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58501U - 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58501U
CN203858501U CN201420287164.2U CN201420287164U CN203858501U CN 203858501 U CN203858501 U CN 203858501U CN 201420287164 U CN201420287164 U CN 201420287164U CN 203858501 U CN203858501 U CN 2038585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p
pin
receiving
inductance
trans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8716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晶
张殿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XI ZHONGXIN ELECTRONIC Ltd Co
Original Assignee
SHANXI ZHONGXIN ELECTRONIC Ltd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XI ZHONGXIN ELECTRONIC Ltd Co filed Critical SHANXI ZHONGXIN ELECTRONIC Ltd Co
Priority to CN20142028716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585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585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5850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Landscapes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包括CAN控制器、与井下工作人员随身携带的识别卡双向通信的基站模块、用于与地面控制总站双向通信的第一CAN收发器和用于与布设在井下的下位读卡设备双向通信的第二CAN收发器,基站模块、第一CAN收发器和第二CAN收发器均与CAN控制器相接;基站模块包括第一主控芯片、无线发射电路和无线接收电路,无线发射电路和无线接收电路均采用无线数传芯片CC1101;识别卡包括第二主控芯片和无线收发模块CC1101。本实用新型电路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解决现有煤矿井下读卡分站存在的数据传输距离较短、传输效率不高等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井下人员定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
背景技术
矿井开采作为安全事故频发的重工业,对安全监督管理系统的要求很高。近年来煤矿事故频繁,多数事故煤矿在实施救援时首先遇到了统计井下被困人数、统计被困人员所处井下的位置区域这两大难题。随着各级领导及主管部门对煤矿人员的安全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人们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手段来加强对煤矿井下人员的安全管理。现有技术中,用于煤矿井下人员安全管理大多采用RFID技术,但其矿用分站和人员识别卡之间的通信方式存在缺陷,造成分站读卡不准确,并发数量少,漏读情况严重。当矿井出现煤与瓦斯突出、透水及冒顶等危险事故时,需要准确、快速地掌握井下矿工的精确位置、环境状况和及时与井下被困人员沟通信息,以利于高效的抢险救灾和人员搜救,这就需要利用本安型读卡分站实现井下数据和地面数据之间的传输,保证对井下人员的实时定位监督,以加强井下作业的安全保障。现有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中一般包括地面控制总站和布设在井下的读卡分站,读卡分站与人员识别卡无线通信,但现有煤矿井下所使用的读卡分站存在数据传输距离较短、传输效率不高等问题,一旦事故发生,由于被困矿工的位置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传输给地面控制总站,导致抢险救灾和安全救护的效率很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其电路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解决现有煤矿井下读卡分站存在的数据传输距离较短、传输效率不高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其特征在于:包括CAN控制器、以无线通信方式与井下工作人员随身携带的识别卡进行双向通信的基站模块、用于与布设在地面上的地面控制总站进行双向通信的第一CAN收发器和用于与布设在井下的下位读卡设备进行双向通信的第二CAN收发器,所述基站模块、第一CAN收发器和第二CAN收发器均与CAN控制器相接;所述基站模块包括第一主控芯片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主控芯片相接的无线发射电路和无线接收电路,所述无线发射电路包括发射芯片和与所述发射芯片相接的发射天线,所述无线接收电路包括接收芯片和与所述接收芯片相接的接收天线,所述发射芯片和所述接收芯片均为无线数传芯片CC1101且二者均与所述第一主控芯片相接;所述识别卡包括卡壳和布设在所述卡壳内的电子线路板,所述电子线路板上设置有第二主控芯片和与所述第二主控芯片相接的无线收发模块,所述无线收发模块为无线收发模块CC1101。
上述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其特征是:还包括与CAN控制器相接的报警驱动电路。
