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60957U - 一种气缸盖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缸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60957U
CN204060957U CN201420390977.4U CN201420390977U CN204060957U CN 204060957 U CN204060957 U CN 204060957U CN 201420390977 U CN201420390977 U CN 201420390977U CN 204060957 U CN204060957 U CN 2040609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head
side wall
water jacket
lower water
nasal bri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9097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康明明
蔡海杰
罗国良
陈利
姜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chai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chai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39097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609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609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609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气缸盖,所述气缸盖包括气缸盖本体、左侧壁、右侧壁、分隔壁、上水套和下水套,下水套设有进水孔、左右两翼通道和鼻腔区域,在分隔壁上设有连通部,连通部远离喷油器区域且靠近右侧壁附近。本实用新型将上水套与下水套的连通部设置在远离喷油器且靠近所述右侧壁的位置,位于左侧壁的进水孔注入的冷却液从左右两翼通道全部流向鼻梁区域,然后才流向下水套的其他区域,进而通过连通部进入上水套,提高了气缸盖鼻梁区域的冷却液的流速,实现对鼻梁区域的集中冷却,同时,提高了发动机气缸盖的安全系数,提高了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气缸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缸盖。
背景技术
气缸盖用来封闭气缸并构成燃烧室,侧置气门式发动机气缸盖铸有水套、进水孔、出水孔、火花塞孔、螺栓孔、燃烧室等;顶置气门式发动机气缸盖,除了冷却水套外,还有气门装置、进气和排气通道等。气缸盖在内燃机属于配气机构,主要是用来封闭气缸上部,构成燃烧室,并作为凸轮轴和摇臂轴以及进排气管的支撑,主要是把空气吸到气缸内部,火花塞把可燃混合气体点燃,带动活塞做功,废气从排气管排出。
现有的发动机气缸盖上铸有上水套和下水套,其中,上水套和下水套在喷油器附近是连通的,如图1和图2所示,冷却液从下水套进入后,有较大比例的冷却液从该连通处(图中虚线矩形框标记的位置)直接进入上水套,如箭头方向所示,造成了气缸盖鼻梁区域冷却液流速较慢,换热系数较低,缸盖冷却效果较差。
虽然,发动机爆压提升后,其热负荷和机械负荷均升高,即时提高水泵的流量,气缸盖鼻梁区域的冷却效果仍不理想,而且气缸盖安全系数较低,不满足可靠性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缸盖,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气缸盖中上水套和下水套在喷油器附近连通,冷却液较大比例直接从下水套进入上水套,导致气缸盖鼻梁区域的冷却效果较差,气缸盖安全系数较低,不满足可靠性的要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气缸盖,所述气缸盖设有气缸盖本体,所述气缸盖本体内铸造有空腔,所述空腔从所述气缸盖本体的左侧壁延伸至右侧壁,所述空腔内设有水平设置的分隔壁,所述分隔壁从所述左侧壁延伸至所述右侧壁,所述分隔壁将所述空腔分割为上水套和下水套,所述气缸盖本体与气缸机体连接处设有与所述下水套连通的若干个进水孔,所述下水套在靠近喷油器的区域设有左右两翼通道和鼻梁区域,所述上水套设有出水孔,所述分隔壁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上水套和所述下水套的连通部,所述连通部位于远离所述喷油器且靠近所述右侧壁的位置,位于左侧壁附近的的进水孔注入的冷却液从所述左右两翼通道进入所述鼻梁区域,并通过所述连通部分流至所述上水套,所述上水套和下水套在所述喷油器附近位置通过所述分隔壁分层设置。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左右两翼通道设为导向结构,所述冷却液在所述鼻梁区域形成近似V型形状。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位于右侧壁附近的进水孔注入的冷却液沿下水套形成两路,一路流入所述鼻梁区域,另一路流向排气道附近区域。
由于上水套和下水套在所述喷油器附近位置不连通,将上水套与下水套的连通部设置在远离喷油器且靠近所述右侧壁的位置,位于左侧壁的进水孔注入的冷却液从左右两翼通道全部流向鼻梁区域,然后才流向下水套的其他区域,进而通过连通部进入上水套,提高了气缸盖鼻梁区域的冷却液的流速,实现对鼻梁区域的集中冷却,同时,提高了发动机气缸盖的安全系数,提高了可靠性。
由于将左右两翼通道设为导向结构,所述冷却液在所述鼻梁区域形成近似V型形状,进一步的提高了对鼻梁区域的冷却效果。
