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39595U - 汽车节油减排器 - Google Patents

汽车节油减排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39595U
CN203939595U CN201420318351.2U CN201420318351U CN203939595U CN 203939595 U CN203939595 U CN 203939595U CN 201420318351 U CN201420318351 U CN 201420318351U CN 203939595 U CN203939595 U CN 2039395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strong magnetic
breach
fuel oil
magnetic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1835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悦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31835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395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395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3959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利用强磁和核磁共振机理改变燃油活性,提高稀土催化效能从而提高燃油利用率,减小污染物排放的汽车节油减排器。其包括非导磁材料的外壳,在外壳内腔中,设有可使燃油通过的强磁区和一个强力催化区,在强磁区设由两个以同性磁极相对设置的磁件,磁件表面磁感应强度为0.34-0.38T,燃油由两磁件之间形成的间隙流过;在强力催化区设可使燃油通过的内装有磁片和纳米材料的燃油催化组件。其对流经其的燃油进行至少一次强磁磁化和一次强力催化活化,当其离开该磁场后,其约束力减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也减小,分子间距离微小的增加都会大大减弱分子间的凝聚力。其可使燃油充分燃烧,提高燃油利用率,大大减少废气排放。

Description

汽车节油减排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柴、汽油车的节能减排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磁化组件进行节能的汽车节油减排器。
背景技术
1、发明创造的动机:
据统计,至201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2.33亿辆,其中,汽油机汽车保有量为1.14亿辆,柴油机汽车保有量为1.19亿辆且每年以不少于7%的速度增长。
这些汽、柴油汽车大部分由于技术原因,燃油消耗率和污染物排放均达不到GB18352.3XⅡ2005《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和GB17691-2005《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的标准规定。
本专利申请就是为解决或减轻现有汽车节能减排不达标而研制的,特别指出其可降低PM2.5等微粒的排放污染,造益社会。
2、节油器技术的现状:
由于高的燃油消耗和排气污染,严重影响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的切身利益。虽然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汽车的节能减排相当重视并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研究开发,但行之有效的产品较少,人们非常期望行之有效的节油器尽早闻世,使燃油消耗和排放物尚未达标的汽车用户,尽早摆脱其拥有的车辆被提前淘汰的困境。
近十多年来,不少高等院校和研究人员对燃油磁化节能装置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由于效果不是很显著且性能也不稳定,因此在社会上并未取得实用性的认可,亦未成为正式产品造福社会。
