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58900U - 盖和具有该盖的容器 - Google Patents

盖和具有该盖的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58900U
CN203958900U CN201420190854.6U CN201420190854U CN203958900U CN 203958900 U CN203958900 U CN 203958900U CN 201420190854 U CN201420190854 U CN 201420190854U CN 203958900 U CN203958900 U CN 2039589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cap
container
enclosing cover
skirt section
l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9085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谷春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ODING JIAKANG FOO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ODING JIAKANG FOO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ODING JIAKANG FOO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ODING JIAKANG FOO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19085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589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589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5890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与具有容器口的容器相配合的盖和具有该盖的容器,该盖包括与容器口配合的内盖(1)和包覆该内盖且与该内盖配合的外盖(2),内盖具有内盖顶部(11)和从该内盖顶部向下延伸的内盖裙部(12),外盖具有外盖顶部(21)和从该外盖顶部向下延伸的外盖裙部(22);在内盖裙部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凹部(13),在外盖裙部的内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凸部(23),当内盖与外盖处于配合状态时凸部能够嵌入到凹部中;或者在内盖裙部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凸部,在外盖裙部的内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凹部,当内盖与外盖处于配合状态时凸部能够嵌入到凹部中。本实用新型的盖和具有该盖的容器具有便于开启且开启安全性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盖和具有该盖的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盖和具有该盖的容器,尤其涉及一种旋拧式的盖和具有该旋拧式的盖的容器。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在容器的内部收纳有内装物的物品,例如:瓶装饮料、玻璃瓶罐头、瓶装洗涤用品、车用玻璃水、隐形眼镜护理液、瓶装颗粒状的速溶咖啡等。在通常的情况下,这些物品都是通过将盖盖在容器的容器口来实现封闭,但是,为了防止容器内的内装物(气体、液体或固体)等发生泄漏,有必要对容器进行密封。
在现有技术中,为保证容器的密封效果,通常会对容器盖与容器之间的配合程度进行紧固加强。在有些情况下,为了进一步保证容器内装物的保存和运输,还需要对容器进行真空密封或者压力密封,有时甚至还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对容器盖的周围进行封边(边缘密封)。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在对容器进行密封时,只注重了对容器密封性能的设计,却没有提及便于开启这些密封容器的设计。当使用者想要解除容器的密封时,通常需要直接对容器盖施加作用力来解除容器盖与容器口之间的密封。但是,当直接对盖施加作用力时,因为此时的力臂(扭矩)很小且握持感较差,所以需要施加较大的作用力才能够解除密封。此外,使用者基本上都是依靠手部的力量直接对容器盖施加作用力以试图解除容器盖与容器口的密封,所以在初次开启密封容器时存在使用者需要消耗较大力气且非常麻烦的问题,对于力量弱小的女性、老人以及儿童而言有时甚至会出现无法开启密封容器的情况。更有甚者,当密封容器为玻璃瓶装的水果罐头等被真空密封的容器时,即便是成年男子也很难只依靠手部的力量将其开启,这时就需要借助于扳手、改锥等工具才能够将其开启,并且利用工具的开启过程也是非常困难的,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破坏容器乃至伤及使用者,因此不仅使用起来极其不方便,而且还存在不安全的隐患。