由于位于右侧壁位置的进水孔注入的冷却液沿下水套形成两路,一路流入所述鼻梁区域,另一路流向排气道附近区域,达到对鼻梁区域的辅助冷却的同时,对排气道也进行冷却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气缸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气缸盖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缸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气缸盖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下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下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下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气缸盖本体,2-左侧壁,3-右侧壁,4-分隔壁,5-上水套,6-下水套,7-进水孔,8-左右两翼通道,9-鼻梁区域,10-连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3至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缸盖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方向为冷却液的流动走向方向,为了便于说明,图中仅给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结合图3至图7,以及图中箭头所代表的冷却液的流向,气缸盖设有气缸盖本体1,所述气缸盖本体1内铸造有空腔,所述空腔空间结构不规则,所述空腔从所述气缸盖本体1的左侧壁2延伸至右侧壁3,所述空腔内设有水平设置的分隔壁4,所述分隔壁4从所述左侧壁2延伸至所述右侧壁3,所述分隔壁4将所述空腔分割为上水套5和下水套6,所述气缸盖本体1与气缸机体连接处设有与所述下水套6连通的若干个进水孔7(一般设置三个,在位于左侧壁2位置有两个,在位于右侧壁3位置设有1个),所述下水套6在靠近喷油器的区域设有左右两翼通道8和鼻梁区域9,所述上水套5设有出水孔,所述分隔壁4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上水套5和所述下水套6的连通部10(图中仅仅示意性质的对其位置进行界定,其具体的结构和形状在此不再赘述),所述连通部10位于远离所述喷油器且靠近所述右侧壁3的位置,位于左侧壁2附近的进水孔7注入的冷却液从所述左右两翼通道8进入所述鼻梁区域9,并通过所述连通部10分流至所述上水套5,所述上水套5和下水套6在所述喷油器附近位置通过所述分隔壁4分层设置,即上水套5和下水套6不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中,上水套5和下水套6在所述喷油器附近位置不连通,将上水套5与下水套6的连通部10设置在远离喷油器且靠近所述右侧壁3的位置,位于左侧壁2的进水孔7注入的冷却液从左右两翼通道8全部流向鼻梁区域9,然后才流向下水套6的其他区域,进而通过连通部10进入上水套5,提高了气缸盖鼻梁区域9的冷却液的流速,实现对鼻梁区域9的集中冷却,同时,提高了发动机气缸盖的安全系数,提高了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5所示,所述左右两翼通道8设为导向结构,所述冷却液在所述鼻梁区域9形成近似V型形状,如图中箭头方向所示,即从位于左侧壁2附近的进水孔7进入的冷却液,从具有导向结构的左右两翼通道8,在惯性的作用下,全部加速流入鼻梁区域9,在鼻梁区域9的流速加快,提高了换热效率,同时,鼻梁区域9的右侧位置成上升趋势,冷却液从鼻梁区域9上升进入下水套其他区域,并通过连通部10进入上水套5,实现对鼻梁区域9的高效冷却。
在本实用新型中,结合图7以及箭头方向所示,所述位于右侧壁3附近的进水孔7注入的冷却液沿下水套6形成两路,一路流入所述鼻梁区域9,另一路流向排气道(图中未标记)附近区域,从而进一步的对鼻梁区域9进行冷却。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中,气缸盖还设有其他部件,在此不再赘述,但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上水套5和下水套6在所述喷油器附近位置不连通,将连通部10从喷油器附近位置变更到远离喷油器而且靠近右侧壁3的区域,使从位于左侧壁2附近的进水孔7进入的冷却液从左右两翼通道8全部流经鼻梁区域9,然后转而进入上水套;从位于右侧壁3附近的进水孔7进入的冷却液在流向排气道的同时,另一路也流向鼻梁区域9,进一步的对鼻梁区域9进行冷却,从而实现气缸盖鼻梁区域9整体较好效果的集中冷却,在下水套6内水流分布更为合理,气缸盖疲劳乃瑾,可靠性更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气缸盖,所述气缸盖设有气缸盖本体(1),所述气缸盖本体(1)内铸造有空腔,所述空腔从所述气缸盖本体(1)的左侧壁(2)延伸至右侧壁(3),所述空腔内设有水平设置的分隔壁(4),所述分隔壁(4)从所述左侧壁(2)延伸至所述右侧壁(3),所述分隔壁(4)将所述空腔分割为上水套(5)和下水套(6),所述气缸盖本体(1)与气缸机体连接处设有与所述下水套(6)连通的若干个进水孔(7),所述下水套(6)在靠近喷油器的区域设有左右两翼通道(8)和鼻梁区域(9),所述上水套(5)设有出水孔,所述分隔壁(4)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上水套(5)和所述下水套(6)的连通部(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10)位于远离所述喷油器且靠近所述右侧壁(3)的位置,位于左侧壁(2)附近的进水孔(7)注入的冷却液从所述左右两翼通道(8)进入所述鼻梁区域(9),并通过所述连通部(10)分流至所述上水套(5),所述上水套(5)和下水套(6)在所述喷油器附近位置通过所述分隔壁(4)分层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两翼通道(8)设为导向结构,所述冷却液在所述鼻梁区域(9)形成近似V型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右侧壁(3)位置的进水孔(7)注入的冷却液沿下水套(6)形成两路,一路流入所述鼻梁区域(9),另一路流向排气道附近区域。
CN201420390977.4U 2014-07-15 2014-07-15 一种气缸盖 Active CN2040609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90977.4U CN204060957U (zh) 2014-07-15 2014-07-15 一种气缸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90977.4U CN204060957U (zh) 2014-07-15 2014-07-15 一种气缸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60957U true CN204060957U (zh) 2014-12-31

