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06444U - 一种蓄能空调模块 - Google Patents
一种蓄能空调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006444U CN204006444U CN201420300113.9U CN201420300113U CN204006444U CN 204006444 U CN204006444 U CN 204006444U CN 201420300113 U CN201420300113 U CN 201420300113U CN 204006444 U CN204006444 U CN 2040064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e
- air conditioner
- section bar
- energy
- accumulation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1
- 239000011232 storag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4301 light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1427 coher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000 extruded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150000003839 salts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BVKZGUZCCUSVTD-UHFFFAOYSA-L Carbonate dianion Chemical compound [O-]C([O-])=O BVKZGUZCCUSVTD-UHFFFAOYSA-L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125000001931 aliphat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VEXZGXHMUGYJMC-UHFFFAOYSA-M chloride anion Chemical compound [Cl-] VEXZGXHMUGYJMC-UHFFFAOYSA-M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150000004673 fluoride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150000004677 hydrate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NHNBFGGVMKEFGY-UHFFFAOYSA-N nitrate Chemical compound [O-][N+]([O-])=O NHNBFGGVMKEFGY-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074 organic phas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188 paraffin wax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QAOWNCQODCNURD-UHFFFAOYSA-L sulfate Chemical compound [O-]S([O-])(=O)=O QAOWNCQODCNURD-UHFFFAOYSA-L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780 sodium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79 marbl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035 construc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566 build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IIPYXGDZVMZOAP-UHFFFAOYSA-N Lithium nitrate Chemical compound [Li+].[O-][N+]([O-])=O IIPYXGDZVMZOA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083 Polybut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NROKBHXJSPEDAR-UHFFFAOYSA-M Potassium fluoride Chemical compound [F-].[K+] NROKBHXJSPEDAR-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20 cross-linked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38 heat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CDBYLPFSWZWCQE-UHFFFAOYSA-L sodium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Na+].[Na+].[O-]C([O-])=O CDBYLPFSWZWCQE-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2
