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筛分装置及筛分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筛选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筛分装置,此外,还涉及一种具有该筛分装置的筛分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生活的快速发展,城市垃圾的产生日益加剧,因此,无论是陈腐垃圾还是原生垃圾,都需要及时快速的进行筛分处理。
但是,在城市垃圾处理行业中,普遍采用的垃圾处理设备处理的筛分能力较低,通常是一条筛分处理的工作线,即一个上料机为一台筛分设备进行上料,然后由该筛分设备对垃圾进行筛分处理,再经传输设备传递至风选装置、压缩装置等处理设备进行后期处理。如此,筛分设备的筛分效率低,无法满足后期处理设备的工作需求,致使后期设备耗电量大,造成资源浪费。
而若采用多条筛分处理的工作线同时进行垃圾的处理,则占地面积较大,且耗电资源巨大,不符合节能环保的需求。
有鉴于此,如何提高垃圾处理的筛分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且减少占地面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筛分装置,提高垃圾处理的筛分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且减少占地面积。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筛分处理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筛分装置包括筛分本体和为所述筛分本体进料的上料机,所述筛分装置设置多个所述筛分本体,且还包括将待筛分物料分流至所述筛分本体的分料组件,每个所述筛分本体通过所述分料组件与所述上料机的出料口连接。
优选地,所述筛分装置设置两个所述筛分本体,所述分料组件设有双向分料的分料件和输送带;所述分料件的入口端连接于所述上料机的出料口,所述输送带的两端分别连接相应的所述分料件的出口端和相应的所述筛分本体的进料口。
优选地,所述筛分装置设置两个所述筛分本体,所述分料件包括第一分料板和第二分料板,两者的上游端无间隙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分料板和所述第二分料板的连接端设置于所述上料机的出料口的中部,每个所述分料板与所述上料机的出料方向倾斜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分料板和所述第二分料板形成一体式的所述分料件。
优选地,所述输送带包括两组相连接的第一输送带和第二输送带,所述第一输送带与所述第二输送带交叉设置;所述第一输送带设于对应所述分料板的下游输出端口,所述第二输送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输送带的下游,另一端连接所述筛分本体的进料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筛分处理系统,包括筛分装置、设于所述筛分装置下游的风选装置和压缩装置,所述筛分装置为以上所述的筛分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筛分装置设置多个筛分本体,提高筛分装置的筛分效率,且该筛分装置还包括将待筛分物料分流至筛分本体的分料组件,具体地,分料组件的入口连接于上料机的出料口,其出口连接于各个筛分本体。如此,简便有效地实现了一个上料机为多个筛分本体上料的设置,减少上料机设备的数量使用,提高设备利用率,且提升筛分装置结构的紧凑型,降低空间占用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中,该筛分装置设置两个筛分本体,分料组件设有双向分料的分料件和输送带;分料件的入口端连接于上料机的出料口,输送带连接对应的分料件的出口端和筛分本体的进料口。如此设置,将上料机与筛分本体的一对一形式转换为一对二的形式,提高上料机的工作效率,确保待筛分物料快速无延迟堆积的进行筛分处理。并且,通过互不干涉的双向分料组件和输送带,有效合理的对筛分装置的结构进行布置,提升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例中筛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分料组件与上料机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具体实施例中多个筛分本体与筛分装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具体实施例中筛分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4中:
筛分装置1、筛分本体11、上料机12、分料组件13;
分料件131、第一分料板1311、第二分料板1312;
输送带132、第一输送带1321、第二输送带1322;
风选装置2、压缩装置3。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筛分装置,提高垃圾处理的筛分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且减少占地面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该筛分装置的筛分处理系统。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操作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上游、下游”依据待筛分物料的输送方向而定,即待筛分物料的输入端为上游、待筛分物料的输出端为下游,因此,上述方位词的应用对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并不构成限制。
