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13364U - 太阳能模块框架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模块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13364U
CN204013364U CN201420334633.1U CN201420334633U CN204013364U CN 204013364 U CN204013364 U CN 204013364U CN 201420334633 U CN201420334633 U CN 201420334633U CN 204013364 U CN204013364 U CN 2040133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connecting elements
solar energy
wall
energy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3463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孟修
林宏洋
陈建良
林晴煌
钟昌贵
洪圣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o Solar Pow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o Solar Pow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o Solar Power Corp filed Critical Neo Solar Power Corp
Priority to CN20142033463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133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133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1336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太阳能模块框架,包含二彼此相对的第一边框与二彼此相对的第二边框。至少一第一边框包含一第一区段与一第二区段,且第一区段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边框的一端,而第二区段的一端连接于另一第二边框的一端。太阳能模块框架包含至少一连接构件。连接构件包含彼此相对的一第一连接端与一第二连接端。连接构件的第一连接端连接于第一区段的另一端,而连接构件的第二连接端连接于第二区段的另一端。其中,第一区段、第二区段与连接构件包含外壁、支撑壁、第一夹持壁与第二夹持壁。第一区段与第二区段更包含一内壁。本实用新型可使散热问题得到改善提升,还可维持原框架的机械强度。更可采用单壁结构或以双壁搭配材料置换达到维持框架强度与节省成本的功效。

Description

太阳能模块框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太阳能模块的框架,特别涉及一种轻量化且可进一步具有散热及通风功效的太阳能模块框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能源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地球蕴含的能源有限,因此各方皆致力于替代能源的开发。于其中,以符合环保诉求的太阳能发电最为活跃。
现有太阳能模块框架为使太阳能模块维持高荷重力与抗压能力,框架是由四个一体成型的金属边框组成,且四个边框基本上的型态相同,因此具有一定重量,导致搬运、安装或维修上都相对不便,因此需要改良边框结构以有效降低边框重量,同时维持高荷重力与抗压能力。此外,太阳能模块是设置于太阳照射处,并将所接收的光能转为电能以供使用。然而,现有光电转换效率低,大部分光能会转换成热能,且太阳能模块长时间曝晒于太阳光下,致使太阳能模块的整体操作温度非常高,因而造成太阳能模块的功率随其温度增加而降低。又,现有太阳能模块的面积大,长度可达1公尺,且太阳能模块通常以阵列形式藉由太阳能模块框架设置于地面(或屋顶),而与地面(或屋顶)相隔一间距。然而,太阳能模块与地面(或屋顶)间的距离非常近,因此,太阳能模块的底面热能无法有效散逸而有过热的问题,进而造成太阳能模块的转换效能降低、使用寿命缩短,甚至元件烧毁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复合式结构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即至少太阳能模块框架的一边框是由两边框与一连接构件组成,且两边框与连接构件的结构及/或材料不同,以减轻框架整体重量并使强度维持一定水准,还可以进一步利用此于连接构件设置通孔,来使得太阳能模块的背侧空气可藉由此通孔与环境空气流通,从而改善其散热问题,并进一步提升太阳能 模块的发电效能。此外,由于仅将原框架的部分区段改采另一具有易加工性的材质制成,即通过不同材质制成的边框与连接构件组成太阳能模块框架,因而可兼具易加工的优点并维持原框架的机械强度。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太阳能模块框架,包含二第一边框与二第二边框,该二第一边框彼此相对,且该二第二边框彼此相对,至少一该第一边框包含一第一区段与一第二区段,该第一区段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二边框的一端,该第二区段的一端连接于另一该第二边框的一端,其中,该太阳能模块框架包含:
至少一连接构件,包含彼此相对的一第一连接端与一第二连接端,该第一连接端连接于该第一区段的另一端,该第二连接端连接于该第二区段的另一端;
其中该第一区段、该第二区段及该连接构件包含:
一外壁,具有一第一侧边与平行于该第一侧边的一第二侧边;
一支撑壁,连接于该第一侧边且垂直于该外壁;
一第一夹持壁,连接于该第二侧边且垂直于该外壁;及
一第二夹持壁,垂直连接于该外壁且平行于该第一夹持壁而与该第一夹持壁相隔一间距;
其中该第一区段及该第二区段更包含:
一内壁,垂直连接于该第二夹持壁与该支撑壁且平行于该外壁而与该外壁相隔一间距。
上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中该连接构件的第一连接端紧配合于该第一区段的该外壁、该支撑壁、该第二夹持壁与该内壁之间,该连接构件的第二连接端紧配合于该第二区段的该外壁、该支撑壁、该第二夹持壁与该内壁之间。