- XMJCOTSQMHGIPF-SNSGICDFSA-N COPP protocol Chemical compound ClCCN(CCCl)P1(=O)NCCCO1.CNNCC1=CC=C(C(=O)NC(C)C)C=C1.O=C1C=C[C@]2(C)[C@H]3C(=O)C[C@](C)([C@@](CC4)(O)C(=O)CO)[C@@H]4[C@@H]3CCC2=C1.C([C@H](C[C@]1(C(=O)OC)C=2C(=C3C([C@]45[C@H]([C@@]([C@H](OC(C)=O)[C@]6(CC)C=CCN([C@H]56)CC4)(O)C(=O)OC)N3C=O)=CC=2)OC)C[C@@](C2)(O)CC)N2CCC2=C1NC1=CC=CC=C21 XMJCOTSQMHGIPF-SNSGICDF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5076 Shorea robust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522 Wood fibr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QHFQAJHNDKBRBO-UHFFFAOYSA-L calcium;dichloride;hexa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O.O.O.O.O.[Cl-].[Cl-].[Ca+2] QHFQAJHNDKBRBO-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3298 conjugation with cellular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03 cross-linked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KDQPSPMLNJTZAL-UHFFFAOYSA-L disodium;hydrogen phosphate;di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O.[Na+].[Na+].OP([O-])([O-])=O KDQPSPMLNJTZAL-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12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CWYNVVGOOAEACU-UHFFFAOYSA-N fe2+ Chemical compound [Fe+2] CWYNVVGOOAEAC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63 flame retard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57 fl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08 flo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31 hot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72 mangane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MIVBAHRSNUNMPP-UHFFFAOYSA-N manganese(2+);dinitrate Chemical class [Mn+2].[O-][N+]([O-])=O.[O-][N+]([O-])=O MIVBAHRSNUNMP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92 metal group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94 microcapsu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915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00 polyvinyl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698 potassium flu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3270 potassium fluor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0 reinforc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7550 sodium carbon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029 sodium carbon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8016 temperature homeostas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69 thermo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6 thermosoftening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1037 unidirectional conju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25 