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88240U - 改良型骨折复位固定钳 - Google Patents

改良型骨折复位固定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88240U
CN203988240U CN201420455247.8U CN201420455247U CN203988240U CN 203988240 U CN203988240 U CN 203988240U CN 201420455247 U CN201420455247 U CN 201420455247U CN 203988240 U CN203988240 U CN 2039882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binding clip
support arm
tong arm
t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5524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坤龙
栾富钧
栾和旭
张铭华
杨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ngchuan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Yongchuan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ngchuan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Yongchuan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2045524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882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882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8824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良型骨折复位固定钳,包括钳头、钳形臂、钳柄、轴销、螺旋轴和固定螺栓,所述钳形臂的前端包括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所述第一钳臂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钳头,所述第二钳臂的二分之一处设置有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第二钳臂的第一端与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形成Y型分支结构且所述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在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的第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二钳头及第三钳头;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钳头均为短弧形钳头。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稳定骨折断端并有效维持复位,复位后固定钳夹持端具有较大的空间,利于钢板的植入及固定,缩短手术时间,而且能够避免骨折断端周围软组织及骨膜损伤过大。

Description

改良型骨折复位固定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科医疗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改良型骨折复位固定钳。
背景技术
骨折是骨创伤科常见的疾病,手术治疗过程中,必须先将移位的骨折进行复位然后再进行钢板的植入和固定。
目前四肢骨干的横行骨折、短斜型骨折复位相对容易,但维持骨折复位和复位后的钢板植入及固定相对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的复位器械仅专注于骨折如何得到良好复位,而忽略了复位后没有足够的空间植入钢板的问题,使得操作时,只能取出复位器械来腾出钢板空间后,再辅助其他器械(如持骨钳)进行骨折固定。而此方案会导致骨折复位、固定复杂,手术时间长,对骨折断端软组织及骨膜损伤大,影响骨折愈合。
根据临床经验来看,理想的骨折复位钳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能迅速完成骨折复位、稳定骨折断端,并能有效维持复位。2.复位钳口有足够空间,利于钢板的置入及固定。3.保护骨折断端周围软组织及骨膜,避免过度损害。
目前临床常用的骨折复位钳主要有点式复位钳、双齿复位钳、三齿复位钳及多齿复位钳,但都存在各种不足之处。
点式复位钳:
1.两齿端锐利,无法复位及固定横行骨折,对于斜行及螺旋形骨折,有夹爆骨折的风险;2.对直径较粗的骨折把持力差,抗旋转能力差;3.完成复位后,由于钳口空间较小,钢板无法顺利植入及固定。
双齿复位钳:
1.对横行骨折维持复位能力差,有再移位风险性。2.完成复位后,钳口空间很小,钢板无法直接顺利植入及固定。需要再次松开复位钳,辅助其他器械将钢板植入,导致骨折断端周围软组织损伤大。
三齿复位钳:
1.三齿复位钳需要包裹骨折断端一周才能完成有效复位及固定,但意味着骨折断端周围的软组织及骨膜受到广泛损害,不利于骨折愈合。2.完成复位后,由于钳口极小,无法植入钢板。只有再次取出复位钳,再辅助持骨钳完成钢板的植入及固定,增加手术时间。
多齿复位钳:
与三齿复位钳一样,会广泛损伤骨折断端周围的软组织及骨膜,不利于骨折愈合。而且复位后,由于钳口极小,无法植入钢板。只有再次取出复位钳,再辅助持骨钳完成钢板的植入及固定,增加手术时间。
