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05663U - 组合锁具 - Google Patents

组合锁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05663U
CN203905663U CN201320829506.4U CN201320829506U CN203905663U CN 203905663 U CN203905663 U CN 203905663U CN 201320829506 U CN201320829506 U CN 201320829506U CN 203905663 U CN203905663 U CN 2039056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spacing pressing
lock bridge
clutch plate
disc spa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82950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鲍成番
张秀志
禹华夏
詹荣洲
卞士春
汪林海
石宁
缪仁信
张秀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AINTSU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AINTSU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AINTSU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AINTSU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82950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056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056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05663U/zh
Priority to CA2928792A priority patent/CA2928792C/en
Priority to PCT/CN2014/093794 priority patent/WO2015090164A1/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组合锁具包括一个锁体,一个具有第二腿部和第一腿部的锁梁,一个设于该锁体内且可以旋转的锁件,及一个与锁件一起安置在锁体内且可移动的锁紧元件,其中第一锁合元件适于在锁件的驱动下往复运动于锁梁锁合状态和锁梁解锁状态之间,其中当所述锁梁处于锁梁锁合状态时,第一锁合元件在驱动下与锁梁的第一腿部相啮合从而将第一腿部夹持在锁体内;当锁梁处于锁梁解锁状态时,第一锁件元件在驱动下离开锁梁的第一腿部从而使得第一腿部脱离出锁体。

Description

组合锁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合锁具,尤其涉及一种不具有锁眼且锁紧部件隐藏于组合锁具的锁体内部的组合锁具。 
背景技术
组合锁具是挂锁的一种,其中一串数字或者符号用于打开或开锁该锁具。然而,这种组合锁具的锁定码是一些数字或符号的组合而不是数字或符号的阵列。因此,有两种组合锁具,也就是,电子组合锁具和机械组合锁具。电子组合锁具通常包括一个电磁锁组件或一个电控锁闩,其中当使用者输入的输入码与预设码匹配时,电磁锁组件被自动驱动位于解锁位置从而打开电子组合锁具。然而,电子组合锁具的主要缺点在于其必须要可通电地连接电源。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电源,则电子组合锁具就不能运作。另外,由于电磁锁组件必须配有内部电子芯片和其他的电子元件,所以电子组合锁具的抗裂强度和抗拉强度小于机械组合锁具。 
机械组合锁具通常包括多个旋转拨盘,其中这些旋转拨盘分别绕轴旋转以与锁闩相连,其中当每一个旋转拨盘均旋转至预设位置时,锁闩即可自由运动从而打开机械组合锁具。由于使用者必须一个个的手动旋转多个外设的驱动环以旋转相应的旋转拨盘,所以机械组合锁具的操作复杂。因此,机械组合锁具不能与任何的自动驱动部件配合以自动完成机械组合锁具的解锁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其提供了一种具有锁芯或锁件的组合锁具,其中锁芯/锁件的解锁过程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该锁芯/锁件包括多个主动盘以因此可被自动旋转以驱动该启动锁芯/锁件至解锁位置。 
本实用新型另外一个优势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至少一个旋转盘,如一个主动盘或一个从动盘的组合锁具,其中该主动盘和从动盘隐藏于组合锁具的锁体内部,以防止主动盘和从动盘受到任何来自锁体外部作用力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组合锁具,其中该组合锁 具包括一个解锁部件,其中当从动盘的每个凹槽与主动盘的开口对齐时,解锁部件可被推入到由所述凹槽和开口形成的解锁槽中,从而使得使用者只需要按预设方式旋转主动轴的驱动部就可以打开该组合锁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组合锁具,其中该组合锁具不需要锁眼,从而可以防止锁件受到来自锁体外部作用力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组合锁具,其中该组合锁具包括一个适于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组合锁具的锁体内的锁件和一个可移动地设置于锁体内的第一锁合元件,其中该第一锁合元件适于与该锁件相耦合,并可被驱动以在锁梁锁合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组合锁具,其中该组合锁具包括一个用于编码主动轴的用于解锁该组合锁具的旋转运动的编码轮,其中该编码轮隐藏于组合锁具的锁体内部,从而该组合锁具可以由一个自动解锁装置解锁,并且使用者看不到与主动轴的用于解锁该组合锁具的旋转运动相对应的编码信息。 
相应地,该锁件包括一个旋转轴,多个同轴耦合在驱动轴上的旋转盘,及设于每两个旋转盘之间的盘运动单元。其中一个旋转盘被设置为主动盘,以同轴地固定于该驱动轴,其中其余的则被设置为从动盘以同轴地和可转动地固定于该驱动轴。每个旋转盘均具有一个设于该旋转盘的外缘的凹槽。当驱动轴旋转时,旋转盘通过盘运动单元而随之旋转从而解锁该锁件。锁件的锁定码根据每个旋转盘的弧度结合旋转方向序列设定。相应地,每两个旋转盘之间的间隙距离是一样的。 
每个旋转盘的相对两面具有两个传动销,其中每个旋转盘的两个旋转面之间的两个传动销的径向位置是对称的。另外,每个盘运动单元与相应凹槽之间以旋转盘中心为顶点的弧度必须大于0度并小于360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组合锁具,其中该组合锁具为纯机械锁具,不需要任何电力驱动。 
通过下面的说明和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势和特征得以显而易见,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和组合装置而被实现。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前述和其他的目的和优势的组合锁具包括: 
一锁体; 
一可移动地耦接在该锁体的锁梁,其中该锁梁包括一个第一腿部和一个第二腿部;和 
一容纳在该锁体的锁件,其中该锁件包括: 
一个壳体,其中该壳体形成一个第二容纳室,一个高端和一个低端; 
一个可枢转地设于该高端和该低端之间的解锁元件; 
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二容纳室内的盘单元,其中该盘单元包括一个主动盘,其中该主动盘具有至少一个驱动开口和使该解锁元件适于落入该驱动开口,从而使得当该驱动开口与该解锁元件对齐时,该解锁元件与该主动盘的该驱动开口相啮合,以使该主动盘驱动能够驱动该解锁元件和该锁件的该壳体旋转;和 