wood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02A30/272—Solar heating or cool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20—Solar therma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2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using renewable energy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装修装饰材料、暖通及建筑节能技术领域,涉及室内采暖、制冷及储能技术,尤其是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铺装方便、冷热量传输效果好、能储能且储能量大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这种模块不仅能铺设在地面上,还能铺设在墙面或顶棚上实现室内的采暖、制冷和储能.铺在地面上当地暖用时,在其模块表面可以直接铺设地板和各种地砖、大理石等。本技术在太阳能的利用、电力的“移峰填谷”、废热和余热的回收利用、工业与民用建筑和空调的节能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装修装饰材料、暖通及建筑节能技术领域,涉及室内采暖、制冷及储能技术。
背景技术
建筑节能是节约能源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之一。现在通常改善建筑节能的措施是增加建筑外保温,减小墙体和窗户玻璃的传热系数。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如:夏热冬暖地区)除了对墙体的传热系数有要求之外,还要求墙体的热惰性达到一定值,以减小室内温度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剧烈变化。在日照较强的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地区还要注意遮阳和隔热以减少夏季空调用。事实上,除了建筑的保温技术和隔热技术外,建筑物的在一定温度下的蓄能能力对建筑物节能和舒适有重要影响。
在一定温度下建筑材料具有较强的蓄热能力,对建筑节能有重要影响。例如:在北京地区当3月15日停止供暖的一周时间内,对于保温较好的建筑室内温度下降不多,较为舒适。这主要是建筑材料储存的热量在维持室内的温度。这种热量是由于材料在物象不变的情况下随温度的升高/下降而储存/释放的热量,我们称之为“显热”。显热的储存和释放与材料的比热容有关。如果在材料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材料也能储存或释放热量,这时材料会发生物象变化,如:固→液或液→固的变化,被称之为相变。这种由于材料物象变化而温度不变,储存/释放的热量我们称之为“潜热”。在一定温度下,建筑材料具有这样的行为,将可以使室内的热量进行合理利用,达到节能的目的。例如:白天太阳能进入室内可以在一定温度下储存起来,到晚上低于储存温度时再释放出来;对于天气温差比较大的地区,相变建材的应用对建筑节能和调节室内热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建筑材料和电供暖配合使用时,可以在晚上利用“谷期电”加热相变材料,白天相变释放,达到科学合理利用电能减少浪费的现象:和水暖配合使用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均匀性,减少热水的循环次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对工作与居住环境舒适度要求的提高,空调能耗随之大幅度增高,造成能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增加、电网负荷峰谷过大、峰负荷时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等建筑能耗增加的问题,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已达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0%,在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30左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加。因此,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当前建筑和建筑材料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相变蓄能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也是常用于缓解能量供求双方在时间、强度及地点上不匹配的有效方式,在太阳能的利用、电力的“移峰填谷”、废热和余热的回收利用、工业与民用建筑和空调的节能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利用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来实现能量的储存和利用,有助于提高能效和开发可再生能源,是近年来能源科学和材料科学领域中一个十分活跃的前沿研究方向。
