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71338U - 用于练习柔道摔倒动作的训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练习柔道摔倒动作的训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971338U CN203971338U CN201320812585.8U CN201320812585U CN203971338U CN 203971338 U CN203971338 U CN 203971338U CN 201320812585 U CN201320812585 U CN 201320812585U CN 203971338 U CN203971338 U CN 20397133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iner
- foot
- liang
- main part
- shank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练习柔道摔倒动作的训练装置,该训练装置包括:主体部分(110),具有两个腿部(111、113);以及两个脚部(121、123),分别与所述两个腿部(111、113)连接,所述训练装置(100)能够通过所述两个脚部(121、123)站立,并且所述两个脚部(121、123)设置成使得所述训练装置(100)在跌倒后能够通过所述两个脚部(121、123)恢复站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训练装置可以通过双脚保持双腿站立的姿势,而且能够在摔倒后能自动复原站立姿势,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并且实现了对训练者身体的良好保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训练装置,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柔道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柔道是一种有利于人们强身健体的传统运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柔道,并且有一些机构(例如学校)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等原因而开设柔道课程。但是,一般初学者恐被对手摔倒和攻击,使用训练装置能够让初学者增加自信心和兴趣,通过反复练习基本动作,则可掌握相关技术和力度。从而,人们产生了对于柔道训练装置的需求。
已知技术中存在一些训练装置,例如,在文献CN201832389U中公开了一种训练装置,但是,不论是其主体的设置还是其腿部和脚部的设置,均使得其仅适用于拳击训练,并不适用于柔道的训练。原因在于,用于拳击的训练装置需要使得其训练装置中的主体上部作出多种拳击动作,从而必须配备有多种气动装置,故训练装置的主体上部将集中训练装置的大部分重量,因而不能够容易地以较小重量实现在跌倒后能够自动恢复站立的训练装置。所以,文献CN201832389U中公开的训练装置不适用于柔道的训练。
还例如,单底座式的真人装置(例如文献CN2474190Y)。虽然这种装置可以具有“不倒翁”的效果,但是这种单底座的装置也不适合柔道练习,例如,根本不能实现对柔道中的定位摔倒(在这种练习中,训练者需 要与对手的两个脚部进行接触)等动作的练习。另外,这种单底座式的真人装置的半圆座不易使人靠近,其半圆座平台的边缘经常对训练者脚部造成损害。
特别地,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发生了多宗由于柔道练习而致死或重伤的意外事故,练习柔道的人或机构期望一种能够确保练习柔道时提供安全保障和要求的训练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训练装置,其能够适用于柔道初学者训练时使用。一般初学者恐被对手摔倒和攻击,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训练装置能够让初学者增加自信心和兴趣,通过反复练习基本动作,则可掌握相关技术和力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练习柔道摔倒动作的训练装置,该训练装置包括:主体部分,具有两个腿部;以及两个脚部,分别与两个腿部连接,两个脚部分别与地面接触从而使训练装置站立,其中,两个脚部的底部具有圆弧面,训练装置的重心被设置成低于圆弧面所在球体的球心,使得训练装置在跌倒后能够恢复站立。
进一步地,两个脚部中的每一个脚部的重量为11公斤,而主体部分的重量不超过1公斤,由此主体部分与两个脚部的重量之比为小于或等于1:22。
进一步地,两个脚部与两个腿部分别具有管状构件,通过相应脚部的管状构件和相应腿部的管状构件相互套合,使得两个脚部能拆卸地连接于主体部分。
进一步地,两个脚部与两个腿部的管状构件在相互套合的部分使用至少两根螺栓固定。
进一步地,两个脚部具有金属芯部和包覆金属芯部的包覆部,包覆部由弹性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包覆部在金属芯部的外部通过PU发泡方法形成。
进一步地,包覆部的硬度为邵氏A硬度值(Shore A value)80以上以及邵氏D硬度值(Shore D value)70以下。
进一步地,两个脚部中的每一个均形成为包括位于下部的半球形部和位于上部的圆锥形部。
进一步地,主体部分具有弹性骨架,并且在所述弹性骨架之上覆盖有布料或纸张。
进一步地,弹性骨架为竹条、塑胶、或金属材料。
进一步地,两个腿部之间的夹角介于15度至80度。
进一步地,训练装置用于柔道训练。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至少可以实现以下效果中的一种或多种:
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训练装置可以通过双脚保持双腿站立的姿势,而且能够在摔倒后能自动复原站立姿势。训练装置具有与真人一样的两条腿,从而更加真实地模拟了真人训练的情形,并且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该训练装置能够在摔倒后自动回复到原来的站立姿势,使得使用者不需要在完成击倒动作后再将训练装置抬起来复位。而训练装置的重量一般在25kg左右,重量较小,而且该训练装置的自动复位功能有助于减少由于弯腰拾起重物而被弄伤的机率。