Family

ID=52202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90977.4U Active CN204060957U (zh) 2014-07-15 2014-07-15 一种气缸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6095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14671A (zh) * 2016-08-08 2016-10-12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缸盖水套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14671A (zh) * 2016-08-08 2016-10-12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缸盖水套
CN106014671B (zh) * 2016-08-08 2018-04-13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缸盖水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87894B2 (en) Cylinder head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205089463U (zh) 内燃发动机、发动机和汽缸盖垫圈
CN205101131U (zh) 内燃发动机、发动机以及缸盖垫片
CN204060949U (zh) 气体燃料内燃发动机
CN103334836B (zh) 一种自由活塞内燃发电机双燃烧室椭圆气缸内燃模块
CN204060957U (zh) 一种气缸盖
CN102337981A (zh) 一种四冲程发动机的气缸盖冷却结构
CN203214226U (zh) 一种对置活塞式发动机的火花塞布置方式
CN108131212B (zh) 发动机冷却套结构
US8869758B1 (en) Exhaust valve bridge and cylinder cooling
CN210509412U (zh) 一种柴油机气缸盖
CN203161363U (zh) 一种带副扫气道的二冲程汽缸体
CN2628738Y (zh) 鼻梁区设有强制冷却水道的气缸盖
JP2018509552A5 (zh)
CN105179455B (zh) 用于发动机的曲轴以及使用该曲轴的发动机
CN201753638U (zh) 气冷式引擎的汽缸头构造
CN204082333U (zh) 一种机械增压式内风冷水平对置发动机
CN202220672U (zh) 一种四冲程发动机的气缸盖冷却结构
CN102207021B (zh) V型柴油机冷却装置
CN209308817U (zh) 一种四缸机冷却水套结构
CN203271935U (zh) 发动机气缸盖双层水套型芯
CN201953494U (zh) 一种发动机缸头
CN203742765U (zh) 涡轮增压发动机
CN202883098U (zh) 涡轮增压发动机
CN204851461U (zh) 一种缸盖水套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Weifang Weichai Deutz Diesel Engine Co., Ltd.

Assignor: Weichai Dynamic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5990000093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Water channel structure of cylinder cover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31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150311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EM01 Chang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Change date: 20151230

Contract record no.: 2015990000093

Assignee after: Weichai medium (Weifang) Diesel Engine Co.

Assignee before: Weifang Weichai Deutz Diesel Engine Co., Ltd.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