经过查询与本申请相关的专利申请技术如下:“保温隔热楼地面(申请号:200510200253.4)”为地暖的相变管与热水管平行放置,将相变材料密封在地暖管的周围;“相变调温储能地板(申请号:200610035970.0)”为相变材料与木纤维复合压成地板;“相变储热调温聚合木板材(申请号:200610083761.3)”将微胶囊包覆处理的相变材料和木质纤维类材料与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混炼,热压而成;“太阳能相变地板直供采暖系统(申请号:200820080455.9)”是利用太阳能集热器、相变地板采暖装置、辅助热源、供热泵等连接而成;这些使用了相变材料的地面板材,相变材料一般均暴露在外,容易引起相变材料向空间渗漏或挥发问题;“自调温相变储能板(申请号:201010140496.4)”是将密封的蜂窝板中密封有相变材料,由于蜂窝板的使用,其一般作为顶棚材料或墙面装饰使用,不能作为地面板材;“相变蓄能调温节能地板(申请号:201110058182.4)”,铺设地暖管或发热电缆时难度很高;“相变蓄能双向调温节能地暖构件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010595802.3)”,只不过把蓄能材料封装在容器而已,这种封装技术是已知的常用技术,因而,没有多大创新性和新颖性。
现有的这种技术,存在施工复杂、成本高、铺装高度受限的诸多缺陷,不利于蓄能空调向集约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的大环境下,低碳、节能环保、蓄能等技术是国际上重点发展方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铺装方便、冷热量传输效果好、储能量大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包括蓄能空调模块本体,所述的蓄能空调模块由长条状的型材、封堵、管嘴、相变蓄能材料以及“U”形连接管件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材内部设置有若干贯通型材本体两端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的封堵设置在所述的第一通孔的两端且和第一通孔的截面相互适配,所述的封堵和所述的第一通孔两端适配且形成密闭的隔离腔,所述的相变蓄能材料设置在所述的隔离腔内,所述的管嘴内部中空且其中一端和所述的第二通孔适配,另一端和所述的“U”形连接管件适配,相邻的两所述的管嘴之间通过所述的“U”形连接管件相连接,使得两相邻的所述的第二通孔之间形成一个连贯的通道。通常,型材本体设置有若干第一通孔和一个截面为圆形的第二通孔,一方面增加了型材的抗压强度,另一方面,由于通孔的增加,把相变蓄能材料分隔成各自独立的小区块,增加了相变蓄能材料的吸热和放热的速度,有效抑制了相变蓄能材料的相变分层现象,而第二通孔用来代替地暖管,省却了地暖管的费用,使得铺装更加方便,实际应用中,第二通孔内的通常走液体(也有可能是气体)和相变蓄能材料产生高效的热交换,而“U”形连接管件可以在最后铺设,使得所有的第二通孔之间形成一个连贯的密闭通道。
在上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通孔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的管嘴的外部整体呈圆形,所述的管嘴和所述的第二通孔配合的一端的圆形外表面上设置有若干“O”形密封圈,另一端则和所述的“U”形连接管件紧密配合。
在上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嘴和所述的“U”形连接管件为一体结构,所述的第二通孔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的管嘴的外部整体呈圆形,所述的“U”形连接管件的两端口各设置有一个所述的管嘴,所述的管嘴和所述的第二通孔配合的一端的圆形外表面上设置有若干“O”形密封圈。
在上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封堵和所述的管嘴为一体结构,所述的管嘴内部中空且贯通所述的封堵的本体两端,且和所述的第二通孔相通,另一端和所述的“U”形连接管件适配,相邻的两所述的管嘴之间通过所述的“U”形连接管件相连接,使得两相邻的所述的第二通孔之间形成一个连贯的通道。
在上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离腔上开设有灌注口,所述的灌注口上设置有封盖,所述的封盖和所述的灌注口适配。
在上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灌注口开在所述的封堵上,所述的灌注口贯通所述的封堵的本体两端且和所述的第一通孔相通,所述的灌注口设置有封盖,所述的封盖和所述的灌注口适配。
在上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灌注口开在所述的型材的上面部且贯通所述的第一通孔,所述的灌注口设置有封盖,所述的封盖和所述的灌注口适配。
在上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材本体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结构,另一侧设有第二连接结构,一型材本体上的第一连接结构与相邻设置的另一型材本体上的第二连接结构能够相互扣合,且扣合时能合围成一个呈纵向延伸的容置腔,所述的容置腔内设置有发热电缆。通常,这样的设计,使得热源多样化了,白天可以利用免费的太阳能实现储能和采暖,晚上可以利用发热电缆供热,充分利用晚上谷电的优惠电价实现储能和采暖。
