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50885U - 一种新型结构的羽毛球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结构的羽毛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50885U
CN204050885U CN201420601889.4U CN201420601889U CN204050885U CN 204050885 U CN204050885 U CN 204050885U CN 201420601889 U CN201420601889 U CN 201420601889U CN 204050885 U CN204050885 U CN 2040508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lb
shuttlecock
block coil
new structure
feath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0188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香志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60188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508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508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5088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emical Or Physical Treatment Of Fi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型结构的羽毛球,包括球头、与球头稳固连接的16根羽毛,所述球头包括前球头、与前球头稳固连接的后球头,所述前球头上设有16个通孔,且所述多个通孔呈圆周状等距排布;所述羽毛包括羽梗和牢牢固定在羽梗上的羽片,所述羽梗头部插入并贯穿前球头上的通孔,且羽梗头部还设有将该16根羽毛捆缚一体、且与前球头表层相接触的卡挡线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物理飞行特性且耐用性好的新型结构的羽毛球。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结构的羽毛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羽毛球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新型结构的羽毛球。 
背景技术
羽毛球的球头,按照所用的材料分常见的有硬质塑料、泡沫塑料、软木,中高档的羽毛球都是采用的天然软木质的球头。由天然软木质制成的羽毛球虽然具有较好的飞行特性,能获得很好的拍击使用体验,但同时也伴随着极易损耗的问题,尤其是在正规的羽毛球比赛中,平均一局比赛损耗约20个羽毛球。 
对受损的羽毛球进行分析后发现,羽毛球的受损伤主要体现三个方面,分别是羽毛折断、羽毛脱落、球头损毁;羽毛球赛事上对羽毛球的完整性要求非常高,多为羽毛受损及折断的受损现象,但在大部分日常联系及普通球友的羽毛球活动中,球头损毁及羽毛脱落的受损情况的出现几率较高,与羽毛折断同为常见的羽毛球受损情况。 
因此,若能在保证良好物理飞行特性的前提下,制作出更耐用的羽毛球,该羽毛球将具有非常好的市场。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物理飞行特性且耐用性好的新型结构的羽毛球。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结构的羽毛球,包括球头、与球头稳固连接的16根羽毛,所述球头包括前球头、与前球头稳固连接的后球头,所述前球头上设有16个通孔,且所述多个通孔呈圆周状等距排布;所述羽毛包括羽梗和牢牢固定在羽梗上的羽片,所述羽梗头部插入并贯穿前球头上的通孔,且羽梗头部还设有将该16根羽毛捆缚一体、且与前球头表层相接触的卡挡线圈。
所述后球头上与前球头接触处设有凹坑,所述凹坑外形与卡挡线圈外形相互匹配啮合;所述凹坑上覆盖胶水层,所述卡挡线圈上亦覆盖胶水层。 
所述后球头与前球头通过胶水粘合以实现稳固连接。 
所述后球头与前球头通过长线缝合以实现稳固连接,所述长线依次穿过后球头与前球头,并以此一个往返动作作为一个周期动作,通过多个周期动作而完成缝合。 
所述卡挡线圈由一根线首尾相接缠绕而成,所述卡挡线圈将16根羽毛捆缚呈圆周状分布并持续保持该圆周分布的结构。 
所述卡挡线圈由多根线依次首尾相接缠绕而成,所述卡挡线圈将16根羽毛捆缚呈圆周状分布并持续保持该圆周分布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传统的羽毛球球头为一体,并将羽毛的羽梗插入一体的球头中,通过胶水粘合而实现固定,但由于羽毛与球头的固定完全依靠胶水,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球头与羽毛固定不牢的不良现象的发生;但本新型结构的羽毛球,球头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前球头和后球头,羽毛的羽梗插入前球头,该羽梗贯穿前球头,且在羽梗贯穿前球头的端部设置卡挡线圈,通过卡挡线圈将16根羽毛捆缚一体并将羽梗牢牢地卡挡在前球头上,固定效果极好,当且仅当卡挡线圈发生损坏,羽毛才会发生脱落问题,羽毛固定极其牢固;且本新型结构的羽毛球的结构改变并不会对其物理飞行特性造成影响,依然可以具有很好的飞行特性,再为羽毛球运动者提供耐用的特质的羽毛球品质时,仍然能获得优质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新型结构的羽毛球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新型结构的羽毛球的局部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新型结构的羽毛球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请参照附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包括: 