相比之下,对于传统的单底座式真人装置(例如文献CN2474190Y),如果以“不倒翁”作为设计原理、并且使训练装置的尺寸与真人(例如,中学生的平均165cm的身高)一样高的话,则训练装置的重量远超过30kg,甚至达到35kg以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例如,这种过大的重量很难满足对于中学生训练者的实际需要),而且在摔倒后能自动复原站立姿势的功能难以实现。
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训练装置的整体重量可以形成得比较轻(例如约30kg),有利于身高较小或者初学者的使用。
3)脚部的设置(例如脚部形状的设置)更加有利于训练者的使用,并且防止了对训练者身体的损害。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训练装置的脚部可以方便地进行拆卸,不但方便了其组装、搬运、储藏,而且还使得训练装置具有更大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附图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帮助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图解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图中示出: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训练装置的正视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训练装置的一个脚部的视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脚部的金属芯部和包覆部的视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训练装置站立时的侧视图;以及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训练装置的侧视图,其中示出了训练装置在跌倒时自动恢复站立的过程。
参考标号列表:
100 训练装置
110 主体部分
111、113 腿部
115、117 臂部
119 头部
120、121、123 脚部
1211 半球形部
1213 圆锥形部
1215 支柱
1217 金属芯部
1220 包覆部
α 两个腿部之间的夹角
I、II 训练装置的摔倒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多种不同形式来实施,而不应该仅限于这里所阐述的示例性实施例来构造。当然,提供这些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布更全面和完整,并能够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解释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训练装置100包括:主体部分110和脚部120。主体部分110具有两个腿部111、113。进一步地,主体部分110还可以具有臂部115、117和头部119,从而实现对真人的更真实的模仿。
脚部120具体地包括两个脚部121、123,该两个脚部分别与两个腿部111、113连接,从而可以模拟人体的两个腿部和两个脚部。对于人体的两个腿部和两个脚部的这种模拟在柔道的训练中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地说,在柔道的训练中,有一些基本动作,例如定位摔倒动作,训练者需要通过模拟与真人的腿部和脚部的接触来练习这些动作。
并且,训练装置100能够通过两个脚部121、123站立(如图4所示),从而整个训练装置100看起来像是站立的真人,更有利地方便了训练者的训练。
优选地,尤其是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训练装置用于柔道训练时,两个腿部111、113之间的夹角α为15度至80度,优选为60度。这样的设置符合人体测量分析(Anthropometric Analysis)并且与真人在柔道训练时的姿势更加相像,更有利于训练者的练习。
正如前面所述,在柔道的训练中,通常需要训练例如定位摔倒动作的一些基本动作,在这些基本动作的训练中,通常会使训练装置倒下。在这样的训练中,如果利用传统的训练装置(例如像文献CN201832389U中公开的训练装置),训练者必须扶起倒下的训练装置,从而大大降低了训练者的训练效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训练装置100中对两个脚部121、123进行了特别设置,即,使得训练装置100在跌倒后能够通过两个脚部121、123恢复站立。
具体地,训练装置100的重量集中于两个脚部121、123。该两个脚部121、123的底部具有圆弧面,训练装置100的重心被设置成低于所述圆弧面的球心,即接近脚部121、123与地面的接触点,使得训练装置100在跌倒后能够重新恢复站立,即,达到一种“不倒翁”的效果。如图4-5所示,图4示出了训练装置100站立时的状态。当训练装置100被摔打时,例如图5中的I或II位置,训练装置可以通过“聚重”的两个脚部重新恢复到图4中所示的站立状态。
主体部分110与所述两个脚部121、123的重量之比会直接改变导致训练装置100在跌倒后能够重新恢复站立的力矩,较大的力矩可以使训练装置在倾侧后能更快地回复竖立的状态,其向量方程式表示为:
力矩τ=力臂r x作用力F
因此,力矩的增加可以通过提高脚部的重量(即作用力F)或者增加训练装置的重心与圆弧面球心的距离(即力臂r)实现。因此,优选地,该重量之比为小于或等于1:22,优选为1:22,使恢复站立的时间优选地限定于5秒之内。例如,每个脚部121、123的重量为约11公斤,即,两个脚部的重量之和为约22公斤,而由于要达到“不倒翁”的平衡效果,主体部分110的重量优选地为不超过1公斤。这样的重量一方面可以使得训练装置的整个重心集中于脚部并实现“不倒翁”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 降低整个训练装置的重量,方便了训练装置的搬动。这种训练装置尤其适用于像中学生等的训练者。