对发动机及汽车尾气有害气体的排放,世界发达国家尤为重视,其限值不断提高。为此国内较大的汽车制造厂基本都采用了尾气净化技术,目前较为有效能降低汽车尾气有害气体的排放的方法是三元催化法。但它仅安装在发动机气缸废气排出部位,只能改善发动机尾气的排放质量,不能从源头上降低发动机的燃油消耗,且价格也相当昂贵。对使用三元催化转化器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过滤器的寿命问题。损坏的主要原因是温度上升过快引起过滤器破裂。若排气温度过低,不易催化造成堵塞;而排气温度过高(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温度大于1000℃时)易引起过滤器的烧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压喷射、高压共轨、电控﹑增压中冷等先进技术均已为汽柴油发动机所采用,燃油消耗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排放中的CO、HC(碳化氢)含量也有所改善,但这种以高压力喷射营造良好的油气混合方式不利于NOX(氧化氮)和PM微粒排放的降低。据统计资料认为城市PM2.5中30%的污染,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排放,要彻底解决此问题尚需寻求突破性的途径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强磁和核磁共振机理改变燃油活性,提高稀土催化效能从而提高燃油利用率,减小污染物排放的汽车节油减排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节油减排器,包括由非导磁材料制作的柱形外壳和安装在外壳两端的端盖,在两端盖上设有与外壳内腔相通的燃油进油口和出油口,在所述外壳内腔中,由进油口至出油口设有至少一个可使燃油通过的强磁区和一个强力催化区,在该强磁区设有由两个以同性磁极相对方式设置的由钕铁硼超强磁体制成的磁件,每个磁件表面磁感应强度为0.34-0.38T,所述燃油由两磁件之间形成的间隙流过;在强力催化区内设有可使燃油通过的内装有磁片和纳米材料的燃油催化组件。
所述强磁区为二个,分别为与进油口相接的第一强磁区和与出油口相接的第二强磁区,所述强力催化区介于第一强磁区与第二强磁区之间;在第一强磁区设置的所述磁件为两个直径不同且与所述外壳同轴设置的呈圆筒形的内磁体和外磁体,内磁体与外磁体套置在一起,内磁体的外壁与外磁体的内壁均为S极,其间的径向间距在0.8mm-5.0mm,其间互感强度在1.2-1.5T,在第一强磁区与所述的强力催化区之间设有压紧弹簧。
在第二强磁区设置的所述磁件为两个与所述外壳同轴设置且上下叠置在一起的上磁体和下磁体,上磁体的底面与下磁体的顶面均为S极,上磁体和下磁体形状相同,其截面形状均为带有缺口呈过半圆的圆缺,缺口的形状为弓形,上磁体的缺口与下磁体)的缺口在圆周方向上相背设置,上磁体与下磁体轴向间距在0.8mm-8.0mm,其间互感强度在1.2-1.5T。
在第一强磁区设置的所述磁件为两个与所述外壳同轴设置且上下叠置在一起的上磁体和下磁体,上磁体的底面与下磁体的顶面均为S极,上磁体和下磁体形状相同,其截面形状均为带有缺口呈过半圆的圆缺,缺口的形状为弓形,上磁体的缺口与下磁体的缺口在圆周方向上相背设置,上磁体与下磁体轴向间距在0.8mm-8.0mm,其间互感强度在1.2-1.5T,在第一强磁区与所述的强力催化区之间设有呈圆筒形的导油隔环,在该导油隔环的圆周壁上设有导油缺口。
在第二强磁区设置的所述磁件为两个与所述外壳同轴设置且上下叠置在一起的上磁体和下磁体,上磁体的底面与下磁体的顶面均为S极,上磁体和下磁体形状相同,其截面形状均为带有缺口呈过半圆的圆缺,缺口的形状为弓形,上磁体的缺口与下磁体的缺口在圆周方向上相背设置,上磁体与下磁体轴向间距在0.8mm-8.0mm,其间互感强度在1.2-1.5T。
在强磁区与强力催化区之间设有压紧弹簧。
所述燃油催化组件由紧贴所述外壳内壁且与该外壳同轴并呈中空圆筒状的内筒、置于该内筒两端面并与内筒固接的铜制筛网、穿置于上下两筛网之间且置于内筒内腔中的带有外螺纹的紧固导柱、均匀间隔旋接在该导柱上的至少三个螺母和卡置在相邻两个螺母之间的单缺磁环片以及充满该内筒内腔空隙中的纳米材料构成;所述筛网网孔的孔径小于该纳米材料的粒径,在所述磁环片的周边设有可使燃油流过的缺口,缺口的截面形状为弓形,磁环片的外径与所述内筒内腔的内径相同,相邻两片磁环片以缺口相背和同性磁极相对的方式设置,每片磁环片表面磁感应强度为0.34-0.38T。
在相邻两片单缺磁环片之间设有双缺磁环片,在该双缺磁环片的周边对称设有截面形状呈弓形的缺口,双缺磁环片上弓形缺口的弦高为单缺磁环片上弓形缺口的弦高的一半,单缺磁环片与相邻的双缺磁环片之间以同性磁极相对的方式设置。
所述纳米材料为CeO2颗粒。
所述筛网目数为300目。
本实用新型对流经其的燃油进行至少一次强磁磁化和一次强力催化活化,当抗磁性的燃油通过强磁场并切割磁力线运动时,其分子可感应出磁性而磁化,在强磁的作用下其分子结构形貌发生巨变,形成近程有序远程无序的排列,当离开磁场,其约束力减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也减小,分子间距离微小的增加都会大大减弱分子间的凝聚力,这些会导致燃油宏观物理性能的改变,如密度、粘度和表面张力的减小,扩散系数增大,燃油流经强力催化器的穿透能力也将加大,有利于与其中的纳米CeO2(二氧化铈)的混合,由此,使由其流出的燃油得到较大的活化。当将本实用新型连接在汽柴油车的燃油滤清器与喷油泵之间时,其就可以使进入发动机的燃油充分燃烧,提高燃油利用率,大大减少废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轴向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A型强磁结构的轴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B型强磁结构的轴向剖视图。
