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30727U - 触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30727U
CN203930727U CN201420170713.8U CN201420170713U CN203930727U CN 203930727 U CN203930727 U CN 203930727U CN 201420170713 U CN201420170713 U CN 201420170713U CN 203930727 U CN203930727 U CN 2039307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tress
sensing electrode
visible area
buffer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7071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清山
蔣承忠
吴春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filed Critical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Priority to CN20142017071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307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307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3072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强化基板、感测电极层及应力缓冲层。感测电极层设置于强化基板上。应力缓冲层设置于强化基板与感测电极层之间,且应力缓冲层材料的杨氏系数小于感测电极层材料的杨氏系数。藉由本实用新型应力缓冲层的设置,使得感测电极层及其制程中产生的应力不会直接作用于强化基板,而是部分或全部被应力缓冲层吸收,进而可改善或保持强化基板的强度,提升触控面板的可靠度。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触控面板已经被大量应用在各种电子产品中,例如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或掌上型个人计算机等。传统触控面板有一种是将感测电极层直接形成于强化基板一表面上,强化基板既作为感测电极层的承载基板和保护盖板,又提供使用者触控操作面,相应的,强化基板的强度也较高。然,在强化基板表面未形成感测电极层时,其相对两表面的应力是对称的压应力,但当在强化基板其中一表面形成感测电极层后,感测电极层本身及其制程会产生本质应力与热应力,且该本质应力与热应力均直接作用于强化基板同一侧表面,即强化基板形成有感测电极层的表面,使得该表面产生压应力,而另一表面产生张应力,因此强化基板相对两侧表面的应力不匹配,其强度及耐冲击性急剧下降,易造成触控面板屏幕破裂等不良。
因此,要如何改善强化基板形成触控感应层之后强度下降,提升触控面板可靠度是目前急需加以研究改善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以改善强化基板形成触控感应层之后的强度下降的问题,提高触控面板可靠度。
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强化基板、感测电极层及应力缓冲层。感测电极层设置于强化基板上。应力缓冲层设置于强化基板与感测电极层之间,且应力缓冲层材料的杨氏系数小于感测电极层材料的杨氏系数。
进一步的,该应力缓冲层材料的杨氏系数范围为10*106帕斯卡~116*109帕斯卡。
进一步的,该应力缓冲层材料的杨氏系数范围为4*106帕斯卡~10*109帕斯卡。
进一步的,该应力缓冲层的厚度为0.01微米至35微米。
进一步的,该应力缓冲层的材料为一透明高分子弹性材料。
进一步的,该应力缓冲层材料为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进一步的,该应力缓冲层为透光耐温材料的镀层或涂层。
进一步的,该强化基板包括一上表面、相对该上表面的一下表面,该上表面及该下表面均为经过化学强化的表面。
进一步的,该强化基板还包括与该上表面、下表面邻接的侧面,该侧面为经过化学强化的表面。
进一步的,该触控面板被定义有一可视区及一对应该可视区的非可视区,该应力缓冲层与该感测电极层至少位于该可视区。
进一步的,更包括一用来定义出该非可视区的装饰层,该应力缓冲层全面覆盖该可视区,该装饰层位于该强化基板设置有该应力缓冲层的表面。
进一步的,该应力缓冲层更延伸到至少部分的该非可视区。
进一步的,更包括一用来定义出该非可视区的装饰层,在该非可视区中,该应力缓冲层位于该装饰层与该强化基板之间。
进一步的,该感测电极层更延伸到至少部分的该非可视区,并且在该非可视区中是位于该装饰层相对该强化基板之表面。
进一步的,更包括一导线层,位于该装饰层相对该强化基板之表面,且电性连接于该感测电极层。
进一步的,更包括一用来定义出该非可视区的装饰层,其中该感测电极层更延伸到至少部分的该非可视区,并且在该非可视区中是位于该应力缓冲层与该装饰层之间。
进一步的,更包括一导线层,位于该装饰层相对该感测电极层之表面,且电性连接于该感测电极层。
进一步的,该装饰层包含一导通部,且该导线层经由该导通部电性连接至该感测电极层。
进一步的,更包括一用来定义出该非可视区的装饰层,在该非可视区中,该装饰层位于该强化基板与该应力缓冲层之间。
进一步的,该感测电极层更延伸到至少部分的该非可视区,并且在该非可视区中,该应力缓冲层位于该装饰层与该感测电极层之间。
进一步的,更包括一导线层,位于该应力缓冲层相对该装饰层之表面且位于该非可视区,且电性连接该感测电极层。
进一步的,该感测电极层包括延伸于第一方向的复数个第一感测电极和延伸于第二方向的复数第二感测电极,该些第一感测电极与该些第二感测电极相互交叉且电性绝缘。
