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15148U - 人工晶体 - Google Patents

人工晶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15148U
CN203915148U CN201420228499.7U CN201420228499U CN203915148U CN 203915148 U CN203915148 U CN 203915148U CN 201420228499 U CN201420228499 U CN 201420228499U CN 203915148 U CN203915148 U CN 2039151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lera
support portion
intraocular lenses
artificial intraocular
reflex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2849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市川一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abeck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kyo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kyo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kyo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22849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151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151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1514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工晶体,由于具有适合从睫状沟插入支撑部并固定于巩膜的处置的构成,因此,通过从睫状沟插入并固定于巩膜的处置从而无需缝合便能够可靠地固定于水晶体摘除后的眼内。人工晶体(1)具有晶体(2)和在其左右形成的一对环状的支撑部(3),在支撑部(3)的前端具有折回部(30)。于巩膜的缘部邻接部位中的相对于视轴的对称的两处的巩膜厚度一半的深度位置,在周方向上形成巩膜内隧道。通过从睫状沟拉出支撑部3的前端并插入巩膜内隧道内,从而将人工晶体(1)固定于眼内。进一步,此时,通过折回部(30)挂止于巩膜内隧道的内部的某一处,支撑部(3)被强力地拘束于巩膜内隧道内,人工晶体被更可靠地固定。

Description

人工晶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工晶体。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作为对眼睛的白内障的治疗,广泛进行如下手术:在将患者的白浊的水晶体摘除之后,将人工晶体(IOL、Intraocular Lense)插入眼内。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人工晶体,即,在白内障的治疗中,在水晶体摘除之后,插入眼内并缝合于睫状体的人工晶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279258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手术中,将人工晶体缝合于睫状体(人工晶体缝合术),与此相对,也提出了不通过缝合而将人工晶体固定于巩膜内的方法(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术)。在这种方法中,例如通过将人工晶体的支撑部的前端插入于巩膜内在周方向上形成的隧道状(トンネル状)的孔部,以使得隧道紧固前端,从而前端直接地停留在隧道内,因此即使不进行缝合,人工晶体也得以支撑。
如果是这种方法的话,便不需要掌握例如人工晶体缝合术中所需要的人工晶体的缝合技术。另外,如果使用这种方法的话,则能够精度良好地将人工晶体配置于眼睛的中心位置,晶体固定的稳定性(特别是晶体的轴向的稳定性)提高,从而实现难以发生晶体的倾斜等效果。
这种巩膜内固定的方法,能够不对现有的人工晶体实施变更即可进行,这一点被认为是优点之一。现有的人工晶体能够直接使用这一点的确是优点,但是反言之,也可以认为适合(或者专用于)巩膜内固定的人工晶体的开发并不充分。