图4为图1至3中的燃油催化组件放大图之一。
图5为图1至3中的燃油催化组件放大图之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A型强磁结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B型强磁结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导油隔环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单缺磁环片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双缺磁环片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外壳1、端盖11、进油口12、出油口13、强磁组件2、内磁体21、外磁体22、上磁体23、下磁体24、燃油催化组件3、内筒31、筛网32、紧固导柱33、螺母34、磁环片4、单缺磁环片41、双缺磁环片42、缺口5、压紧弹簧6、导油隔环7、燃油通道8、纳米9、强磁区10、第一强磁区10a、第二强磁区10b、强力催化区20、燃油滤清器100、喷油泵101、进油管102、出油管103、节油减排器200。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节油减排器是由柱形外壳1、端盖11、设置在上下端盖11上的进油管102出油管103和设置于外壳1内腔中强磁区10中的强磁组件2和强力催化区20中的燃油催化组件3构成。其适用于汽柴油汽车,将其安装在汽车燃油滤清器100与喷油泵101之间,可大大提高燃油的利用率,降低燃油消耗并且大大减少废气污染排放物。
所述外壳1由非导磁材料所制,优选铝质材料,其截面形状可为圆形、方形、椭圆或其它正多边形,外壳1轴向长度在60mm-250mm,径向尺寸在30mm-100mm。本实用新型的外壳1优选中空圆柱形。
所述端盖11为非导磁材料制作的上盖和下盖(以正看图1为参考方向,图1纸面上方为上,图1纸面下方为下,以下相同),优选铝质材料,上盖和下盖分别固接在外壳1的上下两端,其间可通过螺纹旋接或扣接。在上盖和下盖上分别设有与外壳1内腔相通的进油口12和出油口13,通过铜质接头,进油口12与进油管102的一端相接,该进油管102的另一端可与汽车燃油滤清器100的输出端相接;出油口13出油管103的一端相接,其另一端可与汽车喷油泵101的输入端相接(如图11所示)。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在所述外壳1的内腔中,设有一个强力催化区20和一个强磁区10。
所述强力催化区20与进油口12相接,所述强磁区10置于强力催化区20之下,在强力催化区20与强磁区10之间设有压紧弹簧6。
一、强力催化区20
如图4、5所示,在强力催化区20设有燃油催化组件3,该组件由铜材制作的内筒31、250-350目的铜材编织的筛网32、紧固导柱33、多片磁环片4和充满内筒31内腔空隙中的纳米9材料(CeO2颗粒)组成。
所述内筒31为中空圆筒状,其与所述外壳1同轴设置,其外壁与所述外壳1的内壁紧密相接。
所述筛网32的作用既可阻止稀土纳米9材料流出,又可保证燃油按要求流量通过。筛网32设置于内筒31的上下两个端面并固接在该内筒31上,筛网32网孔的孔径小于该纳米9材料的粒径,筛网32优选为300目。
所述紧固导柱33由铜材所制,其外壁为螺纹,其由穿置于于上下筛网32之间并与内筒31同轴线设置。在该紧固导柱33上旋接有多个螺母34,螺母34由上至下沿紧固导柱33均匀分布。
所述磁环片4由钕铁硼超强磁体制作,其为带有中心孔的圆盘,每片磁环片4的表面磁感应强度为0.34-0.38T,厚度在2mm-8mm。
每片磁环片4套设在紧固导柱33相邻的两个螺母34之间,磁环片4上所述的中心孔的孔径略小于所述螺母34的外径,磁环片4的外径与所述内筒31内腔的内径相同,磁环片4上下两个螺母34将该磁环片4固定在所述的紧固导柱33上。
如图9、10所示,磁环片4有两种,一种为单缺磁环片41,即在该磁环片4的周边设有一个可使燃油流过的缺口5,该缺口5的截面形状为弓形;另一种为双缺磁环片42,即在该磁环片的周边设有两个可使燃油流过的缺口5,该缺口5的截面形状为弓形,这两个缺口5对称设置。双缺磁环片42上弓形缺口5的弦高为单缺磁环片41上弓形缺口5的弦高的一半。
每相邻两片磁环片4之间以同性磁极相对的方式设置。
本实用新型优选磁环片4的数量为五片。
1)当磁环片4均为单缺磁环片41时,置于内筒31中的磁环片4按以下方式设置:
相邻两片单缺磁环片41在圆周方向上以缺口5相背方式设置(即指所述缺口5朝向内筒31内壁且两个缺口5相错180度)。
该结构可使进入内筒31中的燃油,在相邻两片磁环片4之间形成的充满纳米9材料的强磁间隙中流过的行程加长,即使被磁化的燃油与纳米9材料活化的更充分。
2)当磁环片4为单缺磁环片41和双缺磁环片42混用时,置于内筒31中的磁环片4按以下方式设置:
单缺磁环片41与双缺磁环片42相邻设置。而间隔设置的两片单缺磁环片41在圆周方向上仍以缺口5相背的方式设置。
该结构可使流过单缺磁环片41缺口5的燃油既可由双缺磁环片42上正对单缺磁环片41上缺口5的缺口5直行流出,也可拐弯由双缺磁环片42上的另一个缺口5流出。
也就是说,既可使一部分燃油在相邻两片磁环片4之间形成的充满纳米9材料的强磁间隙中流过的行程加长,使被磁化的燃油与纳米9材料活化的更充分,又可使一部分燃油快速通过该催化区,确保供油正常。
二、强磁区10
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中的强磁区10设在强力催化区20之下并与出油口13相接。
在强磁区10设有强磁组件2,该强磁组件2的结构有如下两种:
1)强磁组件2由两个同轴设置的表面磁感应强度为0.34-0.38T的钕铁硼超强磁体制成(又称A型强磁结构)。
如图6所示,两个磁件分别为内磁体21和外磁体22,内磁体21和外磁体22的截面形状呈圆筒形,内磁体21和外磁体22的壁厚均在5mm-25mm,内磁体21的外径小于外磁体22的内径,其间沿径向叠置且径向间隙为燃油通道8,内磁体21的外壁与外磁体22的内壁为同性磁极相对面,本实用新型优选该相对面磁极为S极,内磁体21的外壁与外磁体22的内壁之间的径向距离在0.8mm-5mm,其间互感强度在1.2-1.5T。
2)强磁组件2由两个与所述外壳1同轴设置且上下叠置的表面磁感应强度为0.34-0.38T的钕铁硼超强磁体制成(又称B型强磁结构)。
如图7所示,两个磁件分别为上磁体23和下磁体24,上磁体23和下磁体24形状相同,其截面形状均为带有缺口5呈过半圆的圆缺,缺口5的形状为弓形,缺口5的弦高在5mm-10mm,上磁体23的缺口5与下磁体24的缺口5在圆周方向上相背设置(即指缺口5朝向外壳1内壁且两个缺口5相错180度),上磁体23的底面与下磁体24的顶为同性磁极相对面,本实用新型优选为该相对面磁极S极,上磁体23与下磁体24轴向间距在0.8mm-8.0mm,其间互感强度在1.2-1.5T。
三、燃油通道8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燃油通道的通油面积大于与其连接的前级部件燃油滤清器100进口的通油面积,由此,可确保本实用新型不会因其充有纳米材料而阻碍向喷油泵101的供油量。
1、外壳1内腔空隙。
2、强力催化区20
上筛网32入口→相邻磁环片4之间的强磁间隙(该间隙内充满纳米材料,也可说由纳米颗粒之间的间隙)→磁环片4缺口5(该间隙内充满纳米材料,也可说由纳米颗粒之间的间隙)→下筛网32出口中。
3、强磁区10
所述内磁体21与外磁体22之间形成的径向强磁间隙,或者上磁体23与下磁体24之间形成的轴向强磁间隙和上磁体23与下磁体24上的缺口5间隙。
实施例2
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所述外壳1的内腔中,设有一个强力催化区20和二个强磁区10,二个强磁区10分别为与进油口12相接的第一强磁区10a和与出油口13相接的第二强磁区10b,所述强力催化区20置于第一强磁区10a与第二强磁区10b之间。
每个强磁区10中的强磁组件2和强力催化区20中的燃油催化组件3的构成和作用与实施例1相同。
1)本实施例中,当第一强磁区10a中的强磁组件2为所述的内磁体21和外磁体22结构时,在第一强磁区10a与强力催化区20之间设有导油隔环7(如图8所示),该导油隔环7为由铝合金材料制成的中空圆桶,在该导油隔环7的桶壁上设有导油缺口5。
2)本实施例中,当第一强磁区10a中的强磁组件2为所述的上磁体23和下磁体24结构时,在第一强磁区10a与强力催化区20之间设有压紧弹簧6,其目的是确保第一强磁组件2与强力催化区20中的燃油催化组件3之间的相对固定。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燃油进入外壳1内腔中在强磁作用下的行程更长,在与燃油催化组件3中分布的纳米9材料进行活化前就已经被磁化,这如此更有助于燃油与纳米9材料的活化。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1)强磁磁化
进入强磁组件2通道中的燃油,根据发动机运行所需燃油流量,调整两磁体之间的距离(所述的内磁体21与外磁体22之间形成的通道和所述上磁体23与下磁体24形成的通道),可以改变其间形成的磁场强度(磁极间所产生的磁感应强度与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本实用新型可使其间的相互感应强度达到1.2-1.5T强磁场。
另外,上述两磁体之间以同性磁极相对方式设置,由于同性相斥的作用,使得两磁体之间形成的燃油通道8处处均匀一致。