进一步的,该感测电极层还包括复数个绝缘块,该些第一感测电极包括复数个沿该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电极块,复数条在该第一方向上连接相邻第一电极块的第一导线;该些第二感测电极复数个沿该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电极块,复数条在该第二方向上连接相邻第二电极块的第二导线,该些第二电极块分布于该些第一导线两侧;各绝缘块位于该第一导线与该第二导线之间,以使该第一导线与该第二导线相互电性绝缘。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承载基板及一绝缘层,该些第一感测电极形成于该应力缓冲层相对该强化基板的表面,该些第二感测电极形成于该承载基板上,且该绝缘层位于该些第一感测电极与该些第二感测电极之间。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应力缓冲层设置在强化基板与感测电极层之间,且应力缓冲层材料的杨氏系数小于感测电极层材料的杨氏系数,可使得感测电极层及其制程中产生的应力不会直接作用于强化基板,而是部分或全部被应力缓冲层吸收,进而可改善强化基板形成触控感应层之后的强度下降的问题,提高触控面板可靠度。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图。
图2显示本实用新型之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图。
图3显示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例的感测电极层之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之第三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图。
图5显示本实用新型之第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图。
图6显示本实用新型之第五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图。
图7显示本实用新型之第六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图。
主要符号说明:
100~强化基板;
100S1~强化基板的上表面;
100S2~强化基板的下表面;
100S3~强化基板的侧面;
100A~可视区;
100B~非可视区;
110~应力缓冲层;
120~感测电极层;
120A~第一感测电极;
120B~第二感测电极;
121~第一电极块;
122~第一导线;
123~第二电极块;
124~第二导线;
125~绝缘块;
130~绝缘层;
140~承载基板;
104~装饰层;
112~导线层;
114~软性印刷电路板;
118~导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以下实施例的内容中所称的方位“上”及“下”仅是用来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对于图式而言,方位“上”是较接近使用者之侧,而方位“下”则是较远离使用者之侧。再者,一第一元件形成于一第二元件“上方”、“之上”、“下方”或“之下”可包含实施例中的该第一元件与该第二元件直接接触,或也可包含该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更有其他额外元件使该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无直接接触。
参阅图1,其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之触控面板包括强化基板100、应力缓冲层110及感测电极层120。感测电极层120设置于强化基板100上。应力缓冲层100设置于强化基板100与感测电极层120之间,且应力缓冲层110材料的杨氏系数(Young’s modulus)小于感测电极层120材料的杨氏系数。
强化基板100具有一上表面100S1、一下表面100S2及侧面100S3,上表面100S1与下表面100S2相对设置,侧面100S3介于上表面100S1、下表面100S2之间,且与上表面100S1、下表面100S2相邻接。上表面100S1与下表面100S2均为经过化学强化的表面,即强化基板100为双面强化的基板。或者,上表面100S1、下表面100S2及侧面100S3均为经过化学强化的表面,即强化基板100为六面强化的基板。强化基板100的材料为具有透光性的绝缘材料,例如透明玻璃。前述化学强化的方式包括将透明玻璃基板放置于配置好的化学溶液中,使化学溶液中的钾离子与玻璃的钠离子产生离子置换或置入而得到。强化基板100之上表面100S1可为使用者触控操作面。另外,还可在强化基板100的上表面100S1上设置防脏污、防指纹、抗刮或抗眩等功能层。
感测电极层120为一透光性的导电结构,可为单层或多层,用于根据使用者的触控操作产生相应的感测信号,感测信号藉由软性印刷电路板等传递至外部电路,进而实现触控位置的计算和识别。
应力缓冲层110,设置于强化基板100与感测电极层120之间,且位于强化基板100之下表面100S2。应力缓冲层110在强化基板100上的垂直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感测电极层120在强化基板100上的垂直投影面积,藉此,应力缓冲层110至少可以阻隔感测电极层120直接接触强化基板100之下表面100S2。应力缓冲层110为透光耐温材料的镀层或涂层,其材料为透明高分子弹性材料,包含塑料聚合物(Plastic polymer)和高弹体(Elastomer),例如聚酰亚胺(Polyimid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杨氏系数(Young’s modulus)是表征在弹性限度内物质材料抗拉或抗压的物理量。在弹性限度内,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其比值被称为材料的杨氏系数,其大小标志了材料的刚性,杨氏系数越大,越不容易发生形变。应力缓冲层110材料的杨氏系数小于感测电极层120材料的杨氏系数,与感测电极层120相比,应力缓冲层110材质更软,较容易发生形变,如此可吸收感应电极层120的应力作用。具体的,应力缓冲层110的杨氏系数范围为10*106帕斯卡至116*109帕斯卡(即10MPa~116Gpa),较佳为4MPa~10GPa。应力缓冲层110的厚度为0.01微米至35微米。
