的外套管插入吸收器溴化锂溶液内部,外套管内部焊接有轴承,外套管与抽气管通过轴承嵌套到一起,所述的第一抽气口为位于浮子上方的外套管管壁上的矩形口,所述的第二抽气口为抽气管的底部管口,该底部管口至少高于吸收器最高液位5cm。轴承具有密封效果,避免外套管上部漏气,还可以起到轴向限位作用。机组运行时,吸收器中溴化锂溶液的液位在最高液位及最低液位之间变化。第一抽气管插入机组吸收器内部,抽气管管口高于最高液位20cm。外套管上部开口,底部封死。在距离外套管底部一定距离连接有浮子,浮子上方外套管管壁上开有第一抽气口。与实施方式1比较,吸收器内气体仅由第一抽气口吸入,经由第二抽气口,从出气口导入抽气系统内,气流更加稳定,外套管移动方便。
实施例3,如图3所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包括抽气管1,外套管2,浮子3,所述的外套管与浮子固定连接在一起,抽气管1位置相对吸收器5保持固定;所述的外套管2上设有第一抽气口1-1,抽气管1上设有第二抽气口1-2,抽气管1的出气口1-3与抽气系统连通。所述的外套管下部固定着浮子,焊接在浮子上方的外套管管壁上吸气管为第一抽气口,抽气管插入吸收器溴化锂溶液内部,其底部端口封闭,外套管套在抽气管外并可沿抽气管外壁上下滑动,所述的第二抽气口为位于抽气管管壁上的条状开口,当吸收器处于最低液位时,第二抽气口上边缘低于外套管上端口至少1cm。
如图4所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包括抽气管1,外套管2,浮子3,所述的外套管与浮子固定连接在一起,抽气管1位置相对吸收器5保持固定;所述的外套管2上设有第一抽气口1-1,抽气管1上设有第二抽气口1-2,抽气管1的出气口1-3与抽气系统连通。所述的外套管插入吸收器溴化锂溶液内部,外套管内部焊接有轴承,外套管与抽气管通过轴承嵌套到一起,所述的第一抽气口为焊接在浮子上方的外套管管壁上吸气管,所述的第二抽气口为抽气管的底部管口,该底部管口高于吸收器最高液位20cm。轴承具有密封效果,避免外套管上部漏气。

Claims (5)

1.一种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其特征是:抽气装置包括抽气管,外套管,浮子,所述的外套管与浮子连接在一起,抽气管位置相对吸收器保持固定;所述的外套管上设有第一抽气口,抽气管上设有第二抽气口,抽气管的出气口与抽气系统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外套管下部固定着浮子,浮子上方的外套管管壁上的条状开口为第一抽气口,抽气管插入吸收器溴化锂溶液内部,其底部端口封闭,外套管套在抽气管外并可沿抽气管外壁上下滑动,所述的第二抽气口为位于抽气管管壁上的条状开口,当吸收器处于最低液位时,第二抽气口上边缘低于外套管上端口至少1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外套管插入吸收器溴化锂溶液内部,外套管内部焊接有轴承,外套管与抽气管通过轴承嵌套到一起,所述的第一抽气口为位于浮子上方的外套管管壁上的矩形口,所述的第二抽气口为抽气管的底部管口,该底部管口至少高于吸收器最高液位5c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抽气口为焊接在浮子上方的外套管管壁上吸气管,所述的第二抽气口为位于抽气管管壁上的条状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抽气口为焊接在浮子上方的外套管管壁上吸气管,所述的第二抽气口为抽气管的底部管口。
CN201420444867.1U 2014-08-07 2014-08-07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637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44867.1U CN204063719U (zh) 2014-08-07 2014-08-07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44867.1U CN204063719U (zh) 2014-08-07 2014-08-07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63719U true CN204063719U (zh) 2014-12-31

Family

ID=52205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44867.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63719U (zh) 2014-08-07 2014-08-07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6371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1733A (zh) * 2014-08-07 2014-10-29 山东北辰机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1733A (zh) * 2014-08-07 2014-10-29 山东北辰机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
CN104121733B (zh) * 2014-08-07 2016-07-20 山东北辰机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80386U (zh) 一种带中间隔板的自动疏水箱
CN204959727U (zh) 一种液位控制式水汽分离装置
CN202453746U (zh) 变压器油位自动调节系统
CN204063719U (zh)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
CN104121733B (zh)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浮子式抽气装置
CN202945638U (zh) 缺水地区太阳能捕水系统
CN203010191U (zh) 环保节能型湿式储气柜
CN103541910A (zh) 自吸泵
CN103046959A (zh) 全负压自动放水器
CN202506297U (zh) 一种酸雾净化吸收装置
CN204589986U (zh) 一种用于真空预压软基工程的水汽分离装置
CN203348043U (zh) 电厂专用高效抽真空装置
CN214038746U (zh) 一种封闭煤棚
CN205669494U (zh) 一种具有自吸功能的光伏水泵装置
CN203810025U (zh) 一种能自动排水的空压机储气罐
CN203161285U (zh) 一种瓦斯抽放管路一体式自动控制放水装置
CN204214296U (zh) 一种多联台冷却塔
CN207660816U (zh) 一种增加高位膨胀罐的热油管道装置
CN208106478U (zh) 一种煤矿抽瓦斯用自动放水器
CN203112780U (zh) 一种沼气内水的冷凝和分离装置
CN202347636U (zh) 半地下式循环水泵房的集水坑排水装置
CN205578209U (zh) 一种新型活塞式自动抽水机
CN201826347U (zh) 直接式无负压稳流供水设备
CN104674775A (zh) 排灌水泵自动拍门及其制造和施工方法
CN203654393U (zh) 坝后泵站的压力进水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720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