一个第一锁合元件,其中该第一锁合元件可转动地耦接在该锁件和适于被该锁体驱动以在一个锁梁锁合状态和一个锁梁解锁状态之间往复运动,其中当该锁梁处于该锁梁锁合状态时,该第一锁合元件与该锁梁相啮合,当该锁梁处于该锁梁解锁状态时,该第一锁合元件被驱动以与该锁梁解啮合。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组合锁具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组合锁具的另一立体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组合锁具的锁杆的侧视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组合锁具的锁杆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组合锁具的锁体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组合锁具的锁体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组合锁具的锁体的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组合锁具的锁体的另一个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组合锁具锁体的立体图,其中该组合锁具锁体的盖体被移除。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组合锁具的锁体的立体图,其中该 组合锁具的锁体被移除。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组合锁具的锁体的另一个立体图,其中该组合锁具的锁体被移除。 
图11A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锁具的组合解锁装置的立体图。 
图11B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组合锁具的制动板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锁具的组合解锁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锁具的组合解锁装置的立体图,阐明了该锁体具有一个激光衰减通道以减弱被反射激光的强度。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锁具的组合解锁装置的盘单元的立体图。 
图15A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锁具的组合解锁装置的立体图,说阐明了该锁体具有一个编码轮。 
图15B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组合锁具的编码轮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组合锁具的编码轮的部分剖面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组合锁具的自动解锁装置的侧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组合锁具的自动解锁装置的侧视图。 
图19是用于解锁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组合锁具的自动解锁装置的侧视图,其中该自动装置连接在该驱动轴的驱动部的运动末端。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之组合锁具的锁芯的立体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较佳实施例之组合锁具的锁芯的侧视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较佳实施例之配有锁芯的组合锁具的立体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较佳实施例之锁芯的旋转盘的俯视图,用于说明每个盘之间的相互配合位置和每个旋转盘的锁紧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描述被揭露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制造和使用本实用新型。下述描述中提供的较佳实施例仅作为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示例和修改,其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下述描述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不背离 本实用新型精神和实用新型范围地应用于其它实施例、可选替代、修改、等同实施和应用。 
参考附图至之图1至图19,依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组合锁具(combination lock)被阐明。根据该较佳实施例,该组合锁具包括一个锁件20,一个具有第一腿部(first leg)31和一个第二腿部(second leg)32的锁梁30,和可移动地与该锁件20相耦接的第一锁合元件40,其中该第一锁合元件40被该锁件20的驱动从而在一个锁梁锁合状态和一个锁梁解锁状态之间往复运动。当该锁梁30处于锁梁锁合状态时,该第一锁合元件40与该第一腿部31相啮合。当该锁梁30处于该锁梁解锁状态时,该第一锁合元件40被驱动以脱离该锁梁30的该第一腿部31。 
如图1到图8所示,该组合锁具进一步包括一个锁体10,其中该锁件20可转动地设于锁体10内,和该第一锁合元件40可转动地设于该锁体10内。该第一锁合元件40被设置以在该锁梁锁合状态下与该锁梁30的第一腿部30相啮合,以将该第一腿部31保持(holding)在该锁体10内和在该锁梁解锁状态时被该锁件20驱动以脱离该第一腿部31,从而使该第一腿部31与该锁体10相分开。 
如图1到图6所示,锁体10包括一个高端部11和一个自该高端部11向下延伸的低端部12,其中该高端部11具有一个第一容纳室110以用于容纳该锁件20于其内。 
如图11A到图16所示,该锁件20包括一个壳体21,其中该壳体10适用于驱动第一锁合元件40移动以将该锁梁30的第一腿部31脱离该锁体10。 
该锁件20的壳体21包括一个高端211和一个低端212,其中该高端211适用于驱动该第一锁合元件40移动,其中壳体21形成一个第二容纳室210。该锁件20进一步包括一个解锁元件22(unlocking element)和一个盘单元23(disc unit),其中该解锁元件22可枢转地设于该高端211和该低端212之间且该盘单元23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二容纳室210内盘单元23,其中该盘单元23包括一个主动盘231。该主动盘231具有至少一个驱动开口2310,其中该驱动开口2310缩进地在该主动盘231的外周边缘,其中该驱动开口2310可以允许解锁元件22进入驱动开口2310,从而使得当该驱动开口2310与该解锁元件22相对齐时,该解锁元件22可落入该主动盘231的该驱动开口2310 中,以使该主动盘231能够解锁元件22该锁件20的该驱动解锁元件22和该壳体21旋转。 
该主动盘231包括一个驱动本体2311(driving body)且该驱动开口2310自上而下(from top to bottom)形成穿过该驱动本体2311从而形成该驱动本体2311的一个阻止侧23111(blocking side)和一个滑动侧23112(sliding side),其中当该解锁元件22落入该驱动开口2310时,该解锁元件22适于被该阻止侧23111阻塞和沿该滑动侧23112滑动从而使该解锁元件22脱离该驱动开口2310。当该主动盘231旋转以使该阻止侧23111移动抵压在该解锁元件22时,该主动盘231可以驱动该解锁元件22和该锁件20转动。当该主动盘231旋转以使该滑动侧23112移动抵压在该解锁元件22时,该主动盘231可推动该解锁元件22从而脱离该驱动开口2310。 
