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34255U - 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34255U
CN203934255U CN201420353858.1U CN201420353858U CN203934255U CN 203934255 U CN203934255 U CN 203934255U CN 201420353858 U CN201420353858 U CN 201420353858U CN 203934255 U CN203934255 U CN 2039342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al control
control cubicles
pin
chip
la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5385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咏明
巴特
张飞飞
李军
庄飞虎
张进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JI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XINJIANG ELECTRIC POWER Co
Original Assignee
CHANGJI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XINJIANG ELECTRIC POWER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JI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XINJIANG ELECTRIC POWER Co filed Critical CHANGJI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XINJIANG ELECTRIC POWER Co
Priority to CN20142035385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342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342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3425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包括空调一体机、安装在电控柜内的内循环风机和布设在电控柜外侧的外循环风机;所述空调一体机包括压缩机、与压缩机相接的冷凝器和经节流元件与冷凝器相接的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相接,节流元件为毛细管或膨胀阀;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节流元件均安装在所述电控柜内,压缩机和冷凝器均布设在电控柜外侧;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通过连接管连接,所述节流元件安装在所述连接管上,连接管上安装有四通阀;所述电控柜的前侧壁上部开有内循环进风口和其前侧壁下部开有内循环出风口。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安装紧凑、使用效果好,能对电控柜内的温湿度进行调节。

Description

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湿度调节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控柜内的温湿度控制装置仅能对电控柜内的温、湿度进行监测,不能对电控柜内的温湿度进行调节,功能单一。实际使用过程中,当电控柜的内部温度高于40℃或湿度高于55%时,会严重影响电控柜内电器元件的工作稳定和使用寿命,直接导致电控柜内电器元件的老化等故障,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因而,现有电控柜内的温湿度控制装置已不能满足控制柜内部发热元件的散热要求,而且也不能对柜内湿度进行调节,尤其在低温下不能保证电控柜内的安全运行湿度。电控柜在复杂的户外环境工作下,电控柜内部温、湿度有可能超出设备允许的范围(智能户外柜标准要求柜内温度为-25~55℃、湿度≤55%),而在极端寒冷的气候环境下同样会导致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因此,电控柜在运行过程中,既要有效解决夏季高温散热、除湿问题,又要解决在冬季低温时的保温、除湿问题。因此,对电控柜内的温、湿度进行调节,使得电控柜内部温、湿度满足设备工作要求,给设备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是户外控制柜设计及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安装紧凑、使用效果好,能对电控柜内的温湿度进行调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一体机、安装在电控柜内的内循环风机和布设在所述电控柜外侧的外循环风机;所述空调一体机包括压缩机、与压缩机相接的冷凝器和经节流元件与所述冷凝器相接的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相接,所述节流元件为毛细管或膨胀阀;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节流元件均安装在所述电控柜内,所述压缩机和冷凝器均布设在所述电控柜外侧;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通过连接管连接,所述节流元件安装在所述连接管上,所述连接管上安装有四通阀;所述电控柜的前侧壁上部开有内循环进风口和其前侧壁下部开有内循环出风口。