上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中该连接构件更包含一内壁,该内壁垂直连接于该连接构件的该第二夹持壁与该支撑壁且平行于该连接构件的该外壁而与该连接构件的该外壁相隔一间距,该连接构件的该内壁位于该第一连接端与该第二连接端之间,该连接构件的该内壁连接于该第一区段或该第二区段的该内壁。
上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中该连接构件的该外壁包含至少一开孔。
上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中该连接构件的该外壁与该内壁分别包含至少 一开孔。
上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中该连接构件更包含一金属导线,沿该连接构件的长度方向设置,该金属导线的一端裸露于该第一连接端而接触该第一区段的该外壁、该支撑壁、该第二夹持壁或该内壁,该金属导线的另一端裸露于该第二连接端而接触该第二区段的该外壁、该支撑壁、该第二夹持壁或该内壁。
上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中该连接构件更包含一衬垫,该衬垫设置于该第一连接端或该第二连接端。
上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中该连接构件更包含一衬垫,该衬垫设置于该第一连接端或该第二连接端。
上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中该第一边框更包含:
一第一锁固孔,设置于该第一区段;及
一第二锁固孔,设置于该第二区段。
上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中该第一锁固孔至该第一区段与该第二边框相连的一端的距离为该第一锁固孔至该第一区段的另一端的距离的1-3倍,该第二锁固孔至该第二区段与该第二边框相连的一端的距离为该第二锁固孔至该第二区段的另一端的距离的1-3倍。
上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中该第一锁固孔至该第一区段与该第二边框相连的一端的距离为该第一锁固孔至该第一区段的另一端的距离的1.5-2.5倍,该第二锁固孔至该第二区段与该第二边框相连的一端的距离为该第二锁固孔至该第二区段的另一端的距离的1.5-2.5倍。
上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中该第一锁固孔至该第一区段与该第二边框相连的一端的距离为该第一锁固孔至该第一区段的另一端的距离的2倍,该第二锁固孔至该第二区段与该第二边框相连的一端的距离为该第二锁固孔至该第二区段的另一端的距离的2倍。
上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中该第二边框更包含一第一锁固孔及一第二锁固孔。
上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中该第一边框材质为金属、塑胶、玻璃、陶瓷或碳纤维。
上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中该第二边框材质为金属、塑胶、玻璃、陶瓷或碳纤维。
上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中该连接构件材质为金属、塑胶、玻璃、陶瓷或碳纤维。
上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中该连接构件材质为塑胶、玻璃、陶瓷或碳纤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藉由连接构件的易加工性来设置通孔,以使太阳能模块的背侧散热问题得到改善,而进一步提升太阳能模块的发电效能。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使用具有易加工性的连接构件来取代原框架的部分区段,因而仍可维持原框架的机械强度。又,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的连接构件可采用单壁结构或以双壁搭配材料置换达到维持框架强度与节省制造成本的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区段或第二区段为双壁结构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构件为单壁结构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构件为双壁结构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构件的开孔第一态样的示意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构件的开孔第二态样的示意图;
图7C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构件的开孔第三态样的示意图;
图7D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构件的开孔第四态样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侧面透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 太阳能模块框架
11 第一边框
111 第一区段
1111 外壁
1112 支撑壁
1113 第一夹持壁
1114 第二夹持壁
1115 内壁
112 第二区段
12 第二边框
2 连接构件
21 第一连接端
22 第二连接端
231 外壁
232 支撑壁
233 第一夹持壁
234 第二夹持壁
235 内壁
24 金属导线
25 衬垫
3 太阳能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3,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的立体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的另一立体示意图,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揭露一太阳能模块框架1。
