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46798U - 一种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及其驱动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及其驱动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46798U
CN204046798U CN201420497730.2U CN201420497730U CN204046798U CN 204046798 U CN204046798 U CN 204046798U CN 201420497730 U CN201420497730 U CN 201420497730U CN 204046798 U CN204046798 U CN 2040467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 circuit
noise signal
room
audio frequency
type microph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9773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健强
陈永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pac Semiconductor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pac Semiconductor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pac Semiconductor Ltd filed Critical Anpac Semiconductor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49773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467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467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4679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oundproofing, Sound Blocking, And Sound Damping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及其驱动电路,耳机包括左耳突室和右耳突室,左耳突室和右耳突室的壳体内分别设置有扬声器、反馈式麦克风以及包括驱动电路的驱动电路板,壳体外侧分别固定设置有前馈式麦克风,前馈式麦克风、反馈式麦克风以及扬声器分别连接驱动电路板。驱动电路板设置于耳突室内,缩短了从麦克风至ANC器件的连接线,避免引入新的噪声信号,缩短了音频放大器至扬声器的连接线,避免了信号的衰减及失真,简化了驱动电路的布线,大幅度缩小了控制组件的尺寸和重量。

Description

一种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及其驱动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频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及其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自卡带机时代以来,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市场不断增长。噪声消除技术始终是便携式设备的发展领域之一,用于减少达到用户耳膜的不必要的背景噪声。有源噪声消除(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technique,ANC)技术采用了电子手段产生与输入的背景噪声振幅相同但相位相差180度的声波,使产生的声波与背景噪声声波在听者的耳膜点产生相消干涉,从而消除背景噪声。
由于诸如MP3、手机、iPod等便携式音频设备的数量不断增加,对于ANC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这种需求驱使着ANC技术向着低成本、小尺寸、低能耗以及便于大规模生产的方向发展。
图1为现有的前馈式消除噪声的入耳式或半入耳式的耳机100的电路图,参见图3,耳机100的左耳突室和右耳突室各包括1个前馈式麦克风110以及1个扬声器120,耳机100的控制组件中设置有驱动电路30。前馈式麦克风110固定设置在左/右耳突室的壳体上,暴露在噪声之中,并与扬声器120隔离,用于收集耳突室壳体外部的噪声。驱动电路30包括带有电池的分立式或DSP的ANC器件以及音频放大器,驱动电路30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前馈式麦克风110,第二输入端接入音频信号,输出端连接扬声器120。
图2为现有的反馈式消除噪声的入耳式或半入耳式的耳机200的电路图,参见图3,耳机200的左耳突室和右耳突室中各设置有1个反馈式麦克风210以及1个扬声器220,耳机200的控制组件中设备有驱动电路230。反馈式麦克风210用于收集耳突室壳体内部的噪声,驱动电路230包括带有电池的分立式或DSP的ANC器件以及音频放大器,驱动电路230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反馈式麦克风210,第二输入端接入音频信号,输出端连接扬声器220。
典型的前馈式或反馈式消除噪声的入耳式或半入耳式的耳机一般只能产生最大20分贝的噪声消除效果(从被动噪声隔离测量),为了将噪声消除效果提高到大于30分贝,需要采用前馈与反馈结合式配置。
图3示出了一种现有的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入耳式或半入耳式的耳机300,耳机300包括左耳突室和右耳突室310、控制组件320、第一连接线330以及第二连接线340,第一连接线330分别将左耳突室和右耳突室310于控制组件320连接,第二连接线340将控制组件320通过端子350与便携式音频设备连接。结合图4,左耳突室和右耳突室310分别包括1个前馈式麦克风311、1个反馈式麦克风312以及1个扬声器313,控制组件320包括驱动电路321,驱动电路321包括带有电池的分立式或DSP的ANC器件以及音频放大器,驱动电路32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反馈式麦克风312,第二输入端接入前馈式麦克风311,第三输入端接入音频信号,输出端连接扬声器313。