上述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空调一体机还包括空调控制器,所述四通阀为电磁阀且其与空调控制器相接。
上述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外侧柜体,所述外循环风机、压缩机和冷凝器均布设在外侧柜体内。
上述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外侧柜体的形状为立方体且其包括底板、分别布设在底板前后两侧上方的前侧板和后侧板、分别布设在底板左右两侧上方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以及布设在底板正上方的顶板;所述前侧板的内壁中部安装有水平隔板,所述水平中隔板的后侧与顶板之间安装有竖向隔板,所述前侧板、所述竖向隔板、左侧板、右侧板、顶板和水平隔板组成所述电控柜,所述内循环进风口布设在前侧板上部,所述内循环出风口布设在前侧板中部,所述内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出风口均与所述电控柜内腔相通。
上述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电控柜后侧,所述外循环风机和压缩机均位于所述电控柜下方;所述外侧柜体上开有外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出风口,所述外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出风口均与外侧柜体的内腔相通。
上述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外循环进风口布设在后侧板下部,外循环出风口布设在后侧板中部;所述蒸发器安装在水平隔板上,所述内循环风机位于蒸发器上方。
上述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布设在所述电控柜内的电子线路板,所述主控芯片布设在所述电子线路板上;所述电子线路板上还设置有与主控芯片相接的驱动芯片以及分别与所述驱动芯片相接的风机启停控制电路和空调一体机启停控制电路。
上述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布设在所述电控柜内的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与所述主控芯片相接。
上述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继电器K1和继电器K2,继电器K2的电磁线圈一端接地且其另一端与所述风机启停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相接,内循环风机和外循环风机的供电回路中均串接有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K2;继电器K1的电磁线圈一端接地且其另一端与所述空调一体机启停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相接,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K1串接在所述空调一体机的供电回路中。
上述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主控芯片为芯片89C58RD+,所述驱动芯片为芯片74HC245,芯片89C58RD+的P20、P21、P22、P23、P24、P25、P26和P27引脚分别与芯片74HC245的B0、B1、B2、B3、B4、B5、B6和B7引脚相接;
所述空调一体机启停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1和MOS管U7,MOS管U7为MOS管IRF9321;芯片74HC245的A0引脚经电阻R12后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经电阻R13后接+12V电源端,三极管Q1的集电极经电阻R7后与MOS管U7的第4引脚相接,MOS管U7的第5、第6、第7和第8引脚均经电阻R9后接地,MOS管U7的第8引脚接二极管D3的阳极,二极管D3的引脚接+12V电源端;继电器K2的电磁线圈一端接地且其另一端与MOS管U7的第8引脚相接;
所述风机启停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2和MOS管U6,MOS管U6为MOS管IRF9321;芯片74HC245的A1引脚经电阻R14后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经电阻R15后接+12V电源端,三极管Q2的集电极经电阻R16后与MOS管U6的第4引脚相接,MOS管U7的第5、第6、第7和第8引脚均经电阻R17后接地,MOS管U6的第8引脚接二极管D2的阳极,二极管D2的引脚接+12V电源端;继电器K1的电磁线圈一端接地且其另一端与MOS管U6的第8引脚相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加工制作及安装布设方便且投入成本较低。
2、结构紧凑、轻巧、外形美观且占用空间小,并且具有能耗低、噪音小的特点。实际使用时,可采用交直流模式供电,并且可配置RS485接口实现远程通信。