更进一步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训练装置100的两个脚部121、123与两个腿部111、113分别具有管状构件,通过脚部和腿部的管状构件相互套合,使得两个脚部121、123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110。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根据需要为该训练装置更换两个脚部121、123。由于主体部分110需要采用轻质的材料制造,在摔倒训练装置的过程中,尤其容易产生损耗。因此主体部分110优选地被设计为可拆卸地连接至两个脚部121、123。当主体部分110损坏时,训练者能够方便地更换上新的主体部分110。另外,通过上述可拆卸地连接的设置,训练者也可以方便地替换上较轻或较重的脚部121、123来调节训练装置100的重量,以针对不同柔道级别的训练需求。
例如,在面对像中学生等的训练者时,可以使用重量较轻的脚部,而面对身形较大或力度较大的训练者时,可以使用重量较重的脚部。从而,可以使得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训练装置不仅仅适用于像中学生等的训练者,并可以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另一方面,这样的设置使得可以将训练装置的主体部分和脚部形成独立的部分,从而使得训练装置的组装、搬运、储藏等变得更加方便。
参照图2和3,其中示出了训练装置100的一个脚部120。如图3中示意性地示出的,脚部120具有金属芯部1217(在图3中以实线的方式示出)和包覆金属芯部的包覆部1220(在图3中以虚线的方式示出)。金属芯部1217可以由简单的平面截球体形成,截球体的截平面中心处轴向地向上突出有支柱1215,支柱1215从包覆部1220的顶部伸出,以便与主体部分110结合(例如通过螺纹结合)。
优选地,包覆部1220由轻质的弹性材料制成。更优选地,包覆部1220由具有一定韧性的材料制成。例如,包覆部1220可通过在金属芯部1210 的外部利用PU发泡方法形成。这样设置的包覆部一方面可以降低整个脚部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使得与训练者接触的部分具有弹性,可以更好地避免硬质的材料对训练者身体造成损害。
此外,适当硬度值的包覆部1220的选取也相当重要。一方面,在将训练装置摔倒的过程中,能减少伤害邻近人员的事故的发生。而且,使用硬度值低的包覆部1220也可以减低对地面的磨损(特别是,柔道训练一般在易受磨损的地垫或地席上进行)。另一方面,使用硬度值较高的包覆部1220可以使训练装置在倾侧后能更快地回复竖立的状态。因此,包覆部1220的优选硬度为邵氏A硬度值(Shore A value)80以上和邵氏D硬度值(Shore D value)70以下,使恢复站立的时间优选地限定于5秒之内。
为了更加方便训练者的训练并且进一步避免硬质的材料对训练者身体造成损害,两个脚部121、123中的每一个均形成为包括位于底部的半球形部1211和位于上部的圆锥形部1213。位于底部的半球形部1211可以更有利于训练装置100在摔倒时恢复站立。另外,位于上部的圆锥形部1213使得训练装置100可以呈现为向上逐渐变小的形状,有利于训练者在训练过程与训练装置100的脚部120的接触,例如,在训练定位摔倒等动作时,训练者的脚部可以与训练装置100的脚部120更好地接触,从而一方面可以使训练者更加仿真地进行训练,另一方面更好地避免了对训练者脚部的损害。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训练装置100的重量主要集中于脚部121、123,而主体部分110的重量要尽量小且具有高韧性。优选地,主体部分110具有弹性骨架,并在所述弹性骨架之上覆盖轻质材料例如布料或纸料制成。该弹性骨架可以使用竹条、塑胶、或金属材料制成。主体部分110优选地采用轻质、坚韧和弹性的结构。轻质的结构能够尽量降低主体部分110与所述两个脚部121、123的重量之比,从而减少脚部121、123的金属物料的使用,一方面降低训练装置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使得训练 装置的组装、搬运、储藏等变得更加方便。至于采用坚韧和弹性的结构,能够在摔倒训练装置的过程中,减少对主体部分110造成的损耗。
虽然上面描述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训练装置100用于柔道训练,但是,本训练装置100并不仅限于此,其还可以用于例如搏击、拳击等的其他身体训练。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练习柔道摔倒动作的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训练装置包括:
主体部分(110),具有两个腿部(111、113);以及
两个脚部(121、123),分别与所述两个腿部(111、113)连接,所述两个脚部(121、123)分别与地面接触从而使所述训练装置(100)站立,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脚部(121、123)的底部具有圆弧面,所述训练装置(100)的重心被设置成低于所述圆弧面所在球体的球心,使得所述训练装置(100)在跌倒后能够恢复站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脚部(121、123)中的每一个脚部的重量为11公斤,而所述主体部分(110)的重量不超过1公斤,由此所述主体部分(110)与所述两个脚部(121、123)的重量之比为小于或等于1: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脚部(121、123)与所述两个腿部(111、113)分别具有管状构件,其中,通过相应脚部的管状构件与相应腿部的管状构件相互套合,使得所述两个脚部(121、123)能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1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脚部(121、123)的管状构件与所述两个腿部(111、113)的管状构件在相互套合的部分处使用至少两根螺栓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脚部(121、123)具有金属芯部(1217)和包覆所述金属芯部的包覆部(1220),所述包覆部(1220)由弹性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部(1220)的硬度为邵氏A硬度值80以上以及邵氏D硬度值70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脚部(121、123)中的每一个均形成为包括位于下部的半球形部(1211)和位于上部的圆锥形部(1213)。