由上述架构可知,应力缓冲层110设置在强化基板100与感测电极层120之间,且由于应力缓冲层110具有弹性的特性,可使得感测电极层120及其制程中产生的应力不会直接作用于强化基板100,而是部分或全部被应力缓冲层110吸收,进而可改善强化基板100形成触控感应层120之后的强度下降的问题,提高触控面板可靠度。
请参阅图2,其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与图1所示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还可更包括一装饰层104,依据装饰层104的设置区域,触控面板可被定义出可视区(visible area)100A与对应可视区100A的非可视区(non-visible area)100B,其中装饰层104所在的区域为非可视区100B,其余区域为可视区100A,通常非可视区100B是设计对应位于可视区100A的至少一侧边,例如可位于可视区100A的四周或相对两侧。装饰层104可利用印刷制程由印刷不透明油墨或光阻、或油墨和光阻的叠层结构形成。
应力缓冲层110至少位于可视区100A,在本实施例中,应力缓冲层110设置于强化基板100的下表面100S2,且仅位于可视区100A,并全面覆盖可视区100A。装饰层104位于强化基板100设置有应力缓冲层110的表面,也即装饰层104亦位于强化基板100的下表面100S2。
感测电极层120至少位于可视区100A,在本本实施例中,感测电极层120还延伸至非可视区100B。本实施例的感测电极层120是以单层透明导电结构来进行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感测电极层120亦可采用双层透明导电结构的设计,在此并非为本实用新型所限制。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3,感测电极层120包含延伸于第一方向的复数个第一感测电极120A和延伸于第二方向的复数第二感测电极120B,第一感测电极120A与第二感测电极120B相互交叉且电性绝缘。其中第一方向不同于第二方向,较佳为相互垂直。更具体的,第一感测电极120A包含复数个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电极块121,复数条连接第一方向上相邻第一电极块121的第一导线122。第二感测电极120B包含复数个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电极块123,各第二电极块123分布于第一导线122两侧,各第一导线122上形成有绝缘块125,且各绝缘块125上形成有连接第二方向上相邻第二电极块123的第二导线124,也即绝缘块125位于第一导线122与第二导线124之间,以使第一导线122与第二导线124相互电性绝缘。
再如图2所示,感测电极层120更延伸到至少部分的非可视区100B,并且在该非可视区100B中是形成于装饰层104之下表面,也即位于装饰层104相对强化基板100之表面。
导线层112在非可视区100B是形成于装饰层104之下表面,且电性连接感测电极层120。导线层112包括复数条导线以及复数个接合垫(bonding pad),这些导线电性连接至感测电极层120,而接合垫则分别与这些导线线连接。之后,再利用接合垫与软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114进行接合,藉此感测电极层120通过软性印刷电路板114来与外部电路(未绘出)进行触控信号传递。
第一电极块121和第二电极块123的材料为透明导电材料,可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铝锌、氧化锌、氧化锡锑、二氧化锡、氧化铟或前述之组合。第一导线122、第二导线124及导线层112的各导线可采用与前述电极块相同的透明导电材料,亦可采用不透明的导电材料,例如金属或合金,包括金、银、铜、钼、铝或前述之组合。第一电极块121、第二电极块123、第一导线122及第二导线124可采用溅镀及光刻的步骤形成,亦可用网印、喷涂等方式形成。
依据本实施例之架构,在可视区100A中,应力缓冲层110位于强化基板100与感测电极层120之间,在非可视区100B中,装饰层104位于强化基板100与感测电极层120之间,应力缓冲层110不仅可如前面内容所述的,避免位于可视区100A的感测电极层120影响强化基板100的强度,更可进一步使感测电极层120延伸至非可视区100B时变得更加平缓,减少感测电极层120出现爬坡断裂的风险。
再者,由于应力缓冲层110是由高弹性的透明高分子材料所形成,此高弹性的透明高分子材料对强化基板100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并且感测电极层120对高弹性高分子材料的附着力相较于对强化基板100的附着力也较高。因此,可有效地避免感测电极层120发生剥离(peeling),藉此可提高感测电极层120的信赖性。
在此实施例的另一个实施态样中,感测电极层120可仅位于可视区100A,通过导线层112延伸到至少部分的可视区100A而与感测电极层120电性连接。
参阅图4,其显示本实用新型之第三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架构大致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相同,差异点在于,应力缓冲层110不仅位于可视区100A,更延伸到至少部分非可视区100B,且应力缓冲层100整层是位于强化基板100之下表面100S2。在非可视区100B中,应力缓冲层110位于装饰层104与强化基板100之间,也即装饰层104位于应力缓冲层110相对强化基板100的表面。