3、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且实用价值高,不仅能对电控柜内的温湿度进行监测,而且能对电控柜内的温湿度进行调节,使得电控柜内设备工作于安全环境下。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将电控柜内元器件的使用寿命延长3~4倍,有效改善电控柜内部的高精度元器件的运行环境,延长元件使用寿命,提高了电控系统的可靠性。同时,采用内外两个循环风机,能有效保证电控柜内及外侧柜体内的空气交换质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安装紧凑、使用效果好,能对电控柜内的温湿度进行调节。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出风口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外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出风口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侧柜体; 1-1—底板; 1-2—前侧板;
1-3—后侧板; 1-4—右侧板;1-5—顶板;
1-6—水平隔板; 1-7—内循环进风口; 1-8—内循环出风口;
1-9—外循环进风口;1-10—外循环出风口;2—内循环风机;
3—外循环风机; 4-1—压缩机; 4-3—蒸发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空调一体机、安装在电控柜内的内循环风机2和布设在所述电控柜外侧的外循环风机3。所述空调一体机包括压缩机4-1、与压缩机4-1相接的冷凝器和经节流元件与所述冷凝器相接的蒸发器4-3,所述蒸发器4-3与所述冷凝器相接,所述节流元件为毛细管或膨胀阀。所述蒸发器4-3和所述节流元件均安装在所述电控柜内,所述压缩机4-1和冷凝器均布设在所述电控柜外侧。所述蒸发器4-3与所述冷凝器之间通过连接管连接,所述节流元件安装在所述连接管上,所述连接管上安装有四通阀。所述电控柜的前侧壁上部开有内循环进风口1-7和其前侧壁下部开有内循环出风口1-8。
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一体机还包括空调控制器,所述四通阀为电磁阀且其与空调控制器相接。实际使用时,通过空调控制器对所述四通阀进行通断电控制,实现空调一体机的制冷与制热状态的切换,其工作原理与现有双模式空调的原理相同。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外侧柜体1,所述外循环风机3、压缩机4-1和冷凝器均布设在外侧柜体1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侧柜体1的形状为立方体且其包括底板1-1、分别布设在底板1-1前后两侧上方的前侧板1-2和后侧板1-3、分别布设在底板1-1左右两侧上方的左侧板和右侧板1-4以及布设在底板1-1正上方的顶板1-5。所述前侧板1-2的内壁中部安装有水平隔板1-6,所述水平中隔板1-6的后侧与顶板1-5之间安装有竖向隔板,所述前侧板1-2、所述竖向隔板、左侧板、右侧板1-4、顶板1-5和水平隔板1-6组成所述电控柜,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7布设在前侧板1-2上部,所述内循环出风口1-8布设在前侧板1-2中部,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7和内循环出风口1-8均与所述电控柜内腔相通。因而,实际加工制作及安装布设方便,并且通过内循环风机2、内循环进风口1-7和内循环出风口1-8实现电控柜内的空气循环,因而能实现电控柜内的热交换,而且能确保电控柜内的空气清洁度。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电控柜后侧,所述外循环风机3和压缩机4-1均位于所述电控柜下方;所述外侧柜体1上开有外循环进风口1-9和外循环出风口1-10,所述外循环进风口1-9和外循环出风口1-10均与外侧柜体1的内腔相通。
实际安装时,所述外循环进风口1-9布设在后侧板1-3下部,外循环出风口1-10布设在后侧板1-3中部。所述蒸发器4-3安装在水平隔板1-6上,所述内循环风机2位于蒸发器4-3上方。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布设在所述电控柜内的电子线路板,所述主控芯片布设在所述电子线路板上;所述电子线路板上还设置有与主控芯片相接的驱动芯片以及分别与所述驱动芯片相接的风机启停控制电路和空调一体机启停控制电路。
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布设在所述电控柜内的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与所述主控芯片相接。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继电器K1和继电器K2,继电器K2的电磁线圈一端接地且其另一端与所述风机启停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相接,内循环风机2和外循环风机3的供电回路中均串接有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K2;继电器K1的电磁线圈一端接地且其另一端与所述空调一体机启停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相接,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K1串接在所述空调一体机的供电回路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控芯片为芯片89C58RD+,所述驱动芯片为芯片74HC245,芯片89C58RD+的P20、P21、P22、P23、P24、P25、P26和P27引脚分别与芯片74HC245的B0、B1、B2、B3、B4、B5、B6和B7引脚相接。其中,芯片89C58RD+为芯片U2,芯片74HC245为芯片U5。