上述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其特征是:所述CAN控制器为ARM芯片,且所述ARM芯片为芯片LPC2364。
上述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其特征是:所述第一CAN收发器和第二CAN收发器均为芯片CTM8250,芯片LPC2364的RXD0和TXD0引脚分别与第一CAN收发器的TXDA和RXDA引脚相接,芯片LPC2364的RXDA和TXDA引脚分别与第二CAN收发器的TXDA和RXDA引脚相接,第一CAN收发器的CANH和CANL引脚之间接有电阻R8,第二CAN收发器的CANH和CANL引脚之间接有电阻R9。
上述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其特征是:所述第一主控芯片为芯片ATMEGA88,芯片ATMEGA88的RXD和TXD引脚分别与芯片LPC2364的TXD1和RXD1引脚相接;所述发射芯片的SCLK引脚与芯片ATMEGA88的PD6引脚相接,所述发射芯片的SO(GDO1)、GDO0和GDO2引脚分别与芯片ATMEGA88的PD7、PD3和PD4引脚相接,所述发射芯片的CSn和SI引脚分别与芯片ATMEGA88的PC5和PD5引脚相接;所述发射芯片的RF_N引脚经电感LT13、电感LT14、电感LT15和电容CT23后与所述发射天线相接,所述发射芯片的RF_P引脚经电容CT16后与电感LT13和电感LT14之间的接线点相接;所述发射天线为天线TCA07FR;
所述接收芯片的SCLK引脚与芯片ATMEGA88的PC3引脚相接,所述接收芯片的SO(GDO1)、GDO0和GDO2引脚分别与芯片ATMEGA88的PC3、PD2和PC1引脚相接,所述接收芯片的CSn和SI引脚分别与芯片ATMEGA88的PC0和PC4引脚相接;所述接收芯片的RF_N引脚经电感LR13、电感LR14、电感LR15和电容CR23后与所述接收天线相接,所述接收芯片的RF_P引脚经电容CR16后与电感LR13和电感LR14之间的接线点相接;所述接收天线为天线TCA07FR。
上述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其特征是:所述基站模块为深圳市瑞迪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基站模块DW962。
上述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其特征是:所述第二主控芯片为单片机MSP430F2012,所述无线收发模块CC1101包括无线收发芯片和与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相接的天线TCA07FR,所述无线收发芯片为芯片CC1101,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SCLK引脚与单片机MSP430F2012的P1.4引脚相接,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SO(GDO1)和GDO0引脚分别与单片机MSP430F2012的P1.3和P1.2引脚相接,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CSn和SI引脚分别与单片机MSP430F2012的P1.1和P1.5引脚相接;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RF_N引脚经电感L13、电感L14、电感L15和电容C23后与天线TCA07FR相接,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RF_P引脚经电容C16后与电感L13和电感L14之间的接线点相接。
上述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其特征是:所述报警驱动电路包括光耦E1、P沟道MOS管T1和发光二极管D5,光耦E1的第1引脚经电阻R10后接+5V电源端,光耦E1的第2引脚与发光二极管D5的阳极相接,发光二极管D5的阳极与芯片LPC2364的第27引脚相接,光耦E1的第3引脚与P沟道MOS管T1的栅极相接,P沟道MOS管T1的栅极和源极之间接有电阻R51。
上述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其特征是:所述单片机MSP430F2012的P1.0引脚经开关SW1后接地。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电路简单、设计合理且接线方便。
2、采用基于无线数传芯片CC1101的无线发射电路和无线接收电路进行数据传输,并与识别卡所采用的无线收发模块CC1101配合使用,信号传输稳定可靠且传输距离远,因而能实现较远距离定位。同时,本实用新型能同时与多个下位读卡设备(即读卡子站)建立通信连接,并且本实用新型与下位读卡设备之间的最大传输距离为1km。
3、使用操作简便且使用效果好,能同时与识别卡和布设在井下的下位读卡设备进行信息传输,并且能与地面控制总站进行数据传输,能将识别卡和读卡子站所传送的信息传递给地面控制总站,各个信息传输网络之间运行独立,互不影响,信息传输稳定可靠。因而,本实用新型实用性强,工作稳定性高,且便于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路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现有煤矿井下读卡分站存在的数据传输距离较短、传输效率不高等问题。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CAN控制器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CAN收发器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CAN收发器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报警驱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基站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7为识别卡所采用第二主控芯片的电路原理图。
