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91725U - 遮盖式挤压模 - Google Patents

遮盖式挤压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91725U
CN203991725U CN201420390986.3U CN201420390986U CN203991725U CN 203991725 U CN203991725 U CN 203991725U CN 201420390986 U CN201420390986 U CN 201420390986U CN 203991725 U CN203991725 U CN 2039917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extrusion die
pin
covering type
type ex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9098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汝荣
黄献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42039098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917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917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9172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遮盖式挤压模,其包括上模、下模以及连接件。该遮盖式挤压模将空心型材用分流模的结构应用到非空心型材的加工上,下模的悬臂部分大都位于上模的后面并由上模保护起来,避免了悬臂部分受到金属挤压时直接的正压力,从而改善了悬臂部分的受力状况,提高了整个挤压模的结构强度,且可减小悬臂部分的厚度,有利于产品出料,不易发生堵模的现象。进一步,出料口的出口宽度从第三表面至第四表面逐渐增大,有利于在挤压过程中泄压,进一步改善了悬臂部分的受力状况。

Description

遮盖式挤压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铝型材挤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遮盖式挤压模。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日益发展和现代加工技术的进步,铝合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铝合金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质量轻、可焊接等诸多优点。在铝型材挤压生产中,模具是关键。目前,盖板铝型材的模具大多仍然采用传统设计的模具,如传统的平面模或整体式平面模。对于传统的平面模,模具一般由模子与模垫组成,整个平面模的强度不高,容易变形、塌裂。对于整体式平面模,模具一般由一件模子组成,其加工难度大,制造周期长,且挤压过程中,易出现堵模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强度高且不易发生堵模现象的遮盖式挤压模。
一种遮盖式挤压模,包括:
上模,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开设有贯穿至所述第二表面的分流孔;
下模,具有相对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开设有贯穿至所述第四表面的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与所述分流孔连通且所述出料口的开口宽度从所述第三表面至所述第四表面逐渐增大;以及
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流孔有三个,三个分流孔形成品字形结构,且所述分流孔的开口尺寸从所述第一表面至所述第二表面逐渐增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逐渐增大为分段式渐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料口包括盖顶出口、侧边出口以及支撑架出口;所述盖顶出口呈弧形;所述侧边出口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盖顶出口的两端且向所述盖顶出口的同一侧延伸;所述支撑架出口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侧边出口的内侧,且相对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表面的中部开设限位槽,所述第三表面的中部设有与所述限位槽相适配的限位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周围的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限位台周围的所述第三表面之间设有0.3~1.0mm的应力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为内六角螺杆,所述第二表面开设有末端朝向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固定孔,所述第四表面开设有贯穿至所述第三表面的第二固定孔,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通过依次穿入所述第二固定孔与所述第一固定孔的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盖式挤压模还包括销钉,所述第二表面开设有末端朝向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销孔,所述第四表面开设有贯穿至所述第三表面的第二销孔,所述销钉依次穿入所述第二销孔与所述第一销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孔有两个,所述第一销孔有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孔与所述第一销孔围绕所述分流孔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固定孔有两个,所述第二销孔有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孔与所述第二销孔围绕所述出料口且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模的侧壁开设有径向的第一起重孔;所述下模的侧壁开设有径向的第二起重孔,所述第二起重孔位置与所述第一起重孔的位置对应。
上述遮盖式挤压模将空心型材用分流模的结构应用到非空心型材的加工上,下模的悬臂部分(即下模上出料口围绕的部分)大都位于上模的后面并由上模保护起来,避免了悬臂部分受到金属挤压时直接的正压力,从而改善了悬臂部分的受力状况,提高了整个挤压模的结构强度,且可减小悬臂部分的厚度,有利于产品出料,不易发生堵模的现象。进一步,出料口的出口宽度从第三表面至第四表面逐渐增大,有利于在挤压过程中泄压,进一步改善了悬臂部分的受力状况。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遮盖式挤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上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沿图2中A-A线的立体剖视图;
图4为图1中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沿图4中B-B线的立体剖视图;
图6为采用图1遮盖式挤压模制作的终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一实施方式的遮盖式挤压模10主要用于将铝型材等金属型材挤压成型以制作实心型材的产品,如图6中所示的摄像盒铝合金盖板800等。该遮盖式挤压模10包括上模100、下模200、连接件300以及销钉400。
请结合图2和图3,上模100呈圆盘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10和第二表面120。第一表面110及第二表面120均凸出上模100的侧壁130,并与侧壁130配合形成环形的台阶结构。第一表面110呈平面状。第二表面120的中部开设有限位槽140。限位槽140的轴向垂直于第一表面110且端部朝向第一表面110。第二表面120围绕限位槽140的部分表面向第一表面110凹陷0.3~1.0mm以形成一与下模200配合的应力间隙。上模100的侧壁130开设有径向的第一起重孔150,以便于在产品加工时移动上模100。
上模100上开设有三个分流孔160。分流孔160为从第一表面110开设并贯穿至第二表面120。三个分流孔160围绕上模100的中部呈品字形分布。每个分流孔160的内壁流线型设计,便于金属型材挤压通过。分流孔160的开口尺寸从第一表面110至第二表面120逐渐变大。开口尺寸逐渐增大的分流孔160有利于在挤压金属型材时起到泄压的作用,以降低上模100,尤其是分流孔160的孔壁受到的摩擦力,便于产品加工。可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分流孔160的数量及分布方式不限于上面所述,针对不同的终产品设计要求,分流孔160也可以为4个或6个等。
请结合图4和图5,下模200呈圆盘状,具有相对的第三表面210和第四表面220。第三表面210及第四表面220均呈平面状,且第三表面210相对下模200的侧壁230向内凹陷,以形成与第二表面120扣合连接的扣合位。下模200可通过该扣合位扣合在上模100的第二表面120上。由于第二表面120围绕限位槽140的部分表面向第一表面110凹陷,从而第三表面210与限位槽140周围的部分第二表面120之间形成应力间隙,以保证在挤压过程中上模100的弹性形变不会将正压力传递到下模200的第三表面210,保证下模200的结构稳定性。下模200的侧壁230上开设环形的定位槽240,以方便下模200安装定位。进一步,下模200在定位槽240内设有径向的第二起重孔250。第二起重孔250的位置与第一起重孔150的位置对应,以便于在产品加工时移动下模200。