申请号为201110374042.8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下肢骨干骨折临时固定器,其公开了一种适用于下肢骨干骨折手术的临时固定器,将上钳部设置为1/3弧形钢板,下钳部设置两个顶端带尖球体,能够解决骨折复位后放置钢板过程中骨折两断端的临时稳定问题,减少了手术时间及骨膜等软组织损伤及感染的机会,但是上钳部的弧形钢板面积过大,需要剥离广泛的软组织及骨膜,使得骨膜损伤过大,另外下钳部的带尖球体的抓持力不行,非常容易滑脱,出现固定不稳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良型骨折复位固定钳,利用三点固定稳定的原理并在咬合面设置防滑齿,能够稳定骨折断端并有效维持复位,复位后固定钳夹持端具有较大的空间,利于钢板的植入及固定,缩短手术时间,其钳头大小设计合适,避免骨折断端周围软组织及骨膜损伤过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改良型骨折复位固定钳,包括钳头、钳形臂、钳柄、轴销、螺旋轴和固定螺栓,所述钳形臂的中部通过轴销交叉连接形成X形结构,所述钳头和钳柄分别固定在钳形臂的两端,所述螺旋轴横向固定在钳形臂的中后部且所述固定螺栓套设在螺旋轴上,所述钳形臂的前端包括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且所述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的第一端均为向外侧弯曲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钳臂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钳头,所述第二钳臂的二分之一处设置有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第二钳臂的第一端与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形成Y型分支结构且所述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在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的第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二钳头及第三钳头;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钳头均为短弧形钳头,所述短弧形钳头向内凹陷的一面为咬合面,与咬合面相对的面为固定面,所述第一钳头、第二钳头及第三钳头的咬合面上设置有防滑齿;所述第二钳头与第三钳头的咬合面均朝向第一钳臂的方向,所述第一钳头的咬合面朝向第二钳臂的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的弧形结构表面光滑过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的第二端均向第一钳臂的方向弯曲,且所述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的表面光滑过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钳臂的第二端向第二钳臂的方向弯曲,且所述第一钳臂的表面光滑过渡。
进一步的,所述每一钳头的弧长为10-20mm,所述每一钳头咬合面的宽度为8-12mm。
进一步的,所述每一钳头的弧长为15mm,所述每一钳头咬合面的宽度为10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的第二端端部之间的距离为40-60mm。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钳处于完全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的中点之间的距离为20-30mm。
本实用新型将两钳形臂前端设计为三个钳头形成三角形抓持结构,利用了三点固定稳定的原理,能够稳定骨折断端并有效维持复位;三个钳头为短弧形钳头以匹配骨干的圆柱形结构;钳头的咬合面设计有防滑齿,可增加咬合面与骨折断端的摩擦力,利于断端稳定,增加了钳头的把持力及抗旋转能力;短弧形钳头与骨干结合面较小,利于保护软组织及骨膜,减少血供损害;另外钳口处较大,复位完成后,给予钢板提供了很大的植入空间,可完成直接固定,避免了现目前所使用复位钳在复位及固定时的繁琐过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改良型骨折复位固定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改良型骨折复位固定钳的较佳实施方式包括:钳头1、钳形臂2、钳柄3、轴销4、螺旋轴5和固定螺栓6。
所述钳形臂2的中部通过轴销4交叉连接形成X形结构,所述钳头1和钳柄3分别固定在钳形臂2的两端,所述螺旋轴5横向固定在钳形臂2的中后部且所述固定螺栓6套设在螺旋轴5上。具体地说,所述钳形臂2以轴销4为转轴转动,所述固定螺栓6套设在螺旋轴5上,可通过其调节并锁紧钳形臂2的钳口大小,所述钳柄3固定在钳形臂2的末端,呈指环形,便于把持。
