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78956U - 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 - Google Patents
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878956U CN203878956U CN201420151134.9U CN201420151134U CN203878956U CN 203878956 U CN203878956 U CN 203878956U CN 201420151134 U CN201420151134 U CN 201420151134U CN 203878956 U CN203878956 U CN 20387895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otecting screen
- operation platform
- column
- modular unit
- combined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2965 rop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96 body weigh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89 fasten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5 form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0 reinforc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82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多个防护屏模块单元A、防护屏模块单元B和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的组合形成的系统,具有施工针对性强,适应面广,结构简单,零部件规格数量少,各个零部件可分别工业化生产,有效简化了施工平台的拆装程序,且减少安装过程中存在的人为不确定因素,拼装后的整体可作为各种类型建筑的外墙施工平台,应用范围广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的脚手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
背景技术
脚手架(scaffold)为在施工现场为工人操作并解决高处作业而搭设的各种支架,为建筑领域的通用术语,随着建筑领域的迅猛发展,目前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同时对脚手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钢管扣件式脚手架已不能满足施工需要。目前超高层建筑施工多采用附着式升降脚手架。但传统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为满足使用需要、保持架体的整体稳定性以及在建筑上的附着强度,一般需搭设4~5层的高度,且架体从上到下都比较宽,然而实际施工时作业人员更多的只是使用在建楼层对应的1~2层架体,在此之下的架体只起边缘防护的作用,因此传统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下面的2~3层就显得太宽。主要存在的缺陷是架体材料的浪费,环保性差;架体重量大,安装、拆卸工作量大;架体升降和使用时荷载较大。因此基于前述的问题,有必要针对现有升降脚手架的结构做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传统的升降脚手架无法与防护屏进行任意组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自由的进行组合的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
考虑到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包括防护屏模块单元A和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
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A包括内排立柱、外排立柱和脊柱结构,所述外排立柱与所述内排立柱各为两根、且一根外排立柱与一根内排立柱相对设置成一个立柱组件;所述脊柱结构位于所述两个立柱组件之间,所述两个立柱组件、一个脊柱结构形成方形架体,所述外排立柱与所述脊柱结构之间设置有防护网板,该方形架体上设置有屏台底板,所述脊柱结构上设置有提升系统;
所述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包括内排立柱、外排立柱、导轨,所述外排立柱为三根且并排间隔竖直设置;所述内排立柱为两根、导轨为一根,该导轨位于所述两根内排立柱之间,所述内排立柱、导轨也并排间隔竖直设置;所述两根内排立柱、三根外排立柱、一根导轨形成方形架体,该方形架体上设置有平台底板。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设置在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A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与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A之间还设置有防护屏模块单元B,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B包括内排立柱、外排立柱和脊柱结构,所述外排立柱与所述内排立柱各为两根、且一根外排立柱与一根内排立柱相对设置成一个立柱组件;所述脊柱结构位于所述两个立柱组件之间,所述两个立柱组件、一个脊柱结构形成方形架体,所述外排立柱与所述脊柱结构之间设置有防护网板,该方形架体上设置有屏台底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脊柱结构包括防护屏的导轨、脊柱、内转换件和外转换件,所述脊柱的内翼缘通过沿所述脊柱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内转换件与所述导轨连接,所述脊柱的外翼缘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沿所述脊柱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用于与