本实施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1具有二彼此相对的第一边框11与二彼此相对的第二边框12。其中,至少一第一边框11包含一第一区段111与一第二区段112。此外,第一区段111的一端是连接于第二边框12的一端,且第二区 段112的一端是连接于另一第二边框12的一端,本实施例中第一边框11与第二边框12为双壁结构,且双壁之间形成一空间,现有的L型角接件(图未示)可插入第一边框11与第二边框12的空间而使其固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可通过锁固件与第二边框12固接,当第一边框11的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通过锁固件与第二边框12固接时,其中第一边框11及/或第二边框12设有与前述锁固件配合的锁固孔。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边框11为双壁结构而第二边框12为单壁结构时,可通过一种改良的L型角接件,使第一边框11与第二边框12固接,其中改良的L型角接件具有插入与挟持功能,一端可插入第一边框11的双壁结构所形成的空间,另一端具有挟持臂,可挟持第二边框12的单壁件,使第一边框11与第二边框12固接。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1在四个转角处的强度不会因为边框结构或材质的变化而有所衰减。前述角接件材质可以是金属、塑胶、玻璃、陶瓷、碳纤维或其组合,且角接件表面可进一步设置至少一个凸起、凹陷或粗化结构以减少边框与角接件的滑动。
请参阅第3图,此二第一边框11皆分别包含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各第一边框11的第一区段111分别连接于同一第二边框12的两端,且各第一边框11的第二区段112分别连接于另一第二边框12的两端,而分别形成二大致上相同的U型边框。于此,此二U型边框的材质为金属,以提供足够的机械荷重力,然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边框11的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可以是塑胶、玻璃、陶瓷、碳纤维或其组合。
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为双壁结构的边框,如第4图所示。由于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为大致上相同的结构,故以下仅以第一区段111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区段111为双壁结构叙述如下。
首先,第一区段111包含一外壁1111、一支撑壁1112、第一夹持壁1113、第二夹持壁1114与一内壁1115。其中,第一区段111的外壁1111具有一第一侧边与相对平行于第一侧边的第二侧边。支撑壁1112垂直连接于外壁1111的第一侧边,第一夹持壁1113则垂直连接于外壁1111的第二侧边,且第二夹持壁1114垂直连接于外壁1111并与第一夹持壁1113平行而和第一夹持壁1113相隔一间距,即第二夹持壁1114是设置于第一夹持壁1113与支撑壁1112之间。此外,第一区段111的支撑壁1112、第一夹持壁1113与第二夹持壁1114 的延伸方向皆相同。内壁1115的二相对侧边分别连接于第二夹持壁1114与支撑壁1112,而与第二夹持壁1114及支撑壁1112相互垂直。此外,内壁1115平行于外壁1111且与外壁1111相隔一间距。
于前述说明中,支撑壁1112用以接触太阳能模块框架1的放置平面,并支撑整体重量。而第一夹持壁1113与第二夹持壁1114则用以夹持太阳能模块3,故第一夹持壁1113与第二夹持壁1114之间的间距端视太阳能模块3的厚度而定。
由于本实施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至少有一第一边框11包含一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且此二区段为独立的组件,故需至少设置一连接构件2以连接此二区段来构成一完整框架。因此,本实施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1包含至少一连接构件2。于此,连接构件2所使用的材质为塑胶,然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亦可使用玻璃、陶瓷、碳纤维或其组合等来制成。由于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构件2是采用塑胶制成,因此连接构件2具有易于加工的特性,而可使用射出成型的工艺,使连接构件2为一体成型的结构,然而本实用新型亦不以此为限。
如前所述,于图3中是以二第一边框11皆分别包含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为例,故于此需设置二连接构件2,使得各第一边框11的第一区段111可藉由连接构件2与各第一边框11的第二区段112连结,以构成一完整的太阳能模块框架1。
连接构件2包含彼此相对的第一连接端21与第二连接端22,第一连接端21连接于第一边框11的第一区段111的另一端,而第二连接端22则连接于第一边框11的第二区段112的另一端。此外,本实施例的连接构件2亦可为单壁结构或双壁结构,分别如第5A图与第5B图所示,兹分述如下。
首先,以连接构件2为单壁结构进行说明。请参阅第5A图、与第6图,第6图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连接构件2更包含外壁231、支撑壁232、第一夹持壁233与第二夹持壁234。其中,连接构件2的外壁231具有一第一侧边与相对平行于此第一侧边的第二侧边。连接构件2的支撑壁232垂直连接于外壁231的第一侧边,第一夹持壁233则垂直连接于外壁231的第二侧边,且第二夹持壁234垂直连接于外壁231并与第一夹持壁233平行而和第一夹持壁233相隔一间距,即第二夹持壁234是设置于第 一夹持壁233与支撑壁232之间。此外,连接构件2的支撑壁232、第一夹持壁233与第二夹持壁234的延伸方向皆相同。
于前述说明中,支撑壁232用以接触太阳能模块框架1的放置平面,并支撑整体重量。而第一夹持壁233与第二夹持壁234则用以夹持太阳能模块3,故第一夹持壁233与第二夹持壁234之间的间距端视太阳能模块3的厚度而定。