所述钳形臂2的前端包括第一钳臂21和第二钳臂22且所述第一钳臂21和第二钳臂22的第一端均为向外侧弯曲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钳臂21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钳头11,所述第二钳臂22的二分之一处设置有第一支臂221和第二支臂222,所述第二钳臂22的第一端与第一支臂221及第二支臂222形成Y型分支结构且所述第一支臂221与第二支臂222在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支臂221与第二支臂222的第二端端部之间的距离为40-60mm,所述固定钳处于完全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钳臂21和第二钳臂22的中点之间的距离为20-30mm。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臂221与第二支臂222的第二端端部之间的距离为50mm,所述固定钳处于完全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钳臂21和第二钳臂22的中点之间的距离为25mm。所述第一支臂221及第二支臂222的第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二钳头12及第三钳头13。具体地说,所述钳形臂2的前端第二钳臂22由中部开始形成Y字型第一支臂221及第二支臂222,所述第一支臂221及第二支臂222与第一钳臂21的第二端均固定有相同的第二钳头12、第三钳头13及第一钳头11,形成三角形爪持结构,利用了三点固定稳定的原理,能够稳定骨折断端并有效维持复位。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距离的设计主要是发明人根据临床经验而来,所述第一支臂221与第二支臂222的第二端端部之间的距离范围主要是保证三个钳头1能够稳定骨折断端并有效维持复位;所述第一钳臂21和第二钳臂22的中点之间的距离范围主要是保证具有较大的钳口空间,复位完成后,利于钢板的植入并可完成直接固定,避免了以往复位及固定的繁琐过程。
请继续参考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一钳头11、第二钳头12及第三钳头13均为短弧形钳头1,所述短弧形钳头1向内凹陷的一面为咬合面,与咬合面相对的面为固定面,所述第一钳头11、第二钳头12及第三钳头13的咬合面上设置有防滑齿14;所述第二钳头12与第三钳头13的咬合面均朝向第一钳臂21的方向,所述第一钳头11的咬合面朝向第二钳臂22的方向。具体地说,所述第一钳头11、第二钳头12及第三钳头13相同,均类似月牙形,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短弧形钳头1与骨干的结合面较小,利于保护软组织及骨膜,减少血供损害,且防滑齿14的设计可增加咬合面与骨折断端的摩擦力,利于断端稳定,增加钳头1的把持力及抗旋转能力。
所述每一钳头1的弧长为10-20mm,所述每一钳头1咬合面的宽度为8-12mm。本实施例中,所述每一钳头1的弧长为15mm,所述每一钳头1咬合面的宽度为10mm。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因为人体的骨骼大小不一,所以本骨折复位固定钳的尺寸可设计为几种型号,医生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使用。其选择的主要原则是保证钳头1的弧长小于目标骨干周径的1/4。
其中,所述第一钳臂21和第二钳臂22的弧形结构表面光滑过渡。所述第一支臂221及第二支臂222的第二端均向第一钳臂21的方向弯曲,且所述第一支臂221及第二支臂222的表面光滑过渡。所述第一钳臂21的第二端向第二钳臂22的方向弯曲,且所述第一钳臂21的表面光滑过渡。光滑过渡的设计主要是避免对患者的其他肌肉或者组织造成伤害。
在进行骨折复位固定时,需先将骨折处复位:首先使得骨折断端充分暴露后,用右手把持钳柄3并旋松固定螺栓6,撑开钳形臂2,使得钳口大小稍大于目标骨干,然后将第一钳头11、第二钳头12及第三钳头13伸入到骨折断端两侧,右手合拢钳柄3,左手调节固定螺栓6锁紧,使得目标骨折固定稳妥。然后选择型号合适的钢板通过第一钳臂21与第一支臂221及第二支臂222的间隙贴紧骨面,判断钢板与骨面是否贴附、匹配,再选用直径合适的克氏针将钢板临时固定在骨干上,接着选择预想固定的钢板螺孔,使用带套筒的电钻沿着钢板螺孔向骨干的方向垂直转孔,再测量骨干钻孔的深度,利用攻丝锥对骨干进行攻丝,最后选择型号大小合适的螺钉拧入骨孔,完成固定。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将所述第一支臂221与第二支臂222的第二端端部之间的距离为50mm,所述固定钳处于完全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钳臂21和第二钳臂22的中点之间的距离为25mm,所述每一钳头1的弧长为15mm,所述每一钳头1咬合面的宽度为10mm变为所述第一支臂221与第二支臂222的第二端端部之间的距离为40mm,所述固定钳处于完全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钳臂21和第二钳臂22的中点之间的距离为20mm。,所述每一钳头1的弧长为10mm,所述每一钳头1咬合面的宽度为8mm。其它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将所述第一支臂221与第二支臂222的第二端端部之间的距离为50mm,所述固定钳处于完全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钳臂21和第二钳臂22的中点之间的距离为25mm,所述每一钳头1的弧长为15mm,所述每一钳头1咬合面的宽度为10mm变为所述第一支臂221与第二支臂222的第二端端部之间的距离为60mm,所述固定钳处于完全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钳臂21和第二钳臂22的中点之间的距离为30mm。,所述每一钳头1的弧长为20mm,所述每一钳头1咬合面的宽度为12mm。其它同实施例1。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旨在说明具体实施方案的实现方式,不能理解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在详述的实施方案基础上做出各种变体,这些变体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之内。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仅由所述的权利要述进行限制。