然而在使用图3-4所示的耳机时,有以下问题:
1.从耳突室的麦克风至控制组件中的ANC器件的线路过长,可能引入新的噪声信号;
2.从控制组件中的音频放大器至耳突室的扬声器的线路过长,信号会衰减及失真;
3.控制组件与带有扬声器和麦克风的耳突之间的布线比较复杂;
4.分立式和DSP的ANC器件尺寸太大,无法放入耳突室中;
5.分立式和DSP的ANC器件需要大量的外部组件,从而导致引脚过多,且成本较高;
6.DSP的ANC器件需要软件集成;
7.DSP及分立式的ANC器件的能耗较高,且易产生高频干扰;
8.分立式和DSP的ANC器件不利于大规模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的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入耳式或半入耳式的耳机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入耳式或半入耳式的耳机,能够将耳机的控制组件中的各组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放置于耳机的耳突室中。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的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音频放大器、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模拟ANC器、混合器和第二音频放大器,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放大器接收并放大来自音频设备的音频信号,并将放大后的音频信号输出至所述混合器的第一输入端;
所述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模拟ANC器通过其第一输入端接收来自反馈式麦克风的第一噪声信号,并对所述第一噪声信号进行第一处理后输出至所述混合器的第三输入端;所述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模拟ANC器通过其第二输入端接收来自前馈式麦克风的第二噪声信号,并对所述第二噪声信号进行第二处理后输出至所述混合器的第二输入端;
所述混合器混合经过第一处理后的第一噪声信号、经过第二处理后的第二噪声信号以及放大后的音频信号,并将得到的混合音频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二音频放大器的输入端;
所述第二音频放大器放大所述混合音频信号,并驱动扬声器播放放大后的混合音频信号。
优选地,所述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模拟ANC器包括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以及第一相位控制器,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以及第二相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接收来自反馈式麦克风的第一噪声信号,并对所述第一噪声信号进行放大后输出至所述第一相位控制器;
所述第一相位控制器将放大后的噪声部分的相位翻转180度后输出至所述混合器的第三输入端;
所述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接收来自前馈式麦克风的第二噪声信号,并对所述第二噪声信号进行放大后输出至所述第二相位控制器;
所述第二相位控制器将放大后的所述第二噪声信号的相位翻转180度后输出至所述混合器的第二输入端。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电路还包括单线数字控制接口以及存储装置,其中:
所述单线数字控制接口接收所述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和所述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数据,并将所述增益数据存储到所述存储装置;
所述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和所述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从所述存储装置提取相应的增益数据,基于提取的增益数据调节自身的增益。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电路还包括:
分别与所述第一音频放大器以及所述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模拟ANC器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音频放大器以及所述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模拟ANC器静音的静音控制模块。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电路还包括:
分别与所述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和所述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噪声信号和/或所述第二噪声信号的延迟时间的延迟控制模块。
优选地,所述驱动电路通过SOC技术集成到一个芯片。
优选地,所述单线数字控制接口与第一音频放大器的输入端共用同一引脚。
优选地,所述第一音频放大器为差分输入音频放大器。
优选地,所述第二音频放大器为BTL(bridge tied load)音频放大器。
提供一种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包括分别用于固定在左右耳朵上的左耳突室和右耳突室,以及分别与所述左耳突室和所述右耳突室连接的控制组件;所述左耳突室和所述右耳突室的壳体内分别设置有扬声器、反馈式麦克风以及驱动电路板,驱动电路板包括上述任一项中的驱动电路,所述左耳突室和所述右耳突室的壳体外侧分别固定设置有前馈式麦克风,所述前馈式麦克风、所述反馈式麦克风以及所述扬声器分别连接所述驱动电路板。
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电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经过处理后的第一噪声信号、第二噪声信号与放大后的音频信号混合时,能够和音频信号中掺杂的来自耳突室内部的噪声以及来自耳突室外部的噪声产生相消干涉,有效地消除来自耳突室内部的噪声以及来自耳突室外部的噪声,另外,驱动电路结构简单,便于实施且成本低。