如图8到图10所示,该第一锁合元件40包括一个第一锁合部41和一个第一从动部42,其中该第一锁合部41适于与该锁梁30的第一腿部31相啮合,该第一从动部42自该第一锁合部41延伸至该锁件20并适于被该锁件20驱动以使该第一锁合元件40往复移动,从而使得当该锁件20转动时,该第一从动部42被该锁件20驱动以使该第一锁合元件40从而使该第一锁合元件40在该锁梁锁合状态下与该第一腿部31相啮合和将该第一腿部31保持在该锁体10内,和在该锁梁解锁状态下驱动该第一锁合部41以脱离该第一腿部31从而使该第一腿部31脱离该锁体10。 
如图9和图12所示,该锁件20进一步包括一个弹性元件24。该锁件20的壳体21进一步包括一个侧壁213,其中该侧壁213自该高端211延伸至该低端212,其中该侧壁213形成该第二容纳室210以容纳该主动盘231于其内。该侧壁213具有一个外侧2131,其中该弹性元件24设于该壳体21的该侧壁213的该外侧2131并从该侧壁213延伸至该解锁元件22。当该驱动开口2310与该解锁元件22对齐时,该弹性元件24提供一个弹力推动该解锁元件22落入该驱动开口2310从而使主动盘231能够驱动该解锁元件22和该锁件20的壳体21转动。 
优选地,该侧壁213的外侧2131具有一个曲面21311,且该弹性元件24是一个相应弯曲形状的弹片从而使得该弹性元件24沿着该壳体21的该侧壁213的外侧2131的弯曲表面21311被设置。 
更优选地,该弹片是一个螺旋弹片(spiral spring sheet),和该解锁元件22包括一个定位部221和一个阻止肋222,其中该定位部221可枢转地设于该高端211和该低端212之间,该阻止肋222适于落入该主动盘231的该驱动开口2310中和被该驱动本体2311的阻止侧23111阻止,其中该定位部221具有一个弯曲外表面2211和该定位部221的该螺旋弹片沿该弯曲外表面2211该定位部221被设置,如图12所示。 
如图13,图14和图16所示,该锁件20进一步包括一个驱动轴25,且该壳体21的该低端212具有一个轴孔2120,其中该驱动轴25包括一个容纳部251和一个驱动部252,其中该容纳部251可转动地容纳在该第二容纳室210,该驱动部252可转动地和向下地自该容纳部251向下延伸。该驱动部252穿过该低端212的轴孔2120,其中该主动盘231被固定在该驱动轴25的容纳部251并被该壳体21的低端212保持在该第二容纳室210内,从而使得使用者可以通过该旋转该驱动部252以驱动该驱动轴25的该驱动部252从而转动该主动盘231和将该主动盘231的该驱动开口2310与该解锁元件22对齐,从而允许该解锁元件22的阻止肋222落入该驱动开口2310。 
如图14到图16所示,该锁件20的盘单元23进一步包括一组从动盘232,其中该从动盘232可转动地设于该高端211和该主动盘231之间,其中每个该从动盘232可转动地与该驱动轴25的该容纳部251相耦接。每个从动盘232具有一个凹槽2320,其中该凹槽2320适于与该驱动开口2310相对齐,其中该主动盘231适用于驱动该从动盘232依次转动以使该从动盘232的凹槽2320与该驱动开口2310相对齐从而形成一个解锁槽230以用于接收该解锁元件22的该阻止肋222于其内。换句话说,该解锁槽230允许该解锁元件22的该阻止肋222落入该解锁槽230内从而使使用者可以通过驱动该驱动轴25转动的方式旋转该主动盘231和该从动盘232以将该驱动开口2310与该凹槽2320对齐,从而形成该解锁槽230,以使该解锁元件22的阻止肋222能够落入该解锁槽230。优选地,该从动盘232被该驱动轴25保持在该第二容纳室210内。 
如图16所示,该锁件20进一步包括一个位于该高端211和该从动盘232之间的压紧弹簧26以将从动盘232和该主动盘231保持在适当位置。值得注意的是,该锁件20被构造以包括一个共轴地耦接在该驱动轴25的主动盘231 和从动盘232。 
值得注意的是该主动盘231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一驱动销2322,和该从动盘232包括一个从动本体2321和一个从动销2322,其中该驱动本体2311具有一个第一驱动侧23113,和该从动本体2321具有一个从动侧232111,其中该第一驱动销2312垂直设于该第一驱动侧23113,和该从动销2322垂直设于该从动侧232111。该主动盘231的该第一驱动销2312适于与该从动盘232的从动销2322相耦接,从而使得当该主动盘231旋转时,该第一驱动销2312可以与从动销2322相遇并推动该从动销2322和该从动盘232,从而使该从动盘232的凹槽2320与该驱动开口2310对齐以形成用于该解锁元件22的该解锁槽230。 
值得注意的是该主动盘231和该从动盘232形成一个两者之间的第一距离L1,其中该主动盘231的该第一驱动销2312的高度为H1,该从动盘232的从动销2322的高度为H2,其中该第一距离L1小于H1和H2的总长度,从而当该主动盘231旋转时,该第一驱动销2312能够与该从动销2322相遇并推动该从动销2322从而使该从动盘232旋转。 
优选地,该盘单元23包括一定数目的从动盘232,其中该一定数目的从动盘232分别有序地设置在该高端211与该主动盘231之间,其中每个该从动盘232可转动地与该驱动轴25的该容纳部251相耦接,其中每个该从动盘232具有一个适于与该驱动开口2310相对齐的凹槽2320,且该主动盘231适于依次驱动该从动盘232旋转以使每个从动盘232的凹槽2320均与该驱动开口2310对齐从而形成一个解锁槽230以用于接该收解锁元件22的阻止肋222于其内。换句话说,该解锁槽230允许该解锁元件22的该阻止肋222落入该解锁槽230,从而使使用者可以通过驱动该驱动轴25以驱动该主动盘231和该从动盘232旋转。从而是每个从动盘232的凹槽2320与该驱动开口2310相对齐,从而形成一个解锁槽230以使该解锁元件22的阻止肋222可以落入该解锁槽,如图9至图16所示。优选地,每个该从动盘232被该驱动轴25保持在该第二容纳室210内。 
值得注意的是该主动盘231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一驱动销2312,且每个从动盘232包括一个从动本体2321,一个从动销2322和一个第二驱动销2323,其中该驱动本体2311具有一个第一驱动侧23113,该从动本体2321具有一 个从动侧23211和一个第二驱动侧23212,其中该主动盘231的第一驱动销2312位于该第一主动侧23111,该从动盘232的从动销2322设于该从动侧23211上,该从动盘232的第二驱动销2323位于第二驱动侧23212上,其中该主动盘231的第一驱动销2312适于与该主动盘231相邻的该从动盘232的该从动销2322相耦接,其中每两个相邻的该从动盘232形成一个上从动盘232和一个下从动盘232,且该下从动盘232的第二驱动销2323适于与该上从动盘232的该从动销2322相耦接,从而使得当该主动盘231旋转时,该主动盘231的该第一驱动销2312适于与该主动盘231相邻的该从动盘232的从动销2322相遇,和每两个相邻从动盘232的下从动盘232的第二驱动销2323可以与每两个相邻从动盘232的上从动盘232的从动销2322相遇,从而使得该从动盘组232的每个从动盘232被依次驱动旋转,从而分别使每个从动盘232的凹槽2320与该驱动开口2310对齐,从而形成用于该解锁元件22的解锁槽230,如图10和图12所示。 
优选地,该从动本体2321具有一个朝向该主动盘231的从动侧23211和一个朝向该高端211的第二驱动侧23212。 
值得注意的是该主动盘231和与该主动盘231相邻的该从动盘232形成一个两者之间的第一距离L1,其中该主动盘231的该第一驱动销2312的高度为H1,紧接该主动盘231的从动盘232的从动销2322的高度为H2,其中该第一距离L1小于H1和H2的总长度,从而使得当该主动盘231旋转时,该第一驱动销2312可与从动销2322相遇并推动该从动销2322以使得该从动盘232转动。 
相似地,两个相邻从动盘232形成一个两者之间的第二距离L2,其中这两相邻从动盘232的下从动盘232的该第二驱动销2323的高度为H3,两相邻从动盘232的上从动盘232的从动销2322的高度为H2,其中该第二距离L2小于H3和H2的总长度,从而使得当下从动盘232旋转时,下从动盘232的第二驱动销2323可与上从动盘232的从动销2322相遇,从而旋转该上从动盘232旋转。 