Claims (8)

1.一种改良型骨折复位固定钳,包括钳头、钳形臂、钳柄、轴销、螺旋轴和固定螺栓,所述钳形臂的中部通过轴销交叉连接形成X形结构,所述钳头和钳柄分别固定在钳形臂的两端,所述螺旋轴横向固定在钳形臂的中后部且所述固定螺栓套设在螺旋轴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钳形臂的前端包括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且所述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的第一端均为向外侧弯曲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钳臂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钳头,所述第二钳臂的二分之一处设置有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第二钳臂的第一端与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形成Y型分支结构且所述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在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的第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二钳头及第三钳头;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钳头均为短弧形钳头,所述短弧形钳头向内凹陷的一面为咬合面,与咬合面相对的面为固定面,所述第一钳头、第二钳头及第三钳头的咬合面上设置有防滑齿;所述第二钳头与第三钳头的咬合面均朝向第一钳臂的方向,所述第一钳头的咬合面朝向第二钳臂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型骨折复位固定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的弧形结构表面光滑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型骨折复位固定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的第二端均向第一钳臂的方向弯曲,且所述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的表面光滑过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型骨折复位固定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钳臂的第二端向第二钳臂的方向弯曲,且所述第一钳臂的表面光滑过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型骨折复位固定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钳头的弧长为10-20mm,所述每一钳头咬合面的宽度为8-12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良型骨折复位固定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钳头的弧长为15mm,所述每一钳头咬合面的宽度为1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型骨折复位固定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的第二端端部之间的距离为40-6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型骨折复位固定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钳处于完全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的中点之间的距离为20-30mm。
CN201420455247.8U 2014-08-12 2014-08-12 改良型骨折复位固定钳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882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55247.8U CN203988240U (zh) 2014-08-12 2014-08-12 改良型骨折复位固定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55247.8U CN203988240U (zh) 2014-08-12 2014-08-12 改良型骨折复位固定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88240U true CN203988240U (zh) 2014-12-10

Family

ID=52028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55247.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88240U (zh) 2014-08-12 2014-08-12 改良型骨折复位固定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8824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20898A (zh) * 2017-04-17 2018-11-0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五医院 一种用于可降解弧形肋骨骨折固定器的手术固定钳
CN109745111A (zh) * 2019-01-31 2019-05-14 梁远 一种锁骨骨折复位器
CN110547834A (zh) * 2019-09-03 2019-12-10 长沙众智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肌腱导引钳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20898A (zh) * 2017-04-17 2018-11-0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五医院 一种用于可降解弧形肋骨骨折固定器的手术固定钳
CN109745111A (zh) * 2019-01-31 2019-05-14 梁远 一种锁骨骨折复位器
CN110547834A (zh) * 2019-09-03 2019-12-10 长沙众智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肌腱导引钳
CN110547834B (zh) * 2019-09-03 2024-05-10 长沙众智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肌腱导引钳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765808U (zh) 一种骨折复位固定钳
CN203988240U (zh) 改良型骨折复位固定钳
CN203029372U (zh) 一种克氏针导向装置
CN204274606U (zh) 多功能骨折复位固定钳
CN203749466U (zh) 一种脊柱椎板牵开器
CN110115622A (zh) 一种快速钢板归位骨折钳及其使用方法
CN206482649U (zh) 一种骨折复位固定钳
CN204049805U (zh) 枪式复位钳
CN209018919U (zh) 一种椎体夹持钳
CN204092167U (zh) 一种适用于粉碎性骨折的捆扎引导装置
CN204106162U (zh) 一种持骨钳
CN204092161U (zh) 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术中捆扎固定桡骨头的专用环扎器
WO2014000657A1 (zh) 一种钢丝环扎固定装置
CN206822699U (zh) 一种带稳定钢板功能的骨科复位钳
CN102836003B (zh) 一种带滑锤的拔钉钳
CN203724196U (zh) 多功能三叶持骨钳
CN203524750U (zh) 一种髁突囊内骨折手术复位钳
CN202589642U (zh) 椎弓根断钉取出器
CN202960731U (zh) 用于接骨板的组合式锁定螺钉及包括其的接骨板系统
CN206576949U (zh) 一种骨折排式复位钳
CN201806774U (zh) 一种持骨钳
CN205181466U (zh) 一种将皮外定位板与皮下接骨板连接和置入的装置
CN201624760U (zh) 髁部骨折复位钳
CN105534591B (zh) 一种将皮外定位板与皮下接骨板连接和置入的装置
CN204839659U (zh) 无遮挡骨折复位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Termination date: 2016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