另外,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模拟ANC器包括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以及第一相位控制器,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以及第二相位控制器;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和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采用数字增益控制方案,通过提取存储装置中存储的增益数据,基于提取的增益数据调节自身的增益,达到左右两边消除噪声的平衡,无需手动工具调校放大器增益,并且比现有技术节省了一个面积为2x2mm的可变电阻,降低了集成的驱动电路的面积;再者,驱动电路通过SOC技术集成到一个芯片上,缩小了驱动电路的体积,能够设置于耳机的耳突室中。当驱动电路设置于耳机的耳突室中时能够:缩短了从麦克风至ANC器件的连接线,避免引入新的噪声信号;缩短了音频放大器至扬声器的连接线,避免了信号的衰减及失真;简化了驱动电路的布线;由于将驱动电路从控制组件移到耳突室内,大幅度缩小了控制组件的尺寸和重量,用户佩戴耳机更轻松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由于驱动电路采用了数字增益控制方案,无需手动工具调校放大器增益,再加上驱动电路采用了SOC技术集成到一个芯片上,驱动电路板可以由例如直径小于12毫米的圆形印刷电路板来实现,因此用于消除噪声的驱动电路板可以设置于耳突室中,进一步,由于驱动电路板设置于耳突室内,耳机具有了以下有益效果:
1.缩短了从麦克风至ANC器件的连接线,避免引入新的噪声信号;
2.缩短了音频放大器至扬声器的连接线,避免了信号的衰减及失真;
3.简化了驱动电路的布线,且使左耳突室、右耳突室和控制组件之间的连线减少,现有技术的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入耳式或半入耳式耳机在左耳突室、右耳突室和控制组件之间的连线共有七条,包括接地、左声道音频信号、左反馈式麦克风信号、左前馈式麦克风信号、右声道音频信号、右反馈式麦克风信号和右前馈式麦克风信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耳机在左耳突室、右耳突室和控制组件之间的连线只有四条,包括电源、接地、左声道音频信号和右声道音频信号;
4.由于将驱动电路从控制组件移到耳突室内,大幅度缩小了控制组件的尺寸和重量,用户佩戴耳机更轻松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前馈式消除噪声的入耳式或半入耳式的耳机的电路图;
图2为现有的反馈式消除噪声的入耳式或半入耳式的耳机的电路图;
图3为现有的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入耳式或半入耳式的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的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入耳式或半入耳式的耳机的电路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驱动电路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电路第一实施例中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模拟ANC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驱动电路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驱动电路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第一实施例中左耳突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第一实施例中右耳突室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驱动电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音频放大器10、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模拟ANC器11、混合器12和第二音频放大器13。
其中,第一音频放大器10的输入端连接音频设备,用于接收来自音频设备的音频信号,并对该音频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后输出至混合器12的第一输入端。第一音频放大器10可以是差分输入音频前置放大器,其增益范围为0dB至6dB。
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模拟ANC器1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反馈式麦克风,用于接收来自反馈式麦克风的第一噪声信号,并对第一噪声信号进行第一处理后输出至混合器12的第三输入端。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模拟ANC器1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前馈式麦克风,用于接收来自前馈式麦克风的第二噪声信号,并对第二噪声信号进行第二处理后输出至混合器12的第二输入端。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模拟ANC器11包括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1以及第一相位控制器112,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3以及第二相位控制器114。
其中,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1的输入端接收来自反馈式麦克风的第一噪声信号,对第一噪声信号进行放大后输出至第一相位控制器112。第一相位控制器111将放大后的第一噪声信号的相位翻转180度后输出至混合器12的第三输入端。