图8为识别卡所采用无线收发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9为识别卡所采用声报警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CAN控制器;       2—基站模块;       3—识别卡;
4—第一CAN收发器;   5—第二CAN收发器;  6—报警驱动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CAN控制器1、以无线通信方式与井下工作人员随身携带的识别卡3进行双向通信的基站模块2、用于与布设在地面上的地面控制总站进行双向通信的第一CAN收发器4和用于与布设在井下的下位读卡设备进行双向通信的第二CAN收发器5,所述基站模块2、第一CAN收发器4和第二CAN收发器5均与CAN控制器1相接。所述基站模块2包括第一主控芯片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主控芯片相接的无线发射电路和无线接收电路,所述无线发射电路包括发射芯片和与所述发射芯片相接的发射天线,所述无线接收电路包括接收芯片和与所述接收芯片相接的接收天线,所述发射芯片和所述接收芯片均为无线数传芯片CC1101且二者均与所述第一主控芯片相接。所述识别卡3包括卡壳和布设在所述卡壳内的电子线路板,所述电子线路板上设置有第二主控芯片和与所述第二主控芯片相接的无线收发模块,所述无线收发模块为无线收发模块CC1101。
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与CAN控制器1相接的报警驱动电路6。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位读卡设备包括第三主控芯片和与所述第三主控芯片相接的第三CAN收发器,所述第三主控芯片通过所述第三CAN收发器和第二CAN收发器5与CAN控制器1相接。
实际使用时,所述CAN控制器1、基站模块2、第一CAN收发器4、第二CAN收发器5和报警驱动电路6均由本安电源进行供电。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CAN控制器1为ARM芯片,且所述ARM芯片为芯片LPC2364。
实际使用时,所述CAN控制器1也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控制芯片。
如图3、图4所示,所述第一CAN收发器4和第二CAN收发器5均为芯片CTM8250,芯片LPC2364的RXD0和TXD0引脚分别与第一CAN收发器4的TXDA和RXDA引脚相接,芯片LPC2364的RXDA和TXDA引脚分别与第二CAN收发器5的TXDA和RXDA引脚相接,第一CAN收发器4的CANH和CANL引脚之间接有电阻R8,第二CAN收发器5的CANH和CANL引脚之间接有电阻R9。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CAN收发器4通过KJJ56接口与所述地面控制总站相接,所第二CAN收发器5通过所述KJJ56接口与所述下位读卡设备双向通信。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控芯片为芯片ATMEGA88,芯片ATMEGA88的RXD和TXD引脚分别与芯片LPC2364的TXD1和RXD1引脚相接。所述发射芯片的SCLK引脚与芯片ATMEGA88的PD6引脚相接,所述发射芯片的SO(GDO1)、GDO0和GDO2引脚分别与芯片ATMEGA88的PD7、PD3和PD4引脚相接,所述发射芯片的CSn和SI引脚分别与芯片ATMEGA88的PC5和PD5引脚相接。所述发射芯片的RF_N引脚经电感LT13、电感LT14、电感LT15和电容CT23后与所述发射天线相接,所述发射芯片的RF_P引脚经电容CT16后与电感LT13和电感LT14之间的接线点相接。所述发射天线为天线TCA07FR。其中,电感LT14和电感LT15之间的接线点经电容CT21后接地,电感LT15和电容CT23之间的接线点经电容CT22后接地。
实际接线时,所述发射芯片的第17引脚经电阻RT2后接地,发射芯片的第4引脚经电容CT4后接地,发射芯片的第5引脚经电容CT5后接地,发射芯片的第9引脚经电容CT9后接地,发射芯片的第18引脚经电容CT18后接地,发射芯片的第14引脚经电容CT14后接地,发射芯片的第15引脚经电容CT15后接地,发射芯片的第11引脚经电容CT11后接地。发射芯片的RF_N引脚(即第13引脚)经电容CT13后接地,发射芯片的RF_P引脚(即第12引脚)经电感LT12和电容CT12后接地。发射芯片的X1和X2引脚分别与晶振YT2的两个接线端相接,且发射芯片的X1和X2引脚分别经电容CT7和CT8后接地,并且发射芯片的X1引脚分别经电容CT25后接地。本实施例中,电容CT23通过RFIO接口与所述发射天线相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接收芯片的SCLK引脚与芯片ATMEGA88的PC3引脚相接,所述接收芯片的SO(GDO1)、GDO0和GDO2引脚分别与芯片ATMEGA88的PC3、PD2和PC1引脚相接,所述接收芯片的CSn和SI引脚分别与芯片ATMEGA88的PC0和PC4引脚相接。所述接收芯片的RF_N引脚经电感LR13、电感LR14、电感LR15和电容CR23后与所述接收天线相接,所述接收芯片的RF_P引脚经电容CR16后与电感LR13和电感LR14之间的接线点相接;所述接收天线为天线TCA07FR。其中,电感LR14和电感LR15之间的接线点经电容CR21后接地,电感LR15和电容CR23之间的接线点经电容CR22后接地。