此外,还存在将容器的容器口设计得较小但将容器其本身设计得相对较大的情况(例如大桶装的色拉油等),这时用于密封容器口的盖也会对应于容器口的尺寸而被设计得较小。此时,当需要解除密封时,因为盖被设计得较小,所以使用者旋拧容器盖时很不方便,并且因为力臂很小,需要额外施加更大的作用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开启且开启安全的盖和具有该盖的容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为一种与具有容器口的容器相配合的盖,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容器口配合的内盖,和包覆上述内盖且与上述内盖配合的外盖,上述内盖具有内盖顶部和从该内盖顶部向下延伸的内盖裙部,上述外盖具有外盖顶部和从该外盖顶部向下延伸的外盖裙部;其中,在上述内盖裙部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凹部,在上述外盖裙部的内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凸部,当上述内盖与上述外盖处于配合状态时上述凸部能够嵌入到上述凹部中;或者,在上述内盖裙部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凸部,在上述外盖裙部的内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凹部,当上述内盖与上述外盖处于配合状态时上述凸部能够嵌入到上述凹部中。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中,当上述凹部被设置在上述内盖裙部的外表面时,上述凹部从上述内盖顶部的边缘向上述内盖裙部的底部延伸;当上述凹部被设置在上述外盖裙部的内表面时,上述凹部从上述外盖裙部的底部的边缘向上述外盖顶部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中,上述外盖裙部与上述外盖顶部形成为一体且呈从该外盖顶部的边缘向下延伸的圆柱形,上述内盖裙部与上述内盖顶部形成为一体且呈从该内盖顶部的边缘向下延伸的圆柱形。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第三方面中,令上述凸部的数量为N,上述凹部的数量为M时,N和M满足公式M=n·N,其中,n和N均为整数且n≥1,N≥1。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中,当N>1时,上述凸部之间的间隔相等,上述凹部之间的间隔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第三方面中,令上述凸部的数量为N,上述凹部的数量为M时,N和M满足公式M≥N,其中,M和N均为大于0的整数。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中,上述凸部为楔子形或条形或方块形。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中,在上述外盖顶部设置有提手部和通孔,上述内盖由金属制成,上述外盖由塑料制成,上述内盖选自螺旋盖、凸耳盖、四旋盖、压旋盖。
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为一种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容器口的容器主体,和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第八方面的任一方面中所述的盖;上述盖与上述容器口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方面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中,该容器还包括与上述容器主体的底部相配合的底盖,其中,在上述底盖的内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凹槽,在上述容器主体的底部的外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凸条,当上述底盖与上述容器主体的底部处于配合状态时上述凸条能够嵌入到上述凹槽中;或者,在上述容器主体的底部的外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凹槽,在上述底盖的内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凸条,当上述底盖与上述容器主体的底部处于配合状态时上述凸条能够嵌入到上述凹槽中。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方面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或第十方面中,当上述盖与上述容器口处于配合状态且上述底盖与上述容器的底部处于配合状态时,上述外盖裙部的外表面、上述容器主体的外表面和上述底盖的外表面为同一面。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便于开启且开启安全的盖和具有该盖的容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构成盖A的内盖1与外盖2的立体装配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盖1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盖1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盖1的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外盖2的立体图。