所述空调一体机启停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1和MOS管U7,MOS管U7为MOS管IRF9321。芯片74HC245的A0引脚经电阻R12后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经电阻R13后接+12V电源端,三极管Q1的集电极经电阻R7后与MOS管U7的第4引脚相接,MOS管U7的第5、第6、第7和第8引脚均经电阻R9后接地,MOS管U7的第8引脚接二极管D3的阳极,二极管D3的引脚接+12V电源端;继电器K2的电磁线圈一端接地且其另一端与MOS管U7的第8引脚相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启停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2和MOS管U6,MOS管U6为MOS管IRF9321;芯片74HC245的A1引脚经电阻R14后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经电阻R15后接+12V电源端,三极管Q2的集电极经电阻R16后与MOS管U6的第4引脚相接,MOS管U7的第5、第6、第7和第8引脚均经电阻R17后接地,MOS管U6的第8引脚接二极管D2的阳极,二极管D2的引脚接+12V电源端;继电器K1的电磁线圈一端接地且其另一端与MOS管U6的第8引脚相接。芯片74HC245的第1和第19引脚均接地。芯片74HC245的VCC引脚经电容C12后接地。
实际接线时,三极管Q1的基极经电阻R18后接地且其发射极接地,MOS管U7的第1、第2和第3引脚均接+12V电源端,MOS管U7的第4引脚经电阻R8后接+12V电源端,电阻R8上并接有电容C4。三极管Q2的基极经电阻R19后接地且其发射极接地,MOS管U6的第1、第2和第3引脚均接+12V电源端,MOS管U6的第4引脚经电阻R6后接+12V电源端。
本实施例中,MOS管U7的第8引脚与接插件J4的第7引脚相接,接插件J4的第3引脚与芯片74HC00D的第4引脚相接,芯片74HC00D的第4和第5引脚之间接电阻R1,芯片74HC00D的第6引脚与芯片89C58RD+的P14引脚相接。接插件J4的第12引脚接+5V电源端,接插件J4的第5、第6、第9和第10引脚均接地,接插件J4的第8引脚接+12V电源端,接插件J4的第1和第2引脚分别与接插件JX1的第1和第2引脚相接。芯片74HC00D的第1引脚分三路,一路经二极管D1后接+5V电源端,另二路经电阻R2接+5V电源端,第三路经电容C1后接地,芯片74HC00D的第2引脚经电阻R3后接+5V电源端,芯片74HC00D的第3引脚接芯片89C58RD+的RST引脚。
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接插件JX1的第11引脚相接,并且接插件JX1的第11引脚与芯片89C58RD+的P11引脚相接,芯片89C58RD+的P11引脚经电阻R4后接+5V电源端。芯片89C58RD+的P10引脚分两路,一路经电阻R5后接+5V电源端,另一路与接插件J1的第3引脚相接,接插件J1的第4引脚接地且其第1和第2引脚均接+5V电源端且该+5V电源端经电容C5后接地。芯片89C58RD+的第38引脚分两路,一路经电容C6后接地,另一路接+5V电源端。芯片89C58RD+的XTAL1引脚和XTAL2引脚分别与晶振Y1的两端相接,且芯片89C58RD+的XTAL1引脚和XTAL2引脚分别经电容C16和电容C17后接地。芯片89C58RD+的第25引脚接+5V电源端。芯片89C58RD+的T1引脚和T0引脚分别与接插件J2的第2和第3引脚,芯片89C58RD+的INT1和INT0引脚分别与接插件J2的第4和第5引脚,接插件J2的第1引脚接+5V电源端,接插件J2的第3引脚经按钮S1接地。
芯片89C58RD+的RXD和TXD引脚分别与电平转换芯片U4的第9和第10引脚相接,电平转换芯片U4为芯片MAX202E,芯片MAX202E的第13和第15引脚均接地,芯片MAX202E的第16引脚经电容C11后接地,芯片MAX202E的第2引脚经电容C10和电容C11后接地,芯片MAX202E的第1和第3引脚之间接有电容C7且其第4和第5引脚之间接有电容C8,芯片MAX202E的第6引脚经电容C9后接地,芯片MAX202E的第7和第8引脚分别与接插件J3的第2和第1引脚相接,接插件J3的第3引脚接地。
芯片74HC245的A7引脚分三路,一路与发光二极管D5的阴极相接,另两路分别与芯片74HC00D的第9和第10引脚相接,芯片74HC00D的第8引脚接发光二极管D4的阴极,发光二极管D5和D4的阳极均经电阻R10后接+5V电源端。芯片74HC245的A3引脚分三路,一路与发光二极管D7的阴极相接,另两路分别与芯片74HC00D的第12和第13引脚相接,芯片74HC00D的第11引脚接发光二极管D6的阴极,发光二极管D6和D7的阳极均经电阻R11后接+5V电源端。
实际使用过程中,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布置空调一体机中压缩机4-1、冷凝器、所述节流元件和蒸发器4-3的位置,并且借助空调一体机的制冷与制热作用,实现对电控柜内部进行降温和升温的目的。同时,在电控柜内装有内循环风机2,并且在电控柜上开有内循环进风口1-7和内循环出风口1-8,因而在所述空调一体机工作于制热状态时,由于设置有内循环风机2,因而也具有除湿功能;而当所述空调一体机工作于制冷状态时,由于蒸发器4-3中的制冷剂蒸发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使蒸发器4-3表面温度降低很多,这使电控柜内空气中的水蒸气产生遇冷液化成水壁挂排出电控柜内,从而达到除湿的目的。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外侧柜体1,所述外循环风机3、压缩机4-1和冷凝器均布设在外侧柜体1内,并且外侧柜体1上开有外循环进风口1-9和外循环出风口1-10,因而能进一步加快外侧柜体1内的空气交换,并且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布设简便,整体结构紧凑,占地空间小。