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57564U - 空调器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57564U
CN203857564U CN201420195033.1U CN201420195033U CN203857564U CN 203857564 U CN203857564 U CN 203857564U CN 201420195033 U CN201420195033 U CN 201420195033U CN 203857564 U CN203857564 U CN 2038575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pply
supply passage
room unit
degre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9503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智
岳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19503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575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575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5756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包括壳体、形成于壳体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形成于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的第一送风通道,位于第一送风通道内的热交换器及风轮,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形成于壳体内且位于第一送风通道之外并送风进入第一送风通道内以对第一送风通道内的气流产生扰动的送风装置。通过设置于空调器的壳体内的送风装置,向第一送风通道内送风,第一送风通道内混入新的气流,新的气流对所述第一送风通道内的气流产生了扰动,原有的气流的大小、方向、脉动值等特征均已改变,经过扰动后,增加了原有气流的波动性和紊流度,从而实现气流的大小和方向的随机脉动,达到模拟自然风的效果,增强用户的体感舒适性。

Description

空调器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现有的空调器中在壳体上开设进风口及出风口,在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形成风道,在风道中设置热交换器及风轮,风轮转动在风道中形成气流,气流由进风口进入,然后由出风口排出,实现送风需求。
但是现有的空调器中仅通过单一的风道进出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觉不舒适。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的自然风是人体感觉最舒适的风,目前仅仅依靠单一的风道送风,难以实现与自然风相类似的人体感受效果。因此,现有技术的空调器需要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旨在解决现有的空调器室内机单一风道而难以实现自然风效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包括壳体、形成于所述壳体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形成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第一送风通道,位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内的热交换器及风轮,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之外并送风进入所述第一送风通道内以对所述第一送风通道内的气流产生扰动的送风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送风装置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的通道壁外侧的第二送风通道,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的通道壁上开设有通风口,所述第一送风通道与所述第二送风通道通过所述通风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口的贯通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的通道壁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的通道壁的夹角在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口的贯通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的通道壁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的通道壁的夹角在30度至120度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贴设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的通道壁外侧的送风板,所述送风板上开设有送风孔道,所述送风孔道与所述通风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送风板可相对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的通道壁运动并改变所述送风孔道与所述通风口的重叠面积。
或者,所述送风装置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的通道壁外侧的第二送风通道,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的通道壁上嵌设有一送风板,所述送风板上开设有送风孔道,所述第一送风通道与所述第二送风通道通过所述送风孔道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送风孔道的贯通所述送风板的轴线与所述送风板夹角在30度至120度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贴设于所述送风板外侧的第二送风板,所述第二送风板上开设有第二送风孔道,所述第二送风孔道与所述送风板上的所述送风孔道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送风板可相对于所述送风板运动并改变所述送风孔道与所述第二送风孔道的重叠面积。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通过设置于空调器的壳体内的送风装置,向第一送风通道内送风,第一送风通道内混入新的气流,新的气流对所述第一送风通道内的气流产生了扰动,原有的气流的大小、方向、脉动值等特征均已改变,经过扰动后,增加了原有气流的波动性和紊流度,从而实现气流的大小和方向的随机脉动,达到模拟自然风的效果,增强用户的体感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圆圈处的放大图。
图3示出了图2的空调器室内机的通风口的第一种形式。
图4示出了图2的空调器室内机的通风口的第二种形式。
图5示出了图2的空调器室内机的通风口的第三种形式。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圆圈处的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9是图8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圆圈处的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圆圈处的放大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圆圈处的放大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圆圈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0、形成于所述壳体10上的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形成于所述进风口11与所述出风口12之间的第一送风通道20,位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内的热交换器30及风轮40。