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3的输入端接收来自前馈式麦克风的第二噪声信号,并对第二噪声信号进行放大后输出至第二相位控制器114。第二相位控制器114将放大后的第二噪声信号的相位翻转180度后输出至混合器12的第二输入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1和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3的增益范围为3dB至39dB。
混合器12混合经过第一处理后的第一噪声信号、经过第二处理后的第二噪声信号以及放大后的音频信号,并将得到的混合音频信号输出至第二音频放大器13的输入端。
第二音频放大器13放大接收到的混合音频信号,并驱动扬声器511播放放大后的混合音频信号。第二音频放大器13可以是BTL音频放大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电路的第一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1放大反馈式麦克风采集到的第一噪声信号,通过第一相位控制器112将放大后的第一噪声信号的相位翻转180度;通过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3放大前馈式麦克风采集到的第二噪声信号,通过第二相位控制器114将放大后的第二噪声信号的相位翻转180度。当经过上述处理后的第一噪声信号、第二噪声信号与放大后的音频信号混合时,能够和音频信号中掺杂的来自耳突室内部的噪声以及来自耳突室外部的噪声产生相消干涉,有效地消除来自耳突室内部的噪声以及来自耳突室外部的噪声。另外,驱动电路结构简单,便于实施且成本低。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驱动电路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驱动电路的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路还包括单线数字控制接口14以及存储装置15。并且,驱动电路通过SOC技术集成到一个芯片。
其中,单线数字控制接口14用于接入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1和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3的增益数据,并将两者的增益数据存储到存储装置中不同的存储单元。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1和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3还用于从存储装置的相应存储单元中提取增益数据,并基于提取的增益数据调节自身的增益(即放大倍数)。
单线数字控制接口14与第一音频放大器10的输入端可以共用同一引脚,节省了驱动电路的引脚数目以及驱动电路与外部的连接线数目。
通过SOC技术集成到一个芯片上实现的驱动电路包括接地端(图9-11中所示的引脚1)、电源端(图9-11中所示的引脚2)、声道音频信号端(图9-11中所示的引脚3或4,具体的,设置于左耳突室的驱动电路包括左声道音频信号端,即引脚3、前馈式麦克风正负输入端(即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3的两个输入端)、反馈式麦克风正负输入端(即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1的两个输入端)、以及正负扬声器输出端(即第二音频放大器13的输出端正负极);设置于右耳突室的驱动电路包括右声道音频信号端,即引脚4、前馈式麦克风正负输入端(即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3的两个输入端)、反馈式麦克风正负输入端(即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1的两个输入端)、以及正负扬声器输出端(即第二音频放大器13的输出端正负极)。驱动电路的引脚1-4过连接线与控制组件53(参见图9,控制组件53负责耳机的ANC功能开关)连接,控制组件53再通过连接线以及端子与音频设备连接,前馈式麦克风正负输入端通过连接线与前馈式麦克风的正负极连接,反馈式麦克风正负输入端通过连接线与反馈式麦克风的正负极连接,正负扬声器输出端通过连接线与扬声器的正负极连接。
在现有技术中,消除噪声的耳机驱动电路采用手动增益调节方案,用一个面积为2x2mm的可变电阻来调校麦克风放大器的增益,从而达到左右两边消除噪声的平衡。就算可以勉强把可变电阻和消除噪声的耳机驱动电路一起放入耳突室内,因为耳突室已密封,亦无法用手动工具伸入耳突室内调校麦克风放大器增益。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现有技术的入耳式和半入耳式耳机无法把消除噪声的耳机驱动电路设置于耳突室内,只能设置于控制组件(如图3所示的320)。
在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电路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1和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3采用数字增益控制方案,通过提取存储装置15中存储的增益数据,基于提取的增益数据调节自身的增益,达到左右两边消除噪声的平衡,无需手动工具调校放大器增益,并且比现有技术节省了一个面积为2x2mm的可变电阻,降低了集成的驱动电路的面积。再者,驱动电路通过SOC技术集成到一个芯片上,缩小了驱动电路的体积,能够设置于耳机的耳突室中。当驱动电路设置于耳机的耳突室中时能够:缩短了从麦克风至ANC器件的连接线,避免引入新的噪声信号;缩短了音频放大器至扬声器的连接线,避免了信号的衰减及失真;简化了驱动电路的布线;由于将驱动电路从控制组件移到耳突室内,大幅度缩小了控制组件的尺寸和重量,用户佩戴耳机更轻松方便。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驱动电路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驱动电路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驱动电路还包括静音控制模块16和延迟控制模块17。
其中,静音控制模块16分别与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模拟ANC器11以及第一音频放大器10通信连接,静音控制模块16控制前馈式麦克风和反馈式麦克风采集到的噪声信号静音以及第一音频放大器10静音。