在上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材本体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结构,另一侧设有第二连接结构,一型材本体上的第一连接结构与相邻设置的另一型材本体上的第二连接结构通过第一连接件相连接,所述的第一连接件包括连接头和连接杆或连接线,所述的连接杆或连接线和顶棚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材本体的一侧设有第三连接结构,所述的第三连接结构和第一连接件适配,所述的第一连接件包括连接头和连接杆或连接线,所述的连接头和所述的第三连接结构连接,所述的连接杆或连接线和顶棚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材为铝合金或塑料挤出型材,所述的型材的一表面上设置有若干呈纵向延伸的凸条,所述的凸条与型材的上表面所形成的角度大于或小于90度角。通常,凸条与型材上表面所形成的角度大于或小于90度角,45度比较合适,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1,提高导热表面积;2,提高混凝土或其它建筑材料和型材表面的粘结强度,省却了在型材表面铺设铁丝网或型材表面的各种为了增加粘结强度的处理流程,节省了成本。
在上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材为铝合金或塑料挤出型材,所述的型材的表面上设置有装饰层。
在上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蓄能材料为无机相变材料,包括氟化盐、氯化物、硝酸盐、碳酸盐、硫酸盐等结晶水合物,或由这些水合盐为主复合其他盐类形成的复合相变材料,所述相变蓄能材料的灌装量要小于所述的隔离腔容积的90%,所述相变蓄能材料的相变温度范围为8~50℃。
在上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变蓄能材料为有机相变材料,包括石蜡、脂肪酸、多元醇等,所述相变蓄能材料的灌装量要小于所述的隔离腔容积的90%,所述相变蓄能材料的相变温度范围为8~50℃。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铺装方便、冷热量传输效果好、储能量大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这样既省却了地暖管,也使得铺设更加方便,而“U”形连接管件可以在最后铺设,再把所有的第二通孔之间形成一个连贯的密闭通道,用来代替传统的地暖管,这是本技术最大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的一种型材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的一种型材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的“U”“U”形连接管件和管嘴结合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的一种型材截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的相邻两块型材结合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安装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安装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安装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安装示意图;
图中,蓄能空调模块1、型材2、封堵3、管嘴4、相变蓄能材料5、“U”形连接管件6、发热电缆7、第一连接件9、顶棚10、第一通孔20、第二通孔21、隔离腔22、第一连接结构23、第二连接结构24、容置腔25、第三连接结构26、凸条27、装饰层28、灌注口29、连接头90、连接杆或连接线91、封盖291、“O”形密封圈41。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蓄能空调模块主要设计方案是在长条状扁平的型材内,设置有两类通孔,即: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通孔的数量根据需要定,第一通孔两端用封堵密封构成一个隔离腔,每个隔离腔中封装适量的相变蓄能材料;而第二通孔则承担了地暖管的功能,省却了地暖管的费用,使得铺装更加方便,实际应用中,第二通孔内通常走液体(也有可能是气体),这样的设计,省却了地暖管,使得第二通孔内的物质和隔离腔内的相变蓄能材料能产生高效的热交换,而“U”形连接管件可以在最后一起铺设,使得所有的第二通孔之间形成一个连贯的密闭通道。通常,第二通孔的截面呈圆形,每个第二通孔的端口都配置有一个和它适配的管嘴,管嘴和第二通孔配合的一端通常设有若干个“O”形密封圈,用来加强密封性,而管嘴的另一端通常设置成波浪状的插口(和现实中常用的气嘴相类似),首先将管嘴预先装在第二通孔上,然后,相邻的两管嘴之间通过“U”形连接管件相连接,形成一个密闭的循环通道,通道内走水或气。当然,管嘴和“U”形连接管件可以设计成一体(如图4),即在“U”形连接管件的两端口各设置一个管嘴,这样,在某些场合可能来的更方便快捷;当然,管嘴和封堵也可以做成一体。
隔离腔上设置有灌注口,根据实际情况,比如把本技术的蓄能空调模块铺设在地面上(如图10),灌注口就设在型材表面靠近封堵的地方,方向朝上,这样设计便于灌注相变蓄能材料,或以后便于更换相变蓄能材料;比如把本技术的蓄能空调模块铺设在顶棚或墙面上(如图7、图8、图9),则把灌注口设在封堵上;灌注口上设置有封盖,在灌注完相变蓄能材料后用封盖把灌注口密封住。
如图2和图6所示,型材的两则各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一型材本体上的第一连接结构与相邻设置的另一型材本体上的第二连接结构能够相互扣合,且扣合时能合围成一个呈纵向延伸的容置腔,容置腔内设置有发热电缆。通常,这样的设计,使得热源多样化了,白天可以利用免费的太阳能实现储能和采暖,晚上可以利用发热电缆供热,充分利用晚上谷电的优惠电价实现储能和采暖。
如图5和图8所示,型材一个侧面上设置有第三连接结构,这种结构通常用在把蓄能空调模块安装在顶棚上时,使得蓄能空调模块兼具装饰性,既是蓄能空调模块,又是装饰线条,通常用在工装上比较多,它们都通过第一连接件把每蓄能空调模块固定在顶棚上,第一连接件包括了连接头和连接杆或连接线,通过连接头固定住蓄能空调模块,再通过连接杆或连接线固定在顶棚上。