由于本实例的应力缓冲层110是形成与装饰层104之前,可减少装饰层104在制程中产生气体,而被应力缓冲层110覆盖住不易排出产生气泡的情形。另外,由于应力缓冲层110是由高弹性的透明高分子材料所形成,此高弹性的透明高分子材料对强化基板100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并且装饰层104对高弹性高分子材料的附着力相较于对强化基板100的附着力也较高。因此,可有效地避免装饰层104发生剥离(peeling),藉此可提高触控面板的良率。
参阅图5,其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之第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架构大致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相同,差异点在于,本实施例的应力缓冲层110和感测电极层120均更延伸到至少部分的非可视区100B,并且在非可视区100B中,应力缓冲层110是形成与强化基板100之下表面100S2,感应电极层120是形成于应力缓冲层110之下表面,也即位于应力缓冲层110相对强化基板100之表面,装饰层104是进一步形成在感测电极层120的下表面,如此,在非可视区100B中,感测电极层120是位于应力缓冲层110与装饰层104之间。
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导线层112是进一步形成于装饰层104的下表面,也即位于装饰层104相对感测电极层120之表面,换言之,导线层112与感测电极层120之间存在有绝缘的装饰层104。对此,本实施例的装饰层104进一步包含导通部118,用来对应感测电极层120的每一条感应电极。其中,导通部118可例如是由一贯穿孔填充导电材料(如导电胶)所形成,让导线层112通过导通部118来电性连接感测电极层120。在另一实施态样中,导通部118亦可由贯穿孔搭配导线层112来直接形成,换句话说,贯穿孔中所填充的导电材料可以直接是导线层112的材料,也就是导线层112在形成于装饰层104的表面时,可同时填充于贯穿孔内而形成该的导通部118。前述导电材料的颜色较佳与装饰层104颜色相近或相同,以提高触控面板外观视觉效果。
参阅图6,其显示本实用新型之第五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架构大致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相同,差异点在于,应力缓冲层110不仅位于可视区100A,更延伸到至少部分非可视区100B,且在非可视区100B中,装饰层104位于强化基板100与应力缓冲层110之间。
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应力缓冲层110是形成在装饰层104之后,因此后续设置位于非可视区100B的导线层112是形成在应力缓冲层110的下表面。感测电极层120在非可视区100B中也是位于应力缓冲层110的下表面,并与导线层112电性连接。附带一提的是,图4至图6所示实施例虽然未绘出感测电极层120的详细结构,但是此感测电极层120可以是任何触控面板所需的结构设计,在此并非为本实用新型所限制。
由于本实施例是先形成装饰层104,再形成应力缓冲层110,应力缓冲层110更可全面覆盖装饰层104,以增加装饰层104表面平整度,使得导线层112可形成在更为平整的应力缓冲层110的表面,减少导线层112之各导线因不平整出现断路的风险。
附带一提的是,前述各实施例之触控面板可以是电容式触控面板,并且是全部触控组件都是基于强化基板100之一侧表面(即下表面100S2)来依序形成的单片基板结构的触控面板。其中,强化基板100的另一侧之表面(即下表面100S2)为触控面板的触碰面,触控面板以相对触控面的一侧与显示装置贴合,以形成触控显示设备。
参阅图7,其显示本实用新型之第六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架构大致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相同,差异点在于,触控面板进一步还包括一绝缘层130及一承载基板140,感测电极层120为双层的透明导电结构,具体的,第一感测电极120A形成于应力缓冲层110相对强化基板100的表面,也即位于应力缓冲层110之下表面,第二感测电极120B形成于承载基板140上,绝缘层130位于第一感测电极120A与第二感测电极120B之间,以使第一感测电极120A与第二感测电极120B相互电性绝缘。
承载基板140为透明绝缘材料形成,该透明绝缘材料可包括聚酰亚胺(PI)、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氯乙烯(PVC)、聚碳酸酯(PC)、聚乙烯(P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四氟乙烯(PTFE)。承载基板140可作为第二感测电极120B的承载层和保护层。绝缘层130为透明绝缘材料,包括透明光学胶、氧化硅、氮化硅等。第二感测电极120B可先形成于承载基板140上,再通过绝缘层130例如光学胶与已形成有应力缓冲层110、第一感测电极120A、装饰层104的强化基板100贴合,使绝缘层130位于第一感测电极120A与第二感测电极120B之间,同时,第二感测电极120B位于绝缘层130与承载基板140之间,借以构成本实施例之架构。