图6是从另一角度(从斜下方)观察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外盖2的另一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外盖2的仰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外盖2按图5中的K-K线进行截面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盖1与外盖2的立体装配图按图5中的K-K线进行截面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容器B的主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底盖D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盖A、容器B、底盖D的立体装配图。
附图标记说明
A盖
1内盖
11内盖顶部
12内盖裙部
13凹部
14凸耳
2外盖
21外盖顶部
22外盖裙部
23凸部
24提手部
25通孔
26加强肋
B容器
B1容器主体
b容器口
d底部
n凸条
D底盖
m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仅仅是例示,其并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应由实施方式所决定,而是通过权利要求书来确定,当然也包含与权利要求等同思想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此外,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图面,各尺寸的比例等与现实的情况或有不同,具体的尺寸等应参照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构成盖A的内盖1与外盖2的立体装配图。图2~4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盖1的立体图、俯视图、仰视图。图5~8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的外盖2的立体图、另一立体图、仰视图、剖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盖1与外盖2的立体装配图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盖A具有内盖1和外盖2,其中内盖1能够与后述的容器B所具有的容器口b(参照图10)相配合,外盖2包覆内盖1且能够与内盖1相配合。盖A通过内盖1与容器B的容器口b之间的配合来实现对容器B的密封。例如,能够在内盖1与容器口b相配合的状态下对容器B进行真空密封。
如图2~4所示,内盖1具有内盖顶部11和从该内盖顶部11向下延伸的内盖裙部12。在内盖裙部12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凹部13。此处,为了便于说明,在图中例示有16个凹部13(参照图3)。
如图5~8所示,外盖2具有外盖顶部21和从该外盖顶部21向下延伸的外盖裙部22。在外盖裙部22的内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凸部23。此处,为了便于说明,在图中例示有8个凸部23(参照图7)。当内盖1与外盖2处于配合状态时,外盖2的凸部23能够嵌入到内盖1的凹部13中。
如图1、图10和图12所示,当对盖A与容器B进行装配时,能够使盖A的内盖1与容器B的容器口b处于配合状态且能够使内盖1与外盖2处于配合状态,此时,外盖2的凸部23能够嵌入到内盖1的凹部13中。通过这样进行装配,能够在内盖1与外盖2处于配合状态下利用盖A对容器B进行密封。
下面,对解除盖A与容器B的密封状态时以及重新对盖A与容器B进行密封时各部分的具体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当使用者想要解除盖A与容器B的密封状态时,只需对盖A的外盖2施加作用力即可。此时,因为外盖2包覆内盖1且外盖2与内盖1处于配合状态并且外盖2的凸部23处于嵌入到内盖1的凹部13中的状态,使得外盖2与内盖1之间通过凸部23与凹部13的嵌合而相互卡合(啮合)在一起,因此施加在外盖2上的作用力能够经由凸部23、凹部13传递到内盖1,由此能够解除盖A的内盖1与容器B的容器口b之间的密封,从而解除盖A与容器B之间的密封。
当使用者需要使用盖A对容器B重新进行密封时,只需对外盖2施加与解除密封时相反的作用力即可。此时,因此施加在外盖2上的作用力通过相互嵌合的凹部13和凸部23而能够经由凸部23、凹部13传递到内盖1,由此能够实现容器B的重新密封。
在本实用新型中,无论是解除盖A与容器B的密封还是利用盖A对容器B重新进行密封,均无需直接对内盖1施加作用力,而是经由包覆该内盖1的外盖2间接地对内盖1施加作用力。因为外盖2包覆内盖1且外盖2与内盖1通过凸部23和凹部13相互卡合,所以通过对外盖2施加作用力能够获得更大的力臂(扭矩),使得使用者只需施加很小的作用力便可以解除盖A与容器B的密封或利用盖A对容器B重新进行密封。此外,因为外盖2的凸部23能够嵌入到内盖1的凹部13中,所以能够可靠地经由外盖2将作用力传递到内盖1。此外,还能够克服直接对内盖1进行操作时不好握持内盖1的问题。
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例示,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内盖裙部12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凹部13,在外盖裙部22的内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凸部23。但是,也可以在内盖裙部12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凸部,在外盖裙部22的内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凹部,利用该结构也能够使凹部和凸部彼此互相卡合,从而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当在内盖裙部12的外表面设置凹部13,在外盖裙部22的内表面设置凸部23时,如图2所示,优选凹部13从内盖顶部11向内盖裙部12的底部延伸。此外,当在内盖裙部12的外表面设置凸部,在外盖裙部22的内表面设置凹部时,优选凹部从外盖裙部22的底部向外盖顶部21延伸。通过这样进行设计,能够更顺利地实现凹部与凸部之间的嵌合(卡合)。