如图16所示,该锁件20进一步包括一个压紧弹簧26,其中该将压紧弹簧26设于高端211和盘单元23之间从而将每个从动盘232保持在适当位置。 
可选地,该从动盘232分别和有序地设于该高端211和该主动盘231之 间,其中每个该从动盘232可转动地耦接在该驱动轴25的容纳部251,其中该压紧弹簧26设于该低端212和盘单元23之间以之城每个从动盘232支撑在适当位置。 
一种锁件20解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向第一方向旋转驱动轴25以驱动主动盘231向第一方向旋转,其中该从动盘232通过该驱动销随之被该主动盘231驱动旋转直到处于离该主动盘231最远距离的,也即是末位从动盘被旋转以将该末位从动盘232的凹槽处在该解锁位置。 
(2)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驱动轴25以驱动该主动盘231向第二方向旋转,其中该从动盘232,除该末位从动盘外,通过该驱动销随之被该主动盘231驱动旋转直到第二末位从动盘232被转动将该第二末位从动盘232的凹槽处在该解锁位置。 
(3)重复步骤(1)和(2)直至所有从动盘的凹槽都处在该解锁位置。 
(4)旋转驱动轴25以转动该主动盘231直到该主动盘231的凹槽处于解锁位置。 
如图8至图12所示,该锁件20的壳体21进一步包括一个驱动齿轮214,且该壳体21的高端211具有一个顶侧2111,其中该驱动齿轮214设于该高端211的该顶侧2111,以用于驱动该第一锁合元件40在一个锁梁锁合状态和一个锁梁解锁状态之间往复运动。 
如图8到图10所示,该第一锁合元件40的第一从动部42包括一个齿端侧421,其中该齿端侧421适于与该驱动齿轮214相啮合,从而使得当该锁件20旋转时,该驱动齿轮214可以驱动该第一锁合元件40在该锁梁锁合状态和该锁梁解锁状态之间往复运动。 
如图4到图6所示,该高端部11具有一个内壁111和一个复位室1110(resetting cavity),其中该复位室1110设于该内壁111并与该第一容纳室110相连通,其中该复位室1110的形状和尺寸适于容纳该解锁元件22于其内。该解锁元件22朝向该锁体10的该复位室1110,从而使得当每个从动盘232的凹槽2320均与该驱动开口2310对齐以形成一个用于该解锁元件22的解锁槽230时,该解锁元件22在该弹性元件24的作用下被迫离开该复位室1110和落入该解锁槽230。当该解锁元件22被该主动盘231推动以脱离该驱动开 口2310时,该解锁元件22适于复位进入该复位室1110并被该锁体10的该高端部11的内壁111保持在适当位置。 
如图2和图6所示,该低端部12具有一个操作开口120,其中该操作开口120朝向该驱动轴25的驱动部252以使使用者可以通过该操作开口120驱动该驱动轴25的该驱动部252,从而使该驱动轴25发生旋转。 
如图12到图15所示,驱动轴25的驱动部252包括一个操作端2521,其中该操作端2521适于穿过该操作开口120以自该第一容纳室110突出,从而使使用者可以驱动该驱动部252的操作端2521以旋转该驱动轴25。 
如图2和图7所示,该锁体10的低端部12包括一个底侧121,其中该底侧121具有一个设于该底侧121的操作室1210,其中该操作开口120设于该操作室1210且与该操作室1210相连通,其中该操作端2521可以经过该操作开口120自该第一容纳室110中伸出和隐藏在操作室1210内。 
如图3A和图3B所示,该锁梁30的第一腿部31具有一个第一锁合凹槽310,该锁梁30的第二腿部32具有一个第二锁合凹槽320,从而使得当该锁梁30处于该锁梁锁合状态时,该第一锁合元件40的该第一锁合部41适于被驱动以与该第一腿部31相啮合,和该第二锁合元件50的该第二锁合部51适于被驱动以与该第二腿部32相啮合。优选地,该锁梁30的该第二腿部32包括一个锁栓本体321和一个自该锁栓本体321延伸的加长部322,其中该锁栓本体321形成一个第二锁合凹槽320,该加长部322形成一个定位槽3210,其中该定位槽3210具有一个弧形截面,其中该组合锁具进一步包括一个定位销90,其中当该锁梁20的该第二腿部32设于该锁体10内时,该定位销90从该锁体10延伸至该第二腿部32的加长部322和设于该定位槽3210内,从而使得该锁梁30的第二腿部32适于被保持在该锁体10内和上下移动。 
如图8和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组合锁具进一步包括一个可动地与该锁件20相耦接的第二锁合元件50,其中该第二锁合元件50适于被该锁件20驱动以在该锁梁锁合状态和该锁梁解锁状态之间移动。当该锁梁30处在该锁梁锁合状态时,该第二锁合元件50将该第二腿部32保持在该锁体10内。当该锁梁30处在该锁梁解锁状态时,该第二锁合元件50被驱动以脱离该锁梁30的该第二腿部32,从而使该第二腿部32与该锁体10相分开。 
进一步地,该第二锁合元件50包括一个第二锁合部51和一个第二从动 部52,其中该第二锁合部51适于与该锁梁30的第二腿部32相啮合,该第二从动部52自该第二锁合部51延伸至该锁件20且适于被锁件20驱动以使该第二锁合元件50往复移动,从而在该锁梁锁合状态保持该第二腿部32,和在该锁梁解锁状态脱离该第二腿部32。 
值得注意的是该第二锁合元件50的该第二从动部52与该驱动齿轮214相啮合和被该驱动齿轮214驱动以在该锁梁锁合状态和锁梁解锁状态之间往复移动。 
如图8和图10所示,该第二锁合元件50的第二从动部52包括一个与该驱动齿轮214相啮合的齿端侧521,从而使得当该锁件20旋转时,该驱动齿轮214可以驱动该第二锁合元件50在该锁梁锁合状态和锁梁解锁状态之间往复移动。 
换句话说,该第一锁合元件40和该第二锁合元件50通过该驱动齿轮214的旋转移动而同时移动和在该锁梁锁合状态和锁梁解锁状态之间往复移动。 
如图7所示,该高端部11包括一个盖体112和一个自盖体112延伸的腔体113,其中该盖体112和该腔体113形成一个两者之间的锁合室1120,其中该锁合室1120适用于将该第一锁合元件40和该第二锁合元件50容纳于其内,和该盖体112被布设以用于保持该第一锁合元件40和第二锁合元件50分别与该驱动齿轮214相啮合。 
如图11A和图11B所示,本实用新型组合锁具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锁体10内的制动板60和一个设于该壳体21的高端211的顶侧2111上的制动销70。该制动板60包括一个制动本体61和一个制动突起62,其中该制动板60容纳在该容纳室110内和与该壳体21的高端211相耦接,该制动突起62自该制动本体61向外延伸,其中该制动突起62容纳在该复位室1110内。该制动本体61具有一个底端侧611和一个位于该制动本体61的底端侧611的弧形凹槽63,和该制动销70适于容纳在该弧形凹槽63内和沿该弧形凹槽63滑动,从而限制该锁件20在一个预先设定角度范围内转动。 
值得注意的是当该制动本体61被容纳在该第一容纳室110内和该制动突起62被容纳在该复位室1110内时,该制动突起62适于阻止该制动本体61在该第一容纳室110内转动。 
如图15A和图15B所示,本实用新型组合锁具包括一个设于该壳体21 的低端212和该锁体10的低端部12之间的编码轮80,其中该编码轮80可转动地与该驱动轴25的驱动部252相耦接和被该驱动轴25的驱动部252驱动以发生旋转。该编码轮80具有一个朝向该锁体10的低端部12的读码侧800,其中该锁体10具有一个穿过该锁体10的低端部12的激光孔13,和激光束可以通过该激光孔13到达该编码轮80的读码侧800。 
值得注意的是该编码轮80具有一组编码开口81和一组编码部82,其中编码部82被编码开口81相互隔开以形成一个代表相应信息的编码花式,从而使得当该编码轮80旋转时,使用者可以用激光扫描仪扫描编码轮80的读码侧800并通过解码获得该编码轮80编码的相应编码信息。 
换句话说,用于解锁该组合锁具的驱动轴25被编码轮80的该组编码开口81和该组编码部82定义的编码花式编码,和使用者可以通过扫描编该码轮80的读码侧800获得该编码花式以旋转该驱动轴25从而使每个该主动盘231上的驱动开口2310对齐,从而旋转该锁件20和解锁该组合锁具。 