如上所述,虽然报告有通过巩膜内固定术能够有效地支撑人工晶体,例如如果将人工晶体的支撑部的形状形成为更适合巩膜内固定术的形状,并且支撑部能够更加可靠地固定于巩膜隧道内的话,则存在进一步优化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术的可能性。该问题并非限定于巩膜内固定术的问题,而是为相对于在巩膜的外侧表面等、巩膜的一部分进行固定的所有处置的问题。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人工晶体,由于具有适合从睫状沟插入支撑部并固定于巩膜的处置的构成,通过从睫状沟插入并固定于巩膜的处置从而无需缝合便能够可靠地固定于水晶体摘除之后的眼内。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人工晶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晶体部,配置于摘除了水晶体的至少一部分的眼睛的后房,代行水晶体的晶体功能;支撑部,具有从所述晶体部的侧缘向相对于视轴的径向外侧以脚形状延伸的同时,其前端向周方向延伸的形状,所述前端从睫状沟插入,从而将所述晶体部固定于后房;其中,所述支撑部中的从睫状沟被插入的部分具有折回部,所述折回部,具有被折回而向从所述晶体部开始的延伸方向的反方向返回的形状,并挂止于巩膜的一部分。由此,通过从睫状沟插入巩膜内的折回部挂止于巩膜内的某一处,支撑部被强力地拘束于巩膜内。从而,人工晶体被更可靠地固定。并且,通过从睫状沟的插入,人工晶体能够配置于后房的合适的位置。
所述折回部,可以以与该折回部以外的所述支撑部的一部分一起能够插入形成于巩膜的内部的隧道状的孔部的角度被折回。从而,折回部能够插入形成于巩膜的内部的隧道状的孔部,因此,被插入巩膜内的折回部挂止于巩膜内的某一处,从而支撑部被强力束缚于巩膜内。由此,人工晶体被可靠地固定。
另外,所述折回部,可以在与该折回部以外的所述支撑部的一部分一起插入形成于巩膜的内部的隧道状的孔部的情况下,能够调节为所述折回部的整体收纳于所述孔部的内部的长度。从而,折回部的整体能够收纳于形成于巩膜的内部的隧道状的孔部,因此,被插入巩膜内的折回部挂止于巩膜内的某一处,从而支撑部被强力束缚于巩膜内。由此,人工晶体被可靠地固定。
另外,所述支撑部,可以在所述晶体部配置于后房的状态下,以所述折回部挂止于巩膜的外表面的方式形成。由此,在折回部挂止于巩膜的外表面的状态下,能够将人工晶体可靠地固定于眼内。
另外,所述支撑部,也可以形成为从所述晶体部的侧缘以相对于视轴的线对称的形状延伸的多个环形状,所述折回部也可以形成于所有的支撑部的前端。由此,多个环状的支撑部通过其前端的折回部被强力拘束于巩膜内,因此能够可靠地固定人工晶体。
另外,所述支撑部,也可以形成为从所述晶体部的侧缘以相对于视轴的线对称的形状延伸的两个环形状,所述折回部也可以形成于两个支撑部的前端。由此,两个环状的支撑部通过其前端的折回部被强力拘束于巩膜内,因此能够可靠地固定人工晶体。
另外,也可以于所述折回部在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显示刻度线。由此,使用刻度线,能够简单地折叠折回部等来进行分离,从而能够简单地将折回部的长度调节为适当的长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体1实施方式的正面图。
图2是图1的人工晶体的侧面图。
图3是示出人工晶体的前端的视图。
图4是示出将人工晶体插入眼内并固定的状态的视图。
图5是示出人工晶体的移植手术的中途的状态的第一示例的视图。
图6是示出人工晶体的移植手术的中途的状态的第二示例的视图。
图7是示出在巩膜外固定人工晶体的示例的视图。
符号说明
1 人工晶体
2 晶体(晶体部)
3 支撑部
30 折回部(折り返し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首先,图1至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人工晶体1。图1是人工晶体1的正面图,图2是侧面图(此外,关于侧面、正面等的方向的记载,是指将人工晶体固定于眼内的患者的脸(或者眼睛)中的方向(侧面、正面等))。
作为主要的构成,人工晶体1具备晶体2和支撑部3。晶体2,在例如从患者的眼睛摘除(全摘除、或者部分摘除)由于白内障而导致的白浊的水晶体之后,配置于眼睛的后房(或者眼睛后房、即比虹膜靠后的区域),代行被摘除的水晶体的晶体功能。
支撑部3为在后房内支撑晶体2的部位。如图1等所示,支撑部3从晶体2的侧缘的两处以一对环状(或者脚形状、触觉(haptic)形状)延伸,具有相对于视轴(晶体2的中心轴)线对称的形状。该环形状为例如向相对于视轴的径向外侧延长,同时(特别是前端侧)也向周方向延长的曲线形状。
如图2所示,从支撑部3的侧方观察的形状例如可以是与晶体2收纳于大致同一平面内的形状。或者,也可以以从侧方观察从晶体2的侧缘朝向眼内的前方或者后方并向倾斜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支撑部3。
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体1的材质可以通过与现有的人工晶体相同的材质(例如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形成。由此,人工晶体1具有可挠性(弹性、柔软性),例如能够卷成棒状并使用注射器等插入眼内。就支撑部3而言,也可以通过树脂材料等与晶体2一体成型。或者也可以利用如下方式:将上述支撑部3与晶体2分体形成,之后再接合(粘接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要部分,人工晶体1具有折回部30,所述折回部30在支撑部3的前端侧被折回从而向反方向延伸。折回部30中的被折回的部分的形状,可以以具有角的方式被折回,也可以不具有角而以曲线状被折回。
如上所述,支撑部3具有弹性,例如在自然状态(即无外力作用的状态)下,可以如图3等所示,形成折回部30和其以外的部分分离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如果折叠折回部30(也就是说,使折回部30和其以外的支撑部3以一直线状重叠)的话,则如图3所示,弹性恢复力产生作用以使折回部30和其以外的部分恢复到分离的状态。或者,也可以使支撑部3的前端的弯曲部分无上述的足够的弹性而经常地维持图3的形状。