此外,如图1、2所示,当在内盖裙部12的外表面设置凹部13,在外盖裙部22的内表面设置凸部23且凹部13从内盖顶部11向内盖裙部12的底部延伸形成时,优选凹部13并不是在内盖裙部12的外表面的整个上下方向延伸,而是延伸至内盖裙部12的外表面的上下方向的中途(例如中间位置等)。此外,当在内盖裙部12的外表面设置凸部,在外盖裙部22的内表面设置凹部且凹部从外盖裙部22的底部向外盖顶部21延伸时,优选凹部并不是在外盖裙部22的内表面的整个上下方向延伸,而是延伸至外盖裙部12的内表面的上下方向的中途(例如中间位置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图中例示出了凹部为16个且凸部为8个的情况,但是对凹部和凸部的数量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在内盖1与外盖2处于配合状态时,所有的凸部均能够嵌入到凹部中即可。考虑到使用上的便利性,优选凹部的数量大于凸部的数量,通过这样进行设计,使得操作者只需沿盖的圆周旋拧较短的距离便能够迅速地实现凹部与凸部的卡合。更优选,等间隔地形成凹部且等间隔地形成凸部并且凹部的数量是凸部数量的整数倍,通过这样进行设计,能够进一步迅速且准确地实现凹部与凸部之间的卡合并且使得卡合变得更加牢固,从而能够稳定地实现使用者施加的作用力从外盖2向内盖1的传递。
此外,还可以使内盖裙部12与内盖顶部11形成为一体且该内盖裙部12呈从该内盖顶部11的边缘向下延伸的圆柱形,使外盖裙部22与外盖顶部21形成为一体且该外盖裙部22呈从该外盖顶部21的边缘向下延伸的圆柱形。通过这样进行设计,因为具有一体且圆滑的外观,使得不仅能够美化外观,而且还能够更加便利地进行盖的生产制作,此外还能够提供给使用者更好的握持感。
此外,对于凸部的形状可以为任何形状,但是更优选形成为楔子形或条形或方块形,通过这样形成凸部,能够使内盖1与外盖2之间的配合更加牢固。
此外,如图5所示,还可以在外盖顶部23设置提手部24或通孔25,或者同时设置这两者。通过设置提手部24,不仅能够便于使用者易于携带容器,而且还能够向使用者提供在解除密封或重新进行密封时用于握持以进行施力的部位。通过设置通孔25,使用者只需经由通孔25进行简单的操作便能够使内盖1与外盖2相互分离,从而有利于使用者对内盖1与外盖2进行分离,以单独使用内盖1。此外,还能够节省材料以实现成本的降低。
此外,如图7所示,当在外盖顶部21设置有通孔25时,还可以在外盖顶部21的背面(参照仰视图)设置多个在通孔25的边缘与外盖裙部22的内壁之间延伸的加强肋26,以用于对外盖顶部21的强度进行加强。
此外,对于形成内盖1与外盖2的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制,内盖1与外盖2即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其中,优选内盖1由金属制成,外盖2由塑料制成,但并不局限于此。
此外,对于内盖1的种类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使内盖1为具有四个凸耳14的四旋盖、凸耳盖(快旋盖)(参照内盖1的仰视图的图4),也可以使其为螺旋盖或压旋盖等其它种类的盖。
此外,还可以将内盖1设置成相对于外盖2为可装卸的状态,从而能够将内盖1从盖A拆卸下来单独进行使用,并且还可以利用现有技术中具有的各种盖作为内盖1,以实现成本和原材料的降低。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容器B进行说明。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容器B的主视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底盖D的立体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盖A、容器B、底盖D的立体装配图。如图10、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容器B包括:具有容器口b的容器主体B1和上述盖A,盖A能够与容器口b相配合,以对容器B进行密封。
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容器B,因为能够通过盖A以较小的作用力有效且安全地解除容器B的密封,所以便于使用者对容器B内的内装物进行取出。此外,因为还能够以较小的作用力有效且安全地对容器B重新进行密封,所以当使用者因未使用完容器B内的内装物而想要对容器B再次进行密封时,无需花费较大的力量即可,这对于该容器B中的内装物的保存和多次封装等是有益的。
如上所述,当使用者想要解除本实用新型的容器B的密封时,只需对盖A的外盖2施加作用力即可。此时,与现有技术相比,因为本实用新型的盖A的力臂(扭矩)较大,所以能够利用盖A以较小的作用力解除本实用新型的容器B的密封。此外,当使用者使出同样的力量对本实用新型的容器B和现有技术中的容器分别进行密封时,因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盖A的力臂较大,所以本实用新型的容器B被密封的程度比现有技术中的容器被密封的程度更强,其密封效果更好且更可靠,因此对于那些需要反复存取利用且需要密封的内装物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此外,如图10、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容器B还可以包括与容器主体B1的底部d相配合的底盖D。此外,在底盖D的内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凹槽m(在图中例示出3个),在容器主体B1的底部d形成有至少一个凸条n(在图中例示出3个),当底盖D与容器主体B1的底部d处于配合状态时,凸条n能够嵌入到凹槽m中。此处,对凸条的形状和数量没有特别的限定,凸条可以为横条也可以为纵条,只要使凹槽与凸条相对应即可。即,只要凸条能够嵌入到对应的凹槽中即可。其中,底盖D可以由与盖A的外盖2相同的材料制成,也可以由与外盖2不同的材料制成。