所述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壳体10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之外并送风进入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内以对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内的气流产生扰动的送风装置50。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通过设置于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壳体10内的送风装置50,向第一送风通道20内送风,第一送风通道20内混入新的气流,新的气流对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内的气流产生了扰动,原有的气流的大小、方向、脉动值等特征均已改变,经过扰动后,增加了原有气流的波动性和紊流度,从而实现气流的大小和方向的随机脉动,达到模拟自然风的效果,增强用户的体感舒适性。
现有技术中仅为一个单一的第一送风通道20,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觉不舒适,但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能够实现与空调器主气流的充分混合,同时还可以利用送新风的风量和风向变化,实现对于空调器主气流的扰动,实现主气流的动态变化,在提升室内空气质量的同时,提升人体的舒适性。
所述送风装置50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的通道壁22外侧的第二送风通道60,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的通道壁22上开设有通风口21,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与所述第二送风通道60通过所述通风口21相连通。第二送风通道60送来的气流由通风口21进入第一送风通道20内,并与第一送风通道20送来的气流共同由出风口12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送风通道60主要由围设于通风口21的壳壁61组成,该壳壁61与外界连通,通过风机(图未示)向第二送风通道60内送风,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送风通道60可以直接由壳体10的部分围成,第二送风通道60通过入风口与外界连通,该入风口可以以各种形式呈现,例如,该入风口开设在空调器的侧壁上或者其他地方,总之,第二送风通道60具有入风口。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中,第二送风通道60内送来的气流与第一送风通道20送来的气流可以共同由出风口12排出,或者二者之一单独由出风口12排出。
所述通风口21的贯通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的通道壁22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的通道壁22的夹角在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之间,当通风口21的轴线与第一送风通道20的通道壁22的夹角在大于0度且小于90度时,由通风口21排出的气流顺着空调器室内机100主气流(即第一送风通道20内送出的气流)的出风方向送出;当通风口21的轴线与第一送风通道20的通道壁22的夹角在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时,由通风口21排出的气流逆着空调器室内机100主气流(即第一送风通道20内送出的气流)的出风方向送出。
具体地,所述通风口21的贯通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的通道壁22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的通道壁22的夹角在30度至150度之间,当通风口21的轴线与第一送风通道20的通道壁22的夹角在30度至90度之间时,由通风口21排出的气流顺着空调器室内机100主气流(即第一送风通道20内送出的气流)的出风方向送出;当通风口21的轴线与第一送风通道20的通道壁22的夹角在90度至150度之间时,由通风口21排出的气流逆着空调器室内机100主气流(即第一送风通道20内送出的气流)的出风方向送出。
更具体地,所述通风口21的贯通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的通道壁22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的通道壁22的夹角在60度至120度之间,当通风口21的轴线与第一送风通道20的通道壁22的夹角在60度至90度之间时,由通风口21排出的气流顺着空调器室内机100主气流(即第一送风通道20内送出的气流)的出风方向送出;当通风口21的轴线与第一送风通道20的通道壁22的夹角在90度至120度之间时,由通风口21排出的气流逆着空调器室内机100主气流(即第一送风通道20内送出的气流)的出风方向送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口21的贯通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的通道壁22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的通道壁22的夹角为90度,所述通风口21的贯通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的通道壁22的轴线基本上与由该通风口21所对应的第一送风通道20内的气流流向相垂直。
通风口21设置的位置在第一送风通道20的通道壁22的靠近所述出风口12处,使得第二送风通道60内送来的气流直接影响第一送风通道20内送来的气流。
请同时参阅图3至图5,开设于第一送风通道20的通道壁22上的通风口21有三种形式,其中一种为:通风口21为圆孔,多个通风口21均匀排布于第一送风通道20的通道壁22上,多个通风口21所形成的出风区域平铺于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出风口12处,其平铺方向与出风口12的延伸方向相同,如图3所示。第二种为:通风口21呈长条形,各个通风口21的长度所在的方向是沿着第一送风通道20的气流流动方向,多个长条的通风口21平行排布,且多个通风口21平铺于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出风口12处,其平铺方向X与出风口12的延伸方向相同,如图4所示;第三种为:通风口21呈长条形,各个通风口21的长度所在的方向是垂直于第一送风通道20的气流流动方向,多个长条的通风口21平行排布,且多个通风口21平铺于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出风口12处,其平铺方向Y与出风口12的延伸方向相同,如图5所示。
在第一实施例中,通风口21直接开设于第一送风通道20的通道壁22上。
对于以往的带换气功能的挂壁式空调室内机没有混合效果,空调器主气流的扰动需要附加其他的装置或机构,导致成本增加或控制的复杂,但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相对于此种空调器,由第二送风通道60送来的新风气流与空调器室内送风的主气流混合,达到增加风量及增加气流扰动的作用。
请同时参阅图6和图7,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200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100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口21a的贯通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a的通道壁22a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a的通道壁22a的夹角在60度至90度之间,具体在60度至80度之间,使第二送风通道60a送来的气流顺着第一送风通道20a的主气流方向。可以理解地,所述通风口21a的贯通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a的通道壁22a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a的通道壁22a的夹角在90度至120度之间,具体在90度至100度之间,使第二送风通道60a送来的气流逆着第一送风通道20a的主气流方向。
请同时参阅图8和图9,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300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100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三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送风装置50b还包括贴设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b的通道壁22b外侧的送风板70b,所述送风板70b上开设有送风孔道71b,所述送风孔道71b与所述通风口21b相连通,送风板70b设置在第二送风通道60b内,送风孔道71b的排布、形状、数量和大小与第一送风通道20b上的通道壁22b上开设的通风口21b的排布、形状、数量和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第三实施例中,送风孔道71b的排布、形状、数量和大小与第一送风通道20b上的通道壁22b上开设的通风口21b的排布、形状、数量和大小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送风孔道71b的贯通所述送风板70b的轴线与所述送风板70b夹角在0度至180度之间。具体地,送风孔道71b的贯通所述送风板70b的轴线与所述送风板70b夹角在30度至150度之间。更具体地,送风孔道71b的贯通所述送风板70b的轴线与所述送风板70b夹角在30度至120度之间。再具体地,送风孔道71b的贯通所述送风板70b的轴线与所述送风板70b夹角在60度至120度之间。