防护网板连接的外转换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与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B之间设置有组合系统支撑杆,所述组合系统支撑杆一端与所述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B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与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B之间通过组合系统连接件进行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系统连接件包括第一槽钢部件、第二槽钢部件、连接板,所述第一槽钢部件与所述第二槽钢部件的凹槽开口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槽钢部件的凹槽开口一侧上设置有安装板,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槽钢部件、第二槽钢部件之间,所述第二槽钢部件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槽钢部件的长度,所述第一槽钢部件的背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的外排立柱进行安装的安装孔,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组合系统支撑杆进行连接的安装孔、以及与所述脊柱腹板进行连接的安装孔,所述第二槽钢部件的安装板上设置有与所述脊柱内翼缘进行连接的安装孔,所述第二槽钢部件的侧面设置有与用于两根导轨进行连接的安装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B与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A之间通过柱轨连接转换件、脊柱连接件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A的提升系统包括电动葫芦本体、传感器、电动葫芦主吊钩、固定吊挂件与移动吊挂件,所述固定吊挂件安装在所述脊柱上,所述移动吊挂件用于安装在建筑的承力点上,所述电动葫芦本体通过电动葫芦主吊钩连接在所述传感器上,所述传感器连接在所述固定吊挂件上;所述电动葫芦本体还通过主绳与移动吊挂件相连接,所述主绳一端固定在电动葫芦下吊钩上,另一端穿过悬挑转向装置使主绳转向后固定在移动吊挂件上,用于由电动葫芦本体通过主绳为导轨提供带动升降防护屏上升或下降的动力;
还包括副绳转向滑轮组件,所述副绳转向滑轮组件安装于脊柱内侧翼缘上,所述电动葫芦下吊钩还与下吊钩连接件连接,所述下吊钩连接件通过副绳与移动吊挂件连接,所述副绳一端固定在下吊钩连接件上,另一端穿过副绳转向滑轮组件使副绳转向后固定在移动吊挂件上,用于由副绳、副绳转向滑轮组件与主绳、悬挑转向装置组成绳链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之一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多个防护屏模块单元A、防护屏模块单元B和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的组合形成的系统,针对不同的施工部位采用不同的施工防护措施,更加经济适用。针对正在施工的楼层位置,利用顶部的多层施工平台,以满足施工作业人员和模板、工具的堆放需要;针对其下面2~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已施工完成的楼层位置,则采用结构较简捷的防护屏模块进行防护建筑外围的安全防护,重量更轻,安拆更方便,经济性更好。本组合系统具有结构简单,零部件规格数量少,各个零部件可分别工业化生产,有效简化了施工平台的拆装程序,且减少安装过程中存在的人为不确定因素,拼装后的整体可作为各种类型建筑的外墙施工平台,应用范围广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文件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对本申请文件中一些实施例的参考,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得到其它的附图。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防护屏模块单元B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防护屏模块单元A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脊柱结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脊柱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提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副绳转向滑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悬挑转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的一种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包括防护屏模块单元A1、防护屏模块单元B2和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3;其中防护屏模块单元A1、防护屏模块单元B2和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3可进行相应的组合以满足相应的施工要求,如图1所示的防护屏模块单元A1、防护屏模块单元B2和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3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组合方式(防护屏模块单元A1+防护屏模块单元B2+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3),或者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3直接设置于防护屏模块单元A1上(防护屏模块单元A1+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3)。