图4中示出折回部30的详细情况。折回部30,在弯曲部32处被折回,折回侧前端33朝向相对于支撑部3的延伸方向的反方向。弯曲部32中的折回,既可以是如上所述具有角的折回,也可以是没有角的曲线的折回,总之弯曲部32中的折回的角度不会过度打开,形成如后所述地折回部30和其以外的支撑部3以弯曲部32为最前而能够插入巩膜内隧道中的角度即可。
于折回部30,在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例如通过印刷而显示刻度线31。如图4所示,刻度线31可以为多条,刻度线31的间隔可以为例如0.5mm等间隔。此外,刻度线也可以是一条。
由于人工晶体1的支撑部通过与现有的人工晶体同样的材质形成,因此,如果实施手术者使用适当的医疗器具对折回部30的任意部位进行折弯的话,则会比较容易地在被折弯的部位进行分离。因此,以刻度线31为基准,实施手术者通过在适当的长度的部位折弯折回部30而能够简单地调节折回部30的长度。从而能够使折回部30的长度为对应于后述的巩膜内隧道的长度等的适当的长度。
图4中示出将人工晶体1移植(安装)于眼内的状态的示例。并且,图5、图6中示出手术途中的情况的示例。
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体1,例如通过巩膜内固定的方法(无需缝合)固定于将由于白内障而导致的白浊的水晶体全摘除或者部分摘除之后的眼内的后房(眼后房)。如图4所示,在晶体2配置于虹膜102的后边的位置的状态下,从晶体2向图示左右形成的一对支撑部3的折回部30成为埋入巩膜101的内部的状态。图4示出全摘除水晶体的情况。
就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体的移植手术的步骤而言,可以与例如Amar Agarwal们的文献(Journal of Cataract and Refractive Surgery,vol.34,pp.1433-1438(2008))中所示的步骤相同,其中一例如下所述。
如图5所示,在结膜切除术等之后,在巩膜101中的邻接于角膜100的缘部(角膜缘(limbus))的位置,形成为巩膜的大致一半的厚度的瓣的巩膜半层瓣104。形成巩膜半层瓣104的位置为,在巩膜表面中,邻接于缘部的位置中的相对于视轴对称的两处。图5中示出如此形成的两个巩膜半层瓣104中的一个。
并且,从巩膜101中的巩膜半层瓣104的下层的一处朝向例如眼球的中心方向(或者向睫状沟的方向、睫状体扁平部的方向)形成巩膜切开。进一步,将巩膜半层瓣104的所贯通的部分的侧壁中的、从巩膜表面例如巩膜厚度的大致一半的深度的部位105作为入口,沿着与缘部大致平行的方向、也就是相对于视轴的周方向形成巩膜内隧道106。巩膜内隧道106,以适当的长度(例如2mm至3mm),以将巩膜表面作为出口而贯通的方式形成。
并且,将人工晶体1,例如在卷成棒状的状态下,通过规定的注射器等,从形成于角膜100的切开插入眼内。在插入时,以一侧的支撑部3为最前侧,以另一侧的支撑部3为后方侧。预先形成即使最前侧的支撑部3以及晶体2插入眼内,后方侧的支撑部3的一部分也能从角膜100的切开露出于外部的状态。
如图5所示,在打开巩膜半层瓣104的状态下,例如利用25-g钳子等器具,将插入眼内的最前侧的支撑部3的前端部(例如折回部30),通过巩膜切开而从后房拉出,使其从巩膜半层瓣104的下部向眼外露出。此时,使折回部30的整体向眼外露出。
并且,将向眼外露出的折回部30插入如上所述形成的巩膜内隧道106内。在此步骤中,可以与上述一样使用例如25-g钳子等器具。在该插入中,将弯曲部32作为最前而插入。
为了能够进行该插入,弯曲部32中的折回的角度,可以是能够与该折回部以外的支撑部3的一部分一起插入巩膜内隧道106的角度。并且,折回部的长度可以是能够与该折回部以外的支撑部3的一部分一起整体收纳于形成于巩膜的内部的隧道状的孔部的长度。如上所述,实施手术者以刻度线31为基准,将折回部30的长度预先设定为适当的长度。
插入折回部30,直至折回侧前端33进入巩膜内隧道106中为止,也就是说直至折回部30的整体收纳于巩膜内隧道106的内部的状态为止。由此,弯曲部32和折回侧前端33都成为收纳于巩膜内隧道106的内部的状态。对另一方的支撑部3也进行相同步骤。由此,两个支撑部3在相对于视轴的对称的位置均成为包含折回部30在内的前端收纳于巩膜内隧道106的内部的状态。
以上的步骤完成之后,则关闭两个巩膜半层瓣104,此时在巩膜半层瓣104(的里面侧)或者与之相对向的面上,涂布纤维蛋白粘着剂(fibrin glue),从而将巩膜半层瓣104粘接于巩膜101。以上为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术的主要的步骤的一例。根据以上的步骤,通过巩膜内隧道106紧固支持部3而将支持部3拘束并保持于巩膜内隧道106内,从而不进行缝合便可将人工晶体1固定于眼内。
或者,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体1,也可以通过与Gabor B.Scharioth们的文献(Journal of Cataract and Refractive Surgery,vol.33,pp.1851-1854(2007))所记载的内容相同的方法移植于眼内。
在该方法中,未形成巩膜半层瓣104,从巩膜101的表面朝向后房进行巩膜切开。并且,从该巩膜切开中的巩膜的厚度一半左右的部位,沿着与缘部大致平行的方向,即相对于视轴的周方向,将巩膜内隧道106(孔部)以适当的长度(例如2至3mm),以将巩膜表面作为出口而贯通的方式形成。