请参见图1和图2,其中,图1为具体实施例中筛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分料组件与上料机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本方案提供的筛分装置1包括筛分本体11和为筛分本体11进料的上料机12,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筛分装置1设置多个筛分本体11,以适应上料机12的送料效率,提升上料机12的有效利用率和筛分装置1的筛分效率。并且,该筛分装置1还包括分料组件13,每个筛分本体11均通过分料组件13与上料机12的出料口连接,如此,该分料组件13有效地实现了将待筛分物分流至筛分本体11。具体地,分料组件13的入口连接于上料机12的出料口,出口连接于各个筛分本体11,显然,简洁方便的实现了将上料机12与筛分本体11的一上料对应多个筛分的处理方式,提升了上料机12的利用率,使筛分本体11与上料机12的工作效率相匹配,进而,减少上料设备的数量,降低空间占用。
进一步地,该筛分装置1优选设置两个筛分本体11,其分料组件13设有双向分料的分料件131和输送带132。如图1所示,分料件131的入口端连接于上料机12的出料口,同时,输送带132连接对应的分料件131的出口端和筛分本体11的进料口,也就是说,由一个上料机12的进料口统一进料,而连接于出料口的分料组件13将待筛分物料进行双向分流,并由输送带132输送至对应连接的筛分本体11,如此,便可实现上料机12与筛分本体11的一对二形式的筛分处理工作过程,不仅有效提高了筛分效率,且提高了筛分装置1结构的集成化程度,降低作业空间的占用。
还可对分料件131进一步优化设计,如图2所示。该分料件131包括第一分料板1311和第二分料板1312,第一分料板1311和第二分料板1312的分料方向相反,且两者的上游端无间隙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分料板1311和第二分料板1312设置于上料机12的出料口处,通过第一分料板1311和第二分料板1312将来自同一方向的待筛分物料分流,为两个互不干涉的筛分本体11输送待筛分物料,形成两个独自进行筛分工作的支流,提高筛分效率。
同时,第一筛分板和第二筛分板的上游端无间隙连接,如此,规避待筛分物料的漏流,且有效地将全部待筛分物准确的分送至两个筛分本体11。
本方案中,分料件还可为双向的传输带,比如,双向传输带,并不仅限于本方案中的分料件包括第一分料板和第二分料板的形式,只需能够满足能够实现将待筛分物料双向分料的形式均可。
本方案中,两个筛分板的连接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于上料机12出料口的端口,当然,还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效实现第一筛分板和第二筛分板可靠固定于上料机12的出料口端均可。
为了提升双向分料的均匀性,确保两个筛分本体11有效的工作效率,对第一分料板1311和第二分料板1312的位置进一步设置,将两种的连接端设置于上料机12的出料口的中间位置。也就是说,第一分料板1311和第二分料板1312的进料端处于上料机12的出料口的中间,如此,能够将待筛分物料有效均匀的分成两向输送。同时,每个分料板均与上料机12的出料方向倾斜设置,即,由上料机12垂直来料的待筛分物料被分料板倾斜导向两个输送方向,再通过输送带132输送至筛分本体11上进行筛分处理。
如图2所示,第一筛分板和第二筛分板形成一体式的分料件131,可通过钢板折弯加工形成设定的角度,规避分体式的分料件131再加工的工作,且结构完整、工艺简单。
进一步对上述筛分装置1的输送带132进行设计。该筛分装置1设置两组相连接的第一输送带1321和第二输送带1322,并且第一输送带1321与第二输送带1322在同一水平面内的输送方向交叉设置,具体地,第一输送带1321设于对应分料板的下游,第二输送带1322一端连接第一输送带1321的下游端口,另一端连接筛分本体11的进料口。如此,可通过第一输送带1321和第二输送带1322合理改变由分料件131输送来的待筛分物料的流向,便于合理布置该筛分装置1的结构,充分有效的利用空间位置,提高结构的紧凑性。
上述仅以设置两个筛分本体11为例进行分析,还可设置多个筛分本体11,且各个筛分本体11独立工作,为了实现为多个筛分本体11供应待筛分物料,且减少该筛分装置1的占地面积,可通过分料组件13的连接作用,将各个上料机12进行串并联连接,其最上游仍为一个上料机12,以实现单一入口提供待筛分物料的作用。
具体地,可参见图3所示,上游的一个上料机12将待筛分物料分流至两个并联的上料机12,每一侧的一个上料机12均可通过分料组件13向两个分料机输送待筛分物料,形成塔型分料途径。如此,下游便可向多个筛分本体11提供待筛分的物料,充分利用空间位置,降低占地面积,且由同一源头的上料机12进行供料,大大降低了上料的工作量,减少人员操作控制,且分料均匀、工作效率高;经筛分后的物料统一处理,减少大量的后期处理设备,集成筛分后物料的处理工作,有效降低耗电量。
除上述筛分装置1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筛分处理系统,如图4所示,包括筛分装置1、设于筛分装置1下游的风选装置2和压缩装置3,其中,该筛分装置1为上述筛分装置1。该筛分处理系统的其他结构及工作原理可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筛分装置和筛分处理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仅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例子进行了阐述,以上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特点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该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