如图3和图7所示,型材两个侧面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这种结构通常用在把蓄能空调模块安装在顶棚上时,使得蓄能空调模块兼具装饰性,既是蓄能空调模块,又是装饰天花板,它们都通过第一连接件把每蓄能空调模块固定在顶棚上,第一连接件包括了连接头和连接杆或连接线,通过连接头固定住蓄能空调模块,再通过连接杆或连接线固定在顶棚上。
如图2所示,型材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若干呈纵向延伸的凸条,所述的凸条与型材的上表面所形成的角度大于或小于90度角。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在蓄能空调模块的表面上需要设置混凝土等材料时,用于加强混凝土或其它建筑材料和型材表面的粘结强度,省却了在型材表面铺设铁丝网或型材表面的各种为了增加粘结强度的处理流程,节省了成本,同时能增加导热表面积。通常,凸条与型材上表面所形成的角度大于或小于90度角,45度比较合适。
如图9所示,蓄能空调模块安装在墙面上时,型材表面预先设置有装饰层。
型材可以利用金属材料(如:铝质材料、钢铁材料或金属合金材料)或塑料材料(如:交联聚乙烯(PE-X)、聚丁烯(PB)、耐高温聚乙烯(PE-RT)、耐冲击共聚聚丙烯(PP-B)、聚氯乙烯(PVC))制成,其大小尺寸为利于铺装操作为宜,厚度一般可以根据灌装相变蓄能材料量的需求在1~5厘米范围之内,也可以大于该厚度。如果该型材是用塑料制作,那么,塑料应添加有适量的阻燃剂,使其作为室内建材具备阻燃性能。
隔离腔的内部灌装相变蓄能材料,主要包括:氟化盐、氯化物、硝酸盐、碳酸盐、硫酸盐等结晶水合物,如:四水氟化钾(KF·4H2O,相变温度18.5℃)、六水硝酸锰(Mn(NO3)2·6H2O,相变温度25.8℃,)、六水氯化钙(CaCl2·6H2O相变温度29℃)、硝酸锂(LiNO3·3H2O相变温度30℃)、十水硫酸钠(Na2SO4·10H2O相变温度32.4℃)、十水碳酸钠(Na2CO3·10H2O相变温度32-36℃)、六水氟化钙(CaBr2·6H2O相变温度34℃)以及十二水磷酸氢钠(Na2HPO4·12H2O相变温度35.5℃)等等,或这些材料与其他材料复合的相变材料。无机相变材料具有更好的不燃或阻燃作用。当然也可以灌装石蜡、脂肪酸、多元醇等有机相变材料。
在向隔离腔内灌装相变蓄能材料时,灌装量要小于其容积的的90%,留出相变蓄能材料结晶体积变大所需膨胀空间。
以下以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蓄能空调模块。
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及图10所示,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包括蓄能空调模块1本体,蓄能空调模块1由长条状的型材2、封堵3、管嘴4、相变蓄能材料5以及“U”形连接管件6组成,型材2内部设置有若干贯通型材2本体两端的第一通孔20和第二通孔21,封堵3设置在第一通孔20的两端且和第一通孔20的截面相互适配,第一通孔20和设置在其两端的封堵3共同形成密闭的隔离腔22,相变蓄能材料5设置在隔离腔22内且灌装量要小于其容积的的90%,留出相变蓄能材料结晶体积变大所需膨胀空间,管嘴4内部中空且其中一端和第二通孔21适配,另一端和“U”形连接管件6适配,相邻的两管嘴4之间通过“U”形连接管件6相连接,使得两相邻的第二通孔21之间形成一个连贯的通道。
第二通孔21的截面为圆形,管嘴4的外部整体呈圆形,管嘴4和第二通孔21配合的一端的圆形外表面上设置有若干“O”形密封圈41,另一端则和“U”形连接管件6能紧密配合。
如图4所示,管嘴4和“U”形连接管件6为一体结构,第二通孔21的截面为圆形,管嘴4的外部整体呈圆形,“U”形连接管件6的两端口各设置有一个管嘴4,管嘴4和第二通孔21配合的一端的圆形外表面上设置有若干“O”形密封圈41。
如图1、图7、图8、图9所示,隔离腔22上开设有灌注口29,灌注口29上设置有封盖291,封盖291和灌注口29适配,灌注口29开在封堵3上,灌注口29贯通封堵3的本体两端且和第一通孔20相通,灌注口29设置有封盖291,封盖291和灌注口29适配。
如图10所示,隔离腔22上开设有灌注口29,灌注口29上设置有封盖291,封盖291和灌注口29适配,灌注口29开在型材2的上面部且贯通第一通孔20,灌注口29设置有封盖291,封盖291和灌注口29适配。
如图2和图6所示,型材2本体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结构23,另一侧设有第二连接结构24,一型材2本体上的第一连接结构23与相邻设置的另一型材2本体上的第二连接结构24能够相互扣合,且扣合时能合围成一个呈纵向延伸的容置腔,25,容置腔25内设置有发热电缆7。
如图3和图7所示,型材2本体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结构23,另一侧设有第二连接结构24,一型材2本体上的第一连接结构23与相邻设置的另一型材2本体上的第二连接结构24通过第一连接件9相连接,第一连接件9包括连接头90和连接杆或连接线91,连接杆或连接线91和顶棚10连接。
如图5和图8所示,型材2本体的一侧设有第三连接结构26,第三连接结构26和第一连接件9适配,第一连接件9包括连接头90和连接杆或连接线91,连接头90和第三连接结构26连接,所述的连接杆或连接线91和顶棚10连接。
如图2、图6及图10所示,型材2为铝合金或塑料挤出型材,型材2的一表面上设置有若干呈纵向延伸的凸条27,凸条27与型材2的上表面所形成的角度大于或小于90度角。
如图9所示,型材2为铝合金或塑料挤出型材,型材2的表面上设置有装饰层28。
如图7和图8所示,蓄能空调模块1被安装在顶棚10上。
如图9所示,蓄能空调模块1被安装在墙面11上。
如图10所示,蓄能空调模块1被安装在地面上,在其上面铺设有地砖或其它地面饰材12.