并且,与上述同样地,包含折回部30在内,将支撑部3插入巩膜内隧道106内。这种情况下,前端部的巩膜隧道插入后的巩膜切开,如需要也可缝合。此外,在将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体1移植于眼内时,并不限定为上述两个文献的方法,能够使用所有的巩膜内固定术的方法。
在本实用新型中,折回部30实现以下的效果。在折回部30(特别是被折回的部分)具有足够的弹性的情况下,在按照上述步骤将折回部30插入巩膜隧道106时,可以以与支撑部的其他部分重合的方式叠为一条直线状而插入。当收纳于巩膜隧道106内时,折回部30通过自身所具有的弹性复原力而趋向再次打开,从而按压巩膜隧道106的内壁。
考虑到巩膜隧道106的内壁与之对应进行伸展,通过巩膜所具有的强度,在伸展某种程度之后,从外侧反推(押し返す)包含折回部30的前端部。由此,推压力与反推力达到均衡。由于存在该紧张状态,因此包含折回部30的前端部难以在巩膜隧道106内移动。
进一步,在力以支撑部3从巩膜内隧道106的入口105侧脱离的方式产生作用的情况下,由于折回侧前端33钩挂(挂止(卡止))于巩膜内隧道106的内壁的某一处,因此,能够强力抑制支撑部3从巩膜内隧道106脱离。通过以上的作用,人工晶体1被可靠地固定于眼内。
此外,弯曲部32也可以不具有折回部30(的折回部分)能够折叠程度的弹性。这种情况下,不折叠折回部30而以原有的形状扩张巩膜内隧道106,插入巩膜内隧道106内。
在这种情况下,折回部30推压巩膜内隧道106的内壁,进一步,如果力以从入口105一侧拉出折回部30的方式产生作用的话,则折回部30的前端挂止于巩膜内隧道106的内壁的某一处。因此,强力抑制支撑部3在巩膜内隧道106内移动,从而人工晶体1被可靠地固定于眼内。
上述实施例也可以在本申请技术方案所记载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将支撑部设定为两个,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除了两个以外,例如也可以设定为三个、四个、五个、六个等。另外,在上述示例中,将支撑部形成为环形状,除了环状以外,也可以为具备从晶体2的侧缘向相对于视轴的径向外侧以脚形状延伸的形状、和前端在周方向上延伸的形状。
另外,就折回部30的折回方向而言,在图1的示例中,向内侧(接近于晶体2的中心的一侧)被折回,也可以为向外侧被折回的形状,也可以为除此之外的方向、即向与包含支撑部3(或者晶体2)的平面交叉的方向折回。
在以上的示例中,在巩膜内形成隧道,包含折回部30的支撑部插入其中,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只要是从睫状沟插入支撑部的方式,也可以固定于不同于巩膜内的部位。例如图7中示出的在巩膜的外侧表面进行固定的示例。在该示例中,包含折回部30在内,将支撑部3从睫状沟104拉出至巩膜101的外部,从而折回部30挂止于巩膜101的外表面。在该示例中,也可以例如不形成巩膜半层瓣104。
在成为支撑部3被拉出至巩膜101的外部的状态时,在将支撑部3拉向眼内的力产生作用的情况下,通过折回部30挂止于巩膜101的外侧表面来抵抗拉力。因此,通过折回部30能够抑制支撑部3的脱落,从而人工晶体1被可靠地固定于眼内。在该示例中,可以将支撑部3的长度设定为适合折回部30的整体被拉出至巩膜101的外部的长度。同样地,在图4等示例中,可以将支撑部3的长度设定为适合折回部30的整体插入巩膜101的内部的长度。

Claims (4)

1.一种人工晶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晶体部,配置于摘除了水晶体的至少一部分的眼睛的后房,代行水晶体的晶体功能;
支撑部,具有从所述晶体部的侧缘向相对于视轴的径向外侧以脚形状延伸的同时,其前端向周方向延伸的形状,所述前端从睫状沟插入,从而将所述晶体部固定于后房;
其中,所述支撑部的从睫状沟被插入的部分具有折回部,所述折回部,具有被折回而向从所述晶体部开始的延伸方向的反方向返回的形状,并挂止于巩膜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回部,以与该折回部以外的所述支撑部的一部分一起能够插入形成于巩膜的内部的隧道状的孔部的角度被折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回部,在与该折回部以外的所述支撑部的一部分一起插入形成于巩膜的内部的隧道状的孔部的情况下,能够调节为所述折回部的整体收纳于所述孔部的内部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在所述晶体部配置于后房的状态下,以所述折回部挂止于巩膜的外表面的方式形成。
CN201420228499.7U 2014-05-06 2014-05-06 人工晶体 Expired - Lifetime CN2039151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28499.7U CN203915148U (zh) 2014-05-06 2014-05-06 人工晶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28499.7U CN203915148U (zh) 2014-05-06 2014-05-06 人工晶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15148U true CN203915148U (zh) 2014-11-05