并且,所述接收芯片的第17引脚经电阻RR2后接地,接收芯片的第4引脚经电容CR4后接地,接收芯片的第5引脚经电容CR5后接地,接收芯片的第9引脚经电容CR9后接地,接收芯片的第18引脚经电容CR18后接地,接收芯片的第14引脚经电容CR14后接地,接收芯片的第15引脚经电容CR15后接地,接收芯片的第11引脚经电容CR11后接地。接收芯片的RF_N引脚(即第13引脚)经电容CR13后接地,接收芯片的RF_P引脚(即第12引脚)经电感LR12和电容CR12后接地。接收芯片的X1和X2引脚分别与晶振YR2的两个接线端相接,且接收芯片的X1和X2引脚分别经电容CR7和CR8后接地,并且接收芯片的X1引脚分别经电容CR25后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容CR23与所述接收天线之间接有芯片B3550,芯片B3550的OUT引脚经电感L2后分两路,一路经电容C50后接地且另一路与电容CR23相接;芯片B3550的IN引脚经电感L3后分两路,一路与用于连接所述接收天线的RFIO接口相接,一路经电容C51后接地。
本实施例中,所述基站模块2为深圳市瑞迪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基站模块DW962。
并且,所述基站模块2还包括芯片SP3481E和两个数据传输接口,两个所述数据传输接口分别为JP2接口和JP3接口,JP2接口第3和第4引脚分别与芯片SP3481E的第7和第6引脚相接,芯片SP3481E的第7和第1引脚之间接有电阻R11,芯片SP3481E的第6和第4引脚之间接有电阻R12,芯片SP3481E的第8引脚分两路,一路经电容C1后接地且另一路经电阻R1后与VCC电源端相接,芯片SP3481E的第2和第3引脚相接后与JP3接口的第3引脚相接,芯片SP3481E的第1和第4引脚分别与芯片ATMEGA88的RXD和TXD引脚相接,芯片ATMEGA88的MI和MO引脚分别与JP3接口的第2和第1引脚相接,芯片ATMEGA88的PC6引脚分三路,一路经电容C9后接地,另一路经电阻R10后接VCC电源端,第三路与JP3接口的第4引脚相接。JP2接口的第1引脚接+5V电源端,JP2接口的第6和第7引脚相接后分三路,一路经发光二极管D2和电阻R4后与芯片ATMEGA88的PB2引脚相接,另一路经发光二极管D1和电阻R3后与芯片ATMEGA88的PB1引脚相接,第三路经电阻R5后接VCC电源端,发光二极管D2与电阻R4之间的接线点与JP2接口的第8引脚相接,发光二极管D1和电阻R3之间的接线点与JP2接口的第5引脚相接。芯片ATMEGA88的X1和X2引脚之间接有晶振Y1,芯片ATMEGA88的X1和X2引脚分别经电容C4和C5后接地,晶振Y1上并接有电阻R20。
本实施例中,所述所述基站模块2的电源模块包括芯片LP298,芯片LP298的VIN引脚接+5V电源端且其VOUT引脚为VCC电源端,芯片LP298的VOUT引脚分别经电容C7和C8后接地,芯片LP298的第1和第3引脚相接,VCC电源端经电阻R6后为VDD_48电源端,VDD_48电源端经电容C2后接地。VCC电源端经电感L5后为VDD_TX电源端,VDD_TX电源端经电容C9后接地。VCC电源端经电感L6后为VDD_RX电源端,VDD_RX电源端经电容C10后接地。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二主控芯片为单片机MSP430F2012,所述无线收发模块CC1101包括无线收发芯片和与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相接的天线TCA07FR,所述无线收发芯片为芯片CC1101,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SCLK引脚与单片机MSP430F2012的P1.4引脚相接,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SO(GDO1)和GDO0引脚分别与单片机MSP430F2012的P1.3和P1.2引脚相接,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CSn和SI引脚分别与单片机MSP430F2012的P1.1和P1.5引脚相接;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RF_N引脚经电感L13、电感L14、电感L15和电容C23后与天线TCA07FR相接,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RF_P引脚经电容C16后与电感L13和电感L14之间的接线点相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单片机MSP430F2012的P1.0引脚经开关SW1后接地。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线路板上还设置有声报警电路,详见图9,所述声报警电路包括三极管Q1和蜂鸣器BUZZER,单片机MSP430F2012的P1.6引脚经电阻R66后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端稳压芯片AS1360的VOUT引脚经蜂鸣器BUZZER和电阻R55后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接。
实际接线时,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第17引脚经电阻R2后接地,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第4引脚经电容C4后接地,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第5引脚经电容C5后接地,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第9引脚经电容C9后接地,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第18引脚经电容C18后接地,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第14引脚经电容C14后接地,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第15引脚经电容C15后接地,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第11引脚经电容C11后接地。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RF_N引脚(即第13引脚)经电容C13后接地,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RF_P引脚(即第12引脚)经电感L12和电容C12后接地。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X1和X2引脚分别与晶振Y2的两个接线端相接,且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X1和X2引脚分别经电容C7和C8后接地。