相变蓄能材料5为无机相变材料,包括氟化盐、氯化物、硝酸盐、碳酸盐、硫酸盐等结晶水合物,或由这些水合盐为主复合其他盐类形成的复合相变材料,相变蓄能材料5的灌装量要小于隔离腔22容积的90%,相变蓄能材料5的相变温度范围为8~50℃。
相变蓄能材料5为有机相变材料,包括石蜡、脂肪酸、多元醇等,相变蓄能材料5的灌装量要小于所述的隔离腔22容积的90%,相变蓄能材料5的相变温度范围为8~50℃。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蓄能空调模块、型材、封堵、管嘴、相变蓄能材料、“U”形连接管件、发热电缆、第一连接件、顶棚、第一通孔、第二通孔、隔离腔、第一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容置腔、第三连接结构、凸条、装饰层、灌注口、连接头、连接杆或连接线、封盖、“O”形密封圈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Claims (14)
1.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包括蓄能空调模块(1)本体,所述的蓄能空调模块(1)由长条状的型材(2)、封堵(3)、管嘴(4)、相变蓄能材料(5)以及“U”形连接管件(6)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材(2)内部设置有若干贯通型材(2)本体两端的第一通孔(20)和第二通孔(21),所述的封堵(3)设置在所述的第一通孔(20)的两端且和第一通孔(20)的截面相互适配,所述的第一通孔(20)和设置在其两端的所述的封堵(3)共同形成密闭的隔离腔(22),所述的相变蓄能材料(5)设置在所述的隔离腔(22)内,所述的管嘴(4)内部中空且其中一端和所述的第二通孔(21)适配,另一端和所述的“U”形连接管件(6)适配,相邻的两所述的管嘴(4)之间通过所述的“U”形连接管件(6)相连接,使得两相邻的所述的第二通孔(21)之间形成一个连贯的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通孔(21)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的管嘴(4)的外部整体呈圆形,所述的管嘴(4)和所述的第二通孔(21)配合的一端的圆形外表面上设置有若干“O”形密封圈(41),另一端则和所述的“U”形连接管件(6)紧密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嘴(4)和所述的“U”形连接管件(6)为一体结构,所述的第二通孔(21)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的管嘴(4)的外部整体呈圆形,所述的“U”形连接管件(6)的两端口各设置有一个所述的管嘴(4),所述的管嘴(4)和所述的第二通孔(21)配合的一端的圆形外表面上设置有若干“O”形密封圈(4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封堵(3)和所述的管嘴(4)为一体结构,所述的管嘴(4)内部中空且贯通所述的封堵(3)的本体两端,且和所述的第二通孔(21)相通,另一端和所述的“U”形连接管件(6)适配,相邻的两所述的管嘴(4)之间通过所述的“U”形连接管件(6)相连接,使得两相邻的所述的第二通孔(21)之间形成一个连贯的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离腔(22)上开设有灌注口(29),所述的灌注口(29)上设置有封盖(291),所述的封盖(291)和所述的灌注口(29)适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灌注口(29)开在所述的封堵(3)上,所述的灌注口(29)贯通所述的封堵(3)的本体两端且和所述的第一通孔(20)相通,所述的灌注口(29)设置有封盖(291),所述的封盖(291)和所述的灌注口(29)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灌注口(29)开在所述的型材(2)的上面部且贯通所述的第一通孔(20),所述的灌注口(29)设置有封盖(291),所述的封盖(291)和所述的灌注口(29)适配。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材(2)本体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结构(23),另一侧设有第二连接结构(24),一型材(2)本体上的第一连接结构(23)与相邻设置的另一型材(2)本体上的第二连接结构(24)能够相互扣合,且扣合时能合围成一个呈纵向延伸的容置腔(25),所述的容置腔(25)内设置有发热电缆(7)。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材(2)本体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结构(23),另一侧设有第二连接结构(24),一型材(2)本体上的第一连接结构(23)与相邻设置的另一型材(2)本体上的第二连接结构(24)通过第一连接件(9)相连接,所述的第一连接件(9)包括连接头(90)和连接杆或连接线(91),所述的连接杆或连接线(91)和顶棚(10)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材(2)本体的一侧设有第三连接结构(26),所述的第三连接结构(26)和第一连接件(9)适配,所述的第一连接件(9)包括连接头(90)和连接杆或连接线(91),所述的连接头(90)和所述的第三连接结构(26)连接,所述的连接杆或连接线(91)和顶棚(10)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材(2)为铝合金或塑料挤出型材,所述的型材(2)的一表面上设置有若干呈纵向延伸的凸条(27),所述的凸条(27)与型材(2)的上表面所形成的角度大于或小于90度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材(2)为铝合金或塑料挤出型材,所述的型材(2)的表面上设置有装饰层(28)。