燃油是一种抗磁物质,当通过强磁场并切割磁力线运动时,其分子可感应出磁性而磁化,在强磁的作用下其分子结构形貌发生巨变,形成近程有序远程无序的排列,当离开磁场,其约束力减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也减小,分子间距离微小的增加都会大大减弱分子间的凝聚力(凝聚力与分子间距离呈6次方反比关系),这样会导致燃油宏观物理性能的改变,如密度、粘度和表面张力的减小,扩散系数增大,燃油流经强力催化器的穿透能力也将加大,有利于与纳米9CeO2的混合。
2)强力催化:
本实用新型强力催化区20中的燃油组件包括五片表面磁感应强度为0.34-0.38T的钕铁硼超强磁体制作的磁环片4和充满所述内筒31中的纳米9稀土复合物CeO2的,该组件组成核磁共振器。
本实用新型选用的纳米9CeO2是由北京德科岛金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西赣州万景新材料有限公司按催化型供应的。主要规格是:纳米920NM99.9-99.99%,技术参数:含量(%)99.9-99.99,平均粒径20NM,比表面积30-50M2/G,颗粒形态:微球形,外观:淡黄色。
选用纳米9CeO2作为催化剂是基于如下考虑:
a)纳米9CeO2无毒无臭,熔点2600度,反应安全可靠。晶形单一,有着良好的电化学性能。纳米9CeO2颗粒小能确保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和燃烧工作系统精密偶件,精密工作面无损工作,绝对安全。
b)纳米9CeO2颗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增加了储氧能力。高的比表面积可增加燃油与纳米9材料反应的接触面,具有很强的催化性能。
c)纳米9CeO2在常温的燃油中几乎无反应,但经强磁场的作用下其活性大为提高,具有较好的弥散性和分散性,此时,与已被强磁磁化的燃油能够很好混合并有进一步激活燃油的功效。
d)纳米9CeO2有调节发动机空燃比和供储氧作用。
发动机在“浓缩燃烧”时,燃油过多氧气不足,使CO和HC转化下降,在“稀薄燃烧”时氧气过多造成NO还原困难。利用纳米9CeO2的可逆反应(2CeO2 Ce2O2+O2),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使发动机能在较平稳的空燃比工况下燃烧,获得好的燃烧效率,在降低燃油消耗量的同时降低CO,HC和NOX及C微粒的排放量。
e)纳米9CeO2作为催化剂在高温气氛下有促进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功能:
CO+H2O CO2+H2
2NO+H2——H2O+N2
这些也有利于发动机废气的净化。
对柴油机而言由于其燃油消耗率低(比汽油机低30%左右),CO和HC排放量相对较低,被广泛应用,但其NOX特别是PM微粒排放较高,为汽油机的30-70倍,因此,除采用高压共轨,电控等先进技术外,本实用新型通过燃油强磁磁化加入核磁处理的纳米9CeO2作为催化剂的技术方案,可有效降低NOX和PM微粒的含量,本实用新型值得推广。另外,纳米9CeO2价廉、资源丰富、适合国情。
3)再次强磁磁化
在确保发动机所需燃油通道8截面积足够的前提下,调整两S极的距离达到感应强度为1.2-1.5T强磁场。
当经一次强磁磁化和强力催化并与纳米9CeO2有良好混合的磁化燃油进入再次强磁磁化的作用下,分子结构中的能量将增大。当燃油离开二次强套磁场后,分子间的约束力迅速减小、距离加大,这大大减弱分子间的凝聚力,燃油粘度和表面张力明显下降,使喷入气缸的燃油雾化更好,油滴直径更小、活性更强,能很好的与燃烧空气混合大大提高燃烧速度,燃烧效率得到提高,从而达到节油减排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实车试验效果
共试制十台本实用新型产品,经台架部件试验,确认有效后安排下列实车试验:
1)在1.5T庆铃一般直喷柴油汽车上,满负荷运行表明,百公里燃油消耗能有效降低8-15%,空车运行碳烟明显减小,肉眼基本看不到,司机感觉油门变轻。
2)在一汽无锡柴油机厂生产的CA4DF3-13E四缸直列直喷,增压中冷,电控共轨,国Ⅲ排放标准柴油机的4T载货汽车上运行,表明百公里满载燃油消耗能有效降低6-10%,CA4DF3-13E3是第一汽车集团和无锡柴油机厂按国际最新理念研制的产品具有国内先进水平。
3)在大排量(每缸排量2.7升)转速1500r/min直列4缸100KW船用柴油机上进行了探索性试验,虽然该机采用了著名奥地利李斯特研究所的先进燃烧技术,多项指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实机试验仍有一定节油效果,排温有所下降,工作更加平稳,若对结构参数适当调整,效果将会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和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关键点和欲保护点:
1)通过不断的试验研究,燃油磁化节能技术已逐渐为人们所打接受,但至今尚无具有实用性产品供用户使用,主要是强磁场的获得仍是瓶颈,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双中空的内磁体21和外磁体22,同心安装形成同极油道的结构,它综合考虑了流量、流程和磁场强度等诸多参数,从而获得磁场最强、体积最小、漏磁最少的结构方案。试验表明这是一个很有实用价值的结构。当强磁组件2为上磁体23和下磁体24结构时,其性能也能达到基本要求,而且磁体的加工变得更为简单,生产成本也有所降低。
2)纳米9CeO2在常态燃油中是不起反应的,但在强磁场中经核磁共振处理后,其催化性能大大活化。本实用新型将纳米9CeO2装于有核磁共振效果的燃油催化组件3中,并置于一次强磁区10和再次强磁区10之间形成一体的节油器结构,在国内尚属首例,应予保护。
对本实用新型前途预测和展望
燃油经强磁磁化能节能。本实用新型燃油经一次强磁区10磁化后,能与经核磁共振处理的纳米9CeO2按所需比例混合;再经二次强磁区10进行强磁化处理,使进入气缸燃油有良好喷雾和良好的与空气混合,更好的燃烧从而达到好的节能减排效果。预计拟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节油器指生产可实现节油8-15%,排放CO HC和NOX PM微粒可降低15-30%,对社会保有量巨大尚未达标的广大车主将是一个选择福音。
对新研制的汽车发动机,在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的同时,能引进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预计发动机在降低油耗和排微同时,结构将会有所简化,生产、维修成本有所降低,寿命有所加长,将成为可能,这是值得同行商议的问题。

Claims (10)

1.一种汽车节油减排器,包括由非导磁材料制作的柱形外壳(1)和安装在外壳(1)两端的端盖(11),在两端盖(11)上设有与外壳(1)内腔相通的燃油进油口(12)和出油口(1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1)内腔中,由进油口(12)至出油口(13)设有至少一个可使燃油通过的强磁区(10)和一个强力催化区(20),在该强磁区(10)设有由两个以同性磁极相对方式设置的由钕铁硼超强磁体制成的磁件,每个磁件表面磁感应强度为0.34-0.38T,所述燃油由两磁件之间形成的间隙流过;在强力催化区(20)内设有可使燃油通过的内装有磁片和纳米(9)材料的燃油催化组件(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节油减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强磁区(10)为二个,分别为与进油口(12)相接的第一强磁区(10a)和与出油口(13)相接的第二强磁区(10b),所述强力催化区(20)介于第一强磁区(10a)与第二强磁区(10b)之间;在第一强磁区(10a)设置的所述磁件为两个直径不同且与所述外壳(1)同轴设置的呈圆筒形的内磁体(21)和外磁体(22),内磁体(21)与外磁体(22)套置在一起,内磁体(21)的外壁与外磁体(22)的内壁均为S极,其间的径向间距在0.8mm-5.0mm,其间互感强度在1.2-1.5T,在第一强磁区(10)与所述的强力催化区(20)之间设有压紧弹簧(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节油减排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强磁区(10b)设置的所述磁件为两个与所述外壳(1)同轴设置且上下叠置在一起的上磁体(23)和下磁体(24),上磁体(23)的底面与下磁体(24)的顶面均为S极,上磁体(23)和下磁体(24)形状相同,其截面形状均为带有缺口(5)呈过半圆的圆缺,缺口(5)的形状为弓形,上磁体(23)的缺口(5)与下磁体(24)的缺口(5)在圆周方向上相背设置,上磁体(23)与下磁体(24)轴向间距在0.8mm-8.0mm,其间互感强度在1.2-1.5T。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节油减排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强磁区(10a)设置的所述磁件为两个与所述外壳(1)同轴设置且上下叠置在一起的上磁体(23)和下磁体(24),上磁体(23)的底面与下磁体(24)的顶面均为S极,上磁体(23)和下磁体(24)形状相同,其截面形状均为带有缺口(5)呈过半圆的圆缺,缺口(5)的形状为弓形,上磁体(23)的缺口(5)与下磁体(24)的缺口(5)在圆周方向上相背设置,上磁体(23)与下磁体(24)轴向间距在0.8mm-8.0mm,其间互感强度在1.2-1.5T,在第一强磁区(10a)与所述的强力催化区(20)之间设有呈圆筒形的导油隔环(7),在该导油隔环(7)的圆周壁上设有导油缺口(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节油减排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强磁区(10b)设置的所述磁件为两个与所述外壳(1)同轴设置且上下叠置在一起的上磁体(23)和下磁体(24),上磁体(23)的底面与下磁体(24)的顶面均为S极,上磁体(23)和下磁体(24)形状相同,其截面形状均为带有缺口(5)呈过半圆的圆缺,缺口(5)的形状为弓形,上磁体(23)的缺口(5)与下磁体(24)的缺口(5)在圆周方向上相背设置,上磁体(23)与下磁体(24)轴向间距在0.8mm-8.0mm,其间互感强度在1.2-1.5T。