一种新型结构的羽毛球,包括球头1、与球头1稳固连接的16根羽毛2,球头1包括前球头11、与前球头11稳固连接的后球头12,前球头11上设有16个通孔,且多个通孔呈圆周状等距排布;羽毛2包括羽梗21和牢牢固定在羽梗21上的羽片22,羽梗21头部插入并贯穿前球头11上的通孔,且羽梗21头部还设有将该16根羽毛2捆缚一体、且与前球头11表层相接触的卡挡线圈3。
传统的羽毛球球头为一体,并将羽毛的羽梗插入一体的球头中,通过胶水粘合而实现固定,但由于羽毛与球头的固定完全依靠胶水,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球头与羽毛固定不牢的不良现象的发生;但本新型结构的羽毛球,球头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前球头和后球头,羽毛的羽梗插入前球头,该羽梗贯穿前球头,且在羽梗贯穿前球头的端部设置卡挡线圈,通过卡挡线圈将16根羽毛捆缚一体并将羽梗牢牢地卡挡在前球头上,固定效果极好,当且仅当卡挡线圈发生损坏,羽毛才会发生脱落问题,羽毛固定极其牢固;且本新型结构的羽毛球的结构改变并不会对其物理飞行特性造成影响,依然可以具有很好的飞行特性,再为羽毛球运动者提供耐用的特质的羽毛球品质时,仍然能获得优质的使用体验。 
后球头12上与前球头11接触处设有凹坑,凹坑外形与卡挡线圈3外形相互匹配啮合;凹坑上覆盖胶水层,卡挡线圈3上亦覆盖胶水层。 
卡挡线圈与后球头上的凹坑完美契合,并通过胶水粘合,进一步增强了羽梗与球头固定的牢靠性。 
后球头12与前球头11通过胶水粘合以实现稳固连接。 
卡挡线圈3由一根线首尾相接缠绕而成,卡挡线圈3将16根羽毛捆缚呈圆周状分布并持续保持该圆周分布的结构。 
本实施例1的有益效果是,球头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前球头和后球头,羽毛的羽梗插入前球头,该羽梗贯穿前球头,且在羽梗贯穿前球头的端部设置卡挡线圈,通过卡挡线圈将16根羽毛捆缚一体并将羽梗牢牢地卡挡在前球头上,固定效果极好,当且仅当卡挡线圈发生损坏,羽毛才会发生脱落问题,羽毛固定极其牢固;且本新型结构的羽毛球的结构改变并不会对其物理飞行特性造成影响,依然可以具有很好的飞行特性,再为羽毛球运动者提供耐用的特质的羽毛球品质时,仍然能获得优质的使用体验。 
请参照附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包括: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2,后球头与前球头通过长线4缝合以实现稳固连接,长线4依次穿过后球头与前球头,并以此一个往返动作作为一个周期动作,通过多个周期动作而完成缝合。
卡挡线圈由一根线首尾相接缠绕而成,卡挡线圈将16根羽毛捆缚呈圆周状分布并持续保持该圆周分布的结构。 
本实施例2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卡挡线圈及其上的胶水已将前球头及羽梗牢牢固定,使得羽毛球结构上的薄弱区域由传统的羽梗与球头接触区域变为前球头与后球头的连接处,与实施例1中的胶水粘合方式相比,通过长线缝合而固定的前后球头可具备更牢靠、更稳固的结合强度,且长线质量轻,受力时能将集中应力及时分散,使得前后球头的结合足够充分,提升本实施例的羽毛球的耐用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包括: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3,后球头与前球头通过胶水粘合以实现稳固连接。
卡挡线圈由16根线依次首尾相接缠绕而成,卡挡线圈将16根羽毛捆缚呈圆周状分布并持续保持该圆周分布的结构。 
本实施例3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卡挡线圈是羽梗与前球头连接强度的重要结构,在本实施例3中,选用了16根线依次首尾衔接缠绕而成的卡挡线圈缠绕羽梗;由于羽毛球的结构必须充分对称以确保其具备优质的飞行特性,即16根羽毛的间距必须保证相等,羽梗间的间距也必须保证相等;但在采用一根长线的卡挡线圈的羽毛球中,极难避免羽梗间距不等的情况发生,为此本实施例3选用16根线分别缠绕16根羽毛的羽梗,且此16根线依次首尾相接,以此保证了羽梗间的间距充分一致,进而确保了羽毛球具有足够优质的物理飞行特性,为羽毛球运动者提供极好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包括: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4,后球头与前球头通过长线缝合以实现稳固连接,长线依次穿过后球头与前球头,并以此一个往返动作作为一个周期动作,通过多个周期动作而完成缝合。
卡挡线圈由4根线依次首尾相接缠绕而成,卡挡线圈将16根羽毛捆缚呈圆周状分布并持续保持该圆周分布的结构。 
本实施例4的卡挡线圈由4根线构成,与实施例1中只有1根线构成的卡挡线圈相比,其对保证羽梗间间距相等的工艺难度显著降低,而与实施例3中由16根线构成的卡挡线圈相比,其降低了加工的难度,能提高羽毛球的加工效率,经济性较好。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Claims (6)