在本实施例之另一实施例态样中,第二感测电极120B可位于承载基板140之下表面,换言之,第一感测电极120A直接形成于应力缓冲层110之下表面,绝缘层130位于承载基板140与第一感测电极120A之间,承载基板140位于绝缘层130与第二感测电极120B之间。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应力缓冲层110可仅位于可视区100A,或可以从可视区100A延伸到至少部分的非可视区100B,或者延伸至覆盖全部的非可视区100B,使得应力缓冲层110在相对位置关系上能至少能够隔开感测电极层120和强化基板100,避免感测电极层120直接接触强化基板100,使得感测电极层120及其制程中产生的应力不会直接作用于强化基板100,而是部分或全部被应力缓冲层110吸收,进而可改善强化基板100形成触控感应层120之后的强度下降的问题,提高触控面板可靠度。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揭露较佳实施例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此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当可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做些许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之保护范围当视后附之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为准。

Claims (24)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强化基板;
一感测电极层,设置于该强化基板上;以及
一应力缓冲层,设置于该强化基板与该感测电极层之间,且该应力缓冲层材料的杨氏系数小于该感测电极层材料的杨氏系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应力缓冲层材料的杨氏系数范围为10*106帕斯卡~116*109帕斯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应力缓冲层的厚度为0.01微米至35微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应力缓冲层的材料为一透明高分子弹性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应力缓冲层材料为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应力缓冲层为透光耐温材料的镀层或涂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强化基板包括一上表面、相对该上表面的一下表面,该上表面及该下表面均为经过化学强化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强化基板还包括与该上表面、下表面邻接的侧面,该侧面为经过化学强化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被定义有一可视区及一对应该可视区的非可视区,该应力缓冲层与该感测电极层至少位于该可视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用来定义出该非可视区的装饰层,该应力缓冲层全面覆盖该可视区,该装饰层位于该强化基板设置有该应力缓冲层的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应力缓冲层更延伸到至少部分的该非可视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用来定义出该非可视区的装饰层,在该非可视区中,该应力缓冲层位于该装饰层与该强化基板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感测电极层更延伸到至少部分的该非可视区,并且在该非可视区中是位于该装饰层相对该强化基板之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导线层,位于该装饰层相对该强化基板之表面,且电性连接于该感测电极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用来定义出该非可视区的装饰层,其中该感测电极层更延伸到至少部分的该非可视区,并且在该非可视区中是位于该应力缓冲层与该装饰层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导线层,位于该装饰层相对该感测电极层之表面,且电性连接于该感测电极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装饰层包含一导通部,且该导线层经由该导通部电性连接至该感测电极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用来定义出该非可视区的装饰层,在该非可视区中,该装饰层位于该强化基板与该应力缓冲层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感测电极层更延伸到至少部分的该非可视区,并且在该非可视区中,该应力缓冲层位于该装饰层与该感测电极层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导线层,位于该应力缓冲层相对该装饰层之表面且位于该非可视区,且电性连接该感测电极层。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感测电极层包括延伸于第一方向的复数个第一感测电极和延伸于第二方向的复数第二感测电极,该些第一感测电极与该些第二感测电极相互交叉且电性绝缘。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感测电极层还包括复数个绝缘块,该些第一感测电极包括复数个沿该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电极块,复数条在该第一方向上连接相邻第一电极块的第一导线;该些第二感测电极复数个沿该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电极块,复数条在该第二方向上连接相邻第二电极块的第二导线,该些第二电极块分布于该些第一导线两侧;各绝缘块位于该第一导线与该第二导线之间,以使该第一导线与该第二导线相互电性绝缘。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承载基板及一绝缘层,该些第一感测电极形成于该应力缓冲层相对该强化基板的表面,该些第二感测电极形成于该承载基板上,且该绝缘层位于该些第一感测电极与该些第二感测电极之间。