Family

ID=51811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28499.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915148U (zh) 2014-05-06 2014-05-06 人工晶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151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93412B2 (ja) 強膜内固定バッグ
US7806929B2 (en) Intracapsular pseudophakic device
JP2538187B2 (ja) 改善された支持部材を有する眼内レンズ
US20030114927A1 (en) Intraocular ring assembly and artificial lens kit
JP2008220953A (ja) レンズ送達装置用カートリッジ
Kumar et al. Glued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for eyes with defective capsule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anatomic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
PT2042124E (pt) Lente intra-ocular
JP5798671B1 (ja) 眼内レンズ
JP2008307376A (ja) ウーン・アシステッド送達用のレンズ注入器用管腔チップ
JP2006511245A (ja) 調節可能な眼内レンズ
EP1765233A2 (en)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ing instrument
KR102251842B1 (ko) 인공 수정체의 지지 구조물
RU165158U1 (ru) Иридокапсулярная клипса
RU2438635C1 (ru) Способ имплантации и шовной фиксации модифицированной трехчастной s-образной интраокулярной линзы к радужке
CN106308977A (zh) 带囊袋的人工虹膜
CN203915148U (zh) 人工晶体
BR112020002267A2 (pt) lente intraocular
Jain et al. Phacoemulsification in anterior megalophthalmos: rhexis fixation technique for intraocular lens centration
RU2477987C2 (ru) Способ имплантации зрачковой интраокулярной линзы рсп-3
RU86462U1 (ru) Заднекамерная эластичная интраокулярная линза для коррекции афакии
RU2523694C1 (ru) Способ фиксации мягкой интраокулярной линзы при несостоятельности связочного аппарата хрусталика
Ram et al. A new surgical technique using steel suture for trans-scleral fixation of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es
US10548714B2 (en)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 with swivel haptics for capsulotomy fixation
RU75151U1 (ru) Искусственный хрусталик глаза
Balamurugan et al. Jagat and Bala intraocular lens supporting system: An artificial platform for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in an aphakic patient with inadequate capsular suppor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22

Address after: Aich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rabeck 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Aich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CHUKYO MEDICAL Co.,Inc.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