1.一种新型结构的羽毛球,包括球头、与球头稳固连接的16根羽毛,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头包括前球头、与前球头稳固连接的后球头,所述前球头上设有16个通孔,且所述多个通孔呈圆周状等距排布;所述羽毛包括羽梗和牢牢固定在羽梗上的羽片,所述羽梗头部插入并贯穿前球头上的通孔,且羽梗头部还设有将该16根羽毛捆缚一体、且与前球头表层相接触的卡挡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羽毛球,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球头上与前球头接触处设有凹坑,所述凹坑外形与卡挡线圈外形相互匹配啮合;所述凹坑上覆盖胶水层,所述卡挡线圈上亦覆盖胶水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羽毛球,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球头与前球头通过胶水粘合以实现稳固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羽毛球,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球头与前球头通过长线缝合以实现稳固连接,所述长线依次穿过后球头与前球头,并以此一个往返动作作为一个周期动作,通过多个周期动作而完成缝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羽毛球,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挡线圈由一根线首尾相接缠绕而成,所述卡挡线圈将16根羽毛捆缚呈圆周状分布并持续保持该圆周分布的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羽毛球,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挡线圈由多根线依次首尾相接缠绕而成,所述卡挡线圈将16根羽毛捆缚呈圆周状分布并持续保持该圆周分布的结构。
CN201420601889.4U 2014-10-19 2014-10-19 一种新型结构的羽毛球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508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01889.4U CN204050885U (zh) 2014-10-19 2014-10-19 一种新型结构的羽毛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01889.4U CN204050885U (zh) 2014-10-19 2014-10-19 一种新型结构的羽毛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50885U true CN204050885U (zh) 2014-12-31

Family

ID=52192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01889.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50885U (zh) 2014-10-19 2014-10-19 一种新型结构的羽毛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5088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58550A (zh) * 2014-10-19 2015-01-07 香志光 一种新型结构的羽毛球及其制作方法
CN108525257A (zh) * 2018-01-17 2018-09-14 戴心仪 一种带有插接件的羽毛球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58550A (zh) * 2014-10-19 2015-01-07 香志光 一种新型结构的羽毛球及其制作方法
CN104258550B (zh) * 2014-10-19 2016-08-17 吉首大学 一种新型结构的羽毛球及其制作方法
CN108525257A (zh) * 2018-01-17 2018-09-14 戴心仪 一种带有插接件的羽毛球
CN108525257B (zh) * 2018-01-17 2024-02-20 安徽玩就玩吧新零售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带有插接件的羽毛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D623710S1 (en) Putter head
CN104258550B (zh) 一种新型结构的羽毛球及其制作方法
TWD169260S (zh) 高爾夫球桿頭
JP2012520122A5 (zh)
WO2008093710A1 (ja) ゴルフクラブヘッド
CN204050885U (zh) 一种新型结构的羽毛球
JP2019517890A5 (zh)
KR20130107556A (ko) 골프티 분실방지구
CN101600481A (zh) 羽毛球及其制造方法
TW201718059A (zh) 羽毛球
US20230201672A1 (en) Pickle ball
TWM442174U (en) Structure of badminton
US11130035B2 (en) Artificial shuttlecock
USD893651S1 (en) Golf club head
CN202036751U (zh) 一种新型羽毛球拍
CN203436790U (zh) 一种可更换式羽毛球
CN206535128U (zh) 一种便携耐用的武术训练棍
CN202044736U (zh) 一种羽毛球
CN203954618U (zh) 夜用羽毛球网上的灯条结构
TWM433890U (en) Nylon badminton shuttlecock and head structure thereof
CN204485251U (zh) 羽毛球用碳纤维人造羽毛及其羽毛球
CN104206119A (zh) 一种板栗打收杆
CN202809033U (zh) 一种高弹性人造草丝纤维
CN202700061U (zh) 穿线拉紧式木偶站筒
CN204707707U (zh) 一种牛津布玩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817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