再者,连接构件2的外壁231、支撑壁232、第一夹持壁233与第二夹持壁234是位于其第一连接端21与第二连接端22之间。此外,连接构件2的外壁231抵持连接于第一区段111或第二区段112的外壁1111,连接构件2的支撑壁232抵持连接于第一区段111或第二区段112的支撑壁1112,第一夹持壁233抵持连接于第一区段111或第二区段112的第一夹持壁1113,且连接构件2的第二夹持壁234抵持连接于第一区段111或第二区段112的第二夹持壁1114。
请参阅图5B与图6,连接构件2的双壁结构实质上即为于前述的单壁结构多增设一内壁235。连接构件2的内壁235的二相对侧边分别连接于连接构件2的第二夹持壁234与支撑壁232,而与连接构件2的第二夹持壁234及支撑壁232相互垂直。又,连接构件2的内壁235平行于连接构件2的外壁231且与外壁231相隔一间距。再者,连接构件2的内壁235如同前述的连接构件2的外壁231、支撑壁232、第一夹持壁233与第二夹持壁234是位于其第一连接端21与第二连接端22之间,且连接构件2的内壁235抵持连接于第一区段111或第二区段112的内壁1115。
综上所述,各第一区段111、第二区段112与连接构件2皆可分别以单壁结构或双壁结构实现之。于此,主要是以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为双壁结构且连接构件2为单壁结构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太阳能模块框架1。其中,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采用双壁结构以更加稳固太阳能模块框架1,并增加其负重力及可靠度。而连接构件2采用单壁结构时可以将构件本体与后方所述的开孔同时形成,例如铝挤或塑胶射出成型,而无需使用切削等方式进行加工。此外,因连接构件2是采用单壁结构,相对于双壁结构重量较轻,更可节省制造成本的耗费。于下,主要以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为双壁结构且连接构件2为单壁结构进行说明。
因此,连接构件2的第一连接端21是紧配合于第一区段111的外壁1111、支撑壁1112、第二挟持壁1114与内壁1115之间,而连接构件2的第二连接端22是紧配合于第二区段112的外壁1111、支撑壁1112、第二挟持壁1114与内壁1115之间。
此外,连接构件2的外壁231更包含至少一开孔(若连接构件2为双壁结构,则除外壁231包含至少一开孔,其内壁235亦包含至少一开孔,且其外壁231的开孔位置通常相对于内壁235的开孔位置)。请参阅图7A至图7D,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构件的开孔各态样的示意图。如图所示,连接构件2的开孔至少为一个,而两个以上的开孔其间因具有肋条而可增强连接构件2的外壁231的支撑强度。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连接构件2是以塑胶材质(或其他非导体)制成,而第一边框11的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是以金属铝材质(或其他金属、合金等导体)制成,即连接构件2连接于第一区段111及第二区段112之间时,其电位并不连续。而为使太阳能模块框架1能达到整体接地连续性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1的连接构件2更包含一金属导线24。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边框11的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亦可为塑胶材质(或其他非导体),此时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也包含金属导线24以达到整体接地连续性。
请参阅图3、图8与图9,其中图8与图9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与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侧面透视示意图。金属导线24是沿连接构件2的长度方向设置,且金属导线24的一端裸露于第一连接端21,并因第一连接端21紧配合于第一区段111的外壁1111、支撑壁1112、第二夹持壁1114与内壁1115之间而接触第一区段111的外壁1111、支撑壁1112、第二夹持壁1114或内壁1115。而金属导线24的另一端则裸露于第二连接端22,并因第二连接端22紧配合于第二区段112的外壁1111、支撑壁1112、第二夹持壁1114与内壁1115之间而接触第二区段112的外壁1111、支撑壁1112、第二夹持壁1114或内壁1115。
于前述说明中,连接构件2是采用埋入射出成型的方式制成,将金属导线24埋入连接构件2而仅于连接构件2的二连接端21、22裸露出部分区段以与第一区段111或第二区段112接触,而达到整体太阳能模块框架1的接地连续 性。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构件2的第三实施例,更包含一衬垫25设置于第一连接端21或第二连接端22。请参阅第3图。在本实施例中,衬垫25为一环状物套接于第一连接端21或第二连接端22的凹槽中。此处凹槽的设置目的为避免衬垫25于第一连接端21或第二连接端22滑动。于此,衬垫25所使用的材质为弹性材料,例如泡绵,然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此外,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1,第一边框11更包含第一锁固孔与第二锁固孔。其中,第一锁固孔设置于第一区段111,而第二锁固孔则设置于第二区段112。再者,此二锁固孔可设置于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的外壁1111或支撑壁1112,端视于使用的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锁固孔至第一区段111与第二边框12相连的一端的距离是第一锁固孔至第一区段111的另一端的距离的1到3倍,且第二锁固孔至第二区段112与第二边框12相连的一端的距离是第二锁固孔至第二区段112的另一端的距离的1到3倍。