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防护屏模块单元B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的防护屏模块单元B2包括,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B包括防护屏单元B内排立柱212、防护屏单元B外排立柱211和防护屏单元B脊柱结构22,所述防护屏单元B外排立柱211与所述防护屏单元B内排立柱212各为两根、且一根防护屏单元B外排立柱211与一根防护屏单元B内排立柱212相对设置成一个防护屏单元B立柱组件21;所述防护屏单元B脊柱结构22位于所述两个防护屏单元B立柱组件21之间,所述两个防护屏单元B立柱组件21、一个防护屏单元B脊柱结构22形成方形架体,所述防护屏单元B外排立柱211与所述防护屏单元B脊柱结构22之间设置有防护网板23,该方形架体上还设置有屏台底板24。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防护屏模块单元A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的防护屏模块单元A,通过在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B上增加提升系统15形成所述的防护屏模块单元A。防护屏模块单元A的脊柱结构12上设置有脊柱连接件16,脊柱连接件16通过螺栓连接两个脊柱结构12的脊柱122的两端,即将两个脊柱结构12进行了连接,所述脊柱结构12上设置有固定吊挂件17。脊柱结构12上还设置有柱轨延长转换件18,通过柱轨延长转换件18可将导轨121延长。脊柱结构12与内排立柱112、外排立柱之间都可设置有水平支撑架113。脊柱结构12上的导轨121穿过支承座19。屏台底板14可通过铰链143连接多个翻板144。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的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3包括施工平台内排立柱31、施工平台外排立柱32、施工平台导轨35,所述施工平台外排立柱32为三根且并排间隔竖直设置;所述施工平台内排立柱31为两根、施工平台导轨35为一根,该施工平台导轨35位于所述两根施工平台内排立柱31之间,所述施工平台内排立柱31、施工平台导轨35也并排间隔竖直设置;所述两根施工平台内排立柱31、三根施工平台外排立柱32、一根施工平台导轨35形成方形架体,该方形架体上设置有平台底板34。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脊柱结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脊柱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5、图6所示的脊柱结构12包括导轨121、脊柱122、内转换件123和外转换件124,所述脊柱122可以为“H”型钢;所述脊柱122的内翼缘1221通过沿所述脊柱122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内转换件123与所述导轨121连接,所述脊柱122的外翼缘1222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沿所述脊柱122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用于与防护网板23(图2示出)连接的外转换件124。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的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3与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B2之间设置有组合系统支撑杆4,所述组合系统支撑杆4一端与所述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B2连接。所述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3与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B2之间通过组合系统连接件5进行连接。
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B2与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A1之间通过柱轨连接转换件7、脊柱连接件8进行连接。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连接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的组合系统连接件5包括第一槽钢部件51、第二槽钢部件52、连接板53,所述第一槽钢部件51与所述第二槽钢部件52的凹槽开口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槽钢部件52的凹槽开口一侧上设置有安装板54,所述连接板53设置在所述第一槽钢部件51、第二槽钢部件52之间,所述第二槽钢部件52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槽钢部件51的长度,所述第一槽钢部件51的背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3的施工平台外排立柱32进行安装的安装孔511,所述连接板53上设置有与所述组合系统支撑杆4(图7示出)进行连接的安装孔531、以及与所述脊柱122(图6示出)腹板进行连接的安装孔532,所述第二槽钢部件52的安装板54上设置有与所述脊柱122内翼缘1221进行连接的安装孔541,所述第二槽钢部件52的侧面设置有与用于两根导轨进行连接的安装孔521。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提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的提升系统15包括电动葫芦本体151、传感器152、电动葫芦主吊钩153、固定吊挂件154与移动吊挂件155,所述固定吊挂件154安装在所述脊柱122上,所述移动吊挂件155用于安装在建筑的承力点上,所述电动葫芦本体151通过电动葫芦主吊钩153连接在所述传感器152上,所述传感器152连接在所述固定吊挂件154上;所述电动葫芦本体151还通过主绳156与移动吊挂件155相连接,所述主绳156一端固定在电动葫芦下吊钩157上,另一端穿过悬挑转向装置158使主绳156转向后固定在移动吊挂件155上,用于由电动葫芦本体151通过主绳156为导轨121提供带动升降防护屏上升或下降的动力。