下模200开设有出料口260。出料口260从第三表面210开设并贯穿至第四表面220。出料口260与分流孔160连通。出料口260的形状与终产品的形状相适配,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出料口260在第三表面210上包括盖顶出口261、侧边出口263以及支撑架出口265。其中,盖顶出口261呈弧形。侧边出口263有两个,分别位于盖顶出口261的两端且向盖顶出口261的同一侧延伸。支撑架出口265有两个,分别位于侧边出口263的内侧,且相对设置。请结合图6,盖顶出口261、侧边出口263以及支撑架出口265分别用于形成终产品800的顶盖810、侧边820和支撑架830。出料口260下方形成下模200的悬臂部分270。
在本实施方式中,出料口260的开口宽度(即出料口260两内壁之间的间距)从第三表面210至第四表面260呈三段式分布,具体是在轴向包括靠近第三表面210的塑形口262、中部的第一泄压口264以及靠近第四表面220的第二泄压口266。塑形口262的开口宽度与终产品的厚度基本一致,用于产品塑形。由于受金属摩擦力的影响,悬臂部分270会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会使侧边出口263及支撑架出口265的开口宽度变小,因此,在出料口260,尤其是塑形口262的开口宽度设计时,给予一定的弹性预留量,如将塑形口262的开口宽度设计为比顶盖810的厚度大0.1~0.2mm,以保证终产品800的质量要求。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泄压口264的开口宽度大于塑形口262的开口宽度,且第二泄压口266的开口宽度大于第一泄压口264的开口宽度,从而在下模200的轴向上,出料口260呈三段式逐渐增大。逐渐增大式的出料口260有利于在挤压金属型材时起到泄压的作用,以降低下模200,尤其是出料口260的孔壁受到的摩擦力和侧向挤压力,保证悬臂部分270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可以缩减悬臂部分270的厚度,以减少堵模现象的发生,便于产品顺利通过出料口260。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表面210的中部设有一凸台形状的限位台212。限位台212的形状与限位槽140的形状相适配,并可插入限位槽140中与限位槽140的槽内壁相抵接。限位台212的高度小于限位槽140的深度,从而当下模200由于内侧摩擦力和侧向挤压力的作用下凹陷时,限位台212可受到限位槽140的槽内壁的约束,可以有效消除下模200的下陷,以缓解悬臂部分270的变形压力,同时还可以改善悬臂部分270的受力状态,整个悬臂部分270的受力状况相当于由悬臂梁变成了简支梁,从而整个挤压模10的结构强度大大提高。
可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出料口260的开口宽度也不限于三段式递增,如也可以为两段式递增、四段式递增等分段式递增形式或连续递增形式或分段式递增与连续式递增相配合的形式等;且针对不同的产品要求,出料口260的形状不限于上面所述,只要能够改善悬臂部分270的变形压力,减小悬臂部分270的厚度即可。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件300为内六角螺杆,其表面设有外螺纹。第二表面120开设有末端朝向第一表面110的第一固定孔180,如螺孔,且第四表面220开设有贯穿至第三表面210的第二固定孔280,如螺孔或光孔(即没有螺纹的孔),从而上模100与下模200通过依次穿入第二固定孔280与第一固定孔180的连接件固定连接。
第二表面120开设有末端朝向第一表面110的第一销孔190。第四表面220开设有贯穿至第三表面210的第二销孔290。销钉400依次穿入第二销孔290与第一销孔190,以防止上模100与下模200发生相对旋转。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固定孔180有两个,第一销孔190有两个,第一固定孔180与第一销孔190围绕分流孔160且间隔设置。第二固定孔280有两个,第二销孔290有两个,第二固定孔280与第二销孔290围绕出料口260且间隔设置。可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件300不限于内六角螺杆,如连接件300也可以直接穿过上模100和下模200,再在端部用螺帽旋紧固定。且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连接件300的结构强度足够时,可以不设置销钉400与对应的销孔结构。
上述遮盖式挤压模10将空心型材用分流模的结构应用到非空心型材的加工上,下模200的悬臂部分270大都位于上模100的后面并由上模100保护起来,避免了悬臂部分270受到金属挤压时直接的正压力,从而改善了悬臂部分270的受力状况,提高了整个挤压模10的结构强度,且可减小悬臂部分270的厚度,有利于产品出料,不易发生堵模的现象。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遮盖式挤压模,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模,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开设有贯穿至所述第二表面的分流孔;
下模,具有相对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开设有贯穿至所述第四表面的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与所述分流孔连通且所述出料口的开口宽度从所述第三表面至所述第四表面逐渐增大;以及
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盖式挤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孔有三个,三个分流孔形成品字形结构,且所述分流孔的开口尺寸从所述第一表面至所述第二表面逐渐增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盖式挤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逐渐增大为分段式渐增。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盖式挤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包括盖顶出口、侧边出口以及支撑架出口;所述盖顶出口呈弧形;所述侧边出口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盖顶出口的两端且向所述盖顶出口的同一侧延伸;所述支撑架出口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侧边出口的内侧,且相对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盖式挤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的中部开设限位槽,所述第三表面的中部设有与所述限位槽相适配的限位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遮盖式挤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周围的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限位台周围的所述第三表面之间设有0.3~1.0mm的应力间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盖式挤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内六角螺杆,所述第二表面开设有末端朝向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固定孔,所述第四表面开设有贯穿至所述第三表面的第二固定孔,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通过依次穿入所述第二固定孔与所述第一固定孔的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遮盖式挤压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销钉,所述第二表面开设有末端朝向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销孔,所述第四表面开设有贯穿至所述第三表面的第二销孔,所述销钉依次穿入所述第二销孔与所述第一销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遮盖式挤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孔有两个,所述第一销孔有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孔与所述第一销孔围绕所述分流孔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固定孔有两个,所述第二销孔有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孔与所述第二销孔围绕所述出料口且间隔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盖式挤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的侧壁开设有径向的第一起重孔;所述下模的侧壁开设有径向的第二起重孔,所述第二起重孔位置与所述第一起重孔的位置对应。
CN201420390986.3U 2014-07-15 2014-07-15 遮盖式挤压模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917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90986.3U CN203991725U (zh) 2014-07-15 2014-07-15 遮盖式挤压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90986.3U CN203991725U (zh) 2014-07-15 2014-07-15 遮盖式挤压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91725U true CN203991725U (zh) 2014-12-10