值得注意的是该编码轮80隐藏在该锁体10内,使用者看不到该编码轮80的读码侧800。换句话说,即使使用者可以看到该编码花式,他仍然不知道用于解锁该组合锁具的驱动轴25的旋转运动是什么和不知道该如何旋转该驱动轴25的驱动部252才可以解锁该组合锁具。优选地,该自动解锁装置100包括一个激光扫描仪101,一个与激光扫描仪101可通电地相连接的控制器102,和一个与控制器102可通电地相连通和被布设以用于驱动该驱动轴25的该驱动部252旋转的电动机103,其中当该编码轮80受驱动旋转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激光扫描仪101扫描编码轮80的读码侧800以获得该编码轮80的编码花式,该编码花式会被传输至该控制器以控制该电动机根据编码轮上80上的编码花式来旋转该驱动轴25,从而可以自动地和不需要钥匙的方式打开该组合锁具。 
如图13所示,该锁件20进一步具有一个激光弱化通道,其中该激光弱化通道从该锁件20的该壳体21的低端212延伸至该壳体21的侧壁213,其中该激光弱化通道正对该激光孔13且适于增长激光束在该容纳室110内的自由经过距离,从而减弱相应反射激光束的强度。 
另外,所有旋转盘231,232均自该驱动轴25被驱动。因此,可通过该自动解锁装置1驱动该旋转轴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因而,本实用新型提供 了一种有效方法以可以解决组合锁具不能被自动解锁的现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组合锁具不含有任何匙槽或任何延伸至第二容纳室210的贯通沟槽。因此该主动盘321和从动盘322被封闭在该第二容纳室210内,以防止任何外部工具插入该第二容纳室210。 
如图20和图21所示,该组合锁具的该锁件20被描述该锁件20形成该组合锁具的锁芯。该锁芯包括一个旋转轴0(也就是驱动轴),一组旋转盘1,2,3,4(也就是包括主动盘和从动盘)。该旋转盘的数量可以改变和不受限制。该旋转盘的数目可以根据组合锁具的需要设定。根据较佳实施例,四个旋转盘1,2,3,4,也就是第一至第四旋转盘,被阐述。 
该旋转轴0是该锁芯的驱动装置。 
该旋转盘1,2,3,4是锁芯的关键组件。优选地,该旋转盘1,2,3,4是一样的并共轴地和可旋转地耦接在适当位置,其中在此适当位置,该旋转盘1,2,3,4相互重叠。 
另外,在该旋转盘1,2,3,4的外边缘设置一组锁合槽14,13,12,11,其中该锁合槽14,13,12,11径向延伸在该旋转盘1,2,3,4的外边缘。因此,当该旋转盘1,2,3,4被旋转至所有锁合槽14,13,12,11相对齐时,锁芯就处在一个解锁位置以打开该组合锁具。 
为了实现该组合锁具自动锁合/解锁操作,一个旋转盘1,2,3,4被选择作为主动盘1,其中该主动盘1定位在旋转轴0上该旋转盘的最外面位置。例如,该第一旋转盘1被选择作为主动旋转盘。或者该第四旋转盘4被选择作为主动旋转盘。其余的旋转盘则作为从动旋转盘。因此,当旋转轴0旋转时,该主动旋转盘1受其驱动旋转。该主动旋转盘1将驱动该从动旋转盘2,3,4旋转。 
为了实现旋转盘的运动及设定其解锁码,该锁芯进一步包括一组与该旋转盘1,2,3,4交替相间的盘促动件5,6,7,8,9,10。尤其是,该第一盘促动件5位于该第一旋转盘1和该第二旋转盘2的盘表面之间,其中该第一盘促动件5设于该第一旋转盘1的预设径向位置。该第二盘促动件6设于该第二旋转盘2的预设径向位置,且在该第二旋转盘2径向延伸以与该第一盘促动件5相互作用。因此,该第一旋转盘1和第二旋转盘2之间的一个距离被预先设定以使该第一盘促动件5和该第二盘促动件6可以相互作用。换句话说,该第 一旋转盘1发生旋转以驱动该第一盘促动件5绕该旋转轴0转动时,该第一盘促动件5被迫移动以接触和推动该第二盘促动件6,从而驱动该第二旋转盘2旋转。 
同样地,该第三盘促动件7设于该第二旋转盘2和该第三旋转盘3的盘表面之间,其中该第三盘促动件7设于该第二旋转盘2的预设径向位置。该第四盘促动件8设于该第三旋转盘3的预设径向位置并在该旋转盘3径向延伸以与该第三盘促动件7相互作用。当该第二旋转盘2旋转以驱动该第三盘促动件7绕该旋转轴0转动时,该第三盘促动件7被移动以接触和推动该第四盘促动件8从而驱动该第三旋转盘3旋转。 
该第五盘促动件9设于该第三旋转盘3和该第四旋转盘4的盘表面之间,其中该第四盘促动件4设于该第三旋转盘3的预设径向位置。该第六盘促动件10设于该第四旋转盘4的预设径向位置并在该旋转盘4径向延伸以与该第五盘促动件9相互作用。当该第三旋转盘3旋转以驱动该第五盘促动件9绕该旋转轴0转动时,该第五盘促动件9被移动以接触和推动该第六盘促动件10,从而驱动该第四旋转盘4旋转。 
值得注意的是该第二盘促动件6和该第三盘促动件7设于该第二旋转盘2的两个相反表面。该第四盘促动件8和该第五盘促动件9设于该第三旋转盘3的两个相反表面。 
因此,两个该相应旋转盘的两个盘表面之间的两个相应盘促动件的径向位置是对称的。换句话说,该第一旋转盘1和该第二旋转盘2之间的该第一盘促动件5和该第二盘促动件6的径向位置是对称的。该第二旋转盘2和该第三旋转盘3之间的该第三盘促动件7和该第四盘促动件8的径向位置是对称的。该第三旋转盘3和该第四旋转盘4之间的该第五盘促动件9和该第六盘促动件10的径向位置是对称的。进一步说,每个盘促动件与相应锁合槽之间以旋转盘中心为顶点的弧度必须大于0度和小于360度(0°<a<360°)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旋转盘的旋转运动是通过盘促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被启动。该锁芯的锁码将由两个相应盘促动件之间的圆弧距离形成。 
例如,有四个完全一样的旋转盘1,2,3,4被设置以分别与该第一至第六盘促动件5,6,7,8,9,10相互配合,其中每两个旋转盘之间的间隙距离是均等的。 
用于上述锁芯的结构设置该锁芯P的锁码显示如下: 
其中R代表每个旋转盘的半径,D代表每个盘促动件的厚度,N代表旋转盘的数量。 
下面将解释本实用新型锁芯的运作原理。 
该锁芯被设计包括共轴地和可枢转地耦接在该旋转轴0的旋转盘,其中该盘促动件设于每两个旋转盘之间且彼此相互作用从而驱动旋转盘依次旋转。该锁芯的锁码由两相应盘促动件之间的弧形距离形成。 
如图21所示,当该旋转轴0受驱动以顺时针旋转时,作为主动盘的该第一旋转盘,将被驱动以发生相应旋转。同时,位于该第一旋转盘1的该第一盘促动件5受驱动旋转,其中当第一盘促动件5与该第二旋转盘2上的该第二盘促动件6接触时,该第二盘促动件6被第一盘促动件5推动的从而驱动该第二旋转盘2随之以顺时针旋转。 
当该第二旋转盘2顺时针旋转时,位于第二旋转盘上的第三盘促动件7在驱动下运动,其中当第三盘促动件7与第三旋转盘3上的第四盘促动件8接触时,第四盘促动件8被第三盘促动件7推动,从而驱动旋转盘3随之顺时针旋转。 
当第三旋转盘3顺时针旋转时,位于第三旋转盘上的第五盘促动件9在驱动下运动,其中当第五盘促动件9与第四旋转盘4上的第六盘促动件10接触时,第六盘促动件10被第五盘促动件9推动,从而驱动第四旋转盘4随之沿顺时针旋转。因此,第四旋转盘4沿顺时针旋转直至位于第四旋转盘4上的锁合槽11至解锁位置。 
然后,当第一旋转盘1通过旋转轴0的旋转运动而开始沿逆时针旋转时,第一盘促动件5在驱动下运动以接触和用力推动第二盘促动件6从而使第二旋转盘2沿逆时针旋转。同样地,第三旋转盘3通过第三和第四盘促动件7,8而被驱动沿逆时针旋转直至位于第三旋转盘3上的锁合槽12处于解锁位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第三旋转盘3的旋转角度小于360°,位于第三旋转盘3上的第四盘促动件9不会与第六盘促动件10接触。因此,第四旋转盘4不会旋转并处于闲置状态从而使位于第四旋转盘4上的锁合槽11保持在解锁位置。 
然后,当第一旋转盘1通过旋转轴0的旋转运动而再次开始沿顺时针旋 转时,第一盘促动件与位于第二旋转盘2上的第二盘促动件接触以驱动第二旋转盘2随之沿逆时针旋转,直至第二旋转盘2上的锁合槽13处于解锁位置。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和第四旋转盘3,4不会随之旋转并处于闲置状态,从而使得分别位于第三和第四旋转盘3,4上的锁合槽12,11处于解锁位置。 
此时,第一旋转盘1通过旋转轴0再一次开始沿逆时针旋转直至位于第一旋转盘1上的锁合槽14位于解锁位置。第二,第三和第四旋转盘2,3,4不会旋转并处于闲置状态,从而分别位于第二,第三和第四旋转盘上的解锁槽13,12,11处于解锁位置。换句话说,所有的锁合槽14,13,12,11均处于解锁位置。因此,所有的旋转盘1,2,3,4依次旋转直至分别位于其上的锁合槽14,13,12,11相互对齐,也就是锁芯处于解锁位置。 