所述送风板70b可相对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b的通道壁22b运动并改变所述送风孔道71b与所述通风口21b的重叠面积,通过送风板70b与第一送风通道20b的通道壁22b的相对运动,使送风板70b与第一送风通道20b的通道壁22b之间形成的孔道大小会有所改变,由第二送风通道60b送来的气流由送风板70b和第一送风通道20b的通道壁22b流过时,通过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置的不同带来第二送风通道60b送来的气流流动通道截面积的大小不同,进而调整由第二送风通道60b送来的风量。由此,送风板70b与第一送风通道20b的通道壁22b二者共同构成风量调节机构。
请同时参阅图10和图11,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400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100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送风装置50c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c的通道壁22c外侧的第二送风通道60c,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c的通道壁22c上嵌设有一送风板70c,所述送风板70c上开设有送风孔道71c,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c与所述第二送风通道60c通过所述送风孔道71c相连通,所述第一送风通道20c的通道壁22c上开设一窗口(图未示),送风板70c嵌于该窗口内,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相同之处在此不加赘述,需要强调的是:在第四实施例中,送风板70c上开设的送风孔道71c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通风口21的排布、形状、数量和大小相同,即送风板70c上开设的送风孔道71c可以如图3、图4和图5所示的通风口21的排布、形状、数量和大小。在第四实施例中,送风孔道71c的贯通所述送风板70c的轴线与所述送风板70c的夹角为90度,由送风孔道71c进入第一送风通道20c内的气流基本上垂直于第一送风通道20c内的气流流向。可以理解地,所述送风孔道71c的贯通所述送风板70c的轴线与所述送风板70c的夹角可以在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之间,具体地,所述送风孔道71c的贯通所述送风板70c的轴线与所述送风板70c的夹角在30度至150度之间,更具体地,所述送风孔道71c的贯通所述送风板70c的轴线与所述送风板70c的夹角在60度至120度之间。
请同时参阅图12和图13,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500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400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五实施例中,所述送风孔道71d的贯通所述送风板70d的轴线与送风板70d倾斜设置,具体地,所述送风孔道71d的贯通所述送风板70d的轴线与所述送风板70d的夹角在60度至90度之间,具体在60度至80度之间,使第二送风通道60d送来的气流顺着第一送风通道20d的主气流方向。
可以理解地,所述送风孔道71d的贯通所述送风板70d的轴线与所述送风板70d的夹角在0至180度之间,当夹角在大于0度且小于90度时,由送风孔道71d排出的气流顺着空调器室内机500主气流(即第一送风通道20d内送出的气流)的出风方向送出;当夹角在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时,由送风孔道71d排出的气流逆着空调器室内机500主气流(即第一送风通道20d内送出的气流)的出风方向送出。上述夹角可以在30度至150度之间,在30度至120度之间或更具体在60度至120度之间。
请同时参阅图14和图15,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600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500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六实施例在第四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送风装置50e还包括贴设于所述送风板70e外侧的第二送风板70f,所述第二送风板70f上开设有第二送风孔道71f,所述第二送风孔道71f与所述送风板70e上的所述送风孔道71e相连通,第二送风板70f在第二送风通道60e内,第二送风孔道71f的排布、形状、数量和大小与送风板70e上开设的送风孔道71e的排布、形状、数量和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第六实施例中,第二送风孔道71f的排布、形状、数量和大小与送风板70e的送风孔道71e的排布、形状、数量和大小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第二送风孔道71f的贯通所述第二送风板70f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送风板70f夹角在0度至180度之间。具体地,第二送风孔道71f的贯通所述第二送风板70f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送风板70f夹角在30度至150度之间。更具体地,第二送风孔道71f的贯通所述第二送风板70f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送风板70f夹角在30度至120度之间。再具体地,第二送风孔道71f的贯通所述第二送风板70f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送风板70f夹角在60度至120度之间。
所述第二送风板70f可相对于所述送风板70e运动并改变所述送风孔道71e与所述第二送风孔道71f的重叠面积,通过两个送风板70e、70f的相对运动,使两个送风板70e、70f之间形成的孔道大小会有所改变,由第二送风通道60e送来的气流由两个送风板70e、70f流过时,通过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置的不同带来第二送风通道60e送来的气流流动通道截面积的大小不同,进而调整由第二送风通道60e送来的风量。由此,两个送风板70e、70f共同构成风量调节机构。
上述各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200、300、400、500、600可以适用于立式空调器,也可以适用于壁挂式空调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包括壳体、形成于所述壳体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形成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第一送风通道,位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内的热交换器及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之外并送风进入所述第一送风通道内以对所述第一送风通道内的气流产生扰动的送风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的通道壁外侧的第二送风通道,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的通道壁上开设有通风口,所述第一送风通道与所述第二送风通道通过所述通风口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的贯通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的通道壁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的通道壁的夹角在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的贯通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的通道壁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的通道壁的夹角在30度至120度之间。