Family

ID=52031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90986.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91725U (zh) 2014-07-15 2014-07-15 遮盖式挤压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9172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18503A (zh) * 2015-12-25 2016-06-01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半空心型材的保护式挤压模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18503A (zh) * 2015-12-25 2016-06-01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半空心型材的保护式挤压模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00611B (zh) 一种拆分式导线涂漆模具
CN104289546B (zh) 一种挤压成型模具
CN101362163A (zh) 一模多出铝合金管材热挤压模具
CN203991725U (zh) 遮盖式挤压模
CN201223927Y (zh) 一种5.8吨钢锭模
CN214321451U (zh) 连续模具冲裁凹模快速拆卸结构
CN201644542U (zh) 一种挤压模
KR101364302B1 (ko) 주형에 안착된 주조용 목형 인출용 결착구 및 그 결착구가 조립된 주조용 목형
CN206899593U (zh) 一种带密封槽工件的防卡模具
CN107081876B (zh) 新型模具芯棒及设有该芯棒的注塑模具
CN206085490U (zh) 一种注塑机用定模板
CN105150491A (zh) 水磨石pvc分隔条模具
CN204074779U (zh) 一种低挤压比模具
CN203779381U (zh) 一种薄板类工件的夹持装置
CN202448207U (zh) 建筑陶瓷模具整体边框
CN213409887U (zh) 一种治具调节机构
CN203412898U (zh) 带凸板式弹片螺母
CN204375492U (zh) 一种用于分割导体生产中的接头套
CN211466813U (zh) 一种无机发泡水泥保温板成型模具
CN218522236U (zh) 对拉螺杆孔模芯
CN215762685U (zh) 一种具有防拆结构的自攻螺钉
CN203236625U (zh) 一种抽芯式模具
CN220980085U (zh) 一种自锁功能钢丝螺套
CN213224147U (zh) 连续缩杆模
CN210767331U (zh) 自由式保温墙体支撑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Termination date: 20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