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应力缓冲层材料的杨氏系数范围为4*106帕斯卡~10*109帕斯卡。
CN201420170713.8U 2014-04-10 2014-04-10 触控面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307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70713.8U CN203930727U (zh) 2014-04-10 2014-04-10 触控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70713.8U CN203930727U (zh) 2014-04-10 2014-04-10 触控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30727U true CN203930727U (zh) 2014-11-05

Family

ID=51826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70713.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30727U (zh) 2014-04-10 2014-04-10 触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3072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4425A (zh) * 2015-05-19 2015-08-12 蓝思科技(长沙)有限公司 一种优化机械强度的触控屏结构
CN104978057A (zh) * 2014-04-10 2015-10-14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6293202A (zh) * 2016-07-29 2017-01-0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模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78057A (zh) * 2014-04-10 2015-10-14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4978057B (zh) * 2014-04-10 2018-04-17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4834425A (zh) * 2015-05-19 2015-08-12 蓝思科技(长沙)有限公司 一种优化机械强度的触控屏结构
CN106293202A (zh) * 2016-07-29 2017-01-0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模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6293202B (zh) * 2016-07-29 2019-09-2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模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35981B (zh) 触控模组及具有该触控模组的触控显示装置
KR101109382B1 (ko) 터치패널
CN105094401B (zh) 触控面板
EP2333649A2 (en) Capacitive touch device structure
TWI626570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US20110315536A1 (en) Touch panel
WO2020029371A1 (zh) 一种触摸屏及oled显示面板
US8947399B2 (en) Dual-substrate capacitive touch panel
CN103034387A (zh) 一种单片基板式电容式触摸屏及制造方法
CN104808824A (zh) 触控板
JP3187107U (ja) タッチ電極装置
TWM425334U (en) Touch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panel using the same
US10782839B2 (en) Touch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4461116A (zh) 触控面板
TW201502920A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CN206058170U (zh) 一种单面双层多点触摸屏
CN203930727U (zh) 触控面板
CN203502929U (zh) 触控面板
CN104423674A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KR102036240B1 (ko) 터치스크린패널 및 이를 구비한 영상표시장치
CN101464743A (zh) 混合式触控面板及其形成方法
CN202870769U (zh) 触控面板
US20130076667A1 (en) Touch panel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203909747U (zh) 触控面板
TWI486859B (zh) 電容式觸控面板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