又一实施例中,第一锁固孔至第一区段111与第二边框12相连的一端的距离是第一锁固孔至第一区段111的另一端的距离的1.5到2.5倍,且第二锁固孔至第二区段112与第二边框12相连的一端的距离是第二锁固孔至第二区段112的另一端的距离的1.5到2.5倍。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锁固孔至第一区段111与第二边框12相连的一端的距离是第一锁固孔至第一区段111的另一端的距离的2倍,且第二锁固孔至第二区段112与第二边框12相连的一端的距离是第二锁固孔至第二区段112的另一端的距离的2倍。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各锁固孔位置并不以上述为限。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的一实施例中,第二边框12更包含第一锁固孔与第二锁固孔(图未示)。即,此时二锁固孔的设置位置与开孔的设置位置可不在同一边框上。
但须注意的是,当太阳能模块框架1的连接构件2具有开孔时,其变形量会随开孔长度、面积增加而增加,并且变形量还会依据所选择的材料本身强度不同而改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1的一实施例,连接构件为塑胶材质且有一开孔,开孔长度略小于连接构件长度,当连接构件2长度为200mm、300mm或400mm时,太阳能模块框架1仅极小量形变;当连接构件 2长度超过400mm时,太阳能模块框架1形变量有明显增加,但整体边缘部分仍维持一定强度;当连接构件长度继续增加时,太阳能模块框架1强度会逐渐减弱;当连接构件2长度过长时(例如800mm),即使锁固孔至第一区段111与第二边框12相连的一端的距离与第一区段111的另一端的距离符合上述倍数关系,具有开孔的连接构件2仍会由于长度过长导致连接构件2的机械强度下降过多而无法使太阳能模块框架1整体维持一定机械强度。另外,如于连接构件2的开孔处增设肋条,则可增加连接构件2的强度,进而使连接构件2与开孔的长度可以更长。
在其他实施例中,太阳能模块框架1的至少一第一边框11包含两个连接构件2,此时两个连接构件2可设置于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之间,以藉由此二连接构件2来连接第一边框11的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又或者太阳能模块框架1的至少一第一边框11包含一第一区段111、一第二区段112、一第三区段与两个连接构件2,此时连接构件2分别设置于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之间,以及第二区段112与第三区段之间。
综上所述,依据本实用新型实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藉由连接构件的易加工性来设置通孔,以使太阳能模块的背侧散热问题得到改善,而进一步提升太阳能模块的发电效能。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使用具有易加工性的连接构件来取代原框架的部分区段,因而仍可维持原框架的机械强度。又,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的连接构件是采用单壁结构,相较于现有的整体框架皆采用双壁结构制成更能节省制造成本的耗费。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太阳能模块框架,包含二第一边框与二第二边框,该二第一边框彼此相对,且该二第二边框彼此相对,至少一该第一边框包含一第一区段与一第二区段,该第一区段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二边框的一端,该第二区段的一端连接于另一该第二边框的一端,其特征在于,该太阳能模块框架包含:
至少一连接构件,包含彼此相对的一第一连接端与一第二连接端,该第一连接端连接于该第一区段的另一端,该第二连接端连接于该第二区段的另一端;
其中该第一区段、该第二区段及该连接构件包含:
一外壁,具有一第一侧边与平行于该第一侧边的一第二侧边;
一支撑壁,连接于该第一侧边且垂直于该外壁;
一第一夹持壁,连接于该第二侧边且垂直于该外壁;及
一第二夹持壁,垂直连接于该外壁且平行于该第一夹持壁而与该第一夹持壁相隔一间距;
其中该第一区段及该第二区段更包含:
一内壁,垂直连接于该第二夹持壁与该支撑壁且平行于该外壁而与该外壁相隔一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构件的第一连接端紧配合于该第一区段的该外壁、该支撑壁、该第二夹持壁与该内壁之间,该连接构件的第二连接端紧配合于该第二区段的该外壁、该支撑壁、该第二夹持壁与该内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构件更包含一内壁,该内壁垂直连接于该连接构件的该第二夹持壁与该支撑壁且平行于该连接构件的该外壁而与该连接构件的该外壁相隔一间距,该连接构件的该内壁位于该第一连接端与该第二连接端之间,该连接构件的该内壁连接于该第一区段或该第二区段的该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构件的该外壁包含至少一开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构件的 该外壁与该内壁分别包含至少一开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构件更包含一金属导线,沿该连接构件的长度方向设置,该金属导线的一端裸露于该第一连接端而接触该第一区段的该外壁、该支撑壁、该第二夹持壁或该内壁,该金属导线的另一端裸露于该第二连接端而接触该第二区段的该外壁、该支撑壁、该第二夹持壁或该内壁。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构件更包含一衬垫,该衬垫设置于该第一连接端或该第二连接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构件更包含一衬垫,该衬垫设置于该第一连接端或该第二连接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边框更包含:
一第一锁固孔,设置于该第一区段;及