继续如图9所示,还包括副绳转向滑轮组件159,所述副绳转向滑轮组件159安装于脊柱122内翼缘1221上,所述电动葫芦下吊钩157还与下吊钩连接件1510连接,所述下吊钩连接件1510通过副绳1511与移动吊挂件155连接,所述副绳1511一端固定在下吊钩连接件1510上,另一端穿过副绳转向滑轮组件159使副绳1511转向后固定在移动吊挂件155上,用于由副绳1511、副绳转向滑轮组件159与主绳156、悬挑转向装置158组成绳链环。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副绳转向滑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的副绳转向滑轮组件159包括副绳转向滑轮安装架1591和副绳转向滑轮1592,所述副绳转向滑轮1592为两个,所述两个副绳转向滑轮1592各通过一个副绳转向滑轮轴与所述副绳转向滑轮安装架1591连接。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悬挑转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的悬挑转向装置158包括安装架1581和和转向滑轮1582,所述转向滑轮1582通过转向滑轮轴与所述安装架1581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架1581上包括一个与所述脊柱122外翼缘1222连接的连接部1583和一个与所述脊柱122内翼缘1221连接的连接部1584。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型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Claims (10)
1.一种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护屏模块单元A(1)和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3);
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A(1)包括内排立柱(112)、外排立柱和脊柱结构(12),所述外排立柱与所述内排立柱(112)各为两根、且一根外排立柱与一根内排立柱(112)相对设置成一个立柱组件;所述脊柱结构(12)位于所述两个立柱组件之间,所述两个立柱组件、一个脊柱结构(12)形成方形架体,所述外排立柱与所述脊柱结构(12)之间设置有防护网板(23),该方形架体上设置有屏台底板(14),所述脊柱结构(12)上设置有提升系统(23);
所述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3)包括施工平台内排立柱(31)、施工平台外排立柱(32)、施工平台导轨(35),所述施工平台外排立柱(32)为三根且并排间隔竖直设置;所述施工平台内排立柱(31)为两根、施工平台导轨(35)为一根,该施工平台导轨(35)位于所述两根施工平台内排立柱(31)之间,所述施工平台内排立柱(31)、施工平台导轨(35)也并排间隔竖直设置;所述两根施工平台内排立柱(31)、三根施工平台外排立柱(32)、一根施工平台导轨(35)形成方形架体,该方形架体上设置有平台底板(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3)设置在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A(1)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3)与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A(1)之间还设置有防护屏模块单元B(2),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B(2)包括防护屏单元B内排立柱(212)、防护屏单元B外排立柱(211)和防护屏单元B脊柱结构(22),所述防护屏单元B外排立柱(211)与所述防护屏单元B内排立柱(212)各为两根、且一根防护屏单元B外排立柱(211)与一根防护屏单元B内排立柱(212)相对设置成一个防护屏单元B立柱组件(21);所述防护屏单元B脊柱结构(22)位于所述两个防护屏单元B立柱组件(21)之间,所述两个防护屏单元B立柱组件(21)、一个防护屏单元B脊柱结构(22)形成方形架体,所述防护屏单元B外排立柱(211)与所述防护屏单元B脊柱结构(22)之间设置有防护网板(23),该方形架体上还设置有屏台底板(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脊柱结构包括导轨(121)、脊柱(122)、内转换件(123)和外转换件(124),所述脊柱(122)为“H”字型钢;所述脊柱(122)的内翼缘(1221)通过沿所述脊柱(122)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内转换件(123)与所述导轨(121)连接,所述脊柱(122)的外翼缘(1222)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沿所述脊柱(122)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用于与防护网板(23)连接的外转换件(12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3)与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B(2)之间设置有组合系统支撑杆(4),所述组合系统支撑杆(4)一端与所述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B(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3)与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B(2)之间通过组合系统连接件(5)进行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系统连接件(5)包括第一槽钢部件(51)、第二槽钢部件(52)、连接板(53),所述第一槽钢部件(51)与所述第二槽钢部件(52)的凹槽开口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槽钢部件(52)的凹槽开口一侧上设置有安装板(54),所述连接板(53)设置在所述第一槽钢部件(51)、第二槽钢部件(52)之间,所述第二槽钢部件(52)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槽钢部件(51)的长度,所述第一槽钢部件(51)的背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多层施工平台模块单元B(3)的施工平台外排立柱(32)进行安装的安装孔(511),所述连接板(53)上设置有与所述组合系统支撑杆(4)进行连接的安装孔(531)、以及与所述脊柱(122)腹板进行连接的安装孔(532),所述第二槽钢部件(52)的安装板(54)上设置有与所述脊柱(122)内翼缘(1221)进行连接的安装孔(541),所述第二槽钢部件(52)的侧面设置有与用于两根导轨进行连接的安装孔(521)。