如图5所示,所述报警驱动电路6包括光耦E1、P沟道MOS管T1和发光二极管D5,光耦E1的第1引脚经电阻R10后接+5V电源端,光耦E1的第2引脚与发光二极管D5的阳极相接,发光二极管D5的阳极与芯片LPC2364的第27引脚相接,光耦E1的第3引脚与P沟道MOS管T1的栅极相接,P沟道MOS管T1的栅极和源极之间接有电阻R51。光耦E1的第4引脚接VCC电源端。
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与芯片LPC2364相接的编码开关SW-DIP8,芯片LPC2364的第33、34、35、第36、37、38、39和40引脚分别与编码开关SW-DIP8的第1、2、3、4、5、6、7和8引脚相接,所述编码开关SW-DIP8的第9、10、11、12、13、14、15和16引脚均接地。
实际使用时,本实用新型通过基站模块2与井下工作人员随身携带的识别卡3进行双向通信,并且能分别通过第一CAN收发器4和第二CAN收发器5与地面控制总站和布设在井下的下位读卡设备进行双向通信,其中下位读卡设备为读卡子站。工作人员能通过本实用新型向识别卡3发送报警信号,识别卡3接收到报警信号后,控制声报警电路报警。井下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识别卡3向本实用新型发送报警信号,如发生意外情况时,井下工作人员按动开关SW1后,通过所述无线收发模块将持有人的身份信息发送至本实用新型,并对持卡人的位置进行确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其特征在于:包括CAN控制器(1)、以无线通信方式与井下工作人员随身携带的识别卡(3)进行双向通信的基站模块(2)、用于与布设在地面上的地面控制总站进行双向通信的第一CAN收发器(4)和用于与布设在井下的下位读卡设备进行双向通信的第二CAN收发器(5),所述基站模块(2)、第一CAN收发器(4)和第二CAN收发器(5)均与CAN控制器(1)相接;所述基站模块(2)包括第一主控芯片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主控芯片相接的无线发射电路和无线接收电路,所述无线发射电路包括发射芯片和与所述发射芯片相接的发射天线,所述无线接收电路包括接收芯片和与所述接收芯片相接的接收天线,所述发射芯片和所述接收芯片均为无线数传芯片CC1101且二者均与所述第一主控芯片相接;所述识别卡(3)包括卡壳和布设在所述卡壳内的电子线路板,所述电子线路板上设置有第二主控芯片和与所述第二主控芯片相接的无线收发模块,所述无线收发模块为无线收发模块CC1101。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CAN控制器(1)相接的报警驱动电路(6)。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其特征在于:所述CAN控制器(1)为ARM芯片,且所述ARM芯片为芯片LPC2364。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CAN收发器(4)和第二CAN收发器(5)均为芯片CTM8250,芯片LPC2364的RXD0和TXD0引脚分别与第一CAN收发器(4)的TXDA和RXDA引脚相接,芯片LPC2364的RXDA和TXDA引脚分别与第二CAN收发器(5)的TXDA和RXDA引脚相接,第一CAN收发器(4)的CANH和CANL引脚之间接有电阻R8,第二CAN收发器(5)的CANH和CANL引脚之间接有电阻R9。
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控芯片为芯片ATMEGA88,芯片ATMEGA88的RXD和TXD引脚分别与芯片LPC2364的TXD1和RXD1引脚相接;所述发射芯片的SCLK引脚与芯片ATMEGA88的PD6引脚相接,所述发射芯片的SO(GDO1)、GDO0和GDO2引脚分别与芯片ATMEGA88的PD7、PD3和PD4引脚相接,所述发射芯片的CSn和SI引脚分别与芯片ATMEGA88的PC5和PD5引脚相接;所述发射芯片的RF_N引脚经电感LT13、电感LT14、电感LT15和电容CT23后与所述发射天线相接,所述发射芯片的RF_P引脚经电容CT16后与电感LT13和电感LT14之间的接线点相接;所述发射天线为天线TCA07FR;
所述接收芯片的SCLK引脚与芯片ATMEGA88的PC3引脚相接,所述接收芯片的SO(GDO1)、GDO0和GDO2引脚分别与芯片ATMEGA88的PC3、PD2和PC1引脚相接,所述接收芯片的CSn和SI引脚分别与芯片ATMEGA88的PC0和PC4引脚相接;所述接收芯片的RF_N引脚经电感LR13、电感LR14、电感LR15和电容CR23后与所述接收天线相接,所述接收芯片的RF_P引脚经电容CR16后与电感LR13和电感LR14之间的接线点相接;所述接收天线为天线TCA07FR。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模块(2)为深圳市瑞迪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基站模块DW962。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控芯片为单片机MSP430F2012,所述无线收发模块CC1101包括无线收发芯片和与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相接的天线TCA07FR,所述无线收发芯片为芯片CC1101,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SCLK引脚与单片机MSP430F2012的P1.4引脚相接,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SO(GDO1)和GDO0引脚分别与单片机MSP430F2012的P1.3和P1.2引脚相接,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CSn和SI引脚分别与单片机MSP430F2012的P1.1和P1.5引脚相接;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RF_N引脚经电感L13、电感L14、电感L15和电容C23后与天线TCA07FR相接,所述无线收发芯片的RF_P引脚经电容C16后与电感L13和电感L14之间的接线点相接。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MSP430F2012的P1.0引脚经开关SW1后接地。