一第二锁固孔,设置于该第二区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锁固孔至该第一区段与该第二边框相连的一端的距离为该第一锁固孔至该第一区段的另一端的距离的1-3倍,该第二锁固孔至该第二区段与该第二边框相连的一端的距离为该第二锁固孔至该第二区段的另一端的距离的1-3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锁固孔至该第一区段与该第二边框相连的一端的距离为该第一锁固孔至该第一区段的另一端的距离的1.5-2.5倍,该第二锁固孔至该第二区段与该第二边框相连的一端的距离为该第二锁固孔至该第二区段的另一端的距离的1.5-2.5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锁固孔至该第一区段与该第二边框相连的一端的距离为该第一锁固孔至该第一区段的另一端的距离的2倍,该第二锁固孔至该第二区段与该第二边框相连的一端的距离为该第二锁固孔至该第二区段的另一端的距离的2倍。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边框更包含一第一锁固孔及一第二锁固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边框材质为金属、塑胶、玻璃、陶瓷或碳纤维。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边框材质为金属、塑胶、玻璃、陶瓷或碳纤维。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构件材质为金属、塑胶、玻璃、陶瓷或碳纤维。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构件材质为塑胶、玻璃、陶瓷或碳纤维。
CN201420334633.1U 2014-06-20 2014-06-20 太阳能模块框架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133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34633.1U CN204013364U (zh) 2014-06-20 2014-06-20 太阳能模块框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34633.1U CN204013364U (zh) 2014-06-20 2014-06-20 太阳能模块框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13364U true CN204013364U (zh) 2014-12-10

Family

ID=52053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34633.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13364U (zh) 2014-06-20 2014-06-20 太阳能模块框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1336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22876A (zh) * 2014-06-20 2016-02-10 新日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模块框架
US9853598B2 (en) 2014-06-20 2017-12-26 Neo Solar Power Corp. Solar module fram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22876A (zh) * 2014-06-20 2016-02-10 新日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模块框架
US9853598B2 (en) 2014-06-20 2017-12-26 Neo Solar Power Corp. Solar module frame
CN105322876B (zh) * 2014-06-20 2017-12-29 新日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模块框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03772B (zh) 太阳能设备及其组装系统
JP5821101B2 (ja) 非貫通方式でアレイを設置するための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を備える太陽光発電モジュールキット
US20120031473A1 (en) Photovoltaic System and Wind Deflector Structure
WO2006110341A3 (en) Nano-structured photovoltaic solar cells and related methods
KR101126430B1 (ko) 발포 알루미늄을 이용한 기능성 판재
CN204013364U (zh) 太阳能模块框架
TWI505631B (zh) 太陽能模組框架
CN105322876A (zh) 太阳能模块框架
US20120031472A1 (en) Support for Photovoltaic Module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CN212405761U (zh) 一种光伏屋顶的组件安装结构
CN210713547U (zh) 一种光伏玻璃用卡件
CN102146717A (zh) 太阳能屋瓦结构及其组合
KR101213566B1 (ko) 태양전지모듈 고정장치
JP2004087884A (ja) 太陽電池パネルの支持枠構造
CN204392149U (zh) 一种集电式太阳能砖
CN103825542A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框架
CN203821655U (zh) 可拆卸光伏幕墙
CN113328700A (zh) 发电墙板和建筑结构
CN207296203U (zh) 一种太阳能瓦的前边框
CN103825543A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框架
CN203134830U (zh) 设有安装结构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CN213394726U (zh) 一种新型太阳能灯
CN205100439U (zh) 内置电气线路的绿色建材发电瓦
CN205100466U (zh) 内置电气线路的绿色建材发电壁砖
CN214195245U (zh) 一种太阳能平面瓦及其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