6.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汽车节油减排器,其特征在于:在强磁区(10)与强力催化区(20)之间设有压紧弹簧(6)。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节油减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催化组件(3)由紧贴所述外壳(1)内壁且与该外壳(1)同轴并呈中空圆筒状的内筒(31)、置于该内筒(31)两端面并与内筒(31)固接的铜制筛网(32)、穿置于上下两筛网(32)之间且置于内筒(31)内腔中的带有外螺纹的紧固导柱(33)、均匀间隔旋接在该导柱上的至少三个螺母(34)和卡置在相邻两个螺母(34)之间的单缺磁环片(41)以及充满该内筒(31)内腔空隙中的纳米(9)材料构成;所述筛网(32)网孔的孔径小于该纳米(9)材料的粒径,在所述磁环片(4)的周边设有可使燃油流过的缺口(5),缺口(5)的截面形状为弓形,磁环片(4)的外径与所述内筒(31)内腔的内径相同,相邻两片磁环片(4)以缺口(5)相背和同性磁极相对的方式设置,每片磁环片(4)表面磁感应强度为0.34-0.38T。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节油减排器,其特征在于:在相邻两片单缺磁环片(41)之间设有双缺磁环片(42),在该双缺磁环片(42)的周边对称设有截面形状呈弓形的缺口(5),双缺磁环片(42)上弓形缺口(5)的弦高为单缺磁环片(41)上弓形缺口(5)的弦高的一半,单缺磁环片(41)与相邻的双缺磁环片(42)之间以同性磁极相对的方式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节油减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9)材料为CeO2颗粒。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节油减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筛网(32)目数为300目。
CN201420318351.2U 2014-06-13 2014-06-13 汽车节油减排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395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18351.2U CN203939595U (zh) 2014-06-13 2014-06-13 汽车节油减排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18351.2U CN203939595U (zh) 2014-06-13 2014-06-13 汽车节油减排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39595U true CN203939595U (zh) 2014-11-12

Family

ID=51858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18351.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39595U (zh) 2014-06-13 2014-06-13 汽车节油减排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3959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18959A (zh) * 2014-06-13 2014-09-03 苏悦熙 汽车节油减排器
CN104863761A (zh) * 2014-12-18 2015-08-26 理查德·安德鲁·杜德克 提高烃类燃料效率的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18959A (zh) * 2014-06-13 2014-09-03 苏悦熙 汽车节油减排器
CN104018959B (zh) * 2014-06-13 2017-04-26 苏悦熙 汽车节油减排器