延迟控制模块17分别与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1和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3通信连接,延迟控制模块17控制来自前馈式麦克风的第二噪声信号以及反馈式麦克风的第一噪声信号的延迟时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电路的第三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静音控制模块16单独或者同时控制前馈式麦克风和反馈式麦克风采集到的噪声信号静音以及第一音频放大器10静音。再者,还可以通过延迟控制模块17控制来自两耳突室的前馈式麦克风的第二噪声信号以及反馈式麦克风的第一噪声信号的延迟时间。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50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耳机50为入耳式或者半入耳式,如图9所示,耳机50包括分别用于固定在左右耳朵上的左耳突室51、右耳突室52,还包括分别与左耳突室51和右耳突室52连接的控制组件53。参见图10,左耳突室51的壳体内设置有反馈式麦克风510、扬声器511以及驱动电路板513,壳体外侧固定设置有前馈式麦克风512。其中,反馈式麦克风510、扬声器511以及前馈式麦克风512分别连接驱动电路板513。反馈式麦克风510用于接收第一噪声信号,第一噪声信号为耳突室壳体内部的噪声信号。前馈式麦克风512用于接收第二噪声信号,第二噪声信号为耳突室壳体外部的噪声信号。
参见图11,右耳突室52的壳体内设置有反馈式麦克风520、扬声器521以及驱动电路板523,壳体外侧固定设置有前馈式麦克风522。其中,反馈式麦克风520、扬声器521以及前馈式麦克风522分别连接驱动电路板523。反馈式麦克风520用于接收第一噪声信号,第一噪声信号为耳突室壳体内部的噪声信号。前馈式麦克风522用于接收第二噪声信号,第二噪声信号为耳突室壳体外部的噪声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路板513和523通过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电路的第二或者第三实施例来实现。耳机50可以由音频设备供电,或者由控制组件53内置的微型可再充电锂电池供电。在本实用新型的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50的第一实施例中,由于驱动电路采用了数字增益控制方案,无需手动工具调校放大器增益,再加上驱动电路采用了SOC技术集成到一个芯片上,驱动电路板(513或者523)可以由直径小于12毫米的圆形印刷电路板(举例,不用于限制)来实现,因此用于消除噪声的驱动电路板(513或者523)可以设置于耳突室中。进一步,由于驱动电路板(513或者523)设置于耳突室内,耳机50具有了以下有益效果:
1.缩短了从麦克风至ANC器件的连接线,避免引入新的噪声信号;
2.缩短了音频放大器至扬声器的连接线,避免了信号的衰减及失真;
3.简化了驱动电路的布线,且使左耳突室、右耳突室和控制组件之间的连线减少,现有技术的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入耳式或半入耳式耳机在左耳突室、右耳突室和控制组件之间的连线共有七条,包括接地、左声道音频信号、左反馈式麦克风信号、左前馈式麦克风信号、右声道音频信号、右反馈式麦克风信号和右前馈式麦克风信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耳机在左耳突室、右耳突室和控制组件之间的连线只有四条,包括电源、接地、左声道音频信号和右声道音频信号;
4.由于将驱动电路从控制组件移到耳突室内,大幅度缩小了控制组件的尺寸和重量,用户佩戴耳机更轻松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音频放大器(10)、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模拟ANC器(11)、混合器(12)和第二音频放大器(13),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放大器(10)接收并放大来自音频设备的音频信号,并将放大后的音频信号输出至所述混合器(12)的第一输入端;
所述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模拟ANC器(11)通过其第一输入端接收来自反馈式麦克风的第一噪声信号,并对所述第一噪声信号进行第一处理后输出至所述混合器(12)的第三输入端;所述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模拟ANC器(11)通过其第二输入端接收来自前馈式麦克风的第二噪声信号,并对所述第二噪声信号进行第二处理后输出至所述混合器(12)的第二输入端;
所述混合器(12)混合经过第一处理后的第一噪声信号、经过第二处理后的第二噪声信号以及放大后的音频信号,并将得到的混合音频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二音频放大器(13)的输入端;
所述第二音频放大器(13)放大所述混合音频信号,并驱动扬声器播放放大后的混合音频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模拟ANC器(11)包括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1)以及第一相位控制器(112),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3)以及第二相位控制器(114),其中:
所述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1)接收来自反馈式麦克风的第一噪声信号,并对所述第一噪声信号进行放大后输出至所述第一相位控制器(112);
所述第一相位控制器(112)将放大后的第一噪声信号的相位翻转180度后输出至所述混合器(12)的第三输入端;
所述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3)接收来自前馈式麦克风的第二噪声信号,并对所述第二噪声信号进行放大后输出至所述第二相位控制器(114);
所述第二相位控制器(114)将放大后的所述第二噪声信号的相位翻转180度后输出至所述混合器(12)的第二输入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单线数字控制接口(14)以及存储装置(15),其中:
所述单线数字控制接口(14)接收所述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1)和所述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3)的增益数据,并将所述增益数据存储到所述存储装置(15);
所述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1)和所述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3)从所述存储装置(15)提取相应的增益数据,基于提取的增益数据调节自身的增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分别与所述第一音频放大器(10)以及所述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模拟ANC器(11)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音频放大器(10)以及所述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模拟ANC器(11)静音的静音控制模块(1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分别与所述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1)和所述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3)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1)接收到的所述第一噪声信号和所述第二差分输入可变增益放大器(113)接收到的所述第二噪声信号的延迟时间的延迟控制模块(1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通过SOC技术集成到一个芯片。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线数字控制接口与第一音频放大器的输入端共用同一引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音频放大器(10)为差分输入音频前置放大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音频放大器(13)为BTL音频放大器。
10.一种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包括分别用于固定在左右耳朵上的左耳突室(51)和右耳突室(52),以及分别与所述左耳突室(51)和所述右耳突室(52)连接的控制组件(53);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耳突室(51)和所述右耳突室(52)的壳体内分别设置有扬声器(511,521)、反馈式麦克风(510,520)以及驱动电路板(513,523),所述驱动电路板(513,523)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电路;所述左耳突室(51)和所述右耳突室(52)的壳体外侧分别固定设置有前馈式麦克风(512,522),所述前馈式麦克风(512,522)、所述反馈式麦克风(510,520)以及所述扬声器(511,521)分别连接所述驱动电路板(513,523)。
CN201420497730.2U 2014-08-29 2014-08-29 一种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及其驱动电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467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97730.2U CN204046798U (zh) 2014-08-29 2014-08-29 一种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及其驱动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97730.2U CN204046798U (zh) 2014-08-29 2014-08-29 一种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及其驱动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46798U true CN204046798U (zh) 2014-12-24

Family

ID=52247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97730.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46798U (zh) 2014-08-29 2014-08-29 一种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及其驱动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46798U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20391A (zh) * 2015-09-15 2015-12-02 中山阿迪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主动式降噪耳机音质提升的装置
CN105208477A (zh) * 2015-09-19 2015-12-30 中山阿迪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降噪入耳式耳机
WO2016107206A1 (zh) * 2014-12-31 2016-07-07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主动降噪耳机及应用于该耳机的降噪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06797511A (zh) * 2015-05-08 2017-05-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主动降噪设备
CN108156546A (zh) * 2016-12-05 2018-06-12 骅讯电子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主动降噪校正系统与扬声装置