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人为在现场对所述空调一体机以及内循环风机2和外循环风机3进行控制,也可以远程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对所述空调一体机以及内循环风机2和外循环风机3进行控制,达到对所述电控柜内的温湿度进行调节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一体机、安装在电控柜内的内循环风机(2)和布设在所述电控柜外侧的外循环风机(3);所述空调一体机包括压缩机(4-1)、与压缩机(4-1)相接的冷凝器和经节流元件与所述冷凝器相接的蒸发器(4-3),所述蒸发器(4-3)与所述冷凝器相接,所述节流元件为毛细管或膨胀阀;所述蒸发器(4-3)和所述节流元件均安装在所述电控柜内,所述压缩机(4-1)和冷凝器均布设在所述电控柜外侧;所述蒸发器(4-3)与所述冷凝器之间通过连接管连接,所述节流元件安装在所述连接管上,所述连接管上安装有四通阀;所述电控柜的前侧壁上部开有内循环进风口(1-7)和其前侧壁下部开有内循环出风口(1-8)。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一体机还包括空调控制器,所述四通阀为电磁阀且其与空调控制器相接。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侧柜体(1),所述外循环风机(3)、压缩机(4-1)和冷凝器均布设在外侧柜体(1)内。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柜体(1)的形状为立方体且其包括底板(1-1)、分别布设在底板(1-1)前后两侧上方的前侧板(1-2)和后侧板(1-3)、分别布设在底板(1-1)左右两侧上方的左侧板和右侧板(1-4)以及布设在底板(1-1)正上方的顶板(1-5);所述前侧板(1-2)的内壁中部安装有水平隔板(1-6),所述水平中隔板(1-6)的后侧与顶板(1-5)之间安装有竖向隔板,所述前侧板(1-2)、所述竖向隔板、左侧板、右侧板(1-4)、顶板(1-5) 和水平隔板(1-6)组成所述电控柜,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7)布设在前侧板(1-2)上部,所述内循环出风口(1-8)布设在前侧板(1-2)中部,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7)和内循环出风口(1-8)均与所述电控柜内腔相通。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电控柜后侧,所述外循环风机(3)和压缩机(4-1)均位于所述电控柜下方;所述外侧柜体(1)上开有外循环进风口(1-9)和外循环出风口(1-10),所述外循环进风口(1-9)和外循环出风口(1-10)均与外侧柜体(1)的内腔相通。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循环进风口(1-9)布设在后侧板(1-3)下部,外循环出风口(1-10)布设在后侧板(1-3)中部;所述蒸发器(4-3)安装在水平隔板(1-6)上,所述内循环风机(2)位于蒸发器(4-3)上方。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布设在所述电控柜内的电子线路板,主控芯片布设在所述电子线路板上;所述电子线路板上还设置有与主控芯片相接的驱动芯片以及分别与所述驱动芯片相接的风机启停控制电路和空调一体机启停控制电路。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布设在所述电控柜内的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与所述主控芯片相接。
9.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继电器K1和继电器K2,继电器K2的电磁线圈一端接地且其另一端与所述 风机启停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相接,内循环风机(2)和外循环风机(3)的供电回路中均串接有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K2;继电器K1的电磁线圈一端接地且其另一端与所述空调一体机启停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相接,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K1串接在所述空调一体机的供电回路中。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芯片为芯片89C58RD+,所述驱动芯片为芯片74HC245,芯片89C58RD+的P20、P21、P22、P23、P24、P25、P26和P27引脚分别与芯片74HC245的B0、B1、B2、B3、B4、B5、B6和B7引脚相接;
所述空调一体机启停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1和MOS管U7,MOS管U7为MOS管IRF9321;芯片74HC245的A0引脚经电阻R12后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经电阻R13后接+12V电源端,三极管Q1的集电极经电阻R7后与MOS管U7的第4引脚相接,MOS管U7的第5、第6、第7和第8引脚均经电阻R9后接地,MOS管U7的第8引脚接二极管D3的阳极,二极管D3的引脚接+12V电源端;继电器K2的电磁线圈一端接地且其另一端与MOS管U7的第8引脚相接;