根据本较佳实施例,锁芯的解锁过程可以通过旋转轴0交替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运动自动完成。 
图22展示了该锁芯耦合在一个锁组件上,该锁组件包括一个带有型腔的管状锁体17,一个耦合在锁体17上的齿轮16,和一个耦合在锁体17上且可以移动的锁合闩15,其中锁芯设于型腔内。第一旋转盘枢转固定连接在旋转轴0上且处于不可旋转状态,其中第二到第四旋转盘2,3,4枢转耦合于旋转轴0上且可以旋转运动。每个旋转盘均具有两个分别设于两个相反表面上的盘促动件,其中两个盘促动件的位置相对称。每个旋转盘上的锁合槽完全相同。 
如图23所示,盘促动件与锁合槽之间以旋转盘1,2,3,4中心为顶点的弧度分别为240°,45°,330°和140°。 
在锁紧位置时,四个旋转盘的锁合槽之间不是对齐的。换句话说,锁芯的解锁位置即当四个旋转盘的锁合槽相互对齐从而形成一个笔直的锁紧通道时。在锁紧位置时,锁合闩15与锁合槽是不能相互相啮合的。因此,锁芯不能驱动锁体旋转。齿轮16也不能旋转。 
为了打开锁组件,必须将相应的钥匙插入管状锁体17的钥匙孔18内。该钥匙可以是一个在驱动下自动旋转的钥匙元件。然后,旋转轴0可以通过钥匙的旋转运动而沿顺时针旋转。旋转轴的转数最好是3,即360°x3=1080°。旋转轴0旋转3周之后,第一和第二旋转盘之间的盘促动件,第二和第三旋转盘之间的盘促动件,以及第三和第四旋转盘之间的盘促动件 将会彼此接触。这是锁芯的初始位置。在此初始位置,旋转轴0接着可以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以移动第四旋转盘上的锁合槽从第四旋转盘4的弧度的角度看处于解锁位置。综上所述,第四旋转盘的弧度设置在240°。因此,当第四旋转盘4旋转至相对于初始位置的角度为120°时,锁合槽11即处于解锁位置。 
接下来,钥匙可以在控制下沿逆时针方向自动旋转。旋转轴0逆时针旋转的转数较佳为2,即360°x2=720°。第一旋转盘1上的第一盘促动件5在驱动下沿逆时针方向运动以碰撞并用力推动第二旋转盘2上第二盘促动件6的相反面,从而驱动第二旋转盘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旋转盘2上的第三盘促动件7在驱动下沿逆时针方向运动以碰撞并用力推动第三旋转盘3上第四盘促动件8的相反面,从而驱动第三旋转盘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由于第三旋转盘3旋转的角度小于360°,则第三旋转盘3上第五盘促动件9不会与第四旋转盘4上的第六盘促动件10接触。因此,第一,第二及第三旋转盘1,2,3在驱动下依次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其中第四旋转盘4不会旋转并处于闲置状态以使第四旋转盘4上的锁合槽11保持在解锁位置。综上所述,当第三旋转盘旋转至165°时,锁合槽12处于解锁位置。 
然后,钥匙可以在控制下再次沿顺时针方向自动旋转。当旋转轴0旋转至360°时,第一旋转盘1上的第一盘促动件5在驱动下沿顺时针方向运动以碰撞并用力推动第二旋转盘2上的第二盘促动件6,从而驱动第二旋转盘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二旋转盘2上的第三盘促动件7在驱动下沿顺时针方向运动以碰撞并用力推动第三旋转盘3上的第四盘促动件8,从而驱动第三旋转盘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由于第二旋转盘2旋转的角度小于360°,则第二旋转盘2上第三盘促动件7不会与第三旋转盘3上的第四盘促动件8接触。因此,第一和第二旋转盘1,2在驱动下依次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其中第三和第四旋转盘3,4不会旋转并处于闲置状态以使第三和第四旋转盘3,4上的锁合槽12,11保持在解锁位置。综上所述,当第二旋转盘旋转至75°时,锁合槽13处于解锁位置。 
然后,钥匙可以在控制下再次沿逆时针方向自动旋转。由于第一旋转盘1的旋转角度小于360°,则第一旋转盘1上第一盘促动件5不会与第二旋转盘2上的第二盘促动件6接触。因此,只有第一旋转盘1在驱动下沿逆时针 方向旋转,其中第二,第三和第四旋转盘2,3,4不会旋转并处于闲置状态以使第二,第三和第四旋转盘2,3,4上的锁紧,13,12,11保持在解锁位置。综上所述,当第二旋转盘旋转至170°时,锁合槽14处于解锁位置。在此位置,所有的锁合槽14,13,12,11均相互对齐并处于解锁位置。 
当该锁合槽14,13,12,11处于解锁位置而形成一个笔直的锁紧通道时,锁合闩15可以与笔直锁紧通道配合。因此,管状锁体17在锁芯的驱动下旋转从而驱动齿轮16旋转。换句话说,可以通过齿轮16启动锁组件。 
根据较佳实施例,锁芯的锁码设定为120°,165°,75°,170°并结合一个旋转方向序列从而启动锁组件。锁码可以通过每个旋转盘的弧度确定,其中锁码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并不一定要限定于本实用新型。 
可以通过改变第二、第三和第四旋转盘的位置而设置不同的锁码,从而,可以通过改变旋转盘的旋转角度以改变使锁合槽相互对齐的旋转方向序列。或者,可以改变每个旋转盘的弧度以改变使锁合槽相互对齐的每个旋转盘的旋转角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会明白附图中所示的和以上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不是限制。 
由此可以看到本实用新型目的可被充分有效完成。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功能和结构原理的该实施例已被充分说明和描述,且本实用新型不受基于这些实施例原理基础上的改变的限制。因此,本实用新型包括涵盖在附属权利要求书要求范围和精神之内的所有修改。 

Claims (20)

1.一种组合锁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锁体; 
一可移动地耦接在所述锁体的锁梁,其中所述锁梁包括一个第一腿部和一个第二腿部;和 
一容纳在所述锁体的锁件,其中所述锁件包括: 
一个壳体,其中所述壳体形成一个第二容纳室,一个高端和一个低端; 
一个可枢转地设于所述高端和所述低端之间的解锁元件; 
一个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二容纳室内的盘单元,其中所述盘单元包括一个主动盘,其中所述主动盘具有至少一个驱动开口和使所述解锁元件适于落入所述驱动开口,从而使得当所述驱动开口与所述解锁元件对齐时,所述解锁元件与所述主动盘的所述驱动开口相啮合,以使所述主动盘驱动能够驱动所述解锁元件和所述锁件的所述壳体旋转;和 
一个第一锁合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锁合元件可转动地耦接在所述锁件和适于被所述锁体驱动以在一个锁梁锁合状态和一个锁梁解锁状态之间往复运动,其中当所述锁梁处于所述锁梁锁合状态时,所述第一锁合元件与所述锁梁相啮合,当所述锁梁处于所述锁梁解锁状态时,所述第一锁合元件被驱动以与所述锁梁解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锁具,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自动解锁装置,其中所述自动解锁装置包括一个激光扫描仪,一个可通电地与所述激光扫描仪相连接的控制器,和一个可通电地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的以用于驱动所述盘单元旋转的电动机,从而以一种自动地和无钥匙的方式解锁所述锁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锁具,其中所述第一锁合元件包括一个第一锁合部和一个第一从动部,其中所述第一锁合部适于与所述锁梁的所述第一腿部相啮合,所述第一从动部自所述第一锁合部延伸至所述锁件和适于被所述锁件的驱动以使所述第一锁合元件往复运动,从而在所述锁梁锁合状态时,将所述第一腿部保持在适当位置,和在所述锁梁解锁状态时,与所述第一腿部分离,其中当所述锁件旋转时,所述第一从动部被所述锁件驱动以使 