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110)具有弹性骨架,并且在所述弹性骨架之上覆盖有布料或纸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骨架为竹条、塑胶、或金属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腿部(111、113)之间形成的夹角介于15度至80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812585.8U CN203971338U (zh) | 2013-12-10 | 2013-12-10 | 用于练习柔道摔倒动作的训练装置 |
JP2014006169U JP3195751U (ja) | 2013-12-10 | 2014-11-19 | 柔道転倒動作を練習するための訓練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812585.8U CN203971338U (zh) | 2013-12-10 | 2013-12-10 | 用于练习柔道摔倒动作的训练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971338U true CN203971338U (zh) | 2014-12-03 |
Family
ID=51968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812585.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71338U (zh) | 2013-12-10 | 2013-12-10 | 用于练习柔道摔倒动作的训练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3195751U (zh) |
CN (1) | CN203971338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14190B (zh) * | 2022-01-27 | 2024-01-30 | 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 | 跌倒防护产品检测方法和装置 |
-
2013
- 2013-12-10 CN CN201320812585.8U patent/CN20397133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
- 2014-11-19 JP JP2014006169U patent/JP3195751U/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3195751U (ja) | 2015-01-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052582B2 (en) | Training and fitness apparatus | |
US20080015093A1 (en) | Sparring dummy | |
CN203971338U (zh) | 用于练习柔道摔倒动作的训练装置 | |
CN104936658A (zh) | 倾斜躺卧引体向上运动器材 | |
CN205683469U (zh) | 一种带有减震装置的多功能运动器材 | |
CN105688392B (zh) | 篮球运球训练机 | |
CN206508437U (zh) | 一种体育教学用双杠 | |
CN201949595U (zh) | 一种旋转式乒乓球靶 | |
CN204073337U (zh) | 一种游泳训练装置 | |
DE202015002518U1 (de) | Balance-Trainingsvorrichtung | |
CN202122788U (zh) | 团身后空翻训练器 | |
CN205182126U (zh) | 一种模拟投篮玩具 | |
CN213192375U (zh) | 一种用于练习跳跳杆的教具 | |
CN205832458U (zh) | 一种多用双面跳床 | |
CN204543453U (zh) | 一种乒乓球动作显示训练球拍 | |
CN201150746Y (zh) | 具有保护运动员安全功能的跳水板 | |
KR102576325B1 (ko) | 태권도 멀티 수련 기구 | |
CN102188791A (zh) | 扭腰甩腿器 | |
CN205460724U (zh) | 一种具有调节功能的体育舞蹈压脚背器 | |
CN204952109U (zh) | 腰部健身器 | |
CN204637414U (zh) | 一种引体向上助力器及引体向上训练装置 | |
CN210078697U (zh) | 一种立定跳远练习器 | |
KR200494350Y1 (ko) | 실내용 복합운동매트 | |
CN209984884U (zh) | 一种变形绳索及其组成的体能训练毯 | |
Chek | The inner unit-A new frontier in abdominal training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03 Termination date: 2016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