8.根据权利要求3~7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B(2)与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A(1)之间通过柱轨连接转换件(7)、脊柱连接件(8)进行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屏模块单元A的提升系统(15)包括电动葫芦本体(151)、传感器(152)、电动葫芦主吊钩(153)、固定吊挂件(154)与移动吊挂件(155),所述固定吊挂件(154)安装在所述脊柱(122)上,所述移动吊挂件(155)用于安装在建筑的承力点上,所述电动葫芦本体(151)通过电动葫芦主吊钩(153)连接在所述传感器(152)上,所述传感器(152)连接在所述固定吊挂件(154)上;所述电动葫芦本体(151)还通过主绳(156)与移动吊挂件(155)相连接,所述主绳(156)一端固定在电动葫芦下吊钩(157)上,另一端穿过悬挑转向装置(158)使主绳(156)转向后固定在移动吊挂件(155)上,用于由电动葫芦本体(151)通过主绳(156)为导轨(121)提供带动升降防护屏上升或下降的动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副绳转向滑轮组件(159),所述副绳转向滑轮组件(159)安装于脊柱(122)内翼缘(1221)上,所述电动葫芦下吊钩(157)还与下吊钩连接件(1510)连接,所述下吊钩连接件(1510)通过副绳(1511)与移动吊挂件(155)连接,所述副绳(1511)一端固定在下吊钩连接件(1510)上,另一端穿过副绳转向滑轮组件(159)使副绳(1511)转向后固定在移动吊挂件(155)上,用于由副绳(1511)、副绳转向滑轮组件(159)与主绳(156)、悬挑转向装置(158)组成绳链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51134.9U CN203878956U (zh) | 2014-03-31 | 2014-03-31 | 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51134.9U CN203878956U (zh) | 2014-03-31 | 2014-03-31 | 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878956U true CN203878956U (zh) | 2014-10-15 |
Family
ID=51679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151134.9U Active CN203878956U (zh) | 2014-03-31 | 2014-03-31 | 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87895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82343A (zh) * | 2020-11-23 | 2021-01-29 | 厦门安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超高层建筑物的双重自提升式外爬架 |
-
2014
- 2014-03-31 CN CN201420151134.9U patent/CN20387895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82343A (zh) * | 2020-11-23 | 2021-01-29 | 厦门安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超高层建筑物的双重自提升式外爬架 |
CN112282343B (zh) * | 2020-11-23 | 2022-02-25 | 厦门安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超高层建筑物的双重自提升式外爬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268937Y (zh) | 高空作业双层吊篮 | |
CN101672102A (zh) | 钢结构高空吊顶施工平台 | |
CN104989111A (zh) | 钢结构高层吊装施工方法 | |
CN101215928B (zh) | 附着升降脚手架滑轮式防倾器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5672642A (zh) | 间距可调的双导架多级升降工作平台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3878956U (zh) | 自动升降防护屏与施工平台组合系统 | |
CN204899184U (zh) | 一种吊篮设备 | |
CN202441045U (zh) | 导轨式电动附着升降脚手架 | |
CN103899078B (zh) | 附着自动升降防护屏安装方法 | |
CN203878957U (zh) | 防护屏模块单元 | |
CN105520681B (zh) | 仰俯式折臂擦窗机 | |
CN205575534U (zh) | 格构式井字形架体提升设备 | |
CN204625045U (zh) | 一种钢结构吊装用门型支架式吊装装置 | |
CN105625732B (zh) | 超高悬挑钢结构桁架无支撑施工方法 | |
CN107675892A (zh) | 一种玻璃幕墙单轨道吊装结构 | |
CN204357138U (zh) | 简易钢结构吊装起吊架 | |
CN203878966U (zh) | 脊柱结构的升降防护屏 | |
CN209179519U (zh) | 一种体育馆顶吊辅助安装用的桁架拼接钢结构胎架 | |
CN103058083B (zh) | 螺栓球桁架提升机 | |
CN202913705U (zh) | 大型幕墙单元板块轨道吊装装置 | |
CN203229334U (zh) | 用于提升及平移单根钢构件的起重构架 | |
CN206753087U (zh) | 一种采光顶操作平台结构 | |
CN207244453U (zh) | 一种悬索桥轻型锚碇门架装置 | |
CN201818035U (zh) | 新型智能外墙提升脚手架 | |
CN201598570U (zh) | 斜拉桥缆索吊装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