所述第一锁合元件往复运动,从而在所述锁梁锁合状态时,将所述第一腿部保持在所述锁体中,和在所述锁梁解锁状态时,驱动所述第一锁合部脱离所述第一腿部,以使所述第一腿部与所述锁体分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体具有一个高端部和一个低端部,其中所述低端部自所述高端部向下延伸,其中所述高端部具有一个第一容纳室以用于容纳所述锁件容纳在于其内,其中所述锁件包括一个壳体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锁合元件运动以将所述锁梁的所述第一腿部脱离自所述锁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盘包括一个驱动本体且所述驱动开口自上而下贯穿形成在所述驱动本体的驱动开口以形成所述驱动本体的一个阻止侧和一个滑动侧,其中当所述解锁元件落入所述驱动开口时,所述解锁元件适于被所述阻止侧阻止和沿所述滑动侧滑动以使所述解锁元件脱离所述驱动开口,从而使得当所述主动盘旋转以使得所述阻止侧移动抵压在所述解锁元件时,所述主动盘可以驱动所述解锁元件和所述锁件旋转,当所述主动盘旋转以使得所述滑动侧抵压在所述解锁元件时,所述主动盘可以推动所述解锁元件脱离所述驱动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件进一步包括一个弹性元件,和所述锁件的所述壳体进一步包括一个延伸在所述高端和所述低端的侧壁,其中所述侧壁具有一个外侧,其中所述弹性元件设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侧壁的所述外侧并从所述侧壁延伸至所述解锁元件,其中当所述驱动开口与所述解锁元件对齐时,所述弹性元件适于推动所述解锁元件以落入所述驱动开口,以使所述主动盘能够驱动所述解锁元件和所述锁体的所述壳体旋转,其中所述侧壁的所述外侧具有一个弯曲表面,和所述弹性元件是一个具有与所述弯曲形状对应的弹片,从而使得所述弹性元件沿所述壳体的所述侧壁的所述外侧被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是一个螺旋弹片,其中所述解锁元件包括一个可枢转地设于所述高端和所述低端之间的定位部和一个设置在所述定位部的阻止肋,其中所述阻止肋和适于落入所述主动盘的所述驱动开口和被所述驱动本体的所述阻止侧阻止,其中所述定位部具有一个弯曲外表面从而使得所述螺旋弹片沿所述定位部的所述弯曲外表 面被安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合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件进一步包括一个驱动轴和所述壳体的所述低端具有一个轴孔,其中所述驱动轴包括一个可旋转地容纳在所述第二容纳室的容纳部和一个自所述容纳部向下延伸的驱动部,其中所述主动盘固定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所述容纳部并被所述壳体的所述低端保持在所述第二容纳室内,所述驱动部适于穿过所述低端的所述轴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合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盘单元进一步包括一组分别有序设于所述高端和所述主动盘之间的从动盘,其中每个所述从动盘可转动地耦接在所述驱动轴的所述容纳部,其中每个所述从动盘均具有一个适于与所述驱动开口相对齐的凹槽,且所述主动盘适用于依次驱动所述从动盘旋转以使得所述从动盘组的每个从动盘的所述凹槽与所述驱动开口相对齐,从而形成一个用于容纳所述解锁元件的所述阻止肋于其内的解锁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组合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盘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一驱动销,并且每个所述从动盘包括一个从动本体,一个从动销和一个第二驱动销,其中所述驱动本体具有一个第一驱动侧,所述从动本体具有一个从动侧和一个第二驱动侧,其中所述主动盘的第一驱动销设于所述第一驱动侧,所述从动盘的所述从动销设于所述从动侧,所述从动盘的所述第二驱动销设于所述第二驱动侧,其中所述主动盘的所述第一驱动销适于与相邻所述主动盘的所述从动盘的所述从动销相耦接,其中每两个相邻从动盘包括一个上从动盘和一个下从动盘,且所述下从动盘的第二驱动销适于与所述上从动盘的所述从动销相耦接,从而使得当所述主动盘旋转时,所述主动盘的所述第一驱动销能够与相邻所述主动盘的所述从动盘的所述从动销相遇,所述两相邻从动盘的所述下从动盘的所述第二驱动销可以与所述两相邻从动盘的上从动盘的所述从动销相遇并依次驱动每一个所述从动盘旋转,从而分别将所述主动盘的所述凹槽与所述驱动开口相对齐,以形成用于所述解锁元件的所述解锁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组合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盘和相邻所述主动盘的所述从动盘形成一个两者之间的第一距离L1,其中所述主动盘的所述第一驱动销的高度为H1,所述从动盘的所述从动销的高度为H2,其 中所述第一距离L1小于H1和H2的总长度,从而使得当主动盘转动时,所述第一驱动销能够与所述从动销相遇并驱动所述从动销运动从而旋转所述从动盘,其中所述锁件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所述高端和所述从动盘之间的压紧弹簧以压在所述主动盘,从而保持所述从动盘和所述主动盘在适当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组合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件的所述壳体进一步包括一个驱动齿轮,且所述壳体的所述高端具有一个顶侧,其中所述驱动齿轮设于所述高端的所述顶侧以驱动所述第一锁合元件在所述锁梁锁合状态和所述锁梁解锁状态之间往复运动,其中所述第一锁合元件的第一从动部包括一个齿端侧,其中所述齿端侧适于与所述驱动齿轮相啮合,从而使得当所述锁件旋转时,所述齿轮可以驱动所述第一锁合元件在所述锁梁锁合状态和所述锁梁解锁状态之间往复运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组合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端部具有一个内壁和一个设于所述内壁且与所述第一容纳室相连通的复位室,其中所述复位室的形状和尺寸适于将所述解锁元件容纳于其内,其中所述解锁元件朝向所述锁体的所述复位室从而使得当每个所述从动盘的所述凹槽与所述驱动开口相对齐以形成所述解锁槽时,所述解锁元件被所述弹性元件的作用力下被迫脱离所述复位室并落入所述解锁槽中,当所述解锁元件在所述主动盘的推动离开所述驱动开口时,所述解锁元件适于复位进入所述复位室并被所述锁体的所述高端部的所述内壁保持在适当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组合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低端部具有一个操作开口,其中所述操作开口正对所述驱动轴的所述驱动部以使所述驱动轴能够被驱动旋转,其中所述驱动轴的所述驱动部具有一个操作端,其中所述操作端穿过所述操作开口并从所述第一容纳室突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组合锁具,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所述锁体的制动板和一个设于所述壳体的所述高端的顶侧的制动销,所述制动板包括一个制动本体和一个制动突起,其中所述制动本体适于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室和耦接在所述壳体的所述高端所述制动突起自所述制动本体向外延伸出来的制动突起,其中所述制动突起适于容纳在所述复位室,其中所述制动本体具有一个底侧和一个设于所述制动本体的所述底侧的弧形凹槽,且所述制动销适于容纳在所述弧形凹槽并能够沿所述弧形凹槽滑动,从而限 