CN104863761A (zh) * 2014-12-18 2015-08-26 理查德·安德鲁·杜德克 提高烃类燃料效率的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u et al. NO x emission reduction technology for marine engine based on Tier-III: A review
Zhang et al. Effects analysis on hydrocarbon light-off performance of a catalytic gasoline particulate filter during cold start
CN104018959A (zh) 汽车节油减排器
Xie et al. Effects analysis on soot combustion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an improved catalytic gasoline particulate filter regeneration system with electric heating
CN203939595U (zh) 汽车节油减排器
Zhang et al. Effects of waste-cooking-oil biodiesel blends on diesel vehicle emissions and their reduc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exhaust after-treatment system
CN103541827A (zh) 一种新型cng油气混合动力节能控制系统
CN101598069A (zh) 柴油机加燃汽油装置
Zuo et al. Investigations on a new C-GPFs with electric heating for enhancing the integrated regeneration performance under critical parameters
CN103394361B (zh) 复合金属催化模块、催化燃油减排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06224135A (zh) 一种节能环保流体燃料处理器
CN202417761U (zh) 一种蜂窝陶瓷滤芯及具有该滤芯的过滤器
Qi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effects of DPF Cs-V-based non-precious metal catalysts and their coating forms on non-road diesel engine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Kang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PNA coupled aftertreatment system with different catalyst loading
CN203383933U (zh) 可催化燃油的节油减排装置
CN203685420U (zh) 可催化燃油的减排节油装置
CN205559114U (zh) 一种超导高能波节油装置
CN206111379U (zh) 一种智能控制节能减排增效处理系统
CN101649786A (zh) 混合动力柔性发动机
Jeong The trend of exhaust emission standard and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 trap technology for diesel powered vehicles
Kim et al. Engine performance and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CRDI diesel engine equipped with WCC and DOC using ethanol blended diesel fuel
CN210068340U (zh) 船用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混合器
Yao et al. Study of diesel/methanol dual fuel combustion in CI engines and its practice in China
CN206111382U (zh) 一种节能环保流体燃料处理器
CN106194514A (zh) 一种智能控制节能减排增效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42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