9.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驱动电路(6)包括光耦E1、P沟道MOS管T1和发光二极管D5,光耦E1的第1引脚经电阻R10后接+5V电源端,光耦E1的第2引脚与发光二极管D5的阳极相接,发光二极管D5的阳极与芯片LPC2364的第27引脚相接,光耦E1的第3引脚与P沟道MOS管T1的栅极相接,P沟道MOS管T1的栅极和源极之间接有电阻R51。
CN201420287164.2U 2014-05-30 2014-05-30 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585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87164.2U CN203858501U (zh) 2014-05-30 2014-05-30 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87164.2U CN203858501U (zh) 2014-05-30 2014-05-30 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58501U true CN203858501U (zh) 2014-10-01

Family

ID=51608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87164.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58501U (zh) 2014-05-30 2014-05-30 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585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33245A (zh) * 2018-07-25 2018-11-16 山东精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CAN和LoRa的级联扩展采集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33245A (zh) * 2018-07-25 2018-11-16 山东精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CAN和LoRa的级联扩展采集系统及方法
CN108833245B (zh) * 2018-07-25 2023-08-15 山东精诚致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CAN和LoRa的级联扩展采集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58501U (zh) 一种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
CN203984410U (zh) 煤矿井下人员监控无线接收分站
CN207194957U (zh) 一种基于uwb的井下人员安全定位系统
CN202177907U (zh) 一种基于ZigBee技术的矿用读卡器及井下定位系统
CN202160282U (zh) 一种矿井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CN202310116U (zh) 一种矿用无线定位系统
CN203858750U (zh) 矿用本安型读卡子站
CN202560324U (zh) 一种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CN203414228U (zh) 一种基于802.11n的煤矿本安型无线压力变送装置
CN204723661U (zh) 多功能消防水智能监控仪
CN103761849A (zh) 一种基于cmc芯片的低功耗无线抄表采集器
CN204595889U (zh) 定位装置
CN203082553U (zh) 一种带定位救生模块的led矿灯
CN203405227U (zh) 一种基于WiFi MESH技术的煤矿本安型多功能水文监测平台
CN203146030U (zh) 基于can总线的瓦斯监控系统
CN100459772C (zh) 基于gsm和cdma短消息的双模无线控制器
CN203278819U (zh) 一种矿用多业务通信系统
CN208252112U (zh) 一种基于数字传输的煤矿监测监控系统
CN203067033U (zh) 一种井下智能定位标签
CN205793559U (zh) 一种基于低压电力线载波的照明控制装置
CN201893610U (zh) 一种配电终端
CN201259679Y (zh) 矿用人员管理系统人员标识卡装置
CN201963357U (zh) 一种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CN201946026U (zh) 一种基于WiFi通信协议的标识卡
CN203515659U (zh) 煤矿井下移动目标定位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1

Termination date: 202105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