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变蓄能材料(5)为无机相变材料,包括氟化盐、氯化物、硝酸盐、碳酸盐、硫酸盐等结晶水合物,或由这些水合盐为主复合其他盐类形成的复合相变材料,所述的相变蓄能材料(5)的灌装量要小于所述的隔离腔(22)容积的90%,所述相变蓄能材料(5)的相变温度范围为8~50℃。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能空调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变蓄能材料(5)为有机相变材料,包括石蜡、脂肪酸、多元醇等,所述的相变蓄能材料(5)的灌装量要小于所述的隔离腔(22)容积的90%,所述的相变蓄能材料(5)的相变温度范围为8~5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300113.9U CN204006444U (zh) | 2014-06-05 | 2014-06-05 | 一种蓄能空调模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300113.9U CN204006444U (zh) | 2014-06-05 | 2014-06-05 | 一种蓄能空调模块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006444U true CN204006444U (zh) | 2014-12-10 |
Family
ID=52046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300113.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06444U (zh) | 2014-06-05 | 2014-06-05 | 一种蓄能空调模块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006444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85513A (zh) * | 2019-06-10 | 2019-09-27 | 同济大学 | 一种无线移动式空调机组 |
CN110285514A (zh) * | 2019-06-10 | 2019-09-27 | 同济大学 | 无线移动型空调机组 |
-
2014
- 2014-06-05 CN CN201420300113.9U patent/CN20400644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85513A (zh) * | 2019-06-10 | 2019-09-27 | 同济大学 | 一种无线移动式空调机组 |
CN110285514A (zh) * | 2019-06-10 | 2019-09-27 | 同济大学 | 无线移动型空调机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895218B (zh) | 耦合可再生能源的蓄能调温墙体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5037414U (zh) | 相变蓄热型太阳能低温热水辐射供暖地板 | |
CN102677860B (zh) | 相变蓄能调温节能地板 | |
CN102383504B (zh) | 热管植入式智能换热墙体 | |
CN105180464B (zh) | 一种能控制蓄放热量的相变墙体系统 | |
CN104674979B (zh) | 一种高性能相变蓄热轻质墙体太阳能空气供暖体系 | |
CN104294924A (zh) | 太阳能与相变蓄能材料集成应用的能源自维持建筑 | |
CN106996651A (zh) | 太阳能集热采暖保温幕墙及屋面与太阳能空调系统 | |
CN104141980A (zh) | 冷热一体化双层毛细管相变蓄能地板末端装置及应用系统 | |
CN105952039A (zh) | 平板光伏电池板保温集热幕墙与屋面及通风空调系统 | |
CN110453803A (zh) | 一种集相变材料与热管为一体的节能墙体 | |
CN204006444U (zh) | 一种蓄能空调模块 | |
CN204199450U (zh) | 一种太阳能与相变蓄能材料集成应用的能源自维持建筑 | |
CN211775076U (zh) | 固型相变材料与毛细辐射管集成的双工况调温墙体面板 | |
CN105649234A (zh) | 一种相变颗粒骨料复合的装配式轻质墙体及制备方法 | |
CN104019509A (zh) | 一种蓄能空调模块 | |
CN202017322U (zh) | 相变蓄能调温节能地板 | |
CN203977717U (zh) | 一种双层隔热降温屋面砖 | |
CN103938788B (zh) | 建筑节能保温方法及空心砌块 | |
CN206247662U (zh) | 太阳能集热采暖保温幕墙及屋面与太阳能空调系统 | |
CN204826446U (zh) | 一种集蓄热与反射双功能的新型节能屋顶 | |
CN204806949U (zh) | 蓄能体及电热蓄能采暖器和蓄能空调末端 | |
CN204728513U (zh) | 一种高性能相变蓄热轻质墙体太阳能空气供暖体系 | |
CN110130566B (zh) | 一种利用材料相变潜热的透光蓄热装置及其应用 | |
CN105373707A (zh) | 太阳能采暖系统与建筑供热负荷的计算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Termination date: 201706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