所述风机启停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2和MOS管U6,MOS管U6为MOS管IRF9321;芯片74HC245的A1引脚经电阻R14后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经电阻R15后接+12V电源端,三极管Q2的集电极经电阻R16后与MOS管U6的第4引脚相接,MOS管U7的第5、第6、第7和第8引脚均经电阻R17后接地,MOS管U6的第8引脚接二极管D2的阳极,二极管D2的引脚接+12V电源端;继电器K1的电磁线圈一端接地且其另一端与MOS管U6的第8引脚相接。
CN201420353858.1U 2014-06-26 2014-06-26 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342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53858.1U CN203934255U (zh) 2014-06-26 2014-06-26 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53858.1U CN203934255U (zh) 2014-06-26 2014-06-26 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34255U true CN203934255U (zh) 2014-11-05

Family

ID=51829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53858.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34255U (zh) 2014-06-26 2014-06-26 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3425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08828A (zh) * 2015-09-14 2015-12-30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温度控制机柜
CN105222294A (zh) * 2015-11-04 2016-01-06 比赫电气(太仓)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自我保护功能的机柜式空调
CN110868818A (zh) * 2019-11-28 2020-03-06 安徽实友电力金具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防潮性能的智能家居设备的保护外壳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08828A (zh) * 2015-09-14 2015-12-30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温度控制机柜
CN105222294A (zh) * 2015-11-04 2016-01-06 比赫电气(太仓)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自我保护功能的机柜式空调
CN110868818A (zh) * 2019-11-28 2020-03-06 安徽实友电力金具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防潮性能的智能家居设备的保护外壳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34255U (zh) 电控柜温控除湿装置
CN101482284A (zh) 太阳能采暖与制冷空调联供装置
CN113028525A (zh) 一种智慧型综合能源站
CN104994716B (zh) 基于蓄冷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数据中心节能空调系统
CN103697624A (zh) 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一体化的家用型热水空调系统
CN202757228U (zh) 一种户式化辐射空调系统
CN202066135U (zh) 热管式通信机房节能空调机组
CN108966606B (zh) 低噪音机房空气能节能装置
CN207130920U (zh) 一种具有控温功能的墙体结构
CN201973820U (zh) 一种通过室外空气湿球温度控制的热管节能空调机组
CN201548000U (zh) 湿帘空气源空调机组
KR20140135879A (ko) 태양열을 이용한 공동주택용 개별 난방 및 급탕시스템
CN203167502U (zh) 能利用自然风降温的集合式机柜
CN202973396U (zh) 空气源冷水机组
CN205718267U (zh) 一种充分利用湿热量的热泵干燥设备
CN205825309U (zh) 光伏发电制冷空调系统
CN207487032U (zh) 一种恒温铁路机房空调
CN203687447U (zh) 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一体化的家用型热水空调系统
CN207438725U (zh) 一种铁路机房热管空调
CN210220299U (zh) 一种地源热泵地埋管夏季空气补热换热器系统
CN206658371U (zh) 一种室外一体化机柜以及通讯系统
CN203744437U (zh) 太阳能、风能共控空调
CN103727616A (zh) 太阳能、风能共控空调
CN205373289U (zh) 一种太空能干燥房
CN204100458U (zh) 相变辐射换热地板供暖顶板制冷的生态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1104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