通过设置底盖D,不仅能够使容器B的整体更加美观,而且当需要向容器主体B1内放入过冷或者过热的内装物时,还能够通过所设置的底盖D而起到隔冷或隔热的作用,使用者能够通过接触底盖D来间接地把持容器B的容器主体B1且不受容器主体B1内的内装物的冷热的影响。
当盖A与容器口b处于配合状态且底盖D与容器B的底部d处于配合状态时,优选外盖裙部2的外表面、容器主体B1的外表面和底盖D的外表面为同一面。由此,能够使容器B的整体更加美观且使用者握持更加方便。
此外,也可以在容器主体B1的底部D形成有至少一个凹槽,在底盖D的内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凸条,当底盖D与容器主体B1的底部d处于配合状态时凸条能够嵌入到凹槽中。通过这样形成容器B,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此外,对于内盖1与容器口b的配合方式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为真空密封配合,也可以为加压密封配合,此外,也可以为普通的常压配合(常规密封等),只要能够封闭容器B即可。此外,对于容器口b也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容器口b能够与盖A的内盖1进行配合即可,容器口b可以根据内盖1的种类而在其外表面形成相应的结合形态等。
下面,举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盖以及具有该盖的容器进行说明,例如,当容器B用作水果罐头的容器时,作为水果罐头瓶的容器B的密封方式通常采用真空密封,容器B的容器主体B1通常为玻璃瓶,与容器B的容器口b配合的内盖1一般选用金属制成(例如马口铁等)的四旋盖或凸耳盖。此时,在容器口b相应地形成有能够与内盖1相配合的螺纹等。外盖2可以由塑料制成。当使用具有这种盖A的容器B作为水果罐头的盛装容器时,无论是在首次开启还是在之后的重新密封以及再次开启的过程中,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者无需施加较大的作用力更无需使用改锥等工具就能够轻松、便利且安全地解除盖A与容器B的密封以及对盖A与容器B重新进行密封。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便于开启且开启安全性高的盖和具有该盖的容器,其能够被广泛应用于需要使用密封容器的领域以及其它相近领域中。

Claims (11)

1.一种与具有容器口的容器相配合的盖,其特征在于:包括 
与容器口配合的内盖,和包覆所述内盖且与所述内盖配合的外盖, 
所述内盖具有内盖顶部和从该内盖顶部向下延伸的内盖裙部, 
所述外盖具有外盖顶部和从该外盖顶部向下延伸的外盖裙部; 
其中, 
在所述内盖裙部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凹部,在所述外盖裙部的内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凸部,当所述内盖与所述外盖处于配合状态时所述凸部能够嵌入到所述凹部中;或者, 
在所述内盖裙部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凸部,在所述外盖裙部的内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凹部,当所述内盖与所述外盖处于配合状态时所述凸部能够嵌入到所述凹部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具有容器口的容器相配合的盖,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凹部被设置在所述内盖裙部的外表面时,所述凹部从所述内盖顶部的边缘向所述内盖裙部的底部延伸; 
当所述凹部被设置在所述外盖裙部的内表面时,所述凹部从所述外盖裙部的底部的边缘向所述外盖顶部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具有容器口的容器相配合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盖裙部与所述外盖顶部形成为一体且呈从该外盖顶部的边缘向下延伸的圆柱形, 
所述内盖裙部与所述内盖顶部形成为一体且呈从该内盖顶部的边缘向下延伸的圆柱形。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与具有容器口的容器相配合的盖,其特征在于: 
令所述凸部的数量为N,所述凹部的数量为M时,N和M满足公 式M=n·N,其中,n和N均为整数且n≥1,N≥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与具有容器口的容器相配合的盖,其特征在于: 
当N>1时,所述凸部之间的间隔相等,所述凹部之间的间隔相等。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与具有容器口的容器相配合的盖,其特征在于: 
令所述凸部的数量为N,所述凹部的数量为M时,N和M满足公式M≥N,其中,M和N均为大于0的整数。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与具有容器口的容器相配合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为楔子形或条形或方块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与具有容器口的容器相配合的盖,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盖顶部设置有提手部和通孔, 