5.如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贴设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的通道壁外侧的送风板,所述送风板上开设有送风孔道,所述送风孔道与所述通风口相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板可相对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的通道壁运动并改变所述送风孔道与所述通风口的重叠面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的通道壁外侧的第二送风通道,所述第一送风通道的通道壁上嵌设有一送风板,所述送风板上开设有送风孔道,所述第一送风通道与所述第二送风通道通过所述送风孔道相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孔道的贯通所述送风板的轴线与所述送风板夹角在30度至120度之间。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贴设于所述送风板外侧的第二送风板,所述第二送风板上开设有第二送风孔道,所述第二送风孔道与所述送风板上的所述送风孔道相连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风板可相对于所述送风板运动并改变所述送风孔道与所述第二送风孔道的重叠面积。
CN201420195033.1U 2014-04-21 2014-04-21 空调器室内机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8575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95033.1U CN203857564U (zh) 2014-04-21 2014-04-21 空调器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95033.1U CN203857564U (zh) 2014-04-21 2014-04-21 空调器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57564U true CN203857564U (zh) 2014-10-01

Family

ID=51607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95033.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857564U (zh) 2014-04-21 2014-04-21 空调器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57564U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10737A (zh) * 2014-04-21 2014-10-22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
CN104697053A (zh) * 2015-02-13 2015-06-1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和挡风板
CN105627430A (zh) * 2014-11-29 2016-06-0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分体壁挂式空调器
CN105627429A (zh) * 2014-11-29 2016-06-0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
CN105698265A (zh) * 2014-11-29 2016-06-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具有引流结构的分体壁挂式空调器
CN105698267A (zh) * 2014-11-29 2016-06-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具有引流结构的壁挂式空调器
CN105698351A (zh) * 2014-11-29 2016-06-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具有引流结构的壁挂式空调器
CN104697052B (zh) * 2015-02-13 2018-03-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10737A (zh) * 2014-04-21 2014-10-22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
CN104110737B (zh) * 2014-04-21 2017-03-22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
CN105627430A (zh) * 2014-11-29 2016-06-0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分体壁挂式空调器
CN105627429A (zh) * 2014-11-29 2016-06-0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
CN105698265A (zh) * 2014-11-29 2016-06-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具有引流结构的分体壁挂式空调器
CN105698267A (zh) * 2014-11-29 2016-06-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具有引流结构的壁挂式空调器
CN105698351A (zh) * 2014-11-29 2016-06-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具有引流结构的壁挂式空调器
CN105627429B (zh) * 2014-11-29 2019-12-0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
CN104697053A (zh) * 2015-02-13 2015-06-1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和挡风板
CN104697052B (zh) * 2015-02-13 2018-03-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5756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4110737A (zh) 空调器室内机
Zhai et al. Insights on critical parameters and conditions for personalized ventilation
CN105444387A (zh) 出风调节板及空调室内机
CN203671773U (zh) 空调器室内机
WO2007079434A3 (en) Limited loss laminar flow dampers for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hvac) systems
CN203478543U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CN103807928A (zh) 壁挂式通风净化机
CN105371362A (zh) 空调室内机
CN208186574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5698264A (zh) 具有引流结构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367177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4374066A (zh) 空调器及该空调器的送风方法
CN106678982A (zh) 出风面板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
CN106705397B (zh) 出风面板、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3574864B (zh) 一种柔性个性化送风风口
JP2012032088A (ja) 空気調節機
CN203810668U (zh) 机房空调送风系统
CN205048557U (zh) 立式空调器
CN204227556U (zh) 空调器
CN203857572U (zh) 空调器
CN103574865B (zh) 一种柔性送风散流器
CN103363590A (zh) 一种双给风模式空调室内机
CN106288275B (zh) 空调器
CN106765834A (zh) 一种低噪音教室用空气喷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322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