制所述锁体在一个预先设定角度范围内转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组合锁具,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二锁合元件可动地耦接在所述锁件且适于被所述锁件驱动以在所述锁梁锁合状态和所述锁梁解锁状态之间往复运动,其中当所述锁梁处于所述锁梁锁合状态时,所述第二锁合元件能够保持所述第二腿部,当所述锁梁处于所述锁梁解锁状态时,所述第二锁合元件被驱动离开所述锁梁的所述第二腿部,其中所述第二锁合元件包括一个第二锁合部和一个第二从动部,其中所述第二锁合部适于与所述锁梁的所述第二腿部相啮合,所述第二从动部自所述锁体的所述第二锁合部延伸至所述锁件和适于被所述锁件驱动以促使所述第二锁合元件以往复方式移动,从而在所述锁梁锁合状态时保持所述第二腿部,和在所述锁梁解锁状态时离开所述第二腿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组合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锁体内,和所述第二锁合元件可移动地设于所述锁体内,其中当所述锁件旋转时,所述第二从动部被锁件驱动以使所述第二锁合元件发生移动,从而在所述锁梁锁合状态将所述第一腿部保持在所述锁体内,并驱动所述第二锁合部离开所述第二腿部以在所述锁梁解锁状态使所述第二腿部能够脱离所述锁体,其中所述第二锁合元件的所述第二从动部适于与所述驱动齿轮相啮合和被所述驱动齿轮驱动以在所述锁梁锁合状态和所述锁梁解锁状态之间往复运动,其中所述第二锁合元件的所述第二从动部包括一个齿端侧,其中所述齿端侧适于与所述驱动齿轮相啮合从而使得当所述锁件旋转时,所述驱动齿轮可以驱动所述第二锁合元件在所述锁梁锁合状态和所述锁梁解锁状态之间往复运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组合锁具,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低端和所述锁体的所述低端部之间的编码轮,其中所述编码轮可转动地耦接在所述驱动轴的所述驱动部,其中所述编码轮被所述驱动轴的所述驱动部驱动旋转,其中所述编码轮具有一个朝向所述锁体的所述低端部的读码侧,其中所述锁体具有一个激光孔,其中所述激光孔穿过所述锁体的所述低端部且激光束能够通过所述激光孔照射在所述编码轮的所述读码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组合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轮具有一 组编码开口和一组编码部,其中所述编码部被所述编码开口以相互交替的方式相互隔开,从而形成一个编码花式,其中所述编码花式适于通过扫描所述编码侧获得,其中所述编码花式适用于编码用于解锁所述组合锁具的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运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组合锁具,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编码轮被驱动旋转时,所述激光扫描仪扫描所述编码轮的所述读码侧以获得所述编码轮的所述编码花式,从而使得所述编码花式能够被传输至所述控制器以根据所述编码轮的所述编码花式控制所述电动机驱动所述驱动轴旋转,从而解锁所述组合锁具。 
CN201320829506.4U 2013-12-16 2013-12-16 组合锁具 Expired - Lifetime CN2039056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829506.4U CN203905663U (zh) 2013-12-16 2013-12-16 组合锁具
CA2928792A CA2928792C (en) 2013-12-16 2014-12-15 Combination lock
PCT/CN2014/093794 WO2015090164A1 (zh) 2013-12-16 2014-12-15 组合锁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829506.4U CN203905663U (zh) 2013-12-16 2013-12-16 组合锁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05663U true CN203905663U (zh) 2014-10-29

Family

ID=51779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829506.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905663U (zh) 2013-12-16 2013-12-16 组合锁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0566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12195A (zh) * 2013-12-16 2015-06-17 上海圣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锁具
WO2015090164A1 (zh) * 2013-12-16 2015-06-25 上海圣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锁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12195A (zh) * 2013-12-16 2015-06-17 上海圣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锁具
WO2015090164A1 (zh) * 2013-12-16 2015-06-25 上海圣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锁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78418B (zh) 锁装置和方法
US9464463B2 (en) Combination lock
CN1265071C (zh) 带有机械离合部件的电子锁芯
CN2886015Y (zh) 机动车辆的闩锁
EP1837466A2 (en) Lock
CN203905663U (zh) 组合锁具
US5896764A (en) Lock adapted to be accommodated within the thickness of an opening panel
CN104912386B (zh) 离合式锁头及钥匙
CN104712195A (zh) 组合锁具
CA2928792C (en) Combination lock
CN103388429B (zh) 应急锁
CN101155967B (zh) 闭锁装置
CN101627174B (zh) 锁部件
CN102926588B (zh) 一种错位传动式十字机械防盗锁
US20120174636A1 (en) Spin-and-click combination dial lock assembly
CN208294289U (zh) 开关锁机构和锁具组件以及车辆
CN1381663A (zh) 圆筒形锁的保护装置
US10246902B2 (en) Lock device based on a mechanically re-programmable disc-type device and key for the same
CN114763724B (zh) 双锁芯锁头
CN111577011B (zh) 锁芯和钥匙系统
CN101315006B (zh) 具有锁定插销释放器的插锁
CN201649850U (zh) 一种盘式传动机械锁的锁芯
CN103912165B (zh) 机电一体锁
CN106939729B (zh) 一种防盗锁的转动环强制复位装置
CN208456294U (zh) 轮式字码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9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