CN108476356A (zh) * 2015-12-28 2018-08-3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使用低阶非线性模型来控制电动扬声器驱动器
CN109974799A (zh) * 2019-04-19 2019-07-05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前馈控制的自适应电磁流量计极化噪声抵消系统
CN113938798A (zh) * 2020-11-13 2022-01-14 谷歌有限责任公司 噪声控制系统
WO2023098401A1 (zh) * 2021-11-30 2023-06-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主动降噪功能的耳机及主动降噪方法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28825B2 (en) 2014-12-31 2018-03-27 Goertek Inc. Active noise-reduction earphones and noise-reduction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for the same
US10115387B2 (en) 2014-12-31 2018-10-30 Goertek Inc. Active noise-reduction earphones and noise-reduction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for the same
WO2016107206A1 (zh) * 2014-12-31 2016-07-07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主动降噪耳机及应用于该耳机的降噪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06797511A (zh) * 2015-05-08 2017-05-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主动降噪设备
CN105120391A (zh) * 2015-09-15 2015-12-02 中山阿迪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主动式降噪耳机音质提升的装置
CN105120391B (zh) * 2015-09-15 2018-04-10 中山阿迪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主动式降噪耳机音质提升的装置
CN105208477B (zh) * 2015-09-19 2018-05-29 中山阿迪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降噪入耳式耳机
CN105208477A (zh) * 2015-09-19 2015-12-30 中山阿迪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降噪入耳式耳机
CN108476356A (zh) * 2015-12-28 2018-08-3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使用低阶非线性模型来控制电动扬声器驱动器
CN108156546A (zh) * 2016-12-05 2018-06-12 骅讯电子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主动降噪校正系统与扬声装置
CN108156546B (zh) * 2016-12-05 2019-11-15 骅讯电子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主动降噪校正系统与扬声装置
CN109974799A (zh) * 2019-04-19 2019-07-05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前馈控制的自适应电磁流量计极化噪声抵消系统
CN113938798A (zh) * 2020-11-13 2022-01-14 谷歌有限责任公司 噪声控制系统
WO2023098401A1 (zh) * 2021-11-30 2023-06-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主动降噪功能的耳机及主动降噪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46798U (zh) 一种前馈与反馈结合式消除噪声的耳机及其驱动电路
CN102137319B (zh) 一种消除噪声的耳机及其驱动电路
CN101167403B (zh) 具有回声功能的遥控器
US10091584B2 (en) Audio architecture for a portable speaker system
CN204014060U (zh) 具有自主调校功能的助听装置及系统和应用
CN202535410U (zh) 带有音响的手机保护壳
CN104486698A (zh) 一种手机k歌无线麦克风系统
CN104349241A (zh) 一种耳机及信息处理方法
CN104768105A (zh) 一体化智能音响
CN105578374A (zh) 一种舞台音频控制系统
CN201805492U (zh) 一种电视机装置
CN206574262U (zh) 一种适合野外使用的外文教学非连接式手机音频放大装置
CN204681574U (zh) 一种高保真wifi音响
CN204578777U (zh) 能够避免造成公共环境噪音的无线音频播放系统
CN201114769Y (zh) 兼具播放、功放效果的音箱
CN203608359U (zh) 一种便携式无线数码教学扩音系统装置
CN203775403U (zh) 一种基于无线技术的娱乐麦克风
CN108401212B (zh) 一种3d环绕音效的实现装置及其方法
CN203027416U (zh) 一种无线遥控音响
CN205267516U (zh) 一种具有多个音响的电视柜
CN204377082U (zh) 无线控制多媒体音响
CN208386860U (zh) 一种辅导外语口语学习的智能耳机
CN204392570U (zh) 一种用于课堂的新型小型电子扩音器设备
CN203748836U (zh) 一种音响背包
CN203057512U (zh) 一种多音源输入助听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24

Termination date: 201908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