所述内盖由金属制成,所述外盖由塑料制成, 
所述内盖选自螺旋盖、凸耳盖、四旋盖、压旋盖。 
9.一种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容器口的容器主体,和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盖; 
所述盖与所述容器口相配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该容器还包括与所述容器主体的底部相配合的底盖,其中, 
在所述底盖的内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凹槽,在所述容器主体的底部的外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凸条,当所述底盖与所述容器主体的底部处于配合状态时所述凸条能够嵌入到所述凹槽中;或者, 
在所述容器主体的底部的外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凹槽,在所述底盖的内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凸条,当所述底盖与所述容器主体的底部 处于配合状态时所述凸条能够嵌入到所述凹槽中。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盖与所述容器口处于配合状态且所述底盖与所述容器的底部处于配合状态时,所述外盖裙部的外表面、所述容器主体的外表面和所述底盖的外表面为同一面。 
CN201420190854.6U 2014-04-18 2014-04-18 盖和具有该盖的容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589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90854.6U CN203958900U (zh) 2014-04-18 2014-04-18 盖和具有该盖的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90854.6U CN203958900U (zh) 2014-04-18 2014-04-18 盖和具有该盖的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58900U true CN203958900U (zh) 2014-11-26

Family

ID=51919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90854.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58900U (zh) 2014-04-18 2014-04-18 盖和具有该盖的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5890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72904A1 (zh) * 2019-10-15 2021-04-22 义乌龙创尤品家居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安全伸缩凳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72904A1 (zh) * 2019-10-15 2021-04-22 义乌龙创尤品家居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安全伸缩凳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8531413A5 (zh)
US10179675B2 (en) Dispensing container with interior access
KR20200099620A (ko) 내부 액세스를 가지는 분배 용기
CN203958900U (zh) 盖和具有该盖的容器
CN208947938U (zh) 一种密封瓶
CN210556592U (zh) 一种密封罐
CN207631761U (zh) 一种瓶盖及具有所述瓶盖的容器
CN204587531U (zh) 食品包装罐
CN206187522U (zh) 一种酒瓶
CN208119779U (zh) 一种瓶盖
CN206485761U (zh) 一种具有双层连接壁的密封容器
CN206485696U (zh) 一种具有平行凸棱的密封容器
CN205872806U (zh) 一种密封盖总成及其盒装容器
CN207467299U (zh) 一种便于开口的包装容器
CN206485762U (zh) 一种具有交错凸棱的密封容器
CN206156030U (zh) 一种方形瓶盖
CN205916448U (zh) 一种新型双瓶容器
CN206202996U (zh) 一种运动瓶
KR200222459Y1 (ko) 음식포장용기
CN204489540U (zh) 一种盖帽可折叠的容器密封盖
CN211033617U (zh) 带有封闭内腔的组合瓶盖及包括该瓶盖的包装瓶
CN202574933U (zh) 一种防止物品受潮的瓶盖
CN209535809U (zh) 一种新型酒瓶
CN210592898U (zh) 一种铁罐
CN207639817U (zh) 便于打开的防漏快餐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26

Termination date: 2019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